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好演講稿,首先必須要了解聽眾對象,了解他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是什么,使演講有針對性,能解決實際問題。那么演講稿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演講稿模板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小學生超短演講稿篇一
5月19日下午2時28分,全國哀悼日,時間的腳步在此刻停住。
全國各個城市響起了轟鳴聲,而此刻,我低頭默哀,為在上川汶川地震中的死難才默哀,彌漫在我們這個城市的,除了轟鳴聲,還有不少的眼淚。面對戛然而止的生命,面對一間間倒塌的教學樓,面對地震后的滿目蒼夷,我的心在痛,在我聽來,這3分鐘的鳴聲是多么令人難受,就像一把尖刀刺痛了每個人的神經。
站在校門口的我,停住了腳步。
回到教室里,老師正在播放《讓世界充滿愛》這首歌曲。“輕輕地握住你的手,不論在眼前在天邊,真心地我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歌曲完了,但我的心還在流淚。
老師哽咽著對我們說:“同學們,不要悲傷!一切都會過去的,自然災害我們人類是無法預知的,但在災難過后,最需要的是我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地去面對,我們應該用我們的雙手,為災區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四川加油!為中國加油!”頓時,教室里傳出了雷鳴般的掌聲。我轉過頭去看看同桌,此刻,她已經泣不成聲了!是啊,看著自己的家鄉在瞬間變為廢墟,心里該多能受啊!就讓她盡情地發泄蹩屈已久的悲傷吧!我輕輕地拍了拍她的肩。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不由得想起了孟子的這篇文章。這時,不知是誰,在后座上大喊了一聲“中國加油!”全班同學在他的號召下,也大聲地喊出“中國加油”四個字。我的思緒在此刻停下,我顧不得自己的形象,歇斯底里地吶喊著,吼叫著。
這一次次災難并沒有把中華民族震垮!中華兒女用她們的堅強對“中國”兩字作出了最好的詮釋。我們應該拾起死難者未竟的遺愿,把失去同胞的悲傷化為一股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廢墟中尋找光明的道路。
在14時28分這一刻,所有的路人都停下了腳步!
但,重建災區的腳步沒有停止,也不會停止。中國這條巨龍的騰飛的腳步更不會停止!
小學生超短演講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初三三班的~~,很榮幸能作為初三學生代表發言。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初三全體同學,向辛勤教育我們的老師們說一聲:老師,您辛苦了,謝謝您!跨過嚴寒的冬天,度過歡樂的寒假,沐浴著和煦的春風,我們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學期。春天是播種希望的季節,勤奮則是我們收獲成功的唯一途徑。同學們,三年的寒窗苦讀,六個學期的辛勤耕耘,一千多個日子里的披星戴月,所有的艱辛、所有的汗水、所有的付出,都將在今年火紅的六月里收獲。
不知不覺中,日歷已被一天天撕下,墻上的鐘擺滴滴答答搖擺不定,同學們用小跑代替了從前的小碎步,這提示著我們緊張的學習生活又開始了。
無勤奮,不成功。面對競爭激烈的中考,僅有勤奮不一定成功,但沒有勤奮肯定不會成功!所以,我們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勤奮學習,除了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努力學習外,還要自己抽時間多復習、多做題、多讀書。
無恒心,不成功。努力一天很容易,努力一周也不難,難在恒久,貴在堅持。在今后這幾個月里,我們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怕苦不怕累,奮斗到最后一刻。
無精神,不成功。同學們,考試就是競爭,競爭就會有優勝劣汰。在初三下學期,我們將經歷無數大考小試,無論成也好,敗也罷,我們都要不氣餒、不拋棄、不放棄,以良好的心態迎接中考,迎接人生中的每一場考驗和磨礪。
都說無殘酷,不青春,而如今的殘酷,都是為了更加美好的青春。雖然很累,但寒窗苦讀是為的就是把信念點燃;雖然很苦,但披星戴月為的就是擁有燦爛的明天。同學們,九百多天我們都從風雨中走來了,在這最后一百天里,為了我們的理想,頭懸梁錐刺股有何不可?為了我們的人生,三更睡五更起又有何懼?我們,匯集了老師們更多的目光,傾注了家長更多的心血,我們將擔負著希望,開始最后一百天的沖刺,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今天,距離中考還有~~天,讓我們心無旁鶩,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家長殷切的期盼、回報老師辛勤的付出,為~~中學創造新的更加優異的成績!!
最后祝老師們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祝同學們學習進步!天天向上!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小學生超短演講稿篇三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成功學的創始人--說:“自信,是人類運用和駕馭宇宙無窮大智的管道,是所有‘奇跡’的根基,是所有科學法則無法分析的玄妙神跡的發源地。”--也說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如果我們分析一下那些卓越人物的人格物質,就會看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在開始做事前,總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直到勝利!”
自信的確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一個人的成功,從不少人的創業我們都可見一斑。自信可以從困境中把人解救出來,可以使人在黑暗中看到成功的光芒,可以賦予人奮斗的動力。或許可以這么說:“擁有自信,就擁有了成功的一半。”
同樣兩個努力工作的人,自信的人在工作時總會以一種更輕松的方式度過:當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時,會認為這是因為自己有實力,當遇到實在無法完成的任務時,則認為也許任務本身實在太難。而缺少自信的人則會把成功歸功于好的運氣,把失敗看成是自己本領不到家。只是由于這小小的心理差異,雖然二人花的時間,精力都差不多,但往往較為自信的那一方的收獲要大得多。
國內外多少科學家,尤其是發明家,哪一位不是對自己所攻克的項目充滿信心呢?一次又一次地失敗只會一次又一次地激發起他們的斗志——他們認為:失敗越多,距離成功也就越近了。但自信不是平白無故地就會附著在人身上的,首先人要有真才實學,接著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自信,并把它作為一種極其有用的動力。空有滿腹自信,那只說得上是自以為是罷了。這種所謂的“自信”,不但不能推動人前進,反而害人不淺。
--說過:“沒有真東西,只有信心的話,前途只有一條——死,而且死得很難看。”這句話聽起來有些過火,但事實上如果僅有自信的話確實是十分危險的。
同樣,在我們的學習中,僅有自信也是不夠的,自信應該與努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時常見到有部分同學在考試之際,沒有一絲緊張,滿懷自信地步入考場。但考試過后,這部分同學中有的分數挺高,有的分數卻是羞于見人的。這看似不可理喻的事情其實很簡單:這部分同學中一種是既自信,又刻苦認真學習的;一種是單有自信,卻未付出努力的。這兩類同學看上去都是充滿著信心去應試,但由于平時知識的積累不一樣,后果就截然不同。
所以說,我們做人,就應當先做一個滿腹經書,然后才充滿自信的人。因為自信只是一種虛無的力量,想要成功,就得讓自信附著于“實干”這一燃燒自信的機械上,以使自信發揮出它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