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規則的議論文題目篇一
上學期,我們班換了一個新的語文老師——林老師。“新官上任三把火”,她一來,就給我們定了許多規矩,這不,今天又有新規矩了!
“同學們,最近班上舉手發言的同學還是很少,今天我們來立個新規矩——”林老師清了清嗓子,嘴角一揚,故作神秘地說道:“不發言就寫素材——記錄每天發生的事情!”話音剛落,全場一片唏噓。
我心頭一驚:這絕對是針對我的!我從小就內向,上課發言幾乎與我無緣,老師居然用這個法子逼我舉手發言?哼!反正寫總比說來得容易,我寫!
就這樣,我踏上了“寫作之路”。
第一天,有一件令我十分感動的事,我把它記在素材本里;第二天,我發現了一個十分溫馨的畫面,我把它記在素材本里;第三天,我十分生氣,我也把它記在素材本里……一連幾天,我都寫得津津有味。
我得意地想:“哼!老師,你的計謀失敗了。”
好景不長,一段時間后,我找不到可寫的新鮮事了,只能靠胡編亂造來填飽素材本的“大肚子”。有時候,我憋了半天都擠不出一個字來。唉!寫素材真是比種田還要累啊!班上發言的同學越來越多,就連平時上課心不在焉的同學也開始舉手了。要不,我也試著舉手發言吧!說會不會比寫容易呢?對了,認真預習!我翻開語文書,認真地用老師教的方法做批注,盡量對每個句子進行推敲,希望明天能順利發言。
第二天語文課前,我又把在課文中寫的密密麻麻的批注看了一遍,反復地默讀著,希望一會兒的發言不要出錯。
課上,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我都沒有把握回答。后來老師又問了幾個問題,呀!問的正是我反復鉆研的句子。
“誰來試一試?”老師一邊說,一邊掃視著全班。
我的內心像小鹿亂撞,猶豫中,我慢慢地把手舉了起來。老師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咽了咽唾沫,準備發言,天啊,好激動!老師眼睛一亮!我更激動了!她要開口了,我的手忍不住顫了起來……
老師的眼里閃著光芒,她提高了音量:“好,小莉——你來回答!最近不錯,懂得舉手發言了,大家看,這就是進步!”
什么?小莉!老師居然沒有請我!我激動的心情頓時煙消云散,心也頓時變得灰暗了!
我越想越難過,越想越委屈,明明鼓足了勇氣,明明都舉起了手,為何竟是這樣?淚珠悄悄地劃過臉頰,天啊,淚珠如果會說話,它一定也會諷刺我、嘲笑我:“你真沒用,老師都沒請你,肯定知道你什么都不會,才不請你的!”我擦拭著淚珠,心灰意冷……
第二天,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皺著眉頭對我說:“你昨天怎么還沒舉手?”
“老師,我舉了!您是沒看到我嗎?我預習了好久啊!”我噘著嘴,委屈極了,也不知哪來的勇氣,竟直接頂撞起老師。
“哦?你舉手了,真是太棒了!”老師抱歉地撓撓頭,“真不好意思!是我眼花了!答應我,下節課你再舉一次手,我一定請你!”
我被老師的肯定給打動了,心中涌過一股暖流,“嗯,一定!”
我和老師都遵守了約定。就這樣,我戰勝了自己,也嘗到了從未嘗過的幸福滋味……
回家的路上,陽光溫柔地親吻著我的臉頰,風兒輕柔地撫摸我的長發,我的心醉了:原來班規可以讓一個人改變,它就像一種力量,會指引你去往正確的方向……
規則的議論文題目篇二
道德是人們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人人皆應有之。然而僅靠道德維系社會,又似乎是不夠的。當人缺乏道德或是社會道德體系不完善之時,就必須用規則來維護道德的底線。心懷道德,還要有規則來鞏固。
之所以有火燒圖書館是因規則的不完善,出現了漏洞。學生能把書拿走,也是規則的執行出了問題。學生留下了稀世珍本并勇于承認是他對道德的堅守,而校長將其開除又是校長對規則的敬畏和執行。這其中的種種無不體現了心中懷有的道德和對規則的敬畏。心懷道德,進而對規則敬畏,這是人類進步的閃光點。
學生還書并勇于承擔錯誤做的很好,而校長的做法更是處理得當。
許多年以前世界混沌一片,本無規則,各種各樣混亂的局面也因缺乏道德,最終結束這局面的是制定人類生存的規則和提高人的.道德之心,人類因此而繁榮昌盛。缺道德不行,缺規則更是萬萬不能,在規則面前沒有情面可講,這是法——用來約束人們行為的法。道德之心并非人人有之,僅靠道德的力量更是不能給社會帶來長久的穩定。因此,除了道德約束,還需要規則。
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規則。孔明揮淚斬馬謖等等敬畏規則的事例不勝枚舉。規則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一個國家如沒有規則的約束,那混亂之面將無法想象,因為規則是人類為了維持社會正常有序地運轉而制定的,是為人類服務的,因此我們更應敬畏規則。然而僅有規則卻缺了道德之心,有時候似乎也是行不通的。
近日韓國“歲月”號客船事件令全世界大為震驚,近200多條生命死于非命。這本可避免的悲劇卻留給我們太多的思考。經調查,在這次事件中,能活下來看藍天的卻是是那些不聽船長“原地不動”命令,不守規則的人。更多的學生卻因聽從命令而致死。這一悲劇難道是告訴我們不要守規則?錯!這不是規則的錯,錯的是那些缺乏道德的船上管理人員只為自己逃命而傳遞了錯誤的規則。
死亡的警告更應該讓人清楚地認識到:規則是基于道德而制定,道德又需規則去約束。若淡去道德,規則又有多少執行的必要?若道德不加以約束,道德又如何流傳千古?
所以,規則很重要,我們應該敬畏規則,執行規則。可是規則的力量固然強大,但我們也應該重視道德,心懷道德之心,不濫用規則,讓規則服務于人們,正確使用規則保護人們的安全,維護社會的穩定。
懷道德之心敬畏規則!
規則的議論文題目篇三
不知為什么,走在繁華的城市街道,望著那鱗次櫛比的高樓,直插云霄的大廈,車水馬龍的綠色大道,看著與我擦肩而過匆匆來往的行人,我不禁感嘆:這個世界已經是如此的繁榮而昌盛,腳步是如此的飛快而又不肯有一絲一毫的停留。
可是,每當我聽見那刺耳尖銳的剎車聲,那鮮紅恐怖的血色,我又開始顫抖:在這美麗而七彩的生活畫卷中,你是否察覺,正有一個“黑色幽靈”悄悄地趁虛而入,悄悄地潛伏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之中,靜靜而又殘酷地打破這個平靜而又美滿的社會
是個燦爛的下午吧!陽光迷離地傾灑在整個大地,城市依舊是這樣的繁忙,即使是這樣美麗而動人的午后,人們的一不小心也會出現那令人害怕的“黑色”。
記得曾在一條公路上親眼目睹了一輛摩托瘋狂野性地在公路上飛馳著,一個20出頭,蠻“靚”的“后生仔”傾斜著身子搖坐在駕駛室內,一手把著油門,一手拿著手機,似乎正談笑風生地說著什么吧紅燈亮了,摩托還一如既往地向前奔著。剎那間,“黑色幽靈”搖身一變,一輛貨車穩穩地向摩托急速地駛去。“砰”的一聲巨響,世界在這一瞬間寂靜了
血彌漫在空中,周圍的是一聲聲尖叫,換來的是親人無數的痛苦和淚水,以及自己的生命,一幅慘不忍睹的悲劇發生了。“黑色幽靈”地冷笑了幾聲,冷漠地瞄了一眼血化成了一股黑煙飛身離去。這件事令我銘記,我忘不了那血腥,更忘不了因未守規則的后果。
中國有13億人,但我國每年在交通上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并且我國幾乎每25秒就發生一件交通事故。有多少人因交通事故而喪失生命,又有多少個家庭因交通事故而家破人亡。
馬路上有許許多多人民的鮮血,車輪下是一條條年輕的生命。交通是無形的殺手,慢慢向我們逼近。因此我們該時時刻刻遵守交通規則。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你就將不再擁有。讓我們一起來呼吁吧:遵守交通規則,人人有責。
規則的議論文題目篇四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就像有光就一定會有影,光月亮,影子的顏色越深,光越暗影子也隨之變淺。
這是這個世界本身存在的調度性,從某種角度來講,上帝的天平,一向是平衡的。
相信很多同學都會向往自由。那么,也就引來了一個問題——什么是自由?
自由是建立在規則的基礎上的,就比方說,老師把作業的答案發了下來,就是在給我們自由,但這自由是建立在你已經完成了作業的情況下,如果你沒有遵循這一規則,你的成績就會在接下來的月考中一蹶不振,然后,自然的,老師會抓的更嚴,家長會管得更緊,你也就更沒有自由了。
也有的同學這么說,反正我家長也不管我。老師也沒法管我。我愛咋咋,你奈我何?
那么,請容許我問一句,你現在可能有了所謂“自由”,那以后呢?
現在隨心所欲,作業愛做不做,上課愛聽不聽,你的成績怎么辦?成績不好你有什么自由去選擇好的高中?沒有上好的高中,你有什么自由去是你發揮你的專長?有什么自由去選擇好的大學?同樣的,沒有自我的約束和管理,你如何去擁有一個自由的未來?!
現在放縱,將來怎么會自由?
我必須承認,每個人都需要自由,每個人都向往自由。但是,自由啊它和其他每一件事物都一樣,有它的兩面性,它的一面叫自由,另一面叫規則,失去了其中的任意一樣,所謂“自由”也就消失不見了,有人把規則比作囚籠,但也有人會把自由比作懸崖,我不想評論,只想讓大家去看,火車如何能穿梭在山川森林之間?火車只能在鐵軌上前進,這是規則,但火車若是離開了鐵軌,它還能前行嗎?規則也許限制了你,但記同時也保障了,成就了你。
在我看來,這里的規則,不僅僅是學校,家長制定下的規則。更是你自我的約束,簡稱自律。就像我剛才提起的“老師發答案”,這便是一種對自律的考驗,你是認真在校對呢還是抄上去了呢?月考之后就一清二楚了。
他人給了你自由,你相應的要用自律去保證你自由的權力。
規則的議論文題目篇五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有有各種各樣的規則。小朋友做游戲時有規則,各種體育賽事都有規則;學校的校規、校紀,國家的法律等無不可稱為規則。為什么有這么多規則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需要它們。
各種各樣的規則雖聽起來十分煩瑣,但仔細一想,它們絕大多數是合理的,符合盡可能多的人的利益,因為它們就是為此而被制定出的。
也許有人會說:“啥是規則?純粹是戴在人們心上的精神枷鎖。”而這些人也常因我行我素而受到處罰。
誠然,有些規則確應被摒棄,比如婦女纏足等封建習俗。這樣的規則不利于人類的健康發展,不利于社會的正常運行,我們當然要把它們廢除掉。
但是,我們不能僅憑個別不正確的規則便否定有規則的必要性。試想一下沒有規則的世界吧,那會是個什么樣子?
沒有規則,體育賽事就無法進行。因為沒有規則,所以什么手段都可以用;因為沒有規則,所以再怎么折騰也鬧不出個誰輸誰贏;因為沒有規則,所以體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沒有規則,人類就不可能生存發展。離開了道德、法律的束縛,別有用心的人便可為所欲為,最終被強大的人除掉,整個人類社會會因此變得處處混亂不堪。
……
沒有規則,這個世界將會是混亂的、倒退的。可以說,規則是我們生存發展的必要保障。
或許有人會用一句軍事諺語來反駁:“戰鼓發言,法律沉默”即說規則是脆弱的。而我則認為,此諺語本身就是一條規則。“弱肉強食”是這個世界不變的法則。在這一規則下,我們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實力,才能在激列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若是無視這一規則,我們將會重演近代的歷史。
我們需要規則,需要有利于推進歷史發展的規則。
規則的議論文題目篇六
去年的一天晚上,一名17歲的男中學生騎著摩托車去參加同學聚會。在回家的路上卻發生了可悲的事故。那時已經十點多了,可他卻認為還早,于是就帶著三個女生去兜風。在一個拐彎處,由于車駛得太快,做在最后面的一個女生被拋出了幾米以外的馬路中間,此時正好有一輛卡車行駛過來,這個女生就被卡車的車輪碾死了。摩托車倒了,其余三人分別受了重傷。
這是一個值得去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名中學生,本就不該學成人開車,更何況還載了三個女生,多危險啊!這嚴重違反了交通規則。為了圖自己一時的興奮,而最終早成了慘重的結局。
現在有很多人還不懂得遵守交通規則,總是一意孤行,認為方便,也不去考慮一下后果。
今年春節,本來是帶著快樂的心情去坐車要回老家過年,可是,想回家過年的人太多,而車的數量也是有限的。我乘坐的那輛車已經滿座了,可是司機似乎不肯死心,認為這些人怎么夠賺錢呢?于是他就繼續招呼行人來坐車,直到一整輛車差不多暴滿了才開車。我在車里被擠得快透不過氣了。要下車的人都是好不容易擠到門口才下車。這輛車真可謂是"雖席地不容閑也。
在春節其間,像這樣的司機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無視*的存在,會想出各種辦法躲過*的檢查。這樣的車行駛在馬路上,沒出事的那還算幸運要是真的出事了,后果則不堪設想,受損失的不僅僅是司機一個人。
也許只有付出代價才能得到教訓。愚昧的人,總是這樣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我們必須好好保護自己,生命只有一次,不能兒戲。
我們學校為了增強我們的交通安全意識,貼了一些畫報在校門口。畫上的人都是因為不遵守交通規則而死亡受傷的。一個個觸目驚心的畫面,血淋淋,慘不忍睹。這些*裸的事例告訴我們人人從我做起,自覺遵守交通規則,那么事故意外的發生率才會減少,也就確保了自己生命的安全。
規則的議論文題目篇七
重慶公交車墜江事故讓人唏噓不已:一場看似不起眼的爭執,最終使十幾人失去了生命。面對不負責任的司機、無理取鬧的女乘客,還有沉默不語的十余名乘客,我想說:你若不為正義站崗,必定為邪惡陪葬。正所謂敬畏規則,就等于敬畏生命。
痛定思痛,引發諸多感慨。如若在規則面前任性妄為,類似的悲劇可能再次上演。波蘭作家萊蒙特曾說,“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這與我國古圣先賢說的“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說明同一個道理:掙斷線的風箏不僅不會得到自由,反而會一頭栽向大地,摔得粉身碎骨。
對于女乘客,我只想說:沖動是魔鬼!不能因為你一個人錯過了站,就讓其他14人錯過后半生,給15個家庭留下永遠的傷痛。通過表象,我們更應該挖掘沖動的根源。這名女乘客自己坐過了站,卻無視交通規則,讓司機在非站點為她停車。在無理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采取謾罵、毆打等粗俗野蠻的方式,忘記了做人的準則。如此私欲至上,踐踏規則,必定害人害己。遇事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智面對,切勿以自我為中心,感情沖動,惡語相向。否則,等到悲劇發生,已是回天無力,后悔莫及。
作為司機,應該時刻警醒:方向盤上有人命!女乘客與司機發生爭執,并大打出手,令人憤慨,然而,身為司機,難道就可以置駕駛規則于不顧,將他人的生命視同草芥嗎?或許你會說,當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斷然反擊,何錯之有?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細一想,此言差矣。因為司機的身份不同,情境特殊,他的一舉一動關乎十幾條人命!遇到緊急情況,更應該保持冷靜,牢記規則,安全駕駛,“進所當進,止所當止,退所當退”。如此以暴制暴,是對生命的褻瀆。
對于其他13名乘客,我要大聲疾呼:沉默未必是金!同乘一輛車,大家休戚與共,命運相關。明知女乘客與司機打斗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但人人置身事外,不聞不問,更不制止,最終釀成悲劇,這與魯迅筆下那些冷漠的看客有何區別?無論是個人利益、集體利益還是國家利益遭受侵害時,每一個人都不能忘記道德規則,伸張正義,懲治邪惡,我們責無旁貸。無論是遵守規則,還是維護規則,我們都不是局外人。
15條鮮活生命的逝去,給我們帶來了血淋淋的教訓!如此慘痛的悲劇,再次向人們敲響警鐘:遵守規則,敬畏生命。當你任性妄為時,當你狂躁沖動時,想想規則,或許能讓你狂熱的頭腦逐漸冷靜,以免一時魯莽、一世哀痛。
兩人的短暫打斗,13人的緘默不語,15人的死于非命。公交車錯過了站還可以重來,而生命錯過了站駛到了終點,又到哪里去買返程票呢?遵守規則,敬畏生命,這才是至高之道。
規則的議論文題目篇八
哈佛樓大火后,學生將違規帶出館外、已成珍本的圖書交還學校,校長表達感謝后將其開除。校長的做法是否妥當?學生所受待遇是否不公?“道德”與校規相沖突之時,該如何作為?
私以為,校長的做法、學生所受待遇是妥當、公平的。
學生為私人目的違反校規,將珍藏圖書帶出館外。倘若事件到此結束,毫無異議地,學生從校規與道德兩方面來說都應受懲治。但哈佛樓發生了大火,使學生帶出的書籍成為孤本。到此,學生違規行為該被如何處理?先是學生違規,后是哈佛樓大火,難道哈佛樓的大火或學生手持孤本書便能使學生違規的行為不再違規,因而不受懲處嗎?或者,若哈佛樓未大火,學生便應受懲治;若哈佛樓大火,學生便不該受懲治?這顯然不對,學生保護了孤本完全是偶然結果,對待違規懲處方式并不該受外界因素導致的偶然結果所影響。況且,動機上,學生也并非因預知火災,為保存孤本而違規,只是為己私欲。
那么,為什么所謂的“道德觀點”認為學生所受待遇是不公呢?這是因為,“道德觀點”混淆了學生兩個不同的行為過程。行為過程如上文,是為個人目的違反校規的行為,應受批判。行為過程二,則是學生深思熟慮后,在個人利益有受損風險的情況下,冒著被處分的風險,將孤本交還學校,保障了學校、集體的利益。而這應受褒揚。因而,我贊同校長對兩個行為過程,一采取開除處分,二表達感謝的做法。校長獎罰分明,學生所受的待遇是公平的。
校長之所以說“讓校規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讓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正是因為“大眾道德”“輿論道德”常常犯這類混淆錯誤,與屢經完善的校規相比,并不大可靠。
但是,又有觀點認為,從處理方式可能造成的結果來看,學生可能因遭開除心生不滿,下次不再為集體犧牲個人利益;可能促進精致的利己主義的發展。這其實是誤解。先不說,校長并非只有開除,而是也有感謝。就算采取肯定的處理方式,也只是使學生產生一種假裝為集體主義犧牲個人利益便可以得到好處的錯誤認識。而獎罰分明的做法將使學生認識到,違規就應受罰,但即使違規,也會可以進行補救而受認可、感謝。而從是否促進精致的利己主義的角度說,倘若采取肯定的處理方式,只是促使其以后學會為利己行為添上偽裝——假裝為集體主義犧牲個人利益——而已。
綜上所述,我認為校長的態度與做法無可非議,學生所受待遇正顯示了校規公正,而非不公。當“輿論道德”與校規沖突,屢經完善的校規更加可靠。不過,對于“道德觀點”,也應深思,不應抱有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