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家上網課的心得體會大學篇一
有人說,20__太難了,病毒太恐怖了,想要重啟這一年。可是真的能這樣嗎?與其如此刷著手機悲天憫人,不如靜下心思考,我們從這次疫情中明白了什么,我們究竟能為這次疫情做些什么。
最近,我一直關注著中央電視臺的報道。透過窗,冬日暖陽下,我腦海中浮現了兩個字:忠、誠。
忠,是什么?是忠于職守。一線的醫生們,挨家挨戶訪問的社區工作人員們,忙碌的超市售貨員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可能有人會說,忠于職守不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嗎,這有什么好說的?忠于職責,確實是每個人都應盡的責任,但這次疫情阻擊戰中,頻頻出現玩忽職守的行為:黃岡市疾控中心主任,竟不清楚床位和病人的數量,不是沉默不語,就是含糊其辭,被媒體稱為“一問三不知”。看到這則新聞,我先是憤怒,而后痛心。許多人民的性命就交給了這樣毫無作為的官員手中,若不是這次可怖的疫情將其展現在人民面前,可能他們依舊安逸享樂,尸位素餐……
但在與疫情的斗爭中,有那么多愛崗敬業,無私無畏的戰士:大到工程院院士,李蘭娟,鐘南山院士,小到在武漢堅守崗位的志愿者,風雨無阻的外賣小哥……其中最讓我們熟知且敬佩的,就是鐘南山院士。今年84歲的鐘院士,在非典過去的17年后,重赴與病毒抗爭的戰場。鐘老神情認真,說話有條有理,敢于說出真相,仿佛給慌亂中的人民吃了一劑定心丸。他有一身高超醫術,一顆赤膽忠心。
那么,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如何做到忠于職責呢?答案就是好好學習。就像文章里說的那樣,我們的合理規劃時間,努力學習,是對自身的負責,也是為祖國力量的沉淀。
回想疫情發生以來的這段時間,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非常關注疫情。每天在家看著新聞,刷著微博,看到令人憤怒或難過的消息就敲敲鍵盤和別人討論。確實,網絡上有人說,在家待著就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但是這在家的時間,要用來好好規劃,用于做真正有意義的事。只有不斷且廣泛學習,才可以讓我們在將來的某一天,和那些真正幫助到人民的戰士們一樣。
當我看到這篇文章后,像是豁然開朗了一般,進入房間寫下自己的想法。今天,我給自己安排了其他的學習任務:讀書,寫課外習題,整理資料……我靜靜地想,如果某一天,我有了挺身而出的能力,我會義無反顧地做“逆行者”,前往疫區支援。但是現在的我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我只能通過努力學習,不斷向這個方向前進,使自己在將來能有助于他人。
除了“忠”,還有“誠”。法國作家加繆在《鼠疫》中說:“這一切里面并不存在英雄主義。這只是誠實的問題。與鼠疫斗爭的唯一方式就是誠實。”是啊,與病毒斗爭的唯一方式就是誠實:及時報告感染人數,報道治療動態及研究成果。在這點上,我要給我們寧國的工作人員點一個大大的贊。寧國紅十字會公布了每一項捐款的數目,人員;采用線上購買方式售賣口罩,避免大量人群聚集造成交叉感染。政府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這何嘗不是“誠”的一種體現?
不僅僅是政府對人民,老百姓對前線的工作人員也是滿滿的關心:小伙子給高鐵售票員送口罩,環衛工人積極捐款……人民有為國奉獻的誠意、誠心。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我們每個人的奉獻,都像一點點的微光,微光照亮微光,陰霾終將被照亮,病毒也終將被驅逐。一個描傷口如花朵的國度, 一個抬淚眼望遠方的民族,不會被打敗。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在家上網課的心得體會大學篇二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新課程實驗的深入實施,帶來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課堂,創造和問題都推陳出新、層出無窮。必然教研活動的方式也跟隨著發生變化。為了合作與交流、協作與共享,網絡教研應運而生。網絡教研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和利用網上教育資源,建立開放、交互動態的網絡教研平臺,實現資源的交流與共享,以教育消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如今,利用網絡上博客做教研成為教研的必然趨勢。
一、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傳統的教研活動,由于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教研員與一線教師各自為政,交流少,開展教研活動特別困難,即使有有些零星的新課程培訓,但有些學校由于受各種情況的束縛,往往只有少數人參加,并且由于培訓時間短,很難達到教研為教育教學行為服務的效果和目的。
而網絡教研,充分利用了網絡速度快,信息發布及時,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透明度、參與面和交流面都較大等優點,能及時有效地為基層服務。通過網絡博客,還可以進行區域內或跨區域的教研活動,利用博客論壇、發貼等方式還能夠解決眾多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時間不一致問題。
二、網絡教研專家在線,民主討論。
傳統的教研活動,往往由聽課、評課、主題研討等環節組成,由專家、領導或同行主講,其他教師參與討論,這種交流是面對面進行的,不少人往往礙于面子,不提、少提或婉轉地提反面意見,這樣的形式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虛假教研,而網絡教研一般由專家或同行在線,因其隱蔽性,使大家不再有這些顧忌,肯定什么、不同意什么,都能真正做到有什么說什么,即使持基本否定的態度也會直說。
這更有利于引起對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思考,無論是教師,還是專家、教研員,都有更大的收獲,真正起到民主研討的作用。從幾個新課程網站的網絡教研情況來看,的確能形成專家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甚至教育行政領導與教師、學生之間在線接觸,開展更加民主化、真實化的教研活動,這對新課程的健康發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網絡教研延續研究,空間無限。
傳統的教研活動,一旦活動結束,研討也就隨之結束,即使活動中所滲透的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要再通過參加活動的教師轉達,其效果往往也會大打折扣,如時間遠久還可能會遺忘。而網絡教研,可以把活動的內容或活動中所需體現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通過網絡傳遞給每一位所需的教師,教師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隨時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分析和研究,發表評論,甚至還可以把繼續學習的心得體會通過網絡發貼與同行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地方。
通過網絡教研,技術教師還可以將自己遇到的問題或自己認為成功的教案、案例、課件、經驗等發貼到論壇與專家、同行一起共同思考、討論、吸收、分享,使教研活動能夠介入教學全過程,貫穿在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思等環節。
四、網絡教研促人反思,催人上進。
網絡教研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和發展,改變了教師的學習狀態、工作狀態,極大增強了教師參與教研的自主性,創生出嶄新的學校博客教研文化。通過教育博客,教師發表自己的教育實踐的教學感想、教案、案例等與同行交流,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從而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另外,在發貼、回貼的過程中好的貼子會吸引更多人讀貼跟進,教師有了“受重視”感,便會自覺地產生發表的欲望,積極發表話題。
而要發表話題,便會更加關注教學現象,對教學現象進行分析,進而使教師養成了觀察與思考的習慣,催人上進。也實現了網絡教研的同伴互助。在教育博客聚合的環境中,大家以共鳴的方式相互促進與提高,一起構建和諧的抒發、表達、辨析、質疑、批評、總結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規律的網絡環境,一起夠成豐富多彩的“社會大研討”。在充分展示自我,參與交流,質疑和批評的過程中,促進教師學習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習慣的形成,也促進了教研行為的變革,更是一種創新的思維。
在家上網課的心得體會大學篇三
我先來講一個故事:1665年,牛頓在劍橋三一學院就讀期間,倫敦發生了大瘟疫,造成萬人死亡,一時間人心惶惶。當時的醫療條件并沒有多好,所以很多人遠走他鄉躲避瘟疫,其中也包括牛頓。他來到了鄉下躲避。這段獨處的時間,使他得以靜下心來,認真做研究。著名的蘋果砸牛頓故事,就是在這期間發生的。此外,他還創立了二項式定理、光的分解,確立了牛頓第一、第二定律和引力定律的基本思想。這段疫情反倒成了好事。
我們現在的情況和當年的倫敦差不多,蕓蕓學子們在冠狀病毒的陰影籠罩之下依然努力學習,堅持不懈,奮發前進,難道算不得“進擊的學生”們嗎?而我們中又會出現幾個新的“牛頓”呢?現今的技術遠比當年先進,我們擁有線上課程與良師輔導,條件比只能在家自學的牛頓好得多。
1、線上課程十分方便,不受地點約束,學生在家就能上課,可以避免在路上或學校中被病毒感染,這是最為重要的一點。
2、線上課程十分快捷,不受時間約束,只要有電腦或手機,隨時都能上課,可以省去前往學校的時間。
3、線上課程能夠無限回放,這樣可以方便上課期間不小心跑神或沒聽清、沒聽懂的同學們再度觀看,查漏補缺。而不用再擔心不好意思問老師和追不上老師了。
但是,線上課程也有它的缺點,比如:
1、線上課程中學生與老師間的互動不及時,往往老師提出一個問題,需要等待一段時間讓學生打字才行。這樣一來一些老師為了講課效率就會跳過一些互動環節,很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2、線上課程極易使學生上課“神游”到其他地方,無心聽講。例如開個分屏聊qq、逛淘寶,甚至玩游戲。認真聽課需靠學生自制力、自覺性。
3、線上課程中,老師很難知悉學生的聽課情況,可以知道的僅僅是學生的觀看時長與發言次數,內容。而不知道上課期間學生是否認真聽講,到底在干些什么,無法及時監督、管理學生。
如此種.種,看來線上課程有利也有弊呀,我們一定要增強自己的自制力與自覺性,充分利用線上優勢,努力學習,“彎道超車”,看看誰開學成為第二個“牛頓”!
最后,希望這場疫情盡早過去,大家能夠早返美麗的校園,衷心感謝那些奮戰在抗擊病毒戰役前線的醫護人員,軍人,工人等等一切工作人員,以及為我們辛苦授課的老師們,世界因有你們而更加美好!少年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