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道德模范事跡材料范文一
劉學舉,男,漢族,中共黨員,1953年11月出生,十堰市竹山縣柳林鄉鄭家坪村村民。
40多年來,他先后贍養5位嫡親、6位非親老人,這些老人多半是或盲、或聾、或弱智的“五保”,7名老人被養老送終,目前仍有4名老人在他家安享晚年。被人們稱為“11位老人的貼身孝子”。獲全國孝老愛親之星、湖北省十大孝老楷模、湖北省道德模范提名獎、十堰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道德模范事跡材料范文二
陳春芳,女,漢族,1980年3月出生,武漢市漢陽區五里墩街道五琴里社區專干。
2008年以來,她的兒子確診為腦癱兒,丈夫確診為尿毒癥晚期。面對不幸,她樂觀面對、咬牙堅持、不離不棄,想方設法為他們治療,終于使他們基本康復。現在,她的孩子上了小學,丈夫也能正常生活。她把更多的精力和愛心用來回報社會,開辦了武漢市唯一一家公益性腦癱兒童家庭康復中心,把多年來積累的治療照顧腦癱患兒的經驗與其他家長分享。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武漢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道德模范事跡材料范文三
劉發英,女,土家族,中共黨員,1970年3月出生,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花坪小學副校長。
劉發英在全國首創全透明的“一對一”網絡助學新模式,在虛擬的網絡空間搭建起誠信的橋梁。她從2005年開始以“英子姐姐”為網名開展網絡助學,始終把誠信放在首位,保存的100多本厚厚的“信義愛心賬本”,詳細記錄著每一筆捐款的來源、捐款人姓名、金額、受捐學生姓名等重要信息。她用誠信贏得海內外1700余名愛心人士的信賴,募集愛心善款1690余萬元,資助貧困學生2780余名。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十大美德人物、全國社會扶貧先進個人、全國希望工程園丁獎、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被媒體譽為“中國網絡助學第一人”。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
道德模范事跡材料范文四
邵桃榮,女,漢族,1976年3月出生,武漢市新洲區汪集街王龍村村民。
35年來一家兩代信守承諾,接力照顧沒有血緣關系的知青黃禮和。在邵家兩位親人先后離世,黃禮和面臨無人照顧的情況下,已出嫁10多年的她從婆家搬回娘家照料黃禮和,兩代三人踐諾守信的故事得以延續。獲荊楚楷模、武漢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道德模范事跡材料范文五
羅官章,男,土家族,中共黨員,1937年7月出生,1997年退休,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退休后的羅官章放棄安享晚年的舒適生活,以幫助農民脫貧為己任,扎根海拔1700多米、全縣最窮的鄉鎮、號稱“宜昌西藏”的牛莊鄉,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帶領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在幫農民鋸菌材時,他左手兩根手指被鋸掉造成殘疾但無怨無悔。中共中央授予他“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他“全國
脫貧攻堅
獎奉獻獎”。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道德模范 事跡材料
李廣佳,男,漢族,中共黨員,1947年8月出生,宜昌市殘聯退休干部。
從1965年起,化名“謝臣”捐款助人,捐款達30多萬元。為籌錢助人,他出租自己的住房,自己搬到更小、更便宜的房子租住,先后搬家32次。2003年發起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學雷鋒協會,現有1100個學雷鋒志愿服務組織、13萬多名學雷鋒志愿者,募集愛心基金1200多萬元,資助40多萬困難群眾。2006年退休后創辦了全國首個民辦救助站——“南泥灣”殘疾人生活園和宜昌市三峽殘疾人救助中心,兩個基地累計接納救助殘疾人近4000人次。被譽為“當代活雷鋒”,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湖北省勞動模范、湖北省模范軍轉干部等稱號。
【道德模范事跡材料范文 關于道德模范事跡材料6篇】相關推薦文章:
2021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觀后感 關于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觀后感范文
愛崗敬業模范事跡材料5篇
五大連池市道德模范先進事跡范文【精選兩篇】
樂于助人模范事跡材料學生五篇
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家庭事跡材料五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