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七年級第二單元教案篇一
課本第24、25、26頁整理和復習。
1、在老師的引導下,經歷知識整理的過程,進一步了解本單元的知識及相互聯系。
2、通過復習20以內退位減法的計算和方法的歸納,以及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能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掌握方法,并會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形成能力。
重點:正確熟練地進行20以內退位減法的口算。
難點:能按照解題的一般步驟,分析和解決問題。
(一)課堂設計
師:在前面的第二單元我們主要學習了20以內退位減法的口算和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今天,我們一起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歸納和整理。
1.口算復習。師:老師這里有一些算式,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12-9=13-6=15-7=16-8=
11-7=17-9=15-6=13-9=
11-9=12-6=13-5=14-7=
18-9=15-8=11-3=12-4=
2.知識整理,鞏固20以內退位減法的口算。
師:這些都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算式,如果要按一定的順序來排列,你會怎么排?跟你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學生交流匯報。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晶晶同學是如何整理的?
(1)師:橫著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預設1:橫著看,被減數相同,減數依次少1。
預設2:橫著看,后面一道算式都比前面一道算式的差多1。
師:為什么會出現后面一道算式比前面一道算式差多1的情況呢?
生:因為被減數不變,減數依次少1,減的越少,剩下的也就越多,所以差反而多1。
(2)師:豎著看,你能發現什么?
預設1:豎著看,每一列的減數相同。
預設2:豎著看,每一列的被減數依次多1。
預設3:豎著看,下面一道算式都比上面一道算式的差多1。
師:為什么會出現下面一道算式比上面一道算式差多1的情況呢?
小結:因為被減數的個位依次多1,減數不變,差也依次多1。
(3)師:斜著觀察呢?這些算式的差有什么規律?
小結:斜著觀察,每一斜行算式的差相同。
預設1:被減數和減數都不相同,差相同。
預設2:被減數和減數都依次多1,差不變。
師小結:同學們真能干,我們通過自己整理20以內所有的退位減法算式,對這36道算式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還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發現了這么多算式排列的規律,太棒了!
(4)鞏固練習:
師:看著這張表,指出任意一道算式,你能很快的說出得數嗎?誰能說出差是3的算式?差是4的呢?把差是9的算式在練習本上寫一寫。
3.解決問題:第24頁第2題。
師:認真觀察這幅圖,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預設:小麗得了12朵,小林得了9朵。小麗比小林多得了幾朵?
師:小林得了9朵花,這個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小東得了幾朵”這個信息與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沒有關系,所以是一個多余信息。
師: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告訴你的同桌你打算怎么列算式?
12-9=3(朵)
師:算式中的12、9、3分別表示什么?
生:12表示小麗得了12朵花,9表示小麗和小林得的同樣多的一部分,3表示小麗比小林多得的一部分。
師:根據表中的信息你還能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并解答嗎?
同桌互相提問并解答。
(二)分層練習,強化提高
老師發現我們班的女同學認真思考,男同學積極回答,都挺棒的,下面我們男女同學進行個比賽好不好!
第一輪1.奪紅旗。
師: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第二輪2.想一想,算一算:
(1)桃子比西瓜多幾個?
(2)西瓜比桃子少幾個?
獨立完成,集體對改。
小結:求“桃子比西瓜多幾個?”或“西瓜比桃子少幾個?”這兩個問題都是從桃子的個數中減去和西瓜同樣多的部分,求剩下的部分(也就是多或少的數量),所以都用減法計算,因為求的同一部分,所以算式都是12-7=5(個)。
第三輪3.跳繩比賽。
(1)小明比小麗多跳了幾下?
(2)小玉比小明少跳了幾下?
學生獨立解答,匯報。
師小結:在解決問題時要認真審題,看清問題,找到解決問題所需的有用信息,排除多余信息。解答之后要注意及時檢查。
(三)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復習,你有那些收獲?
七年級第二單元教案篇二
《小小商店》(教材第14、15頁)
1、在具體情境中學會購物,能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領悟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
重點:在具體情境中學會購物。
難點:在購物情境中學會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課件
課件出示:教材第14頁情境圖。
學生可能會說:
①我知道了1架玩具飛機的價錢是12元。
②我喜歡的玩具坦克價錢是9元。
③畫畫用的水彩筆一盒是15元。
④1個足球72元,1個籃球68元,足球比籃球貴。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發現了這么多的數學信息。
生:1架玩具飛機12元,1輛玩具坦克9元,一共就是12+9=21(元)
師:回答得非常準確,真棒!
2、師:看第二幅情境圖,奇思付給售貨員20元,買了
1盒水彩筆,找回多少元?
生:1盒水彩筆15元,那么20—15=5(元),應該找回5元。
3、師:說得真好!如果你有30元,可以買哪兩樣物品呢?在小組內說說你的想法。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了解學生交流的情況,在組織匯報。學生所選物品只要是兩樣且總價沒有超過30元都可以,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肯定。
①3張1元和1張2元,正好是花皮球的價錢5元。
②我可以付1張1元和2張2元,也正好是5元。
師:這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說得很好。
5、師:請你算一算:足球比籃球貴多少元?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生:算足球比籃球貴多少元,就是計算足球比籃球多多少元,用減法計算,72—68=4(元)。
師:思路很清楚,說得非常正確,真棒!繼續努力哦!
6、師:你能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嘗試解答嗎?先在小組里說一說。學生小組交流后,請小組代表匯報提出的不同問題,請其他同學解答,并組織交流想法及計算結果。
小小商店共需要多少錢?用加法
應找回多少錢?用減法
如何付錢?湊錢數
七年級第二單元教案篇三
1.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中華人文始祖。理解傳說與史實的聯系與區別,理解“禪讓”的含義與實質。
2.培養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應正歷史的基本方法。
3.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大禹治水的艱辛并了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1.炎帝,黃帝與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2.傳說與史實的區別與聯系,部落及部落聯盟的構成和實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獨立預習,敢于表達,學會聆聽,合作討論。
導學過程方法導引
一、自主檢測:
1、遠古時,我國大地上分布著許多部落。相傳,在黃河流域的xxx和xxx領導的兩個部落十分有名。在東方,xxxx領導的部落力量很大。
2、xxx戰勝xxx以后,兩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生活、繁衍,并不斷融合鄰近的部落,構成后來xxx族的主干。
3、華夏族尊奉的祖先是xxx和xxx。
4、黃帝以后很久,相繼接替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是xxx、xxx、xxxx,他們都是經過民主推選實現的,在歷這一制度被稱為“xxxx”。其中在治水的過程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是xxx。
二、我的疑惑:
1、我國的遠古傳說為我們了解原始農耕時代的歷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2、禪讓的實質是什么?
3、大禹治水的故事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1.)禪讓制的依據是()
a.財產b.武力c.才德d.門第
2.某臺灣旅行團要來內地拜祭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們應該去()
a.黃帝陵b.大禹陵c.秦始皇陵d.中山陵
3、下列各項,與炎帝無關的是()
a.制作耒耜,教民耕種b.嘗百草,尋藥物c.創制歷法d.發明陶器
4.“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孫中山先生的這首詩歌頌的是()
a.女媧b.黃帝c.炎帝d.禹
5.今天漢族的前身是()
a.蚩尤部落b.華夏族c.匈奴族d.東夷部落
6.根據“禪讓制”,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首領的選拔是由()
a.前任部落首領任命b.部落首領推選
c.全體氏族成員表決d.德高望重的人競選
7.傳說中的原始部落聯盟首領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①舜②堯③禹④黃帝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②①③d.③④①②
8閱讀下列材料,正確回答問題:
(1)《禮記》中這段材料講的是什么社會時期的情況?
(2)“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什么意思?這種辦法歷史叫什么?
(3)舉例說明當時是怎樣“選賢與能“的?
(4)“賢”與“能”具體指什么樣的品質??
1、學習收獲
2、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和感悟并逐漸掌握方法。
課本p16學習測評
自覺預習,獨立完成。
有疑惑一定要記下來。
小組討論完成,并展示按照老師的要求,分組展示,(可以抽取一三五組到黑板前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二四六組準備評價,不參加展示的同學應認真傾聽或認真觀察展示情況,隨時準備補充或更正,2、展示完畢后,進行互評(可以生生互評,組組互評,也可以師生共評。)
獨立完成,老師點評。
七年級第二單元教案篇四
位置與方向屬于“空間與圖形”里的“圖形與位置”。它的內容是在第一學段學習基礎上的擴展和提高,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學習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和描述簡單的路線圖。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能從方位的角度,更全面的感知、體驗周圍的事物,發展空間觀念。
“圖形與位置”在實驗教材中的編排結構如下:
具體內容
一下p1 第一單元 位置 上下前后左右 位置(用兩個條件確定)
二上p67 第五單元 觀察物體 簡單的三視圖(實物)
三下p2 第一單元 位置與方向 八個方向及描述線路圖
五上 第三單元 觀察物體 三視圖(規則圖形)
學生通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和在平時生活中積累的一些感性經驗,已經能夠根據上、下、左、右、前、后和東、南、西、北等八個方向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并能夠通過第幾行、第幾列來確定物體在平面內的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從方位的角度和距離來認識事物,發展空間觀念。
本單元讓學生學習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并描述簡單的路線圖。使學生進一步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體驗周圍的事物,發展空間觀念。具體編排如下。
例1 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
例2 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圖上繪出物體的位置。
例3 體會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例4 描述并繪制簡單的路線圖。
1. 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確定位置的方法。
2. 使學生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并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3、通過多種活動,提高學生的空間能力、生活技能。
1.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確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選取現實生活的素材,使學生了解所學知識的作用和價值。例如,通過“公園定向越野賽”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知識,讓學生知道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2.提供豐富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方法。
在第一段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有關“空間與位置”的知識和經驗,形成了一定的空間感,他們對空間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斷提高。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教材創設了許多便于操作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例如,讓學生在平面圖上標出校園內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據同伴的描述畫出路線示意圖等活動,使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掌握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方法。
1.主題圖。
(1)公園定向越野賽的情境圖及“公園定向運動圖”,引出本單元內容的學習。
(2)注意: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收集有關“定向運動”的資料,教師也需要做相應的準備。
2.例1及相應的“做一做”。
(1)例1,使學生明確可以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注意:可以與主題圖的教學結合進行;要使學生明確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確定方向的具體方法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探索。
上確定物體所在的方向和距離。
3.例2。
使學生知道如何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圖上標出物體的位置。注意:可以靈活創設教學的情境;對繪制的具體方法不必做統一要求,可以放手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索繪制的方法;最后,向學生介紹平面示意圖的一般畫法。
4.例3及相應的“做一做”。
(1) 例3在學生學會確定任意方向的基礎上,使學生體會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2) (2)“做一做”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注意:要讓學生充分活動。教師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畫一些長方形,并聯結對角線,量出各條線段的長度,標出角度,讓學生分別站在不同的頂點上進行練習。另外,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東偏南45°”也可以說是“東南方向”。
5.例4及相應的“做一做”。
(1)例4,讓學生學習在位置變化的情況下,判斷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練習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2)“做一做”使學生知道如何根據方向和距離,繪制簡單的線路圖。注意:在課前,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選擇一條路線,并通過多種方式確定每一段行進的方向、途經的主要建筑物和相應的距離。如果學生有困難,可以由教師選擇一些學生熟悉的線路,描述出行進的線路,供課上使用。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1、教材選取與生活相關的學習素材,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使學生認識到學習這塊知識是有趣、并富有挑戰性的。
2、注意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體驗用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向。用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位置其實就是極坐標的思想,學生開始不習慣,所以要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體會用這種方法判斷物體位置的優越性并掌握其方法。
3、注意說明單位長度的含義。本單元在確定物體的距離時,經常用單位長度的線段表示實際距離,如一段表示50米等,兩地之間的距離用幾個單位長度來表示。因此教學時要注意說明單位長度的含義。
課時劃分本單元可以劃分為4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p18例1 p20練習三題1、2
第二課時:p19例2 p21練習三題3、4
第三課時:p22例3 p24練習四題1、2
第四課時:p23例4 p25練習四題3、4、5、6
七年級第二單元教案篇五
1。理解利率,能利用百分數知識,解決與儲蓄有關的實際問題。
2。結合儲蓄等活動,學會合理理財,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解概念,能利用百分數知識,解決與儲蓄有關的實際問題。
一、復習引入
1。復習利率有關知識:稅收的種類,應納稅額,稅率。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積攢一些零用錢,我們積攢的暫時不用的零用錢,會怎么處理呢?學生回答,由學生的回答引出“儲蓄”。
3。誰存過錢?怎么存的?將錢存入銀行有什么好處呢?討論利息的情況。
4。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相關儲蓄方面的知識,探討利率有關的知識。
二、新課探究
1。自讀教材11頁例4上面的部分內容:
學習要求:理清以下問題
(1)存款有哪幾種方式?
(2)什么是本金?
(3)什么是利息?
(4)什么是利率?
(5)怎樣計算利息?
學生自學教材,學習后匯報。教師結合學生匯報,考查學生對利息的理解,對利息公式的理解。
檢測:
(1)結合20xx年10月利率表,說說各種存款方式的年利率是多少?
(2)整存整取一年的年利率是1。50%,表示什么意思?
2。學以致用,教學例4:
(1)出示例4。
(2)讀題思考:兩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錢,取回哪些錢?包括幾部分?
(3)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關系?(引導學生知道是與本金、利率、時間有關)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注意巡視學生計算過程,避免丟落項和計算不準確。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11頁“做一做”
(2)學生運用公式獨立解答后集體訂正。
2。教材第14頁“練習二”第9題。
先讓學生觀察存款憑證,從中能獲取哪些信息?本金、利率、時間各是多少?再根據利息的計算方法進行解答。
3。教材第15頁“練習二”第12題。
(1)媽媽需要慎重選擇嗎?怎么辦?
(2)第一種方式的時間,利率是多少?第二種呢?
(3)分別計算后比較并做出決定。學生獨立解答。講一講自己的解題思路。
小結: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這樣做出選擇,選擇時需要用心地算一算,算的過程不要怕麻煩,按照時間和方法一步一步地去想,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學生匯報,引導學生懂得儲蓄是利國利民的事情;在銀行存款的方式很多種,如活期、整存爭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銀行的錢叫做本金;取款時銀行多支付的錢叫做利息;利息與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我們還知道了計算利息的方法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計算時遇到步驟比較的計算時,要一步一步認真計算,有耐心,保證計算結果正確。
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時間)
例4 5000 ×(1+3。75%×2)
=5000×1。075
=5375(元)
答:到期時王奶奶可以取回53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