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的成功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好劇本,好演員,好故事,讓人們覺得歷史不是那么的遙遠,寫在書本中的歷史人物是那么的鮮活,他們的理想與信念體現在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中,他們的理想就是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在《覺醒年代》中,我們讀懂了歷史,讀懂了理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覺醒年代素材積累,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對大家有幫助。
01、陳獨秀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現代中國思想啟蒙的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
《新青年》上刊發的一篇篇文章讓人血脈僨張、心潮澎湃。越來越多苦苦追求救國真理的青年人被《新青年》打開眼界。
身在湖南長沙的毛澤東買了一堆雜志,甚至花光了他的飯錢,但他稱“吾有此書足矣”。
02、蔡元培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旋即拉開了北大改革的序幕。
劇中這段蔡元培先生的任職演說,不少網友感嘆“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今天讀來,仍然讓人感佩,這也是極佳的作文素材。
蔡元培先生北大任職演說
(1917年4月)
五年前,嚴幾道先生為本校校長時,余方服務教育部,開學日曾有所貢獻于學校。諸君多自預科畢業而來,想必聞知。士別三日,刮目相見,況時閱數載,諸君較昔當為長足之進步矣。予今長斯校,請以三事為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于此者,皆有做官發財思想,故畢業預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蓋以法科為干祿之終南捷徑也。因做官心熱,對于教員,則不問其學問之淺深,惟問其官階之大小。官階大者,特別歡迎,蓋為將來畢業有人提攜也。現在我國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專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請教員,不得不聘請兼職之人,亦屬不得已之舉。究之外人指摘之當否,姑不具論,然弭謗莫如自修,人譏我腐敗,問心無愧,于我何懼?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于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茍能愛惜分陰,孜孜求學,則求造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蕩冶游,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于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敗。即在今日,吾人對于當軸多不滿意,亦以其道德淪喪。今諸君茍不于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是誤人也。誤已誤人,又豈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一也。
二曰砥礪德行。方今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不為流俗所染。諸君肄業大學,當能束身自愛。然國家之興替,視風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設想。故必有卓絕之士,以?身作則,力矯頹俗,諸君為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勵人。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為人輕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諸君終日伏首案前,蕓蕓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為諸君計,莫如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幾道德無虧,而于身體有益。諸君入分科時,曾填寫愿書,遵守本校規則,茍中道而違之,豈非與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謹嚴。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二也。
三曰敬愛師友。教員之教授,職員之任務,皆以圖諸君求學便利,諸君能無動于衷乎?自應以誠相待,敬禮有加。至于同學共處一室,尤應互相親愛,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道義相勗,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同學中茍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已雖規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勸勉也。余在德國,每至店肆購買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價接物,互相稱謝,此雖小節,然亦交際所必需,常人如此,況堂堂大學生乎?對于師友之敬愛,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三也。
余到校視事僅數日,校事多未詳悉,茲所計劃者二事:一曰改良講義。諸君既研究高深學問,自與中學、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員講授,尤賴一已潛修。以后所印講義,只列綱要,細微末節,以及精旨奧義,或講師口授,或自行參考,以期學有心得,能裨實用。二曰添購書籍。本校圖書館書籍雖多,新出者甚少,茍不廣為購辦,必不足供學生之參考。刻擬籌集款項,多購新書,將來典籍滿架,自可旁稽博采,無虞缺乏矣。今日所與諸君陳說者只此,以后會晤日長,隨時再為商榷可也。
03、李大釗
1918年11月底,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在中央公園發表著名演講《庶民的勝利》。次年,他在《新青年》發表長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1920年起,李大釗在北大系統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現代政治問題……
而在今年春節期間,一條熱搜的刷屏,也讓許多網友熱淚盈眶!
大年初一,在北京臺春晚舞臺上,劇中李大釗和趙紉蘭的扮演者,以及李大釗先生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后人,李亞中老人和他的兒子李雄飛表演了節目《覺醒年代》。
“勇往奮進以赴之”“癉精瘁力以成之”“斷頭流血以從之”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相期吾少年,匡時宜努力”“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在現場,李亞中為大家展示出了一副珍貴的“傳家寶”——來自大釗先生的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李亞中表示,這句話其實還有特指的含義,文中“文章”兩字應該是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篇鴻篇巨著,我們要完成這篇“文章”需要全國人民的努力,需要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
04、必背:“青年與責任”速寫片段
劇中,百余年前的青年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經坎坷而一往無前;劇外,今天的青年也被革命歷史題材觸動,為前輩的崢嶸往事動容。如一名年輕觀眾所言: “國難當頭時青年當自強,現在和未來吾輩也更要永遠自強!《覺醒年代》也許正在改變我的人生選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道路。陳獨秀、李大釗、宋運輝、馬得福……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背景,但風華正茂的他們都有為國家干事業、為人民謀幸福的志向。年輕的觀眾從這些人物身上看到的不僅是過去的歷史,還有人生路上的坐標和向導。
如何避免虛度一生?如何綻放青春芳華?顯然,如今的年輕人“愛上”的是優秀影視劇,更是蘊藏于其中的理想光輝。
01
天發殺機,戰云四飛,倭族趁機,逼我夏宇,留日學子,羈身異域,回望神州,仰天悲憤。既然已經到了國亡人死之際,便再無投鼠忌器之顧慮,我們應該有破釜沉舟之決心。竊國大盜袁世凱,恢復帝制想要當皇帝,中華民國危在旦夕了;賣國賊袁世凱簽定了二十一條,中華民族危在旦夕了。同胞們,共和就要死了,青島就要丟了,同胞們,你們說,怎么辦?
——留日學生李大釗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聽到
袁世凱簽定二十一條的消息后憤慨陳詞
02
辛亥革命以來,整個民眾的思想早已經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海內外齊聲倒袁這個現象來看,便是鐵證。越是在民族危亡之時,就越應該喚起民眾的覺悟,振作民族精神,而且要把共和的思想灌輸給民眾,則必須推翻封建的思想。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我們為了愛國,必須要救國,倒袁;我們為了我們的中華民族,更必須要救國,倒袁。
——李大釗批判張豐載反對革命的封建思想
03
吾輩學生,于國民中尤當負重大之責任,研究精神上之學術者,宜時出其優美之文學,高尚之思潮,助我國民精神界之發展;研究物質上之學術者,宜時攄其湛深之思考,應用,謀我國軍事工藝器械之發達,誠以精神具萬能之勢力,茍克持之以誠毅,將有偉大之功能事業。基于良知,一念之微明,則曹沫雪辱,勾踐復仇,會有其時。
——李大釗于日本早稻田大學宿舍寫日記
04
變局中國經歷的多了,從秦始皇到小宣統,改朝換代幾十次,到頭來還不是專制體制的循環嗎?強敵中國也經歷多了,古往今來,有多少強敵打到了中原,結果呢?我泱泱中華不僅沒有消亡,反而像滾雪球一樣的越滾越大。中華文明五千年,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優勢,所以,我們有這個自信。
——陳獨秀
05
當代中國的新青年,我以為應該有六個標準: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第六、科學的而想象的。六條標準,總的來說,就是科學與民主。要造就一代新青年,唯有用科學和民主并重。科學與民主就是檢驗政治、法律、倫理、學術以及社會風俗和人們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準繩,凡是違反科學與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遺留、圣賢之垂教、社會之崇尚皆不值得提倡。
——陳獨秀
06
各位啊,這我國士人,文弱者多,武風不振,敢于努力救國之新青年,筋骨強,方能氣力雄,才能真的把外國人叫我們東亞病夫的帽子徹底地踩在腳下。文明其思想,野蠻其體魄,心力體力合二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諸位這才是我們中國的新青年。
——毛澤東
07
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雖老猶未老也。是則地球一日存在,即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即地球之青春一日存在。
——《青春》
《覺醒年代》:致敬新文化先驅
(節選)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尹鴻
電視劇用兩代人的選擇告訴我們,在那個中國即將被開除出地球“球籍”的時代,唯有壯士斷腕、革故鼎新才是中國的出路。雖然,歷史從來都不是按照人的主觀意愿而發展的,歷史的河道有許多人們無法控制的暗礁、逆流,但是我們不能用所謂后來的“正確性”去否定昨天先驅者的嘔心瀝血和前赴后繼。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電視劇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創作態度,正是這種態度確立了電視劇的歷史深度。
藝術深度、歷史深度必然會為思想深度奠定基礎。當胡適還停留在“新文化”“新人”的階段,面臨民族危亡的陳獨秀在李大釗影響下,已經從啟蒙之路急不可待地走上政治之路、政黨之路,表現出對中國道路的不同選擇。電視劇對人物命運的歷史再現,深化了“中國道路”的思考。從全盤西化到中國國情,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從俄國道路到中國實踐……電視劇呈現了中國第一代現代知識分子的救國思想以及中國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的求索之路。
傳統與現代、啟蒙與革命、政治與文化、救亡與圖存、學術自由與民族興亡、人道主義與階級斗爭、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自由解放與民主富強……所有這些一百多年來纏繞著中國人的問題,都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深入探討。雖然并非所有的疑問都得到了最終解答,但它們對觀眾思想的沖擊和激蕩,依然體現了電視劇穿透百年的思想深度和強度。
從《山海情》到《覺醒年代》,年輕人為何愛上正劇?
(節選)
來源:澎湃新聞 評論員 李勤余
《大江大河2》里有改革者遭遇的重重阻力,《山海情》里有扶貧工作不被老百姓理解的辛酸,《覺醒年代》里也有早期革命領袖的幼稚和沖動。沒有枯燥乏味的說教,沒有簡單粗暴的灌輸,不回避曾經走過的彎路、不掩飾曾經遭遇的困難,這是上述影視劇的共同特點,也是它們能夠牢牢抓住年輕觀眾的原因。影視劇創作范式的轉變背后,是心態的成熟和文化的自信。今日中國的強大,早已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水平的發展上。
藝術是有社會本質的,文藝思想的創新和社會意識的成熟,是相輔相成的。當陳獨秀的兩個兒子登場時,許多年輕觀眾在彈幕里爭相表達著對他們的欽佩,還主動補充歷史資料,做起科普工作。“他們和我差不多大,已經做了那么多偉大的事”,這是屏幕上出現次數最多的彈幕。
誰說今天的年輕人只愛霸道總裁劇、愛情甜寵劇、古裝玄幻劇?有內容、有思想的國產正劇,才是他們的“菜”。一批優秀主旋律影視劇的涌現,不僅有主創人員的功勞,更是對時代呼喚的有力回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道路。陳獨秀、李大釗、宋運輝、馬得福……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背景,但風華正茂的他們都有為國家干事業、為人民謀幸福的志向。年輕的觀眾從這些人物身上看到的不僅是過去的歷史,還有人生路上的坐標和向導。
如何避免虛度一生?如何綻放青春芳華?顯然,如今的年輕人“愛上”的是優秀影視劇,更是蘊藏于其中的理想光輝。
主旋律的《覺醒年代》為何能夠火出圈
(節選)
對這段歲月,文獻資料、課本教材都有或詳或略的記載。對不少重點事件、重點人物事跡,大家恐怕還都“背誦過”。《覺醒年代》之所以能引人入勝,不僅在于將這段歷史從文獻課本的字里行間,投映于屏幕之上,更在于以“更精準、更生動、更豐滿、更立體”的創作手法,為今人提供了一次與先輩隔空“對話”的契機。北京城“黃沙滿地,車轍縱橫”,那個年代最有思想的一群人來到這里,以各自方式為未來中國艱辛“尋路”,其間的情感沖突、思想分歧、道路分野,有鮮明的性格特點和時代烙印。細膩的人物刻畫、考究的歷史細節,以及多線敘事的手法、蒙太奇的拍攝藝術、穿插版畫和大長卷等,激活了觀眾的感官與感情。草蛇灰線、伏筆千里,諸多歷史名場面的再現,讓人屢屢有“彩蛋”之感,也愈加明白中國道路選擇之必然。
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波瀾壯闊,有太多耐人尋味的動人故事。圍繞于此,學術界的研究汗牛充棟,影視圈的作品數不勝數。但回顧一番,經典的好劇好片卻并不太多。有的影視劇“端”得厲害,說教味兒濃重,人物臉譜化、事件概念化,根本抓不住觀眾;還有的胡編亂造、嘻嘻哈哈、淺薄異常,嚴重消解了歷史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創作態度不對頭,屏前幕后下的功夫遠遠不夠。據報道,《覺醒年代》劇組在藝術創作時,曾反復鉆研歷史、鉆研黨史,“從紅樓出發,跨過長城,走到中共一大會址,又走到了嘉興紅船”。這份鉆研,讓他們找到了影視演繹與黨史研究的共通點,這也是其“火出圈”的關鍵。
影像是歲月的再現。中國為什么能有今天,為什么能走到今天,厚重的文字記載固然重要,生動的影視呈現亦不可或缺。近年來,《外交風云》《跨過鴨綠江》《覺醒年代》等歷史題材影視劇頻頻沖上熱搜,觀眾直言“不敢開倍速”,因為信息密度太大,每一幀都不能錯過。這充分說明,社會大眾對歷史風云的熱情、對偉人風骨的景仰、對理想信仰的追尋一直都在,歷史題材、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是有市場的,也是大家所期待的。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用多樣技術,將這些異常珍貴的故事講好,既是黨史研究者的責任,也是影視創作者的責任。
【覺醒年代素材積累 2021覺醒年代作文素材摘抄】相關推薦文章:
關于覺醒年代的作文素材_覺醒年代作文范文
覺醒年代作文素材摘抄 覺醒年代作文素材精選
有關覺醒年代寫作素材十則 覺醒年代中考寫作素材集錦
關于覺醒年代作文素材 覺醒年代中的高考人物作文素材
覺醒年代押中高考作文 覺醒年代作文素材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