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后反思可以幫助教師糾正教學中的錯誤,捕捉教學中的感悟點,為下一次備課提供素材,從而提高備課能力和研究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歸園田居》教學反思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借鑒或幫助!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 1
《歸園田居》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設計教案時緊扣一個“歸”字展開,如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以“歸”為線索來品讀詩歌內容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體會他的精神追求。
學生初中學過陶淵明的作品,對于陶淵明的思想以及精神追求有過一定的了解,那么課前我設計了針對本課的導語,體現了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與過渡,以此來喚起學生的共鳴。在教學設計中,設計理念體現為深抓基礎知識,拓展課外閱讀,探究文本意義等方面。
整體來說:
1、教學目標明確,重點難點講解到位,詩文內容把握得當,教學效果好。
2、課堂上學生圍繞“歸”和文本進行對話并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體會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境。有的同學對作者的精神追求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學不免為此而感到憤憤不平。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熱烈。
3、通過品讀、誦讀及教師示讀,學生對文本理解、把握得更好。
4、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這一環節,學生自己概括有點難度,老師要點撥提示,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在以后鑒賞古詩語言特色方面有所掌握。
5、當堂檢測,既注重當堂內容的掌握情況的了解,又注重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展與思維通道的'打通,以期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6、課堂小結時,以“欣賞詩歌的方法”歸納為著眼點,注重方法的歸納與運用。
7、把課堂交給學生,課前學生根據導學案內容完成預習,課堂上,學生展示預習效果,這樣使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師生合作,體現新課程理念。
8、注重教材和學生手中資料的高效利用。培養學生重視文本、利用資料的良好習慣。
令人遺憾之處是沒給學生較多的時間去自由誦讀,以致學生對于整個詩歌的情感基調把握不夠到位。也沒有將陶淵明的生平進一步拓展,使學生對陶淵明“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 不摧眉折腰,堅守節操。 不隨波逐流,堅守本性” 的“人性之光”不能深刻的理解。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 2
這節課是對新教育實驗提出的有效課堂的一次嘗試和實踐。教學設計的理念是以課文《歸園田居》(其五)為依托,引入了《五柳先生傳》的片段和《飲酒》(其五)的賞析,使整節課形成一個由文到詩,到人,再回到詩的回環,使學生對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初步留下一個完整的印象,受到詩人的高潔品質和人格的感染,實現對教材的拔高處理,增加初中語文課堂的深度和廣度。
如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予以保證?這是我們在備課過程中著重考慮的問題。我們主要實施了以下舉措:
1、擷取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里的三句富有特色的話:“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來請學生們猜猜“此乃何許人也?”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詩人形象的興趣,學生有濃厚興趣的課堂應該是有效課堂的前提。另一方面《五柳先生傳》里的這三句話與執教的詩《歸園田居》(其五)對形成陶淵明這位詩人的`立體形象有相互映襯的作用,即《五柳先生傳》片段引入是對執教文本的一點有益的補充。
2、三步讀詩法指導學生由淺到深、層層深入地朗讀詩歌,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讀詩、直接觸摸文本的平臺,用通過聲音演繹詩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而且一步一步指導提高。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 3
《歸園田居》是第二單元《詩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詩意相對前兩首較好理解,所以本詩設計為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以問題點撥的教學方式。這也是對單元整體教學中強化訓練這一環節的落實。
既然是教師以問題來點撥學生,那么這看似簡單的一兩個問題就成為了設計的關鍵。依據高考詩歌鑒賞類試題的命題特點,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 著眼于詩歌內容:你認為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結合詩句回答。此問重點落在要求學生闡述結論的依據上。有此帶出詩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和關鍵詞,近一步鞏固單元教學重點——通過抓直接抒情的關鍵詞句讀出古詩的情感。 2 著眼于詩歌的表現手法:你認為本詩在描寫景物時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以此帶出對“白描”這一重要的知識點的鞏固,并進一步體會古詩“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在陶詩中的'運用。最后,我又設計了一道練習題:將陶淵明筆下優美的田園風光用現代散文的語言再現出來,意在提升學生對本詩精華部分的體悟,并訓練學生的改寫能力。
這首詩這樣處理下來,教師覺得很輕松,學生也很有成就感,因為他們感覺到是自己通過思索和討論解讀出了一向較為畏懼的古詩,利用半節課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首詩的學習。
這節課后,我又追加了一節課外詩歌鑒賞課,繼續給學生“練兵”的機會,提升他們對古詩的感受力,學生反應很積極。此次月考表明,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解讀古詩的能力。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 4
教學得失:
上完本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內容講解和環節安排上既有閃光點也有不足之處。
得:
第一,選準了以“歸”為突破口,設置問題,這樣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于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進而易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很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了鑒賞詩歌的步驟: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于初上講臺,教學經驗不足,授課過程中“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
第二,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方法不夠得當,引導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被動。
第三,在講解和表達方面用詞還不夠精當,不僅是學生在接受知識上存在一些困難,而且有時還會對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導向。
第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最后的背誦環節應當堂檢查結果。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 5
一、學習目標簡要明確。
學生學習古詩,往往不知從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學習。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將這一節課的教學設定為“目標導學”課。我認真研究文本后,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五個會”,即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這樣的目標即全面又簡要。更值得欣喜的是,這樣的目標,學生更易于執行與記憶,它為整節課的學習定下了科學的.基調。
二、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落實到位。
整節課,我都十分注意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與落實。在“會朗讀、會理解”的層面上,我指導學生學習了古今字詞的讀音差異,如“荷花”與“荷鋤”中“荷”等字的讀音,也指導學生理解了古詩字詞的意思,如“荒穢”等字詞句的意思。在“會背誦、會默寫”層面上,我注重了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訓練。這些教學環節的成功進行,使學生的古詩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三、學生能力得到了切實的訓練與確實的提高。
我在引導學生進行目標式學習的過程中,注重了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自學能力、朗讀能力、理解能力、賞析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從他們的課堂表現來看,他們的這些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
四、學生有了情感的體驗。
教學中,我把詩歌中的語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賞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他們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體驗。
五、學生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學習的目標,有層次、有步驟、有主見地完成了既定的學習任務,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這種明了的學習古詩的方法。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 6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的名篇,教學這篇文章,除了讓學生明白詩歌的意思和體味 田 園的意境外,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
這首詩教學設計為一課時,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桃花源記》和《五柳先生傳》,對陶淵明的性格、行文風格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課 文 下的注釋來了解本首詩的內容。所以根據高一學生的實際和本課意境較為淺顯的特點,我在上課時以“歸”字為中心輻射開來,以“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四個問題來緊扣詩中相應的句子,從而將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現在了學生的面前。同時通過詩句中如“羈鳥”、“性本”“自然”等關鍵詞語的理解準確地闡釋了上面的四個問題,把學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實到具體的語言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真正做到“望文生義”,從而避免了學生 的 憑空想象。為了 培養 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對田園生活詩句的改寫描繪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
為了更好地理解陶淵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詩內容的基礎上,還引用了其它相關的詩句來說明陶淵明歸隱過后所面臨的物質上貧困但內心卻自由無比的生活,進而提出了“ 自由精神與豐厚物質之間,我們該如何選擇? ”的問題,學生討論并發言,不強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說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啟示, 并 在學習中成長。
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講解、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整堂課上下來,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對于我拋出的每個問題都能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氣氛很好,在時間上也掌握的剛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前面結構內容分析的時候主要是老師講解學生聽,給學生參與的時間不夠;在引入討論環節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使得剛開始討論的時候學生只能從宏觀上談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結合自身的現實。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書是一種創造,創造教學藝術是我們教師永無止境的追求。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 7
本次課總的來說,預先設定的教學任務完成了,流程基本清晰,但是不足也是顯然易見的?,F反思如下:
首先,在課堂節奏把握方面。本次上課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節奏把握得不夠好。前面朗讀范讀等耗時太多,導致后面的教學節奏過快,整堂課重點不夠突出。
其次,教學設計方面?!稓w園田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陶式田園詩,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品味《歸園田居》的田園生活之美,通過品味田園之美讀懂作者對于官場的厭惡。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節奏把握不當,對于寫景詩句的鑒賞品讀只采取了教師一邊板書一邊引導分析的形式,沒有給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
在延伸拓展環節我讓學生將盧梭的《瓦爾登湖》節選部分與陶詩對讀,希望他們一邊讀一邊思考并討論再者在描寫景物方面的異同,然后引出白描和細描的區別,這一過程也是學生將自己在陶詩中學到的鑒賞景物描寫的方法用于實踐的過程。由于時間關系和班上學生的學情,我直接列出了白描和細描的概念,然后讓學生自己區別兩篇文章兩個是白描哪個是細描,這樣子同樣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再次,在教學機智方面。在講述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過程中,蔡詩詩同學認為“應束帶見之”只是一件小事,陶為此辭官似乎有點小題大作。當時我有點慌了神,告訴她是因為陶淵明這個人厭惡官場的.繁文縟節,其實我對自己的這個說法都不太自信,回答她的聲音很小。好在學生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沒有繼續追問。課后有聽課的老教師指出了我的回答并不完整,陶的歸隱一方面是個性使然,另一方面還有社會的因素。我在處理這一突發事件上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為我經驗不足,更重要的是我的教學準備不夠充分?,F在想來,我當時可以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讓全班同學一起思考,并借題發揮,將此問題與《歸園田居》的主旨聯系起來。
最后,在個人基本功方面。有時教態不太端正,比如拿書的姿勢顯得隨便等;黃特認為我的范讀雖然有激情,但是語調把握不到位;楊光亮老師指出我的板書水平還需要提升。對于前輩們指出的這些缺點,我一定會加以改正。
感謝學校給我這次上公開課展示自我的機會,也感謝每一位不辭辛勞前來聽課并幫助我進步的老師!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 8
摘要:高中階段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又要求對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筆者把傳統的創設情景法和現代化手段多媒體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方法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詩歌;陶淵明;想象力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名篇,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把“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體會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學思路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流程也很順暢。但這節公開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處理引發了我的一些反思,歸納如下:
反思一:關于教學目標的設立
這節課的預設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解讀陶淵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陶淵明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初中已學過《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飲酒》、《歸園田居》其三等篇目,學生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其思想還未深入理解?!稓w園田居》是一首學生較為容易理解的詩歌,對于高一學生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但對詩人形象還未能全方位認識,所以高一詩歌教學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樣規范系統,必須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谶@些考慮,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就系統了解陶淵明其人來說,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立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為了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本節課設置了討論環節,讓他們就“陶淵明的思想”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筆者歸納總結,讓學生形成系統知識。
反思二:關于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知識回顧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回顧、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鑒賞詩句和描繪整體畫面對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描繪畫面可能順序不當、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譯詩句,不一定能鑒賞出田園風光的美,學生也很難把握詩人思想和詩歌意鏡美,這些都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的。
教學方式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管在教學中采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并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