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高三物理力的合成與分解教案篇一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
2、知道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會作力的分解圖
3、會用直角三角形知識計算分力大小
4、會分析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能利用力的分解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從物體的受力情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從而確定分力的方向,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強化“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索精神與科學嚴謹態度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
3、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會作力的分解圖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識計算分力大小。
重點突破:互動探究及自主探究部分均安排學生作圖及計算,使得學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教學難念】
根據問題受力情況分力力的作用效果,從而確定分力的方向。
難點突破:以實驗的手段,化不可見為可見,使感覺變看見,通過師生互動探究,小組探究,自主探究,深刻體會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及如何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
【教學過程】
[課堂引入]
教師:非常榮幸能來富春中學與同學們一起學習,我們先邀請兩位男生上前與老師一起完成一個小游戲。
師生互動:邀請兩位男生模擬拔河進入相持階段,握緊繩子用力拉,然后教師用兩根手指從繩子中部往邊上一拉,結果把兩個男生都拉過來了。
教師繼續點燃氣氛:老師不僅可以用兩根手指輕松拉過兩個男生,還可以單手拉動大客車,可惜這個就不能現場演示了,大家看一段視頻吧! (播放視頻)
教師留下懸念:為什么老師能“四兩撥千斤”呢?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就能很好的解釋這個現象了。
教師明確課堂內容的意義:上節課同學們已經學過,有時候為了研究問題方便,幾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個力來替代,這就是力的合成。實際中又有很多情況下一個力能產生多個作用效果,為了研究問題的實際需要,我們又必須用幾個力去代替這一個力,這就是力的分解。比如,剛才兩位同學拔河,老師在繩子中部施加了一個橫向的拉力,這個力就同時產生了拉動兩位同學的作用效果,要解釋這四兩撥千斤現象就必須學習力的分解知識。現在我們從簡易點的情況入手研究力的分解。
[師生互動探究一]
(圖片展示:拖拉機拉耙,人拉箱子!)
教師疑問過渡:同學們看屏幕上的圖片,這里物體都受到一個斜向上的拉力,這個拉力對物體有什么樣的作用效果呢?
教師:接下去我們用實驗進行探究。
師生實驗探究:我們將一小車放在測力臺秤上標一下指針位置,小車的一端用細繩連接著力傳感器,同學們可以直接在屏幕上讀出拉力值,小車另一端用細繩通過滑輪掛鉤碼,即給小車一個斜向上的拉力。這里我們掛上重為4.9n的鉤碼,請同學們在學案上記錄下f=4.9n
教師提問學生1:同學們在臺秤和傳感器的讀數方面觀察到什么現象?請描述一下!
(傳感器原先無讀數,現在有讀數了,臺秤讀數減小了)
教師繼續提問:這說明該斜向上的拉力對小車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效果?
(一個豎直向上拉小車的效果和一個水平向右拉小車的效果)(教師適時表揚與鼓勵學生)
高三物理力的合成與分解教案篇二
【教學設計】
《力的分解》第一課時
西安市中鐵中學 段彩鳳
郵政編碼:710054
《力的分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西安市中鐵學校 段彩鳳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中第五節《力的分解》,是繼第四節《力的合成》后,對力的矢量性、合力和分力的關系、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應用,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具體內容有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的法則、在實際問題中分解力的方法、唯一解的條件、矢量相加的法則等。應分為兩課時學習,本教學設計是第一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合力和分力的定義,知道了合力和分力的關系,理解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力的分解也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難度不大,但對如何在具體問題中分解力,尤其是如何確定分力的方向出現困難。
【設計理念】
本節課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我的設計理念是從生產生活中提煉出模型,再走向生產生活。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大量豐富的實驗和情境:臺秤上提升物體,斜面上放置物體,圓規上懸掛鑰匙、在斜面和擋板間放置籃球等,讓學生充分體驗和認識具體問題中力產生的實際效果,輕松突破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初步掌握一般情況下力的分解要根據實際需要來確定分力的方向。
(3)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分力。
2、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領會“等效替代” 。
(2)通過探究嘗試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3)掌握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猜測與探究享受成功的快樂。
(2)感受物理就在身邊,有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驗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在具體問題中正確確定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2、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分力,會用直角三角形知識計算分力。
難點:1、分力與合力的等效替代關系。
2、 根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突破重點和難點的方法】
通過故事引入,激發學生興趣;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創設大量豐富的實驗和情境,讓枯燥的知識生動起來;學生分組探究解決問題,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給學生分組展示機會,調動學習熱情,分享成果;聯系實際,收獲成功的快樂。
【教學手段、方法】
導學案+實驗探究體驗+合作討論+多媒體
【教學用具】
電子臺秤一個、帶有細線的滑塊一個、圓規一個、一串鑰匙、自制斜面一個、自制帶有豎直擋板鋪有海綿的斜面一個、滑塊一個、足球一個、刻度尺、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2分鐘)
故事引入:一天,小明和家人去郊游。在路上,他們看到一輛貨車不小心陷入了路邊的泥坑中,很多大人在后邊推,可是怎么也推不出來。這時,小明主動請纓,說:“我來試試!”只見他找到一根粗繩,把它的一端綁在車上,另一端綁在旁邊的大樹上,然后在繩的中央位置處稍一用力,竟然將車緩緩拉了出來。所有人都驚呆了:“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四兩撥千斤’”
那么,是不是小明學過功夫,有什么特殊的本領呢?學 白話文 完新課,我們再來解答這個問題。
活動設計:教師講故事,課件出示情景,學生聽故事。
設計意圖:故事引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課教學
一、檢查導學案的完成情況(3分鐘)
活動設計:教師叫兩位學生分別匯報自己的復習學案和預習學案的內容,其他學生糾錯。
設計意圖:復習合力、分力的關系,力的合成的方法,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性”的理解,加深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初步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法則,為新課學習做好準備 。
二、新課教學
1、自主學習(4分鐘)
師:通過預習,我們明確了力的分解就是已知合力求解分力的過程,力的分解的法則也是平行四邊形定則,可是我仍然有幾個疑問:(課件出示問題)
為什么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分解一個大小、方向確定的力,如果沒有條件限制,為什么能得到無數組分力呢?
當已知兩分力的方向,得到的分力是幾組呢?具體怎樣作圖?
活動設計:給學生三分鐘時間,帶著問題閱讀教材64頁的內容,必要時可以畫圖;叫一個學生在黑板上畫已知兩分力方向時,力的分解圖。三分鐘后,叫學生依次回答問題,教師糾錯,課件出示答案和作圖方法,并強調問題答案。
設計意圖: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明確力的分解的任務是什么,并且清楚當已知兩個分力方向時,如何作圖分解力的方法,為后邊的教學打下基礎。
2、合作探究(10分鐘)
師:由上面的問題,我們可以設想當在一個具體的問題中,如果能設法確定合力的分力方向,就能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得到確定的分力了,而且我們還可以用學過的三角形知識求解出兩個分力。
活動設計:學生分為四組,提供必要的實驗器材,要求學生在十分鐘內完成學案上本組的任務。強調:學習伽利略的研究思路:觀察——猜想——實驗——結論;最后的分力要用合力和已知角的三角函數值表示。
任務布置和儀器提供:
第一組:分解斜向上的拉力。提供儀器:電子臺秤、帶細線的滑塊
第二組:分解斜面上物體的重力。提供儀器:斜面和滑塊。
第三組:分解物體對三角形支架的作用力。提供儀器:圓規和重物。
第四組:分解豎直擋板和斜面間物體的重力。提供儀器:帶有豎直擋板鋪有海綿的斜面、足球。
設計意圖:通過猜測與探究享受成功的快樂;合作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3、小組展示(15分鐘)
活動設計:每個組派兩名學生上臺展示,分別從小組的觀察、猜測、實驗的設計、實驗現象、結論、合力的分解結果進行展示,組內其他成員可以補充,外組成員可以提問。
設計意圖:培育學生發表見解的意識和與他人交流的愿望。
4、隨堂檢測(6分鐘)
活動設計:師生共同總結在具體問題中分解一個力的三個步驟:
⑴ 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⑵ 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出兩個分力。
⑶ 根據三角形知識計算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5分鐘內完成學案上的兩個隨堂檢測題。教師公布答案,并簡單講解。
設計意圖:學生總結解題方法和步驟,并通過練習,熟練解題思路。
高三物理力的合成與分解教案篇三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分解力的方法
2、學生會用作圖法求分力,并能根據作圖法說出力的分解在理論上是無限的
3、學生能結合實際需要對指定力進行分解,會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識計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圖法分析分力的變化
4、學生能結合問題體會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按照實際情況通過平行四邊形定則分解指定的力成為本課的重點,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則成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1)課題引入
實驗演示,引入新課
教師演示:兩個繩提起礦泉水瓶,一根繩也可以實現。復習合力分力概念,明確合成的規律。
問題引入:一個力提起重物,能否用兩個力來代替。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為后續學習活動提供時間保障。
(2)引導學生發現,在活動中發現規律
2.1力的分解多樣性的活動設計
問題引導:請同學們畫兩個力,用來替代事先畫在投影片上的力。
學生活動:用彩筆把作圖分解。完成作圖后,將作圖利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到屏幕上。
教師引導:作圖是否正確?判斷依據是什么?(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
教師疊加不同分組展示并追問:都正確嗎?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力的分解滿足平行四邊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
設計意圖:實驗器材常見,貼近生活。礦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壞作用很小。通過活動,自然驅動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同時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計算,做到重點突出,難點分散。
實例四: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車
問題情境:如何借助繩索和大樹將陷入淤泥中的汽車拉出。小組合作討論,并請三位同學模擬實驗。
學生活動:一位扮演大樹,一位扮演汽車,第三個人充當司機。
教師引導:直接拉可以嗎?一個較小的力,能不能產生一個較大的分力作用效果呢?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學習,體驗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2.3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定則
問題情境:某人向東行走了30m,又向北行走了40m,這個人的運動位移是多少?
學生活動:求解總位移,總結發現位移的合成也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
師生總結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時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學生總結: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物理量均為矢量,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的運算法則。而標量只需按照算術法則進行相加。
教師引導: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簡化成三角形定則。通過在黑板上圖解的方法讓學生看出矢量求差的方法。
問題討論:電流強度是矢量還是標量?
設計意圖:矢量的核心要求是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分解或合成。是對早期矢量知識的升華,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滲透思想,需要學生在活動中加以體驗。矢量減法可以適當降低要求。
高一物理上冊必修1《力的分解》教案【二】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會用作圖法求分力,會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識計算分力。
二、能力目標:
從物體的受力情況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對立統一規律。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利用平行四邊形進行力的分解。
教學難點:
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間的確定。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時,可按平行四邊形法則,惟一地求出平行四邊形對角線所對應的合力。而在已知某力,將它分解為兩個分力時,按平行四邊形法則卻可以有無數組解。但具體到實際當中如何分解呢?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力的分解。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2、知道力的分解要從實際情況出發
3、會用圖示法根據實際要求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分力。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請同學閱讀課本,回答:
(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
(2)為什么說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學生:某一個力f,可用f1和f2來代替,那這兩個力叫f的分力。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因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來被分解的那個力),當然應該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老師總結:分力與合力是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相互替換,所以在分解某力時,其各個分力必須有各自的實際效果,比如:形變效果,在這個意義上講,力的分解是唯一的。
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這個力與水平面成θ角。
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體和豎直向上提物體的效果,那么副的兩個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上。
(2)方向確定,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分解就是唯一的。
(3)如圖所示分解f1=fcosθ,f2=fsinθ
例2:物體放在斜面上,那物體受的重力產生有什么樣的效果。
由學生分析:
(1)g方向豎直向下,又不能下落。在垂直于斜面方向產生緊壓斜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體產生沿斜面向下滑動的效果。
(2)兩分力方向確定了,分解是唯一的。
(3)g1=fsinθ,g2=gcosθ
2、鞏固性訓練
(1)如果小球掛在墻上,繩與墻的夾角為θ,繩對球的拉力f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可以分解為哪兩個方向的里來代替f?
(2)如果這個小球處于靜止狀態,重力g產生的效果是什么,如何分解重力g。
師生共評(1)a:球靠在墻上處于靜止狀態,拉力產生向上提拉小球的效果,向左緊壓墻面的效果。分力的方向確定了,分解就是唯一的。
b:f的分力,在豎直方向的分力f1來平衡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2來平衡墻對球的支持力。
c:f1=fcosθ,f2=fsinθ
師生共評(2):a:重力g產生兩個效果,一個沿f1的直線上的分力g1來平衡f1,一個沿f2的直線方向上的分力g2來平衡f2。
b:∴g1=,g2=ctana
課后小結
這節課主要學習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從理論上按照平行四邊形定則分解是無數組的。但分力與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換,在此意義上分解是唯一的。
課后習題
完成教材課后作業第2、3、4題。
高三物理力的合成與分解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與力的合成互為逆運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解的一般步驟,學會判斷一個力產生的實際效果
(二)過程與方法
1、強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養觀察、實驗能力。
3、培養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4、培養用物理語言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日常現象,培養學生探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2、培育學生發表見解的意識和與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學重點
在實際問題中如何根據力產生的作用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教學難點
如何確定一個力產生的作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