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老子讀后感篇一
然而,他的基本精神仍然依賴于老子的哲學思想,所以后人把他和老子稱為老莊。莊子善于用寓言來解釋一些真相。莊子,又稱南華經,是道教經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3000多字。在那個刀雕竹雕的時代,可以算是一件很長的事情。他以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的對話,引申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人生的高低、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教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旨在讓人們回歸自然,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利而傷害自然本性。
莊子將事理的無限性與人類理解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錯誤的局限性進行了對比分析,表明他對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辯證關系的理解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這無疑對人們突破理解的局限性,從而從武術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度非常有幫助。,在莊子流暢的文字下,顯然我們必須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不朽的思想。
他用寓言的生動方式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比如《秋水》,從秋水到百川灌河。不似爾向的自比水多就是用河神和海神的對話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偏袒,因為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還是這樣,更別說我們這一代凡人了?然而,許多人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自古以來,驕傲永遠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恒的真理。成功的最佳途徑是謙虛謹慎,謙虛求教。千萬不要對現狀自滿。
接下來,他們開始談論事物之間的虛實關系。夏蟲不能說冰,因為冰雪對他們來說太虛偽了。井里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天地,對井蛙來說,天大也太虛妄了。的確,比如教育,有時候這些虛假的東西在我們身邊真的太多了。所以,要怪學生會說一套做一套。怪學生不遵守很多規則,包括交通規則。但另一方面,看一看,身邊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是這樣。
接下來,他們討論了事物之間的大小關系。天地大,與宇宙相比,真是滄海一粟。河流很大,但在大海面前卻很小。
莊子用我們最喜歡的.寓言故事,用河神和海神之間的對話,延伸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證明一切的大小,對與錯的無限相對性,生活的極端無常,榮辱,用易懂的寫作風格,告訴我們,生活回歸自然,讓自然,不追求名聲、財富等,傷害自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生活應該是虛擬和安靜的,謙虛和謹慎,不要驕傲和自滿!
老子讀后感篇二
老子教導我們要寡欲,謂之:“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有了貪念;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欲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所以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在生活起居、待人處事上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而這種“寡欲”,在我看來,就是淡泊。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就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誠然!塵世間的名利二字不知困惑了幾多英雄,在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諸侯紛爭,巧取攫掠,割地稱雄,無所不用其極,難怪老子發出呼聲:“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可嘆天下由來輕兩臂,但在重利面前,又有幾人能看得開呢?一不小心,不少人就踏入了金錢的陷阱,再回頭,卻已是百年身。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為了利益,企業可以漠視法律,漠視生命,漠視肩上的責任;也是為了利益,監管的官員們可以放縱企業的行為,甚至成了企業頭上的“第二片天”;亦是因為利益,身為報刊媒體,不敢在報道中指出是哪個企業的毒奶粉,卻以“某企業”來代替,更遑論給讀者一個明白!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經濟的確飛速發展,而面對層出不窮的誘惑,我們更需要一種淡泊的心態去泰然處之。老子甚至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但淡泊不代表不求進取,作為新時代青年的一份子,在淡泊名利的同時,我們更需為國家,為社會做點什么。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古代儒生尚有此宏愿,我們青年一代又怎可落于人后。或許,在這當中,我們會遇上挫折,會四處碰壁,甚至一切努力換來的卻是一無所獲,但南華真人說過“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只要有著心靈上的富足,暫時的失意又算得了什么?那被貶至巴山蜀水凄涼之地的劉禹錫在與朋友會面時也還吟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清凈淡泊、坦蕩無邪的心態!
讓我們懷著一顆淡泊的心,放下不必要的身外之物,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社會,為國家做點什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子讀后感篇三
精微”的境界。這種境界勉強形容就是:小心謹慎,如冬天過河般戰戰兢兢,便是古人所說的“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意思;猶疑慎重,思慮周全,察曉四周的所有情況;待人處事恭恭敬敬,嚴肅慎獨,猶如上門做客一樣;相處時卻又如冰雪渙釋般,溫暖親切;如樸石般平實無奇,敦厚老實,卻又內含寶玉;瀟灑大度,豁達空靈,像深山的幽谷一樣;渾渾沌沌,大智若愚。“沉靜恬淡,似湛深的大海;飄逸無拘,像沒有止境”。安靜下來將濁物慢慢澄清,活動起來在安定中徐徐前行。要這樣就要做到不滿不盈,添一毫則嫌重,徐徐而生。本段前面先描述了“士”所具有的慎重、周全、威嚴、親切、平實、豁靈、渾樸的境界;而后描述如何修得,要不暴不躁,不盈不滿,悠然“徐生”。可以說這段文字生動的描繪出了道家所推崇的那種悠然灑脫的人生境界。這兩段皆是《老子》中關于人生境界的描寫,而這種凝靜灑脫,悠然自得,徐徐而生的人生境界讓我不由心向往之。雖離之還差之千里,我當如水般徐徐前行,望有朝一日可以接近這樣“微妙玄通”的人生境界。
老子讀后感篇四
記得第一次知道老子這個人還是從初中歷史課上知道的,當時只知道他是個道士,或者認為他是個得到神仙,后來我才知道自己誤解了,我開始從多種情況下去了解他。以前我們學習從不教老子,只是背了一些他的名句,對他的著作還是知之甚少,現在有好幾門課老師都經常講到老子,并強調它的博大精深,我越發有了興趣而且我也發現了它的思想太有道理了。于是我特地去了趟書店買了一本老子,帶著注釋我努力地看完了,覺得老子太牛了,老子真是一本充滿人生哲理的著作,有點相遇恨晚的感覺。下面我就稍微寫下自己對老子中的一些道理的感悟。
老子認為刻意做一件事情,往往會陷入其中,糾纏細節長時間沒有進步,而且欲望越強可能越是事倍功半;相反高手往往無為而無不為,一切皆會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到來。他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正是要求我們要順勢而為不要逆勢而動,同時有些事要親身去做而不只是說教。“善上若水”是老子非常經典的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好的人,品行應該像水一樣謙卑。換句話說,水往低處流,滋養萬物而從不與人爭高下;對于我們人而言,就是說我們應該像水一樣謙卑不爭。善上若水其實是一種做人的道理,過去實用今天依然很重要,水是純潔的,我們的心應該像水一樣明鏡。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有廣闊的胸懷:“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謙虛對一個人的確很重要,一個擴大的胸懷更能有助于個人的發展,正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現在人們很是缺乏誠信,是誰的原因呢?是我們自己。老子說的好:“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果我對你不誠信,你會對我誠信嗎?當然不會,誠信是雙方的事,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好自己。言必信,行必果,只有誠實守信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與信任。商鞅變法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原因也在于商鞅的誠信獲得了百姓的贊同。此外老子還說:“善人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也是講為人處事的,還是強調人應該誠信,不管別人怎么待你,你都要善待他,別人就會感受到你的真誠,這樣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相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是老子三十三章里的名句,這句話我小時候就知道了,然而卻理解甚少,并且我發現自己不僅了解不了別人,反而越來越了解不了自己,當然可能由于生活得茫然讓人被外界誘惑迷失了自己,很多人都有我這樣的感覺,想去弄明白自己卻冷靜不下來。這句話強調人貴有自知之明,要經常自省,戰勝自我才能成為強者。老子的話很是值得我深省。
我們常常會抱怨這抱怨那,為什么我們會有那么多的壞脾氣,說白了我們還是不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老子就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告訴我們樂極生悲,否極泰來,高興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失意痛苦的時候也不要垂頭喪氣抱怨命運不公。生活就是喜憂參半,才那般豐富多彩,有成語說得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好高騖遠是對我們大學生的形容,我們都覺得自己是做大事的人,那些小事和我們沒有關系,其實不然,不做小事怎么能做大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老子有言:“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可是我還是發現大家都不喜歡做小事,比如不隨地吐痰,不隨口污穢……,而且我自己也是這樣,是我不想做嘛,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麻木了,無所謂了,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我們應該回歸到老子,靜下來聽聽老子的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外,不僅要從小事做起,打好基礎,一步一步的,還要:“慎始慎中,則無敗事。”
一個人要成功,一定要克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四種壞毛病,成就再大也要淡定低調。老子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意思是踮起腳無法久站,邁開大步想走得快的人難以遠行;好出風頭的人名聲不大,自以為是的人聲譽不高;自我炫耀的人難有成效,自我膨脹的人不能長久。王羲之的三個兒子的故事最能說明這一點。就說一天王羲之帶著三個兒子徽之,操之,獻之一起去拜訪謝安。席間,徽之,操之高談闊論,滔滔不絕地議論時事,臧否人物,而獻之只是寒暄幾句,就靜靜地傾聽父兄和謝安的談話。四人走后,有人問謝安:“王羲之的三位公子誰更優秀?”謝安說:“最小的獻之最好。”客人問:“為什么?”謝安說:“易經里說‘善良的人話少,浮躁的人話多。’由這兩句話就可以推知。”后來,王獻之果然在兄弟中出類拔萃,成為大書法家,與父親羲之并稱“二王”。這也驗證了老子的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有很多夢想,并為之奮斗著,有時是為了自己,有時是為了別人。然而社會確實很是復雜,并不像我們想的那么美好,我們會被各種各樣的色彩傷害,被各種各樣的虛假誘惑,而有時我們有強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被物欲所支配,失去自己本來的面目。但是我們依舊可能紙醉金迷,依舊違背意愿,違背自然規律,讓自己活得很累,雖然有的時候是迫不得已。在老子思想中,他宣揚:“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希望人類堅守自然本性,減少私心和欲望,這一點對于我們俗塵中人可能很難做到,欲望是個魔鬼,只有我們看破世界也許才能遏止。他還說:“知常容,蓉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其實就是宣揚一種包容一切公正無私,合于自然合于道的`思想。換句話講就是:“一個人如果心中只有自己一定會被生活所累,被名利所累;反之,若能順應自然,包容一切,就會收獲更多的快樂。”還有:“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也是這樣的一種思想,要求人消除各種雜念,用空明澄凈的心靈去感受自然規律。在老子的思想中有一條最明顯的是認為人應當追求簡單樸素的生活,不能縱情于聲色,被物欲所支配,失去作為人的真正意義。
以上我通過老子的思想對做人的謙卑,誠信,自我了解,心態和做事的態度,注意的毛病以及生活態度上做了簡單的闡述,總體上讓我感覺自己的語言蒼白無力,老子的思想真是太精辟了。
關于老子的思想真是太多了,
涉及各個方面,讀第一遍可能還會有很多疑惑,甚至是費解,但仔細閱讀并認真思考一下,會發現他的話句句經典句句有理,而且拿他的思想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情況對應一下,確實是有莫大幫助,看了也是受益匪淺。然而老子對我確實有些難度,可能是我入世不深,故了解的層次很淺,所以只能略述感受,不能盡言,實在有些遺憾,寄下次再讀時會有更深的感受。
老子讀后感篇五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閑,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老子》第四十一章。
水是天下之至陰至柔,南懷瑾先生在書中便已用淺顯的語言解析:“水沒有骨頭的,如果把它擋住,它只有轉彎過去;如果筑一道堤防,水則一聲不響慢慢等,等到水漲滿了,又從堤防上滿出去了。”水又是天下之至凈至剛,水性至潔,雖能藏污納垢,但其本質卻是水凈沙明,不為外界所污染。
我喜歡水,上善若水。水有它本性中的純潔,只要它能做的,它都會以污染自己為代價,毫不吝嗇的幫助人類。人應該大度的像水一樣,如是書中所說:“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我喜歡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善于滋養萬物,而與世無爭,處在眾人厭惡之處。貢獻雖大,但并不張揚,所處位置自然不引人注目,卻依舊保持著善的本性。這種品質自然最接近于老子所說的“道”。“道”博大精深,自然不能一下全都領悟,老子便給出了水這一個參照物。水可以任勞任怨,忍辱負重,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所以“故幾于道”。就像老子自己主張的一樣,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
我喜歡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人……”。水的一切優點,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便永遠安然處順。同時具備固然不容易,但至少要學會其中的一個,才能會處事。
我喜歡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滴石穿,無論多堅強的人也對誰無可奈何,石頭都可以軟化。水平常默默無聞,但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便有了大作為,并且“馳騁天下之至堅”。
我喜歡水,無有入無閑。水可以穿越縫隙,前面擋住了路,便會自己找路,發揮更大的能量探求自己的方向。故而在生活中,遇到難處,越想走捷徑,找突破,可能離出口越遠,還不如冷靜下來,重新想想。所以老子說“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無為,或許是最大的作為。
我喜歡水,汪洋大海,幻化為雨為雪,抑或變為蒼茫之霧,又或凝望冰晶,都不失為水的本性,依然潔凈。或小溪,或江河,或大海;或平靜,或波動,或驚駭,至陰至柔,抑或至陽至剛,無論怎樣變化,無論身處何地,它,不曾改變。若都能像水一樣保持本心,便可以不為世事變幻所動搖了。
我喜歡水,水不僅具有博大的胸懷,亦有可以毀滅世界的能量,這便要看人類如何利用水,稍有不慎,就會變成當年大禹所治的水,但只要給它通路,便有變回祥和的神態。
水,以至柔馳騁至剛,以無為治理有為。從某種程度上,水即為“道”。老子崇尚的清凈無為,水有;功成名遂身退,水亦有。當手指尖觸碰到水,清靜通徹心底。
回味,凈水……。
老子讀后感篇六
老子愛水,并把水比作“善”人,即圣賢的人。正如短信中所表達的,生活中要擁有如水般的品德,做最接近于水的人。
學習中時要像水一樣把握時機、抓緊時間,和同學相處要像水一樣團結坦誠,遇到困難要有滴水穿石、堅忍不拔的精神。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我最喜歡“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就是說:心胸要像海面一樣廣大,對朋友應該像清水一樣真誠,說話一定要像潮汐一樣有誠信,做事一定要像水一樣發揮最大的作用,行動時一定要像瀑布一樣迅速。
水是柔弱的,它無形無色無味。但水是頑強的,滴穿石頭的水滴因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最終把堅硬的石頭滴穿;水是團結的,翻滾的浪花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把有棱有角的石頭磨成圓的;水是博大的,海有寬闊而深邃的胸懷,養育了無數的“孩子”。
老子讀后感篇七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構成和開展起來的'比擬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聰慧的結晶。傳統文化產生于過去,帶著過去時期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帶著本人民族的顏色。等到時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或者抱殘守缺,固化為明日黃花。
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無足輕重的位置,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釋兩家一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關于我國社會的影響持久而深遠。
道家文化在產生和長期的開展、成熟的過程中,浸透到了認識形態的許多范疇之中,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以及民族心理、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都曾產生過深入的影響,發揮過嚴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退出歷史舞臺,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
作為道家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它充沛表現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用不多的字數,論述了道家對事物的產生、開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語有些晦澀難懂,在此摘錄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來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開《道德經》劈頭就是這一句。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是可遵照的籠統的運動規律,但又不是一種恒定不變的籠統運動規律。依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稱號,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這種相貌不是原封不動的。而道的轉義是道路,也能夠引申為人生道路。人的終身都在屬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謂“道”,就是一條人人都能夠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大多都是走在能夠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進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勞。同樣,“名”也不用專指稱謂,他能夠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價值。當我們自以為完成了許多人生價值時,老子卻說你所完成的價值是真的完成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們留意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是說:天地本無仁慈可言,僅僅是將萬物視為一個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會;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無仁慈可言,僅僅將如何管理百姓視為第一要務,對人民的痛癢也漠不關心。天地對萬物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看似冷漠,其實是最好的態度。大自然經過漫長的進化,萬物之間曾經構成了一種均衡,假如妄加干預,就會毀壞這種均衡,結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預。天道自然無為,人道一樣的應該自然無為,在老子看來,一個理想的國度應該是這樣的:執政者只為人民提供一個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環境,至于人民有怎樣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動,則完整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在開展。人人都能夠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進犯別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夠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充沛表現出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這句話是說:當一旦得到的東西曾經很豐厚了,就不要得寸進尺,不如停下來,你所占有的金錢位置多了,他人就會眼紅,究竟是不能“長保”的。人一旦發富發貴,常常會自豪自大,這樣反給本人栽下禍根。人一旦有所勝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規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是說: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養萬物,而不會同萬物相抗爭。流水總是處于低洼之處,這與眾人積極向上、追求開展的肉體相背逆,自然遭人們的厭惡。水的位置與無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個優秀的環境寓居,要擅長去研討一些淵深的學術,與人交往要擅長講求仁道,當政要擅長管理,做事要能充沛發揮你的才能,辦大事要擅長選擇好的機遇。但不要與人相爭,才不會有錯。
群眾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則著眼于久遠,不計較眼前的得失。他們素日里注重信譽,注重團結,又擅長把握最優機遇來開展事業。所以一味的“爭”是不適宜的,“爭”也是需求諧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句話是說:對深邃的理論研討有幾種態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為它是客觀存在的,它只不過是一種籠統的理論而已;其次是對它頂禮膜拜;再其次是畏懼它;第四類是不置信他,以至xx它。還有的是置信這一說法,但根據又缺乏,有的人則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為這里面藴含著深奧的、極有價值的理論。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一個人事業上有所成就時,連普通百姓都以為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爭結果,與這深邃的道理毫無關系。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它有時似乎在顯現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宏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亙古蠻荒的狀態;又或展現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入的體察,這源于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種激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種追求個人絕對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種不擔負社會任何義務,主張擺脫各種肉體桎梏,以自我肉體為滿足的絕對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種無為之道、一種反樸歸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種以天道來縱容人道的學說,其人道主義帶有超理想主義的特征,所推崇的價值觀側重于反樸歸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審美層面。
老子讀后感篇八
讀《老子》,我自然而然地融入那個無欲,無求,無我的自然空靈的世界,“道”的世界,是自然的世界,恬淡平靜里蘊含無限玄機。或許,沒有讀《老子》之前,我對老子及其思想一直停留在歷史課本上——“無為而治,消極避世”。
在花費了頗長時間研讀之后,掩卷之余,不免為自己先前那狹隘片面的膚淺理解羞愧不已!老子其人格,是偉大的、高尚的;其精神看似波瀾不驚,但體察其深處,卻讓人感受到一種隱幽的憂郁和痛苦之情。讀罷此書,我能深深地、切實地感受老子也是熱愛人世,關心人世的。與孔子采取的積極入仕以推行仁義不同,老子另辟蹊徑,探究人與自然,人與道法,人與天地的內在關聯,極力使人道符合于天道自然無為的客觀規律來求得自己的理想社會。唉!可惜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和孔子一樣,在有生之年,老子的思想也未能被圣人所重視。那怎么辦呢?孔子選擇了著書立說,論詩書,授弟子;而飄逸的老子,沒有了俗世的羈絆,選擇了更富歷史傳奇性的方式——夕陽古道,羸弱青牛,函谷關口,飄然而逝。老子是智慧的。
第四十三章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在天下最堅強的東西中自由穿行),好比人的舌頭和人的牙齒——當你老了的時候,堅硬的牙齒都掉光了,而柔軟的舌頭卻依然存在。“柔能克剛”,這個現實的規律被老子三言兩語揭示出來。又及五十八章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災禍啊,幸福緊靠在它旁邊;幸福啊,災禍正在里面躲藏),這實際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里提到的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闡釋,看似矛盾的“幸福”和“災禍”,在特定的時空,特定的環境,卻能相互地轉換,或者說和諧地共處。行文至此,讓我想到了“塞翁失馬”。塞翁失馬,焉知其非福耶?焉知其非禍耶?老子是浪漫的。
除卻對現實的討論,《老子》里不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例如第四章、第二十五章里對“道”的描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它是何物之子,它似乎先于天帝而產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母”(有一物體,混然而不可分,在天地形成之前即已產生。它寂靜而無聲,空虛而無形!是唯一的存在,永遠不會變更。它循環運行,永無止怠,可以作為天地的命根)。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浪漫的民族,民族性的浪漫則可以體現在文學上,而老子的道家哲學恰恰開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從“道”的解釋,開始,浪漫延續在《老子》的字里行間,延續在屈平的《離騷》、《天問》,延續在太白的“飛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老子又是孤獨的。老子希望天子能循天道,修玄德,不要過分追求盈滿。
他認為虛靜而不盈滿的君主才能有所作為,功用才永不衰竭。他還主張人們都效法那澤被萬物卻“不爭”的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且,君主還要做到“不爭”,即是“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為“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不爭,還體現在不以武力、兵強而爭于天下,故而底層的勞動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過上太平的日子。老子完全是出于一種古代的人道主義,從體恤勞動人民的角度出發。然而,老子的主張、理想已經不可能為當時的社會現實所認同、容納。試想,在那一個打著“尊王攘夷”幌子的春秋時期,“家天下”名存實亡,禮崩而樂壞,兼并土地,掠奪財產才是各諸侯熱衷干的事,哪個朝廷還會聽得見一個周王室守藏之吏的話呢?回到氏族社會?無為?開什么玩笑!可以想象,道不行的老聃是凄愴的、隱憂而痛苦的!所以,就有了函谷關口,老聃的青牛孤獨的身影(幸好,他還有函谷關關長尹喜這個鐵桿粉絲,在他“莫知其所終”前讓他著下《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