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堪稱教育領域的瑰寶。它是蘇聯教育經典,凝聚著蘇霍姆林斯基的智慧。書中為中小學教師提供的百條建議,皆以典型事例切入。這些事例讓每條建議都鮮活起來,避免了枯燥的說教。無論是教學方法、學生心理還是品德培養,內容生動且分析精辟,為教育工作者點亮了一盞盞明燈,指引著教育實踐的方向。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
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作為一線教師,書中許多的經驗都很值得我去學習和反思。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書中提到:“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學習的愿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須在潮濕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須,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愛,是一種責任”。
反思一下自己七年的教學,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寫論文絞盡腦汁,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呀!在平時教學中我也往往不自覺地有偏愛一些成績好的學生;對一些學習成績差、平時又經常搗蛋的學生則總是認為"孺子不可教也",經常大發脾氣。其實靜下心來想想,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天空,每個人身上都有潛能,只是我們把學習成績看的太重,沒有發現而已。要善于發現,這就需要我們對他們同樣的傾注一份愛、一份尊重。
在教學中,善于贊美學生,愛護和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多讀書,才能冷靜地、設身處地處理好師生關系。用全面的眼光來看我們的學生,從內心來熱愛他們,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樸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裝飾,永遠是那么渾厚博大,那么質樸自然,默默地哺育著一切,不思回報的奉獻著一切。教師,何嘗不需要這樣的胸懷呢?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
蘇霍姆林斯基,這個名字是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才真正接觸到的。由于自己上的是師范學院,因此在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理論的課上,就經常聽老師提到這個名字。但是當時對這個人我卻并不真正了解,只是隱約知道他的一些理論。在踏上工作崗位以后,這個名字以及這個人的偉大貢獻我才更深一步的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一位偉大的教育大家。他為中小學教師專門寫了一本書——《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前蘇聯的一本教育經典。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為中小學教師提了關于教育教學的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都是由一個典型的事例為代表展開的,既生動又精辟。在讀了這本書以后,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對幾條對我幫助和指導意義比較大的建議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的第四條建議是:“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里”。為了闡述這條建議,他說:“在童年時期,記憶是很靈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負擔過重,它就會成為你的第一個助手。學生在早年記住的東西,常常永遠不會忘記。”我認為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孩子學東西其實并不用每天都去逼著、催著。就像小孩子學說話,剛開始什么都不會,但是他聽的多了,再加上對別人說的話感興趣,因此就很容易去學習。很多學生,尤其是男生,覺得學好語文很難。因為他們把學習語文當成一種負擔,只是一味的讓他們去讀、去寫、去背,導致有些孩子對英學習語文毫無興趣可言,那么他們怎么能夠學好呢?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學好語文,就必須讓他們養成學習語文的習慣。蘇大師說:“接著,作業就帶有游戲的性質,這種游戲里鮮明地表現出自我教育、自我檢查的成分。”我想,我以前經常給學生布置一些抄抄寫寫的作業,學生們為了完成任務,只是機械性地抄寫,有的學生頭一天晚上抄寫了很多詞語和“日積月累”的句子,第二天聽寫的時候還是有一大堆詞語句子不會寫或者大量出錯。我思考,能不能在平時講課過程中就把這些基礎知識完全注入學生的大腦中,讓他們當堂就記下來呢?因此,我在講課過程中就可以采取一些比較輕松的方法:比如進行問答比賽、讓同桌互相提問等。如果學生把這種記憶當成一種游戲,那么他們就會對這種方法很感興趣。這樣日復一日,學生就會養成記憶的習慣,而且在課堂上記憶他們就不會感到有負擔。比如教授“日積月累”里面的詩句,我先給孩子們講講這句詩歌寫作的背景,作者的思想以及用意,還有詩句的大概意思。然后,我讓孩子們進行搶答,我說詩意,孩子們說出詩句,或者反過來。然后趁熱打鐵,我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背誦下來。當然,幾天后對學生進行記憶的鞏固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心理學中,人的大腦記憶是有曲線的,需要反復刺激,反復加強,才能加深記憶。這樣,我在一周以后對他們進行抽查,比如聽寫,默寫等等。我還會出一些選擇題的卷子給他們做,故意設計一些陷阱,刺激他們認真思考,仔細答題。總之,蘇霍姆林斯基的主要論點就是:游戲成分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不要讓孩子感到有負擔,不要給他們制造太大壓力,讓他們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下學習,效果會更好。
蘇大師在書中的第二十二條建議是“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我認為這一條是對我影響最大、讓我學到最多的建議。其實,作為一位老師,最大的幸福感就是來自于學生。如果每一個孩子在上你的課時都神采奕奕、目不轉睛,課下經常問一些關于本學科的問題,考試時成績優秀,難道你不感到幸福嗎?但是這種幸福是需要自己努力獲得的。怎么努力?首先就是要讓孩子們對自己的學科感興趣,熱愛自己的學科。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說:“讓學生們把你所教的學科看做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盡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里有所創造,做到這一點是你應當引以為榮的事。我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其實,我們學校平時非常注意這一點。讓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感興趣,首先就是要創設大的環境,讓學生們從外在環境去感受學科魅力。另外就是“思考”。因為畢竟還有些學生對本學科是無動于衷、非常冷淡的,改變他們的途徑主要就是思考,再靠思考來喚醒思考,一旦讓這些冷漠學生的思想動起來,情感活躍起來,讓他們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體驗到一種駕馭真理和規律性的心情,就能鼓舞起他們的精神,使他們的思想跟自尊感融合起來,他們冷淡的意識就將會被喚醒。除此以外,我認為讓學生對本學科感興趣的因素還有我們老師的個人魅力。這個個人魅力包括外表、內在、語言以及專業水平等多方面,當然如果這幾點你都滿足了,那么你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優秀教師。
除了以上兩點建議外,蘇霍姆林斯基還提到了教師的閱讀。教師的時間來自于讀書,只要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老師就會獲得很大的提升。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通過閱讀,老師的專業知識就會增加,也不會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這樣在你講課時,就會源源不斷地把有趣、深奧的學科知識甚至是學科外知識傳授給學生。因此也就得來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我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當然,教師要讀書,學生更要讀書,而且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平時在講課時老師要“故弄玄虛”,故意留一些問題不講,制造懸念,讓學生們對此更感興趣,他們在課下就會通過讀書去解決這些懸念,這樣做也就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另外對待學習困難的學生,也應該讓他們閱讀、閱讀、再閱讀。只有讀書越多,他們的思考就越清晰,他們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從這兒看來,讀書不僅對老師有幫助,對學生的幫助也是很大的。
剛才我只是對《給教師的建議》中的幾點做了思考,其實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其他的寶貴經驗,比如:如何對待后進生、怎樣有效的批改作業、如何檢查練習冊、怎樣聽課和分析課、怎樣寫教育日記等等。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學會了,要想做一位優秀的老師,必須要堅持讀書、堅持學習;要正確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讓他們養成思考、讀書與熱愛勞動的習慣;要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輕松、快樂的工作!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
寒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盡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干渴的靈魂,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究問其原因,原來,每天做完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盧梭的“寓教于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背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里還有時間去樂呀!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吁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這本書還給了我們教師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教師的時間要多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余,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于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志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后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讓我明白給孩子時間,給自己時間, 和孩子一起讀書,和學生一起進步,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4
假期里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一本書。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文字也深入淺出,通順流暢。讀著這本書,我不禁感嘆蘇霍姆林期基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來說,仍像一場及時雨,觸動了我的靈魂。書中針對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獲與體驗。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閱讀”二字。在他的這么多的建議里,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從他的這些話語中,足以看出他對學生閱讀的重視。
其實,不僅學生要閱讀,我們教師同樣需要閱讀。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閱讀,不斷地更新的知識。可我們都在說著“教師的時間哪里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即使讀書也是疲于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但書中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回顧自己踏入教師行列十幾年,感到很慚愧。這不禁讓我想起那些教育大師,每每看到他們在點評課上滔滔不絕、句句精辟的點評,對他們更是羨慕和敬佩。他們都是如何成功的?是靠他們平時不斷的積累,不是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而是不間斷的讀學術著作。讀書與我們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分不開的,我想我要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熱愛讀書,持久行動。每天去閱讀有益的書籍,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連閱讀的時間也沒有了,那么,離你無東西教給學生的時間也就不遠了。我想,這將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因此,從現在起我們要不間斷的讀書,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5
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而作為教師的我們對待學困生,首先,我們應該找出學生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夠照顧個人特點和個別困難的教育措施。也就是預防學生學習發生困難,讓這些孩子不要感覺到自己是一個不夠格的人,要使他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生活的歡樂,獨有的自尊。就像作為醫生,如果他竟對自己的病人說:“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無希望了……”那他能夠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具有人道主義的醫生嗎?在我們教師的眼里,必須使學習困難的學生在我們教師看來是可教育的,必須便學習成為他們樹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領域。
首先,要讓這些孩子充分的閱讀,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
教師要為孩子們挑選一些供他們閱讀的書和文章。這些書是用最鮮明,最有趣,最引人入勝的形式來揭示穩中有降種概念,概括和科學定義的。閱讀越多,越能引發孩子們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疑問,引起孩子的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而思考越多,他們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作為教師的我們,工作起來就容易多了。
當然閱讀是講究一定的方法的。不是死記硬背。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們主動的去閱讀,去尋找疑問的答案呢?讓孩子有疑問,這就成功了一半。作為教師的我們,讓孩子先產生疑問,在課堂上哪些東西要講,哪些則留著不要講完,沒有講完的東西,就是給學生留下了疑問。在生活中,哪些東西需要引導,哪些只需要幫助等。當然,前提是對學生有了充分的觀察與了解。
其次,第一次的學習很重要
。
這就是說教師首先要對教材要有深刻的理解,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讓學生在學習時對所學知識不要做出膚淺的認識與理解。讓孩子們第一次學習就要學習正確的,明確知識要點。這就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原有知識及學習能力作一個充分的估計,備課時預先估計一下,在什么地方,什么知識點上,學生可能出現錯誤,以及這個學生具體可能是誰。對任何一個可疑的地方,預先都做好詳細的設計。然后在當堂有讓學生獨立地完成作業的時間。讓學生在獨立作業中得到思考,得出概括性的結論。學會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在課堂上就看出哪些孩子需要布置的家庭作業是哪些題。讓孩子更好的學到知識。
再次,對這些孩子的評分也很重要。
評分是教育上最精細的工具之一。作為教師不應當把知識的評定作為某種孤立的東西從教育過種中分離出來。只有當教師和兒童之間的關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懷有好意的基礎上時,評分才能成為促合學生進行積極腦力勞動的刺激物。對待這些孩子的評分寧可少一些,但是每一個評分都要有分量,有意義。如果學生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和情況而沒有能力掌握知識,就不打不及格分數。不要讓孩子感到沒有努力的方向,覺得自己什么也不行。任何時候都要不急于給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數。因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沒有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如果看出孩子學習的知識還比較模糊,在他們關于所學的事物和現象的表象中還有些不明確的地方,那根本不要評分。應當首先設法讓他學會知識。提問題的時候應當避免提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可以從書上準確無誤的找到答案的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6
六月份,我靜下心來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這本書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這本書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
書中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盡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較大的轉變,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教育獨到的見解,對今天的教育者來說仍然有強烈的指導意義,仍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首先談談“因材施教”的問題。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常常會面對班里很多令人頭疼的問題:為什么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的學生,老師干脆對他放棄不管呢?很多教師都從學生身上找原因,什么不知道學習了,腦子笨了,家長不配合等等;從不從自身身上找原因。
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明確提出問題后,直接了當地從教師的角度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也就是缺乏“因材施教”。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因材施教”,教師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致的了解,如學生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并且要利用到實際課堂中去,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在閱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
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我平時不應該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身的知識。
其次,“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較大。讀了這本書后,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里認可了“后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蘇霍姆林斯基給一位后進生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于智力訓練的。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
后來,這位學生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我也從中得到啟發,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要重視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后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另外,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間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與現實生活中我們整天對待學生冷冰冰的態度鮮明的對比,也讓我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7
最近有幸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使我感觸頗深,啟發匪淺。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共談了100條建議,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讀著此書,就好像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能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紀老人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完這一百條建議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像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讀后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讓學生熱愛美術,興趣的秘密何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強調了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做為美術教師要讓每一節課堂都能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愛上這個學科,才能使每個同學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書中教育核心思想就是以人為本,我們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給每個孩子發揮創造的空間,以下書中給出的幾個建議,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用心學習。在學生面前揭示出一種新的東西,激發起他們在自然界奧秘面前的驚奇感;努力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然萬物的實質及其因果聯系,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
培養孩子對圖畫的愛好。蘇霍姆林斯基在針對培養孩子審美情趣上給出了幾個建議,專門組織幾次旅行,到“思維的發源地”(自然界)去,以使兒童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充滿鮮明的審美情感;一步接一步地借給兒童一些基本的畫圖技能;把圖畫用到創造性書面作業里去;力求使繪畫在兒童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應得的地位。美術學習不只是要培養畫家,更重要的是要用美術的教育來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他們對美的感受力和欣賞能力以及審美情趣和態度,同時培養他們的個性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將來能夠成為有具有審美情趣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美術學習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目光穿行于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里行間,我仿佛進行了一次耐人尋味的思想之旅。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著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