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高老頭讀后感800字以上篇一
高老頭讀后感心得體會篇5讀完巴爾扎特的《高老頭》,我覺得這是一部充斥著道德與法律的作品。這個故事發生于法國十八、九世紀,其社會背景充斥著欺騙、虛榮、浮華與奢侈。人們為躋身于上流社會得到虛榮與滿足,徘徊在道德與法律的邊緣。
高老頭是巴爾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教思想被資產階級金錢至上的道德原則所戰勝的歷史悲劇的一個縮影。高老頭是個面粉商,在革命期間買面粉賺了一大筆錢,他在女兒出嫁時給了六、七十萬的家產,自己只留了五六萬作養老金。隨著歲月流逝,倆個女兒對父親產生厭惡,趕出自己的圈子,以父親為恥,表面上卻帶著道德的面具安慰他。她們像個吸汁機,榨干了高老頭。高老頭為了他的兩個女兒,典當了一切,付出了一切,他的道德責任觀過于強烈,以至于被道德束縛、禁錮,卻忘了道德永遠敵不過只擁有虛假法律的資產階級社會,所以他的一生是可悲的,最后連棲息的棺木都是別人救濟增援的。
伏脫冷是《高老頭》中重要的資產階級野心家,是潛逃的苦役犯,高等竊財集團辦事班的心腹和參謀,經營著大宗贓物,是一個尚未得勢的兇狠的掠奪者。他能干、閱歷廣,對上層社會很熟悉,看透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的真相。他曾說過“強盜和統治者的區別只在于見血與不見血而已。”在他眼中,所謂的道德和法律只是一個名詞,他認為這個社會有財才是德,大資產階級不過是受法律保護的大盜。他以惡治惡,以不道德治不道德,懂得鉆法律的空子,從不在落網的時候被判死刑。他的形象很復雜,既是資本不主義社會的揭發者,也是罪惡的制造者。從伏脫冷的身上,我們更清晰的看出了道德與法律的可笑性,尤其是伏脫冷被抓的那一刻,一個即便有義氣卻十惡不赦的囚犯被抓,無論是在道德還是法律上都是明智之舉,可人們卻把譴責的矛頭指向了揭發者米雪諾小姐,并最終殘忍地將米雪諾趕出伏蓋公寓,道德和法律在他們眼中早已扭曲,一文不值。
歐也納。拉斯蒂涅,是貫穿小說始終的主要人物,他是一個漸變發展的青年野心家形象。拉斯蒂涅本是法國某省的破落子弟,家庭節省一切開支,供他到巴黎上大學,希望他將來重振家業。剛開始的時候,拉斯蒂涅是個熱情具有才氣的青年,聰明帥氣,抱著發家致富,步步高升的想法在巴黎學法律,想憑著自己的本領按部就班的向上爬。可是在巴黎不到一年,家境的貧寒與巴黎上有貴族的繁榮使他向上爬的欲望增強十倍。德。鮑塞昂夫人的提攜,伏脫冷的提點,高老頭一生寫照的對比,讓拉斯蒂涅明白金錢是爬上貴族社會的根本。什么道德,什么法律,完全是空話。于是他聽從包塞昂夫人的話勾引有錢的紐沁根太太,接受伏脫冷的建議,色引泰伊番小姐,甚至昧著良心寫信回家騙取母親和妹妹的錢,雖然這時他良心上遭遇譴責,避不開道德的束縛,但是在欲望和權力面前,他還是選擇了后者。金錢的力量使他走以不道德對不道德的路。
德。鮑塞昂夫人,她是復辟時期貴族婦女的典型,出身高貴,巴黎社交的皇后,在上流社會通行無阻。她雖然表面上顯赫一時,內心卻有衰落的感覺。西班牙侯爵阿瞿達的背叛使她意識到金錢才是社會的真正主宰,唯利是圖即道德原則,高貴敵不過金錢,愛情敵不過金錢。
《高老頭》中四個主要人物囊括了小說的主要思想和內容,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丑陋和黑暗。這本小說是我真正了解到忽視扭曲道德和法律,帶來的只會是片刻的歡愉,是《高老頭》這樣的悲劇簡寫,我們應該主宰金錢而不是被金錢主宰,并且,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問問自己的良心,不要徘徊在道德和法律邊緣,而應正視他們。
高老頭讀后感800字以上篇三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我一直想看的一本書——《高老頭》。我拿到書,就迫不及待的翻開來,津津有味的品味著。
《高老頭》是巴爾扎克的作品,故事發生在一座破舊的付蓋公寓的的七個房客身上。揭露、批判了金錢對社會的控制和罪惡。高老頭曾經是一位家產千萬、十分富有的面粉商。過度疼愛女兒,極力滿足女兒的需要。然而當他兩個女兒進入上流社會,分別成為貴族太太銀行家太太時,卻榨干父親所有的財產,使父親從一個富有的商人變成一個沒有人憐憫的窮光蛋。還將父親遺棄在付蓋公寓里。高老頭最終在“錢能買到一切,買不到女兒”的呼號聲中,凄慘的死去了。
高老頭過度的寵溺女兒,到頭來卻讓自己落下了這樣的下常我們生活中也不是有許多被家長寵壞的小孩嗎?很多孩子上小學五六年級了,連馬路都不會自己過。在家里過著“小公主”、“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家里凡事都順著他們。愛,當然是偉大的,但愛的不當,往往會結出苦果。高老頭也不就是因為溺愛自己的女兒,而在死后差點連棺材都沒有。父母愛自己的子女,自然是人之常情。但愛絕不是隨他所欲,而是有原則的滿足他的要求。
“愛孩子們,這是母雞也會的。但是要善于教育他們,這卻是需要才能和廣博的生活知識的偉大的國家事業。”高爾基的話是多么深刻。愿天下的父母仔細領會高爾基的話,不要再盲目的寵溺孩子了。
像是“誰偷了我的奶酪?”的問題一般,《高老頭》的將近二十幾萬字,最直覺的給我這個疑問“誰弄臟了愛?”。看起來五個字簡單的問題,在書中高老頭和青年拉斯蒂涅兩個平行又交叉的故事的開展中愈漸清晰,在寒酸的公寓和豪華的貴族沙龍這兩個不斷交替的舞臺上愈漸嚴肅。
習慣溫情主義的人,看巴爾扎克的文字需要足夠的勇氣。他的現實主義的寫作風格總是能指示筆下的文字,踏破溫情的保護網,做迎面揭露的法常《高老頭》里依附的1819年底到1820年初時候的城市巴黎,漸漸翻轉印象里現代巴黎浪漫的印象,人欲物欲橫流的景象,暴露了社會變革時期(波旁王朝復辟)在金錢勢力支配下資產階級的道德淪喪和人與人的冷酷無情。不管是在世界的那個國家,社會變革一定帶來的震動延宕總是能社會關系的各個角落,愛總是在社會需要拯救的時候被反復提及,然而它卻是在變革的時期最清晰的坐標。
一、 親情之愛:精明的商人,父愛的癡迷。
高里奧老頭,在大革命時期依靠大饑荒成為暴發戶的精明商人,在動蕩的年代執著的把對亡妻和兩個女兒的愛大膽的置于金錢之上,然而從小就被金錢豢養充饑的兩個女兒長大以后,仍是被高老頭給她們置備的高額的嫁妝捧進了上層社會,得到了受人遵從的名號。然而高老頭卻開始漸漸得到金錢和名號的報復,兩個女兒忽略了他的父愛,只是仍然不放棄以憐憫的名義去日漸潦倒的父親懷里搜刮金錢。
高老頭之死是這幕家庭丑劇的高潮的來臨,讓高老頭癡迷的愛女兒的信仰冰凍。臨死前的高老頭凄涼的一句“錢可以買到一切,買到女兒。”讓人突然有做堂吉訶德的聯想,在靈魂熄滅的前夕,幾乎用盡全力推翻自己單純的信仰,但愿是真正能解救自己的安慰。不同的只是堂吉訶德在自己主動去“混淆”時代,而高老頭卻是被動的讓時代打斷了不合適宜的停留。
他是一個資產階級爆發戶,通曉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生財有道;他是一個"父愛的基督",無限地溺愛婦兒。以金錢作基礎和手段,滿足她們一切欲望。但養成了她們自私自利的人生觀。最后成為父愛的犧牲品;他是金錢關系的受害者。實施者與受害者的統一,通曉經濟規則的同時,卻不懂得人生哲學。
作為父愛悲劇的典型,我們在客觀分析之余,也深深震撼在這付出與回報的嚴重失衡里,也許親情的付出方式失當,但是愛是真的,從小的養育是真的。不管社會怎樣變化,一個連親情都不顧的人,是不能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的。父母不是金錢和名號的符號,而是永遠都不能舍棄的港灣。
高老頭讀后感800字以上篇四
高老頭讀后感心得體會篇2最近連看了兩遍《高老頭》,看完它的感覺就好像當時參觀完大阪的今昔館,細節做得太飽滿,眼睛根本看不過來。當我抓著主線往下走了一遍,發覺漏了太多東西,又不得不馬上回頭,再來一遍。結果還是遠遠不夠。我先分享我最喜歡的一個點,那就是人物的矛盾,和他們對矛盾的處理。在這一點上,很多個人物都有,而我僅先分享其中一個人。
巴爾扎克從一開始就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將故事的可能走向一條一條得展現給了我們,從一開始就說清楚了,接下來的事情就是不同的人處在不同的位置,以及故事中的人所做的決定。
故事中有一個人物非常重要,就是拉斯蒂涅。這是推動整個故事進展的核心,他身上有著當時這個時代,甚至現在這個時代的一些規律,他身上所展現的人性特點是很多人所共有的。
在繼續講述之前,我要先闡述一個重要的疑問:道德和不道德是什么關系,這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還是兩個同時存在的實體,彼此獨立?
拉斯蒂涅原是一個普通、窮困的大學生,因為在巴黎的緣故,嗅到了一絲上層社會的滋味,于是靠著遠房望族特·鮑賽昂表姐的地位,進入了上層社會。但是這個過程卻滿是矛盾和沖突,甚至諷刺而現實。
早在拉斯蒂涅剛踏入貴族的領地時,就有特朗日公爵夫人向他挑明了這個社會的游戲規則:要往上爬就要丟掉道德,這個世界是金錢至上。
而后,又有社會的叛逆者伏脫冷用更為赤裸的話將這個游戲規則說得明明白白。拉斯蒂涅未來的出路只有3種:要么用功讀書,從小小地方法官開始熬到大法官,或者類似地走律師路線;要么就只好貼上一個有錢的女人;或者就跟著他一起走叛逆的路線,掙一些不光明的錢。其實這三條路都不光明,只是最后一條太過于赤裸裸,可以直接看見血,因而大學生當時非常的反感。
然而有意思的是,當他“愛”的有錢女子(正是高老頭的小女兒),讓他吃到一些不爽快時,他立馬就動搖了。幾乎當下就反戈到了伏脫冷的第三條路上,以至于那個計劃就啟動了。所以可見,在富貴、驕奢、舒適,甚至高貴、優雅的生活(欲望)前,人是多么脆弱。
可是拉斯蒂涅又是矛盾的,非常的矛盾。這個矛盾不是體現在他內心的糾纏,而是體現在他的行為。他在道德和不道德中切換的時候,竟然非常自在。這可能是一個青年人認識了這個社會的多種面目之后做出的選擇,可能當他看清楚社會的真相,他的眼光就在道德和法律之上了,他可以游刃于這些束縛之間。也有可能,是他的道德感和非道德感其實是割裂的。或者就是他那因為不道德而產生的良心的陣痛已經被麻木了。
他見到過高老頭如何為女兒全心付出,見過他那兩個女兒如何地不孝順。他既知道高老頭的處境如何地悲慘,也知道那兩個女兒的處境如何地優渥。他知道這一切。在高老頭彌留之際,他是給老頭下葬的人,兩個女兒都沒有出現。但是他又能轉身就去“愛”那個不孝順的女兒之一。他的內心是否還有刺痛呢?他在看這一幕幕充滿沖突的“真實事件”的時候,他是否還有感情呢?不得而知。
但是他選擇了第二條路。這條路在他看來比第三條路更“道德”,因為他認為這是“純潔的愛情”。但是在經歷了這些之后,我相信即使用純潔的愛情,也無法抵擋他愛的女人是踏著她爹的尸體往上走的事實。如果是這樣,拉斯蒂涅,應該是實現了一次道德的深度麻醉。
不過他是用愛情當幌子,去掩飾其他黑暗面所帶來的不安?還是見慣了這個社會的陰暗,已經接納了游戲規則?我還不知道。
拉斯蒂涅的心路改變,是這個小說極為有趣的一點。我只挑了其中一個角度,而且肯定也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這是一個極為不成熟的讀后感,可以說是我個人的一些小小的思考。不完整,也談不上深度。當隨筆記錄罷了。
話說,光《高老頭》這一個小說就已經可以看到法國不同階層、不同個體的特點了。更別說整部《人間喜劇》了。巴爾扎克的筆鋒是真厲害,完全不廢話,內容非常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