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頒布( ),是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帶有根本法性質的文件,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政策。
A. 《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B. 《特區政府施政綱領》
C. 《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
D.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194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頒布( ),是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帶有根本法性質的文件,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政策。
A. 《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B. 《特區政府施政綱領》
C. 《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
D.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答案
D
解析
194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頒布《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是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帶有根本法性質的文件,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政策。
擴展知識
1941年5月1日公布的《陜甘寧邊區政府施政綱領》。這是關于抗戰時期根據地建設的檔案。因為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在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中起著示范的作用。
早在1937年,陜甘寧邊區就民主選舉了各級政府,制定并實施了恢復和發展生產的計劃,并有組織地開展文化建設。1939年1月,陜甘寧邊區召開了第一屆參議會,通過了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194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三制”的建政原則后,1941年11月陜甘寧邊區又召開第二屆參議會,通過了5月1日公布的包含有“三三制”原則的施政綱領,簡稱“五一施政綱領”。
綱領有幾條尤為引人注目。 一是第五條“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
這就是中共中央提出的 “三三制”原則, 即共產黨員與非黨的左派進步人士以及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這次參議會,就完全按照這個原則,選舉了新的參議員和政府委員,在選出的18名政府委員中,共產黨員只有6人,完全符合“三三制”的原則。“三三制”原則把很多開明人士真正團結到一起。開明紳士李鼎銘就是在這一政策感召下積極參政議政的。他在這次參政會上提出的“精兵簡政”的議案,得到毛澤東的重視,把它形成為政策,向全國各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推廣。
二是第六條“保證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資本家、農民、工人等)的人權,政權,財權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遷徙之自由權”。
三是第七條,“改進司法制度”,“重證據不重口供”。
四是第八條, “厲行廉潔政治, 嚴懲公務人員之貪污行為, 禁止任何公務人員假公濟私之行為,共產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同時實行俸以養廉原則”。
這些廉政的規定,特別是“共產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更樹立了共產黨的威信,體現了從嚴治黨的要求。這一規定實行后,邊區的貪污現象大為減少。1940年,陜甘寧邊區司法機關審處的貪污案件為644 起,1941年下降為153起,到1943年,邊區政務人員中的貪污腐化現象基本禁絕。此外,政府中的黨員積極樹立“人民公仆”的好形象,消除特權,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邊區政府也一度被群眾稱為“只見公仆不見官”的人民好政府。
第九條規定:“發展農業生產”,“解決貧苦農民的耕牛、農具、肥料、種子的困難”。第十條規定:“保證一切取得土地的農民之私有土地制。”第十一條規定:“發展工業生產與商業流通,獎勵私人企業”,“實行自由貿易”。第十三條規定“實行合理的稅收制度”。
這都是關于經濟建設和民生發展方面的政策,體現出當時根據地對經濟建設與改善民生的重視。
第十四條規定:“推行消滅文盲政策”,“尊重知識份子,提倡科學知識與文藝運動”。第十六條規定“男女平等”。第十七條規定“民族平等”。第十八條規定“歡迎海外華僑來邊區求學,參加抗日工作,或興辦實業。”第二十一條規定:允許外國人“在邊區進行實業、文化與宗教的活動”。
這是關于文化建設和統戰、外交方面的政策。這些政策都是非常好的政策,很多在新中國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光大。陜甘寧邊區和其他敵后抗日根據地所實行的這些政策,創造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為新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創造了很好的經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