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行路難三首全詩篇一
《行路難》共三首,比較集中表現了李白的悲憤與苦悶,表現了他的追求與幻滅,代表了他浪漫主義的特點。《行路難》其一可以代表李白詩歌的中心主題。
這首詩寫于天寶初年,詩人入長安而不斷遭到權貴排擠讒諂的時候。詩中雖因理想不得實現而悲憤萬端,但仍未失去進取的信心,全詩的思路緊緊圍繞主觀和客觀、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迅速展開,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第二首中說:“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后一句用漢代賈誼遭受元老貴臣忌恨排擠的典故,意思很明白。詩人在得到玄宗征召時,曾作詩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蓬蒿人”指居處于草野間的人。詩人如此興奮,是因為他以為從此可以由布衣而卿相,走上實現政治抱負的道路。他懷著一腔熱望來到長安,看到的是賢愚不分的現實:“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燕雀做巢于梧桐之上,鸞鳳卻棲止于草叢之中。遭遇的則是不斷射來的明槍暗劍:“君王雖愛娥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簡直無法再在長安駐足,只好“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了。這不能不使詩人心中充滿憤懣之情。
其一詩共十四句可分為三段,每一段的前一部分都側重寫客觀現實,后一部分側重寫自己的主觀感情,表現對理想的追求。本詩是一首抒情之作,主要通過意象組合,構成可感的詩歌形象予以表達。揭示意象與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理解詩歌主旨的基本途徑。
前四句(第一段)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描繪抒情主人公面對美酒佳肴投箸茫然的情景,是一種感情的宣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金樽”指華貴的酒杯。“斗十千”是一斗值十千錢的好酒。“羞”同“饈”。“珍饈”指珍貴的菜肴。面對美酒佳肴,卻無心下筷,拔劍四顧,心緒茫然。這幾句寫朋友們為李白送行的現實,讓人感覺似乎是—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的“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詩人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他食不下咽,表現了他的悲憤心情,豐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因為在朝廷得不到重用,實現不了抱負失意的苦悶。四句詩表露出來的激憤感情,大有洪水破堤之勢。由于詩人的感情是通過對詩人行為表現的描寫反映出來,不僅使人感受到詩人的情緒,還能看到他被苦悶煎熬的神態,大大加強了詩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整個詩句都是用夸張強調的筆墨。前兩句特別渲染了酒宴的美盛:器皿是華貴的,金制的杯,玉制的盤,酒是珍美的,斗酒十千,盤菜萬錢。如此美酒佳肴,卻不能下咽,這使人從反面起興,以此烘托詩人內心若有所失的茫然,亦見出愁憤之深。
第三句寫不能食,重疊兩個動作,“停杯”、“投箸”,屬細節描寫
第四句寫激動之情,排比三種情態,“拔劍”、“四顧”、“心茫然”,都是用濃墨重筆,勾勒得異常醒目,給人印象強烈。
這四句顯然受到鮑照《擬行路難》:“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詩句的影響,但已帶有唐人詩的流宕風華。詩從憤懣情緒發端,傾瀉而出,很有氣勢。
詩人的愁苦從何而來呢?接著的兩句寫情緒產生的根源,落到行路難本題。
中間的四句是詩的第二段,釆用比興象征方法,運用多種意象,形象傳達出失望與希望的內心矛盾。開頭是用現實中的險山惡水,暗示當時自己處境的艱難和政治道路的坎坷。第一段四句是白描筆法,這兩句則轉用比興:“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正面寫行路難,生動地表現了他當時的處境,想要渡過黃河可寒冰堵塞了河流,想要登上太行山,大雪卻封住了道路。此時,李白正打算東游梁、魯,不料途中卻遭遇黃河、太行之險。這兩句用來比喻世路艱難、舉步皆蹶的情況,貼切而明透。鮑照《舞鶴賦》說:“冰塞長川,雪滿群山”。李白這兩句用詞同鮑句相近,但鮑句只是寫景,李白則用為比興,含意便大不同。詩的表面意是欲渡黃河而堅冰塞川,將登太行而大雪封山。而詩人的真正用意,卻是借山川的阻礙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這樣廣袤的世界上竟沒有自己的—條出路,詩人瞻望前程,怎么能不四顧茫然呢?
那詩人就此止步了嗎?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拔劍四顧”依然是不甘消沉。由于現實的險阻,他試圖過“垂釣”、“乘舟”的游閑隱居生活,但下不了決心。“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更是—種繼續追求的表現。從字面上看“垂釣”、“乘舟”是一種途窮歸隱、游閑自得的生活,實際上這兩句是暗用兩個典故,表現詩人內心的追求。一是姜太公呂尚遇到周文王時曾經在溪邊釣魚,后得遇文王被征為師,又幫周武王取得了天下。另—個典故是伊尹受命商湯之前,原不過是個耕田的,曾夢見自己乘船從太陽邊穿過,后果然受到商湯的賞識,并幫湯取得了天下。自己雖遭壓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仍然依呂尚、伊尹自比。夢寐以求的是像他們那樣受命于賢明君主,作一番大事業。這兩位開始并不順利,但最終成了大有作為的歷史人物,這給了李白以信心,也使他萬分不平。為什么自己就沒有這樣的幸運,自己的出路在哪里?用此典故顯示出詩人仍然不能忘記現實,他還是盼望能找到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遇到一個偶然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這段中,李白的希望與失望,抑郁與追求急劇交替變化。
正是這種現實與希望在內心中的激烈沖突,使詩人發出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喊,詩進入第三段。先以“行路難,多歧路”把情緒由憧憬拉回現實,準確傳達出詩人進退失據而又欲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歧路”就是岔路口。可東可西,可南可北。“在”猶如說止處,這里引申有往意。詩句節奏短促跳躍,他仿佛走到一個歧路上,找不到那四通八達的青天大道,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他徘徊、彷徨,在人生道路上不知所從,這和上面的“拔劍四顧心茫然”是前呼后應的。可以看作是四顧茫然、急切不安的心里狀態下的內心獨白,形象地傳達出詩人進退兩難,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這一聲聲發自肺腑的吶喊,驚心動魄,感人至深,千百年來激發了無數命運坎坷、壯志難酬之士的強烈共鳴。它真實地傳達出苦悶彷徨的心境和激越的感情。世路維艱,岔路口就在面前,向哪里走呢? 我們認為倔犟而又自信的李白,是不會向命運屈服的,詩人并沒有由徘徊而頹唐,由苦悶而消沉,而是展望前程,放聲唱出了充滿信心的響亮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長風破浪”是用南朝宗愨的典故。宗愨曾對他的叔父表示志向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志在四方,建樹功業。由于他矢志不渝,奮勇自勵,終成大器。文帝時,為振武將軍。后隨武陵王劉駿(孝武帝),屢建戰功,為左衛將軍,封洮陽侯。大明三年,參加平定竟陵王劉誕之亂。廢帝即位,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死后,贈征西將軍,謚曰肅侯。李白困頓之時,化用宗愨語以明志,充分表明他的樂觀與自信。“云帆”指高帆。“濟”是渡越。“滄海”即大海。終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張高帆直越大海。詩語的高亢昂揚,氣勢的豪邁直前,充分顯示出詩人的自信和力量。他把思路推上了豁然開朗的境界,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并未因世路的艱難而放棄對理想的熱烈追求,他仍然堅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會實現的。
整首詩思維是跳躍的,思想是矛盾的,情感是起伏變化的,可以說是一股感情奔瀉的激流,隨著復雜矛盾的感情的推移,自然地形成詩的起伏波瀾。憤懣的激動,苦悶的彷徨,昂揚的樂觀,交替而出,轉折振蕩,撼人心魂,表現了詩人歌行體詩的特色。全詩三段,每段的前半部分,或實寫,或比興,側重于客觀的描寫;后兩句或直言,或用典,都側重于表現主觀理想,對現實與理想的交替穿插描寫,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對比沖突,通過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現實對詩人理想抱負的阻礙,反映出詩人由此而引起的內心苦悶、郁憤和不平,這里有憤激,有茫然,有自信,各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構成該詩在情感上的變化跳躍。同時,又突出地表現了詩人的倔犟、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求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這首詩就是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寫出了詩人的追求與幻滅,表現了他的浪漫主義精神。
梁啟超曾說:“蓋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順境居十三四,而順逆兩境又常相間以迭乘。無論事之大小,必有數次乃至十數次之阻力,其阻力雖或大或小,而要之必無可逃避者也。”(《論毅力》,《飲冰室文集·新民說》)人生遭遇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逆境面前畏葸不前。豪言壯語,固然動人;然而無力面對人生險途的理想卻無疑是虛幻的。本詩以現實與理想的矛盾為基調,以作者的感情起伏變化為線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復雜心路歷程的過程中、展示詩人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令人感到真切、動人。詩中,面對美酒佳肴時的茫然,“冰塞川”、“雪滿山”所象征的仕途艱難,以及“行路難,多歧路”的殘酷現實,既是阻撓詩人理想實現的障礙,同時也是考驗詩人斗志與信心的試金石。詩人高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之時,正是他沖破重重矛盾和障礙之時,也正是他征服自己,走向未來和希望的開始。
該詩運用比興手法,象征意義深遠;運用歷史典故,含義深廣,很好、很準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行路難》第二首,著重表現現實的黑暗,“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句,這是多么悲憤的吶喊!結尾的“行路難,歸去來!”既是沉重的嘆息,也是憤怒的抗議。
《行路難》第三首,則更多地表現了消極頹唐,及早隱退的情緒。
這三首《行路難》,充分地表現了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掙扎著的李白的悲憤與苦悶,代表了他浪漫主義的特點。其一最具代表性。
除此以外,李白的浪漫主義還表現一種反權貴、輕王侯、傲岸不屈的性格。他對腐朽的上層的蔑視、抨擊和反抗,是他詩歌民主性精華的集中表現。
閱讀李白的詩歌,應抓住一個中心主題、主調,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一種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情緒不斷地從他的詩中流露出來。
行路難三首全詩篇二
行路難:選自《李白集校注》,樂府舊題。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
玉盤: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
投箸:丟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無所適從。
太行:太行山。
碧:一作“坐”。忽復:忽然又。
多岐路,今安在:岔道這么多,如今身在何處?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
長風破浪:比喻實現政治理想。會:當。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云霧之中。濟:渡。
行路難三首全詩篇三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玉盤里的菜肴珍貴值萬錢。
但心情愁煩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進餐。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過黃河,堅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遙想當年,姜太公溪垂釣,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
人生的道路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
堅信乘風破浪的時機定會到來,到那時,將揚起征帆遠渡碧海青天。
大道雖寬廣如青天,唯獨沒有我的出路。
我不愿意追隨長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雞走狗一類的賭博游戲。
像馮諼那樣彈劍作歌發牢騷,在權貴之門卑躬屈節,那不合我心意。
韓信發跡之前被淮陰市井之徒譏笑,賈誼才能超群遭漢朝公卿妒忌。
君不見古時燕昭王重用郭隗,擁篲折節、謙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劇辛和樂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盡智,以自己的才能為君主效力。
而今燕昭王之白骨已隱于荒草之中,還有誰能像他那樣重用賢士呢?
世路艱難,我只得歸去啦!
不要學許由用潁水洗耳,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隱居收養采薇而食。
在世上活著貴在韜光養晦,為什么要隱居清高自比云月?
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績告成之后不自行隱退都死于非命。
伍子胥被吳王棄于吳江之上,屈原最終抱石自沉汨羅江中。
陸機如此雄才大略也無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慘的結局為苦。
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
你不知道吳中的張翰是個曠達之人,因見秋風起而想起江東故都。
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后千年的虛名?
行路難三首全詩篇四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爛草,
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無名,
何用孤高比雲月。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
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