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秋節的心得作文篇一
我好生期待。我期待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我期待著“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我期待著“圓圓的月亮爬上來”……
然而,很遺憾,八月十五的夜,我找不到月亮。
自我安慰吧,或許,吳剛的桂花酒還沒有釀好吧!或許,嫦娥的女兒裝還沒有扮妥吧!或許,調皮的玉兔在月亮山跑丟了,月宮的大門不敢打開。
總之,八月十五的夜,無風無雨,我卻找不到月亮。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十六的夜,我總能找到圓月亮吧?
晚飯一過,我拖了席子,仰面躺在屋頂陽臺上,靜靜等待著和月亮約會。我聽見,遠處山村的犬吠;我聽見,耳邊蟋蟀的吟唱;我聽見,樹葉和微風的親吻;我聽見,鄰家的幾個老太太不知疲倦地閑聊……
夜空沒有飄動的烏云,也沒有閃爍的星星,只有單調的朦朧,于是,漸漸地,夜來香的濃香,桂花的殘香,還有遠遠飄來的燒秸稈的味道,伴著我漸漸粗重的呼吸,都漸次朦朧了。
我飄忽的意識在飛,飛過城市的林立高樓,飛過城市的萬家燈火,不知不覺中,回到了兒時的故鄉。
那時候,月亮總是很皎潔;那地方,月亮總是清亮;那歲月,月亮下的故事總是很多很多。
我常常有一種遺憾,鄉村的晚飯總是很晚,以至于總是看不到月亮是怎么升起來的。常常是一抬頭,她就笑咪咪在天上了。
鄉村的歡樂立刻開演。男孩子玩耍的地方常常選在村西頭的沙崗上,有時也選在村北的沙河灘上。“甩龍”“摔跤”、“斗雞”、“摸樹猴”、“攻山頭”……男孩子的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常常體現在游戲中。摸樹猴掉下樹,從十多米的沙崗被打下懸崖,頭上被土塊打腫了包,鼻子被拳頭打噴了血,門牙不知怎么被碰掉了,手指頭被木棍誤傷了,“傷兵”時有發生,“陣亡”也屢有出現,但大人似乎并不多過問,我們也嚴守“組織秘密”。以至于若干年后見面,還在對方身體上尋找自己留下的“戰果”。
汽車的喇叭帶來一道白光,我睜眼看時,鄰家屋頂多了一輪嬌羞的滿月。
我和月亮約會,到得很早卻遲到了。我還是沒有發現月亮是如何升起來的。
這城市屋頂的月亮對我很是陌生。說滿月,其實并不大,還有些朦朧和倦怠,紅紅的臉,喝醉了一樣,少了幾分靈氣,多了幾分滄桑。
中秋節的心得作文篇二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節。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與春節、元宵節和端午節一樣,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傍晚,吃完晚飯,我就和爸爸媽媽一塊去陽臺準備賞月。
金燦燦的晚霞好迷人呀!真像一只也來賞月的小兔子。
“爸爸,爸爸,農歷八月十五為什么稱為中秋節呀?”我雙手抓住爸爸的手臂問道,于是爸爸娓娓向我講起了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稱為“中秋”。中國的農歷,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倍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但由于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關于中秋的傳說,眾說紛紜異常豐富。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這時,我期待已久的月亮升了起來。瞧,一輪潔白無瑕的明月懸掛在點點閃爍的夜空!
看!那月光多輕柔,猶如輕紗般撒向人間;那月亮多可愛,猶如白玉讓我們欣賞;那夜空多漂亮,在月亮的襯托下,猶如人間仙境。
你看!在那月亮灰暗的影子里,不正是傳說中的吳剛在桂花樹下乘涼嗎?不遠處,美若天仙的嫦娥姐姐,懷里抱著的,不正是那只惹人喜愛的小玉兔嗎?
對著皎潔的月光,我和爸爸媽媽喝著茶,吃著月餅,我不由自主的吟了一句描寫月亮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爸爸馬上接上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媽媽也饒有興趣的接上一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看他們興致勃勃的樣子,我又吟出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爸爸也毫不示弱的又接上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媽媽不甘落后,很快就接上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瞧,我們一家三口在陽臺上玩起了吟詩比賽。
吃著香甜的月餅,賞著醉人的圓月,想著誘人的傳說,吟著優美的詩句,我心里有股說不出的喜悅……
中秋節的心得作文篇三
人們常說“月到中秋分外明”,這話很有道理。看,那帶著一圈金環的月兒終于升起來了。它先是金黃金黃的,徐徐穿過一朵一朵輕煙似的白云,向上升著、升著,就在一剎那間,月兒的顏色變淺了、變白了!
它高高地升起來了。圓得那樣可愛,那樣有趣,就像一個銀色的玉盤反射出一道道白光。
啊,皎潔的月亮,你引起多少人的豐富想象:嫦娥,因偷吃仙藥,被關在寂寞的廣寒宮內;吳剛,被罰砍那砍不斷的桂花樹;小玉兔,在廣寒宮里為嫦娥搗藥……
我多想和吳剛去做伴,多想去慰問孤獨的嫦娥,多想去逗逗可愛的小玉兔呀……
可你又那么遙遠,我想借大雁的翅膀,在這歡樂的時刻飛向你的懷抱,可大雁也飛不了這么高;我想用長虹架起一座彩橋,去探望你這地球的少年,可當彩虹出現時,你卻不知在何方……
看著這圓圓的月亮,我又思念起去世的奶奶來。她那慈祥的面龐又浮現在我的眼前。一想起奶奶來,我的眼睛就濕潤了,奶奶好像也在我們身旁和我們歡度佳節。這不正應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句嗎?
我凝神望著月兒,口里嚼著香甜的月餅,聽爸爸講著月亮的傳說,我又想起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人們常說“月到中秋分外明”,這話很有道理。看,那帶著一圈金環的月兒終于升起來了。它先是金黃金黃的,徐徐穿過一朵一朵輕煙似的白云,向上升著、升著,就在一剎那間,月兒的顏色變淺了、變白了!
它高高地升起來了。圓得那樣可愛,那樣有趣,就像一個銀色的玉盤反射出一道道白光。
啊,皎潔的月亮,你引起多少人的豐富想象:嫦娥,因偷吃仙藥,被關在寂寞的廣寒宮內;吳剛,被罰砍那砍不斷的桂花樹;小玉兔,在廣寒宮里為嫦娥搗藥……
我多想和吳剛去做伴,多想去慰問孤獨的嫦娥,多想去逗逗可愛的小玉兔呀……
可你又那么遙遠,我想借大雁的翅膀,在這歡樂的時刻飛向你的懷抱,可大雁也飛不了這么高;我想用長虹架起一座彩橋,去探望你這地球的少年,可當彩虹出現時,你卻不知在何方……
看著這圓圓的月亮,我又思念起去世的奶奶來。她那慈祥的面龐又浮現在我的眼前。一想起奶奶來,我的眼睛就濕潤了,奶奶好像也在我們身旁和我們歡度佳節。這不正應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句嗎?
我凝神望著月兒,口里嚼著香甜的月餅,聽爸爸講著月亮的傳說,我又想起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中秋節的心得作文篇四
我喜歡秋天,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秋風習習,天高氣爽;秋天也是個收獲的季節,碩果累累,五谷豐登;秋天更是個團圓的季節,因為有中秋佳節。
提到中秋節,大家馬上會想到的是不是月餅呢?每年中秋節快到的時候,姥姥和媽媽會在家里做很多月餅。她們做的月餅種類很多,有五仁餡的,有豆沙餡的,還有栗蓉餡的。其中,我最愛吃的是五仁月餅。雖然平時超市里隨時能買到月餅,但我覺得只有中秋節的月餅吃起來才有滋味。
姥姥和媽媽做月餅會很忙碌,需要的材料要提前準備好。我也不偷懶,跑來跑去幫她們取東取西、揉搓面團;還會偷吃一口香甜的餡料。姥姥邊做月餅邊給我講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的故事;媽媽教我唱兒歌:“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為我打月餅呀……”等到月餅新鮮出爐了,姥姥卻總會說:“月餅要放兩天才好吃呢!”我可等不及了,拿起一個就咬了一口,呀!好吃極了,一直甜到心里!
做好月餅,我還會跟著爸爸媽媽一起去給長輩們送月餅。我們走在鄉村小路上,看見田野里的玉米和谷子都成熟了,沉甸甸的'果實在向大地彎腰致敬;有人挑著一筐新摘的瓜菜走過,筐里有金黃的南瓜和長彎彎的倭瓜。
香甜的月餅伴隨著祝福的話語都送到了長輩家里,我們也滿載而歸:爸爸肩上扛了一只大南瓜,媽媽提了一袋核桃,我拿著紅棗和葡萄邊走邊吃……
這就是我心中的中秋節——一個大家可以一起分享甜蜜,分享收獲喜悅的節日,真是一個迷人的節日。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的夜晚,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圓圓的月餅,望著圓圓的明月,吟誦著動人的詩歌,這個時刻真令人難忘!
“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今年的中秋節就要到了,提前祝大家中秋快樂!
中秋節的心得作文篇五
中秋,是團聚的日子,是賞月的日子。可現在,它仿佛是一個被蟲蛀過的蘋果,外表光鮮,內里則悄然變質。
八月十五這天,商家們紛紛為商品掛上“打折”的標簽,吸引不少人。我的媽媽也是其中之一。超市里人來人往,個個都眼冒綠光,不停的往自己的購物車里裝東西,生怕下一秒就被搶光了。但只要你仔細一看就知道,所有的商品原價都被提過一次,打完折后并沒有便宜多少,而那些人以為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
剛到家,哥哥嫂子也拎著月餅回來了。我仔細地看著這兩盒月餅,包裝精美華麗,打開后發現月餅沒有幾個,價格更是令人貴得咋舌。姐姐隨手撕開一個月餅的包裝紙,說:“這花紋真是越來越講究了!”可她只咬了一口,就吐出來了:“這月餅也太甜了吧!這口感和價格完全不對等嘛!”我也嘗了一口,果然沒錯。
商家借著中秋的噱頭,明目張膽的牟取利益。他們注重華美的外表,卻忘了最重要的內在。月亮仍是十五的月亮,可人們已經沒有欣賞它的閑適和在意。對人們而言,中秋的第一時間就是想到的是去哪里旅游,好像節日只是為旅游而準備的一樣;要么中秋節就是上網,打電子游戲,呼朋喚友,聊天喝酒。節日對人們來說就是不用按時起床,是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是沒有約束的自由,也是走向寂寞的開端。
且不說中秋的習俗中是否有科學道理,至少,我們很有激情把一家老小召集在一起,說說溫曖的話,其樂融融。我們也能從父母鄭重其事的張羅和言傳中,能感受到節日文化的帶給我們的神秘和向往,感覺到傳統文化的博大深厚。
而今,我們已經開始淡忘了中秋節。我們的同伴,已經沒有了節日應有的濃濃的溫馨的回憶,對節日的習俗掰著指頭也說不出一二。
夜終于來臨,天空卻遍布烏云,突然又狂風大作,我擔心月亮姍姍來遲。雖然月亮被烏云遮住一部分,可有句諺語“八月十五云遮月”,這樣的月也獨具情調,我提議去散步賞月,卻都被拒絕了,這樣的美景鮮有人出來欣賞。
我真擔心,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中秋節文化會在我們或者以后幾代人的慵懶和不屑下悄悄地消失掉了。什么時候,這中秋節才會回歸屬于它自己的原本的味道?
中秋節的心得作文篇六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
中秋節到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它寄托了思念和團圓;我和爸爸媽媽在奶奶家過節。我們一邊吃團圓飯,一邊聽著音樂。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傳說后羿射日后,向王母娘娘討了一顆不死仙藥。但是因為舍不得妻子嫦娥,所以把不死之藥交給嫦娥保管。一天小人蓬蒙威逼嫦娥交出仙藥,嫦娥情急之下吃了仙藥飛向月亮成了仙。后羿為了向嫦娥表達思念之情,便在后花園放上嫦娥愛吃的食物,百姓也在那一天放上吃的紀念嫦娥;于是中秋節就因此而來。
晚風習習,天空藍的透明,一輪明月剛剛從東方升起,像一個害羞的姑娘,馬上就鉆進了樹林里藏了起來。
我們一大家子在飯桌上嘮起了家常,臉上洋溢著幸福;尤其是奶奶,奶奶平時最盼望著團圓了。媽媽端上一盤月餅,我開心的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吃月餅嘍!”吃月餅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之一,還有另一個必不可少的習俗就是賞月。
飯后,我們齊聚院中,靜靜地賞月。這時,圓月當空,像一個大圓盤,她把那皎潔溫柔的月光灑向大地;猶如一面明鏡的圓月中隱約有些許影子,傳說那是小玉兔在陪著嫦娥。不知誰家的窗戶里傳出了陣陣婉轉的古箏曲,時而行云流水,清耳悅心;時而婉轉沉郁,蕩氣回腸。這天籟之音讓中秋的夜晚顯得更加詩意,如水的月光中仿佛有一首古風在悄無聲息地流淌,讓人為之沉吟為之心醉。
爸爸低聲詠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知道爸爸定是想念他遠在內蒙古的哥哥了。
“對了!”忽然爸爸那憂傷的神情全然不見了,他高興的說;“走,咱們去打個電話給你大伯去。”“遵命!”我開心地說。
中秋佳節,萬事團圓,有人歡喜,有人憂愁。遠在他方的人們,也同樣通過這輪明月來向親人們表達思念之情。他們也知道有人在思念著他們。
“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歌聲伴隨著我們度過這中秋之夜。
中秋節的心得作文篇七
中秋將至,家家戶戶都忙著買月餅,清理屋子了。對于這個充滿著團員氣息的中秋之夜,我滿心期待著夜色降臨。
終于,暮色落下,月亮悄悄地蒞臨人間,我和爸爸媽媽搬了三張凳子,一張擺滿水果和月餅的桌子到陽臺上,共同迎接月亮的登場。
月,多么祥和,多么圓滿。天空中有層層清云,如煙似霧,迷蒙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云的紅娘,牽于兩者之間,淡淡地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又有萬般嬌態。月光柔和地穿透玻璃,灑在每個角落,月光淡雅,仿佛給我們穿上一件黃色的絲綢,輕飄飄,軟綿綿的,仿佛吹彈即破。
我隨意地拿起桌子上的一塊月餅,華麗的包裝,精致的造型,輕輕地咬上“呸,真難吃。”我怒聲道,爸爸媽媽也吃了一口,不禁搖了搖頭,“這年代月餅咋這么難吃,精美的包裝蓋過了月餅的原味,還是什么蝦仁餡,太難吃了。”爸爸無辜地說道。
看著眼前那五彩紛呈的月餅,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祖母給我的那樸實無華,卻讓人垂涎欲滴的月餅。
在中秋節的前一個晚上,村里唯一的小賣部就把月餅買回來了,嬉戲的我們聞到了那香甜的月餅,也都停下了腳,用鼻子拼命地吸著月餅的香氣,月餅是散裝的,裝在塑料盒里,五個一盒,十個一盒,那店長彎腰那月餅的動作在我們眼里無疑是最美的,從那天起,我們也就開始盼,我們的心都裝上了翅膀,朝著中秋節時吃的月餅飛翔。
終于等到中秋這一天了,祖母起了個大早,為我還有我的伙伴買了5個月餅,那桂花或松仁餡。外面的面粉,層層起酥,帶著金黃色的油,看著就讓人陶醉,那時我們,整個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月餅塞得滿滿的。
傍晚,我們幾個小伙伴排好隊,都享受著吃月餅的時光,我們兩手捧著月餅,生怕一個不小心把月餅給灑了。那樣的時光,幸福地可以掉出蜜來。
思緒把我從遙遠的天邊拉回到現實,望著眼前那華而不實的月餅,我感慨萬千,伴隨著這如水的月光,我躺著藤椅上,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中秋節的心得作文篇八
時間是勻速運動的客觀實在,可是在高爾基眼中,卻又最快而且最慢、最長而且最短……我想他的看法是顛撲不破的。譬如北京奧運,期待足有百年,準備不下七年,盼只盼時針賽過秒針;當時間的隧道延綿到以缶計數的節點,一番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輝煌過后,卻不管不顧我們的留戀,忽地變得敏捷起來,眨眼間又是一年光景。
又是中秋佳節,春節的姊妹篇,團圓的好日子,可是成年的我不曾有過一次中秋團圓。中秋佳節勿需鋪張揚厲,只要舉家圍坐,沐浴月光,酒菜乃至月餅都是不必考究的,因為團圓已然好過一切,然而少小離家的游子是無福消受的。十六歲的我被命運的巨掌拋向了上海灘,冬夏時節才有心靈的返航——哦,父母的懷抱是永恒的港灣。
望日的月亮都是圓的,卻只在三秋恰半之夜,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是這樣的良夜美景,為什么不團圓?只緣父母遠在千里外。二十歲的我奉命來到泉的圣地,中秋之夜一樣的皓月當空,可是頭上也還是異鄉的月亮,我的目光也實在穿不透那空間的桎梏。于是,“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賬本越摞越厚,這中秋的欠債怕是今生今世不得還,好在債權人是我的雙親。賬外賬也是有的:自然的節律早已融進我的生命,化作我的脈搏,中秋的思念濃不可化。
其實,欠債早在我小的時候——大約五、六歲吧——就發生過了。那年臨近中秋,一位朋友送給父親一包月餅,被母親藏在炕前的一口大缸里,上面蓋著幾塊木板。缸里盛的是玉米或者小麥,小半缸的樣子,總之是不在小孩子的興趣之列的。頑皮的我碰掉了其中一塊木板,千不該萬不該,還下意識地往缸內窺視了一眼。可以想見,在那樣的民生凋敝的年代,如果把那包月餅比作幾條鮮魚,那么我就是一只饑餓的貓。
不記得懷了怎樣忐忑的一顆心,我偷吃了半塊,慌亂之中沒有忘記把包裝復原。第二天依然風平浪靜,于是我的膽量便漸次升級了。我想母親是太過忙碌,也太相信自己的孩子了。終于有一天,母親要拿這月餅去派禮尚往來的用場了,可是她老人家看到的只是一張油漬的紙。一聲喝問之下我如實招供,同時恐懼也如電流一般讓我顫栗了。我爬上炕,跳窗未遂,很快被逼到墻角,手面上結結實實挨了不下十記鞋底。
我大聲地哭叫,隨后默不作聲,不曉得是痛感在遞減,還是內心在默認?
在我的記憶里,母親打我,這可是今生今世頭一遭,也鐵定是最后一次。母親說過,她最后悔的就是背著不滿周歲的我,在隆冬的季節,去那滑溜溜的井臺打水。我問她:“有一回我偷月餅吃,你拿鞋底子打我,這你不后悔呀?”母親笑道:“那可是該打,又打不壞你。你小不知道,我是勁兒越打越小呀。”我說:“媽,其實你就該使勁兒打。
后來總是買最好的點心給父母吃,也曾郵寄過月餅。從郵局回來,才意識到落下了什么——是我的熱愛和思念,柔軟似水而又堅硬如鐵,沉重無比而又無影無蹤,再大的包裹也盛它不下。年復一年地膨脹,這熱愛和思念快要窒息我的呼吸。月亮啊,你慢些走,千百年來你把清輝慷慨撒布大地,這一刻,你可愿意幫我,把熱愛和思念捎回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