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好演講稿,首先必須要了解聽眾對象,了解他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是什么,使演講有針對性,能解決實際問題。好的演講稿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演講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演講稿模板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這朗朗上口的經典詩文《弟子規》一直被我們全市的中小學生誦在口里,記在心間。
在一遍遍誦讀中我們潛移默化地知禮儀、懂道理、親師友、孝父母、愛讀書、講誠信……《弟子規》就像陽光溫暖著我們因被愛得太多而日漸冷漠的心靈;《弟子規》就像燈塔指引著我們被電視、網絡迷惑了的寶貴的理想;《弟子規》就像甘泉滋潤著我們小樹一樣飛快成長的身心。我們在每一段,每一句中汲取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就是我感受最深的一方面------誦經典《弟子規》做守信好少年。
故事中就有許多讓我們深受啟發的,其中《曾子殺豬》的故事最為典型。曾子,又叫曾參,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是對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說到做到。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哭鬧著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說:“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孩子信以為真。妻子回來,見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趕忙阻攔說;“你怎么,你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認真地說:“對小孩子怎么能欺騙呢?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說了不算數,孩子以后就不會聽我們的話了”。他果真把豬殺了。曾子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后世傳頌。
古人一諾千金,言而有信為我們做了榜樣,而現代的人也因為同樣誠實守信告訴我們投機取巧的后果。一個士兵,非常不善于長跑,所以在一次部隊的越野賽中很快就遠落人后,一個人孤零零地跑著。轉過了幾道彎,遇到了一個岔路口,一條路,標明是軍官跑的;另一條路,標明是士兵跑的小徑。他停頓了一下,雖然對做軍官連越野賽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滿,但是仍然朝著士兵的小徑跑去。沒想到過了半個小時后到達終點,卻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思議,自己從來沒有取得過名次不說,連前50名也沒有跑過。但是,主持賽跑的軍官笑著恭喜他取得了比賽的勝利。過了幾個鐘頭后,大批人馬到了,他們跑得筋疲力盡,看見他贏得了勝利,也覺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過來,在岔路口誠實守信,是多么重要。
兩個小故事,一個大道理,就是要告訴我們少年兒童從小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生活和學習中要遵守時間,與同學朋友交往時要真誠友愛,答應父母老師的事要努力做到,對待自己也要實事求是。墨子說過“言不信者,行不果。”只有我們言而有信才能取得學業的進步和未來的成功。所以我希望同學們和我一起時時誦讀《弟子規》,事事踐行《弟子規》,爭做新時代的守信好少年。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篇二
尊敬的老師,叔叔阿姨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xx》。
武術這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其運動內容豐富, 武術這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其運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應男女老少鍛煉,不受場地、設備、季節、氣候等限制,是強筋健骨、陶冶情操、自 衛防身的良好手段。廣大人們通過武打小說或電影、電視,對武術十分鐘情,尤其是在家長對幼 影、電視,對武術十分鐘情。近年來武術這項古老的體育運動已經走入了幼兒園。從幼兒發展武術方面會有利于打下堅實的基 園。從幼兒發展武術方面會有利于打下堅實的基礎,更有利于武術的發揚。
雞獨立,白蛇吐信……,這些招式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講究內外兼修,修身養性,非常練習。我們的想法,就是要讓武術走進平常人的生活。而只要學生們從小有了武術的基礎,這對他們的一生受益。
武術跟籃球、足球等運動項目相比,學生們從小就學習武術,更容易操作些,也能夠強身健體,受益一生。
在我們的中華武術中需要一代代傳承,有助于增強我們的陽剛之氣,這種陽剛之氣是一種底氣,是一種勇氣,是一種民族的力量,凝聚陽剛之氣,是民族的希望力量。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習武,經得住考驗,不怕苦。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武術。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它源于中國,屬于世界,它從一開始,就被中國人賦予靈魂,注定有中國心。
中華武術的魂是顯明的,豐潤的,它在和平年代,是養生的,儒雅的,而在風雨年代它又是奮起的,抗爭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抗爭中,它保證了中國人一次又一次的啟蒙的進步,它富有救國救民的愛國精神,挽救中國于屈辱中,并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國人民在不斷地勝利,從來就沒有缺少國中華武術的身影。
一首《中國功夫》不僅唱出了中華武術最為核心的功夫名,還唱出了中國人心中對中華武術最真切的體會,跟唱出了中華武術最樸質的內涵。
臥似一張弓,站似一棵松,不動不搖坐入鐘,走路一陣風,南拳和北腿,少林武當功,太極八卦連環掌,中華有神功。
時間在流逝,歷史在向前,傳承了中華武術魂的中國人,把“中國功夫”這一具有豐富精神內涵的載體,帶到國際舞臺上,演繹了一代又一代的精彩。中華武術大放異彩。
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中華武術會永生固存,也沒有理由不去吶喊,中華民族醬永遠年輕——因為:武術魂,中國心,永遠在一起。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篇三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的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累和凝聚的過程。下面列出的這些節日都是從古代發展而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和習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微妙完善和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過程。和社會的發展一樣,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與大川的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后來劃分的節氣有關,至少可以追溯到文獻中的《夏小正》和《尚書》。到了戰國時期,一年劃分的二十四節氣基本完成,后來的傳統節日都與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出現提供了前提條件。大多數節日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但習俗的豐富和流行仍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與原始崇拜和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說為節日增添了一點浪漫;還有就是宗教對節日的影響和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了永恒的紀念,滲透到節日中,這些都融入到節日的內容中,賦予了中國節日深厚的歷史感。
到了漢代,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于漢代,這是中國統一后的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大發展,為節日的最終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隨著唐代節日的發展,它已經從原始崇拜、禁忌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變成了娛樂禮儀,成為了真正的節日。此后,節日變得歡快多彩,出現了許多體育和令人愉快的活動,很快成為一種時尚,這些習俗繼續發展和延續。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中,歷代文人騷客為每個節日都寫下了許多名篇。這些詩詞膾炙人口,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美妙的浪漫,優雅而流行。
中國節日凝聚力強,包容性廣。舉國歡慶節日,這符合我國悠久的歷史,是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篇四
當你沉迷于魏紫的那句“山無棱,天地合而為一,卻敢與你獨樹一幟”時,你知道樂府里有句話嗎,“為惡!我想好好了解你,我會長命百歲。山中無陵,江水疲,冬雷雷人,夏雨雪,天地合一,卻敢與君絕!”;當你不斷高喊“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時候,你是否知道它來自《漢書》中的“修身,實事求是”;當你是“哈漢”“哈日”的時候,當你癡迷于日本動漫和韓劇的時候,你知道《山海經》里的童話,昆曲的歷史,十二木卡姆的聲音嗎。
傳統文化之美在于它的歷史,這是先人的精神積淀,也是幾千年的傳承。但今天,在這個充滿情趣和繁華的時代,歌唱中的故鄉正在消逝。我們像迷路的孩子一樣回頭看,卻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個,有著水墨香的故鄉,那個,我們的精神家園。
今天,你看不到元宵節的燈籠,看不到端午節的船掛香符號,看不到玉蘭盆地的驅鬼,看不到重陽爬進山茱萸。我們不再欣賞“融四歲能做梨;香酒玲,能暖桌”,我們才突然從風靡全國的《東風破》感受到古典美。你知道有多少語言在流逝,有多少民俗在消失,有多少樂器技藝在失傳,有多少文化遺產和古建筑在被破壞…90后怎么辦?古語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忘記了過去,會怎么樣?它該如何向前,如何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前面。身為祖國的未來,如果我們不珍惜,不繼承,它們將如何保全自我?未來,不論多么發達的高科技,都難以替代歷史的一抔黃土;無論我們在這顆星球上能走多遠,總要有一點東西,銘記于心。
先人曾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我們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禮記》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清代學者張橫渠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天,我們尚且不談奉獻社會,不談為國捐軀,但我們要知道什么才是我們中國人的根基。我們要左手緊握"且教世界換了人間的”壯志豪情,右手秉持義不容辭勇于擔當的道義,去為傳統文化開創一片天。
讓我們回到繁華的盛唐,與李太白一起酒入豪腸,與王昌齡一起醉臥沙場;讓我們回到如畫的江南,醉心于三國的爾虞我詐,感傷于西廂的且悲且愴。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不變的榮光,她的下一縷墨香需要我們共同的力量,讓我們一起,去傳承她的滋養,成就她最燦爛的輝煌。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篇五
我叫鄭艷玲,是佳木斯市第一小學一名教師。在這春暖花開,萬木爭春之季,我很榮幸能夠代表學校參加這次評比活動,也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把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點粗淺認識向各位領導匯報。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很多內容,概括地講,可以用“一片陽光、一塊沃土、三棵大樹”來表述。其中,“一片陽光”是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包括了天道自然、人天合一、五行相克、陰陽和合。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就像一片陽光,照耀著中華民族五千年前進的步伐。“一塊沃土”是指中國傳統文化這塊肥沃的土地,包括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三個要素。上有陽光的照耀,下有肥沃的土地,就長成了“三棵大樹”,這三棵大樹就是儒、道、釋,好比這片“沃土”里的氮、磷、鉀,使得這片土地變得更加肥沃。
先師用這種文化治理魯國三個月就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四方之客歸之”的社會狀況;周朝的成康之治,更是達到“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可見其和諧程度;山西晉商,運用儒家思想,以義制利縱橫歐亞九千里,誠信為本稱雄商場五百年。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啊,四大文明古國中,也只有中國的文化被完整的保留下來,并一直隨時代發展至今仍閃耀光芒。
具體到我們的教育來說,在教育過程中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格塑造、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增強社會主人翁意識、加強傳統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從行為模式、思想傾向、心理傾向、心理素質、自我意識等多個方面塑造學生的人格和行為。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卻在我們的教育中經常被輕視忽略。正是這種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來越多的學生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多的依賴家長,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勞動習慣;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體觀念淡薄;花錢大手大腳,不珍惜勞動成果;是非觀念淡薄的意識。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沒有任何民族意識、集體意識、國家意識。這樣將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新時代的學生是一批沒有自己正確價值取向的人。對于學校來說,就必須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著眼于繼承發展它的心髓,適時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熏陶,讓他們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負。
現在我要說,要想得到智慧、尊嚴、快樂,那么你一定要去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要學習,而且要用自己畢生的力量去傳播,因為現在全世界都需要這種文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更喜歡另一種說法:天下之事教育為先!我們從事的是教育子孫后代的職業。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有責任向學生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凈化靈魂,升華思想,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發揚光大。
謝謝大家!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篇六
在我國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是一個最喜氣洋洋的節日。那個時候,每個人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容。
春節期間,只見每家每戶門兩旁貼著紅艷艷的對聯,門正中間倒貼著一個大大的“福”字,一開始我不明白,好好一個福字,干嘛要倒貼呢,后來聽媽媽的解釋和指教,才大概明白這層含義,意思“福到福到”暗示福已到達你家,來年會更吉祥,更平安。除了對聯和福字外,各家陽臺上還掛起大紅燈籠,左一盞,右一盞,剛好拼成一對,有的還在燈籠里插上一根蠟燭,閃出一陣陣光芒。
我家也不例外,在春節前,爸爸媽媽還有我都在迎接春節的到來。媽媽去買了許多年糕、湯圓、零食,水果等食物,爸爸則去買了許多的煙花爆竹,準備去家門口放煙花,我的任務最輕,只要去附近的小店里,買幾張對聯,再買幾張“福”字和中國結,就大功告成了。那幾天,我們都在等待著期盼著春節的來臨。
在過春節這幾天里,到處有著新年的氣氛和熱鬧的景象,打鞭炮,走親訪友,聚餐,大家有說有笑,談天說地,熱鬧非凡。我們孩子穿著新衣服,蹦蹦跳跳,串來串去,口袋里還有長輩們給的一包包壓歲錢,可開心啦!
總之,春節是我國非常古老的傳統節日,值得我們去慶祝,值得我們去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篇七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說:“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后,在一樁樁英雄事跡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后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xx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并使其變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說,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于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時代而不斷發展;不囿于陳規而勇于創新;不敢于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復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圣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后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