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是認同作者觀點的支持,也可以是對作者觀點的質疑和反思。那么怎樣寫一篇精彩而又有內涵的讀后感呢?小編為大家選取了一些知名作家的讀后感,以期給讀者帶來一些閱讀上的啟示和思考。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一
生活中我只見過兩三次螢火蟲,它有一個“小燈籠”掛在屁股上。
《昆蟲記》里的昆蟲真是有趣,我要多讀這本書,了解更多的昆蟲。
今天,我們來聊聊螢火蟲。一般的人都知道螢火蟲。這個小蟲子,即使沒有親眼見過,至少也聽說過它的名字。兒時的我,沒有見過螢火蟲,卻在故事書里聽過。那時,我天天腦子里展現的是這樣一副情景:晚上,螢火蟲穿著漂亮的“晚禮服”,打著小燈籠,再在腰上系一條會發光的'彩帶,在夜空里得意地暢游。哇,它好美呀!可看完《昆蟲記》,我卻對它有了另外一種認識。
別看螢火蟲看起來很弱小,可它卻是食肉動物,是捕捉野味的小獵手,而且它捕捉獵物的手段十分的惡毒。它的獵物主要是是比它大好幾倍的蝸牛。
它是怎樣吃掉比它大好幾倍的蝸牛呢?
夏天,雨后天晴,空氣十分涼爽。男女老少三三兩兩外出散步。如果你仔細觀察,你一定會發現,在草地上,螢火蟲正趴在蝸牛殼上,給它的獵物注射麻-醉-藥。過了一會兒,等到蝸牛失去知覺不會動彈,肌肉全部垂下來時,螢火蟲就把像針一樣的吸管刺進蝸牛的肉里,蝸牛的肉立刻被一種液體化解成了“肉粥”。這時,一群“不速之客”便一擁而上,大口喝起“肉粥”來。不一會兒,蝸牛就變成了一個空殼。而這些“不速之客”喝完“肉粥”以后,便大搖大擺地離去了。臨走時,還不忘用像刷子一樣的器官,伸進蝸牛殼里,把殘渣也刷出來,再貪婪地送進嘴里。
怎么樣,經過我的介紹,你對螢火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吧?。
這些天,我在讀法國著名科學家——法布爾寫的《昆蟲記》,他用生動的語言描寫出了昆蟲的形態和生活習性,以及他對昆蟲和大自然的喜愛、癡迷。從他的書中,我不僅了解了許多昆蟲,還知道了很多道理,知道了每一個事物,只有你去仔細的觀察,細心的揣摩,就才能發現其中的奧秘。
在這本書中,我們能知道許多昆蟲,如:螢火蟲、螳螂、石蠶、蟬……在這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螢火蟲了!
我一直不知道,螢火蟲是怎樣捕食的,現在讀了昆蟲記,我終于知道了。
從螢火蟲的外表來看,它似乎是一個純潔善良而可愛的小動物。但是,事實上,它卻是一個兇猛無比的食肉動物。它的外表也像其他一些昆蟲一樣具有一定的欺騙性。通常,螢火蟲在開始捉食以前,它總是先要給它打一針麻醉藥,使這個小獵物失去知覺,從而也就失去了防衛抵抗的能力,以便它捕捉并食用。這就好比我們人類在動手術之前,在病床上,先接受麻醉,從而漸漸失去知覺而不感到疼痛一樣。在一般情況下,螢火蟲所獵取的食物,都是一些很小很小的蝸牛。它先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身上隨身攜帶著的兵器迅速地抽出來。螢的身上長有兩片顎,它們分別彎曲起來,再合攏到一起,就形成了一把鉤子,一把尖利、細小,像一根毛發一樣的鉤子。如果把它 放到顯微鏡下面觀察,就可以發現,在這把鉤子上有一條溝槽。如此而已,這件武器并沒有什么其他更特別的地方。然而,這可是一件有用的兵器,是可以致對手于死地的奪命寶刀。這個小小的昆蟲,正是利用這樣一件兵器,在蝸牛的外膜上,不停地、反復地刺擊,讓這蝸牛在不知不解中就成為了美餐。
我讀到這兒不禁嚇了一聲冷汗,原來螢火蟲也很危險呀,他用欺騙的方式是蝸牛不知道的呀,唉!世界的危險真是無處不在啊!我以后還要再多讀讀昆蟲記,多了解一些。這樣,我才能躲避危險,轉危為安!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二
讀了《昆蟲記》之后,我發現自己對身邊的細微之處也留意了起來。走路的時候會發現小蜜蜂們在花叢中的忙碌,路過草坪時,會發現隱藏其中的蚱蜢,從樹下走過,會停下來聽聽知了們的歌聲。楊柳天牛就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破了邊的`“衣服”,小甲蟲更是辛勤,為后代操碎了心……當我了解這些昆蟲的習性時,便帶著愛心去仔細觀察它們的生活了。
除了對生命更加的熱愛外,它還讓我懂得了“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精神。法布爾在《昆蟲記》中記錄的不僅是昆蟲的生活,還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到社會人生,昆蟲的本能習性、繁殖、死亡、無不滲透著對社會的寫照,它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充滿對生命的關愛。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三
前兩天我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叫《昆蟲記》。一拿到就迫不及待的打開來吸收精華。首先我看到的是關于螢火蟲的。我想,螢火蟲最多能寫什么,為什么它們的尾巴會發光,還能寫什么?于是,我開始帶著疑惑看書。
看了一會兒,我興奮地走到媽媽面前,很自信地問她:“媽媽,你知道螢火蟲吃什么嗎?”
母親想了一會兒,搖搖頭笑著說:“我不知道,請告訴我。”
“說實話,螢火蟲吃的是沒有櫻桃大的蝸牛。那么,你知道螢火蟲是怎么吃蝸牛的嗎?”
媽媽想了一下,說:“要不要直接喝?”
“哈哈,你這次說的并不完全正確。我來告訴你原文:螢火蟲在吃掉獵物之前,就像精彩的人類手術一樣,給獵物注射一種麻醉劑,使其失去知覺。那么,被砸死的蝸牛是死了還是睡著了呢?”
“這個我還真不知道,說吧。”
“原文是這樣的:蝸牛死了嗎?我把被螢火蟲咬過的蝸牛放在這種半死不活的狀態下養了兩三天,然后給它洗澡。過了兩天,被陰險的螢火蟲傷害的蝸牛又活了過來:它可以蠕動、爬行,還可以再次伸出觸角,仿佛什么不愉快的事情都沒有發生過。這說明螢火蟲在吃獵物之前先把獵物麻醉了。你明白嗎,媽媽?”
“我明白了,但是你要向法布爾的毅力學習,好嗎?”
出處 www.cdxkw.cn
“好!”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四
今天我讀完了法布爾昆蟲記《螳螂》,螳螂在人類的眼里還有一個名字叫:“禱告蟲”,公螳螂很溫順,很可憐。因為:公螳螂不像母螳螂一樣,他們從不貪吃,而且還不殘忍,但他們很可憐,這是因為每當公螳螂和母螳螂交配完畢,母螳螂就吃掉和自己交配的公螳螂,不過這也是必須的,要不然母螳螂就不會生下小螳螂。而母螳螂在昆蟲世界里可是非常可怕的昆蟲,這是因為她們的胃口很大,而且也很殘忍!她們會吃掉和他戰斗的所有昆蟲。
在攻擊的時候,螳螂會先伸出翅膀來恐嚇對手,他的頭可以三百六十五度旋轉,這樣就更能看清戰斗的對手在什么方向。戰斗時,人們會用:穩、準、狠來表示螳螂的戰斗能力,他站得很穩、看的很準、下手很狠。就算是比螳螂大好幾倍,螳螂也可以戰勝。
我很喜歡螳螂,因為螳螂很厲害、很威武。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致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于作者的仔細觀察,細致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后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致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里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致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只捕小的,這樣每只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么樣?聰明吧!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后頂在頭上,搬回窩里,然后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后,我深刻體會到的。
讀《昆蟲記》有感:在九月至十月間,我在《新華書店》購買了一本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杰作《昆蟲記》。剛開始讀的時候,我覺得法布爾把昆蟲世界、整個大自然都描繪的栩栩如生,讓人恍如身臨其境,讓人人覺得,大自然充滿著奧妙,而世間萬物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包括昆蟲,有大自然,他們才能夠得到生存的機會,。真的!我覺得法布爾是一位值得所有人去敬佩的人物,他用自己本該用來享盡榮華富貴的一生去研究完全不引人注意的小蟲子,他還仍覺得自己是史上最快樂的人,因為他在做自己愛做的、喜歡的一切事情,昆蟲是他最喜歡的東西,昆蟲讓他的生活具有很多的趣味、令他的生活富有美麗的色彩。我們從《潘帕斯草原的食糞蟲》中,我們看到那個對昆蟲執著喜愛的法布爾,在《幼蟲的二胎現象》中,我們看到那認真研究昆蟲的法布爾。不論在哪一篇文章中,我們都能看到法布爾認真的專注的模樣,這種精神渲染著每位讀者的心靈。
就讓我們帶著對法布爾的敬佩之情去閱讀《昆蟲記》吧!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五
《螳螂捕蟬》是一個成語,這個成語與“黃雀在后”一起連用,即“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一個成語用來比喻只見眼前利益而不顧后患。在文中,吳王也是只顧眼前利益,他曾想派兵攻打楚國,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對,可他一意孤行,執迷不悟堅持要攻打楚國,他就是只顧眼前利益,沒有想到在他攻打楚國的同時,還有別的國家趁虛而入,來攻打他,這豈不是自取滅亡?在生活中,這些只顧眼前利益而從不想后果的人比比皆是。
蟬鳴的啟示讀了《一鳴17年》有感
蟬,生存于南方,而我則在北方生活,所以,從小長到現在,我從未見過蟬,更別說聽蟬叫。而今日,偶然從《新周報》上讀到一篇名為《一鳴17年》的文章。講的是每一只蟬,從卵里出來之后,要在地下生存17年,17年后,它們會爬到地面上,才能成為一只真正的,會鳴叫的蟬。我對昆蟲學并沒有多少了解,此說是否正確,便不得而知了。但它的寓意必定是正確的,那便是: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古今中外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譬如人人皆知的發明家愛迪生,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便是發明了電燈。可他為了找到最適合做燈絲的材料,失敗了上萬次,才找到了鎢絲。
司馬遷,是我們熟知的中國古代文學巨匠。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創作了著名的記傳體文學巨著《史記》。為了完成它,他耗費了自己后半生的全部精力,才成就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輝煌。
讀了《前赤壁賦》有感
初讀此文時,便覺有不凡之氣,熟讀后,細加品玩,更覺此文精美。
本文記敘的是蘇軾與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
我覺得文中的景色描寫很好:“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
蘇軾的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變化。細究蘇軾之前的作品,無論是詩歌還是文章,無論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壞,他最終都會釋然,想方設法說服自己,讓自己暫時擺脫困苦,獲得歡樂!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見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悅,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著唱著,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覺表現出一種傷感,一種壯志難酬的心情暗暗涌現在作者心中,隨后,客人洞簫之聲的“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更添憂傷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并沒有一只頹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開始預科辯駁,不僅是說服客人,也是說服自己,使自己釋懷。“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作者最終還是解脫了,獲得了暫時快樂和自由。
當然,這樣的情感,與蘇軾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聯系的。
蘇軾的仕途生涯并不順利,多次被貶謫,不被賞識,身世風雨飄零,按理說這樣的一個人,應該早就無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蘇是這樣游山水。而蘇軾卻忍下來了,因為他精通儒學、佛學、道學,并將這三者恰當的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六
螢火蟲,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它是一種會發光的甲蟲。它們長著六條短短的腿,體型很小,但外表很漂亮。
它們最喜歡的食物是蝸牛,當發現蝸牛時,螢火蟲就會輕輕地飛到蝸牛上方,因為長得漂亮,而且很溫和,它們的嘴巴都有一個小鉤子,可以麻痹蝸牛。而這時,蝸牛一點防備都沒有,螢火蟲就把帶有毒液的小鉤子輕輕刺進蝸牛露在外面的身體。毒液一進入體內,蝸牛就動彈不得了。然后,螢火蟲發出信號,其他的螢火蟲就會飛來共同分享食物,但是螢火蟲非常愛干凈。它們的尾巴上又一個像小刷子的關節。吃完食物后,它們就用小刷子來做自我清潔。
螢火蟲的尾巴上都有一個“小燈”,當很暗的時候,“小燈”就會變亮,在很亮的時候,“小燈”就會變暗,而且可以從發出的亮光分辨出雌雄。
可是,螢火蟲是一群感情冷漠的家伙,它們完全沒有家族觀念。螢火蟲媽媽產卵后,就任它們自生自滅。因為幼蟲會躲在地洞里躲避寒冷,它們也會一直發出淡淡的藍光,所以,螢火蟲的世界只有光明。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七
昆蟲記中做了很多人工的實驗,(.)使我更加了解了一些平時不熟悉的昆蟲。作者以散文的形式記敘了許多栩栩如生的昆蟲的各種生活,讓我真實地領略昆蟲的世界。
我佩服作者堅持不懈地探究昆蟲的精神,他用畢生精力才完成這作品,其精神實在是了不起。
《昆蟲記》讓我收益匪淺。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八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具有神奇的魔力,讀著讀著它能帶你走進昆蟲的世界,書的名字叫《昆蟲記》,作者是著名的科學家法布爾先生。
我住在大城市里,很少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昆蟲,但讀書讓我認識了許許多多的昆蟲,了解它們生活的知識。有會玩兒心理戰術的螳螂;有需要地下潛伏四年才能鉆出地面,在陽光下唱五星期歌兒的蟬;有呆頭呆腦,不懂變通的松毛蟲;還有我最喜歡的狼蛛,雖然對獵物心狠手辣,但卻有著深深母愛的。
人類對蜘蛛印象不是很好,多半是因為它的外形和有毒的原因。沒錯兒,他確實有兩顆毒牙,但大多數蜘蛛是微毒的,可是你被狼蛛咬到,那就危險了。狼蛛的毒液能殺死一切昆蟲和一些小動物,所以你還是離它遠一點兒吧。但狼蛛對寶寶的關愛是無微不至的,也許這一點會讓你改變對蜘蛛的印象。它是用自己吐的絲把卵纏繞起來弄成一個球兒背在自己身上,每天都要把卵放到太陽下去曬,母蛛還輕輕地滾動,好讓每一個部分均勻接受陽光的照射進行孵化。這不止是一天接下來的三個星期里,它每天都要堅持這樣直到寶寶出生,能感受到母愛是多么偉大,此刻我想到了媽媽對我的愛,從出生開始,伴隨著我的成長,母愛時時刻刻都在我身邊兒,不管是昆蟲、動物還是人類。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自然科學知識,讓我喜歡觀察小動物,更加懂得保護愛惜小動物了,也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再兇殘的動物也有偉大的母愛。你們也來讀讀這本書吧。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九
寒假里,我在家中讀書時看到了法布爾寫的《螢火蟲》,看完后我深有感觸。法布爾以妙趣橫生的語言詳實地介紹了螢火蟲的食物、捕食方式以及它們的發光原理,字里行間流露出了作者對昆蟲研究事業的熱愛和執著。他對昆蟲的描述,既充滿童心又富有詩意和幽默感。在他的筆下,各種動物都是鮮活的,字里行間洋溢著他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
《螢火蟲》令我想到了法布爾的一本書:《昆蟲記》。《昆蟲記》是法國杰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它不僅是一部文學巨著,也是一部動物百科。
《昆蟲記》中詳細介紹了許多昆蟲,介紹了它們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昆蟲記》是一部很吸引人的作品,因為這部科動物百科同時也帶有文學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的昆蟲的獨一無二的個性。
在讀《昆蟲記》時,我甚至能想象昆蟲在活動的畫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蟬在歌唱、蟋蟀在管理家務、蜘蛛在捕獲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這么有趣的事物,我對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
《昆蟲記》不僅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那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法布爾在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一定遇到過很大的困難,但是再大的困難也沒有擋住他探索的道路。
作者的精神使我很受啟發:我們應該有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有始有終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哪怕你的追求在別人看來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恒心,就一定可以創造出奇跡。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十
生活中我只見過兩三次螢火蟲,它有一個“小燈籠”掛在屁股上。
通過閱讀《昆蟲記》,我了解到螢火蟲是食肉動物,而且能吃比它大的多的蝸牛,首先它先給蝸牛打上“麻醉針”,然后再慢慢地享受美食。螢火蟲產下兒女后,會對它們不聞不問,從不照看,任由它們自己生存。無論雌性還是雄性,從出生到死去一生都是發著光的。
《昆蟲記》里的昆蟲真是有趣,我要多讀這本書,了解更多的昆蟲。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讀了法布爾寫的《昆蟲記》中的螢火蟲一章。
螢火蟲的食物是蝸牛,雖然有的蝸牛爬到和它們體色相同的枝葉上,但還是會被螢火蟲發現,螢火蟲吃蝸牛之前,總是先給蝸牛注射麻醉劑,再用顎下面的小鉤子把蝸牛殺死,然后所有的家人都會趕來把消化液注射到蝸牛體內,把固體的肉化成肉汁,大家再一起分享。
雄性的螢火蟲跟雌性的大不相同,雄性的螢火蟲只有尾部最后一節處的兩個小點可以發光,而雌性螢火蟲除了這兩個小點外,身體前兩節形成的寬寬的節形在下面也可以發光,這就是它們的主要區別。
法布爾觀察的很仔細,我今后也要像他一樣細心做事,不能粗心大意,糊里糊涂。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十二
法布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不是容易。他出生于農民家庭,從小生活貧困,靠自學先后取得多個學位。他前半生一貧如洗,后半生勉強溫飽,但法布爾沒有向各種困難屈服,他勤于自修,精心選取研究方向,堅持不懈地進行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不斷獲得新成果。
法布爾一生最大興趣,盡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蘊含著的科學真理。他正因為熱愛真理所以撰寫《昆蟲記》。
我多么渴望像法布爾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游,到科學的世界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的一個又一個奧秘,為人類造福啊!然而同法布爾相比,我真感到羞愧萬分。
法布爾能在困苦的環境下研究昆蟲,平時我連做數學題都不認真,不刻苦,一遍做不出來,就不想動腦筋,有時還亂發脾氣。
讀過《昆蟲記》作者的生平和《昆蟲記》,我感受很深,《昆蟲記》不僅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爾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爾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
當我讀到“但到了相當的高度,仍然難免后退。只要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不但球滾落下去,連自己也被拽下來……有時經過一二十次鍥而不舍的努力,才能獲得最后成功”的時候,我的心就像被刺了一下。一二十次,雖然不是大數目,但對于一只背著一個沉重的大圓球,經過險陡的斜坡,攀登簡直無法上去的地方的小小的甲蟲來說,卻是多么大的挑戰啊!有時,甚至可能將性命都搭上去。
多么值得我學習的小甲蟲呀!想起我以前玩電腦游戲,總是選“簡單”這一級別,跟那只小甲蟲相比,我真是無地自容了。一只小甲蟲,都知“勤奮+努力成功”的道理。而我們呢五年級的學生,當老師布置幾道難題時,同學們剛開始是蠻起勁的,沒過幾分鐘,就沒耐心了。這些題雖然有點難度,但是也不是困難到極點。況且,也總有做出來的人,為什么別人能做出來,而我們卻做不出來呢那是因為我們太懶惰了,沒有上進心,只會向簡單的題目挑戰,不敢向困難的題目挑戰。
寫到那里,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如果只向容易攻克的題目,比自己弱小的人挑戰,那么,也就是永遠的弱者。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十三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跡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跡;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后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跡中的奇跡。就是這樣一個奇跡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人類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蝎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系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而且,這本書有很強的可讀性。它的行文生動活潑,語調簡單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后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么可愛的小生靈啊!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昆蟲記》也很有真實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臨其境。被我因為厭惡而忽視太久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后,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昆蟲記》,,讓我重新喜歡上了這些小生靈,發現它們并不厭惡,相反,還有很多可愛之處;是《昆蟲記》,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同與小說,它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獨自的,安靜的,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和艱辛。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跡,是由人類杰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跡,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帶給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不僅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爾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爾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斗!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十四
《昆蟲記》讓我們了解了美妙的大自然,了解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的習性,如果讓你寫一篇昆蟲記讀后感,你知道怎么寫嗎?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昆蟲記大螢火蟲讀后感6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爾細致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數據、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花費大約20年時間完成的一部文學巨著和科學百科。
法布爾一生堅持自學,先后取得了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而且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我對他的博學多才簡直就是贊不絕口!
我最佩服他觀察昆蟲時的細心,他描寫的昆蟲真是栩栩如生。瞧,圣甲蟲的腳踩在光滑的卵石上,一溜,糞球和它一起連滾帶爬地滑下去了。可圣甲蟲依然堅韌不拔,沒有什么可以使它泄氣。十次,二十次,最后,它終于爬了上去。
我更佩服他的堅持,他堅持不懈地對昆蟲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觀察研究,如果換成是我,也許早就放棄了。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要想干成一番大事業,一定要“細心”、“堅持”,不能半途而廢,就一定會成功!
《昆蟲記》是法國文學家法布爾的一部不朽的著作,他用了人生大部分時間來觀察昆蟲,更寫出了十卷觀察后的感言,世界怎能不為之轟動?《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法布爾也由此獲得了“科學詩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桂冠。
整本書介紹了不同昆蟲的不同習性和各自捕捉獵物的方法,勤勞的蜜蜂,愚笨的毛蟲,漂亮的蛾,可怕的蜘蛛,它們可稱得上是這本書的主人公。其中,我對《狼蛛》這一篇最感興趣,每個動物都會有自己的“殺手锏”,狼蛛的“殺手锏”則是它的兩顆毒牙,十分兇猛,可以立刻致它的獵物于死地。狼蛛的腹部長著黑色的絨毛和褐色的條紋,腿部有一圈圈灰色和白色的斑紋,長著四只可怕的眼睛,最喜歡住在長著百里香的干燥沙地上,每天都會吃新鮮的食物,它殺敵的方法就是撲在敵人身上,將毒牙刺入敵人致命的地方才能將它徹底殺死,成為自己豐盛的晚餐。
看了《昆蟲記》,我才發現昆蟲的世界也是如此豐富多彩,在昆蟲的身上其實也能看到人類的身影,盡管他們不會像人類一樣用言語表達,但它們的每一個動作定有它的深刻含義。以前,我總是為了自己的快樂,頻頻殺傷小昆蟲們,根本不顧它們的感受,看了這本書,我才后悔到了自己的錯誤,人類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蝎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系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法布爾的堅持不懈使我很敬佩他,因為他不怕困難,不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冷的冬天,他都要捉到活著的昆蟲來觀察,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一定要向法布爾那樣,努力、堅持不懈,我們的成績一定會更好的!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世界的奇妙。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十五
今天,我看了《昆蟲記》里面的《螢火蟲》篇。螢火蟲,夏天夜晚野外經常出現的昆蟲,很多人都知道。但說實在的,我對它了解的其實也沒多少,看了《昆蟲記》以后我才明白,螢火蟲的雌蟲成蟲不像其它昆蟲一樣,它長不出翅膀,永遠不能飛翔。而更讓我大吃一驚的是,螢火蟲居然是個地道的肉食生物!它獵食的對象是那櫻桃大小的蝸牛,另外它捕捉和吃蝸牛的方法也非常特別。螢火蟲有一種麻醉工具,它會趁蝸牛不注意時用麻醉工具刺它的肉。一連刺好幾下,蝸牛就不能動彈了。這時,螢火蟲就會開始享用它的獵物。它并不通過咀嚼器官去享用,而是向蝸牛體內注入一種可以使蝸牛肉化成液體的液汁。注入得差不多了的時候,蝸牛肉已經變成肉粥了,這時它才會盡情地去喝蝸牛肉。等它喝得心滿意足時,蝸牛只剩下一副空殼了。
螢火蟲簡直比外科醫生還要會使用麻醉啊!竟然可以把麻醉用在捕捉獵物上!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十六
今天我讀了《螢火蟲》這篇文章后,使我對螢火蟲有了更多的了解。
螢火蟲有六只短短的腳,它有斑斕的色彩。身體栗棕色,胸部呈紅色,環形服飾的邊緣上還點綴著一些紅色的小斑點。螢火蟲雖然外表弱小,但它卻是食肉動物。螢火蟲的食物是幾乎沒有櫻桃大的蝸牛。它的捕獵工具是兩片變成鉤狀的顎,十分鋒利,但細的像一根頭發,彎鉤上有一道細細的槽。它的工具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在顯微鏡里才能看見。螢火蟲用它反復的敲打蝸牛的外膜,等敲完六下后蝸牛就無法動彈,沒有知覺了。螢火蟲不是吃蝸牛,而是喝。螢火蟲可以把蝸牛的肉變成流體的液汁,同時用鉤去吮吸和吃凈捕獲物。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每一個動物都有自己的特點、本領和生存方式,而且是各不相同的。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十七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講昆蟲生活的名著——《昆蟲記》。這本名著涉及螞蟻,蝗蟲,蟬等100多種昆蟲。在該書中,法布爾描述了小小的昆蟲恪守自然規則,為了生存和繁衍進行著不懈的努力。這里我向大家介紹一種昆蟲——螳螂。
小時候,看動畫片“黑貓警長”時,有一集說到母螳螂在結婚當夜講公螳螂吃掉,黑貓警長破案的故事。我一直以為這是一個想象力豐富的編者編出來的,直到我閱讀了《昆蟲記》,我才知道螳螂嗜肉成性,是一種無情的昆蟲,母螳螂會吞噬掉自己的親人,在孕育之后就不會回來,不會管自己的子女能否健康成長!
《昆蟲記》這本名著,作者將科學知識與人生感悟結合在一起,娓娓道來。字里行間都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
《昆蟲記》詳盡地記錄了法布爾的研究成果,更體現了法布爾那種堅持不懈和細心觀察生活的科學精神。我們要學習法布爾的科學精神,要勇于探索昆蟲世界。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十八
螢火蟲有六只腳,雄蟲在成年的時候,像甲蟲一樣有著翅膀。但雌蟲卻終身保持著幼蟲的形態。螢火蟲身體栗褐色,胸部呈火紅色,環形邊緣還點綴著一絲紅艷的小斑點。
這小小的螢火蟲可非常奇妙。
原來,螢火蟲在食用獵物時,就像人類的外科手術一樣,先給它的獵物打一針麻醉,使它失去知覺。在美餐一頓。
作者有有疑問了,可是它用麻醉捕食,可用什么發光呢?它能控制光的大。小。強。弱么?
原來他的光是氧化結果,作者開始以為是磷,但事實否定了這個結果,目前還是個謎。它可以自己調控光的大。小。強。弱。
我感覺別看是個小小的螢火蟲可他非常奇妙。著告訴我們,不管是什么東西,只要你仔細,細心的觀察,總能發現許許多多特別,新奇的東西!
昆蟲記中螢火蟲的讀后感篇十九
《昆蟲記》是法國杰出的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他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蟲子,已實屬不易,而專為昆蟲寫出十卷的巨著,更是莫大的奇跡。法布爾的。書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后依然一次次引起轟動。這是老師對我們說的,也因為這句話,使我對《昆蟲記》產生了興趣。
在暑假里,我閱讀了這本書,仿佛走進了一個奇異的昆蟲世界。在我看來,毫不起眼的昆蟲,竟會如此有趣,我從沒去觀察它們,想不到與它們打交道,竟有如此高深的學問。
螢火蟲、螞蟻、蜘蛛、蟋蟀、毛毛蟲……涵蓋了它們進食、繁衍、養育、勞作、狩獵、生死,林林總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蟲境況,多么富有知識、美感,使我浮想聯翩。
面對世界上最大數量的昆蟲,這是多么巨大的財富。即使這樣,還有許多現在不知道,有待于我們的研究。通過這本書,架起了知識的橋梁,使我深深地愛上了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