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下語文教案設計篇一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過去,努力進取,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貢獻力量。
教學重點:
1、探究詩歌所表現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感情,激發民族自豪感和中華民族的強盛而努力學習的自信心。
2、查閱資料,了解時代背景及詩人寫作此詩的意圖。 教學難點:
把握詩文的基調,加強對詩歌的朗讀,培養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時數:1課時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哺育了流域兩岸的人民。
黃河驚濤澎湃,具有恢弘的氣勢,而且它源遠流長、九曲連環,仿佛象征了我們中華民族曾經有過的榮辱興衰。每一個看到它的人都會為之而感動。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國詩人光未然跟隨抗日戰士行軍來到了黃河岸邊,看到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寫下了歌頌黃河母親的豪邁頌歌《黃河頌》,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這首詩歌,不但要領會它的內涵,還要學會朗誦,像詩人一樣熱情地歌頌我們偉大的母親——黃河!
二、作者簡介及創作背景
1、作者簡介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縣人。1927年在中學時代即參加革命工作,1936年抵達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并從事進步文藝活動。1935年8月創作《五月的鮮花》歌詞,1939年到延安后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后風行全國。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
2、創作背景
三、解題:
本文題目是《黃河頌》,哪個字最關鍵?(抓住“頌”字)
四、讀課文,疏通字詞障礙。
注音
九曲(qū)連環 濁流(zhuó) 滋長(zī)
2、釋詞
山巔:山頂。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擊。
狂瀾:巨大的波浪。比喻動蕩不定的局勢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風那樣遮擋著的東西。
哺育:喂養。
五、合作探究:
一往無前、無堅不摧
歷史貢獻、地理特點、自然特點
3、結合時代背景,請根據詩歌的內容,試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黃
河精神。
作者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4、結合時代背景,你認為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六、總結
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華民族還沒有足夠強大。所以,我們仍然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為使我們的民族躋身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七、作業布置
七年級下語文教案設計篇二
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特點,以及語文學科的特點和目前本學科發展方向的把握,結合我校的辦學方針,加強了日常教學和學科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整體來看,學生身上好的習慣正在逐步養成,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也有了明顯的轉變,語文的綜合能力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提高。
二、教學目標
思想品德目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是初中三年的最終目標,本學期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打下基礎。
知識目標:了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了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
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說,就是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人文素質目標:初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交流表達,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為人處事的心理,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等。
三、教學設想
1、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傳統的目標設計有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智能變化輕心理體驗。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要使語文課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平面轉向立體,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2、要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要注意教學過程的活動性。盡可能把過去由自己包辦的講解、提問轉化設計成學生的多種活動,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并融會貫通,爛熟于心。
3、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領略課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強了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盛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要注意教學組織形式的靈活性。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要改變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措施
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我校的實際,本學期擬采用以下措施:
1、在閱讀教學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注重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活動,做到人人參與,參與全過程,讓學生們在課下多讀書看報,將自己喜歡的文章、精彩的段落摘抄積累,定期在班上舉辦摘抄本展覽,并從中推選出優秀的文章、摘抄和積累本。
2、在各課時中,把學生活動做為重點內容來安排落實,使學生限度處于動態之中,動腦想,動手寫,動口說,動眼看,動耳聽。
3、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參與到作文講評中來。讓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對習作進行自我評價,然后廣泛地征求同學的意見,相互評價,最后是教師與學生共同評價,使學生們正確地認識自己作文中的優點和問題,課后進行必要的修改。這樣,建立民主的教學風氣,進一步融洽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
5、成立互幫互學小組,對古詩文無法過關的學生采用“一幫一”,“人盯人”的辦法,并與家長取得聯系。深鉆教材,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講清每一個知識點,認真篩選作業,及時反饋每一次作業與考試。注重學法指導。
五、培優輔差措施
培優重在拔尖,輔差重在提高課堂上有意識給他們制造機會,讓優生吃得飽,讓差生吃得好。課外輔導,利用晚修,文體課的時間,組織學生加以輔導訓練。發揮優生的優勢,以優帶差,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差生主要引導他們多學習,多重復,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尤其是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氣。優生要鼓勵他們多做創新的事情,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多下功夫。
七年級下語文教案設計篇三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探究解讀課文意蘊。
2、過程與方法:以作者情感變化為主線,扣點引導、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
2、難點:文章深層的思想情感體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3分鐘)
1、課前播放兒童歌曲《放風箏》,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語:
放過風箏嗎?喜歡放風箏嗎?聽到這首兒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現的感覺?
風箏這個可愛的玩具,曾是許多人快樂童年的天使,給年幼的我們帶來數不清的歡樂。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會因為一些看似正當的理由,無端地被剝奪了這專屬于童年的純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散文《風箏》,和作者一同來追憶一段關于風箏的,傷心往事。
2、出示課題。出示本課學習目標。
3、簡介作者。屏顯魯迅有關材料,師生一同閱讀。
魯迅的文章,向來是寓意豐富、思想深刻的,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風箏》的教學,對于老師是一個挑戰,對于同學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老師已經作好挑戰的準備了,同學們作好準備沒有?那就讓我們來接受挑戰第一關--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教學環節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出示聽讀要求:
1、聽清字音,劃出生字詞。
2、邊聽邊想:文章圍繞風箏,回憶了一件什么事情?
3、聽的過程中,用圈點勾畫的方式,標出你認為寫得特別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詞句。
反饋:
1、生字詞教學
2、概括課文內容:圍繞風箏,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歡放風箏,我不許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風箏,快要做好時被我發現并毀壞,二十年后我意識到自己錯了,想要討得弟弟的寬恕,而弟弟卻完全不記得了。(文字提示學生回答)
出示學習步驟和要求:(學生自讀與合作探究用時5分鐘,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問題2分鐘,完成預設的兩個問題15分鐘)
1、快速閱讀課文,聯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課文意蘊,自我質疑、釋疑。
2、小組內交流、探討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問題預設:
由問題1“精神虐殺”引導進入第三、四段學習:
1.“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對心靈造成巨大傷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殺”弟弟的?(找相關的動作描寫,并朗讀。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靈有沒有受到傷害?(找相關的神態描寫。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憐)
3、我踏扁的僅僅是一只風箏嗎?(童心、快樂、創造力等。從第三段里找相關的神態描寫,并誦讀)
4、我為什么要“精神虐殺”弟弟?(領悟到,出發點是關愛,是親情)
5、我為什么要把自己寫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憐?反映了魯迅什么樣的感情?(悔恨、自責--同樣體現對弟弟的親情)
問題2:為什么弟弟不記得了,我不覺得寬松,而是“沉重著”?(我無法原諒自己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想彌補而無從彌補,心里更加歉疚、自責)
小結:二十年的時光,變了的是對風箏和游戲的看法,不變的是哥哥對弟弟的手足情深,濃濃的親情。
四、教學環節三:感悟主題,體會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3-5分鐘)
1、從風箏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魯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貴的品質?
(自省精神知錯就改勇于承擔;關愛弟弟,手足情深)
2、你從本文中領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學環節四:說說寫寫,拓展延伸。(5分鐘)
說一說:
寫一寫:
給曾經“精神虐殺”過你或你“精神虐殺”過的人寫一封信,真誠地與對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課后完成)
六、課堂小結(1分鐘)
二十年前,年少的魯迅毀壞了弟弟的一只風箏;二十年后,帶著深深的自責和濃濃的親情,魯迅又還給了弟弟一只風箏。而這只風箏同時也送給了我們。從這只風箏里,我們懂得了在誤解和沖突中也蘊藏著親情;也是從這只風箏里,我們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錯就改,要勇于承擔責任。
一邊是嚴于律己,一邊是寬以待人,擁有這樣的一雙翅膀,我們一定可以在愛的天空中翩翩起舞,愛的天空,將充滿自由和溫馨。
七、教學反思
1、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側重于對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對學情的把握還很有欠缺。導致的結果是課堂上給予學生熟悉文本的時間不夠充分。學生聽一遍再快速地讀一遍,對課文的深層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難達到的,所以后面的質疑和釋疑環節學生很難做到自主發現、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學”體現得不明顯,學生提問往往問不到點子上,釋疑更難以把握課文意蘊。
2、整堂課的教學,事實上仍是教師講得多,學生自主學習、展示得少。一是時間的限制導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深,致使很多問題最后變成了老師的講解;二是老師心太急,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討的時間,而是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環節匆匆拋出答案。事實上是理念上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表現。
綜上兩點,的問題仍是傳統的教學理念未轉變,仍是教師操控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問題。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上,應盡力的改變自己慣用的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的學為基點,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不急,不躁,讓學生一步步扎扎實實地學習和領悟。教學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切的教學行為都應為了學生終身的發展而努力。
七年級下語文教案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和強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過對文章的學習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懷和偉大精神,喚起學生對李大釗先生的崇敬之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教學重點
欣賞文章浩蕩雄奇之語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氣概。
教學準備:李大釗先生名言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二、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釗嗎?——學生介紹完畢后教師作適當補充。
三、新課學習:
(一)李大釗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動軍閥殺害,他的身影離我們已經很遠很遠,但歷史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當我們閱讀他的遺作,仍然能感覺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傾聽到那超越時空的激情澎湃的心聲。下面聽教師范讀。
思考:a、勾畫出應該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詞語。
b、文章的語言有什么樣的特點?
c、艱難的國運是怎么樣的一種命運,請聯系文的具體語言來回答。
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國內軍閥混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歷史的道路崎嶇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沖過去。
2、民族生命的進程就像江河的進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類的歷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絕壯絕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險的美趣。
5、中華民族國運艱難,需要我們發揚黃河那種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 揣摩文章的語言:
1、喜歡哪些句子呢?請它推薦給大家。
2、聯系課后練習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義和作用。(討論下列比喻句的含義)
a……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樂趣。
b第四節的含義
c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趣味的含義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義: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戰艱險,征服旅途,無限風光在險峰。
b國難當頭,挺身而出,英勇斗爭,做一個大寫的人
c為民族的新生而奮斗,奉獻生命的光和熱,譜寫壯麗的人生之歌。
李大釗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達了他對這種樂趣的理解:
1、朗讀并理解樂趣的含義。你能聯系歷史事實來談談你的看法嗎?
2、聯系第五節,談談“雄健的精神”的具體含義。
從課文的標題來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兩者的關系,你能結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盡的意思說出來嗎?————-理解寫作目的。
在國運艱難的時候,要發揚雄健的精神,為民族的尊嚴和發展而奮斗、奉獻。
3、你從李大釗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樣的人格風范?
他的信念、忠誠、追求、勇氣、執著、熱血、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4、李大釗先生用他的生命詮釋了“雄健的國民”的含義,那就是一種像高山一樣巍峨、像黃河一樣浩蕩一樣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讀名言,喚起學生對李大釗先生的崇敬之情)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郁達夫)
四、帶著崇敬的心情齊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人生的目的,在于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遠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今天的中華民族,國運昌盛,聯系國際形式來想想,我們還需要“雄健的國民”嗎?(學生自由發言,集體交流。(聯系我駐南使館被炸一事實、《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長谷川弘一在網上發表的言論,見《讀者》2000年第七期))
六、總結全文: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偉大的靈魂,總是把自己的身家命運和民族命運國家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為終身的幸福。這些為理想而奮斗的勇士,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 把自己的生命鑄成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矗立在人們的心里。因為有了他們的犧牲和奮斗,共和國才有今天的繁榮和富強,每一個有民族責任感的人都應該對自己說:讓共和國的明天因為有我而更加強大和美麗!
七、家作:任選一題作文:《昌盛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或結合課文寫讀后感一篇。
七年級下語文教案設計篇五
本單元的寫作要求是“抓住細節”,這一單元的寫作目的是指導學生抓住細節,刻畫人物,表達情感。教材中首先指出什么是細節描寫;接著列舉《阿長與山海經》中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然后通過回憶學過的課文內容,簡短記錄記憶深刻的細節的方式,更好的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最后提示學生細節描寫要注意的問題:要學會抓住真實、典型、生動的細節進行描寫,才能更好地表現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寫作類型主要以寫人敘事的記敘文為主,他們雖然有小學六年寫作經驗的積累,但是缺少對人物、生活細致的觀察。記敘事件不具體,很籠統,描寫人物和寫景狀物時,不會抓住細微處具體刻畫,造成文章空洞,缺少細節,不能很好刻畫人物,表達情感。因此,對學生進行細節描寫的指導與訓練尤為重要。
三、教學目標
1.了解細節描寫及常見類型,理解細節描寫在寫作中的作用。
2.學習捕捉生活的細節,描寫生動的細節。
3.在寫作中運用細節描寫來表達情感。
四、教學重點
掌握幾種細節描寫的方法并會運用。
五、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典型、生動的細節來表達真情實感。
六、教學準備
學案:人物描寫分析材料
七、教學時數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對比句子——明確什么是細節描寫
句子1: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熱極了。
句子2: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道路兩旁的莊稼熱得低下頭,彎下腰;河里的水燙手;地里的土冒煙。
出示任務:1.你認為哪一個句子好?為什么?
2.第2句比第1句增加了一些內容,說說增補了哪些內容?
3.什么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細微而具體的刻畫。
小結:根據表現內容,細節可以大致分為肖像細節、語言細節、動作細節、景物細節等。大家之所以認為第二個句子好,正是因為與第一個句子相比較,第二句對周邊景物進行了更加細致的描寫,更好表現了天氣的炎熱。因此,要想更好表情達意,抓住細節描寫是非常重要的。
(二)欣賞典型細節描寫——體會細節描寫作用
2.父親頭發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每一根細發都艱難地挑著一顆乃至數顆小水珠,隨著父親踏黃泥的節奏一起一伏?;纹屏吮銤L到額頭上,額頭上一會兒就滾滿了黃豆大的露珠。
3.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出示任務:請同學們欣賞以上帶有細節描寫的語段,并說一說分別運用了什么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反饋指導:
1.作者對老王來送香油和雞蛋時的動作、肖像細節進行描寫,寫出了作者當時驚訝又有些害怕的心態,為后文表達內心的愧怍做了很好的鋪墊,這種真實的感受,讓讀者也仿佛置身文中,令人難忘。
2.作者對父親踩黃泥的細節描寫,很好地表現了父親的勤勞能干。
3.作者描寫了賣油翁觀看陳堯咨射箭的表情和動作,只用了“睨之”和“但微頷之”兩個語句,就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人物的態度和心理,非常精彩。
小結:細節描寫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寫人記事的文章里,如果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彰顯人物個性的關鍵。在寫景的文章里,細節描寫能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點,起到以小見大、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回憶生活細節——總結細節描寫方法
請同學們說說你曾經留心過的生活細節。當我冬夜苦讀時,母親為我送來熱騰騰的奶茶,這是一個愛的細節;當我不小心犯錯時,父親的手掌憤怒舉起又輕輕落下,這是一個愛的細節;當我____________時,老師(同學、父母……)_____________,這是一個愛的細節。
出示任務:回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討論細節描寫的方法。
指導反饋:
1.善于仔細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用心去感悟。發揮想象和聯想,做生活的有心人。
2.寫人記事的時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善于運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方法。
3.用心靈捕捉身邊的一人一事一物,養成反思、省悟的習慣,在描寫中滲透個人獨特體驗。
(四)學習細節描寫方法——學會運用
1.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鳥。
課文示例:他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捧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出示任務:先讓學生比較后分析總結其中的方法,教師引導補充。
學以致用:她好不容易捉住了一只蝴蝶,一不小心又讓蝴蝶飛了。
出示任務:細化動作,延長過程,具體寫出動作的過程。
提示:細化“好不容易”“捉住”的過程。給學生5分鐘時間寫完,分組交流,推薦,全班展示優秀的細節描寫片段。
2.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年齡不大,長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指導反饋:這段文字之所以寫得生動,是因為作者抓住特征,步步追問,在細微處駐足,這也是我們在寫作時要學習的。
學以致用:請抓住人物特征,給下面的句子加上細節描寫:
那天,迎面走來了一位老爺爺,他彎著腰,拖著笨重的身子在風中慢慢走著。
提示:老爺爺什么樣子?可以扣住他的臉、頭發、眼睛等外貌特點來展開細節描寫。
(1)除夕晚上,兒子、孫子都來到她身邊,她滿臉皺紋都舒展開了,就像盛開的菊花瓣,每根皺紋里都洋溢著笑意。
(3)那抹夕陽紅,如絲綢般掛在天邊,好似隨風飄舞的仙女,令我如醉如癡。
指導反饋:巧妙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具體生動,展現人、事、物的特征,更好地表情達意。
出示任務:運用至少一種修辭手法刻畫細節,使下面的語句更加充實生動。
小草發芽了。
學生寫完后分組交流。
(五)牛刀小試
(1)修改時,注意寫一些能表現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或者心理特點的細節。
(2)帶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贊賞或厭煩某個人,可以在用詞或者語氣上有所體現,也可以直接寫自己的評價。
(3)將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對比著讀一下,體會修改后的優點。
指導反饋:完成修改后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學生關注修改前后的不同,然后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修改最成功的同學參與全班展示,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修改成功的方法。
小結:同學們,大千世界中的美無處不在,我們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更要有一顆善感的心靈,發現生活中每一細微處的美,做一位具有豐富情感,細膩筆觸的幸福之人。
(六)作業:我們的記憶中總會有許多難忘的時刻。所謂難忘,可能是驚喜、興奮、有趣,也可能是慚愧、尷尬、甚至是難堪?;貞浺粋€自己難忘的時刻,并以《的那一刻》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七)板書設計:
抓住細節
細心觀察 細化動作,延長過程 以小見大
用心感悟 抓住特征,步步追問 畫龍點睛
運用修辭,充實生動
七年級下語文教案設計篇六
知識與能力目標
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
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自主、合作、探究。
(2)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
【教學方法】
講授、分析、討論
【學生學法】
反復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對比研讀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課前準備】
了解作者。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查找有關豐子愷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上課之前先請同學們一起來玩一個游戲,大家喜不喜歡猜謎語?我們一起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影子)對了,大家都猜出來了,看到這個謎語,我就想起了和兒時的伙伴們玩踩影子等各種有趣的游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有所啟發。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標出你認為難以認讀的字詞,并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1、給下列生字注音
彌漫 眼梢 愜意 水門汀 蘸 一縷 口頭禪 朱砂 參差不齊 撇
2、作者介紹:
3、學生概括文章內容:
敘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游戲,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學生概括,教師歸納總結:(我們幾個少年玩充滿童真、童趣的描竹影的游戲,在爸爸的指引下得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描竹影——談藝術——獲體驗)
三、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1)——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3)本文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明確:本文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四、研讀賞析(品析語言)——合作探究
(一)在這其中,你覺得哪些語句給你的感受最深?找出來,有感情的朗讀、品味。
(要求:分三步走①教師指定段落,學生分組朗讀。 ②找出語句,小組交流。③全班交流:每個小組推舉1名同學發言,其他小組的同學給予評價。)
我個人覺得,第3自然段的兩處描寫最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