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弟子規讀后感高中篇一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關于《弟子規》讀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弟子規,圣人訓。
首孝涕,次謹信……”聽著低年級小同學朗誦的《弟子規》,我不禁聯想到了五年級夏令營時,老師要我們背《弟子規》時的情景。
暑假里,李老師每天抽出一節課時間,讓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
不到兩個星期,我們便背得滾瓜爛熟了,圓滿地結束了假期的經典誦讀活動。
時間如流水,轉眼間,我們又回到了學校。
中秋節的前夕,我們六(3)班一部分同學去戒毒所慰問演出,我們為接受戒毒的哥哥姐姐們表演《弟子規》。
他們看了我們的表演,熱烈鼓掌。
我心里得意洋洋,為自己的表演成功而高興。
其實,我當時并未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內涵,只是為背誦而背誦,為表演而表演。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
爸爸見我閑著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里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
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
爸爸媽媽走后,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說的話拋到腦后了。
一天早上,我去值周。
來到一年級教室旁,我聽到低年級同學在讀《弟子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開始,我還沒在意,可當同學們說:“對待爺爺奶奶,絕對不能抱有討厭、嫌棄的態度。
我的臉頓時紅了。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
爸爸見我閑著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里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
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
爸爸媽媽走后,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說的話拋到腦后了,壓根就沒想起還有什么“弟子規,圣人訓”之類的古訓。
我越想臉越發燒得厲害。
他們,似乎在嘲笑我對爺爺奶奶的不尊敬。
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做到《弟子規》的要求。
又是一次放月假。
我回到了家,立刻拎起一袋水果,跑到奶奶家。
奶奶正在打掃院子,我看見了,連忙過去幫忙。
奶奶見我如此孝敬,眼角的皺紋都笑成了一朵盛開的`菊花。
我還給奶奶端茶送水,噓寒問暖……
回到家,媽媽叫我做家務,我正在看書,便不想回應,更不想去做。
可當我一想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便立刻去做。
從此以后,雖然我有許多事不愿意做,但一想起《弟子規》的教誨,我便努力做到。
想當初,我只把背《弟子規》當做一個任務,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規》有更深一層的道理。
《弟子規》,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讓人明辨是非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
《弟子規》,我的老師,我成長的好伙伴,我人生的導航儀!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
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后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
《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
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
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我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
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
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
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
就人問,求確意。
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
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
如有時領導布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
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
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
在讀過了《弟子規》后,我終于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
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
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
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
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
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
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
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
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
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
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1.
細講弟子規讀后感 精選
2.
弟子規讀后感
3.
《弟子規》讀后感
4.
弟子規讀后感
5.
弟子規讀后感
6.
弟子規讀后感-讀后感
7.
弟子規讀后感-讀弟子規有感600字
8.
中華弟子規讀后感
弟子規讀后感高中篇二
《弟子規》起源于清朝民間,它的作者李毓秀先生并不算很聞名,也不是當代大學者,他一生最高的學位只是“秀才”。在當時,秀才只能在私塾里當老師,只能當“孩子王”,一般沒有多大的成就。可是,這位李毓秀先生,他在教孩子的過程中,匯集他大部分的精力,引用《論語》、《資治通鑒》、《世說新語》等書中的故事、句子,匯成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本書--《訓蒙文》。現在,說起《訓蒙文》是鮮為人知的,可是一講到《弟子規》,那可就眾所周知了。《訓蒙文》是如何變成《弟子規》的.呢?這不得不歸功于最后校訂的,也是《弟子規》的大功臣—賈存仁先生。《弟子規》經過這兩位先生之手后,便開始在民間流傳了。
現在大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被父母寵習慣了,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們更應該學一學《弟子規》。只有讀懂、背過《弟子規》,我們才能從小樹立起一種規矩,才能懂得要孝順父母、講悌道,盡到做兒女的本份!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孩子應該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姐妹要互相關愛,對同學、同事、朋友都要講求“悌”道;還讓我懂得了小孩子做事要謹慎,一旦說出口的承諾,就一定要辦到,即一諾千金;對任何人都要關愛;要有仁慈之心……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最后強調的“余力學文”,這也糾正了同學、家長的一個錯誤觀點,現在不少人總以為好孩子是多才多藝,能說會道的那一種,當然,有才藝固然很好,可是,家長們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對品質、道德的培養。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道德是生命之本”,現在,家長們讓孩子考一百分,學鋼琴、學畫畫,就是不注意孩子的品質道德,如果孩子品質不好,還不如什么都不會,笨頭笨腦,至少這樣對社會的危害少一點兒。
我們不應該只拿成績、才藝、獲獎證書來評判一個人,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品質!
我呼吁大家學習《弟子規》,學習怎樣做人,怎樣做“真人”!
弟子規讀后感高中篇三
利用暑假,我好好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里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品質,對我們與人、親友、社會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當我讀到只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么明白,于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信道、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讀書是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應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一段,而東翻西閱,比坑定寫信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是要有規范,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余,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看來,《弟子規》中的文言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探究里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
平時,我在寫作業時經常分散注意力,一會兒玩筆,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想別的事。記得有一次,我汗流浹背地走回家,喝了水,吃了東西后,就急忙打開語文評價手冊來訂正。沒有仔細看原文,草草地看了題目就盲目地把答案寫了下來。結果,第二天老師批改完后發下來,我打開本子,上面寫著三個鮮紅而又醒目的字:看原文。我只好仔細的熟讀原文。“找到了,找到了。”就是這句,我高興地說。看來,只有認真仔細地理解、思考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弟子規》里還有著許多“規矩”,等著我們去學習,去理解,去體會。
《弟子規》里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如果我們認真去踐行,給父母開來的快樂是無限的,給自己帶來的收獲也是巨大的,所以,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好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將來,一定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弟子規讀后感高中篇四
200年前清朝秀才李毓秀寫了1080個字的《弟子規》,作為孔孟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文革”浩劫中,《弟子規》遭到無理批判。今天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到《弟子規》有它積極的一面。看似不起眼的一本小書,里面卻蘊含著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道理。
很多至圣至賢的大智慧在這本書中都有所體現。
《弟子規》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孝、悌”;繼而,又教育人們把對父母兄弟的孝擴大到社會,即“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進而教育人們要泛愛,“凡是人,皆需愛”,通篇講的是愛心,與墨子的泛愛有相通之處。
最后又告訴人們做學問的方法,提倡學習要和實踐相結合,與明朝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致,也與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論相符合。
書中有很多生活細節的提示,對人們日常生活幫助很大。
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人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溜走了;可能會在人看電視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人們盡情玩耍的笑聲中悄悄地滑走了……所以要珍惜每一分一秒時間。
類似的言簡意深的句子在《弟子規》中隨處可見,它就像是一位老師,真誠的告訴人們應該怎么與父母朋友相處,怎么與其他人相處。的確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好書。
弟子規讀后感高中篇五
入校兩年來,學校一直非常注重關于《弟子規》的學習,不久前,我還和媽媽一起去了沈陽參加了春播行動——遼寧省弟子規培訓會現場。隨著自己的不斷學習,我對弟子規中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弟子規是對圣人孔子教育弟子言、行、舉、止的總結,也是為人的道德規范,今天,我只想談談我對首孝悌的理解。首孝悌則分為孝和悌,孝就是孝順,是為人子女的規范,一個不尊重孝道的人,無論他的地位有多高,都不會受人尊重,當前社會中有許多名人都對孝道說過自己的見解。比如曾經有一位美國記者問過比爾蓋茨:“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情是什么?”比爾蓋茨回答說:“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順。”我們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孝子,即使在百忙之中也不忘陪伴父母,也不忘記親情。所以說,無論何時何地,孝道都受人重視的。
而表達孝道從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到,我們有很多同學在家經常和父母吵架,有的同學因為嫌父母嘮叨,所以經常不回家,不打電話,其實這些都是有違孝道的,弟子規中曾經說過,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必告,反必面。意思就是說,父母的教誨我們應當耐心聽完,出行回家的時候都應當和父母說一下,出門在外,也應該時刻掛念著父母,這樣才是子女應該做的才是孝道。
悌既是指,兄弟之間,師生之間,長幼之間相處的道理。兄弟之間應和睦相處,做兄長的應該身先士卒,對弟弟關愛、友好,做弟弟的應該尊重兄長。即使兄弟之間出現矛盾,也不應該波及親人。
做學生應該尊重師長,不頂撞老師,上課是不應打斷老師講話,即使有問題也應該等老師說完再提出問題,學生應以勤儉為準則,不應奢侈浪費。長幼之間應該相互尊重,晚輩不應直呼長輩姓名,吃飯、乘車、走路都應該讓長輩在前晚輩在后,吃飯時長輩先吃晚輩才能吃,乘車時應讓長輩或年幼的先坐,走路時應讓長輩走在前面,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不應自己坐著,說話時眼神應該看著對方。
通過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很多事理。
弟子規讀后感高中篇六
盼望著,盼望著,我們學校的讀書室終于開放了。我懷著高興的心情走進讀書室借書。借什么書呀,我望見書架上有一本《弟子規》我就把它借回來讀。
《弟子規》是一門國學,我讀了它后有了很多的體會,然而,在眾多的體會中最大的就是我變了。
我是獨生子女,父母把我當成寶貝。小時侯的我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道關心別人,體諒別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讓我感到十分慚愧。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
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干什么嘛。”媽媽說:“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后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里干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游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說:“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見后面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我們,應該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反思我自己的行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認錯誤是一種美德,現在,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
讀了《弟子規》后,我最大的變化就是言行舉止和我那臭臭的牛脾氣。現在的我非常的有禮貌,在學校遇到老師就問"老師好!"并深鞠躬,遇到客人也熱情問候,在家中我不再那么刁蠻了,懂得了關心父母,不再和父母發脾氣了。媽媽他們都說我長大了,懂事了。在外邊我講禮貌了。串門時受到親人們的贊賞,在路上時也會受到路人的好評,此時此刻我真的覺得自己長大了。《弟子規》使我徹徹底底地變了,變的成熟了,變的懂事了,變的越來越好了!相信我以后會繼續的變,變的更好.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做人要講求信用,說話辦事不能花言巧語,要實事求是,為人真誠,這才是立身之本。“言必行,行必果。”這是誠信的基礎,我也做到了。從現在起我要懂得這些道理,認真做事,真誠待人,將來長大了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
《弟子規》改變了我。它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后感高中篇七
略顯粗略的品讀完這本書,感受頗多。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看《弟子規》,就是學習對人之道,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現在的教育形式有點僵化過于學教,學生大多是被動式接受知識,重智力輕道德教化。教育不僅僅是文化知識,還應當包括禮儀道德。學習《弟子規》,能夠使人明理,守信、泛愛,必定對人的成長有十分重要的幫助。下面僅就孝、弟兩點簡要說明。
入則孝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白雪,寒面凈心田。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父母,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畢竟是他們創造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
出則弟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相處。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我們操心,和睦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這樣他們就會從心里為我們感到高興。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是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示儒家文化的教養。可是我們這一代,普遍缺乏這種教養,學習這本經典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弟子規》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古人訓誡做人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翔朋友,都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后謙虛謹慎地做人,乃至認真做事。八零、九零后的孩子,不少都是獨生子女,生活無憂無慮,受盡百般寵愛,自我意識強。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后無法無天。
由上可見,《弟子規》對我們生活以及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它會讓我們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教我們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也會使我們內審自我價值觀,真正理解幸福是什么,不為外物所困,不為世事所累。
弟子規讀后感高中篇八
盡管爸爸媽媽屢次指著鼻子警告我 “不要亂藏東西”,我也狠下決心要痛改前非,可一次又一次,我的意志在喜歡的東西面前敗下陣來。沒想到,《弟子規》上竟說“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啊,親心傷?我這豬腦袋咋就沒想到自己的行為多讓父母傷心呢!當我再見到好東西要伸手時,那些規勸便在耳邊響起。
我幡然醒悟,感謝 《弟子規》和媽媽,是她們拉我迷途知返。
我愛玩游戲,一玩起來就沒完沒了,這時,《弟子規》就成了媽媽的尚方寶劍:“龐馳,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趕快關機,否則,我就違背了先哲圣賢的訓誡!
《弟子規》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我將背誦著 《弟子規》,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相信,她會給我更豐富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