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李鎮西文章讀后感一
對我們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詳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畢生致力于我國的數育事業,在繼承老師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獨創了聞名世界的生活教育學說,倡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在課程教學、教師教育、兒童培養等諸多方面,陶先生都有其獨到的見解,給當今教育事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上世紀末,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掀開新課改的序幕。從根本上說,課程改革的動因是因為面臨的社會環境已經變了: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社會當中,知識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這就是說,具備學習的愿望、興趣和方法,比記住一些知識更為重要。真正對學生負責的教育,應當是能夠促進他們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展。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重讀陶行知的經典教育著作,我發現其課程思想部分對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仍具有相當大的指導意義。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老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老師不能一生一世跟著學生,熱心的老師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老師安能把天地間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里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過去那種在學校里十幾年所學到的知識就業后受用一輩子的時代己經一去不復返了。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投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這也是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讓我感觸頗多。“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可以利用的資源是很豐富的,不應該再把視野局限在學校傳統的課程資源上,校外的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絡資源和鄉土資源都可以為教育服務;也別再以為教材是唯一固定的,應該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積極開發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我們必須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于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好任何能夠利用的資源,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生活教育的目標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味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更多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
我們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學生的實際需求,從學生實際發展出發,找到適合他們的教育內容。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當代教學應該突出師生的交互主體性,實現在對話交流與互動中學習,應該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能力。總之,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工作,教師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要不斷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建構起更加和諧的師生關系。
陶行知的課程思想以其創造性與獨特的大課程觀在教育界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而他的課程思想也影響著我國課程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迎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仍是如此。我們相信有了老一輩教育家依舊煥發光彩的教育思想的指導,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創新,新課程改革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李鎮西文章讀后感二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這些教育格言大家耳熟能詳,對他的“四顆糖”和“每天四問”也早有所知,但對陶行知先生的其他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恐怕不少人都知之不多了。
這幾天讀《重讀陶行知》,有幸在李鎮西老師的引領下,走近陶行知,走進陶行知,思想靈魂接受了一次雙重的洗禮,既有對陶行知先生偉大思想和偉大人格的敬佩景仰,也有對李鎮西老師致敬和追隨陶行知先生的感動和贊嘆!
一、愛就一個字
拜讀《重讀陶行知》,最大的感受用一個字來說,就是“愛”!愛洋溢在這本書的字里行間,也充塞在讀者心間。無論是寫作對象陶行知,還是作者李鎮西,他們對教育的那種真愛大愛,打動人心,也叩問人心!
可以說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礎和底色就是愛,對民主中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孩子的愛。他說:“那超過一切的條件是同志們肯不肯把整個的心獻給鄉村人民和兒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李鎮西老師對此感動不已,他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條件。他聯系今天的一些學校建設,認為教育理念、發展規劃、高標準校舍、現代化設備等,不是不重要,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一顆愛孩子愛教育的心!這讓我產生強烈共鳴!確實,教育最根本的問題是有無一顆真愛之心,它落實在日常生活,體現在細微之處。只有師生彼此心靈相通,“心心相印”,當愛真實的發生了,教育也就真實的發生了。什么是教育?可以說教育就是有智慧的愛的事業!就像李鎮西老師說的,如果教育只見物(硬件)不見人(孩子),只見分(考試)不見心(精神),目中無人,心中無愛,談何教育?
馬云曾說,在今天,互聯網可以幫助學生回答問題,人工智能也許可以代替老師批改作業,甚至未來如果在人腦中植入芯片,知識根本不用老師教。但是,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對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引導卻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機器只有芯片,只有人類才有偉大的心、動人的愛。機器可以取代保姆,但不能取代母愛;機器可以取代老師,但不能取代關愛!所以對教育的一顆真愛之心,可以讓老師在未來AI時代不被淘汰。
讓我們所有教育者記住陶行知先生這幾句樸實而動情的話:“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銀,只要你的心。”
二、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解除兒童的痛苦增進兒童福利,首先要尊重兒童的人權。”那么今天的孩子痛苦嗎?不能說沒有,繁重的作業,考試的壓力,使不少學生望學卻步。今天的孩子有人權嗎?不能說完全有,現在大多數學校只許學生規規矩矩,不許學生亂說亂動。
陶行知先生還說“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讓他做有意思的活動,開展他們的天才。”“我們要停止一切束縛,使兒童可以自由活動”。他認為行動是一切創造之母,而自由是創造的條件。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關鍵就是要讓孩子們有行動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無論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解放小孩的自由”,還是我們現在的“雙減”,其實都是盡可能給孩子自由支配的大腦、雙手、時間和空間。
學校教育就應該給孩子以自由,讓他們無拘無束地去想、去看、去做。學習應該是孩子好奇心和探索力的自然呈現,而不是用嘴回答老師的標準答案。就拿語文的作文教學來說,應該讓學生放手去寫,放膽為文,讓學生的心靈在作文中飛翔,讓學生的個性在作文中張揚。就像李鎮西老師說的,“真正的寫作應該是感情泉水的自然流淌或思想花朵的無拘無束地開放。”我想,這樣的作文也才會散發出靈魂的香氣。
三、因為愛所以愛
教育的快樂源于何處?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的快樂首先源于對教育本身的信仰。
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我們也許是因為生計溫飽,也許是因為校園純凈,也許是因為寒暑假,也許是因為師道尊嚴,也許是因為喜歡當孩子王,也許就是因為熱愛傳道授業解惑……但我們要從教師職業中獲得真切的快樂,我們就要有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對教育本身的信仰:“看小學生天天生長大來,從沒有知識,變為有知識,如同一顆種子的由萌芽而生枝葉,而看他開花,看他成熟,這里有極大的快樂。”李鎮西老師認為,如果教育者有了一份陶行知所說的對教育的“信仰心”,一定會享受到更多的教育幸福。若能在“看他開花,看他成熟”,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自己也能開花,也能成熟,同樣有極大快樂!我認為李鎮西老師所言極是。
愛,勝過一切,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那么,在教育屢遭吐槽和詬病的今天,在教師不被尊重甚至惡意誹謗的現實,我們在認清教育的弊端和困境依然初心不改熱愛教育,又何嘗不是教育教育戰線的英雄呢?“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以最卑微的夢”,“以最孤高的夢”,堅守三尺講臺,為愛而愛,愛我所愛,幸福著學生的幸福,快樂著學生的快樂,這難道不也是我們對陶行知先生的一種追隨嗎?這同時也是李鎮西老師寫作《重讀陶行知》這本書的初衷之一吧!
李鎮西文章讀后感三
作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線的中學教師,我深深地感覺到教育感化一個孩子真的很難,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養。暑假期間我讀了李鎮西老師《重讀陶行知》,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
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
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喂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那我們到底需要的怎樣的課堂教學呢?陶行知先生為我們指出了課堂教學的出路,就是要把教與學聯系起來:一方面要教師負指導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他又為我們指出了具體的做法: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教師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我仔細思量,他的想法含義深刻,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么。
想想我們開展的活動教學,要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要提出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的問題,正是學生解決問題所要進行得的手續、程序,一此討論問題設置得恰到好處,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出解決問題提的方法,同時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決了問題,掌握了新知識,最后還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在課程下的師生關系。教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這正是體現了教師引導作用、指導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真正是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位置,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課改目標。
李鎮西文章讀后感四
在讀到《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這一篇時,我感觸頗深。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將“教學相長”作為他“教學合一”的重要原則之一,貫穿在他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之中。他說:“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訓”。
“我們要曉得受教的人在生長歷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曉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樣教他”。他并以松樹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說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經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據“為學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是我們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蕩滌著人性的靈魂,讓我們在鳥鳴的早晨,在雨后的黃昏,在寧謐的深夜去看它、品它。陶先生說:“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人。”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今天的我們要努力把握時代規律,培養并發揚創新精神,真正負起“三錢粉筆,萬鈞重擔”的為師之責,做一名讓人民放心滿意的教師!
李鎮西文章讀后感五
最近,讀了李鎮西先生的《重讀陶行知》,我受益匪淺!因為我深刻的認識到,重溫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主張,對于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和提高作用不可或缺!今天我就來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一、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靈魂——平民教育的主張,大眾服務的情懷
當今社會,雖然經濟發達,但尊師重教的傳統風氣大不如從前,貧窮和拮據似乎成為教師的代名稱,導致很多教師下海補課兼職道德靈魂下沿。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應該克服思想上的失落和不平衡,要培養和踐行陶行知行生的“平民教育”思想,要有一顆為大眾服務的真心,要自覺培養為學生服務的“愛心”。學習李鎮西先生的理念,牢固樹立“受教育權利人人平等”的教育思想,做好畢生為普通百姓子弟服務的思想準備。必須把“熱愛并服務于教育事業”鑄入靈魂,讓社會使命感和改造社會的責任感成為畢生的信仰,懷著愛心,本著真心,克服自已的物質私欲,借用陶行知先生的話即是:“只要為老百姓做事,吃草我也干!”,沒有這種精神,沒有這種擔當,教師就不能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有可能成為教育工作的奴隸,教學知識的搬運工!也培養不出有素養有能力的學生!具備了為大眾服務的教育情懷,就一定會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校園,熱愛學生,那么學校這一片土壤就充盈著愛的陽光,自由的空氣和寬松的氛圍。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乃一種快樂之事業”,對此,李鎮西先生解讀為,“只有把教育當愛好,才能享受到其中的快樂”。在我們周圍有很多教師不滿意自己的職業,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常有自卑和混生活的心態,那么我說,你要么改變職業,要么改變心態!我認為一旦選擇學校,就必須改變心態,讓服務大眾的思想鑄入靈魂,讓熱愛學生成為一種教育靈魂!黨和國家也在不斷提高教師待遇,同時也以各種方式創造一種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氛圍,我們必須提升自己的自信感成就感幸福感,這樣,受我們培養和熏陶的下一代也會是自信的一代,有擔當,有使命感的一代!
二、教育工作者的課堂靈魂——實現“教學合一”,體現“生本課堂”
做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懂教育,會教育,這就要求必須培養心靈上自由,思想上放松,能力上有創新的學生!這樣的教育就是“活的教育”,“有靈魂的教育”。體現在教學上,就是,在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需求設計教學,讓教與學真正成為有機的一體,實現“教學合一”,實現“生本課堂”!借用孔子的話說,學生“學而不厭”,教師“誨人不倦”,這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的教育才能變成“快樂教育”,變成有靈魂的教育!這種教育才可以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理念,這種教育風格下的學生才具有活力,成為國家和社會的真正建設者!
現在的教學體系依然是應試體系,高考制度仍然是選拔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制度,目前也沒有其它可替代性, 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必須克服唯成績論,更加要充分認識教學合一生本課堂的必要性重要性,充分認識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努力做到科目不分主副,在每一節課上實現“生本課堂”,這樣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培養的人才才具有創造性!
三、教育工作者的社會靈魂——改造學生應與改造社會相通
一個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懂得,學校教育應該與社會生活相通,教育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在校園內改造人,而且延伸至改造社會。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這地方感受到他的熱,熱到極點,便要起火”,“一星之火,可以燎原”,這里就彰顯了教育力量的偉大和高尚!當今的校園暴力事件,人們在物質上的崇拜,應該在某些方面說,全社會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有待加大,新教育活動對個人對社會的改造和熏陶極需要加大!整個社會都應該重視教育的力量,讓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相通,以實現在經濟發展進步的同時人的精神面貌也能同時進步,讓學校首先成為教育的凈土,然后讓“愛”的星星之火,從校園燃向整個社會,讓這個社會光明而溫噯!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一句很悲情的話:課外作業是生活與課程離婚的宣言”,這句話仍然適應今天的教育,它和今天的減負政策高度吻合。放學后的學生更應該親近大自然,更應該逐漸了解社會,更應該了解父母疾苦,更應該多干家務,更改適當參與社會活動。但現實的壓力卻不允許他們這樣做,那么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貫徹落實減負政策,真正給學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不能讓他們變成書呆子,不能讓繁重的學習壓力成為生活與課程離婚的宣言!
四、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幾個必備要素
李鎮西先生這樣來詮釋陶行知先生的話,一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六大要素。其一,要有為大眾謀福利的精神,即服務平民的教育意識。其二,要有健康的體魄!其三,要有農人的身手,即有勞動的精神!其四,要有科學的頭腦。其五,要有藝術的精神。其六,要有社會改造的精神!
我想以我的觀點淺述一下我的看法,第一點就是教師必須了解熟知平民大眾,這樣才能教好他們的子弟。第二點要有健康的體魄,這樣才會勝任這份辛勞的工作,也才會教出有活力的學生。第三點,要有科學的頭腦,聯系當今現實,必須克服金錢至上的觀點,必須克服分數至上的觀點,必須有改造人心的決心與頭腦!其四,要有藝術的精神,教育事業也是慈善事業福利事業,廣大農村辦事條件不如城里,那么從教師到校長,就應該克服短板,創造條件,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其六,要有社會改進的精神,這一點聯系當今現實,我個人認為,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素質,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通過言傳身教努力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行知先生雖已遠去,但他的教育精神仍然熠熠發光,他對于后輩的教育重托仍然震耳發聵,希望我們不負重托,以愛為本,堅定信念,立志做新時代有靈魂的教育工作者!
【李鎮西文章讀后感 讀李鎮西書心得體會】相關推薦文章: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鎮西讀后感1500字-李鎮西《做最好的班主任》讀后感
2022年讀豐子愷《手指》有感 豐子愷的手指文章讀后感
老人與海文章讀后感作文600字 讀老人與海感悟作文三篇
描寫民俗特點的文章 六年級
中國正能量文章300 關于2021中國正能量文章【精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