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需要使用演講稿的事情愈發增多。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演講稿,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演講稿模板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世界糧食日的演講稿篇一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三大糧食作物是什么嗎?它們就是小麥、水稻和玉米。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本周是我國“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宣傳周。“民以食為天”,今天,就讓我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談談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早已遠離食不果腹的年代,吃飽飯、吃好飯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還有誰會在意糧食的由來,還有誰會在意隨手丟棄的糧食?然而,現實情況令人堪憂:一方面,全世界人口與日俱增,糧食供應日益緊張。更何況,全世界還有許多地方和我國的一些偏遠貧困地區一樣,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那兒的孩子們連米飯都吃不上啊,更不用說吃肉了!
另一方面,浪費糧食的行為屢見不鮮。就以我們學校為例,教室的垃圾桶里,經常會有同學們吃剩的饅頭、糕點;食堂的餐桌上,米飯、菜肴隨處可見,有時,甚至在食堂地面上,都能見到同學們灑落的米粒;在生活中,不少同學也不懂得愛惜糧食,他們把餅干、面包、稀飯隨便亂扔,在家里挑吃撿穿據有關部門估計,全國每年浪費的糧食,足夠五千萬人吃一年,多么驚人的數據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既贊美了勞動人民的偉大,也表達了勞動人民的辛勞。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卻不能丟棄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因為,一粒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糧,至少要經過20道工序,這中間包含了農民多少辛勤的勞動呀!可以說,每一粒糧食都浸透了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農作物的品種正在日益減少。古代先農們種植過多達數千種的農作物,而現在只有大約150種被廣泛種植,成為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其中,玉米、小麥、水稻約占60%,而大多數的其它農作物品種已處于滅絕的邊緣。面對如此嚴峻的糧食問題,有許許多多像“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爺爺一樣的科研人員,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開發糧食新品種,增加糧食產量,為全球的糧食問題出謀劃策,而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新生一代,除了向袁隆平爺爺他們學習之外,更主要的是從現在做起,拿出實際行動來愛惜糧食,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咱們早上好!今日我國旗下說話的標題是《節省糧食、文明用餐、你最美,以美為德、以雅為魂,你最棒!》。
說起節省這個詞,我總覺得沉甸甸的,特別是和咱們這些日子在物質豐厚的大都市里,過著充足日子的孩子們談這個論題,我覺得多少有點無從開口。
今日,我首先從兩則實際中的工作開端。
工作一,是咱們國家自去年來在西部省區部分試點校園發動的“養分午飯方案”,何為“養分午飯方案”便是由國家按每人每天3元錢給這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做免費午飯。這是因為:部分西部地區的孩子們每天上學要步行2個多小時的山路,肄業十分艱苦,正午只能帶冷飯到校園吃,他們大部分孩子的午飯是冰涼的紅薯和馬鈴薯,有的則沒有午飯。一頓3元錢的午飯,關于咱們來說,或許嗤之以鼻;但是在終年餓著肚皮上課的貧困山區兒童眼中,卻是夢中好菜。
同學們,聽完這個故事,請你盡或許的吃潔凈你碗里的每一粒飯菜吧,請想想還有許多和咱們相同的小朋友每天奔走風塵、忍著饑餓在讀書?也請想想這養分的大米和青菜凝聚了多少農人伯伯的汗水和汗水?假如你贊同,請你盡或許的吃完吧。不要再被零食和廢物食物所引誘,你挑選了日常一般的飯菜,你就挑選了食物安全和健康。你懂得了節省,你就形成了人生的第一筆好習氣,你就做到了以美為德。
工作二,國人出國旅行、就餐被輕視的事例仍不時呈現,在就餐的時分,當外國餐廳所有人都在低聲細語的就餐時,咱們的部分同胞卻高談闊論、迎來的只能是他人的旁邊面和唏噓。其實,咱們的國家富強了,國人在外高消費,天經地義的贏得了國際的歡迎。但是,咱們要想真實地贏得他人的敬重,還需求每個國民檢視自己的行為。
同學們,當你加餐打飯請按次序排隊;當你吃飯時分盡或許的輕聲,不高談闊論;吃飯后及時主動地整理潔凈自己的桌面;將飯盒的飯菜殘渣悄悄倒進收回桶里;最終,牢記不要忘了,輕聲地把你用過的飯盒和筷子放進收回處。你做到了高雅,你就贏得了敬重,你挑選了高雅的行為,就挑選了魂靈的崇高。
同學們,最終我呼吁:節省糧食、文明用餐、你最美!以美為德、以雅為魂,你最棒!
你——能做到嗎?
世界糧食日的演講稿篇二
敬重的老師、敬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三大糧食作物是什么嗎?它們就是小麥、水稻和玉米。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本周是我國疼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宣揚周。民以食為天,今日,就讓我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談談疼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早已遠離食不果腹的年頭,吃飽飯、吃好飯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還有誰會在意糧食的由來,還有誰會在意順手丟棄的糧食?然而,現實狀況令人堪憂:一方面,全世界人口與日俱增,糧食供應日益驚慌。更何況,全世界還有很多地方和我國的一些偏遠貧困地區一樣,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那兒的孩子們連米飯都吃不上啊,更不用說吃肉了!
另一方面,奢侈糧食的行為屢見不鮮。就以我們學校為例,教室的垃圾桶里,常常會有同學們吃剩的饅頭、糕點;食堂的餐桌上,米飯、菜肴隨處可見,有時,甚至在食堂地面上,都能見到同學們灑落的米粒;在生活中,不少同學也不懂得疼惜糧食,他們把餅干、面包、稀飯隨意亂扔,在家里挑吃撿穿據有關部門估計,全國每年奢侈的。糧食,足夠五千萬人吃一年,多么驚人的數據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既贊美了勞動人民的宏大,也表達了勞動人民的辛苦。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卻不能丟棄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因為,一粒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糧,至少要經過20道工序,這中間包含了農夫多少辛勤的勞動呀!可以說,每一粒糧食都浸透了農夫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農作物的品種正在日益削減。古代先農們種植過多達數千種的農作物,而現在只有大約150種被廣泛種植,成為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其中,玉米、小麥、水稻約占60%,而大多數的其它農作物品種已處于滅亡的邊緣。面對如此嚴峻的糧食問題,有許很多多像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爺爺一樣的科研人員,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開發糧食新品種,增加糧食產量,為全球的糧食問題出謀劃策,而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新生一代,除了向袁隆平爺爺他們學習之外,更主要的是從現在做起,拿出實際行動來疼惜糧食,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世界糧食日的演講稿篇三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同學們,有誰知道上個星期五,也就是10月16日是什么日子?是世界糧食日。那第一個世界糧食日是什么時候設立的,又為什么要設立這樣一個節日呢?xxxx年,糧農組織第xx屆大會決定從xxxx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糧農組織創建紀念日)定為“世界糧食日”,以期引起人們對全球糧食短缺問題的重視,敦促各國采取行動增加糧食生產,與饑餓和營養不良作斗爭。每年世界糧食日,包括糧農組織在內的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及民間組織都會開展各種宣傳與紀念活動。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應對危機,實現糧食安全。”因此,我今天想要講話的主題是《愛糧節糧,從我做起》。
我國歷來崇尚“節儉”。《周易》曰:“君子以儉德辟難。”《左傳》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唐朝時期的魏征也曾言道:“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從古至今,崇尚節儉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反之,當浪費成為一種普遍的習慣,社會的根基就將會動搖。所謂“儉節則昌,淫奢則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粒米也可以折射出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待生活、對待未來的態度。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愛糧節糧,從我做起,從不亂倒剩飯做起,自覺養成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世界糧食日的演講稿篇四
大家上午好。
我是六一(3)班的x,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或許,大家是第一次聽說“10。16世界糧食日”。當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匆忙的時代里,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在飛速地運轉著,我們的目光在這個浮躁的世界里關注得太少太少。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早已遠離食不果腹的年代,吃飽飯、吃好飯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還有誰會關注糧食,還有誰會在意隨手丟棄的糧食?然而,現實情況令人堪憂:全世界人口與日俱增,糧食供應日益緊張。全世界還有許多地方和我國的一些偏遠貧困地區一樣,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先決條件。
節約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經歷了太多的戰火與災難,并且當時糧食生產又是靠天吃飯,產量極低。古代勞動人民對于糧食就非常的重視,我們說“手中有糧,災年不慌”,正是源于前人對糧食的深厚情感和節約糧食的習慣,使他們度過了一年有一年,迎來了光輝的新世紀。節約糧食,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古人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句,描述了農民在炎炎烈日下耕耘的場景,可以想象農民種糧的艱辛。有的人說:吃飯的錢我繳了,我浪費的是自己的,跟別人沒有關系。從表面上看,浪費只是個人的消費方式,但從本質上講,它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不尊重自然和他人勞動果實的可恥行為。即使在發達國家,節儉也被視為一種美德。這是對勞動的尊重,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在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尤為嚴重,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據統計,今年頭9個月,全球有624萬人死于饑餓和相關疾病,其中約500萬為兒童。非洲南部地區和一些西非國家,由于地區沖突和艾滋病,饑餓形勢尤其嚴重。枯瘦的非洲兒童似乎已經成為饑餓的代名詞。1994年,南非“自由記者”凱文·卡特憑借自己的攝影作品《饑餓的蘇丹》獲得美國新聞界獎——普利策新聞獎。照片記錄著一個令人震驚的場景:一個瘦得皮包骨頭的蘇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濟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動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遠處,蹲著一只禿鷲,正貪婪地盯著地上那個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著即將到口的“美餐”。人類,通常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通常作為最終的捕食者,而這樣一個錯位的場景,錯位的角色,讓每一個人看后都震撼不已、唏噓不已。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你并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么,也許你仍然以為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然而事實是:我國人口已超過12。5億,每年的凈增長是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遞;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從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因此而減少糧食生產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占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我們不妨算這樣一筆賬:倘若我們每天節約一粒大米,那么十億人可節約多少?五千多公斤!一年可節約將近兩千萬斤,折合人民幣兩千萬元。這筆錢若按每所希望小學五十萬元算,則可蓋四十所希望小學;按每人學雜費三百元記,則可使七萬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因此,光盤行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這些事例和數據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節儉自持,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
在我們的校園里,仔細觀察,也能發現許多浪費的現象。不僅僅是糧食的浪費,還有生活中的細節,例如跑操時有些無人的班級沒有關閉電源,洗手間的水龍頭在無人使用時仍然大開、垃圾桶中丟棄著吃了一半的面包等。
在此,我提倡每一位同學讓節儉成為習慣,節約資源,從我做起。
古人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節約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素質、是一種修養、是一種智慧。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世界糧食日的演講稿篇五
大家好,我是中一班的xx朋友,今天我在國旗下面講話的內容是愛惜糧食,從我做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這種美德我們每一個人又都具備嗎?很多人覺得自己浪費的那點糧食不算什么,當人人都浪費一點點,這個浪費的量是多么的巨大啊!這樣不僅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而且形成了一股不正之風,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說起節省這個詞,我總覺得沉甸甸的,特別是和咱們這些日子在物質豐厚的大都市里,過著充足日子的孩子們談這個論題,我覺得多少有點無從開口。
今日,我首先從兩則實際中的工作開端。
工作一,是咱們國家自去年來在西部省區部分試點校園發動的“養分午飯方案”,何為“養分午飯方案”便是由國家按每人每天3元錢給這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做免費午飯。這是因為:部分西部地區的孩子們每天上學要步行2個多小時的山路,肄業十分艱苦,正午只能帶冷飯到校園吃,他們大部分孩子的午飯是冰涼的紅薯和馬鈴薯,有的則沒有午飯。一頓3元錢的午飯,關于咱們來說,或許嗤之以鼻;但是在終年餓著肚皮上課的貧困山區兒童眼中,卻是夢中好菜。
同學們,聽完這個故事,請你盡或許的吃潔凈你碗里的每一粒飯菜吧,請想想還有許多和咱們相同的小朋友每天奔走風塵、忍著饑餓在讀書?也請想想這養分的大米和青菜凝聚了多少農人伯伯的汗水和汗水?假如你贊同,請你盡或許的吃完吧。不要再被零食和廢物食物所引誘,你挑選了日常一般的飯菜,你就挑選了食物安全和健康。你懂得了節省,你就形成了人生的第一筆好習氣,你就做到了以美為德。
工作二,國人出國旅行、就餐被輕視的事例仍不時呈現,在就餐的.時分,當外國餐廳所有人都在低聲細語的就餐時,咱們的部分同胞卻高談闊論、迎來的只能是他人的旁邊面和唏噓。其實,咱們的國家富強了,國人在外高消費,天經地義的贏得了國際的歡迎。但是,咱們要想真實地贏得他人的敬重,還需求每個國民檢視自己的行為。
同學們,當你加餐打飯請按次序排隊;當你吃飯時分盡或許的輕聲,不高談闊論;吃飯后及時主動地整理潔凈自己的桌面;將飯盒的飯菜殘渣悄悄倒進收回桶里;最終,牢記不要忘了,輕聲地把你用過的飯盒和筷子放進收回處。你做到了高雅,你就贏得了敬重,你挑選了高雅的行為,就挑選了魂靈的崇高。
同學們,最終我呼吁:節省糧食、文明用餐、你最美!以美為德、以雅為魂,你最棒!
你——能做到嗎?
世界糧食日的演講稿篇六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每年“世界糧食日”所在的周為“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宣傳周”。為什么要定出個“世界糧食節”來呢?為什么還要有個“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宣傳周”?難道是我們的糧食不夠吃嗎?是!我國是農業大國,雖然糧食最近幾年都增產豐收了,但是人均糧食占有量長期處于較低的水平。而我國的人口不斷增長,耕地面積卻在逐年減少,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糧食的供需仍將在緊張中度過,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我們這代人沒有經歷過饑荒,不能理解經歷過饑荒的老人們的想法。現在,我國每年還有許多貧困地區、受災地區的`老人、小孩沒飯吃,要靠國家救濟,要靠大家幫助。我們國家還要花費巨額外匯去進口糧食,糧食確實是寶貴的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曾經是我們從小就會背誦的詩句,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首古詩的精髓。但是,看看我們食堂的餐廳里,各種浪費糧食的現象依然比比皆是。有的同學很是挑食,吃了幾口飯就倒掉了,說這飯菜是自己不喜歡吃的!有的同學光想買零食,不想吃飯;有的同學著急去玩,盛飯的時候,走路慌張就把飯粒灑在地上!……這些都是在浪費糧食!也許你并不覺得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得什么,可是,如果你浪費這一點,他浪費這一點,大家都浪費這一點,那就是一個驚人的損失了!
國家教委早在1991年10月10日就發出了關于教育系統認真開展愛惜糧食、節約糧食教育活動的通知,通知指出:在不少學生中,節約糧食的觀念十分淡薄。這不僅反映了不少青少年學生和兒童不懂得珍惜人民群眾的勞動果實,而且也直接反映出他們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為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一定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高度重視這一問題,要把節約、愛惜糧食的教育活動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長期抓下去,并努力抓出成效。教育學生樹立“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觀念,培養他們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所以,我們要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它也是“養成良好習慣”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我們創建“綠色學校”、創建“節約型學校”的實際行動。我們要樹立節約意識。“愛糧、惜糧、節糧”不能只是空洞的口號,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風尚不僅過去需要、現在仍然需要。我們的糧食遠未充裕,我們任何人都沒有權力糟蹋糧食,希望前面我提到的那些浪費現象不再發生。
同學們,你想做個文明的好學生嗎?那就從文明就餐、節約糧食開始吧!其實節約糧食,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飯菜;吃飯的時候,也要集中注意力,認真吃飯,不挑食。無論爸爸媽媽給我們吃的,還是學校里的飯菜,為了自己的健康,我們都要通通吃掉它,把肚子吃飽,吃飽了才有利于我們身體的健康成長。
世界糧食日的演講稿篇七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聯合國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把世界糧食日的那一周定為節糧周。設立這個節目旨在提醒人們:這個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吃不飽,穿不暖,希望人們在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的同時不忘節約。
仔細想想,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不少浪費糧食的事情發生,一些不合口味的飯菜都是直接扔了。同學,你扔掉了什么?從小我們就知道那首《憫農》,知道粒粒皆辛苦,節約糧食,反對浪費也是從小就被父母和老師掛在嘴邊的。
在就餐時間內我們不僅要注意買飯的秩序,餐盤的放置,最主要的是要節約糧食。從前,泔水缸中總是堆滿了剩飯剩菜,其中不乏雪白的米飯和幾乎沒動過的蔬菜。平均每三位學生就有一位倒掉小半碗飯菜,有的吃幾口就倒掉,飯菜吃不凈的情形幾乎人人存在。浪費的風氣日益興盛,而人們熟視無睹,無視現實!同學們,當你們倒掉剩下的飯菜時,可曾想過,世界上還有8。5億多人遭受饑餓,還有很多你們的同齡人因為貧困而不能接受教育。
饑餓之于我們已經是個遙遠的名詞,但是我們國家的糧食已經富裕到了可以不提節約、肆意揮霍的地步嗎?中國人口超過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還以千萬畝的速度在消失。我國東部600多個區縣人均耕地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5畝的警戒線。而我國由于設備和管理落后,糧食在收獲、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的產后糧食約有850億公斤被白白浪費掉。
應該說,單個學生的浪費是有限的,而學生群體的浪費是驚人的。我們不能不鄭重地呼吁:尊重勞動,杜絕浪費。一米一粟當思來之不易,愛糧節糧須知人人有責。
同學們,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當我們唱起雄壯的國歌時,我們心中充滿了自豪和幸福。我們為自己是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而自豪,我們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歌唱。我們更要牢記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艱苦奮斗,勤儉節約。
世界糧食日的演講稿篇八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是初二(9)班的xx,演講的題目是:《珍惜糧食拒絕浪費》。
還記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嗎?人們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節約糧食這種觀念是早該丟棄的陳詞濫調。如果留心一下四周就會發現一一生活中糧食浪費幾乎無處不在。
我所說的話不知道對大家有沒有所幫助,但是我希望想減肥不要怕多吃些飯,貪玩的不要拿飯菜出氣,這是鄙視農民伯伯的勞動,把嘴收的和瓶口一樣小的同學多吃幾口飯,這樣利于成長。同學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節約是美德,節約是品質,節約是責任。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在校園蔚然成風,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為建設文明和諧校園作出應有貢獻。
世界糧食日的演講稿篇九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是502班賴xx同學,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堅持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勤儉節約一詞對于我們來說是很司空見慣的,勤節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作為新世紀的學生應把這一寶貴精神財富保存并發揚光大,使我們的節儉意識得到升華與提高;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滿幸福;使我們的校園更加充滿活力、充滿希望。
我們深知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在我國物質資源相對不多的前提下,發揚節儉精神顯得更是舉足輕重。據現狀分析我國人生活的溫飽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于是乎許多人在現有基礎之上似乎已經滿足,甘心在原地作踏步運動,他們認為中國地大物博,面對著“博大”的資源可以大肆地浪費。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觀察我們的周圍,浪費現象就在身邊,關不緊的`水龍頭、白天亮著的電燈、吃剩被扔掉的饅頭、地上到處灑落的糧食等等。在中國,一件小事如果加上13億人口就是大事,如果每人浪費一點資源,加起來就非同尋常,如果每人節約一點資源,加起來就是一筆巨大財富。
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智慧,節約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和風氣。所以我們師生如果能夠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牢固樹立節約意識,從節約一張紙、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糧入手,做到勤儉節約,我先行,以實際行動把節約落到實處,對于我們學校來說,那也將是一筆可觀的財富。
勤儉節約,我先行;就是要從思想上崇尚儉樸,以勤儉節約為榮、鋪張浪費為恥,要舍得吃大苦、耐大牢,把艱苦奮斗當成有效發展的助推器,把勤儉節約當成戰勝困難的傳家寶。
我相信,只要大家都能積極行動起來,從節約一張紙、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糧做起,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那么,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幸福安康。謝謝大家。
世界糧食日的演講稿篇十
今天,老師給了我一本《我的祖國》,這本書講述了新中國建立后,通過幾代人的努力,逐漸強大,直至實現東方巨人的超越——圓夢奧運的歷程。我們的祖國擁有壯麗的山河,歷史悠久的名城,發奮圖強的人民,讀完這本書,我為我是一名中國小學生而感到驕傲。
書中第三課《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讓我印象最深。書上說21世紀,世界人口已經達到66億,卻依然有8億人處于饑餓狀態,在糧食問題日益凸現的今日,世界將目光投向了中國。中國耕地面積只占世界7%,人口卻占世界22%,雖然現在經濟發展較快,但還有很多人吃不飽,有些貧困地區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
面對我國糧食恐慌這一嚴峻現實,有位叫袁隆平的爺爺,通過對雜交水稻的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品從300公物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每年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1億多人。袁隆平爺爺滿懷信心地向世界宣稱,中國人不僅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更能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作出巨大貢獻。
諸葛亮曾告誡他的兒子:“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話告訴我們,生活簡樸,可以培養一個人的美德,浪費是一種可恥行為。科學家們一邊在努力研究如何解決糧食危機,我們卻在另一邊浪費糧食,照這樣下去,這個危機不但解決不了,而且會更嚴重。
從小我們就學會了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句詩的含義呢?暑假時我曾在水頭田垅里看到農民伯伯、阿姨們,頭頂烈日,有的腳踩打谷機,汗流浹背,渾身濕透;有的彎腰弓背,在燙腳的水中插秧的情景,才懂得一粒糧食一滴汗的真正含義。是呀,每一顆糧食都是農民的血汗凝成的,我們一定要特別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