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總結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篇一
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夾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積。
功的定義式:
注意:時;但時,力不做功;時。
功與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的比值。
平均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力與速度方向一致時:p=fv。
物體的重力勢能等于它所受重力與所處高度的乘積,。重力勢能的值與所選取的參考平面有關。
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系: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勢能就減少多少,克服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勢能就增加多少。重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物體重力勢能的減少量:。
重力做功的特點:重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只與物體的起始位置有關,而跟物體的具體運動路徑無關。
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
物體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則物體的動能越大。
合力在某個過程中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
表達式:或。
機械能:機械能是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統稱,可表示為:
e(機械能)=ek(動能)+ep(勢能)。
機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物體系統內,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而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
式中是物體處于狀態1時的勢能和動能,是物體處于狀態2時的勢能和動能。
實驗目的:通過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速度的測量:做勻變速運動的紙帶上某點的瞬時速度,等于相鄰兩點間的平均速度。
下落高度的測量:等于紙帶上兩點間的距離。
比較v2與2gh相等或近似相等,則說明機械能守恒。
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能源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能量,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類利用能源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即柴薪時期、煤炭時期、石油時期。
能量的耗散:燃料燃燒時一旦把自己的熱量釋放出去,它就不會再次自動聚集起來供人類重新利用;電池中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它又通過燈泡轉化成內能和光能,熱和光被其他物質吸收之后變成周圍環境的內能,我們也無法把這些內能收集起來重新利用。這種現象叫做能量的耗散。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過程中,即在能量的轉化過程中,能量在數量上并未減少,但在可利用的品質上降低了,從便于利用變成不利于利用的了。能量的耗散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觀過程的方向性。
如果某物體同時參與幾個運動,那么這物體的實際運動就叫做那幾個運動的合運動,那幾個運動叫做這個實際運動的分運動。已知分運動情況求合運動情況叫運動的合成,已知合運動情況求分運動情況叫運動的分解。
運動合成與分解的運算法則: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是指描述物體運動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與分解。由于它們都是矢量,所以它們都遵循矢量的合成與分解法則。
合運動和分運動的關系:
(1)等效性:各分運動的規律疊加起來與合運動規律有相同的效果。
(2)獨立性:某方向上的運動不會因為其它方向上是否有運動而影響自己的運動性質。
(3)等時性:合運動通過合位移所需時間和對應的每個分運動通過分位移的時間相等,即各分運動總是同時開始,同時結束的。
將物體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拋出,在不計空氣阻力的情況下,物體所做的運動。
平拋運動的特點:
(1)加速度a=g恒定,方向豎直向下;
(2)運動軌跡是拋物線。
質點沿圓周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圓弧長度都相等,這種運動就叫做勻速圓周運動。
注意勻速圓周運動不是勻速運動,是曲線運動,速度方向不斷變化。
線速度:物體在某時間內通過的弧長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其方向在圓周的切線方向上。
表達式:
角速度:物體在某段時間內通過的角度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表達式:其單位為弧度每秒。
周期:勻速運動的物體運動一周所用的時間。
頻率:單位:赫茲(hz)。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篇二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4、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3、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4、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只。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樂音及三個特征
1、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
3、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4、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2、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3、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
4、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的利用
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篇三
1.自行發光是光源,同種均勻直線傳。若是遇見障礙物,傳播路徑要改變。
反射折射兩定律,折射定律是重點。光介質有折射率,(它的)定義是正弦比值,還可運用速度比,波長比值也使然。
2.全反射,要牢記,入射光線在光密。入射角大于臨界角,折射光線無處覓。
物理光學。
2.光照金屬能生電,入射光線有極限。光電子動能大和小,與光子頻率有關聯。光電子數目多和少,與光線強弱緊相連。光電效應瞬間能發生,極限頻率取決逸出功。
動量。
1.確定狀態找動量,分析過程找沖量,同一直線定方向,計算結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計算結果給指明。
2.確定狀態找動量,分析過程找沖量,外力沖量若為零,初態末態動量同。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篇四
1.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
2.光是一種電磁波。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米/秒。
3.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的光射入了我們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鏡面反射一樣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鏡成像特點:(1)平面鏡成的是虛像;(2)像與物體大小相等;(3)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4)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另外,平面鏡里成的像與物體左右倒置。
7.平面鏡應用:(1)成像;(2)改變光路。
8.平面鏡在生活中使用不當會造成光污染。
9.球面鏡包括凸面鏡(凸鏡)和凹面鏡(凹鏡),它們都能成像。具體應用有:車輛的后視鏡、商場中的反光鏡是凸面鏡;手電筒的反光罩、太陽灶、醫術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鏡是凹面鏡。
(1)為什么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
便于找到蠟燭a的像的位置,能夠比較蠟燭a的像與蠟燭b的大小。
(2)無論怎么移動蠟燭b也不能和a的像重合?
玻璃板未與水平桌面垂直。
(3)怎么找到a的像的位置?
挪動蠟燭b直到與a的像完全重合為止。
10.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的現象。
11.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12.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
13.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1)兩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虛實。
(2)物近像遠像變大。
(3)實像都是倒立的。
(1)等高共軸調節:
等高:將蠟燭、凸透鏡、光瓶三者中心調整到同一水平高度。
共軸:目的是使蠟燭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處。
(2)焦距確定:平行光源照射得到最小最亮光斑為止。
14.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機,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照相機內的膠片。
15.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鏡;遠視眼看不清近處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鏡。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篇五
自然界中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例如: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
2.電荷守恒定律:電荷既不能被創造,又不能被消滅,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電荷的總量保持不變。
3.兩個完全相同的帶電金屬小球接觸時,電量分配規律:原帶異種電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帶同種電荷的總量平分。
庫侖定律。
1.內容:在真空中靜止的兩個點電荷之間的作用力跟它們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他們的連線上。
2.公式:
3.適用條件:真空中的點電荷。
4.點電荷:如果帶電體間的距離比它們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帶電體的形狀對相互作用力的影響可忽略不計,這樣的帶電體可以看成點電荷。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篇六
2、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大氣層是不均勻的,當光從大氣層外射到地面時,光線發了了彎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4、光直線傳播的應用。
可解釋許多光學現象:激光準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線。
光線:表示光傳播方向的直線,即沿光的傳播路線畫一直線,并在直線上畫上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光線是假想的,實際并不存在)。
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虛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像和物到鏡的距離相等。
理解: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是以鏡面為軸的對稱圖形。
光的反射的定義。
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的交界面時,一部分光返回原來介質中,使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這種現象稱為光的反射。
兩種反射現象:
注意:無論是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
可歸納為:“三線一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
理解:
(1)由入射光線決定反射光線,敘述時要“反”字當頭。
(2)發生反射的條件:兩種介質的交界處;發生處:入射點;結果:返回原介質中。
(3)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當入射角為零時,反射角也變為零度。
平面鏡對光的作用。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平面鏡對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平面鏡的應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鏡成像。
(3)潛望鏡。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篇七
力學知識點1、力:
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條有向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據不同,可以把力分為。
按性質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形變;改變運動狀態.
力學知識點2、重力:
力學知識點3、彈力:
(1)內容: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跟它接觸的且使其發生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2)條件:接觸;形變。但物體的形變不能超過彈性限度。
(3)彈力的方向和產生彈力的那個形變方向相反。(平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曲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過研究點的曲面的切面;點面接觸處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繩子產生的彈力的方向沿繩子所在的直線。)。
(4)大小:
彈簧的彈力大小由f=kx計算,
一般情況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同時所受的其他力及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應結合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確定.
力學知識點4、摩擦力: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接觸面粗糙、有彈力作用、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觸面相切,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運動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還可能成任意角度.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篇八
1、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臘杰出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對待“力與運動的關系”問題上,錯誤的認為“維持物體運動需要力”。
2、1638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最早研究“勻加速直線運動”;論證“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的物理學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實驗”得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即維持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的結論;發明了空氣溫度計;理論上驗證了落體運動、拋體運動的規律;還制成了第一架觀察天體的望遠鏡;第一次把“實驗”引入對物理的研究,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打開了人們的新思路;發現了“擺的等時性”等。
3、1683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三大運動定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另外牛頓還發現了光的色散原理;創立了微積分、發明了二項式定理;研究光的本性并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其最有影響的著作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5、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經典力學不適用于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即“宏觀”、“低速”是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
1、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布朗運動。
2、1661年英國物理學家玻意耳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它的壓強與體積成反比,即為玻意耳定律。
3、1787年法國物理學家查理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體積不變時,它的壓強與熱力學溫度成正比,即為查理定律。
4、1802年法國物理學家蓋·呂薩克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壓強不變時,它的體積與熱力學溫度成正比,即為蓋·呂薩克定律。
1、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借助卡文迪許扭秤裝置并類比萬有引力定律,通過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
2、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通過實驗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它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它的電阻成反比即歐姆定律。
3、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電流可以使周圍的磁針發生偏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4、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
5、1834年,俄國物理學家楞次: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6、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并從理論上得出光速等于電磁波的速度,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
7、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萊頓瓶所做的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于光速并率先發現“光電效應現象”。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篇九
1、1834年德國物理學家楞次通過實驗總結出:感應電流的方向總是要使感應電流的磁場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即磁通量變化感應電流感應電流磁場磁通量變化。
2、當閉合電路中的磁通量發生變化引起感應電流時,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楞次定律的內容: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為磁通量變化。
楞次定律是判斷感應電動勢方向的定律,但它是通過感應電流方向來表述的。按照這個定律,感應電流只能采取這樣一個方向,在這個方向下的感應電流所產生的磁場一定是阻礙引起這個感應電流的那個變化的磁通量的變化。我們把“引起感應電流的那個變化的磁通量”叫做“原磁道”。因此楞次定律可以簡單表達為: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阻礙原磁通的變化。所謂阻礙原磁通的變化是指:當原磁通增加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或磁通)與原磁通方向相反,阻礙它的增加;當原磁通減少時,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原磁通方向相同,阻礙它的減少。從這里可以看出,正確理解感應電流的磁場和原磁通的關系是理解楞次定律的關鍵。要注意理解“阻礙”和“變化”這四個字,不能把“阻礙”理解為“阻止”,原磁通如果增加,感應電流的磁場只能阻礙它的增加,而不能阻止它的增加,而原磁通還是要增加的。更不能感應電流的“磁場”阻礙“原磁通”,尤其不能把阻礙理解為感應電流的磁場和原磁道方向相反。正確的理解應該是:通過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和原磁通的方向的相同或相反,來達到“阻礙”原磁通的“變化”即減或增。楞次定律所反映提這樣一個物理過程:原磁通變化時(原變),產生感應電流(i感),這是屬于電磁感應的條件問題;感應電流一經產生就在其周圍空間激發磁場(感),這就是電流的磁效應問題;而且i感的方向就決定了感的方向(用安培右手螺旋定則判定);感阻礙原的變化——這正是楞次定律所解決的問題。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可以用圖表理順如下:
楞次定律也可以理解為:感應電流的效果總是要反抗(或阻礙)產生感應電流的原因,即只要有某種可能的過程使磁通量的變化受到阻礙,閉合電路就會努力實現這種過程:
(1)阻礙原磁通的變化(原始表速);。
(3)使線圈面積有擴大或縮小的趨勢;。
(4)阻礙原電流的變化(自感現象)。
利用上述規律分析問題可獨辟蹊徑,達到快速準確的效果。如圖1所示,在o點懸掛一輕質導線環,拿一條形磁鐵沿導線環的軸線方向突然向環內插入,判斷在插入過程中導環如何運動。若按常規方法,應先由楞次定律判斷出環內感應電流的方向,再由安培定則確定環形電流對應的磁極,由磁極的相互作用確定導線環的運動方向。若直接從感應電流的效果來分析:條形磁鐵向環內插入過程中,環內磁通量增加,環內感應電流的效果將阻礙磁通量的增加,由磁通量減小的方向運動。因此環將向右擺動。顯然,用第二種方法判斷更簡捷。
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具體步驟:
(1)查明原磁場的方向及磁通量的變化情況;。
(2)根據楞次定律中的“阻礙”確定感應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
(3)由感應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用安培表判斷出感應電流的方向。
3、當閉合電路中的一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用右手定則可判定感應電流的方向。
運動切割產生感應電流是磁通量發生變化引起感應電流的特例,所以判定電流方向的右手定則也是楞次定律的特例。用右手定則能判定的,一定也能用楞次定律判定,只是不少情況下,不如用右手定則判定的方便簡單。反過來,用楞次定律能判定的,并不是用右手定則都能判定出來。如圖2所示,閉合圖形導線中的磁場逐漸增強,因為看不到切割,用右手定則就難以判定感應電流的方向,而用楞次定律就很容易判定。
要注意左手定則與右手定則應用的區別,兩個定則的應用可簡單總結為:“因電而動”用右手,“因動而電”用右手,因果關系不可混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篇十
1、電場強度:
(1)定義:把電場中某一點的電荷受到的電場力f跟它的電荷量q的比值,定義為該點的電場強度,簡稱場強,用e表示。
(2)定義式:
f——電場力國際單位:牛(n)。
q——電荷量國際單位:庫(c)。
e——電場強度國際單位:牛/庫(n/c)。
(3)方向:規定為正電荷在該點受電場力的方向。
(4)點電荷的電場強度:
(5)物理意義:某點的場強為1n/c,它表示1c的點電荷在此處會受到1n的電場力。
(6)勻強電場:各點場強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2、電場線:
(1)意義:如果在電場中畫出一些曲線,使曲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都跟該點的場強方向一致,這樣的曲線就叫做電場線。
(2)特點:
電場線不是電場里實際存在的線,而是為形象地描述電場而假想的線,因此電場線是一種理想化模型。
電場線始于正電荷,止于負電荷,在正電荷形成的電場中,電場線起于正電荷,延伸到無窮遠處;在負電荷形成的電場中,電場線起于無窮遠處,止于負電荷。電場線不閉合,不相交,也不是帶電粒子的運動軌跡。
在同一電場里,電場線越密的地方,場強越大;電場線越稀的地方,場強越小。
(3)幾種常見電場線的分布圖形。
第四節趨利避害—靜電的利用與防止。
一、靜電的利用。
1、根據靜電能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和同種電荷相排斥、異種電荷相吸引的原理,主要應用有:
靜電復印、靜電除塵、靜電噴漆、靜電植絨,靜電噴藥等。
2、利用高壓靜電產生的電場,應用有:
靜電保鮮、靜電滅菌、作物種子處理等。
3、利用靜電放電產生的臭氧、無菌消毒等。
雷電是自然界發生的大規模靜電放電現象,可產生大量的臭氧,并可以使大氣中的氮合成為氨,供給植物營養。
二、靜電的防止。
靜電的主要危害是放電火花,如油罐車運油時,因為油與金屬的振蕩摩擦,會產生靜電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產生火花放電,容易引爆燃油,引起事故,所以要用一根鐵鏈拖到地上,以導走產生的靜電。
另外,靜電的吸附性會使印染行業的染色出現偏差,也要注意防止。
2、防止靜電的主要途徑:
(1)避免產生靜電。如在可能情況下選用不容易產生靜電的材料。
(2)避免靜電的積累。產生靜電要設法導走,如增加空氣濕度,接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