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時事評論類材料作文篇一
丁慎毅
伴隨經濟發展,國人的興趣開始呈現多樣化,不同年齡層興趣差異較大。今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發布《中國興趣報告》,報告指出95%的國人認為自己有興趣,但僅14%的人愿意為自己的興趣“買單”。(9月8日人民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課題組闡釋了“興趣”的明確定義:人在自身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響下,由于需求而產生的一種自發的、主動的、強烈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表現在對于某種事物的積極探究或者對于某種活動的愛好。
95%的國人認為自己有興趣的某些人肯定說:我興趣很濃啊,對錢感興趣,對權力感興趣,對飯局感興趣。這當然無可厚非,可是當太多人都聚焦在這上面時,這樣的興趣并不輕松,或許更多的增加焦慮。而對整個社會來說,則是很無趣。
這里所說的興趣,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愛好。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你的某種興趣是業余愛好,比如書法、音樂,打球、下棋等等,而你又愿意為此付出時間和金錢,恭喜你,你屬于14%的群體。
興趣的真正價值不是將來能派多大用場。若你發自內心的熱愛,那么今天它已經在豐富你的內心,讓你真正在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這會使你忘掉生活工作中的疲憊和煩惱,讓焦慮離你越來越遠。
如果你的興趣正好是你的工作,恭喜你,這真是人生的幸運。這時候,你就不會因為這項工作感到疲憊,不會抱怨薪金太少,不會拒絕加班,而是為此付出更多。
有時聽某些領導說:現在的90后不像我們那樣年輕時有理想有干勁。這好像不能一棍子打死。
《中國興趣報告》顯示,初入職場的90后、95后傾向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工作,而工作多年的80后則是“個人興趣讓位于薪酬福利和發展空間”。在放棄個人興趣的數據中,80后占比最高,為43%,60后最低,為28%。
應該說,初入職場的90后之所以讓前輩們看不順眼,主要是安排給他的那份工作與他的興
趣有較大沖突,而前輩們基本沒啥興趣,所以就只能在工作上死磕了。
能夠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工作,這是社會的進步,是人性的進步。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利于創新創造;它可以減少憂愁焦慮,更利于身心健康;可以平衡社會生態,讓社會更加多元化。社會至少應該對此抱一種包容的態度。比如說網絡游戲、電子競技,這在以前是不被大眾認可的,但現在不同了。教育部剛剛公布了20xx年的13個增補專業,其中就包括“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
當然,有可能你現在的工作不是你的興趣,那也沒關系,但卻不能因此對工作不認真。只要堅持著這份興趣,總有機會來臨。喬布斯年輕時學過美術字,當時在他的現實生活中真看不出能有什么用,直到20xx年后他設計個人電腦,美術字的訓練才派上用場。為此他說,看未來時其實你并不知道怎樣串起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哲學家周國平說,一個人的生活需要把心安頓好。他有兩個標準,一是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自身能力得到最好的實現和發展,簡單地說就是事業。第二個標準是要有自己的心靈家園。即使在寂寞的時候,也不會太無聊、太孤獨。
所謂能優雅地生活,我認為,就是能從容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有相當的自由度,活得比較快樂,而不是被選擇。這就需要一個人要有自己的興趣。對興趣的熱愛,可以讓我們不顧一切地向著特定的目標前進,在我們深受打擊時仍然擁有可以安放自己心靈的地方,可以幫助我們愈戰愈勇,也可以幫助我們創造奇跡。
希望人們多一些興趣,少一些焦慮;希望這世界多一些有趣的人,少一些無聊的事。
時事評論類材料作文篇二
“罰款0元記0分”張弛有度的教化更有效力
楊朝清
這兩天,有不少讀者反映,愛車不知何時身背“罰款0元、記0分”的奇怪罰單,不知道怎么處理。記者從福建廈門市交警部門獲悉,這種警告性罰單也要處理,否則車輛將無法年檢。(9月13日《海西晨報》)
伴隨著消費結構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轉變,汽車逐漸從精英消費向大眾消費過渡。盡管中國已經成為汽車大國,但與之相適應的汽車文明卻尚未建立起來;作為一種“文化墮距”,一些司機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比時代潮流“慢了一拍”,背離交通規則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甚至見怪不怪。
對交通違規行為開罰單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提升司機規則意識和公共精神的一種手段。與那種震懾性罰單相比,“罰款0元記0分”無疑是一種柔軟的力量--這種警告性罰單對輕微的失范行為發出了預警,既達到了對司機進行制度化、規范化教育的目標,也以更加人性化、更有操作性的方式得到了司機的接納。
許多司機違背交通規則并沒有很強的圖謀性,即有計劃、有目的地去破壞規則;許多情況下是為了貪便宜、圖方便,是為了減少遵守交通規則的成本。不論是駕駛機動車時向道路拋撒物品,還是在駕駛室放置妨礙駕駛人視線的物品,抑或駕駛時撥打接聽手機,這些失范行為程度輕微、面大量廣,“罰款0元記0分”無疑實現了規則嚴肅性與執行靈活性的有機統一。
罰款不是目的,催生汽車文明才是目標。罰款和扣分作為一種治理手段,不能過度利用甚至濫用。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既要有“問題意識”,看到交通違規行為的安全隱患和文明缺失;也要有“過程意識”,明白社會文明的塑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和過程。只有將“問題意識”與“過程意識”有機結合,對交通違規行為的規訓與懲罰才會張弛有度、剛柔并進。
“罰款0元記0分”并非對輕微失范行為漠視和縱容,而是采取了一種寬嚴相濟的方式。盡管沒有罰款沒有扣分,司機依然要接受懲罰。究其原因,輕微的失范行為如果得不到及時制止和教化,就會不斷積累;輕度的失范行為就會演化為重度的失范行為,零散的失范行為就會形成集中的失范行為。只有防微杜漸,給輕微的交通違規行為及時戴上“緊箍咒”,才能避免出現更嚴重的后果。
從“留紙條違停免罰”到“罰款0元記0分”,無不透視著社會治理觀念的重塑與更新。與那種冰冷的罰單相比,這樣柔和、溫情的罰單,不僅更容易讓司機接受,也有助于提升他們對交通文明的價值認同。說到底,文明出行離不開司機的公眾參與,只有讓司機真正地轉變了觀念,交通文明才會更有社會基礎。
時事評論類材料作文篇三
教育,如何讓生命蓬勃生長
讓精神生長、讓靈魂發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才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回歸精神家園,回到人性本真,轉型期中國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個社會都需要這樣的覺醒
新的一年,承載新的期盼,開始了新一季的生長。此刻,在無數孩子背著書包上學去的急促腳步中,在大學校園穿梭而行的青春身影里,天下父母的心弦又一次被撥動。“我們的孩子在擁有廣博知識的同時,能否擁有健康的體魄,美好的心靈?”日前,一些教師和家長如此叩問。一己之感慨,何嘗不是面向整個社會而發?
撿拾近期的一些教育新聞,便可知此問之迫切和沉重。考試指揮棒的驅使,高考“獨木橋效應”的影響,“學歷競賽”的壓力,讓不少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忽視了身心健康、人格發育、精神成長。在一廂情愿的灌輸、望子成龍的期待中,孩子們與歡樂的童年拉開了距離。剛剛過去的這幾個月,無數中國家庭都迷上了一檔節目——《爸爸去哪兒》,人們羨慕節目里山野鄉間的親子生存體驗,觸動于“勇敢”、“珍惜”、“感恩”、“幫助”這些在考試重壓下變得有些陌生的關鍵詞,卻又感嘆這樣的教育可望不可即。
教育是什么?是時候想想這些最為簡單也至為重要的問題了,而回答原本也不應復雜。如哲人所言,“教育即生長”,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在的東西灌進一個容器。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輸規范;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我們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質教育”,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斷的自我認同、自我發掘中自然生長?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今天的情形卻令人憂慮,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功利主義盛行之下,教授以“沒有4000萬別見我”來勵志,學生視校園為“職場訓練營”,家長堅信“好工作才有好未來”,從教育流水線上下來的,可能是越來越多的“精致利己主義者”。眼下,那些“目中無人”、“六神無主”的教育,會帶領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國家通往怎樣的未來?
正是在這樣充滿憂患的問題視野中,黨的提出的“立德樹人”振聾發聵,“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導別有深意。“教育首先是人學”,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首在養內心之德、張精神之維。讓精神生長、靈魂發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才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
也許有人會說,倉廩實而知禮節,還在富強路上苦苦追趕的中國人,不可強求豐富精神世界、追求靈魂脫俗的境界。這樣的認識,與環境保護“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何其相似?事實是,在這個世界上,也許有發家致富后苦讀詩書、立德立言的個案,但從來不曾有不修身齊家就治國平天下的民族,更不會有僅靠物質繁榮實現長治久安的盛世。真善美的種子早一天發芽,
人格發育就早一天臻于完整,社會心態就早一天走向成熟,國家實力就早一天勢不可當。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回歸精神家園,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領域的事。在轉型期中國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個社會何嘗不需要這樣的覺醒?1899年,梁啟超在《中國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則制造中國魂是也。”在今天這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個人也好,國家和社會也好,都需要那么一種情懷,那么一股子精氣神。從20xx開始,讓我們重新發現精神家園,感知各種生命的呼吸與脈搏,去開拓生機無限的心靈原野,去鑄造雄健而溫厚的興國之魂。
時事評論類材料作文篇四
學生迷戀“蘋果”是消費主義的嬌嗔
斯涵涵
9月17日,記者走訪發現,在成都手機銷售火爆的太升南路上,由于新“蘋果”在初期發售量少,價格同樣在水漲船高,最貴的一款iphone7 plus甚至炒到24000元,足足是原價的兩倍還要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購買蘋果手機的人群里,學生占了3至4成,成購機主力軍。(9月18日《華西都市報》)
學生處于學習階段,沒有經濟收入,卻成為購買蘋果手機的主力軍,其中的反差令人警醒。
長期以來,蘋果手機系列在我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之間存在一種消費誤區,成為一種時尚的象征,財富的炫耀。一些人千方百計以買到為榮,為iphone瘋狂的現象我們早不陌生,有富家子、土豪為此一擲萬金的,也有屌絲為此賣腎的,更有黃牛借此爆炒的,“愛瘋”的意思早已家喻戶曉,“我把腎都賣了,你卻不賣我”,網絡段子此起彼伏,凸顯畸形的消費主義以及人們對此現象的揶揄。
最貴的一款iphone7 plus炒到24000元,事實上是一種營銷策略。每年iphone出新機,前期都炒得很兇,畸高的價格是對新機的一種強勢宣傳,成功達到廣而告之效應,也在初期‘嚇’住消費者,讓他們對比購買其他款式。其實對新舊機型都是一次大幅度的促銷,而在一個月后,市場價格便能回歸穩定水平,消費者應該看清迷局,理性購機。
學生成購機主力,緣于家長的攀比心理以及補償心理:“別個娃娃都在用,還是要給孩子買一個嘛”;家長為了滿足孩子及自己的虛榮心,不惜花掉一兩個月的工資來購買蘋果手機,一味遷就盲目溺愛往往物極必反,或將蘋果手機作為一種錯誤的獎勵,孩子的超前消費、過度消費成為理所當然,使得孩子文化分數和受教育程度很高,而量入為出的財商及關愛親人的“成績”較低。
學生狂購新“蘋果”是消費主義的嬌嗔。時時把引流消費潮流品牌納入目標參照范疇,是一種價值誤導,會對剛剛成年的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事實上,大學生要對家庭、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參照,對自身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對未來設立一個長遠規劃和人生目標,要用知識和能力來裝扮、提升自己,切莫因瘋狂追逐一個“蘋果”而迷失于消費主義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