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竇娥冤的鑒賞篇一
第一部分的唱詞
1.《端正好》表現了竇娥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了竇娥滿腹冤屈與怨恨。
2.《滾繡球》中有一句是說命運不由自己掌握,這句話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詩歌手法?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采用了起興的手法
3.引用“盜跖、顏淵”的典故有何作用?這里是用以指責天地好壞不分,黑白顛倒。
4.《滾繡球》中有一句話揭露了社會的嚴重不公,是哪一句?
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5.概括地說,《滾繡球》一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既表達了對天地不公的不滿,又表現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6、在押赴刑場的路上,竇娥要求劊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這一細節刻畫對塑造竇娥形象和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還是如何不使孤寂的婆婆傷心,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劇作家越是刻畫她的善良,也就越發顯出其冤屈,她的抗爭與反抗也就越發令人同情。因此,這一細節的描寫不僅使竇娥這個形象更其豐滿動人,也使劇作對封建社會的批判更為有力和深刻。
7、分析竇娥臨刑時發出的三樁誓愿,說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個誓愿是血濺白練:她希望刑場上的人們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個誓愿是六月飛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會在上天得到反應;
第三個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僅希望個人的冤屈得到申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邪惡。
典故作用
盜跖顏淵:黑白顛倒,善惡混淆;
萇弘化碧:清白如玉,天理昭昭;
望帝啼鵑:含冤就死,心存不甘;
六月飛霜:冤情感天,冤獄重現;
東海孝婦:孝行天鑒,人神共憤。
典故出處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沉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 ?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外物》)
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王系之獄。仰天哭,夏五月為之下霜。(《太平御覽》)
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其后姑自經死,姑女告吏:“婦殺我母”。吏捕孝婦,孝婦辭不殺姑。吏驗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上府,于公以為此婦養姑十余年,以孝聞,必不殺也。太守不聽,于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于府上,因辭疾去。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 ? ? ? ? ? ? ? ? ? (《漢書·于定國傳》)
8、她的三樁誓愿與第1層對天地的指責是什么關系呢?是否矛盾呢?
這顯然是矛盾的。可見,竇娥訴冤過程中對天的懷疑和依賴是始終交織在一起的。這正反映了作家的歷史和階級的局限。
一方面,他通過竇娥指天斥地從根本上批判封建統治階級,表達自己變革現實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從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辦法,只能靠天地動容來昭雪竇娥的冤案。
9、劇作家為什么要在這折戲的結尾安排“三大奇愿”這樣的情節呢?
這三愿充分揭露了當時社會官吏昏聵,法制腐敗,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無門的真實情況。
它著力表現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甚至產生了感動天地的力量。
三樁奇愿充分體現了人民伸張人間正義,殺盡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與愿望。
“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題”解題思路
⑴從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情節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發展的過程。
⑵從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中認識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⑶從描寫手法中認識人物性格。
作品對人物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等,都是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
1、與張驢兒父子之間的矛盾。
2、與桃杌wù太守的矛盾。
3與監斬官的矛盾。
體現她具有反抗精神。
描寫手法中認識人物性格
1、走后街,不走前街怕婆婆看到自己去餐刀傷心。
2、臨刑前安慰婆婆別傷心。
3、囑咐婆婆給自己燒紙錢。
這些細節都體現了竇娥的善良。
人物形象分析
竇娥
竇娥是一個受封建壓迫與摧殘的充滿反抗精神的勞動婦女形象。她善良、勤勞、孝順、賢惠,同時又剛毅頑強,敢于與惡勢力斗爭到底。她生于嚴重腐敗的封建統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劇的結局
本折戲中,沖突雙方是誰?能由此概括主題嗎?
《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戲劇通過竇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暴露了封建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吏治的腐敗和民眾的倒懸,歌頌了竇娥的美好心靈和抗爭精神。
總結全文
1、竇娥的感情發展: ? ?怨→ 悲 → 恨
2、竇娥的形象: ? ? ?古代婦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題:揭露社會黑暗現實,歌頌竇娥反抗精神
4、語言: 通俗精煉,生動感人,運用元代口語
竇娥冤的鑒賞篇二
《竇娥冤》賞析
? ?
說起《竇娥冤》,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但是不一定熟悉,今天查字典語文網小編就來分享《竇娥冤》賞析。
? ?
第一部分
? ?
開折,通過監斬官和其他人的行為,描寫了一副陰森肅殺的刑場氣氛。竇娥便在這種氣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場了。一上場,竇娥便唱了兩只曲子:
[
端正好
]
、
[
滾繡球
]
竇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現出來,說明自己無辜被判死刑,冤屈驚天動地,臨死之前,把控訴的對象指向了天和地。竇娥控訴天地一場戲,極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好文章,千古流傳。我們來看一看這段唱詞:“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一句是說現實世界有它固有的統治秩序,人們的命運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個“天地也
!
”一聲感嘆,蘊涵著竇娥無限的感情。有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爭,有指責,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兩個表強烈反問語氣的詞,表達了竇娥對天地強烈的質問。作為主宰萬物、維持現實世界秩序的最高統治者
——
天地,本應該使社會清明,公正無私,卻是非不分,曲直不明。“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福貴又壽延。”用非常肯定的語氣直接指明現實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壞人得志,好人受欺。這種現實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間應該存在的公理形成鮮明的對比,不禁使人對主宰萬物的天地產生懷疑。“天地也
!
作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
!
”這一句是對前幾句的總括性結論,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們期望或相信的那樣維持現實的公平合理,相反,卻和社會上的邪惡殘暴的壞人一樣,助紂為虐,為虎作倀,殘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這句指責,推翻了天地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對人們現實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
天地
——
作了深刻的批判。緊接下來,悲憤之氣達到極點,便是對天地的直接而強有力的指責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
這不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更進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現實世界中的地位。這種對天地的大膽的指責批判在古代以天為上的社會里是不多見的,中國古代人民因為以農業為生,特別重視“天”。現實世界的最高統治者皇帝被認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來行使統治權。因此被稱為“天子”。竇娥的這一段唱詞,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歸結到了天的身上,矛頭直指封建統治者所賴以維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對整個封建專制制度的徹底否定,也是對傳統的封建專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強的民主主義精神。這種思想也是關漢卿借竇娥之口抒一己之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兩淚漣漣。”是憤怒的控訴達到極點之后的轉折,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悲憤而又無奈的嘆息。
? ?
這段話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感染力,是因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語言表達了長期以來人們對社會不平等的強烈憤慨。表達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維持社會公平,懲惡揚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幾乎全用口語,既貼近老百姓的語言,又自然流暢,氣勢充沛,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千百年來盛傳不衰。
? ?
在去刑場的途中,竇娥向劊子手提出一個小小的請求,要求從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見傷心難過,這個小小的細節顯示了竇娥的善良細心。在蔡婆婆將張驢兒父子領回家中,勸說竇娥答應張驢兒父子招親的要求時,竇娥寧死不從,而且批評了蔡婆婆的軟弱和茍且行徑。竇娥被張驢兒陷害,又被貪官桃杌不分青紅皂白問成死罪,經受殘酷拷打,拒不承認,當貪官要拷打蔡婆婆時,竇娥顧念到婆婆年邁,經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認了貪官要她承認的藥死公公的罪行
(
這在重視綱常倫理的封建社會是十惡不赦的大罪
)
。在將要赴刑場處斬的路上,竇娥還牽掛著婆婆,怕她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難過,經不起打擊。這個細節雖小,卻充分反映了竇娥的善良、孝順。也是對造成冤案的貪官桃杌的強烈諷刺,象這樣一個在臨死都記掛著婆婆的孝順媳婦,怎么可能犯下藥死公公的大罪呢
?
而貪官桃杌卻是非不明,連這樣一個簡單的案子都審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遷,可見社會是多么黑暗無道。
? ?
第二部分
? ?
刑場哭別一場戲,是表現竇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也是本劇悲劇因素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場上,竇娥再次重申了事實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竇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請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墳墓。這段哭訴,哀哀怨怨,與前面的憤怒控訴形成鮮明的對比,是竇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體現。也是竇娥在現實中的真實生活和真實性格的寫照。它說明竇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個勤勞善良,命運孤苦,沒有過多要求的普通勞動婦女。她忍受了命運最艱難困苦的打擊,從小失去母親,七歲時又與相依為命的父親分離,作了蔡婆婆家的童養媳。結婚兩年后丈夫又去世。在這種種的命運打擊面前,竇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夠和婆婆相依為命,過安安穩穩的日子。但現實是如此黑暗,即使這樣對生活最起碼的要求也難以得到滿足,最后落得個無辜受刑的結局。竇娥的請求,體現了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強了人們對竇娥的同情,對社會黑暗的憤怒。最后,竇娥勸解婆婆,說自己是“沒時沒運”才落得“不明不暗,負屈銜冤。”這只是竇娥安慰婆婆的話,并不是說竇娥自己沒有怨恨了。因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為造成的,是因為社會的黑暗,官吏的腐敗,邪惡勢力的橫行。竇娥也從自己身上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臨刑時提出了三樁誓愿。
? ?
第三部分
? ?
關漢卿從“東海孝婦”的傳說中得到啟示,由之生發開來,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概括豐富的現實社會內容,大膽而精巧地構思出三樁誓愿。這三樁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一步步遞升,創造出濃厚的悲劇氣氛。
? ?
竇娥是無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從于現實的壓迫,她堅信自己的死定會“感天動地”,在人間以奇跡的方式顯示出來。第一樁,“血飛白練”,通過這種方式,竇娥向世人顯示她的清白無辜。在唱詞中,竇娥提到兩個典故:萇弘化碧、望帝啼鵑。表明她死得和萇弘一樣冤屈,和望帝一樣凄慘。第二樁,“六月飛雪”,如果說第一樁是通過她自身的奇跡來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樁則是通過違反常規的自然現象來證明社會的不公平,社會上人為制造的黑暗。“飛霜六月因鄒衍”的冤獄故事,更表明了竇娥所遭受的是人間冤獄。第三樁,亢旱三年。引用“東海孝婦”的故事,矛頭更直接地對準昏聵的官府,“這都是官吏們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竇娥希望通過第三樁誓愿,直接懲誡殘暴昏聵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夠象“東海孝婦”一樣,得到昭雪。三樁誓愿,從時間的延續上,一樁比一樁更久長
;
從空間范圍上,一樁比一樁更擴大。三樁誓愿依次遞進的過程,也是竇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過程,是她斗爭的矛頭更加明確的過程。行刑尚未開始,第二樁誓愿就已顯示出預兆,更說明了竇娥的冤屈感天動地,社會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樁誓愿的實現是竇娥反抗的最終結果,也是悲劇高潮的結束。竇娥死去了,但給人間留下了一個勤勞善良、堅強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給人間留下了一曲對黑暗社會以死抗爭的回腸蕩氣的悲壯歌曲。
? ?
從此劇看元代社會狀況:
? ?1.
流氓惡霸橫行
? ?2.
官吏貪贓枉法
? ?3.
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
? ?4.
被壓迫的婦女們得不到生命安全財產保障
? ?5
人民的憤怒和怨恨成為時代的情緒
? ?
滾繡球
賞析
? ?1.
竇娥將一腔怒火傾向天地,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
? ?2.
天地指的是封建秩序,竇娥實則是罵當時的封建秩序
。
? ?3.
有著鮮明的社會批判性質,體現了作者思想高度。
? ?4.
竇娥無法擺脫對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依賴,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天動地。
? ?5.
這也正是竇娥命運的可悲之處,體現了封建社會普通百姓求告無門,只能求助于天地的現象。
? ?
曲詞特點
? ?1.
抒情性強,反復渲染人物感情
? ?2.
樸素的本色,貼合人物處境和性格
? ?
本劇震撼人心的悲劇效果的來源
? ?1.
竇娥的不幸命運
? ?2.
竇娥的美好品質和她含冤被斬之間形成的對比
? ?3.
竇娥強烈的抗爭精神
? ?
作者通過一些細節描寫,再一次豐富了竇娥善良的性格。
? ?1)
在被押赴刑場途中,竇娥披枷戴鎖,行動艱難,兩旁看熱鬧的人又推來搡去,使她行動十分困難。但是她向劊子手請求繞道而行,怕去前街被婆婆看見,這個細節生動地表現了竇娥對親人的體諒。她知道婆婆年事已高,性格又軟弱,可能經受不了這種場面的刺激。
? ?2)
竇娥見到婆婆后交代后事:竇娥孤身只影無親眷,只有一個爹爹,還失去聯系
13
年。惟一的親人就是婆婆
,她還怕婆婆不答應自己的請求,加上一句“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一段描寫精細地刻畫了竇娥孤涼凄慘的內心世界。
? ?
以上就是查字典語文網小編分享的《竇娥冤》賞析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查字典語文網。
竇娥冤的鑒賞篇三首先,竇娥是一個不幸者,在她的身上集中了各種各樣的不幸。?
竇娥的身世是極為可憐的。她三歲喪母,七歲離開了父親,到蔡婆婆家當童養媳,以償還高利債。十七歲結婚,不久丈夫就死了,她成為年輕的寡婦,二十歲被冤殺。這就是竇娥極短暫而悲慘的一生。僅僅二十歲年紀,她卻幾乎承受了封建社會強加給婦女的一切災難。?
第二,竇娥是一個頑強的反抗者。?
流氓惡霸的凌辱迫害,昏官的嚴刑拷打以至妄判死刑,重重的壓迫終于使這個普通女子的性格,在正直善良之外又閃出了反抗暴虐的斗爭光芒。?
竇娥的反抗精神首先體現在她對張驢兒的反抗上。她一面批評婆婆的軟弱,一面與張驢兒展開正面的斗爭,絕不向逼婚者屈服。?
竇娥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更表現在她對死亡的不屈服和對官府的痛恨上。竇娥臨刑前發下三樁誓愿,是戰歌最嘹亮的部分。關漢卿一字一淚地集中表現了竇娥的怨憤和反抗精神所產生的感天動地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使竇娥的反抗精神和劇本氣氛達到了頂點。?
第一樁誓愿是“血濺白練”,?第一樁誓愿主要是為了辯白自己無罪,表現她對昏官枉判死刑造成冤案的反抗,她要把冤屈顯示給人民看,證明自己含冤而死,表示自己對誤殺的反抗。昏官不能為她申冤,她要向人民申冤,她要分清是非、黑白。?
第二樁誓愿是“六月飛雪”,?有顯冤反抗的意味,顯示了她直接與官府斗爭的鋒芒。她用三伏天降三尺瑞雪來顯冤,表示反抗,她用雪白的大雪掩蓋尸體來表示她的潔白、品德的高尚。?
第三樁誓愿是“亢旱三年”,?官吏們不想公正地執行法律,這是竇娥悲劇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且表明冤獄遍于元統治地區,已達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竇娥把矛頭直指貪官污吏,她要以亢旱三年來懲罰、報復貪官污吏。這三樁誓愿都是自然界的反常現象,這反常現象具有批判現實的力量。???
這三樁誓愿是竇娥對不幸命運的抗議,她不是在乞求上天憐憫她,而是用命令的口吻讓天地聽從她的支配,這充分表現竇娥相信自己、相信真理。這三樁誓愿給人的感受不是悲悲切切,而有悲壯之美,激揚人們向上;是憤怒,是堅信,正義必然戰勝邪惡那種昂揚斗志,尤其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更直接攻擊了統治者的罪惡,說出了人民的心聲。真是一針見血,大快人心。?
第三,竇娥是一個悲劇人物,頑強的反抗與善良溫順,構成了她性格的兩個方面。?竇娥是作為向黑暗勢力進行堅決斗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出現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這一悲劇主人公的形象,深刻地刻畫了她的悲劇性格。竇娥的身世和遭遇是悲苦的,她的抗爭是悲壯的,結局是悲慘的。魯迅先生指出:“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竇娥的悲劇,一方面通過竇娥的冤獄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政治的腐敗,另一方面,又通過竇娥善良而又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形象,歌頌了人民反抗壓迫的不屈服的斗爭精神。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是非常強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