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關于總結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總結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總結書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歷史北伐戰爭總結篇一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二、自讀自解,理解課文,解決問題。
三、匯報交流,加深理解,討論問題。
四、觀看視頻,感受文本,培養感情。
五、朗讀課文,走進文本,表達感情。
六、課外延伸,激發興趣,拓展視野。
七、總結全文,交流感受,學有所獲。
縱觀整個教學環節,問問題出在第三個上面,我總是不放心學生自學理解不了文本,總是一味地把學生往自己的思路上引,總是設好了圈子讓學生往里鉆,難怪教學環節在這兒出了問題呢。如果重新設計這一堂課的話,我想這樣是不是更好點?第一步還是溫故知新,引出課題,進而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第二步,學生自由學習,這兒的方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自學,也可以同桌共學,還可以小組討論學。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就知道孩子們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沒解決,從而引出第三步,學生提出沒有解決的問題,教師引導全班學共同討論學。如果學生自己學習的效果就很好,第三步則可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讓學生在親身觀看了視頻以后,說出感受,既而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對泉城的喜愛之情,學生可以用各種方式朗讀,從而使課堂創造高潮。第四步則可以讓學生當小導游把泉城介紹出來,之后就是課外延伸,總結全文了。這樣既有了朗讀的時間,也有了說話的空間,課堂氣氛也不致于那么壓抑了。
歷史北伐戰爭總結篇二
《王幾何》這一課教完了,但是對于課文的研究與思考還在延續。初讀似乎簡單,再讀并不簡單,要真正的讀懂它絕對不簡單。
成功之處在兩個方面。
點評式的自讀和預習學生做得很到位很厚實,保證了課堂交流的真實性、可靠性和豐富性,使得學生的自讀本領有一定的提升。
教學的活動設計相對合理,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有話可說,言之有物,讓學生盡情的展示了自己自覺學習的豐富成果,展示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活力。
這兩個方面的課堂運行也比較扎實。
自讀課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一個活動實際上就是為了展示同學們預習課文點評內容的大檢查,從而讓學生明白“有細致的勞動就會有巨大的收獲”這一道理,從而引導學生養成仔細閱讀,認真圈點的好習慣,為終生學習打下基礎,形成一種自學能力。實踐證明他們做得非常好!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在課堂上積極表現與踴躍發言就是很好的見證。文章自得方為貴,我們所提倡的就是這種自得意識,有了這種意識,學生的語言學習就會化難為易,點石成金,假如這種自學習慣能持之以恒,本節課也就功不可沒。
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循序漸進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導學生研讀課文走向深入,絕不要停留在字面以及文面之上。這些教學活動也有一個目的,就是搭建研討的平臺,發現人才,激發創造力,同時使得學生對課文的研讀精細而準確,靈動而創新,展示自己自覺閱讀的豐厚收獲,形成了思想碰撞的大好局面,這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但確實是一次值得欣慰的課堂經歷。
這節課的不足也很明顯。
首先是課堂教學最后的大總結比較倉促,這是比較遺憾的,因為這個總結包含著這節課的精練的點評,包含著對課堂內容的梳理,也包含著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但沒有時間去完成,只是在匆忙中以布置作業結束課堂確實帶來一個不小的遺憾。
其次原先設計的即興寫作“我的一位_____ 老師”這一活動沒有完成,只是當成作業布置給了學生,說明前兩個環節的進行拖延了時間,沒有機會讓同學們借鑒《王幾何》的寫作智慧,這就是一大缺憾了。因該在課堂加快進程,讓即興寫作有足夠的展示時間,就會更精彩一些。
課堂永遠是一個神奇的領地,我們要能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就會更加神奇。
歷史北伐戰爭總結篇三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1課內容,課標這樣要求:“知道黃埔軍校的創建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了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實”。它主要介紹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北伐戰爭,講述了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等。其上承辛亥革命,下啟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在民主主義革命中占有一定地位。
學習本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自學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進而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利益;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是國共兩黨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國革命進程是艱巨的、曲折的。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目的、主要對象、主要戰場、主要戰場的重要戰役;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2、通過指導學生利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說明北伐戰爭的主要對象和進軍路線,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北伐戰爭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后,獨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回答問題和指導學生自導自演歷史情境劇,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過程與方法: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分組討論、表演等,認識黃埔軍校和北伐戰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拓寬知識面。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北伐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精神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并不惜為之獻出自己的生命。
2、通過對北伐戰爭勝利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北伐戰爭使中國各革命階級參加到反帝反封建的正義斗爭中,它的勝利是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說明各革命階級的聯合與支持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3、中國革命的進程是在曲折中發展的,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堅持共產黨對革命的領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