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報告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報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總結報告篇一
1、堅持每周一次培訓學習,以六大教研組為單位,采取定主題、定主持人、定時間、作筆記、談心得、釋疑問的方式,致力于教師理論知識的儲備。
2、落實集體備課制,堅持每組確立教研周,每位教師主講一節研討課,采取了“同行指導備課、各顯特色課堂、指定教師評析、形成二次教案、平行班級試教”的方式,突出教師技能展示與修煉。并首次實行培訓、聽課簽到制。
3、促進教師寫作水平的提升,以校本研究網為載體,堅持每課(研討課)必反思、每月一敘事,每期不低于4篇文章上傳,旨在激發教師寫作熱情,夯實寫作功底,并再次基礎上舉行了“長江小學第一屆教師寫作技能大賽”,采取“確立備選主題、分組分時競賽、集中評定等級、總結頒獎激勵”的步驟,使得本次活動圓滿成功,《揮筆抒寫成長路,勤于修煉競風流》比較全面的總結了該次活動,也極大的激發了廣大教師大斗志,有效的推動了教師寫作的自主修煉進程。
聯片教研活動,一直以來就是我校年青教師成長的必經之門。4月30日,長江小學與沿渡河民族小學首次合作,在沿渡河小學舉行了以“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建構高效課堂”為主題的聯片教研活動。我校三位教師帶課參與,其中,宋麗萍主講數學課《分數的加減》、任婧主講語文課《可貴的沉默》、高璐主講的英語課。三節課體現了主講教師的教學技藝,滲透著學校近些年課改理念,是學校多項課題研究成果的綜合展示,贏得了與會領導和教師的一致好評。也極好的詮釋了學校始終堅持的辦學理念。
長久以來,“群策群力——獨當一面——各具特色”綜合了我校年青教師駕馭課堂能力的提高訣竅,它不僅是教研組的凝聚力的展現,也是教師群體智慧的結晶,更是教師之力科研,鍥而不舍的成長之路,因此,學校寄希望于所有教師珍惜機會,過關斬將,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可以說,多項研究課題的扎實落實和順利結題,是長江小學得以迅速發展的制勝法寶。本學期的課題研究成為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重頭戲,雖然繁雜,卻也如期完成。
1、指導完成數學組短期課題申報和結題活動。
依據縣教研室的文件要求,我校數學組在4月申報了《如何建構學生的空間觀念》,以唐海英、馬紅艷、譚華、宋曉琳老師提供的4節研討課為引子,通過2個月的實際研討、整理總結,在6月份完成了后期結題工作,并如期上報檔案資料。
2、主持完成學校“激趣導學”課題的結題工作。
“激趣導學”課題花落我校,歷時7年之久。到如今,其研究成果已經成為我校各科備課特色模式,課題成果斐然,然而要把幾年以來的資料全部匯總,頗有一些難度。經過和課題組負責人的合作,加上各個教研組長的協助,全校教師的齊心配合,最終裝訂主件和附件各兩本,其中一套按期上交縣教研室結題,課題作品集1本,容納全校40余名教師的研究心血,為此項課題的結題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3、組織學校教師完成州級個人課題申報工作。
依據恩施州教科所下發的教師個人課題申報文件,結合學校課題因逐年結題而逐漸減少的實情,延續以課題研究促教師成長的策略,發動教師積極申報個人課題,妥善選擇易于操作的主題,認真填寫申報表各個項目,并集中上交 6個等侯審批。
4、環保課題實踐活動與教材開發同步實施。
環保課題實施的途徑主要突出兩個方面:一是開展多姿多彩的環保活動,二是開發切實可行的環保教材。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養成一定的環保習慣,形成一定的環保技能,以期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力于庫區環境的改善。本期的課題研究活動可謂高潮迭起,反響良好。
(1)、與長江大橋處合作,環保小衛士上橋,進行了愛橋護橋活動。
(2)、配合全縣市容整治活動,師生聯手掃大街。
(3)、理論指導實踐,首屆“環保知識”競賽及頒獎活動在4月隆重舉行。
(4)、借縣環保局“六五世界環保日”宣傳活動良機,組織千余名師生“六一”活動舉行環保簽名儀式。
(5)、環保教材開發持續不斷,試行樣本新鮮出爐。
成長,是一個過程的綜合評定。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就是綜合素質提升的代名詞。本學期,我們關注結果,更加關注過程,從微小的簡短的過程中,都蘊含著變化的開端。
1、全學期共培訓20余次,參與人次300人;主講20節研討課,聽課400余人次。
2、校本研究網上傳文章1040篇,居全省第八位,是全校教師的合力所致。
3、教師寫作技能大賽圓滿成功,引全校師生齊關注。學校重獎14名教師。
4、聯片教研成功推出年青教師。宋麗萍、任婧、高璐。
5、課題成果如數家珍,“壓擔子”與“厚底子”促研究型教師的形成。
反思與創新,是教育科研煥發魅力的不竭源泉。成功只能說明過去,只有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改進,不斷的創新,急教師之所急,尋教師之所需,解教師之所惑,才能得以良性發展。回顧長江小學近些年來所走過的歷程,在鮮花燦爛的成功背后,蘊藏著教師們艱辛的無私的奉獻,正是因為有他們,才保證了各項工作大有序開展,因此,“愉悅身心、快樂成長”將是下一步教育科研管理要突破的瓶頸問題。
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總結報告篇二
本學期,我校圍繞市、街教研工作的指導思想和要求,堅持“求是、求實、求新”工作的原則,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各項教學教研活動。通過改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優化常規管理,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校發展。
為了做好本期的教研工作,推動本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有的放矢,我們開學伊始,計劃先行。語文、數學、英語、體藝、綜合實踐等學科,根據我校的教育教學現狀,認認真真地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研計劃。
1、積極參加逢單周星期二、四下午由增江街教學指導中心組織的教師培訓及教研活動。逢雙周的星期二、四下午,我們就組織老師在學校進行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研討活動,推動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研究風氣的形成,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新課程實施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學無止境,為自己能更好地為教育服務,展現教師的人生價值,我們常常教導自己和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觀念,平時多讀書看報,有機會多學習取經,鼓勵教師多寫心得體會、教學所見所感、教育教學論文,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
2、本學期,我們組織了多個學科的教師參加了增江街第三屆小學骨干教師評比活動,其中語文學科的鄒麗青、英語學科的刁婉梅、綜合實踐學科的劉國萍老師,被評為增江街第三屆小學骨干教師。在評選過程中,老師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暢所欲言、共同探討、分工合作,充分發揮了集體備課的智慧,形成了濃厚的教研氛圍。
1、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狠抓有效課堂教學。繼續實行“每人每期一節”公開課的教研活動,重點探討“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特別是數學老師,他們每人都在學校上了兩次“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公開課。
2、加強集體備課,注重實效,不走形式。教師根據集體備課的重點、難點,有效教法,結合本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機動地運用集體智慧,同時抓好教師個人的二次備課。每位教師都能做到集體備課與獨立備課相結合,明確教材的重、難點及目標要求,積極參與有效教學方法的探討,明確教學思路。
3、認真抓好期中、期末教學常規檢查,對教師的備課、上課、作業布置和批改、培優補差和質量測試等工作采取跟蹤檢查制度,找出薄弱環節,及時反饋,及時督促改進,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4、認真抓好畢業班教學工作。一學期來,畢業班的任課老師能以夯實雙基,促進全面發展,提高學業考試優生率為目標,做了大量工作。教師能做到精心備課和精講精練,并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注意指導學生學法。講評習題能及時解決學生暴露的問題,答疑能讓學生學會自己去進一步思考,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
增城市廣州市六年級語文能力競賽,2人獲增江街一等獎,3人獲增江街二等獎,4人獲增江街三等獎,2人獲增城市三等獎。2人獲增城市小學生“科學家與科學發現(發明)”課外閱讀活動(第二階段)三等獎。2人獲“詩潤南國”第八屆廣州市小學師生兒童詩歌創作大賽三等獎、兩名教師被評為優秀輔導老師。集體獲增江街寫字比賽第四名、記憶之星比賽第二名、隊開隊列比賽一等獎、師生同樂大課堂評比二等獎。
雖然我們的教師都在參與學習,但少部分教師的學習還只是放在表面的學習上,并未對學習進行深入的反思和應用,未能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在今后的學習方面還要進一步加強學習,不斷探索和吸收科學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從認識上提高,讓教師真正把學習落到實處。
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總結報告篇三
一學期來,我們在區科研部的指導下,在學校的直接領導下,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以課堂為陣地,開展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規范管理。教科學習經常化。注重引導教師結合學科教學,學習教育科研理論及新課程理論。為切實轉變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課程提供理論支撐,為拓寬教師理論學習的渠道,組織教師“走出去”認真學習,同時堅持“請進來”的方略,邀請教育科研的行家來校做專題講座。校本研究制度化。校本研討校級活動形式多樣,結合課改要求,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每周有活動、有研討。有以增強課題研究實效為目標的課題研討活動,有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目的的聽課、評課活動……每學期全校性教育科研活動四次,每月各級各類課題組至少活動一次。教科室與教導處協作,十分重視課堂教學研究,學校開展“集體備課”“創建研討課”等活動,教師的教研活動均體現了新課程標準,課堂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高。領導以身作則,帶領全員參與。姜校長科研意識強。盡管工作繁忙,他帶頭搞課改、做研究、寫體會文章。他結合本校實際主持市級“十一五”規劃課題。老師們在他的帶領下,結合教學實踐將本校承擔的研究課題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聯系課堂教學寫出了篇篇膾炙人口的文章。
科研室在校長領導下積極工作,發揮了研究和管理的職能。學校將教育科研列入了整個學校工作計劃并有必要的經費投入,制定并實施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獎勵條例,學校有比較完備的科研檔案。促進了教師科研水平的提高。
學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育人功效的創新實踐研究》這一課題已經進入關鍵時期,我們將該研究課題有機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主要在以下五方面進行了探索:第一,要使學生理解學習的目的,明確學習的目標;第二,結合新課程標準,將課組織得新穎有趣;第三,激發學生的成功感,要使全班學生包括待進步生都能獲得成功;第四,開展學習競賽;第五,及時反饋、正確評價、適時進行表揚和獎勵。把這些探索分解到了各個年級中的學科之中,收到了成效。另外,我們還圍繞課題研究,加強教師學習和培訓工作。提供書目,要求老師自學,并寫讀書筆記;請專家來校講課,學習課改理論,使教師改變教研觀念;提供參加各級各類培訓的機會,定期對教師進行集體培訓和分科培訓,如專題講座、教學研討會、經驗交流會、案例分析等,培訓的內容傾重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引導教師通過對自身現狀的分析,制定自我發展規劃和每年學習計劃;幫助教師建立個人成長記錄袋。
1、做好了全校教師的組稿和推薦工作。本學期,全校老師在市級以上投稿科研論文20篇。
2、為總結提煉教師的研究成果,分別編輯了校科研探索報、教師論文集、教育教學案例、研究成果專集等。
3、加強了科研室的自身建設。一是加強了自身的理論學習,帶頭學理論、寫文章;二是網上交流探索學習;三是做好了相關資料的匯總和上報工作。
總之,我們將課題的研究與學科教學、德育教育、創建工作等有機整合,以科興教,改觀了學校面貌。教師通過教育科研加快了專業成長,教師們的業務水平在整體上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