2021年高考志愿填報項目介紹,高考結束后,考生們在得到放松的同時,家長朋友們和考生也要開始陸續收集志愿信息啦,今年的高考志愿不少省份因實行新高考,志愿數量成倍增長,此外本科專業今年也新增了37個,接下來和小編一起看看“2021年高考志愿填報項目介紹”的詳情。
2021年高考志愿填報項目介紹
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在進行中,而這場大考結束后,除了焦急地等待成績外,大部分考生和家長要過的另一關就是選擇心儀的專業和學校。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今年新增37個本科專業,進一步豐富了本科專業“菜單”。其中,工學類新增專業數量最多,為14個,占比37.8%。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需要高層次應用型創新人才,加強對這類人才的培養成為一種趨勢。”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副校長楊國強說。而這些新增專業也恰恰是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緊缺的專業。
記者發現,今年新增的37個本科專業涉及43所高校。實際上,在“雙一流”與應用型大學建設背景下,各級各類高校也自發掀起學科專業市場化改革熱潮。不過專家提醒,學科專業調整在以人才培養服務于社會發展需求為基本目標的同時,也要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不可讓“一切為了學生”成為口號。
工學類新增專業“一枝獨秀”
今年新增的37個本科專業涵蓋法學、教育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醫學九大門類。工學類新增專業在新增專業總量中占比最高,并非首次出現。
青島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王建偉等人基于2013年至2018年我國本科專業調整的相關數據分析發現,除了專業增加速度遠超撤銷速度外,學科門類偏向性嚴重是另一特點,即工學類新增專業數量“一枝獨秀”。據統計,2013年至2018年工學類凈增專業數量超過排名2~4位的管理學、藝術學、文學三類專業的總和,占新增專業總量的37.9%。
江南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田賢鵬長期從事學科專業布局與調整研究。他對這一現象并不奇怪。“這種調整回應了高等教育強國的戰略需要,以芯片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等領域急需高水平的工學類專業人才支撐,新增工學類專業體現了國家的戰略需求。”
不過,他同時指出,受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工學類專業近年來的報考熱度不斷上升,呈現出較好的市場預期。
“不要過于盲目,學生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來選擇專業。”楊國強建議。在他看來,因為喜歡,所以學習起來會更加輕松些。“特別是現在大學畢業后生活上基本沒有問題,個人的興趣和國家未來的需求在選擇專業時更加重要。”
曾有學者提出,“農學人才主要服務于第一產業,理工科人才主要服務于第二產業,人文社科及醫學學科的人才主要服務于第三產業”。結合我國近幾年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王建偉發現,我國高校本科專業的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一定偏差,偏向于第二產業的專業凈增量占比偏高,而偏向于第三產業的專業凈增量占比偏低。
“這種結果的出現可能與國家戰略支持的產業集中于工學領域相關,也可能是由于第三產業所需人才學歷結構導致的。”但王建偉認為,這種產業結構與本科學科專業結構不匹配并不意味著當前本科專業結構不合理。
他預測,在未來各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人才需求必然升級的預期下,本科專業結構加大第三產業相關專業比重將是一種趨勢。
“從具有專業知識的第一、二產業的人才轉向第三產業工作相對容易。一些理工科專業出身的學生,經過一定的專業學習,往往在第三產業中體現出很強的工作能力。”楊國強補充道。
三重因素并非總一致
在分析高校學科專業調整的影響因素時,美國學者伯頓·克拉克的“三角協調模型”提供了一個經典分析框架。根據該模型的理論觀點,學科專業調整受到國家意志、市場力量和學術權威的影響。
從我國近40年的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歷史來看,市場力量的影響日益深入,成為影響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相關市場調研機構每年都會發布基于“紅黃綠牌”的專業分類,各專業在就業市場的表現對于學生的專業選擇、專業調整甚至會產生直接影響。
但是,市場力量并非“一家獨大”。
田賢鵬表示,實踐中,三重因素并非總是一致的,而是始終處在動態平衡的過程中。此外,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發展時期、不同類型的學校,影響其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的主導因素也會有所差異。
相關研究發現,相比于教育部直屬高校,民辦高校、地方高校更熱衷于申請新專業。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首先應當尊重知識演化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田賢鵬告訴。他同時強調,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要避免過度行政化和市場化。
以市場化為例,市場調節具有自身的內在局限性,主要包括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
田賢鵬解釋道,自發性主要體現在過度追求熱門專業,“一窩蜂”地新增同類專業,對此他特意提到了前幾年的法學專業和近幾年的人工智能專業。盲目性主要體現為跟風而上,但火爆專業并不意味著火爆的市場需求。滯后性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具有周期性,且人才能力的效力發揮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短期看似乎有必要增設,但長期看可能就會有問題”。
尊重不同學科人才培養內在規律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越來越注重引導高校的內涵式發展,而分類管理被看成是內涵式發展的重要保障。
分類管理主要包括高校的分類管理和學科專業的分類管理。前者包括對研究型高校與應用型高校的分類管理,二者側重點不同,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的主導因素也會有所差異;后者表現在不同學科專業具有不同的人才培養規律和知識生產規律,如哲學、數學、理論物理等基礎性學科專業與軟件設計、建筑工程等應用性學科專業。
“推進高校學科專業分類管理機制建設要體現這種內在規律性。”田賢鵬提醒道,同時還要避免標準化的“一刀切”。
此外,要充分發揮不同類型高校的功能和價值,滿足社會和個體在不同層面的多元化教育需求。
以國科大為例,該校從2014年開始招收適當數量的本科生,進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為此,該校探索出學業導師制、“三段式”培養方式、“科學家班主任+青年班主任”制度等具有自身特色的培養機制,先后推出了郭永懷力學實驗班、華羅庚數學實驗班、“一生一芯”計劃等。據悉,今年國科大新增心理學和人工智能專業,其中心理學專業招收理科的學生。
建立完善的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干預機制也逐漸成為呼聲。
“既要充分授權,同時又要科學監管。”王建偉說,“相關部門不能僅把監督的重點放在專業開設之前的資源配置,專業開設之后資源投入情況的監督也應同等重視。”
對于高校而言,端正設置與調整專業的動機更為關鍵。
田賢鵬建議,高校自身要找準定位,確立自己的學科專業優勢,集中資源發展優勢專業。“不能僅僅停留在專業數量的增減上,要多從質量提升上下功夫,從專業建設方面加大投入,為學校內涵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以上是有關2021年高考志愿填報項目介紹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
【2021年高考志愿填報項目介紹 2021年新增本科專業37個】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