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一
前幾天,我讀了《我與地壇》這本書,它使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生命的含義。作者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忽然癱瘓,輪椅伴隨著他走過了漫長的歲月。癱瘓后他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心情低落至極點,對生命也失去希望。這樣特殊的經歷,使史鐵生在對生命的理解上比大多數人更深刻,也更特別。
《我與地壇》中講述了作者在雙腿殘廢的打擊之下,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在無意中進了地壇這個園子,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作者還寫了在地壇中所遇到的人與事。
生與死是作者思考最多的內容,對生命的思考也一直貫穿全文。他在文章中說:“我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他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積極向上的對生死的理解,使我不由得敬佩。相比史鐵生的經歷,我遇到的那些挫折與打擊簡直微不足道——雖然這樣,但它們仍然不可逃避地存在著。
在升入初中后,我的學習壓力瞬間增大。各種困惑與迷茫從四面八方襲來,使我不知道如何前進。
即使如此,我依然堅信,不要悲觀失望,不要對生命失去信心——因為只有穿越一片黑暗之后,定會見到從未想象過的光明。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二
當我合上書頁時,不禁被當時的天真給逗笑了。依稀記得有這個想法是因為當時看了這本書的引薦語:“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地壇……”。其實這想法也并非大錯特錯。對于史鐵生先生而言,地壇不僅僅是一個景點,更像是一位朋友,在他處于人生低谷悲痛之時,“他”給予他撫慰,聽著他抱怨上帝的吝嗇;在他寂寞孤獨之時,“他”給予他溫暖懷抱;在他對世界絕望時,“他”告訴他自然中蘊藏的壯美之景。于是,史先生重新點燃了生命的火焰,不再悲天憫人,恍惚意思到,在這些白白流動的時間中,是該干些什么了!他拿起筆,開始近乎瘋狂的創作,而這,卻讓他的精神失去自由,當他再走回地壇時,他釋放了自己,明白了創作的目的,為活著而寫作。
我閉了閉眼,又抬頭望向窗外,世間有多少不停忙碌奔波的人,又有多少在不堪壓力最終被擊垮,而史先生卻全力堅持了下來,這其中原因為何?我想,應該是史先生有著他自己的精神家園吧,就像王小波曾著一本書,名叫《我的精神家園》,里面闡述了他對精神家園的理解和自己的寄托。于大家,每一個人都在被不同的挑戰而挑戰,有的人倒了,有的人繼續咬力堅持著,惋惜的是,他們卻又被下一個挑戰給打敗了。而這時,真正能讓你再次滿血復活的,正是你的精神家園!那里有你的信念,有你刻苦銘心的曾經,有你堅持不懈的緣由。在你強大精神的支持下,成功必將會再次屬于你。
或許那步著似荒蕪又生機勃勃的土地——地壇——是史鐵生先生最堅持的精神支柱,或許那個心心念念永遠掛在心頭上的人,是你勇往直前的動力;或許那段你可以為之上刀山下火海的感情,是你向更完美的自己進發的執念;或許是對國家,對自然的那份拳拳之情,讓你忍受了一切苦難獻身于世界。這么多的或許,卻只為說明一件事,當你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時,一切突如其來的考驗最終會因為你的強大而退縮。
我拿起筆,精神抖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爽,想著我最后一年最期盼的成功,翻開了手頭的書本。
前兩天,我讀了《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看完之后,我感觸頗深。
《我與地壇》文中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從蜂兒、螞蟻、瓢蟲、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氣息,纖細弱小的身體卻蘊藏著無盡的生機。我想,人生也如同這園子一般,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那么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史鐵生在園子里思考著死與怎樣活的問題。最后他終于想通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而我們生存,就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去。母親對史鐵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激勵。可以說,園子是用自己的胸懷包容著作者,母親是用愛包容著作者,“有過我和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這是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一個鮮活靈動的繽紛的世界,不僅讓史鐵生感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著,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作為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我常常想支撐著史鐵生以殘疾的身軀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感恩,感恩母親,感恩生命也許是最好的答案。
《我與地壇》表現的對生命的理解,值得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三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作品,是史鐵生花十五年的結果,文章中作者寫了對人生的感悟,在文字中作者有了很省的感情,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因為腿疼來到了北京的一個大醫院,從此以后,史鐵生再也沒能站起來過,他在人生的最重要、最狂妄的時候不幸失去了雙腿,這個疼痛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這個慘痛中,是他的母親喚醒了他的意志,在這里史鐵生有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下去。
然而,他打敗了困難的挫折,每個人都不可能一生都一帆風順的,遇到種種不可磨滅挫折,種種的抗拒不了困難,只要我們愿意去挑戰、去克服。就不可能有做不成的事。
《我與地壇》史鐵生的文章中讓我學了堅強的意志,讓我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解。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四
如果有一本書濃縮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華,如果它帶來的是無盡的感慨與感動,如果它如同一股四季融合在一起的囊括人生酸甜苦辣的風,如果它經歷了歷史的洗禮卻還如同昨日般鮮活地流動在我們的血液里,激情澎湃地撩動我們心中那條敏感而脆弱的神經,那它無疑就是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了。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它深藍深藍的封面牢牢地扣住了我的眼球,很藍很藍,藍得像風寒病人的臉,藍得散發出一陣陣詭異而神秘的氣息。它令我想到壓抑恐怖無生還之地的黑洞。史鐵生先生的文章也是藍色的,但是它就像一個單調的調色板,有時候加點白色,有時候抹點藍色,因此它的藍是多樣的豐富的,組合在一起形成絢麗而耐人尋味的藍色世界。
《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讓我在另一個角度觀察生命,在絕望和希望的臨界點品味人生。
生與死。這是一個在死亡線上僥幸被死神遺棄的幸運兒所必定要思考的問題,這也是社會上麻木忙碌的人們所沒有時間思考的問題,這更是一個人對生命絕望卻還殘留不舍的時候徘徊不定的問題。但是這不是一個正值狂妄年紀的熱血男兒所需要思考的問題,然而命運的作弄,史鐵生先生便恰好在這個狂妄的時候成為了那個不幸的幸運兒。也正好,地壇適時出現,天時地利人和才釀造了史先生筆下的智慧。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句話的沉著穩重深深撼動了我。生死不是我們能選擇和掌握的,它必定會來,它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此我們所能夠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不需抱怨生在何時,不需尋覓為何生,不需擔憂死的降臨,不需計較死后如何。人生就是旅途,人只能在一輛沒有轉彎后退剎車的汽車上乘坐,生是起點站,死是終點站。倘若你的心思在汽車的快慢變速中焦慮,在估計著終點站的方位,在小心翼翼地注視著地上的坑洼,那么不論是沿途大自然的千姿百態,車窗外行人的友善微笑,還是街道上的霓虹燈影都會與之擦肩而過,遺憾地成為省略的過去。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我們何必去在乎它呢?我們不能匆匆忙忙趕時間似地跑完了一生,生命不是怕上班遲到的擠車族。
母親的愛與關懷。史先生是幸運的,因為他擁有一個睿智溫柔的母親,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支撐著他。他的文采,他的文學道路,他的人生感悟,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母親的睿智和引導。可惜的是,直到母親去世,遲鈍的史先生才能感受到那份濃烈的愛。那份遲到的真心實意的追悔莫及的情感在書中每個角落里激蕩,不眠不休地警示著我們。任何情感,一旦錯過了懂得珍惜它的時機,錯過了履行回報它的有限期,再怎么后悔莫及也是徒勞。史先生含恨后悔為什么不能早些想到這句話:“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否則也許他就能早些懂事了。
《我與地壇》中的一句話很讓人痛心和感動“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合歡樹》《秋天的懷念》是對母親的追念,是史先生的遺憾和悔恨。獨愛《秋天的懷念》。北海的菊花開了,卻沒有和母親一同去看看。這種遺憾是一生的痛,無法言語的。
母愛的重量是永遠無法估量的和計算的。人類有再豐富再深淵的想象力也無法想象母愛的力量。風是摸不到看不到的,但是我們能通過周邊事物的動態來感受它的存在。其的強弱也是能感受的。它可以是只能吹起一片葉子的微風,也可以是能瞬間吞噬一座城市的颶風,也許它能更強勁。風是大自然的霸主,因為我們無法估量它,也許它能摧毀整個地球。母愛亦如此。
《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本智慧。細細地品讀它,無盡的精彩會在思想中跳躍迸發,無盡的感動會在心里汩汩流動。
最后再看看封面那片刺痛的藍,卻顯得不那么驚悚。它更多包含的是疼痛與恐懼后對人生的豁然開朗,正如在披荊斬棘、翻山越嶺攀上懸崖后眼前的海天一色,只是它在經歷了生死的磨練后顯得更加沉重且珍貴罷了。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五
近日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了不同尋常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肢體殘疾,但在我看來他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充實的人生,始終有伴隨著他的地壇。地壇在史鐵生的生命里充當一個重要的角色,從而引發了我對地壇的遐想。書中描述: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闌,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藏幽,到處的荒草野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蕩。這是史鐵生第一次看到的地壇。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里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他兩腿殘廢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就搖著輪椅總到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跟別人上下班一樣在那里消磨時間,躺在輪椅上或者是坐著看書或者是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打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的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的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子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院子都是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園中荒蕪但并不衰敗。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并不衰敗,看到了他心情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么時間,什么天氣他都在院子里呆過。他總是想一些我們看起看來很平常的事,如:經常反復想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后他便覺得安心了。還有是怎樣生活,這幾乎是困擾他的重要問題,但有些東西是任誰也無法改變的:比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的燦爛;比如在園中最為落寂的時間,一群雨燕都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喊得蒼涼;比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蕩安臥,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味苦的味道。這樣的想法是他得到了安慰。也是我從沉迷中醒來,領悟到不變得美,他時刻伴隨著生活。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不僅是地壇陪伴他,還有一個時刻關心、牽掛著他的母親。
史鐵生到過的每一處,他的母親都不知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母親總是悄悄地來找他,又不讓他發覺,每一次找到后又悄悄的離開。等他母親去世后他才懂得那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無私的愛,他的偉大的值得他驕傲的母親在他心中滲透的深徹。啊,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使我想到了我的母親,母愛不一定是轟轟烈烈,感天動地。平淡中流露著真情,愛如淡茶,越品味越濃香。母愛是一處港灣,讓我們遠離風浪,享受安寧。母愛是雪中炭,給了我們慰藉;是失敗時的鼓勵,給了我們信心。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春天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以聲音來對應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鹽樹葉子嘩啦啦的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六
一位身殘志堅,不向命運屈服的偉大作家,一本撼人心田,不被流行掩蓋的經典作品——這個暑假我閱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下面我就來談一談這本書的理解。
其實,在我還沒有真正打開這本書之前,我已經無數次的從小學,初中,高中的老師和同學口中知道了史鐵生是一位身殘志堅的人,他雙腿癱瘓,在媽媽和朋友的幫助下樂觀而堅強地繼續自己的生活,心中充滿了豁達與感激。我本想這樣一位偉大的作家,其作品必然也是充滿深刻難懂的哲學理念,但是,閱讀之后我才發現,他的文章通俗親切,可以把深刻的道理通過有趣生動的語言傳達給讀者,發人深省而又讓人很易接受。下面我就想說一說我看完這本書以后,和以前不一樣的感受。
首先,通過這部書,我對wenhuadagemi之前,之后的那一段時光有了一個更加充分的了解,在這本書中,我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插隊”什么是“扒火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產物,所特有的緊張,混亂的氣息,他們就像放射線一般,從30年前向我射來,告訴我過去的事情,讓我反思到當下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或許這就是書籍與閱讀的力量和魅力吧,它可以帶給我們各種各樣自己不曾親身經歷的感受。其次,這部書還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從前城市里鄉村里孩子的生活環境。在“八子”“看電影”兩篇作品之中,史鐵生回顧了自己童年和小伙伴們一起打鬧嬉戲,一起為了手中僅有的兩張電影票而想方設法地擺脫一堆“弟弟”的跟隨,一起去到“岔道口”看電影,一起模仿電影中反特的情節卻最后嚇了爺爺一跳……這些生活場景或許都只能存在在那一帶孩子的心里,而我真的感到很幸運,能夠從書中感受到那個時候孩子們心中的淳樸,天真,以及他們在沒有過度電氣化的時代里單純的`快樂,還有從兄弟手足之中體會到的溫暖親情。在現在越來越發達的城市之中,我們新一代的青少年整天面對的都是鋼筋水泥架起來的無情的高墻,孤獨,無助,寂寞,傷感一次次沖刷煎熬著我們的內心,就在這一次次的“洗禮”之中,我們變得冷漠,變得復雜,變得沒有人情味,最后變得連道德也沒有了。這真是一種時代的悲哀,可是,那種40,50年代之前的快樂的童年生活,如今肯定難以回來,它們只能存在老人的記憶里,存在平凡人對生活的記載里,如果沒有打開這本書,那段時光就永遠不會出現在我的心中,我的腦海那份愉悅與幸福就永遠不會轟擊我的心靈,永遠不會讓我對現實加以反思。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七
或許是對這位正值壯年,本應大展宏圖,卻突遭雙腿癱瘓打擊,但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痛苦、迷茫甚至絕望的作家的好奇與同情,我一直樂于讀他———史鐵生的文章。
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寫他的母親。自然而然的閱讀。有意無意的在他的文章中尋找契合點。一個身體走入絕境的人,在冥想和回憶中,寫盡了生之曲折。
最先接觸到的是他的《我與地壇》。名字雖看似與地壇有關。但更多得是寫他的母親。在他失去雙腿的`那段時間,他郁悶、逃避、心灰意冷,終日獨自一人推著輪椅到地壇去。在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邊默坐、呆想。然而這卻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她知道他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她又擔心他。有時,史鐵生在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會來找他。對于他的出行,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驚恐擔憂,正如作者所說“許多年以后,我才漸漸明白,母親這是在自我安慰,自我禱告。是給我的暗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長逝以后,我才有余暇設想,當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長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安,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對于史鐵生的母親來說,她有一個長到二十幾歲忽然癱瘓的兒子。她情愿把痛苦加注在她自己身上。她小心翼翼的顧忌著史鐵生悲痛的心,即使那時的她正身患肝病,卻更加擔憂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心結。
然而就在史鐵生快要撞出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匆匆離去時只有四十九歲。直至母親猝然長逝,史鐵生才開始清醒。對于母親,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倔只留下了悔恨,沒有絲毫驕傲。那時的史鐵生還太年輕,他被命運沖昏了頭腦,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人,殊不知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時要加倍的。而母親在臨終前,仍念叨著她那有病的兒子和還未成年的女兒。連最后一面也沒有見著,只留給作者無盡的傷痛和懷念。
母親的去世,也許是史鐵生最大的遺憾。在她去世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讓人動容。作者所刻畫的“母親”形象深入人心,就像世上千千萬萬的母親一樣。我也會從中讀懂史鐵生的懺悔與悔恨,在生活中不留遺憾。
成熟的思量,下次閱讀,也許會有其他想法了。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八
在讀《我與地壇》時,我仿佛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傾聽一位知己細細地講述他的故事,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篇散文給我的感受是: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珍貴的東西叫幸福,它看不見,摸不著,卻一向在你的身邊。有的人認為幸福是榮譽,是金錢,是權力,而我認為,幸福是母親對你深深的愛。
經過閱讀《我與地壇》,我也深深的反思了自我對種種不對。寫作業時,媽媽讓我身體要挺直,肩膀不要一高一低,我總是會反駁一句:這跟您有什么關系;暑假里,我每一天都吃冰條,媽媽說,女孩子冰條吃多了對身體發育不好。可我還是趁您上班了,偷偷吃。我還記得許多這類的事,可是在做過之后沒有勇氣對您說對不起。媽媽,我愛您!是您給了我一個充滿愛與奇跡的世界;是您在我身邊不斷的督促,鼓勵我去勇敢地放飛自我的夢想;是您給我自信,讓我微笑著去應對生活。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九
原來世界仍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現實,只能改變現在的自己。想來每一個春夏秋冬都是截然不同的,都會散發出濃郁的.人生況味,緬懷那段艱苦歲月。生命是如此復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于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在思考之中,逐漸成熟,更清晰地認識世界,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借馮驥才先生的一句話:風可以吹起一張大白紙,卻無法吹走一只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順從。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十
《我與地壇》這篇散文對我影響挺大的,每當在生活中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的時候,我總會想到史鐵生。比起史鐵生的人生中所遭遇到的災難,我瞬間就覺得我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困難都不是困難了。而且我真的很佩服史鐵生的勇氣,在經歷了雙腿癱瘓的挫折之后,他還是能夠找到繼續活下去的理由。我知道那個過程肯定很難熬的,一般人是很難理解他從癱瘓后再到重新找回生活的目標是一個多么艱辛的.過程。如果是我的話,我真的很難想象得到在我的雙腿癱瘓之后,我到底應該去怎么去適應以后的生活。
他的母親對他所付出的愛,我真的很感動,一個母親在經歷著孩子雙腿癱瘓:這是一件多么難過的事情。她肯定希望雙腿癱瘓的不是她的兒子,而是她自己。因為她在看著她的兒子經歷痛苦的時候,她的心中會比他的兒子更痛苦。我也挺替史鐵生惋惜的,當他媽媽在他的身邊的時候,他并沒有好好地感受母親對他的愛。失去母親之后,他才明白母親對他的愛是多么的無私,可是當他明白這一切的時候,母親已經離開他了,到了一個史鐵生永遠都到不了的地方。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十一
《我與地壇》講述了作者與地壇的關系和他與母親的愛,讓我們感受到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凈的思維和深切的領悟帶給我們的啟迪和引導。“一個被命運打倒而最終又站起來的人與一座古園的`故事,從頹廢消極到平靜感悟的轉變”。作者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歲失去了雙腿,艱難掙扎于人世,他在地壇遇到的人和看到的事以及一系列的感悟,終于讓他在絕境中找到了生存的理由和生命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