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堅決貫徹共抓大保護、摒棄大開發的理念,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核心準則。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引擎,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一條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這不僅是對自然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負責,讓我們攜手共創美好未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堅持生態優先推進高質量發展心得體會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堅持生態優先推進高質量發展心得體會1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解決好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仲春時節,__親臨廣東考察調研,用堅實腳步丈量南粵大地,為廣東謀劃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今年,廣東省大力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奮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農村工作和戰斗的基礎,必須堅持和發揚好黨管農村工作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在產業發展、生態建設、鄉村治理方面的戰斗堡壘作用,讓鄉村發展既有“甜頭”,又有“看頭”,更有“勁頭”。
產業為先,抓黨建促產業增收,農業有“甜頭”。
“車馬未動,糧草先行。”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__在茂名柏橋村考察時指出,這里是“荔枝之鄉”,發展荔枝種植有特色有優勢,是促進共同富裕、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舉措,農村特色產業前景廣闊。各級基層黨組織要深悟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地方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開發鄉“土”資源,以黨組織牽頭土地流轉,積極探索轉包、互換、出租、股份合作等流轉模式,盤活土地資源,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撂荒地變‘致富地’”。彰顯“特”色風情,基層黨組織要結合自身優勢和地域特色,積極探索休閑農業、文化旅游、規模種養等產業發展模式,做強做精鄉土特色產業,同時培育特色品牌,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發展格局。構建“產”業集群,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生產新模式,黨組織搭建平臺,村企聯對,成立合作社,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生產—加工—包裝—銷售”完整產業鏈,實現“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農民富在產業鏈上”,推動農產品產業化、規?;?,以黨建引領護航產業發展。
宜居為要,抓黨建促生態增色,農村有“看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保護好、建設好生態環境是生態宜居的前提。在調研金牛島紅樹林片區時強調,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片紅樹林是“國寶”,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各級基層黨組織要時刻牢記殷殷囑托,結合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以“黨建紅”擦亮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綠底色”。舉辦“植綠”活動,依托黨的__精神宣講、主題黨日活動和植樹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舉辦“我為家鄉種棵樹”等特色活動,黨員動員群眾積極參與義務植樹,打造特色“黨建種植林”,由黨員掛牌承包,社會各界、千家萬戶、干部群眾參與管理,共同匯集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共識。守護“綠色”生態,縱深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落實落細“河長制”,黨員干部當好水資源保護和治理的引領者,加強水源涵養,強化水源地保護,實現“河有人管、事有人干、責有人擔”,守住天藍水清。打造“綠美”鄉村,按照“一村一風貌、一景一格調”的思路,結合當地生態、紅色、文化資源,設計精品旅游路線,打造產文旅融合“綠色品牌”,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鄉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成為最珍貴的“綠色紅利”,讓廣大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民心為本,抓黨建促治理增效,農民有“勁頭”。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黨的__報告指出,“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離不開堅強戰斗堡壘的作用發揮。疏通基層治理“脈絡體系”。鄉村振興是為農民而興,在抓黨建促鄉村治理提質增效時要站穩人民立場,推動黨建工作和基層治理深度融合,要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群團組織、經營主體、鄉賢能人等多元主體的不同作用,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聯動的鄉村共治格局。強健基層治理“筋骨體魄”。落實到基層,落實靠基層。要深化農村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落實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制度,確保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讓基層黨建在扎根群眾、服務群眾中發揮凝心聚力最大成效。延伸基層治理“末梢神經”。依托基層治理網格化管理,推動黨員干部進村入戶講政策、做宣傳、送溫暖,竭力為群眾提供“精細化”服務,以民心所向、民心所盼開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全面開展鄉風文明教育,發揮好鄉鎮黨校、黨群服務中心、紅色教育景點、新時代農村實訓基地等黨建陣地感召力和影響力,讓鄉村共治人人參與進來、人人盡展其才,激發干群齊心協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積極性,讓“黨建紅”在指方向、聚人心中成為鄉村治理最美色。
堅持生態優先推進高質量發展心得體會2
要堅決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優美環境是長江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構建“生態優先、流域互動、集約發展”新長江是我們擲地有聲的承諾。走進新時代,長江之歌需要發出更強健的聲音,發展和生態從來都是缺一不可,堅持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兼顧,才能讓長江岸更綠、水更青、山更藍、人民更幸福。
讓綠色發展成為“主旋律”, 提升生態文明實力。
以江水為鏡,可鑒發展得失。江水清則發展優,江水濁則發展劣。要提高“含綠量” 來提高“含金量”。把全域旅游、大健康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分別作為首位、優質、支柱性的綠色產業,培育節能環保、旅游休閑等與生態環境相適宜的新產業新業態,提升綠色實力。要舍棄的“低質量”來換“高質量”。圍繞沿江1 公里以內、5 公里以內、15 公里以內 “三段線”集中發力,落實長江岸線功能區“四區”定位,促進長江岸線資源科學利用、有效保護和依法管理。綠色發展了,生態文明才不至于落入“看起來很美好”,綠色發展就是永續力量,是生態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必由之路。
讓生態文明成為“美音符”,確保綠色發展方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金山,長江生態文明離不了綠色發展道路。 要打造區域生態建設樣板,加快構建綠色創新體系和綠色產業體系,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整治,根治岸上污染源,堅持問題導向,扎實開展專項攻堅,向長江流域環境污染問題宣戰。要打造生態文明制度樣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鞏固擴大長江生態補償制度成果,深化河(湖)長制和林長制,用制度守護綠色江淮美好家園。綠色發展只有將綠色作為發展的底色前提,才不會偏離發展的“初心”。
讓綠色生態成為“新樂曲”,增進人民幸福指數。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共享幸福,需要全社會一起奮斗,共同推動環境質量改善,讓家園變得更加清潔美麗。要擔負起防治污染的主體責任,把握住加強黨的領導這個總抓手,扭緊了落實黨政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統籌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用問責利劍劃牢生態保護紅線,糾正那些“何必當真”的觀念、得過且過的想法、蒙混過關的心態,把主體責任扛在肩上、落到實處。要集聚共同治理的力量,從根本上補齊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建立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運行高效的資源保護發展機制,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長江生態建設的格局。
“ 磨礪當如百煉之金,急就者,非邃養”,奏響“長江之歌”非一朝一夕之功,廣大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在長江流域的大合唱中主動作為,奮力走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前列,讓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長江之歌”響徹神州大地。
堅持生態優先推進高質量發展心得體會3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文稿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然是生命之母,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該書在《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等文中,始終貫穿了一個重要思想,這就是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等文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一體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在《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等文稿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堅決打好打勝污染防治攻堅戰》等文稿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問題為重點,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強調要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工作力度、投資力度、政策力度,打幾場標志性的重大戰役。
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在《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等文稿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不僅要有立竿見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續的制度安排。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明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在《從巴黎到杭州,應對氣候變化在行動》等文稿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是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參與者,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要通過深入學習《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部重要著作,進一步深刻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學深悟透、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切實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堅持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不懈、奮發有為、久久為功。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方位、革命性變革,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控“兩高一資”項目審批,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大力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著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中國,讓綠色成為最鮮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
嚴控生態環境領域風險。不斷提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思維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樹立底線意識,強化系統思維。緊盯生態環境高風險領域,強化環境風險預警防控與應急,及時妥善應對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持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生態環保工作,完善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體系,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確保生態環境安全,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