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及譯文拼音篇一
對于齊王,子民和大臣們有不止愛、怕、求,而且事情也不是誰美的簡單問題,很多涉及治國大道,利益多寡等等,那么大王你和我相比,比我還要收蒙蔽。
另外,大王不夠開明所以您聽到的是蒙蔽的言辭。如果大王,開誠布公,廣開言路,就能防止“蔽甚”,就能更好的了解您的子民和您的疆土情況。
啟示:我們要能夠直面批評,(文中提到的各種諫)并理智對待分析判斷,加強自身素質鍛煉,健全情商修養(yǎng);對于管理者,更要吸取這個故事教訓,多聽取基層言論,做好員工服務,才能建設更團結有力的企業(yè)隊伍;對于工程技術人員,要從各種設計方案吸取可取之處,擇其善從之,為產品優(yōu)化,創(chuàng)新產品而拓寬思路……
這個啟示,就是你有什么感想,我不同的時候讀一遍就會有不同的感悟和啟示。有的時候,比較自負,讀這個時候,就會覺得,因為太過自負,而剛愎自用,沒有聽取旁人言論。有時候,向領導提建議沒有被采納,就會想到,我應該學習鄒忌的說話方式,讓上司更容易接納我的意見。等等吧。答案可以有很多的。
兩漢:劉向 撰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謗譏 一作:謗議)
1.情節(jié)完整,人物生動。
全文雖然只有三百多字,卻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鄒忌的兩次窺鏡,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以及“暮寢而思”等情節(jié),妙趣橫生,富于生活氣息,親切有味。對人物的刻畫特別講究。如對鄒忌,作者不重形體的刻畫,而是著重用細節(jié)和對話,表現(xiàn)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又如,齊王只有兩個舉動,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個賢明的君主形象表現(xiàn)得生動傳神。
2.敘事簡潔,剪裁巧妙。
對鄒忌與徐公比美的情節(jié),作者作了繪聲繪色的描繪,對他的進諫,卻只作概括的敘述。對臣民的進諫,也突出重點,記敘“令初下”“數(shù)月之后”“期年之后”三個時期的不同情況,使讀者從中體會齊王納諫后的巨大變化,而對齊王最初受蔽之深,齊國積弊之多,以及具體如何改革等,都只從側面暗示,略而不寫,使文章的中心更為突出。三問三答,也沒有從每個人的形態(tài)上去描寫,而是通過不同語言來顯現(xiàn)人物對問題的不同態(tài)度。用筆簡潔,辭約意豐。
3.語言繁簡適度。
鄒忌的三問,內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變化,既表現(xiàn)了他的懷疑,又毫無重復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卻大不一樣。齊王的回答只有一個“善”字,既表現(xiàn)了他的態(tài)度和誠意,又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矜持與尊貴。。
4.設喻說理,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設喻說理是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文章先寫鄒忌與徐公比美,接著對妻,妾,客的贊美之詞進行了分析,為下文的設喻說理做了必要的鋪墊。接著寫鄒忌諷諫齊王,先從自己的私事說起,隨后以私事比國事,讓齊威王從中受到啟發(fā)。這種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事大事,用設喻來講道理,表明了只要語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順耳,使得對方愉快的接受。
設喻,又叫諷喻,這是比喻修辭的一種擴大化的用法,是借敘述一個故事,通過暗示、類比,說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張的富有機智幽默情趣比較婉曲的語言表達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話,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個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詞,喻意較含蓄,讓讀者去體會兩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有時有“意在言外”之感。諷喻的使用非常靈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敘,并且點明本意;也可以獨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說,而留給讀者以思考。無論是哪種形式,一般都蘊含著諷諫、譏刺、規(guī)勸、批評、誘導的意義。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及譯文拼音篇二
鄒忌修八尺有(yu)余,而形貌昳(y)麗。朝(zhāo)服衣冠,窺(kuī)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bng)譏于市朝(cho),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jin)進;期(jī)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麗。(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 帽子,照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他的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于是又問他的妾說:我與徐公相比誰更美?妾說: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坐著閑談。(鄒忌)問客人說:我和徐公誰更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啊。 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端詳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再照鏡子看看自己,又覺得遠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的原因,是懼怕我;客人認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因此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懼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及身邊的侍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人不懼怕您的,國內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齊威王說: 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過錯的人,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人,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并能)傳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獎賞。 政令剛一下達,許多官員都來進言規(guī)勸,宮庭就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后,有時偶爾還有人來進諫;滿一年以后,即使想說,也沒有什么可進諫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內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戰(zhàn)勝敵國。
1、鄒忌修八尺有余(修:長,這里指身高)
2、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
3、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期:滿;雖:即使)
1、鄒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2、明日,徐公來,孰視之(孰通熟)
鄒忌諷齊王納諫多義詞
1、朝:皆朝于齊(朝拜)
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庭)
朝濟而夕設版焉(早晨)
2、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誰)
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同熟,仔細)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3、誠: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誠意,真心)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實在,確實)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果真,表假設)
4、善: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善良,善事)
擇其善者而從之(好)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長)
王曰:善(可以)
5、間:奉命于危難之間(期間)
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間或)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
中間力拉崩倒之(夾雜)
鄒忌諷齊王納諫詞類活用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面:名作狀,當面)
2、朝服衣冠(朝:名作狀,在早上;衣:名作動,穿)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意動,以為美)
4、聞寡人之耳者(聞:使動,使聽聞)
5、王之蔽甚矣(蔽:形作名,被蒙蔽的事情)
1、今齊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圓;今義:表地點)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侍從,近臣;今:表方位)
3、明日,徐公來(明日:古:第二日;今:今天的下一天)
1、忌不自信(賓語前置)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斷句)
3、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省略句)
4、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判斷句)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譯:我與城北徐公比,哪一個更美?
2、王之蔽甚矣。
譯:大王您被蒙蔽得太厲害了。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譯:客人認為我美的原因,是想對我有所求啊!
4、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能夠在公共場所發(fā)表議論,使我聽到的,給他下等的獎賞。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及譯文拼音篇三
閱讀《鄒忌諷齊王納諫》選段,回答問題。
(1)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2)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的詞語。
(1)能謗譏于市朝 謗:_______
(2)聞寡人之耳者 聞:_______
2.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列語句。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分別寫出文中表現(xiàn)齊威王納諫后在國內和國外產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齊威王和鄒忌個性鮮明,你更欣賞哪一位,說說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2)聞:使……聽到
2.現(xiàn)在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或: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重點詞“地”、“方”翻譯正確即可。
3.國內: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國外: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4.示例1:我更欣賞鄒忌,因為鄒忌能用生動委婉的方式勸說,我嗯他身上學到了與他人交往的藝術。
示例2:我更欣賞齊王,他能夠正視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規(guī)勸。我看到了他寬廣的胸懷。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及譯文拼音篇四
鄒忌諷齊王納諫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文言詞語:( 4分)
(1)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2)今齊地方千里: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4)時時而間進:
【小題2】翻譯下面句子(2分)
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小題3】從文中找出一個成語,并用這個成語造句。( 2分)
【小題4】“王”下令頒布了什么命令?他為什么要頒布這一道命令?( 2分)
【小題5】俗話說:“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鄒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齊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請問那句俗語是不是錯了?你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2分)
答案
【小題1】的確、實在;土地方圓;當面;偶爾。 ( 4分)
【小題2】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并能傳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獎賞。( 2分)
【小題3】門庭若市;造句略。 ( 2分)
【小題4】頒布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的命令,讓人們敢于說真話,實現(xiàn)剤國治國安民、繁榮富強。( 2分)
【小題5】那句俗語沒有錯。我們可以有新的理解。勸誡別人要看對象,有人適合聽順耳之言,有人則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一定要講究勸誡方式。既然是給別人提建議或意見,又希望被別人接受,最好選擇一種讓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2分)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誠在這里是的確、實在的意思。誠還有表示假設的用法,譯為“如果”“假如”,如《陳涉世家》中的“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燕”。注意“地方”是兩個詞,地是土地,方是方圓的意思。面是當面,時時是偶爾的意思。
考點: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解釋。
點評:要確定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不僅要靠平時的積累,還要在積累的基礎上掌握一些推斷詞義的方法。
【小題2】試題分析:注意謗議的翻譯,批評議論,市朝是公共場所,聞是使……聽到的意思。
考點:本題考查對文言語句的翻譯。
點評: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時,既要注意顧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還注意落實一些重點詞語。特別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如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小題3】試題分析:出自這段選文的成語是門庭若市。要造句必須先弄清這個成語的意思。門庭若市:門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場一樣。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xiàn)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考點:本題考查成語解釋及運用。
點評:在古代漢語中有一些成語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中,做題時既要知道成語的原意,又要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解釋。
【小題4】試題分析:從原文“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可得到第一問的答案。齊王下達這個命令的目的是讓人們敢于說真話,科學地治理國家,實現(xiàn)國家的繁榮富強。
考點: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點評:理解文言文的內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概括出選段的主要內容,再根據(jù)題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語句進行回答。
【小題5】試題分析:先指出那句俗語有沒有錯,再分析沒有錯的原因。主要從勸誡別人要注意對象、注意方法技巧、說話的語氣的角度去分析。
考點:本題考查分析探究能力。
點評:解答矛盾與否的題目,先定性,說矛盾不矛盾再進行具體的分析。如此題分析時說話上要看對象、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說話的語氣。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及譯文拼音篇五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然后做題。(共l0分)
[甲]于是入朝見威王,日: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毒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節(jié)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齊王日:韓子盧①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圓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huán)山者③,騰山者五,兔極于前,犬廢于后,犬兔俱罷④,各死其處。田父⑤見而獲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⑥嘧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⑦將休士也。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
[注釋]①韓子盧:犬的名字。②東郭逡:兔的名字。③環(huán)山者三:繞著山跑了三圈。④罷:同疲,與前面的極和廢意思相同。⑤田父:農夫。⑥以頓:以同已;頓:困頓、疲弊。⑦謝:辭謝、辭退。
17.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2分)
(1)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
(2)天下之疾犬也( )
18.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文:
(2)犬兔俱罷,各死其處。
譯文:
19.甲乙兩文都是寫勸諫的,其勸諫的方法以及效果上有何差異?(4分)
參考答案:
17.(1)確實、的確 (2)快,急速(2分,每個l分)
18.(1)能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錯并傳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獎賞。
(2)狗和兔子都疲憊到了極點,各自死在那個地方。(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譯正確,無語病即可)
19.二者使用勸諫方法的相同之處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說理)的方法。不同之處是鄒忌以身邊事說理,真實可信;淳于髡以故事喻理,生動形象。(2分)齊威王意識到自身問題后欣然納諫并主動改變自己的做法;齊王因懼怕后果而被動放棄原有打算。(2分)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及譯文拼音篇六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每小題2分。共6分)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小題1: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徐公來,孰視之孰:仔細
b.徐公何能及君也及:趕得上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刺:指責
d.能謗譏于市朝謗:誹謗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雖欲言,無可進者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b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 嗚呼!其真無馬邪
c燕、趙、韓、魏聞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 d欲有求于我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小題3:下列各項中,對文意理解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鄒忌從與徐公比美受蒙蔽的遭遇中敏銳地感覺到齊王受蒙蔽的程度比自己更深。
b.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諫。下令鼓勵群臣吏民進諫,數(shù)月之后,前來進諫的人讓朝庭門庭若市。
c.鄒忌向他的妻、妾、客詢問他與城北徐公誰更美,三人都認為他比徐公美,但措辭上有細微的差別,由此體現(xiàn)三人與他有親疏遠近之別。
d.鄒忌將治國安邦的道理寓于日常生活瑣事中,有著高超的進諫藝術;同時,齊王也有勇于納諫的膽識和氣度。二人共同促成了齊國內政修明,不用兵就戰(zhàn)勝敵國的局面。
小題4:把第1卷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2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d
小題2:a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b
小題4:(1)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再次問他的妾。
(2)我的妻子認為我比徐公美的原因是偏愛我。
小題1:
試題分析:文言詞語解釋一般立意于考查重點實詞詞義、一詞多義現(xiàn)象、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五種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詞詞義和一詞多義現(xiàn)象是此類題型考察的重點。近幾年也出現(xiàn)了對虛詞的解釋。中考文言文往往從課內出題,所以,題目前面的選文,實際上是良好的提示,學生不僅可以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對詞語的語境義進行篩選,而且,還可以通過熟悉的文章直接回憶起詞語的意義,這樣問題的難度實際上已經降低了。d項中謗:公開批評別人的過錯,不是誹謗的意思。
小題2: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查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題型。一詞多義詞需要在日常學習中歸類記憶。a項中雖均為連詞,表假設,相當于即使;b項中其前者是代詞,他的,后者表反問語氣;c項中之前者是代詞,后者是結構助詞。賓語前置標志;d項中于前者是介詞,介進對象,后者是介詞,表比較。
小題3: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對文言文內容、文言文語言、人物形象綜合考慮的題型,需要對每一個選項進行一一分析,不能急躁,要細致。選項b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諫。下令鼓勵群臣吏民進諫,數(shù)月之后,前來進諫的人讓朝庭門庭若市,在文章中的表述是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應將數(shù)月之后改為令初下。
小題4: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查文言文翻譯的題型。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再有考生要特別留意。平時多讀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積累語感。(1)句翻譯時要注意賓語前置,(2)句注意私譯為偏愛。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及譯文拼音篇七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問題。
(一)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節(jié)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嘆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fā)政舉事②,無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數(shù)百人,被④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國家失社稷者,諂諛⑤者眾也。(節(jié)選自《新序》)
注:①出亡:國亡后出逃。②發(fā)政舉事:施政做事。③侍御:侍從妃子。④被:穿上。
⑤諂諛:諂媚奉承。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粗詞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私: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面:________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鄒忌的進諫為什么能讓齊威王稱“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齊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圍同樣都有諂諛者,然而齊國能夠“戰(zhàn)勝于朝廷”,宋昭公卻不得不“出亡”,結合語段說說造成這樣不同結局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上面兩個語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偏愛(2)當面
2.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3.①從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國,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強語勢,有力闡明了自己的觀點;③語言委婉含蓄,使對方受到啟發(fā);④處處為國為君著想,曉以利害。(答出其中一點,言之成理即可。)
4.齊國有鄒忌這樣善于進諫的大臣,齊威王也善于納諫。而宋昭公卻一直被諂諛者包圍,聽不到諫言(齊國情況答出其中一點即可。)
5.示例:給別人提意見要注意方式。(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批評和建議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阿諛奉承者蒙蔽要及時發(fā)現(xiàn)和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等)(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