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勞動教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篇一
立項號
xxxkt—xxyw418
課題名稱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
負責人
劉娜
所在單位
西安市新城區東方小學
由于我們的教育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束縛,對人的價值、人的地位、人的發展的問題的重視是不夠的。在教育過程中,僅僅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和客體,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發揮,使學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縛,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由此可見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能促進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因此提出“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學生學習方式研究”這一課題教學研究。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學習方式:這是當代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多數學者認為學習方式指學生在學習任務過程時基本的行為和價值取向,學習方式不僅僅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更主要是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研究目標:
2、摸索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模式。
3、教師在研究中得到培訓和提高。
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對我校開展綜合性學習現狀及學生實際做調查。通過問卷、采訪、座談、情景觀察,召開研討會等方法,了解不同學段、不同形式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做法和成效。
行動研究法:結合綜合性學習主題,開展研究。
教育實驗法:根據課題的內容,確定的主題開展活動。
案例研究法:對主題開展中的案例做研究。
經驗總結法:主要是完成各階段的報告、論文搜集與課題相關的研究。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5月—xx年8月
1、制定課題方案,確定研究具體工作。
2、資料收集、學習。
3、啟動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xx年9月—12月
按課題方案進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探索語文教學中學生綜合性學習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要做有心人,不僅要有計劃有總結,還要善于捕捉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各類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記錄、存檔。通過座談、測試、觀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學生綜合性學習的進展情況。xx年12月舉行中期匯報,對研究過程中獲得的資料、數據、進行分析、匯總,撰寫課題中期研究報告,并通過課堂教學觀摩展示成果。邀請專家進行檢查、指導,根據課題進展情況相應調整課題研究方案。
第三階段(中期總結匯報階段):xx年1月
通過中期匯報,發現問題,調整研究方案,進一步探索,積累資料。
第四階段(研究實施階段):xx年2月—4月
對實施操作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匯總、分類,做好資料的補充、完善工作。 寫出課題論文。觀摩活動。
第五階段(結題階段):xx年5月
1、匯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結果,撰寫結題報告并上傳博客。
2、申請結題,上交成果。
預期的研究成果:
成果主件:結題報告
勞動教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篇二
plxktxx151
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
羅xx
xx鎮中心幼兒園
現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有的家長注重幼兒的勞動教育,但也有不少幼兒受到家長的過度庇護,過分溺愛,所有的勞動事務都被家長包辦了,或是一些家長過分重視幼兒對知識的學習和藝術修養的培養,而忽視了勞動習慣的養成,使幼兒失去了勞動的機會,喪失最基本的自我服務能力。讓幼兒失去了勞動的能力。 以幼兒園為主渠道,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樹立起熱愛勞動,積極勞動的良好品質,培養家政勞動、手工勞動的技能技巧;形成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幼兒創新素質評價標準;在研究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觀察,全面了解幼兒的勞動態度、勞動技能掌握發展水平;研究過程中,培養幼兒勞動技能的方法,進行創新實踐的有關資料。
以幼兒園為主渠道,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樹立起熱愛勞動,積極勞動的良好品質,培養家政勞動、手工勞動的技能技巧;形成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素質評價標準;在研究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觀察,全面了解幼兒的勞動態度、勞動技能掌握發展水平;認真學習勞素質教育要求及有關理論文章,收集整理在研究過程中,培養幼兒勞動技能的方法,進行創新實踐的有關資料,進行經驗總結。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9月----xx年10月 1.收集資料。 2.組織課題組老師學習。3.現狀調查分析。 4.在明確不同年齡幼兒勞動特點的基礎上制定課題研究實施。
第二階段(具體實施階段)xx年11月----xx年5月
1.根據目標和內容,制定實施方案。
2.落實勞動教育目標,調整內容,定期評價。
3.組織勞動活動觀摩,指導。
4.做好課題實施過程中的觀察記錄及個案研究。
5組織家長學習和經驗交流。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6月----xx年7月
1.撰寫研究報告。
2.申請結題
(1)行動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課題組結合我園教育教工作與幼兒實際制定本課題研究方案納入工作計劃將培養幼兒勞動意識及其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工作之中。
(2)個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幼兒不良習慣矯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對勞動意識及其行為習慣養成的影響的研究。
( 3).調查法用于了解教師、家長對幼兒勞動培養的看法以及幼兒勞動水平的前測。教師運用觀察法了解幼兒有關勞動的行為習慣的表現。
(4).經驗總結法我們要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和規律在此基礎上提高、創新進一步開展本課題的研究。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更多的了解和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讓幼兒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勞動創造出來的,讓幼兒從心底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為一生的幸福堅實基礎。
勞動教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篇三
《如何的》
1、本課題研究目的
“三xx”教學模式真正地關注學生自身的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可是就中學生課堂來說,提問意識弱、提問水平低、對老師的話不敢有任何的質疑等一系列問題仍然改變不了。尤其在中學物理課上,表現的很突出,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等一系列新問題。其實新課程呼喚會問的學生、會質疑的學生,更呼喚有心于學生質疑問難能力培養的教師。但是,在本人長時間的觀察和調研當中,無論是“新課改”還是“傳統教育”都只是涉及到了現代教育的皮毛,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尤其在物理課程中表現明顯。
教師過多的提問壓制了學生發問的欲望,阻礙了學生發問的機會。正是在老師的這種精心誘導下,學生慢慢散失了自己探究知識的動力,正是在老師的這種層層逼問中,學生逐漸失去了疑問的主動權。多元思維被一元思維所替代,致使學生沒有發揮自己質疑能力的空間和動力。手段被目的化,教學成了一種過場,學生根本散失了自己的思想。
“三xx”教學模式下注重的就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因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的培養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就是質疑精神。只有敢于疑別人之不疑,不滿足已有結論,不迷信權威的仲裁,敢于提出問題才能有創造的契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學生本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學習意識。在此過程中學生擁有自己的學習空間,通過“問題——探索——解決”強化自我意識,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研究的意義
在現有的對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研究中,往往側重理論性的分析,操作性不強。本研究希望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得出具有科學性、客觀性的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現狀及對策,豐富教師教學的研究,促進該研究的全面化、深入化;具體研究不同類別的高中生的需求特點,為教育教學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據,研究結論對教師激勵學生問題意識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對高中生質疑意識的發展和思想創新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培養創新性人才,已成為新世紀教育明確的目標和任務。而創新性人才的一個特征,就是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和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并能不懈地探索答疑的能力。對于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研究,我們可以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結論,這些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礎。本研究通過實證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通過調查的形式,獲取第一手的資料,了解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實際情況,并進一步研究學生因教師授課情況、態度、時間等不同而出現的不同的反應特點。高中生對物理的學習離不開質疑,問題意識的提高可促進學習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在提問的過程中能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很好的培養。為了使學生在融入社會后能成為有創造性的人才,教師應利用教學環節中的各種途徑,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它包含四個要素:①主客體要素:主體是指具有社會性的從事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客體又稱為認識對象,簡而言之,它是人的認識所指向的目標,具體地說,認識對象可以是一種進入認識視野的自然、社會、精神等各個領域的事物和現象;可以是主體考慮加以解決的問題,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問題,社會實踐中的問題,各行各業、不同領域、不同范圍的問題,全局性、戰略性的或局部性、戰術性乃至操作性的問題等等;也可以是主體醞釀創造或改進的某種產品,包括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社會關系產品,以及塑造人才這種特殊的“產品”等等。②需要要素:認識對象要適應人的實踐和科學研究的需要或存在于人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才能成為人們的思維對象,值得人們去“打破沙鍋問到底”。麻省理工學院的著名教授李躍茲指出:“認識到某種社會需要是在創造發明活動中邁出的第一步”。③優化要素:主體對現狀的不滿或否定并想方設法去改進或主體欲從被打破的,處于不平衡的認知結構狀態過渡到有序的、平衡的認知結構狀態。④動力要素:問題意識能否最終達成依賴于主體是否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頑強的創新意志。狹義的問題意識概念主要是針對動力要素而言的,就是指主體懷有探索情境真實問題的強烈欲望。
美國著名的認知派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體現了通過教師提出要求解決或研究的問題,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面臨矛盾,產生疑惑,教師帶領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產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愿望,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態度和創造思維,可以使學生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形成一套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早在二十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針對傳統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重點的“問題—假設—驗證—結論”教學四個階段的觀點,即:“確定問題情境—提出解決方案—搜集資料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其策略主要是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多渠道獲取知識,學生學習的知識采用類似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獲得,這種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探究性學習,造就了一大批動手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很強的人才。
(分兩個層面表述研究內容,包括研究內容和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現狀。
主要了解高中生聽課時的思想動態,是否有過問題意識。
(二)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特征。
學生有疑問或者想提問的具體表現,和他們質疑能力的強弱。
(三)高中生問題意識與思維品質及學習效果的關系。
(四)提高高中生物理學科問題意識的對策性建議
從學生方面入手,從老師方面入手,具體分析原因以及解決對策。
第一階段:xx.3~xx.4準備階段:
收集整理有關課堂教學中問題意識培養文獻和實踐經驗材料
第二階段:xx.4~xx.5實施階段:
(1)在實際課堂教學和課題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的經驗,并隨時進行反思,并及時對課題方案進行修正,再實踐,逐步積累經驗。
(2)在研究過程中,運用個案分析法隨時記錄研究的步驟、心得體會、典型個案、案例。
第三階段:xx.5~xx.7總結、結題階段:
本研究在參閱學生質疑意識的文獻資料的前提下,運用統計分析等科學的研究方法,了解本校師生的整體情況,同時結合性別、年齡、求知欲特點。最后根據調查分析的中學生質疑特征,提出以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和提高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質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