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及反思一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圖學文的童話故事。課文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黃牛、燕子尾巴的用處,課文較為簡單、易懂。
一、在教法上
在教學上,孩子們在讀書上感覺有口無心,不少學生自讀課文僅停留在讀通順、識字的階段,不會結合書本配的圖片進行思考。可能自己在引導方面出錯,沒有思考:我自己到底要教什么,傳授給學生什么,沒有明確自己的教學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似乎思路有點亂。應該就先簡要的介紹了一下壁虎的特點,告訴了他們壁虎尾巴有自衛的功能,然后去抓住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對話,知道幾種動物尾巴的功能和特點。
二、在讀文上
本篇課文,教學重點放在“讀”上,讓學生進入角色,充分練習實質性的朗讀,多種方式的朗讀,然后交流評議,讀中感悟小壁虎的有禮貌,著急,傷心;感悟語言表達方式。而我卻沒有抓住尾巴這個特點,遐想一下自己就是那只小壁虎,當自己的心情高興時是怎樣的語氣,當自己悲傷時又該這樣的語氣。這樣學生才能感同身受,讀的效果也自然好一些。雖然,在之后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了新鮮感,但是也順利地完成了這堂課,只是很平淡,學生沒有自己的新發現。也許不該給學生提問題,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更好一些。師傅在課后進行耐心,細致的輔導講評,讓我恍然大悟,學習頗多。
這是我在《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后的幾點想法。希望在今后的課堂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學習。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及反思二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根據低年級學生愛幻想,常把物體擬人化的特點,我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出課文的動畫,學生被優美的圖像所吸引,學習熱情隨之高漲起來,我抓住學生熱情較高的有機時機進行教學。在學習過程中課件中展出了小燕子、小魚和老黃牛的尾巴是怎樣擺動的,學生通過觀察形象直觀的圖象,知道了這三中小動物尾巴的作用。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在仔細的觀察中,發現了小壁虎的尾巴的特點:遇到危險時會自己切斷尾巴,保護自己,過一段時間,尾巴可以再生。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觀察是認識的出發點,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維的必要條件。"小學生存在著注意力分散,缺乏一定的目的意識支配,帶有情緒性。而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圖文音像資料,鮮艷的色彩,生動活潑的界面,逼真的音響效果,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使注意力持續時間延長,利于學生的深度觀察與發現。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及反思三
《小壁虎借尾巴》這篇童話故事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通過小壁虎向小魚姐姐、黃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事,讓學生認識到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處,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點。
首先,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采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小組讀、個別讀、齊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一開始教學,我讓學生自由讀,給每位學生一個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理清課文的主脈,了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分角色朗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
接著,在了解小魚、老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時,這三段內容形式相似,我用“小壁虎爬到了哪兒?看到了什么?說了什么?它為什么沒有借到尾巴?”這幾個問題幫助學生揣摩文章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為說話、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奠基,并留出時間進行擴展閱讀,展示學生和老師收集的資料,表達出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一個內容練習表達。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我盡力創造出一種氛圍,使孩子們能自然而然地將情感釋放于朗讀中,使他們的感情在朗讀中得以淋漓盡致的宣泄。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及反思四
本節課的教學立足以“361”助學課堂模式,著力于體現學生的自學和研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發揮。為了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的學習,教師應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習的“組織者”,把課堂時間讓給學生。在《小壁虎借尾巴》教學中,雖然以學生為主體,但是對一年級的學生,不可能完全放手讓他們自己學。老師如何去教,如何去引導,是非常關鍵的。問題的設計要在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的基礎上提出,然后交流討論,讀中感悟小壁虎的有禮貌、著急、傷心,感悟語言的表達方式。加上老師的范讀、師生的評價,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抓住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跳一跳,夠得到,學得有興趣。
在寫字環節中,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匯報交流的方式,學習效果很好,體現了“361”助學課堂模式中的自學和研學,以學生為主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不足之處:有的學生思考問題時拓展不開,分角色朗讀時不夠到位。今后,我應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注重培養學生回答問題聲音宏亮。如何發揮小組長的作用,體現小組學習的有效性。
總之,這是我教學后的幾點想法。我要在今后的課堂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學習。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及反思五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圖學文的童話故事,課文借助形象化擬人的手法,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講了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點,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這樣一個道理。文章生動有趣,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通過這次授課,我有很深的體會。
1、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利用猜謎語引入新課,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為學生了解壁虎奠定了基礎。學習氣氛活躍,學習熱情很高。總之,引入階段達到了預想的效果。
2、教學中我提出了三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小壁虎爬到什么地方?它看見誰在干什么?小壁虎說了什么?對方是怎樣回答的?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學生基本能回答對,以后應該大膽讓學生去自主的學。注意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在課堂上我還讓學生分別扮演老牛、燕子、小魚并做動作引導學生朗讀,體會小壁虎借尾巴時的焦急和說話時講文明、有禮貌。進行禮貌教育。有意識的指導朗讀。在總結時,讓學生說說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用處。學生的回答出動物的尾巴各有用處,不能缺少;小壁虎尾巴的作用是逃避危難(我順勢告訴學生這叫再生功能,有這種功能的動物還有很多如蚯蚓等);動物沒了尾巴就像我們人沒有手一樣。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我還用多媒體課件創造出一種氛圍,使孩子們能自然而然地將情感釋放于朗讀中,使他們的感情在朗讀中得以淋漓盡致的宣泄。
3、教學中的不足:分角色表演時不夠到位,寫話時不在狀態。究其原因,我的設計沒有關注學生的已有認知,沒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只想著如何去教,沒有考慮學生。在課堂上還沒有完美地、恰到好處地使用課件輔助教學,對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得還不夠,總之,這是我教學后的幾點感悟,在今后的課堂實踐中我將不斷總結、學習和提高。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及反思六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
課文通過小壁虎向小魚、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課文沒有注音,而且篇幅較長,存在一定的難度。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采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個人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了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作用;
最后,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借”字,讓學生想想為什么小魚、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以上是我這節課的教學小結。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及反思七
《小壁虎借尾巴》這篇童話故事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通過小壁虎向小魚姐姐、黃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事,讓學生認識到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處,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點。本課生動有趣,語言優美,具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適合有感情地朗讀。在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等,使學生在較輕松的課堂氣氛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一、學生讀通課文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閱讀方法。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采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開始教學時,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了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
二、學生表演課文
表演是語文學習的實踐,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積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讓學生按小組針對課文第三、四、五小節的內容進行演示排練。其間我深入小組,與組員共同探討。在這一個環節中,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給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語句,把它們牢牢地記在腦子里,在這基礎上,再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反饋給我看。這樣,不但起到了積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為說話、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奠基。
三、學生表達課文
表達是培養學生思維、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減去了教材中重復的環節,留出時間空間進行擴展閱讀,讓學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學中讓學生悟出課文是用童話的形式把知識寫出來的,積累了語言表達方式;然后,我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課外閱讀——《尾巴的妙用》,通過填表格,書面表達出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和各種作用;最后,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方式進行表達,在此基礎上我創造各種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表達的愿望。這樣學生就會樂意表達,而且有內容可說。
四、學生交流課文
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有充足的交流時間,圍繞課文的重點問題和疑難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發表獨到的見解。由于學生思維的不同,對問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過討論、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針對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斷的,還是自己掙斷的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同學們通過讀文、演示,取得共識。這樣交流,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我盡力創造出一種氛圍,使孩子們能自然而然地將情感釋放于朗讀中,使他們的感情在朗讀中得以淋漓盡致的宣泄。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及反思八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圖學文的童話故事,它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課文通過小壁虎向小魚姐姐、黃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處,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
因為課文內容較為簡單、易懂。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以讀、演、說為主要的教學形式,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充分地讓學生去讀文、思考、交流、表達、表演。本課生動有趣,語言優美,具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適合有感情地朗讀。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等,使學生在較輕松的課堂氣氛中理解了課文內容,以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本節課我還重點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當學生了解到小壁虎長出了新尾巴之后,我問孩子們:“你知道這是種什么能力?”有些同學積極舉手發言,把自己平時在書中了解的情況分享給大家聽。繼而明白了什么是“再生能力”。那有同學又問,人為什么不行呢?同學們的回答也是有聲有色,非常棒。這樣學生就在問答中學到了很多知識,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能力。
最后我還讓學生表演了課本劇,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一提到表演,孩子們各個高興萬分,紛紛舉手要求參與表演,一下子激活了課堂氣氛。表演是語文學習的實踐,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積累。教學中,我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按小組先演示排練,我再深入小組給予指導,只到他們胸有成竹再上臺展示,加上動作、表情,表演身上完美,得到大家的熱烈掌聲。一堂課就在學生們的笑聲、掌聲、讀書聲、談論聲中結束。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及反思九
本課,我通過觀察圖片、講解壁虎的相關知識導入。再書寫課題時,通過尾巴一詞,引導孩子們復習上學期學過的課文《比尾巴》,使孩子們很快的進入情景。
初讀課文。我首先范讀課文,然后出示一些學習要求。學生們有了目標的明確,在讀文時就會注意這些問題。讓孩子們帶著要求讀文,主要是標明課文小節號和本課的生字、新詞。讓孩子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發揮小組團結協作的精神,在小組間交流、討論,匯報成果。
初讀課文后,孩子們對課文內容有了了解,再次帶著新的要求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內容。這部分充分利用書中的圖畫,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學習,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第二課時,我領孩子們復習了上節課的內容,并用板書示圖的方式表示出小壁虎借尾巴的過程,再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種簡易的示圖可以幫助孩子們記憶課文的內容,也可以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
上完本課,充分的認識到孩子們在口語表達方面的有欠缺。學語文、用語文,口語表達是重要部分,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著重訓練,讓孩子真正學以致用。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及反思十
一、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壁虎向小魚姐姐、黃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因為他們各自尾巴都有用處所以沒有借到。說小壁虎會“借”尾巴,在常人看來,真是聞所未聞,匪夷所思,然而這種奇妙的構思恰恰是童話藝術趣味的“酵母”。這篇知識童話,正是通過“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生動地介紹了魚、牛、燕子尾巴的不同作用,特別是壁虎尾巴自我保護的功能和可以再生的特點。本課三幅插圖,六段文字,課文以“借”字貫穿全文,重點是它們的對話。
二、教學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課上,我鼓勵學生多讀課文、多思考、多交流、不時請學生出來講故事,通過這次授課,我有了很深的體會:
1、古人云: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閱讀方法。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色彩的,所以在教學中,我沒有讓學生去模仿老師的朗讀,而是讓他們自己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對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抒發。在整個朗讀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課文的特點,分別采取了自由讀、領讀、齊讀、賽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形式,使學生一直處在積極的思維狀態而不感到疲勞,同時,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而我自己也不斷變換角色:有時是他們的引路人,引導他們把讀請求語氣的方法講出來;有時是他們的學習伙伴,和他們一起體驗文中的情感;有時是他們的競爭對手,故意暴露出他們平時讀書時存在的問題,激勵他們讀流利,讀出感情;有時是他們的學生,引導學生把悟出的感情表達出來。
2、表達是培養學生思維、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了解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時,這三段內容形式相似,我用“小壁虎爬到了哪兒?看到了什么?說了什么?它為什么沒有借到尾巴?”這幾個問題幫助學生揣摩文章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為說話、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奠基,并留出時間空間進行擴展閱讀,展示學生和老師收集的資料,表達出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一個內容練習表達。教師創造各種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表達的愿望。這樣學生就會樂意表達,而且有內容可說,積累了語言表達方式。
三、不足
課的前半部分學生表現還好,可到后面學習課文內容時,學生不在狀態,究其原因,我的設計沒有關注學生的已有認知,沒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雖然本著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備課,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只想著老師如何去教,沒有考慮學生。因為學生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課文內容基本懂了,“小壁虎爬到了哪兒?看到了什么?說了什么?它為什么沒有借到尾巴?”這樣的問題沒有什么思考價值。教學的重點就放在“讀”上,讓學生進入角色,充分練習讀,然后交流評議,讀中感悟小壁虎的有禮貌,著急,傷心;感悟語言表達方式。
課上要少一些問題化的語言。課文的3、4、5自然段是并列結構,這時我們可以將重點放在第3段的教學中,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小壁虎遇見了誰?它有沒有借給小壁虎尾巴?為什么?”這樣的。問題來引學第三段。而接下來的4、5段因為有和第3段相同的形式,我們是否也采取相同的問題模式?不是不行,而是這種相同的形式欠缺新意,學生也學得這種簡單的問題無聊,完全沒有重復的必要,因為答案一目了然。
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然后提升,訓練有一定的空間,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跳一跳,夠得到,學得有興趣。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及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優秀教案10篇】相關推薦文章:
小壁虎借尾巴的教案反思優質五篇
一年級語文小壁虎借尾巴教案5篇
幼兒園小壁虎借尾巴故事教案6篇
幼兒園優質課教案《小壁虎借尾巴》教案6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課《動物的尾巴》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