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帶有動物的成語帶有反義詞的成語篇一
【成語解釋】:指某些事情的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來的結果無法預料。泛指未來的歲月。含有貶義。
【英文翻譯】:one of these years
拼音:hóu nián mǎ yuè
近義:遙遙無期
反義:指日可待
猴頭猴腦
【成語解釋】:像猴子那樣好動,形容行動浮躁。
【英文翻譯】:silly;silly-faced
拼音:hóu tóu hóu nǎo
近義:~
反義:傻頭傻腦、虎頭虎腦
沐猴衣冠
【成語解釋】: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同“沐猴而冠”。
【英文翻譯】:/
拼音:mù hóu yī guàn
近義:/
反義:/
典故譯文:過了幾天,項羽率兵西進,屠戮咸陽城,殺了秦降王子嬰,燒了秦朝的宮室,大火三個月都不熄滅;劫掠了秦朝的財寶、婦女,往東走了。有人勸項王說:“關中這塊地方,有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業。”但項王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象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那個勸項王的人說:“人說楚國人象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王聽見這話,把那個人扔進鍋里煮死了。
猴子搏矢
【成語解釋】:形容喜歡賣弄小聰明的人容易上當。作賓語、定語;指好表現的人沒好下場。
【英文翻譯】:monkey cardiac vector
【典故】:王射之,敏給搏捷矢。王命相者趨射,狙執死。
拼音:hóu zǐ bó shǐ
近義:~
反義:~
故事:王乘船到長江沿岸的一座猴山游玩,很多猴子見人來了就害怕地逃跑,惟獨一只猴子從容不迫地跳來跳去,在吳王面前表現它的靈巧,吳王拿起弓箭射它,它靈巧接住了箭。吳王命令助手們齊射,那只想表現的猴子最終給射殺了。
猴子救月
【成語解釋】:形容沒事找事,結果自己反而受到傷害。指自作聰明
【英文翻譯】:monkey to save a month
拼音:hóu zǐ jiù yuè
近義:~
反義:~
獼猴騎土牛
【成語解釋】:比喻職位提升很慢。
【英文翻譯】:/
拼音:mí hóu qí tǔ niú
沐猴而冠
【成語解釋】: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譏嘲為人愚魯無知空有表面。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原為韓生譏諷項羽。
拼音:mù hóu ér guàn
近義:衣冠禽獸、道貌岸然、沐猴衣冠
反義:正人君子、仁人志士
典故:項羽據關中后,韓生獻計于羽曰:“關中地勢險要,有山河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業。”羽見宮悉已燒殘,又心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穿錦繡之衣于夜間步行,有誰知之!”生竊曰:“人云楚人為獼猴戴帽,果然如此。”項羽聞知,便將之烹死。項羽性格,沽名釣譽,殘忍野蠻,貪婪,目光短淺,由此也可以看出項羽失敗的原因。
沐猴冠冕
【成語解釋】: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英文翻譯】:/
拼音:mù hóu guàn miǎn
猿猴取月
【成語解釋】:比喻愚昧無知。也比喻白費力氣。
【英文翻譯】:plough the air
拼音:yuán hóu qǔ yuè
故事:傳說古代波羅奈城有五百獼猴,有一天五百獼猴游行林中,見樹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獼猴王就對所有的獼猴說:“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們大家得想辦法撈出來掛到天上去。”于是這些猴子就在樹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結果樹枝斷,全部落井。
尖嘴猴腮
【成語解釋】:腮:面頰。尖嘴巴,瘦面頰。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通常用作貶義詞。
拼音:jiān zuǐ hóu sāi
近義:丑態畢露
反義:風流瀟灑
棘刺母猴
【成語解釋】: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獼猴。形容欺騙的勾當或艱難的事業。
【英文翻譯】:thorn females
拼音:jí cì mǔ hóu
故事:燕王到處張貼榜文,征求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有個衛國人來應征,自稱能在荊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靈活現的猴子。燕王聽說他有這樣超群的技藝,高興極了,立刻給他極其豐厚的待遇,供養在身邊。過了幾天,燕王想看看這位巧匠雕刻的藝術珍品。那個衛國人說:“國君要是想看的話,必須依我兩個條件:一,半年之內不入后宮與后妃歡聚;二,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選一個雨睛日出的天氣,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兒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聽這些條件,沒法照辦,只能繼續用錦衣玉食把這個衛國人供養在內宮,卻始終沒有機會欣賞到他刻制的珍品。宮內有個鐵匠聽到了這件事,不禁暗暗發笑。他就對燕王說:“我是專門打制刀具的。誰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來,所以,雕刻的東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兒細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沒法在上面雕刻。請國王檢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說的話是真是假了。”大王一聽,如夢方醒,立即把那個衛國人找來,問道:“你在棘刺尖兒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衛國人回答:“刻刀。”燕王說:“請把你的刻刀拿給我看看。”衛國人一聽就慌了神,借口說到住處去取刻刀,溜出宮門逃跑了。
弄鬼掉猴
【成語解釋】:指搞鬼花樣,耍猴把戲。形容調皮搗蛋,不聽話,不馴順。
【英文翻譯】:/
拼音:nòng guǐ diào hóu
近義:調皮搗蛋
反義:循規蹈矩
殺雞哧猴
【成語解釋】:比喻懲罰一人以恐嚇或警戒其他人。同“殺雞駭猴”。
【英文翻譯】:/
拼音:shā jī chī hóu
殺雞駭猴
【成語解釋】:殺雞駭猴為一成語,本意是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英文翻譯】:
拼音:shā jī hài hóu
近義:殺雞嚇猴、殺一儆百
反義:/
殺雞儆猴
【成語解釋】:殺雞儆猴為常用成語,本意是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某個個體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拼音:shā jī jǐng hóu
近義:殺一儆百、殺雞駭猴
反義:/
由來:繩之以法,犯軍令韓信斬殷蓋。殺雞儆猴,振軍心槍斃韓復榘。相傳猴子是最怕見血的,馴猴的人首先當面把雞殺給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厲害。才可以逐步進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這殺雞戰術,不管它怎樣頑強抗拒,只要雄雞一聲慘叫,鮮血一冒,猴子一見,便全身軟化,任由捉獲了。
殺雞嚇猴
【成語解釋】: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拼音:shā jī xià hóu
近義:/
反義:/
典故:有個耍猴戲的,新買了一只受過訓練的猴子。這猴子可機靈了,他一聽到鼓聲就會跳舞,一聽到鑼聲就會翻斤斗,可是就不聽新主人的指揮。耍猴戲的使勁打鼓,使勁敲鑼,猴子眨眨眼睛,一動也不動,只做沒聽見。耍猴戲的想了個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雞來,對著公雞又打鼓,又敲鑼。公雞怎么會演戲呢,它聽到鼓聲鑼聲早嚇呆了,蹲在地上動也不敢動。耍猴戲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雞宰了。這一下可把猴子嚇壞了。耍猴戲的一打鼓,它就連忙跳舞,一敲鑼,他就連忙翻斤斗,一點兒也不敢含糊。“殺雞嚇猴”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懲罰一個不相干的人,來威脅另一個人,可以說是“殺雞嚇猴”。
土龍沐猴
【成語解釋】: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其實。
【英文翻譯】:/
拼音:tǔ lóng mù hóu
近義:土雞瓦狗
反義:/
五馬六猴
【成語解釋】:形容不守規矩、不受管束的人。
【英文翻譯】:undisciplined
拼音:wǔ mǎ liù hóu
軒鶴冠猴
【成語解釋】:乘軒之鶴,戴帽之猴。比喻濫廁祿位、虛有其表的人。
【英文翻譯】:/
拼音:xuān hè guàn hóu
衣冠沐猴
【成語解釋】: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英文翻譯】:clothes bathe monkey
拼音:yī guān mù hóu
典故:過了幾天,項羽率兵西進,屠戮咸陽城,殺了秦降王子嬰,燒了秦朝的宮室,大火三個月都不熄滅;劫掠了秦朝的財寶、婦女,往東走了。有人勸項王說:“關中這塊地方,有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業。”但項王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象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那個勸項王的人說:“人說楚國人象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王聽見這話,把那個人扔進鍋里煮死了。
宰雞教猴
【成語解釋】:意思是用殺雞來警戒猴子。比喻嚴懲一個以警告其余。
拼音:zǎi jī jiào hóu
近義:殺雞儆猴
反義:/
帶有動物的成語帶有反義詞的成語篇二
1.水盡鵝飛 比喻恩情斷絕,各走各的路。也比喻精光,一點兒也不剩。
2.隋珠彈雀 隋珠:古代傳說中的夜明珠,即隋侯的明月珠。用夜明珠去彈鳥雀。比喻得不償失。
3.如狼似虎 象狼和虎一樣兇狠。比喻非常兇暴殘忍。
4.如魚得水 好象魚得到水一樣。比喻有所憑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5.如虎添翼 好象老虎長上了翅膀。比喻強有力的人得到幫助變得更加強有力。
6.人面狗心 ①《晉書·苻朗載記》:“朗曰:‘吏部為誰,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國寶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學低下的人。②猶言人面獸心。
7.騎驢覓驢 騎著驢去找別的驢。原比喻一面占著一個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稱心的工作。現多比喻東西就在自己這里,還到處去找。
8.黔驢技孤 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同“黔驢之技”。
9.黔驢之技 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
10.犬馬之力 猶犬馬之勞。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驅使,為人效勞。
11.青梅竹馬 青梅:青的梅子;竹馬:兒童以竹竿當馬騎。形容小兒女天真無邪玩耍游戲的樣子。現指男女幼年時親密無間。
12.騎驢索句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載:“唐相國鄭綮雖有詩名,本無廊廟之望……或曰:‘相國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蓋言平生苦心也。”后用為苦吟的典故。
13.牽牛織女 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牛郎、織女。
14.強鳧變鶴 語本《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后以“強鳧變鶴”謂硬把野鴨變作仙鶴。喻濫竽充數,徒多無益。
15.鵲巢鳩主 同“鵲巢鳩居”。
16.雀喧鳩聚 形容紛亂吵鬧。
17.鵬程萬里 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前程遠大。
18.配套成龍 搭配起來,成為完整的系統。
19.牝牡驪黃 驪:黑色。原意是觀察事物要注重本質,不在乎外表怎樣,后比喻事物的表面現象。
20.跑馬觀花 語本唐孟郊《登科后》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后用“跑馬觀花”比喻大略地觀看一下。
帶有動物的成語帶有反義詞的成語篇三
城狐社鼠:社:土地廟。城墻上的狐貍,社廟里的老鼠。形容依仗權勢作惡,一時難以驅除的小人。
初生之犢:剛出生的小牛,形容單純或勇猛的青年人
狐群狗黨:形容勾結在一起的壞人。備注:把一些壞人形容形容成狐貍和狗
衣冠禽獸:衣:穿衣;冠:戴帽。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像禽獸一樣卑劣的人。
識途老馬:認識路的老馬。形容對某種事物熟悉有經驗的人。
曝腮之魚:形容處在困頓的境遇之中的人。
漏網之魚:形容僥幸逃脫的罪犯或敵人。
單鵠寡鳧:鵠:天鵝;鳧:罷鴨。孤單的天鵝,獨居的'野鴨。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形容失去配偶的人。
井底之蛙:形容見識短淺的人。
河東獅子:形容兇悍無禮的女人。
涸轍之鮒:涸:干;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鮒:鯽魚。水干了的車溝里的小魚。形容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猿鶴蟲沙:形容戰死的將士或死于戰亂的人士。
過街老鼠:形容人人痛恨的壞人。備注:把人形容成老鼠
驚弓之鳥: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形容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的人。
害群之馬:危害馬群的劣馬。形容危害集體的人,把馬這種動物形容成人。
封豕長蛇:封:大;封豕:大豬;長蛇:大蛇。貪婪如大豬,殘暴如大蛇。形容貪暴者侵略者。
不舞之鶴:舞:舞蹈。不舞蹈的鶴。形容名不副實的人。也用來形容沒出息,無能的人。
帶有動物的成語帶有反義詞的成語篇四
1、引狼入室: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內。比喻把壞人或敵人引入內部。
2、獐麇馬鹿:比喻舉動匆忙慌亂的人。
3、走頭無路:絕路。比喻陷入絕境,沒有出路。
4、魚米之鄉:指盛產魚和稻米的富饒地方。
5、游蜂浪蝶:比喻態度輕佻好挑逗女子的人。
6、眾盲摸象:許多瞎子摸象,摸到象腿的說象一根柱子,摸到象身子的說象一堵墻,摸到象尾的說象一條蛇,互相爭論不休。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
7、指天射魚:向著天空去射河里的魚。比喻辦事一定落空。
8、魚目混珠:混:攙雜,冒充。拿魚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9、鴨行鵝步:步:走。象鵝和鴨子那樣的走路。比喻步行緩慢。
10、一石二鳥:扔一顆石子打到兩只鳥。比喻做一件事情得到兩樣好處。
11、云中白鶴:象云彩中的白鶴一般。比喻志行高潔的人。
12、指鹿為馬: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13、翥鳳翔鸞:盤旋飛舉的鳳凰。常比喻美妙的舞姿。
14、野鶴閑云:閑:無拘束。飄浮的云,野生的鶴。舊指生活閑散脫離世事的人。
15、緣木求魚: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16、魚傳尺素: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稱書信。指傳遞書信。
17、雁杳魚沉:比喻音信斷絕。
18、魚躍鳶飛:指萬物各得其所。
19、魚貫而入:象游魚一樣一個跟著一個地接連著走。形容一個接一個地依次序進入。
20、鷙狠狼戾:形容兇狠乖戾。
帶有動物的成語帶有反義詞的成語篇五
成語
故事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精華,字數雖少,可是表達的含義卻十分深刻,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帶有動物的成語故事。南北朝時北周的楊尚希,在歷明帝、武帝、宣帝三朝為官,長期擔任要職。
隋文帝滅掉北周取代政權后,楊尚希對隋文帝也是忠心耿耿、殫精竭慮。隋文帝將一切恢復漢制,完全改變北周鮮卑族政權的統治辦法,以適應廣大漢人的愿望。其中有一項是重新劃分行政區域,設立州郡。
但是,隋朝設立的州郡數目比秦漢時期多了一倍,有些地方甚至方圓還不到100里,就設幾個縣,不滿1000戶人家的一塊小地方,卻要分屬兩個郡來管轄。這樣,官府機構當然也相應增多,官員和吏卒也成倍增加,各種州郡制度也名目繁多,這簡直使國家不勝負擔。
隋文帝于是按照楊尚希的建議,撤銷、歸并了許多州郡,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后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相單程率眾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
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 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鑠,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準了他的請求。 于是,六十二歲的馬援又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于壺頭山(今湖南沅陵縣城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軍中,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尸”的誓言。
春秋時期,秦國十分強大,常欺負那些弱小的諸侯國。引起了眾諸侯國的強烈反感。公元前559年,晉悼公聯合了其他諸侯國,組成聯軍去攻伐秦國。
指揮諸侯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他原先估計,秦國得知諸侯聯軍來進攻,肯定會驚慌失措,
戰爭
很容易取勝。沒想到聯軍內部各懷異志,并不齊心,士氣也很低落,秦國得知這些情況,所以一點也不怕,根本就沒有求和的表示。秦軍還在涇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聯軍的士兵。其它諸候國的將領看到晉國的將領帶兵回國,也紛紛撤回自己國家去了。全軍登時不戰自亂,荀偃眼看無法挽回,也只好狼狽地撤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