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山之隔》不僅是一部生動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片,更是一部展現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佳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觀看電影《一山之隔》有感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借鑒或幫助!
觀看電影《一山之隔》有感 1
觀看了電影《一山之隔》后,我深受觸動。這部影片以真實事跡為原型,講述了一位普通農村婦女時立香的故事。她憑借堅韌與毅力,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其感人經歷讓人動容。
時立香面臨重重困難和挑戰,但她沒有選擇等待和依靠,而是用雙手和智慧,向大山宣戰。她讓我深刻體會到“不等不靠”的精神內涵。在水利工作中,這種精神同樣重要。我們不能依賴外部支持,而應主動尋找解決方法。
影片中,村民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最終實現了看似不可能的目標。這讓我意識到,在水利工作中,與同事緊密合作至關重要。只有形成團隊合力,我們才能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時立香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村民的深情也深深打動了我。她的奉獻精神讓我意識到,作為水利工作者,應牢記職責和使命,為人民群眾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山之隔》不僅在思想上給予我啟發,更為我樹立了榜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以時立香為楷模,踐行“不等不靠”的精神,積極解決問題,與同事團結協作,為水利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同時,我將牢記人民群眾,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水利服務,讓他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觀看電影《一山之隔》有感 2
《一山之隔》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電影,它展示了兩個僅一山之隔卻迥然不同的山谷世界,觸動了觀眾對于社會差距和人性的反思。
電影聚焦于兩個相鄰的小村莊,它們之間的地理距離并不遙遠,但生活狀況卻大相徑庭。一個村莊富饒而和諧,居民們過著舒適而安逸的生活;而另一個村莊卻貧困而蕭條,村民們飽受貧困的煎熬。這樣的設定突顯了社會現實中的巨大反差,讓人不禁思考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故事的主角成為了這種差異的見證者和體驗者。他們穿梭于兩個世界之間,感受著富裕與貧窮帶來的不同沖擊。富裕村莊的居民們享受著優渥的生活條件和各種便利設施,而貧窮村莊的村民們卻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這種對比鮮明的描繪,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公和貧富差距的殘酷。
電影不僅僅停留在對社會問題的揭示上,更深入地探討了人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富裕村莊的居民們在物質上富足,但他們的精神世界卻可能空虛和冷漠;而貧窮村莊的村民們雖然生活困苦,但他們卻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真摯的情感。這種對比展現了人性中善惡并存的現象,讓觀眾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通過這樣的敘述和展示,《一山之隔》提醒觀眾要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反思社會的不公和貧富差距。同時,它也提醒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僅僅看重物質財富,更要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和品質。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藝術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作品,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觀看電影《一山之隔》有感 3
近日,一部在貴州拍攝并以貴州本土人物為原型的電影《一山之隔》上映,我有幸在單位的組織下前去觀看。本部電影以貴州省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鄧迎香為人物原型,她不僅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還有更光榮的身份——共產黨員。這位敢于日月爭光輝的女戰士,拿起戰錘,帶領村民開天辟地,歷經十三年,挖出一條通往希望的大道。
劇中,懷希村,一個被大山阻隔發展的小鄉村。因道路不便、交通閉塞,村里人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過著看老天臉色吃飯的日子,經濟難以發展。外面的人進不來,里面的人出去了不想回來,村里大都只剩留守老人和婦女兒童。可即便村里條件艱苦,我們的女主時立香在一次節日慶典,仍跟剛回來的退伍軍人劉德順互生好感,最后不顧父母反對,毅然決然選擇到懷希村過苦日子。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立香的孩子因發燒而得不到及時送醫治療,病死在山路上,這成為夫妻倆心中永遠的痛,丈夫劉德順也為此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挖山開路,讓村里人不再受苦受窮。
從這一刻起,夫妻倆的生活有了極大的變化。男人拼了命的在工地上干活,攢錢,就為了早日買上挖山設備;女人默默操持家務,對于拮據的生活不曾有一絲怨言;女兒乖巧懂事,從不向父母抱怨。可天不遂人愿,工期臨近,男人卻在一場爆破中身亡。立香面對丈夫的遺體悲痛欲絕,在看到丈夫筆記本中那未完成的挖山愿望,便重新振作起來,并以此為自己的精神寄托,這包含了一位妻子對亡夫深深的懷念和愛,自此,“當代女愚公”開始了自己艱苦的開山之路。
對丈夫執著的愛。最初的挖山其實是劉德順一個人的心愿,為孩子、為妻子、更為村里鄉親們。立香把丈夫的心愿當成一種精神寄托,從找村長到勸說村民,時香屢屢受挫,面對無數的白眼和冷嘲熱諷,她堅定的說道:“用嘴啃,用牙咬也要把山挖穿!”就這樣,在沒有幫手,沒有專業工具的條件下,立香就帶著孩子,背著背簍,用鐮刀除草,小錘子鑿山,一錘一鑿都化為對丈夫無盡的思念,是愛,亦是承諾。
對土地深沉的愛。麻繩總挑細的剪,“轟隆”一聲洞穴垮塌,一地亂石如同她那支離破碎的心,數日心血一夜之間化為烏有,這讓堅韌的時香不得不向命運低頭,內心那僅存的一點光也熄滅了,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到娘家。本以為她會一蹶不振,不料,阿婆的死亡又讓她重燃起挖山開路的希望之火,“不能再讓村里更多的老人在家里病死,孩子十幾歲還沒學上”時香想到。這一次,時香真正把丈夫的愿望轉化為自己的心愿,山是死的,人是活的,這窮根必須挖。受到她的感染,也為她的堅毅所折服,村民和政府紛紛伸出援手,出力出物資,經過數十載的不懈努力,那一座關押了村民數百年的大山終于被挖通,那一張張洋溢著喜悅的笑臉,讓我看到了充滿無限希望的未來。
對生活熱烈的愛。綠水青山、鳥啼蟲鳴,往日被隔絕的小山村投入世界的懷抱,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道路暢通,旅游業、種植業等產業得以發展,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得到解決,這一切都歸功于因愛挖山開路的時立香和敢于與命運作斗爭的村民。
作為新時代的公路人,我深刻感受到公路的重要性,那是鄉村的希望之路,國家發展建設的繁榮之路。當看到一線養護職工,頂著烈日,冒著生命危險在車流不止的公路上維修施工,在揚塵和汽車喇叭聲中揮灑汗水,當施工完成,看著自己辛苦后的成果,那開心的面龐,不正是時立香他們那挖山為民成功后的喜悅嗎?時代造就英雄,英雄來自人民。許多人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做著他們覺得普通的事,平凡而又偉大,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祖國事業添磚加瓦,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觀看電影《一山之隔》有感 4
觀看了電影《一山之隔》后,我被深深地打動了。這部電影以真實的故事為背景,展現了時立香這位當代女愚公為了改變家鄉貧困面貌,歷經十三年艱辛努力,最終挖出一條致富之路的感人故事。
時立香為了愛情嫁給了貧困的劉德順,面對重重困難,她從未放棄。當她的孩子因為大山阻隔無法及時就醫而夭折,當她的丈夫為了村民脫貧致富而犧牲,她更加堅定了要改變家鄉命運的決心。即使沒有人支持,即使幾度想要放棄,但她始終記得那些因為貧困而無法上學的孩子,那些因為疾病而失去生命的鄉親。她的堅持和執著最終感化了身邊的人,讓他們齊心協力投入到開山鑿路的偉大事業中。
電影中的一句臺詞讓我印象深刻:“落后是病得治,人心窮更是病得治。”這句話道出了貧困的根源不僅在于物質的匱乏,更在于精神的貧困。時立香深知這一點,她帶領村民向擋在家鄉脫貧致富道路上的大山宣戰,用簡陋的工具,歷經十三年的艱苦努力,最終鑿通了一條出山之路。這條路的開通不僅為村民帶來了物質上的富裕,更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和未來。
《一山之隔》不僅是一部展現時立香不屈不撓、自強不息、勇于奮進精神的電影,更是一部激勵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勇敢面對困難、積極投身社會建設、為家鄉和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的電影。時立香的故事告訴我們,幸福不是坐享其成的,而是要靠我們的雙手去創造。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這部電影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堅持和執著的力量,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我會將時立香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