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送別詩,“七絕圣手”王昌齡果然名不虛傳,詩意密而又清。詩題一個“送”字奠定了本詩的感情基調是不舍的、傷感的!一個“孤”字更是道明了,好友歸家鄉后自己的生活狀態孤獨、孤寂!雖然內心深處很難受,但依然堅守本心。
本詩與其他送別詩又不一樣的地方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更表現了詩人那顆初心不改的堅定,以及追求“冰心”之心的堅強。
在教學中,學生預習完整仔細。所以我只補充了一些課外知識,如古代衣食住行、驛站、長江中下游等。發現補充了這些知識之后,學生對于古詩本意更理解了。也成功的激發了他們對歷史文化的好奇心,課后還有學生特意跑過來跟我說他最近在看《中華上下五千年》呢!另外我還發現四年級的孩子好奇心非常重,對歷史地理方面還是很想去了解的。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一、把握古詩的韻律美,讓學生自主誦讀,發揮其主動性。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誦讀方式,或聽讀、或范讀、或領讀、或齊讀。
初步朗讀,讀準詩的節奏,要求在語言層面上讀通全詩,做到停頓正確。如:在初讀古詩時,讓學生自讀三遍,要求讀準字音,句子讀通。在此基礎上讀出詩的節奏和停頓,同時穿插七言絕句的.相關知識及朗讀技巧,然后范讀,指名讀,師生互讀等等。正確停頓、富有節奏的朗讀可使學生較快地進入賞析古詩的角色。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誦讀方式,我們應在這一過程中進行科學的誦讀指導。引導學生把握聲調節奏,真正體現詩句朗讀中的韻律美,讀準詩句的節奏,有利于理解古詩的含義,讀出語氣和語勢,則有利于體會古詩的感情,表現出詩的抑揚頓挫。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從而加深對詩文的感知。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古詩的欲望,而且為學生理解、體味古詩的意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抓詩眼,把握古詩的意境,讓學生開拓想象,感悟詩人的內心。古詩是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種感性形象。詩的意境正是詩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圖景和諧統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熟悉和情緒體驗,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王昌齡孤寂的內心時,抓住詩眼“孤“來層層深入理解。
首先通過詞想象畫面。如:讓學生找出詩中描寫了哪幾種景物,引導說具體,再發揮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在想象中理解詩的大意,避免了以往以詞解詞的教法,既淡化了詩意,又培養的學生的想象力。然后通過一對表示時間的詞語“夜”和“平明“引出《芙蓉樓送辛漸(一)》,這是前一天晚上王昌齡和辛漸在芙蓉樓飲酒話別的情景,結合一夜的寒雨體會此時詩人那種憂愁、孤寂的心情,指導朗讀,同學們的情漸漸濃了。最后穿插王昌齡的生平資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再次體會與好友分別時的心境,再讀前兩行,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
在理解后兩句時,采用的換位想象,如果你是家中的某一位親友,見到辛漸會如何詢問,而詩人在與辛漸分別時只有一句囑托,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壺”。再抓住詩眼“冰”和“玉”了解其特點,通過三次引讀深入感悟詩人那種高風亮節、矢志不渝的品格。通過多元解讀,渲染意境,讓學生入情入境的深入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情,才能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有缺陷的課才有探討的價值和改進的動力,通過實際教學,也呈現出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教師的語言和說話的口吻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課堂成為師生對話交流的平臺,而并不是單純的我說你聽,要拉近師生間的關系,更好地走進文本,走進詩人。
2、要關注學生的感受,問題的提出要符合學生思考的規律,應環環相扣,不露痕跡。如:讓學生默讀前兩行,看看都寫到了哪幾種景物,這樣提問顯得有些生澀,破壞了學習這首詩的整體感。何不這樣問:讀著這首詩,你感覺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些地方感受到這種心境,引導學生抓住字詞來體會,再出示《芙蓉樓送辛漸(一)》再次抓詞感受詩人的心情,這樣就從整體到部分,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3、教學的主線要明確。理解后兩句時,應站在詩人的角度去想,辛漸即將返鄉,詩人可能會讓他捎回什么去呀,,再插入李白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在對詩人遭遇的了解中,就會明白詩人那種高風亮節,冰清玉潔的品格。最后作為了解王昌齡的邊塞詩出示了《出塞》,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所謂“鳳頭、豬肚、豹子尾”作為課堂教學而言,是要有精彩的開篇,容量足夠豐厚的課堂主要內容和**處的干脆收尾。我在這課當中沒有注意詳略得當,開篇占用了太長時間,反復讀有關送別的古詩,再緩緩進入主題之后,雖然有亮點誕生,但是結尾明顯啰嗦,余味少了一些。
2、古詩教學應打破傳統逐字逐句牽引的模式,而放手讓孩子們自學:你讀懂了什么?讀不懂什么?翻譯式的古詩學習方法,沖淡了古詩的韻味,實為敗筆。學生只需要講出大概意思,教師啟發想象當時情景就好。
3、學生不能主動講出詩意的原因是:老師給孩子自學的時間太少,充分讀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學生無法說出最后兩句的意思,是因為課前不了解背景,老師也沒有介紹。
5、學生在最后兩句詩句中存有疑問,應該讓學生自己發問。
備課時我做到了從普通讀者的欣賞性閱讀出發,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可以學什么,不學什么,學習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上做得有所欠缺。
1、出示資料的順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齡和辛漸的資料口頭講就夠了嗎?
2、學詩部分是否配樂?配在什么地方?
3、學生自己發現:王昌齡難道不思念親人?思念誰?有這個必要嗎?
4、圖片可不可以用書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導學生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