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重溫寄語精神共話青春擔當心得體會篇一
青年是國家發展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春由磨礪而精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青年一代已經展示出了我們這一代頑強的斗志與高昂的熱情,不管是在疫情阻擊戰還是決勝全面小康還是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新一代的青年已經承擔了許許多多的責任,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展現了當代青年的擔當精神,贏得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贊譽。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深感要腳踏實地,我會一直堅持繼承并發揚五四精神,堅定教書育人的理想信念,在一方講臺之上,練就過硬本領,幫助學生學習,培養學生成長,努力投身強國偉業。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我會保持艱苦奮斗的前進姿態,同億萬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
在這次疫情中,無數青年英勇挺身而出,我深受感動。我認為作為青年教師,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我更是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腳下的三尺講臺就是我的要堅守的陣地,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做好本職工作,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作為少先隊輔導員,我們肩負的是教育祖國未來棟梁的光榮使命,肩負起黨賦予的光榮職責,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我一定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寄語新時代青年,我認為青年人要不忘初心,要始終保持先進性,廣大團員青年堅定跟黨走,就是初心。回望百余年前的中華大地,民生凋敝,民族陷于危亡與苦難之中。青年學生肩負時代的重任,扛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開展了五四愛國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光陰荏苒,物換星移,新一代的青年人告別了曾經的戰爭與苦難,告別了物資的困乏,告別了信息的閉塞,擁有了幸福的生活,擁有了豐富的知識,擁有了開闊的視野。這一切不僅得益于時代賦予的機遇,更是因為當代青年人生長在一個和平與繁榮發展的國度。
重溫寄語精神共話青春擔當心得體會篇二
初到學校的我們是那樣的激動,是那樣的稚氣,是那樣的富于幻想。就像旭日東升,急于看望這漆黑的世界;就像幼苗破土,急于呼吸大地之上的第一留陽光;就像雛鷹飛,急于直沖云霄打破天空的寧靜,這一切的一切讓我們充滿激情。
“恰同學少年,風采正盛”這是青年時代的激情燃燒的歲月。對事物的好奇,讓我們時刻精力充沛對未來的渴望使我們勇往直前。天上賦予我們驚人的意志在書山和學海中尋找人生的坐標。我們會得到收獲,也同樣會懷疑。
因為壓力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實力。
臉上的歡笑被憂郁的愁容趕走,成績下降猶如晴天霹靂,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著我們的心靈,我們迷茫,我們失落,我們不知所措,而頓足捶胸,痛哭哀嘆。
因為感情我們開始懷疑自己。
往日的朋友,因為一時的自作多情而隨風消逝。友情和愛情是那樣的相識,而有是那樣的不同,導致的后果是那樣的嚴重。
河漢清且淺,
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
脈脈不得語。
在這些靜靜的打擊下,有人走向沉淪,但我們應該認清,這些只是上天為了讓天才發光而設下的難關,別忘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唐僧西天取經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貝多芬創造了偉大的音樂,而他自己卻是個聾子。和他們相比,我們的困難太渺小,只是滄海之一粟,我們怎能因為這樣小事而浪費青春,因為小小的挫則而沉淪!“浪子回頭金不換”壓抑和沉悶只會限制天才素質的發揮。成績一時的不如意,是因為這樣還有再進步的余地,真正的潛能在等待著爆發的時機,在積聚力量,黎明必將到來。感情的挫傷看上去沉重,心目中對方的地位不可動搖,但這只是整個人生的一個片段短短的壽命會有多長。
讓青春在這里放歌勇于去面對打擊。有誰愿意碌碌無為的走過的美好三年?有誰不愿去憧憬大學生的生活的甜美?有誰會被一個石子擋住去路而不前?雄鷹看到藍天的廣闊,便一瀉千里,靈動如龍;海燕看到巨浪的洶涌,便引吭高歌,乘風破浪,大氣蔚然。
讓我們站出來面對,青春的美好不是“灰色空間”而是“輝煌歲月”。
不要老是站在鏡子前眼盯著自己憔悴的臉,不要老是在黑暗中聽自己脆弱的心跳,打開窗戶你才發現外面春光燦爛,真愛永恒;讓血液在球場上燃燒,追風,吸引mm的眼球而澎湃;豪情在文章抒發,談古論今,打開別人的心扉真摯而熱烈;平靜的在學習中度過,時間雖然無限但它并不是往你虛度而是讓你去創造,青春在這里閃光,在這里燃燒,在這里放歌。雖然略顯忙碌。但是這樣我們會感到充實。
生活原本是如此美麗多采,生活原本是那樣的多姿絢麗。讓青春在這里放歌,點燃激情放飛夢想!未來不是夢,讓我們勇敢去奔!
重溫寄語精神共話青春擔當心得體會篇三
五四愛國運動是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由此開始深入工人群眾,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組織上和思想上作了準備。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
在“五四”以前,中國文化戰線上的斗爭,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和封建階級的舊文化的斗爭。在“五四”以前,學校與科舉之爭,新學與舊學之爭,西學與中學之爭,都帶著這種性質。那時的所謂學校、新學、西學,基本上都是資產階級代表們所需要的自然科學和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說基本上,是說那中間還夾雜了許多中國的封建余毒在內)。在當時,這種所謂新學的思想,有同中國封建思想作斗爭的革命作用,是替舊時期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服務的。中國資產階級的無力和世界已經進到帝國主義時代,上陣打幾個回合,就被外國帝國主義奴化思想和中國封建主義復古思想反動同盟所打退。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文化,在帝國主義時代,已經腐化,已經無力,它的失敗是必然的。
“五四”以后則不然。在“五四”以后,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五四運動是在一九一九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勞動運動的真正開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之后,即在民族問題和殖民地革命運動在世界上改變了過去面貌之時。這支生力軍在社會科學領域和文學藝術領域中,不論在哲學方面,在經濟學方面,在政治學方面,在軍事學方面,在歷史學方面,在文學方面,在藝術方面(又不論是戲劇,是電影,是音樂,是雕刻,是繪畫),都有了極大的發展。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五四青年節”實際上已固定成一種文化符號,具有象征意義。其象征意義主要是對國家命運的擔當,對社會問題的激情,對各行各業的喚醒與創造。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都蘊含著時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導著中國青年運動發展的方向。
“五四青年節”每年一次,或隆重或簡樸,但其節日的意義永在。“五四青年節”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紀念“五四運動”,一是作為青年的節日。兩者共同構成了包含深厚歷史與現實內涵的精神原動力,它既是對歷史承諾的擔當,也是對實現社會與人生的叩訪,更是對未來歷史的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