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鄉村教育而言,送教下鄉活動如同雪中送炭,為鄉鎮學校教師提供了寶貴的教學示范和專業支持。這一活動有助于實現城鄉教育資源的互補,縮小城鄉教育發展之間的差距,搭建起城鄉教育聯系的橋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送教下鄉培訓心得體會范文精選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借鑒或幫助!
送教下鄉培訓心得體會1
11月13和14日,我很榮幸地參加了黔東南州教育局舉辦的“優秀骨干教師送教下鄉”學習活動。本次學習有于月紅、楊文燕、文正芬、周琴四位骨干教師為我們做現場觀摩教學及專題講座。課堂上四位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對學生的引領能力及操作教學設備的嫻熟能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四位教師在課堂上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師生激趣互動、知識拓展及學生素質培育貫穿始終,對我的啟發很大。教育局領導還安排了本縣傅萱老師的一堂觀摩課。我想,領導的意圖應是讓老師們在聽課中發現我們與名師間存在的差距吧。
縱觀這幾節課,名師的課如行云流水,潤物無聲,相比我們教師的課卻是生硬死板,花哨無實?,F就談談幾點個人粗淺的看法:
1、教學目標的確立和體現
在三維目標的確立上,應該說我們的教師沒有問題。和名師比,我們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只停留在紙面上,不能深入的領會,從而造成在教學的過程中落實不到位;反觀名師,是把三維目標進行內化,抓住重點要落實的教學目標,細化為幾個小的教學目標,在課堂的各個環節中去落實,在知識的傳授和生成過程中不著痕跡地達成目標??梢哉f,名師課堂中的每個環節、每個細節,都是圍繞著確立的目標在展開教學的。
2、教學思路的設計和課堂結構的安排
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在教學程序的設計和運作上一步步去落實,各個教師在這方面都有所體現,但我們做的卻不能盡如人意,顯得層次凌亂,結構松散,教學目標不能得到落實,并且在引導學生時往往會出現老師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名師的課在開課的環節與學生進行對話,意在引起學生對老師的親近,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這樣做既增加了師生之間的感情,解除了師生初次見面的陌生感,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另外教師在談話間也是在了解了學生大概的學習情況,為下步的教學打下基礎。周琴老師在上五年級的習作指導課時就是通過一個個看似無關的問題逐步引到了習作內容上。于月紅老師更是在讓學生背學過的古詩中不知不覺的由題目的相像而進入了新詩詞的學習中。在互動的環節中,于老師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翁媼之間的相媚好”“醉”“吳音”這幾個情境,使學生在生生,師生的互動之間理解了內容,深化了感情,從而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3、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分析
知識點要靠教師去講,但是怎么講,講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手段,是沒有固定模式的。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把關鍵詞句羅列出來,讓學生順著老師的牽引,一句一句地學,一段一段去理解,這種方法條理清晰,知識點一目了然,在我們現在是較普遍,也是教師喜歡用的一種,但它最大的弊端是要點是教師給總結、提煉出來的,學生是被動的接受,學生沒有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沒有體驗知識形成的快樂,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是被動的,是教師給個拐棍然后被牽著走的,主動性發揮不出來,知識的記憶當然不牢固。正因為這樣,學生思維始終處于封閉狀態,造成學生思維不積極,探究不深入,視野不開闊,知識面狹窄的現狀。
名師在這方面做的和我們大相徑庭,從始至終都沒有給出本課的知識點,而是巧妙地把知識點分散在各個教學環節當中,積極地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去探索,去發現,去總結,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在活動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識。一堂課下來,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
4、教學效果上的分析
一堂課的好壞最重要的標準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名師的課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學生積極思考,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了進步和提高,教師有效地利用40分鐘,學生學的輕松。我們的課包裝華麗,運用了大量的多媒體課件,表面上學生參與了學習的過程,課堂上氣氛熱烈,但靜下來想想,學生們就像在演一出教師導好的木偶戲,主角是老師,學生是老師手中的木偶,他們不需要去思考,行動是老師提前設計好的,只要跟著做就行了。試想,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能有什么發展呢?
上一節這樣的課,教師們都說太累。是啊,我們的教師把精力放在了備教材、備教參、查資料、制課件、“背”教案、“背”導語,演練各個環節,付出的辛苦是平時一節課的數倍,課堂上教師不停地講,不斷地指揮學生,能不累嗎?而成效卻是微乎其微的,老師們厭倦是理所當然的。
在這次活動中,幾位老師執教的都是五年級的學生,不同是的名師們與學生是初次見面,對學生的了解就只有課前短短的幾分鐘;而我們的老師上課的是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學生,應該說師生間是再熟悉不過了。但幾堂課上下來,卻出現了明顯的反差,名師上的課學生是思維敏銳,回答問題積極,課堂氣氛活躍;而自己老師上課的時候,學生卻都變得沉默了許多,有些時候還只能是老師親自點將。比如于月紅老師上的是五年級下冊的《清平樂村居》,而聽課的卻是現在的五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僅從這一點上,就足以體現于老師的魄力。更絕的是學生們在于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和引導下,竟然把這首詞學得有聲有色,特別是在對文本中的情境進行表演時,于老師聲情并茂的表演和幽默的話語更是讓學生融入其中,做到自覺參與而不自知。這樣課堂氣氛不但活躍了,學生也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學習目標。
看到這樣奇怪的現象,在佩服之余,我們不僅要深思:差的不是我們的學生,是我們的老師素質跟不上。說實話,每次在參加教學研究活動或觀看教學視頻的時候,我總是對城里孩子的素質羨慕不已,心里都想過:如果這樣的孩子放在我手里,我一樣會教的很好。但現在想來,如果真的把城里的孩子放在我們手里,那是孩子們的悲哀;如果把我們的孩子讓名師來教,那是孩子們的幸運。
名師在課堂上風趣機智的語言,親切祥和的教態,及時捕捉課堂中生成的洞察力以及能將生成內化的應變能力,是我們所不具備的。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成為名師,我們需要底蘊。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成為名師的道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現在的我們是丑小鴨,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學習、不斷探究,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成為美麗的白天鵝。
送教下鄉培訓心得體會2
通過對三位老師的學習,我受益匪淺,先將自己的學習體會總結如下:
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三位老師都用心設計自己的課堂,采用各種形式進行教學。例如王佩佩老師執教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的練習》利用生動的課件吸引學生。我認為這要歸功于王老師對教材的深刻把握,并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課堂,課件制作的精致生動是吸引學生進入課堂的主要原因。王老師課件出示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們會非常樂意參與,不但激發了他們了學習的欲望,而且興趣也被調動起來,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享受著學習,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這種情境的創設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學生。
宋鴻慧老師教學的《秒的認識》通過一起感受秒的用處讓學生自主探索一分等于六十秒的過程,教學過程流暢,學生知識掌握較牢固。
王老師教學的四年級下冊的《小數加減法》,王老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聽了王老師的課我認識到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首先要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開始,要求教師根據問題的性質、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學生所學知識的內部聯系,創造一種教學法中總是情境,以引起學生內部的認知矛盾沖突,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再經過教師啟發和幫助,通過學生主動地分析、探索發現小數加減法在計算的過程中數位的對齊應注意的問題,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法目的。
三節課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語言精練、豐富,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非常值得我學習。這些課授課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通過本次活動我深深體會到:結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在分析教材時,要適當舍取一些教材內容,做到靈活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發揚成績,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
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后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斗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送教下鄉培訓心得體會3
前不久,我有幸參加了信州區教育局組織的送教下鄉活動,非常感謝校領導對我的信任與支持,給我這次學習和鍛煉的機會。雖然忙碌了一些,但是感觸非常深刻,可謂是收獲頗豐。
當第一時間接到學校教科處袁老師下達的任務時我很激動,因為我知道在學校比我資歷深的、教學經驗豐富的大有人在,她這次選我是想給我機會想鍛煉我。我帶著這份信任與支持積極的投入到這次活動的準備工作中。在準備這節課的過程中,我又得到了數學組組長王老師的熱情幫助。在設計這節課時,我通過和王老師共同探討,確定了上課的課題——一年級的《找規律》,然后回去精心地設計好自己的教學思路又準備了許多上課時要用的教具學具。
教案確定下來后,我在學校進行了兩次試講,學校一年級數學組的老師們積極來聽我試講,指出不足,耐心細致地幫我分析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上課能注意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整自己的語言和思路,讓它更富有啟發性和激勵作用,促進了自己駕馭課堂能力的提高。
這次送教下鄉活動為期半天,根據教育局的安排,我送教的學校是朝陽村完小獅山小學。踏進獅山小學的校門,就能感受到校園的整潔與美麗,老師的淳樸與熱情。在上課的過程中,由于一年級班上只有十個人,我在心里就擔心課堂氛圍的問題到時會不會冷場什么的,再加上有許多老師聽課還有教研室的主任,多多少少有些緊張,有些放不開。所幸的是我設計的導入環節是猜動物還比較吸引學生,再加上我準備了許多動物圖片,小朋友的積極性都很高課堂氣氛算是不錯,接著是通過給他們觀察有規律的圖形、動手擺有規律的圖形、給圖形涂上有規律的顏色等這些都是小朋友喜歡的環節,所以師生互動還不錯,比較完整地結束了這堂課。
讓我感動的還有評課的那種氛圍。上完兩節課后鐘局長以及一些領導參與了這次評課活動,讓我深受感動。其實,送教下鄉不僅僅是講一堂課,聽一節課。課后的說課、評課才是一種真正意義的大課堂。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思索,一種提高。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聽課體會,在老師交流的主動性和針對性上,可以看出這些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和當時的聽課中都是在不斷思考,不斷創新的,這些都給了我很大的觸動。當中有一些老師給我提了建議,開始我感到很郁悶與不快,但很快開始自己不斷地反思,反思這節課的得與失。得到的是抓住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的這些環節他們都很感興趣參與的積極性高我課前準備的教具學具沒有白費。但更多地是發現了自己身上很多的不足之處:前面講到的有些緊張放不開,所以一些細小的環節內容漏了比如課中有規律的一組事物沒有講明,語言上有些羅嗦不夠精練給人感覺邏輯性不夠強,再加上經驗的不足課堂的調控能力還有待提高。老師們這些寶貴的意見將是我今后改進和努力的方向。
總之,這次“送教下鄉”活動,對我來說,真是受益匪淺,今后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積極學習、借鑒、靈活地運用各位老師的授課藝術和教學方法,要認真鉆研、學習《新課標》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
送教下鄉培訓心得體會4
教師的聽課活動從不同的課型角度展示了在新綱要的引領下,老師們教學觀念的更新,素質的提升,以及以幼兒為主,把時間留給孩子,深挖教材,明確目標的體現。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基本功素質經得起考驗,也是對教師課堂駕御能力的考驗及心理素質的考驗,與其說坐在下面聽課,其實是在欣賞,以敬佩的姿態去聆聽、去學習。11月15日,我園三位老師參加了縣組織的幼兒園名師送教下鄉活動,在這次活動中,看到了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下面具體談談我的一些收獲和心得體會:
第一節課是名師鄒雪玉的中班美術活動——《風來了》,經驗豐富的鄒老師,語言極富感染力,能根據活動需要很快地把孩子帶入情境,她的體態語言很生動,能調動孩子學習的興趣,讓孩子們深受感染。孩子們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鄒老師還鼓勵孩子們大膽創作,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整個活動氛圍輕松,孩子興趣濃厚,是一堂成功的觀摩活動課。
第二節課是名師陳益蘭的大班數學活動——《5以內的序數》,經驗豐富的陳老師,她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手勢,每一個動作,都讓孩子們深受感染。活動中,所有在坐的老師聽得津津有味,孩子們更是興趣盎然。雖然沒有華麗的課件,也沒有豐富的教學道具,但是孩子們小手一次次舉起,小口一次次打開,有時為了搶答問題高高站起,課堂是孩子的,她們特別喜歡且興趣濃厚。下課了,孩子們都意猶未盡,都還想再聽陳老師的課呢。
第三節課時名師趙美華的中班音樂活動——《小毛巾》,趙老師甜美的聲音,自然大方的教態,抓住孩子的心,用孩子喜歡的游戲教學法,融入孩子們當中,與孩子們一起表演,整個活動有規則,但不約束,活而不亂。結合圖譜教學,孩子們能更加直觀,形象的記憶,也能調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趙老師還準備了小毛巾讓孩子與客人老師進行互動,小毛巾變糖果,變老鼠,變青蛙等,也都使在座的老師都學到一項技能。
最后進修學校蔡老師組織大家一起學習《如何組織好集體教學活動》的專題講座,更是讓在座的每一位教師受益匪淺。她結合三位名師的公開課,分別從三個方面具體闡述了如何讓集體教學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不僅讓聽課老師大開眼界,同時為鄉鎮教師在轉變教育觀念,深化課程改革的教育實踐中作了生動的引路。
名師的風范鼓舞著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從這次活動中,更應該引起足夠的認識,一定要把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帶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來,努力學習,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水平,將自己的教學理念推向一個更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