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刀鋒讀后感篇一
除去宗教和尋找終極答案的部分,看到拉里就好像看到我的大千本人。怪,自由,真誠,從不把外在眼光當回事。討厭包裝自己,不費力迎合他人的喜歡。作為一名普通人,拋不下虛榮心的伊莎貝爾沒有和拉里結婚是必然的,往后的大半生里她卻仍然苦戀也是必然的。而我認為還有一件必然的事是,伊莎貝爾從未真正了解過拉里的內心。所以她未曾真正擁有過他。拉里愿意娶放逐自己的蘇菲為妻,慍怒的伊莎貝爾因而用盡了惡劣的言語詆毀她,貶低她,耍心機手段攔截她的幸福。我毫不意外。也更加明白為什么可憐的伊莎貝爾配不上拉里的靈魂。
另一位值得感慨的是艾略特。辛苦一生躋身名流社會,當作這輩子最高的priority,和最后臨終時的孤獨形成了好不心酸的對比。毛姆在闡述這個人物事跡時的客觀讓我由衷欽佩。非但沒有讓讀者對艾略特的人生價值觀形成偏見,還甚至能從他精心維護的奢靡生活中看到此人很多可愛的閃光點。臨終時他回邀請函上寫道,“甚感遺憾,事先與天主有約。”事先與天主有約,這份和他離世前physicalcondition極其相對立的優雅又怎么不讓人佩服和難過呢。如果他年輕時料想到自己將孤苦伶仃得離去,還會奮力追求這樣的一生嗎?會的。他還是會的。
很久以前有一次我自言自語了很多煩惱,大千說,那就讀書吧,你所有的煩惱早就在前人的書里有了答案。我當然不敢對每本書都帶著功利主義去讀,指望讀了就能解決我某部分難題。但無疑毛姆這本確實給心里帶來了清風。最后,我很喜歡他留給蘇菲的那句詩。
“寶貝,走吧,去看看那朵玫瑰花。”
路漫漫其修遠兮,迷途時我準會想起這句話。
刀鋒讀后感篇二
很值得一讀。
本書用對照的手法,寫了兩種人,入世者,出世者。
入世者以老談伯頓作為代表,一生都獻給了名利場。垂死病中還要為了一紙請帖顛倒悲歡。作者一邊反諷,一邊同情。還盡力滿足他最后的愿望,讓他自以為志得意滿的去見上帝。伊莎貝爾深得舅舅真傳,品味,價值觀,生活方式,一樣浸泡在名利場中。浮華,無情,勢利卻圓融,優雅,修煉成精。作者以大慈悲的情懷,同樣給她求仁得仁的快樂生活。
出世者以拉里為代表。換一句更像西方哲學的術語,叫做自我實現。他徒步丈量過歐洲的大片田野,最后在印度的瑜伽行者那里找到了靈魂的歸處。但他不是棄絕世界的隱士,他是當求到了靈魂安寧之后,又回到原來的世界里,繼續生活,越來越純粹的生活下去。
從自我實現這個意義來說,蘇菲是失敗的實現,蘇珊是成功的實現。而蘇菲更近于拉里,蘇珊更近于伊莎貝爾。格雷不過是個從來沒有自己的空皮囊。
刀鋒如果有主題,主題就是自我實現之路吧。
或許拉里純粹高尚,有自覺,能自省。而伊莎貝爾通透精明,自私,也自律。他們都是世間難得的人尖兒。
刀鋒讀后感篇三
無論是《月亮和六便士》還是《刀鋒》,毛姆都是在描述一種以精神的富足、靈魂的安寧為人生指向的生活。相比《月亮和六便士》,《刀鋒》里的人物更加多樣,作者對這些人甚少主觀評論,只用客觀的敘述,每位讀者大概都能在那些人物身上找到符合自己的人生態度的范式。
在我看來《刀鋒》是一部探究生命意義的文學作品,作品的人物雖不算多,但都各具代表性。
艾略特一心追求上層社會的身份認同,他總是舉辦各種宴會,盛情招待巴黎或倫敦的名流,對每一次被邀請參加能彰顯身份的宴會都極為重視。在幫助拉里進入上流社會的社交圈的計劃被拉里拒絕后,他就極力反對侄女伊麗莎白和拉里的婚事,在他眼里努力進入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努力掙錢的男子才是女人婚嫁的方向。艾略特在臨終前惦記的依舊是某個名流的宴會是否給他發請柬,以至于總是客觀描述事實而不做評論的毛姆先生都忍不住說了一句:“想到他的一生過得那樣愚蠢、無益和無聊,使我感覺難受”。可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艾略特盡管庸俗,但他慷慨,為人也比較簡單,對年輕人總是不吝提攜,而且重視親情,對姐姐和侄女總是傾心相助,所以毛姆筆下對他只有憐憫和同情,卻并無反感。
伊麗莎白,艾略特的侄女,拉里的初戀情人。伊麗莎白和拉里最初進入讀者的視野時,只覺得這真是天賜良緣,一個美麗得體,一個溫潤儒雅,而且彼此愛慕,所以當艾特略反對二人的婚事的時候,只覺得這老頭真是無事生非。但漸漸會發現,其實二人的人生追求是沒有交集的,一個注重享樂,一個注重心靈。好在二人因為無法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達成共識,適時地分開了。伊麗莎白嫁給了股票經紀人的兒子,生活富足,夫妻恩愛,盡管她心里一直都愛著拉里,但畢竟物質享樂才是她的天性,這一點得到滿足才是她幸福的源泉。
拉里,原本也是一個普通的男孩,但一戰的經歷讓他對生死、對生命都有了更多的觸動和思考,他將尋求生命的意義作為人生的目標,而物質和肉身不過是靈魂的載體,維持基本的溫飽足矣。我不認為所有的讀者都能讀懂拉里,理解拉里,甚至可能會有讀者和艾略特那樣對他不屑,(不過愿意讀這本書的人,大多應該不是庸常之人吧),至少現實生活中持艾略特的觀點的人一定不在少數。
對拉里來說,了解這個世界,解開人生的意義這個疑惑的最佳方式是好好看看這個世界,所以當別人努力構建物質富足的大廈的時候,他行走于東方和西方,尋求人生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對構筑他的心理大廈極具意義的一些人,拉里是用心靈和這個世界交流的人。“他沒有野心,不要名;他最厭惡成為知名人士;所以很可能安心地過著自己挑選的生活,我行我素,別無所求。”“他認為人生最大的滿足只能通過精神生活來體現,他本人始終抱著無我無求的態度,走著一條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
關于拉里另外一個被我關注并被觸動的情節是拉里的婚戀。在拉里和伊麗莎白分手后,拉里唯一一次結婚的機會是和他青少年時的伙伴,那個曾經經常和他一起在樹蔭下讀詩的索菲。拉里和索菲是在相隔十多年后偶遇的,屆時的索菲,因為家庭遭遇變故失去了相親相愛的丈夫和孩子,然后墮落到令人不齒的地步。拉里準備娶索菲的消息令伊麗莎白極為震驚和不安,她認定拉里是出于同情,想幫助索菲才要和她結婚的,在極力反對無效后,伊麗莎白用計謀令已經有所改變的索菲故態復萌,索菲因此和拉里不辭而別。在小說的最后索菲被人勒死并裸露著身體拋入海中。在辦完索菲的喪事后,拉里的眼神一改往日的平靜淡然,帶著凄慘的味道說:索菲是他唯一想要結婚的對象。索菲不算漂亮,尤其到了后來生活放蕩粗俗,樣貌衰老,和美麗優雅的伊麗莎白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但拉里依舊憑借過去的記憶認為索菲“有可愛的靈魂,熱情,超脫,慷慨。她的理想是崇高的”。對于拉里這樣用靈魂行走在世間的人來說,遇到一個靈魂契合的人,哪怕她有不堪的外表,令人不齒的放蕩生活,但她卻能讓寂寥寒冷的靈魂有所牽念并溫暖起來。索菲死后,拉里真正與這個世界疏離了,他徹底放棄了世俗的生活方式,派送完自己的財產后,模仿印度的托缽僧,邊游歷邊干活,僅維持最基本的物質需求。
小說對人物個性的描畫筆墨飽滿,頗具獨特性,立意高遠,名副其實的佳作。
刀鋒讀后感篇四
這本書的書名叫《刀鋒》(therazor’sedge),作者是英國人,毛姆。razor是剃須刀的意思。
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段話:“我要走遍世上每一條路,度過深沉的悲傷,莫名的哀愁,無盡的喜悅,只求放手一博體驗人生,追求靈魂中的星辰。”如果你對刀鋒這本書名不是太熟悉的話,那么你對《月亮和六個便士》這本書一定了解,對,是同一個作者——毛姆。毛姆是英國著名作家,一生著作頗豐。上網百度了毛姆的生平簡介,從小父母雙亡,寄養在童年不幸的經歷對他后來的影響很大。
《刀鋒》這部作品描寫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在軍隊中,拉里結識了一個愛爾蘭好友,一位飛行員。這個好友非常勇敢,置生死于度外。在一次遭遇戰中,因為救拉里而中彈犧牲。拉里復員后,被當作英雄,有漂亮的未婚妻伊沙貝爾,有親友為他提供的遠大前程的工作,美好生活正在敞開懷抱等待他,但拉里并不快樂,他選擇逃避這“美好生活”,他的“游手好閑”令周圍所有人不解。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強烈的震撼,死亡使拉里對生命有了獨特體驗,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開始追問生命的意義,人存在的意義,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么有惡和不幸,最終在印度領悟人生的真諦,因此,這本書帶有東方文化的背景。這得益于作者——毛姆一生喜歡游歷,足跡踏遍世界各地,深諳東西方文化。他以哲人的睿智洞察到西方社會中現代人的精神危機可以在東方文明中找到治愈良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工具理性走向極端化,追求高效率使手段成為目的,而人則異化為達到目的手段;西方文明所崇尚的主流價值觀成為窒息人生命和個性的枷鎖;而東方文化和宗教中通過求諸內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自我完善等思想所關注的是人本身存在的價值,強調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質。
艾略特是小說中的另一中心人物。如果說拉里是經東方文化啟迪而開化的明白人,艾略特則是終身執迷不悟的可憐蟲。毛姆無時無刻不把這兩人進行對比,其目的是將東西方文化的優劣短長進行觀照,其敘述語調也有本質的區別:對拉里是由衷的褒獎,對艾略特則是辛辣、尖刻的諷刺。艾略特極其聰明,他削尖腦袋鉆入上流社會,靠權謀、手腕討得上流社會體面人士歡心而站穩腳跟,他從不放過任何商業機會,他不動聲色地向上流社會附庸風雅的達官顯貴推銷形跡可疑的古董名畫,并因此而暴發起來。艾略特是當今商業社會一個典型的功利主義者,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一切信奉交易原則,而這一切不過是過眼煙云。艾略特的人生悲喜劇說明靠名利等身外之物來證明人生價值的想法是極其愚蠢的。
這本書還要細細品讀,才能更深刻地體會書中的諸多哲學精神。
刀鋒讀后感篇五
早就知道有這本書,但是,如果不是兒子在微信閱讀中推薦我閱讀,讀它不知道是何時的事,因為,已經很久沒有了閱讀小說的興致。但是,把它讀完,卻忍不住想說點什么,因為,這是一本認真探尋人生意義的“三觀”教科書;因為,我曾經和兒子講過,要本著“三觀一致、個體相當、門當戶對”的原則找女朋友,至于是誰,看兩個人的緣分,但愿他能夠聽進,適時遇到。
在我看來,書中的各個人物(拉里、伊莎貝爾、艾略特、蘇珊、索菲、格雷以及第一人稱講述故事的毛姆……),拉里無疑是作者要樹立的一個標桿、一面旗幟、一個理想中人。他不愿意聽任陳規套路的擺布,甘愿在社會規范的量尺下做一個有責任心而無公害的普通螺絲釘;他超然隨性,熱愛知識,不以勞動為苦,他的眼里沒有階級之分,沒有上下貴賤,只有善惡,是人世間少有的那種純粹。
如拉里所說,活著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的完善、精神的進化。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上有老下有小,逃避不了贍養父母的義務、養育子女的責任。即使是堅持精神至上的人,羨慕拉里的生活,但有勇氣邁出拉里式生活第一步的人,總是寥寥。我們周遭的人大都是物質大于精神,在蕭山這樣的經濟發達縣區更是如此,很多人隨波逐流、掙扎徘徊。
如何活的明白、快樂,并不是看幾本書就可以掌握的技能。無論毛姆虛構的故事情節多么引人入勝,刻畫的人物形象多么栩栩如生,讀后的結論只能是:不管怎樣的人生,都要享受這個在刀鋒上行走的過程,活好當下,人人都是拉里!
刀鋒讀后感篇六
拜服艾略特的執著,折服蘇姍的豁達,佩服蘇菲的徹底,羨慕拉里的追逐,也理解伊莎貝爾的世故。
盡管每個人的人生從彼此對立的角度看來都是瘋魔的,不被理解的。但那的的確確,真真實實是他們的人生啊,他們傾其一生追逐的人生不是么。
不管怎么說,他們都是成功的。
艾略特對社交的執著,讓他在生命的盡頭,還惦記著一封邀請函的回信。
蘇姍的豁達讓她最終躋身于上流社會。
蘇菲歇斯底里的墮落讓她如愿以償。
拉里按自己的意志,煢煢孑立,踽踽獨行。
伊莎貝爾過上了幸福的貴族生活。
每個人都以自己獨有的自傳體寫完自己的刀鋒人生。讓人感嘆又讓人唏噓。蕓蕓眾生,我們自己的人生傳記又何嘗不是刀鋒人生呢。
皮囊只有一面,而人性一人多面,千人千面,所以艾略特在社交場所如魚得水,所以蘇姍在大染缸里活得游刃有余。所以蘇菲在苦難來臨后墮落宣泄。所以拉里重新尋找人生的意義。所以伊莎貝爾嫁給現實和世故。
刀鋒人生割傷了每個人,也重塑了每個人,最后成全了每個人。
人生的意義在哪兒?也許就是按自己的意志,心無旁騖地走完這如刀鋒般的人生吧。唯有心無旁騖才會做到忘我,才不被生活本身所傷害。
刀鋒讀后感篇七
這本書的書名叫《刀鋒》,作者是英國人,毛姆。razor是剃須刀的意思。
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段話:“我要走遍世上每一條路,度過深沉的悲傷,莫名的哀愁,無盡的喜悅,只求放手一博體驗人生,追求靈魂中的星辰。”如果你對刀鋒這本書名不是太熟悉的話,那么你對《月亮和六個便士》這本書一定了解,對,是同一個作者——毛姆。毛姆是英國著名作家,一生著作頗豐。上網百度了毛姆的生平簡介,從小父母雙亡,寄養在童年不幸的經歷對他后來的影響很大。
《刀鋒》這部作品描寫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在軍隊中,拉里結識了一個愛爾蘭好友,一位飛行員。這個好友非常勇敢,置生死于度外。在一次遭遇戰中,因為救拉里而中彈犧牲。拉里復員后,被當作英雄,有漂亮的未婚妻伊沙貝爾,有親友為他提供的遠大前程的工作,美好生活正在敞開懷抱等待他,但拉里并不快樂,他選擇逃避這“美好生活”,他的“游手好閑”令周圍所有人不解。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強烈的震撼,死亡使拉里對生命有了獨特體驗,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開始追問生命的意義,人存在的意義,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么有惡和不幸,最終在印度領悟人生的真諦,因此,這本書帶有東方文化的背景。這得益于作者——毛姆一生喜歡游歷,足跡踏遍世界各地,深諳東西方文化。他以哲人的睿智洞察到西方社會中現代人的精神危機可以在東方文明中找到治愈良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工具理性走向極端化,追求高效率使手段成為目的,而人則異化為達到目的手段;西方文明所崇尚的主流價值觀成為窒息人生命和個性的枷鎖;而東方文化和宗教中通過求諸內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自我完善等思想所關注的是人本身存在的價值,強調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質。
艾略特是小說中的另一中心人物。如果說拉里是經東方文化啟迪而開化的明白人,艾略特則是終身執迷不悟的可憐蟲。毛姆無時無刻不把這兩人進行對比,其目的是將東西方文化的優劣短長進行觀照,其敘述語調也有本質的區別:對拉里是由衷的褒獎,對艾略特則是辛辣、尖刻的諷刺。艾略特極其聰明,他削尖腦袋鉆入上流社會,靠權謀、手腕討得上流社會體面人士歡心而站穩腳跟,他從不放過任何商業機會,他不動聲色地向上流社會附庸風雅的達官顯貴推銷形跡可疑的古董名畫,并因此而暴發起來。艾略特是當今商業社會一個典型的功利主義者,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一切信奉交易原則,而這一切不過是過眼煙云。艾略特的人生悲喜劇說明靠名利等身外之物來證明人生價值的想法是極其愚蠢的。
這本書還要細細品讀,才能更深刻地體會書中的諸多哲學精神。
刀鋒讀后感篇八
斷斷續續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看完毛姆的《刀鋒》。
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伊莎貝爾和拉里。伊莎貝爾漂亮出落,熱愛社交、出行和櫥窗里的富麗堂皇;拉里則有著禁欲系的超然,追逐知識帶來心靈的豐盈和哲思帶來人生的自由。
生活中,伊莎貝爾和拉里的身影我們大多數人中影影綽綽,有的人喜歡或者因為習慣慢慢依賴上富足簡單的生活:工作之余,網紅地點的打卡,新款輕奢商品的追逐,手機層出不窮的短視頻…有的人就像不知魏晉的桃花源人,文字中繾綣的故事,清冷的人物,偶爾讓你按下暫停鍵的哲思,亦或是對紅塵滾滾商業社會的解構,希望逐步掌握世界或者商業社會構成和運行的奧義。精神世界中深層次的泵感才能讓你變得更快樂。
我相信,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物質流俗和精神豐盈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兩面:我們沉醉于諸多感官的快感之中,我們也同時希望有精神上更高層次的刺激和滿足。只是,作為蕓蕓眾生,我們很難游離于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之外。一者,我們作為社會秩序行進的齒輪,被社會和工作的工具理性支配著,不斷的kpi和重復勞動,已然讓我們疲于奔命。二者,我們會首先認為要有更多的財富自由度,才會有、才能夠追尋精神的自由度。最后,就是海量的游戲、爽文小說、社交視頻app充分占據著碎片時間,沉浸在即時的享受和簡單的快樂之中。
我們好像漸漸無力去追逐或拓寬詩和遠方的內涵和外延,隨著年歲趨大,職業定型,再無九天攬月五洋捉鱉的心力來對抗社會的諂媚和冷漠。我們匍匐在社會物欲的泥淖和森嚴秩序之下,在所有的獲得和deadline之后才能喘息,進入片刻的賢者模式。
部分男性有著較為明確的指向,事業、養家和財務自由,可以有更多的推力和身段。部分女性,則沒那么幸運,沒有殷實的家境,也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契機。有時候會試圖嘗試斜杠青年,以期同時獲得內心期望的品質生活和獨立女性的贊許。
之于愛情,最大的感觸就是他似乎是唯一可以不需要理性來解釋的現象。伊莎貝爾愛拉里,可能是因為拉里身上恬淡超然的稀缺特質。伊莎貝爾也可以全身心得交付給格雷,同時,還維系著與拉里的情感牽絆。突然覺得,人的內心和感情其實彈性十足,你所無法理解和接受的,并非你真的無法接受,而是因為你從未接觸,你有足夠的自由度選擇離開。當某種外力或者契機讓你置身于和第一眼并不喜歡之人的稍長相處中,情愫會暗自滋生,誠如《誅仙》里的張小凡和那一襲水綠。
我們司空見慣并切身經歷,摯愛之人的炙愛逐漸冷卻、熄滅。我們更習以為常的是,那個微信上初次聯絡、初次見面的人,少了些許幽默和吸引,就好像洞察全貌,缺失了一期一會因緣際會的耐心,匆匆進入下一段的奔赴之中,周而復始。殊不知,站在更長的時間節點回望,未來幾十年的流年早已將初次的悸動稀釋得蕩然無存。
別高估我們感知和理解一個人的能力,別低估我們內心情感的張力和彈性。不是要勉強自己委身屈就,而是,有時候我們可以變得鈍感一些,別把價值連城的際遇,輕易推走,在你真正了解自己和對方之前。
刀鋒讀后感篇九
有個說法是三十歲到四十歲讀刀鋒,但是沒辦法啊,我讀完了才知道這一說法。
但是三十歲到四十歲,人們也不一定讀得透徹啊。在第六章里我完全是云里霧里,但除去一些頗顯不切實際和梗概性的東方哲學,和一大堆羅列的術語和歷史人物,我還是對故事情節有了些膚淺的了解。
我想,現實中一定沒有拉里這樣的人,為了一個“答案”,放棄物質生活,翻山越嶺,顛沛流離。
“在他身上我看到年輕人少有的沉穩”“他的微笑永遠溫暖而真摯”“他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并不是刻意的疏離感”
毛姆在書中大致這樣評價他,拋給我一個遺世獨立,內心深沉似海的飄飄然的形象。
書中運用大量的對比和反諷手法突出他的單純和堅定,用絕對的毛姆式旁觀者視角縱觀他的心路歷程,總之,讓人對拉里各有各的看法,敬佩也好,不能理解也好,他至始至終活在他的世界里,他的思想里,活在這本書里。
結局的“圓滿”也讓人十分悵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和歸宿,到最后,沒有誰過得更好,或過得更壞,拉里也不例外。精神的高度不是為了在世界上有什么亮眼的成績,也不是在旁人眼里有光鮮的外表,也沒有什么好壞高下之分。
或許拉里會繼續開著卡車在心里思考梵的意義。但那又怎樣呢,我們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答案”,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從事著什么。
刀鋒讀后感篇十
花了兩周時間終于讀完毛姆的《刀鋒》。對小說主人公拉里的傳奇人生特別艷羨,欣賞拉里無牽無掛的游蕩,花大把的時間去追尋生命的意義。拉里是完美的化身,他富有主見,善解人意,待人真誠,愛憎分明。他從不活在別人的嘴中,而是一直遵循著自己的內心,不循規蹈矩,追尋著理想生活。
男主人公拉里在經歷過好友開戰機喪命的事件之后,好像變了一個人,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探索活著的最終目的。他背井離鄉開始他的“晃蕩”之旅。當別人詢問他要去巴黎干什么時,拉里只說去“晃蕩”。這在大家看來是不可理喻的荒唐之舉,認為拉里不負責任,游手好閑。拉里在巴黎的幾年基本上是泡在圖書館,看各類哲學書籍,汲取大量的知識;當他覺得看書累了的時候又去各國游蕩,找體力工作去讓自己的精神重新振作,如此循環往復很多年。最終,他在印度之行中找到了自己想要追尋的東西,救贖與自我救贖,這便是人生的意義。同時,他漸漸明白:一個人能夠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自我的完善。
如果說拉里是追尋精神世界的代表,那么女主人公伊莎貝爾則是追尋物質享樂世界的代表,她和母親通過叔叔艾略特的幫助躋身上流社會。她很美,執著地愛著拉里,但是她的價值觀不允許她和拉里結合。最終兩個有情人沒能終成眷屬,但是圓滿的一面是她和拉里都追尋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她最后嫁給大家口中的最合適,且最門當戶對的格雷,在愛情和面包的抉擇中,她還是選擇了面包。嫁給了格雷果然是過上了她想要的生活,她很滿足,可再次遇到拉里,并且得知他要娶別的女人時,她的內心便不再平靜,嫉妒之心讓她惡毒地拆散了拉里和未婚妻,未婚妻沒有得到救贖,最后慘死在大海中。雖然作者毛姆在文中反復提到很欣賞伊莎貝爾,可言語之中還是很透露出伊莎貝爾的世俗,甚至狠毒的一面。從客觀角度分析,不能說伊莎貝爾的價值觀不正確,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力。
另一位主人公艾略特是一個靠自己的努力經營爬到上層社會的人,他有雄心壯志,苦心策劃各種上流社會的奢華聚會,躋身于上流社會賺取錢財,最后還獲得了國王的賞賜。他有鮮明的個性,也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他不遺余力地幫助自己的妹妹和外甥女,在伊莎貝爾和格雷破產的期間他也照樣給予各種幫助,幫助伊莎貝爾夫婦度過難關。當艾略特得知自己曾幫助過的一個年輕人忘恩負義時,他也嗤之以鼻,畢竟大多數人都不能接受農夫與蛇的故事。
艾略特在垂死之時還在關注是否被邀請參加新型貴族的`聚會,可見他一生的追求一直沒有變——對名利的渴望與追尋。他的一生也圓滿畫上了句號,一生追求名利且在名利中死去,也是一種完滿。
正如作者自己所說,《刀鋒》是一部有完美結局的小說,每個人都追尋到了自己想要的。其實,無論選擇怎樣,請無悔于心。
刀鋒讀后感篇十一
外國的經典小說一開始閱讀時總是有點絮絮叨叨的感覺,如果能靜下心來一口氣讀個好幾章,對于我來說才能真正進入作者所營造的那個世界。前段時間讀了《月亮與六便士》,對于作者所塑造的那個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非常不理解,讀了《刀鋒》之后,才大概對毛姆這種非常聰明的寫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這兩本小說都是按照第一人稱來進行敘述,“我”同主人公算不上親密的朋友,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聊得來,而且一般會跟主人公的親人或朋友有著非常親密的來往,使“我”能夠從第三方聽到關于主人公的不同階段的故事。
說實話,無論是斯特里克蘭德還是拉里,都是很多年輕人可能會非常崇拜,但永遠不會去嘗試成為的一種人,我看到有一些人說他們看毛姆的書會有種想要立馬辭職去浪跡天涯的沖動,但是沒有幾個人會真正的這樣做。“我”也是這樣的一個角色,“我”在拉里的生命中是一個尋常的過客,“我”時常勸說他走常規的路,“我”不能理解他散盡家財的做法,當聽到拉里說他要去做一個出租車司機,“我”覺得他真是瘋了,和拉里去辯論錢的重要性,然而主人公若是這么容易被左右的人,恐怕就不是毛姆筆下的主人公了。
在《刀鋒》這本書中,主人公拉里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男主人公,恐怕所有的少女都會喜歡這樣的一位陽光少年,他同青梅竹馬伊莎貝爾一開始有著讓人艷羨的愛情,那是少年時代純粹直接的吸引,而當拉里一心要追尋自我、全然不在意物質生活時,伊莎貝爾也很理智地選擇了能夠給她體面生活將她奉為女神的格雷。兩人在巴黎重逢及分手的場面,拉里對于精神生活的描述:
“但愿我能讓你認識到,精神層面的生活是多么令人激動,生活的體驗是多么豐富多彩。可謂生機無限。可謂不亦樂乎。只有一種情況可以比擬,就是你自駕飛機翱翔在高空,只有一種無窮大包圍著你,使你陶醉于無邊的宇宙。你感受到的那種欣喜若狂是你不愿用任何世上的權利和榮耀來交換的。”
但這種精神生活我想一般人是無法體驗到的,若非拉里能夠一直頭也不回的在精神世界閑逛,他也無法體驗到這種從容與無窮。而伊莎貝爾想要的是現實世界的從容。他們非常自然的分手,兩人之間沒有一絲不快,還能體面地參加社交活動。
毛姆寫拉里講述自己去印度走走逛逛的五年,一些奇遇,一些想法,作為讀者我們跟著“我”去聽他講故事,“我”問出讀者想問的問題,就讓這樣一個人好像與我們有著似遠而近的距離,這是毛姆的聰明之處,他作為一個普通俗人的角色,跟讀者一樣的眼光去聆聽拉里的故事。
但我還是沒有理解《刀鋒》這個書名該理解為什么意思,可能還只是讀小說讀了個熱鬧,只能用扉頁的這句話再做個結尾:
“剃刀之刃難以逾越;
智者云,救贖之道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