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夜夜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91在线电影-免费a网址-免费v片网站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優秀11篇)

最新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優秀1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7 09:41:07
最新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優秀11篇)
時間:2023-11-27 09:41:07     小編:字海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篇一

今天,天氣特別的熱。火辣辣的太陽像烤爐一樣當頭照。小草熱的低下了頭;小狗熱的吐著舌頭;就連路上的行人熱的也無影無蹤。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來中山陵了,小的時候,也來過,但至今腦子里只有模糊的片段。但今年,我11歲了,希望能通過今天,來給我一個不一樣的中山陵。

來到中山陵的大門口,一下子就映入眼簾的就是高聳入云的臺階。它是用白色的大理石做成的。臺階上的人很多,他們有的背了一個大背包,有的戴了一頂太陽帽,有的手里還拿著一瓶礦泉水。看了這一切,我也迫不及待了,立刻快步走上臺階,來到第一道門。“那是什么?”“博愛是什么?”“博愛是誰說的?”聽著周邊游客議論著什么什么愛的,我的心里不猶有些好奇,就問:“那個什么什么愛的是什么意思呀?”媽媽摸了摸我的頭,告訴我說:“是博愛吧!他是國父孫中山先生說的,意思是:不能自私自利,要有愛心,心胸要寬廣。

通過了第一道門,我和爸爸,媽媽,哥哥又擠進了去第二道門的人流。火辣辣的太陽好像也在于我們同行,我們走到哪兒,它跟到哪兒,累的我們雙腿發軟。我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氣呼呼的說到:“不爬了,不爬了,我的腿骨都要散架了,你們先上去吧!”“喂!”哥哥瞟了我一眼,說:“你不會就這么點能耐吧?還不如我!”雖然知道哥哥用的是“激將法”可我哪能讓他囂張?我不服輸的性格那是一貫的!是呀!堅持就是勝利!哥哥說的不錯!想到這里,我立刻從地上爬了起來繼續走,“1,2,3,,,,,,,21,22,23”我一個一個臺階數著,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第二道門,它的的外形真特別!是一個圓形的拱門,門頭上是用青色的琉璃瓦搭建而成,青色代表的是:蒼天。在這道門上還有用金燦燦的亮漆刻上去的四個大字:天下為公。意思是:要對別人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要站在國家一方想事。

啊!看到去第三道門的石階,我們還不得不倒吸一口涼氣,真的好長!大約有600多級呢!等我們好不容易才上去時,(雖然中間有很多的放棄,但還是上來了)才明白第三道門上的字,它們是:民族,民權,民生,這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最里面還有一個大廳,大廳的中間是孫中山的石像,他手拿一本書,戴著副眼鏡,坐在一張石椅上,好像有很多知識的樣子。他面朝南,因為他生前就想收回中國臺灣,而南,就是中國臺灣現在所處位置。

雖然今天的中山陵一游,并沒有去游樂場,去商場購物好玩,有趣,但是我學到了很多于中山陵,孫中山的知識,讓我比別人早一步開啟中國歷史的大門。

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篇二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a級景區,位于紫金山麓的中山陵。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孫先生出生于1866年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年少時學習醫學,早年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后來棄醫從政。于19在日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首次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權”的三民主義學說。19武昌起義爆發后,被十七省代表一致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于19元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后來,孫先生為求得南北和平,將大總統之職讓于袁世凱,此后又經歷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的風風雨雨;1924年底先生應馮玉祥將軍之邀抱病北上共商國家大計,因積勞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在北京。

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后,根據他生前的遺愿,選擇南京作為安葬之處,由我國青年設計師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被評為首獎。陵墓的設計呈“木鐸”之狀,含有警鐘長鳴之意。1926年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舉行了奠基典禮,歷時三年多,耗資150萬銀元,陵墓主體部分在1929年春竣工,也就是在這一年的6月1日,國民政府為孫先生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自奉安大典以來,孫先生就一直長眠于此,至今已有80多年了。(2分30秒)。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就來到了中山陵的陵園廣場,廣場造型為半月形,綠化規整,氣勢開闊,在廣場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臺,石臺上那尊紫銅寶鼎,重達五千公斤,高4.25米,是中山陵紀念裝飾之一。它是由廣州中山大學的全體師生捐資建造,在鼎的腹部刻有“智仁勇”三個字,這是中山大學的校訓,也是孫中山先生提倡的軍人必備的三大精神。鼎的上半部還有六角形的銅牌,上面有原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的母親黃氏老夫人所書的孝經全文,所以,這座鼎又被稱為孝經鼎。

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門的沖天式仿古石牌坊。坊額的正中有孫中山先生親手所書的“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出自韓愈《原道》中的“博愛之為仁”。最廣博的愛就是一種仁慈,在這里引申為反帝反封建的口號。孫先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兩個字也是孫中山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2分鐘)。

博愛坊向前是480米長的墓道,墓道兩側用兩兩相對的雪松、薈柏、銀杏和紅楓取代了古代帝王陵墓神道前的石人、石獸,更能體現中山先生的高風亮節。

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說,國家的政權不是哪一家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這也是孫先生畢生奮斗的最高理想和對三民主義的極好注解。

在陵前廣場上,四塊草坪兩兩相對,修剪成圓球狀的是大葉黃楊,兩側還有6棵日本友人贈送的千頭松和一排銀杏樹。不同的樹種,不同的形態,為整個陵區增添了莊重肅穆之感。

穿過陵門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碑亭,為重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亭中石碑高8.1米,上面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闿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鎦金大字,碑的頂端還刻有一枚國民黨黨徽,由此可見為孫中山先生舉行的是黨葬。

從碑亭往后就是層層疊疊的臺階,從碑亭到祭堂這段石階共有290層,共分為八段,象征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其中第四層平臺上,陳列著一對紫銅鼎,是當時上海特別市政府捐贈的,鼎身刻有“奉安大典”四個字,在西側的鼎有日軍侵華時留下的彈孔。第五層平臺上有一對石獅,是福建名匠蔣文子先生的杰作。在第8層的平臺上,有孫先生長子孫科一家敬贈的青石鼎。(2分30秒)。

登上連綿的臺階,我們就來到了祭堂和墓室,這是陵墓的主體部分,為宮殿式結構,周圍有西式堡壘襯托,兩座華表拱衛。重檐歇山頂上覆蓋著藍色琉璃瓦,正中是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四字直額,正門有三券拱門,在門楣上書有“民族,民權,民生”六個篆字。步入祭堂,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尊孫先生的坐像,這是由法國雕刻家保羅.阿林斯基用意大利白石雕刻的。先生身穿長袍馬褂,雙腳并坐,膝上攤著展開的文卷,睿智的目光凝視前方,神情沉思。坐像底坐的四周,還有六幅浮雕,分別是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授印,振聾發聵,討袁護國。反映了孫中山先生一身從事革命活動的片斷。左右兩側的護壁上有孫先生手書的《建國大綱》全文。頂上的斗式藻井是用馬賽克所鋪的國民黨黨黨徽的圖案。后壁的正中是墓門,與墓室相通,門額上有孫先生為黃花崗烈士手書的“浩氣長存”四個字。

墓室為半球型封閉建筑,異常堅固。頂部仍然是馬賽克所鋪國民黨黨徽的圖案。墓室的中央,是個圓形的大理石壙,直徑4.33米,深1.7米,四周有大理石欄桿。墓壙正中就是由捷克雕刻家高崎按照1:1的比例雕刻的漢白玉的孫先生臥像。孫先生的遺體就在這個臥像下面5米深的地方,已經長眠了整整80個年頭了。在墓室后方現開辟墓包公園,展出了當年修建陵墓的一些圖片資料,大家可以自由參觀。(3分鐘)。

中山陵給人一種樸實、莊重的完美感。整個陵墓即融合古代陵墓的布局又吸取了大量西方的建筑藝術,是中國近代陵墓的精典之作。

中山陵就為您講解到這,希望通過我的介紹,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印象!謝謝大家。

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篇三

中山陵地處于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是中華民國國父、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下面是南京中山陵的。

導游詞。

歡迎欣賞。

各位游客朋友:

這里就是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中山陵。

孫中山先生名孫文,字逸仙,因1912年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尊稱他為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于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0歲。

中山陵墓址是由孫中山先生生前選定的。1925年3月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左右“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平面為一木鐸形。表示“喚醒民眾”及“木鐸警示”的含義,又象征著中山先生精神如響亮鐘聲,響徹遐邇。陵墓在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奠基,1926年6月1日開工,1929年春天完工。

游客朋友們,我們現在就來到了中山陵前的廣場。

在這個半月型廣場正南面的三層八角形石臺上矗立著一尊三足雙耳的紫銅寶鼎,重達萬斤。是中山大學的全體師生在1933年秋捐贈的。鼎身外鑄有中山大學校訓“智仁勇”三字,鼎內立有一塊六角形銅牌,刻有《孝經》全文,所以又稱孝經鼎。

孝經鼎對面的這座四柱三樓檐的沖天式石坊名為博愛坊,在它正中的橫額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鎦金陰文,“博愛”一語出自唐韓愈《原道》中的“博愛為之仁”。

穿過博愛坊向前,我們來到的是長480米、寬近40米的墓道。墓道兩側種有兩兩對稱的雪松、檜柏、銀杏、紅楓等樹木,代替了古代陵墓前的石人石獸,寓意中山精神如青松翠柏萬古長青。

走過墓道,我們來到陵門前的平臺。平臺正北方為用福建花崗巖筑成的單檐歇山頂的陵門,上蓋藍色琉璃瓦。陵門檐下的石額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陵門前有一對三米高的石獅,兩側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圍墻相連,勾勒出“自由鐘”的下端輪廓。

陵門后我們看到的是拱券式的碑亭。亭頂為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亭身用花崗石砌成。中立花崗巖石碑,碑高8.1米,碑座上有山海圖案,碑身刻有“中國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顏體楷書鎦金大字,為原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闿所寫。碑額上有陰刻的黨徽。突出了“黨葬”這一最高規格的葬儀。

從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石階,每段設有一平臺。上三下五計八段平臺,其寓意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三民為:民族、民權、民生;五權為:立法、司法、監察、行政、考試五權。從博愛坊算起,共有392級臺階。意圖讓游人在攀登時記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一總理的遺言。

走上臺階,我們便來到了祭堂。

祭堂兩旁立有一對高達12.6米華表,上刻祥云紋飾,平臺石欄后面東西各有一尊仿古銅鼎,為孫科一家敬贈。

祭堂為仿古代木結構宮殿式建筑。長30米,寬25米,高29米,為歇山重檐藍琉璃瓦頂,在重檐正中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地正氣”直額。檐下祭堂正面三個拱門的門楣上方從東到西分別刻有“民族”、“民生”、“民權”六個陽篆鎦金字,由元老張靜江先生所書。

祭堂內用云南產大理石鋪地。堂內四隱八顯排列著12根巨大石柱,下承大理石柱礎。四壁上部為人造石,下護壁為黑色大理石。東西護壁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書寫的《建國大綱》的全文。祭堂內頂為斗式,正中藻井為馬賽克鑲嵌的黨徽,表現了之意。

祭堂的正中端置中山先生長袍馬褂全身坐像,高4.6米。孫中山先生端坐于太師椅上,雙腳并攏,膝上攤著展開的長卷,雙目凝視前方,表現出一位思想家的深沉與睿智。這尊雕像由法國籍波蘭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造價150萬法郎。石像像座四周有六幅反映中山先生生平事跡的浮雕。南面為“如抱赤子”,東面是“出國宣傳”和“商討革命”,西面是“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北面是“國會授印”。白玉的坐像在黑色大理石的襯托下,更加顯得高潔。

墓室外門是兩扇銅質大門,外門橫額上刻“浩氣長存”。第二道是單扇銅門,門上刻有“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為天穹狀半球形封閉建筑,直徑18米,高11米,頂呈天穹狀,上用馬賽克鑲成的黨徽圖案。四壁米色大理石貼面。墓室正中的圓形大理石石壙,直徑3.9米,四周圍著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欄桿。石壙深1.6米,壙內棺座上安放著孫中山先生著中山裝的漢白玉臥像。由捷克雕塑家高祺按孫先生逝世之初在水晶棺中形象而做。

臥像下五米處為墓穴。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制造的銅棺盛殮安放在穴中央楠木棺座上。自1929年6月1日放入墓穴后,從未被打開、移動過。

1961年國務院把中山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的5a級景區。

中山陵的講解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作文。

對于中山陵,我幾乎是陌生的。由于陌生,自然好奇,便也聯想過許多金碧輝煌的殿堂。然而,當漫步其中之時,才發現原來中山陵別有一番景致。依山而建,隱于山林之間,從下往上一望,極為壯觀。建筑并不艷麗,卻給人莫名地來了一種氣勢,來了一種莊重。

走在臺階上,似乎就已明了。孫中山先生生前就想把墓建于此地,而后人按照他的意思為他建了此陵墓,似乎是為了給中山先生,這位為中國不停忙碌的偉人找了一處永遠安寧的地方讓他平靜下來。

中山陵坐落在這繁茂的寧靜之中。中山陵的布局就像是一個大鐘,含有“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遙想當年孫中山先生為了民族的復興,人民的覺醒,做出了多少的貢獻?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博愛”兩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后是墓道。前面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里用青色的琉璃瓦有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再進為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葬總理孫先生于此”的鎦金大字。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攀登如此多的石階極為艱難,但當大家走完這段長距離陡峻的石階以后,一定會悟出孫中山先生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義。最高的平臺有華表兩座,后為祭堂。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斗的理想。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動。在這里,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兩千多年來封建帝制的不朽勛業和艱苦斗爭的歷程,而且也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我中華獨立、富強、大展宏圖的建國思想。堂后有墓門二重,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進門為圓形墓室,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是雕刻家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我心中盈滿的只有感動和震撼。高大莊嚴的祭堂,讓我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

中山陵之旅,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飽覽美景的喜悅,更多的是對社會的思考,對民族的熱愛,對領袖的敬意。作為記憶,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篇四

中山陵自1920xx年1月動工,至1920xx年主體建成。1920xx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柩由北京運抵江蘇南京。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巍巍中山陵。

導游詞。

希望大家喜歡!

國家4a級旅游景區。原名陵園,位于鐘山第二峰小茅山南麓,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它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由半圓形廣場、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組成。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整組建筑總平面取“自由鐘”圖案,表“使天下皆達道”之義。瞻仰者由下仰望,但見浩瀚林海襯映著碧瓦銀墻,宛如偉人之浩然正氣,與大地同存。恢宏的陵墓工程于1920xx年3月奠基,1920xx年春竣工。同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柩由北京運抵南京,6月1日在中山陵舉行奉安大典。

經過相關部門的著手打造,耗資40億元,大力整治長達四年之久的南京中山陵園風景區,近日完工后的新景點將陸續向公眾免費開放,經過此次整頓之后,在原有的景區核心區周邊新建成前湖公園、琵琶湖公園、梅花谷公園、下馬坊遺址公園、博愛園、鐘山運動園、營盤山公園等7座各具特色的公園。

中山陵自廣場至祭堂坡度逐段加大,由博愛坊望祭堂,仰角為9度,由碑亭仰望祭堂,仰角提高到19度,中山陵392級臺階,拾級而上,步步增添莊重、崇敬之感。走完石階到達大平臺,回首俯視則一個石階也看不見了,只見其間的八個平臺連成一片,如同平地,當你站在大平臺上,舉目遠眺,群峰皆居腳下,陵園景色盡收眼底,崗巒疊翠,松柏蒼蒼,亭臺樓閣,氣象萬千。

此次新建的前湖公園位于明城墻腳下的北臨中山植物園,展示20xx多種熱帶植物;梅花山擴建而成的梅花谷公園占地1533畝,梅花由1.5萬株增加到近4萬株,品種達350多個,成為“天下第一梅山”。而下馬坊遺址公園以1.1公里長的孝陵神道為主線,沿線分布三組石刻建筑和新出土不久的高浮雕龍紋石碑、觀音閣大石壁、康熙“奉旨免三則碑”等大量明清珍貴石刻文物,極有觀賞價值。

中山陵是被稱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孫中山的陵墓,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東鄰靈谷寺、西毗明孝陵。孫中山1920xx年3月在北京逝世後,中國國民黨遵照他的遺愿,在南京為他修建陵墓。中山陵1920xx年1月開始興建,1920xx年春建成祭堂等主要建筑,當年6月1日孫中山入葬,陵墓全部工程至1931年才告完成。

中山陵由呂彥直設計,整體平面呈警鐘形,與孫中山“喚起民眾”的政治遺囑相契合。陵墓設計充分利用地勢,將牌坊、陵門、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筑從低到高依次排列在紫金山南的緩坡上。中山陵吸取中國古代陵墓的對稱布局,利用墓道和臺階將主要建筑連為軸線,并布置大片綠地,將陵墓建筑群聯接成與背景山勢相稱的宏大整體。陵墓主體建筑采用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筑的大屋頂造型,應用西方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技術,以肅穆的藍白色調和嚴謹的建筑構型表現出沉靜恢弘的氣度,被認為是中國近現代建筑史上融合中西的經典作品。中山陵1961年被列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1920xx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因膽囊癌逝世。逝世前一天,孫中山提出效仿列寧保留遺體,并要求葬于南京。據報道,他對宋慶齡、汪精衛等人說:“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據說早在1920xx年3月,孫中山在紫金山打獵時就曾對胡漢民說:“等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遵照孫中山的遺愿,遺體在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后,暫厝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待陵寢建成后再安葬南京。1920xx年4月4日,當時在北京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成立了葬事籌備處和委員會,委員會以張靜江、汪精衛、林森、于右任、宋子文、戴季陶、楊庶堪、邵力子、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廷、陳去病等12人為委員,確定葬事籌備工作的順序為:確定墓址、測量墓地、交涉圈地、征求陵墓圖案、決定陵墓圖案、招標包工、興工。

選定墓址。

1920xx年4月,宋慶齡(左六)等人在紫金山考察墓址。

紫金山位于南京城以東,東西長約7公里,居中的主峰北高峰海拔448.2米,東峰小茅山海拔360米,西峰天堡山海拔250米,北高峰與天堡山之間是海拔425米的二峰頭陀嶺,地勢險峻,北高峰與小茅山之間是海拔351米的中茅山,地勢較為平緩。為在紫金山上尋找合適的墓址,1920xx年4月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孫中山之子孫科及多位葬事籌備委員先后三次登上紫金山實地勘察。4月10日,宋慶齡與孫科趁夜趕到南京,11日上午前往紫金山初步勘查后返回上海。20日下午,宋慶齡與孫科從上海再赴南京勘察墓址,同行的還有何香凝、楊杏佛、邵元沖、林煥廷、馬超俊等12人。孫科、宋慶齡等提出,墓址要高過明孝陵,并且“不可使人在更高處建墓”。他們在21日和22日兩上紫金山,經過考察后認為紫金山中部的中茅山最為合適,宋慶齡還表示陵墓應建于南面的緩坡,不宜選在山頂。

4月23日晚,葬事籌備委員會在上海孫中山故居召開會議。會議匯報了實地考察的情況,并轉達了宋慶齡的意見,最終確定墓址選在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會議還決定將紫金山一帶數萬畝土地全部圈入陵園,由主任干事楊杏佛前往南京接洽圈地、實地測量和照相等事宜。楊杏佛隨后赴南京拍攝了中茅山南坡的照片,并請江蘇陸軍測量局協助測量墓地。但圈地一事當時并不順利,經過與占據南京的軍閥勢力反復交涉,陵園面積只定為20xx畝,遠低于委員會的計劃。直到1920xx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陵園才順利擴大到45870畝。

管理機構。

1920xx年6月,孫中山入葬中山陵,葬事籌備委員會隨即宣布解散。月底,國民政府組織成立直屬的陵園管理委員會,下設陵園設計委員會、總務處和警衛處,負責管理守護陵園,繼續完成陵墓工程,以及進行陵園內的工程和農林建設。管理委員會制定的《謁陵規則》規定,祭堂每日開放,墓室則僅在每年的1月1日、3月20日、5月5日、6月1日、10月10日和11月12日對外開放。1937年7月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日軍攻占上海后繼續向南京進攻,陵園管理委員會隨國民政府西遷重慶。抗戰結束后,陵園管理委員會遷回南京,1946年陵園改稱國父陵園。

1949年5月,陵園管理委員會由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8月改稱中山陵園管理處,此后相繼由中央政務院內務部、華東局、南京市園林處、南京市城建局等管轄。1996年改稱中山陵園管理局,直屬于南京市人民政府。1993年,中山陵園管理處開始對中山陵游客收取門票。20xx年11月12日,中山陵寢部分重新免費開放,此后一年接待游客超過800萬人次。

各位游客:在到達中山陵之前,先向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孫中山先生的生平。孫中山,姓孫名文,字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他于1866年11月12日生于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現已改為中山市),是中國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早年曾求學海外,1892年畢業于香港西醫學院,曾一度行醫。20世紀初年的中國,災難深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目睹清政府的腐敗,孫中山毅然放棄行醫,投身革命,于1920xx年8月和一批資產階級革命的知識分子,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帶有資產階級政黨性質的組織“中國同盟會”,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權”即“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從1920xx年到1920xx年10月前,同盟會在我國華南地區不斷發動武裝起義,特別是在1920xx年4月27日發動了廣州起義。廣州起義雖然最終遭到失敗,但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從此各省紛紛響應,推翻了20xx多年的中國封建帝制,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刻、意義深遠的一次偉大革命——辛亥革命。

1920xx年12月29日,在中央臨時政府會議上,大家一致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商議成立中國臨時政府并定都南京,確定1920xx年為民國元年。1920xx年1月l日,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因袁世凱的扶持和革命黨人的妥協,1920xx年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并定都北京。革命雖然受到挫折,但是孫中山先生沒有氣餒,繼續展開了護法運動、護國運動、討袁運動。1920xx年1月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第一次合作,并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直到肝癌晚期,他仍忍著病痛,北上與馮玉祥商討國事。1920xx年3月12日,終因肝病惡化在北京逝世。

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歡鐘山(紫金山)。早在1920xx年,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曾登山游覽。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總統之職后,來這里打獵,看到這里山水相依,氣勢雄偉,就有了他回長眠此山的想法。在北京彌留之際,他還念念不忘這一夙愿,再三叮囑左右。當然,孫中山葬于紫金山,不僅僅是個人的愿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曾是革命的策源地和臨時政府所在地,孫中山先生長眠于此,表示了討伐帝制和繼續革命的決心。

為了尊重孫中山先生的遺愿,由孫夫人宋慶齡,兒子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通過登報懸獎,征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的應征者中,年僅33歲的青年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警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呂彥直是山東省東平縣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在清華大學建筑系畢業后,被公費派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得到美國著名設計師茂菲的指導,回國后,在上海開設“彥記建筑事務所”。為了設計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嘔心瀝血,不辭辛勞。在工程接近尾聲時,身患肝癌,于1920xx年3月18日病逝,時年36歲。

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篇五

中山陵地處于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是中華民國國父、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下面是本站帶來的介紹中山陵的。

導游詞。

歡迎大家閱讀。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我們一邊向上攀登,一邊拍照留影。走到一半,我向上看了看發現,映入眼簾的只有臺階,沒有平臺。我再回頭往下看時,卻只能看見平臺,看不見臺階了。我問導游:“中山陵的臺階設計得這么巧妙,可有什么含義呢?”導游說:“從下往上看,只有臺階,寓意著前面的路很艱辛。而從上往下看,全是平臺,寓意著當經過了艱辛和磨難以后,看自己走過的路,發現過去的路也很平坦。”奧,我明白了:其實學習也是一樣,會經常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一旦你弄明白了,才感覺并不是那么難。

處在山頂最高峰的祭堂,有三個拱門,上面書寫著孫中山先生所創導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堂中置放著孫中山先生的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再進入一扇銅門,可以看見一座漢白玉雕像-孫中山先生靜靜地躺在靈柩上.聽導游說,孫中山先生的軀體在紫銅棺內,被混泥土澆筑在離地面5米的地下...我久久地站著,心里默默的向這位老一輩革命家致敬!

中山陵之旅,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飽覽美景的喜悅,更多的是對社會的思考,對民族的熱愛,對領袖的敬意。作為記憶,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走過牌坊,順著墓道,跨過陵門,那連綿不斷的臺階映入我的眼簾。拾級而上,來到第五層平臺,可以看見一對大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樣,是當時上海特別市政府捐贈的。大家仔細看,會發現在左邊那個鼎下面有兩個孔。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這是1937年末日軍攻占南京時被炮彈擊穿的,換句話說,這兩個孔是當時留下的彈坑。如今雖早已時過境遷,但這兩個彈坑時時提醒我們莫忘國恥。終于登上頂處的大平臺。微風徐徐,此處陣陣松濤,更覺偉人浩然正氣與天地同存。這392級臺階,高差約70米,總計有大小10個平臺。更妙的是,從下向上看時一望到頂,石階連綿不斷,不見平臺;而各位現在朝下看時,卻反而不見臺階,只見平臺。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來到頂處的祭堂,祭堂內部以云南產乳白色大理石鋪地。堂內有直徑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墻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見東西兩壁上所刻的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祭堂正中是孫中山著長袍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闊2。1米。這座雕像是當時世界著名的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郎特斯基受孫中山葬事籌委會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塑成后從巴黎運至中山陵的,全部造價150萬法郎。坐像下四面的六幅浮雕是截取了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六幅畫面。它們分別是:“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授印”,“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看著偉人的光輝業績,我心中無比敬佩。

如今,作為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旅游紀念勝地,中山陵每年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炎黃子孫與國際友人。人們懷著對中山先生偉大精神的崇敬與景仰來到這里憑吊拜謁。在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對目前海峽兩岸的現狀,海內外炎黃子孫都衷心期盼著祖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來。彼時彼刻,倘若孫先生泉下有知,也必會含笑長眠!

今天,天氣特別的熱。火辣辣的太陽像烤爐一樣當頭照。小草熱的低下了頭;小狗熱的吐著舌頭;就連路上的行人熱的也無影無蹤。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來中山陵了,小的時候,也來過,但至今腦子里只有模糊的片段。但今年,我11歲了,希望能通過今天,來給我一個不一樣的中山陵。

來到中山陵的大門口,一下子就映入眼簾的就是高聳入云的臺階。它是用白色的大理石做成的。臺階上的人很多,他們有的背了一個大背包,有的戴了一頂太陽帽,有的手里還拿著一瓶礦泉水。看了這一切,我也迫不及待了,立刻快步走上臺階,來到第一道門。“那是什么?”“博愛是什么?”“博愛是誰說的?”聽著周邊游客議論著什么什么愛的,我的心里不猶有些好奇,就問:“那個什么什么愛的是什么意思呀?”媽媽摸了摸我的頭,告訴我說:“是博愛吧!他是國父孫中山先生說的,意思是:不能自私自利,要有愛心,心胸要寬廣。

通過了第一道門,我和爸爸,媽媽,哥哥又擠進了去第二道門的人流。火辣辣的太陽好像也在于我們同行,我們走到哪兒,它跟到哪兒,累的我們雙腿發軟。我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氣呼呼的說到:“不爬了,不爬了,我的腿骨都要散架了,你們先上去吧!”“喂!”哥哥瞟了我一眼,說:“你不會就這么點能耐吧?還不如我!”雖然知道哥哥用的是“激將法”可我哪能讓他囂張?我不服輸的性格那是一貫的!是呀!堅持就是勝利!哥哥說的不錯!想到這里,我立刻從地上爬了起來繼續走,“1,2,3,,,,,,,21,22,23”我一個一個臺階數著,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第二道門,它的的外形真特別!是一個圓形的拱門,門頭上是用青色的琉璃瓦搭建而成,青色代表的是:蒼天。在這道門上還有用金燦燦的亮漆刻上去的四個大字:天下為公。意思是:要對別人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要站在國家一方想事。

啊!看到去第三道門的石階,我們還不得不倒吸一口涼氣,真的好長!大約有600多級呢!等我們好不容易才上去時,(雖然中間有很多的放棄,但還是上來了)才明白第三道門上的字,它們是:民族,民權,民生,這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最里面還有一個大廳,大廳的中間是孫中山的石像,他手拿一本書,戴著副眼鏡,坐在一張石椅上,好像有很多知識的樣子。他面朝南,因為他生前就想收回中國臺灣,而南,就是中國臺灣現在所處位置。

雖然今天的中山陵一游,并沒有去游樂場,去商場購物好玩,有趣,但是我學到了很多于中山陵,孫中山的知識,讓我比別人早一步開啟中國歷史的大門。

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篇六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鐘山風景區內,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筑群,面積8萬余平方米。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江蘇中山陵。

導游詞。

五篇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盡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跡,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學于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后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后來他棄醫從政,并于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臨時大總統,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后,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于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里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于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于各地,為什么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據說,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后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說,我將來死后,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盡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并不長,但南京對于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為尊重孫先生的遺愿,由孫夫人宋慶齡、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實地察看,選好陵址,劃地20xx畝修墓,又登報懸獎,征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應征者中,青年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0xx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舉行了奠基典禮。歷時3年多,耗資150萬銀元,中山陵終于在1920xx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學美國、才華橫溢的青年建筑師呂彥直在主持建陵過程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不幸與孫先生一樣身患肝癌,在工程臨近尾聲時病逝,年僅35歲。1920xx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孫先生的遺體從北京運到南京。從此60余年,孫先生一直長眠在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說是南京城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年為了迎接孫先生靈柩,南京修筑了第一條柏油馬路—西起中山碼頭,東至中山門,長達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時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門朝陽門,并改名為中山門。在中山門到中山陵之間還修筑了一條陵園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為驕傲,紐約人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樣,南京人對自己城市美麗的林蔭大道最是得意。而這條長達3公里的陵園路無疑正是南京林蔭道的最佳代表。在這條“綠蔭長廊”兩側,種植著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人們習慣上稱它為法國梧桐,但追根溯源起來,它可是我們中國的“土特產”,只因當年法國人將它從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現在這么一個土洋結合的名字。

車出中山門,沿陵園路行駛,終點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大家請,朝南看,廣場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臺。臺上那尊雙耳三足的紫銅寶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徑1.23米,是中山陵紀念性裝飾之一。此鼎鑄于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

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闕門的沖天式石牌坊。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寬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塊福建花崗巖,但采用的卻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形式。大家抬頭可以望見坊額正中金光閃閃的“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孫先生的手跡,原出自唐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一語,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宇送人。孫先生畢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民族的獨立自由奮斗不息,可以說“博愛”二字正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

由博愛坊向前走,是一段長480米,寬數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體設計,突出中國的傳統風格,莊嚴肅穆,獨具特色。為了體現孫先生的崇高偉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為陵的慣例,將墓室筑于海拔約160米的全陵最高處。此外,整個陵區的建筑植被講求中軸對稱,更給。人以法度莊嚴之感。請大家向前看,朝北順坡而上,依次有陵門、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兩邊的這些雪松、檜柏、銀杏、紅楓兩兩相對,代替了古代慣用的石人石獸,象征著孫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雪松是世界四大觀賞樹種之一,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墓道盡頭是平臺。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墓平面為“木鐸”形。鐸,就是平常我們說的大鈴鐺。在古代它是用來宣布政教法令和戰爭令的。鐸的聲音宏亮,而且傳得很遠,有“使天下皆達道”的喻義。陵墓選用這樣一個圖式,讓人不禁想起孫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

名言。

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這里的平臺廣場就是當年呂彥直設計的“自由之鐘”的下緣。這座宏偉的三拱門是陵區的正式開端。它高16米寬27米進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崗巖筑成的。中門橫額上是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說國家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這是孫先生畢生奮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的極好注解。

過了陵門便是碑亭。亭正中這塊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闿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鎦金顏體大字。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衛、胡漢民等人分別撰寫銘文、墓志銘等。可花了兩年時間也沒寫出來。大家都認為先生的思想功績是文字所無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寫銘文,改用現在的形式。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來數數看,怎么樣?

來到臨近頂端的平臺,可以看見一對大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樣,是當時上海市政府捐贈的。大家仔細看,會發現在左邊那個鼎下面有兩個洞。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這是1937年末日軍攻占南京時向中山陵炮擊造成的,這兩個洞就是當時留下的彈洞。如今雖時過境遷,但這兩個彈洞仍時時提醒我們莫忘國恥。距此不遠的前方還有一對仿古青銅鼎,那是.由孫先生的兒子孫科一家敬贈的。

拾級而上,終于登上頂臺。由此既可鳥瞰,更宜遠眺。置身此間,背倚巍巍鐘山,耳聽陣陣松濤,更覺偉人的浩然正氣與大自然同存。祭堂處在鐘山半山腰,從博愛坊到祭堂總共有392級臺階,高差約70米,平面距離700米。如從碑亭數起則有290級臺階。建筑師為避單調,將這392級臺階分作10段,每段1個平臺,總計有大小10個平臺。更妙的是,從下向上看時一望到頂,石階連綿不斷,不見平臺;而各位現在朝下看時,卻反而不見臺階,只見平臺了。這392級的數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當時全中國三億九干二百萬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對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現在大家面對的就是祭堂和墓室,這是陵墓的主體部分。當年呂彥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絕癥而逝,常令后人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之嘆。祭堂是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筑,長30米,闊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壘式的小建筑物,并有兩座高12.6米的華表拱衛。祭堂屋頂為重檐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外墻全用香港花崗巖砌成。祭堂門額上有“民族”、“民生”、“民權”陽文篆字,這是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導思想。居中的“民生”門楣上端,又有孫中山手書的“天地正氣”四字直額。

請各位跟我進入祭堂。祭堂內部以云南產白黑色大理石鋪地。堂內有直徑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墻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見東西兩壁上所刻的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整個祭堂以黑白藍色為基調,均為中國傳統孝色。而鑲嵌彩色玻璃的內窗,在陽光照射下卻顯出另一番西洋風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風格,正與孫先生融貫中西的精神氣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孫中山著長袍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闊2.1米。這座雕像是當時世界著名的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阿林斯基受孫中山葬事委員會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從巴黎運至中山陵的,全部造價150萬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六個片斷。它們分別是“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授印”、“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經過祭堂來到墓室。墓門分兩道,第一道是兩扇美國產的紫銅保險門,門上的門釘和銅環上的神獸(椒圖)極富中國傳統特色,門楣上刻“浩氣長存”橫額,取孫中山為黃花崗烈土墓所書手跡。第二道門為獨扇銅門,上刻張靜江所寫“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閉建筑,頂呈西式穹隆狀,以馬賽克鑲成國民黨黨徽圖案。室內圓形,鋪以大理石,直徑約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紅色大理石貼面。正中的圓形大理石壙,直徑4.33米,深1.7米,四周圍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欄桿。壙內墓穴上安放著孫先生穿中山裝的大理石臥像,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孫先生的遺體形象所作。孫先生的紫銅棺就安放在臥像下5米左右處。為什么祭堂內的坐像身著長袍馬褂,而這里卻改穿中山裝了呢?原來當年國民黨內左右兩派矛盾尖銳,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主張塑像穿長袍馬褂;而左派則主張穿中山裝。兩派意見不合,結果各搞各的,就出現了上述情況。

各位朋友,孫先生的遺體究竟是否還在中山陵,這是每一位來這里的游客最關心的問題。事實上,自孫先生逝世后,他的遺體的確是歷經磨難。1920xx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時,他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暫時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0xx年,被北伐軍打敗逃到北京的軍閥張宗昌,把失敗的原因歸咎為孫先生的遺體壓住了他的風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遺體。后經愛國將領張學良派兵保護,遺體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氣侵蝕。1920xx年5月28日靈柩由津浦鐵路從北京運抵浦口,6月1日運達中山陵。奉安大典儀式完畢后,即用水泥將靈柩澆入壙中。墓穴用花崗巖墊底,四周建隔墻,紫銅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墊,棺上有一層密封著的水晶透明板。當年公祭時,站在石壙邊,扶欄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遺容。抗戰爆發后,國民黨政府曾準備將遺體運往重慶;解放戰爭后期,蔣介石又曾想將遺體遷往中國臺灣,但由于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受到工程界愛國人士和國民黨左派的極力勸阻,終于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廣場兩側后壁有一道門,通向墓堡公園。中為墓室寶頂,呈覆鐘形。墓堡后墻設有“中山陵建設史料展”,近200幅珍貴歷史資料展現了中山陵的建設和中山先生的遺體奉安全過程。

除了陵墓主體建筑外,中山陵周圍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筑設施,包括藏經樓、音樂臺、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們大多是1920xx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頂的博愛閣,是一位臺灣同胞捐資興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孫先生誕辰127周年時落成。

各位朋友,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奮斗,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了偉大的功勛,也贏得了中外進步人士的廣泛擁戴和頌揚。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國家高度重視,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作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炎黃子孫與國際友人。人們懷著對中山先生偉大精神的崇敬與景仰來到這里憑吊拜謁。在兩岸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對目前海峽兩岸的現狀,海內外炎黃子孫都衷心期盼著祖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來。彼時彼刻,倘若孫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會含笑長眠的。謝謝大家!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0xx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愿,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內,并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施工。

整個墓區平面形如大鐘,鐘的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臺(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鐘的鐘紐,鐘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此像為國外雕塑名家保羅蘭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業績,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墻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祭堂之后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亦是孫中山先生的手筆。門內即為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臥像即安放在圓穴中,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筑風格中西合壁,鐘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臺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國家4a級旅游景區。原名陵園,位于鐘山第二峰小茅山南麓,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它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由半圓形廣場、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組成。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整組建筑總平面取“自由鐘”圖案,表“使天下皆達道”之義。瞻仰者由下仰望,但見浩瀚林海襯映著碧瓦銀墻,宛如偉人之浩然正氣,與大地同存。恢宏的陵墓工程于1920xx年3月奠基,1920xx年春竣工。同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柩由北京運抵南京,6月1日在中山陵舉行奉安大典。

經過相關部門的著手打造,耗資40億元,大力整治長達四年之久的南京中山陵園風景區,近日完工后的新景點將陸續向公眾免費開放,經過此次整頓之后,在原有的景區核心區周邊新建成前湖公園、琵琶湖公園、梅花谷公園、下馬坊遺址公園、博愛園、鐘山運動園、營盤山公園等7座各具特色的公園。

中山陵自廣場至祭堂坡度逐段加大,由博愛坊望祭堂,仰角為9度,由碑亭仰望祭堂,仰角提高到19度,中山陵392級臺階,拾級而上,步步增添莊重、崇敬之感。走完石階到達大平臺,回首俯視則一個石階也看不見了,只見其間的八個平臺連成一片,如同平地,當你站在大平臺上,舉目遠眺,群峰皆居腳下,陵園景色盡收眼底,崗巒疊翠,松柏蒼蒼,亭臺樓閣,氣象萬千。

此次新建的前湖公園位于明城墻腳下的北臨中山植物園,展示20xx多種熱帶植物;梅花山擴建而成的梅花谷公園占地1533畝,梅花由1.5萬株增加到近4萬株,品種達350多個,成為“天下第一梅山”。而下馬坊遺址公園以1.1公里長的孝陵神道為主線,沿線分布三組石刻建筑和新出土不久的高浮雕龍紋石碑、觀音閣大石壁、康熙“奉旨免三則碑”等大量明清珍貴石刻文物,極有觀賞價值。

各位游客朋友:

這里就是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中山陵。

孫中山先生名孫文,字逸仙,因1920xx年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尊稱他為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于1866年11月12日,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0歲。

中山陵墓址是由孫中山先生生前選定的。1920xx年3月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左右“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平面為一木鐸形。表示“喚醒民眾”及“木鐸警示”的含義,又象征著中山先生精神如響亮鐘聲,響徹遐邇。陵墓在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奠基,1920xx年6月1日開工,1920xx年春天完工。

游客朋友們,我們現在就來到了中山陵前的廣場。

在這個半月型廣場正南面的三層八角形石臺上矗立著一尊三足雙耳的紫銅寶鼎,重達萬斤。是中山大學的全體師生在1933年秋捐贈的。鼎身外鑄有中山大學校訓“智仁勇”三字,鼎內立有一塊六角形銅牌,刻有《孝經》全文,所以又稱孝經鼎。

孝經鼎對面的這座四柱三樓檐的沖天式石坊名為博愛坊,在它正中的橫額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鎦金陰文,“博愛”一語出自唐韓愈《原道》中的“博愛為之仁”。

穿過博愛坊向前,我們來到的是長480米、寬近40米的墓道。墓道兩側種有兩兩對稱的雪松、檜柏、銀杏、紅楓等樹木,代替了古代陵墓前的石人石獸,寓意中山精神如青松翠柏萬古長青。

走過墓道,我們來到陵門前的平臺。平臺正北方為用福建花崗巖筑成的單檐歇山頂的陵門,上蓋藍色琉璃瓦。陵門檐下的石額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陵門前有一對三米高的石獅,兩側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圍墻相連,勾勒出“自由鐘”的下端輪廓。

陵門后我們看到的是拱券式的碑亭。亭頂為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亭身用花崗石砌成。中立花崗巖石碑,碑高8.1米,碑座上有山海圖案,碑身刻有“中國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顏體楷書鎦金大字,為原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闿所寫。碑額上有陰刻的黨徽。突出了“黨葬”這一最高規格的葬儀。

從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石階,每段設有一平臺。上三下五計八段平臺,其寓意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三民為:民族、民權、民生;五權為:立法、司法、監察、行政、考試五權。從博愛坊算起,共有392級臺階。意圖讓游人在攀登時記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一總理的遺言。

走上臺階,我們便來到了祭堂。

祭堂兩旁立有一對高達12.6米華表,上刻祥云紋飾,平臺石欄后面東西各有一尊仿古銅鼎,為孫科一家敬贈。

祭堂為仿古代木結構宮殿式建筑。長30米,寬25米,高29米,為歇山重檐藍琉璃瓦頂,在重檐正中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地正氣”直額。檐下祭堂正面三個拱門的門楣上方從東到西分別刻有“民族”、“民生”、“民權”六個陽篆鎦金字,由元老張靜江先生所書。

祭堂內用云南產大理石鋪地。堂內四隱八顯排列著12根巨大石柱,下承大理石柱礎。四壁上部為人造石,下護壁為黑色大理石。東西護壁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書寫的《建國大綱》的全文。祭堂內頂為斗式,正中藻井為馬賽克鑲嵌的黨徽,表現了之意。

祭堂的正中端置中山先生長袍馬褂全身坐像,高4.6米。孫中山先生端坐于太師椅上,雙腳并攏,膝上攤著展開的長卷,雙目凝視前方,表現出一位思想家的深沉與睿智。這尊雕像由法國籍波蘭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造價150萬法郎。石像像座四周有六幅反映中山先生生平事跡的浮雕。南面為“如抱赤子”,東面是“出國宣傳”和“商討革命”,西面是“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北面是“國會授印”。白玉的坐像在黑色大理石的襯托下,更加顯得高潔。

墓室外門是兩扇銅質大門,外門橫額上刻“浩氣長存”。第二道是單扇銅門,門上刻有“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為天穹狀半球形封閉建筑,直徑18米,高11米,頂呈天穹狀,上用馬賽克鑲成的黨徽圖案。四壁米色大理石貼面。墓室正中的圓形大理石石壙,直徑3.9米,四周圍著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欄桿。石壙深1.6米,壙內棺座上安放著孫中山先生著中山裝的漢白玉臥像。由捷克雕塑家高祺按孫先生逝世之初在水晶棺中形象而做。

臥像下五米處為墓穴。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制造的銅棺盛殮安放在穴中央楠木棺座上。自1920xx年6月1日放入墓穴后,從未被打開、移動過。

1961年國務院把中山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的5a級景區。

中山陵的講解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盡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跡,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學于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后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后來他棄醫從政,并于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后,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于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篇七

各位游客:下面我們將要參觀游覽的景點是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東郊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坡。中山陵坐北朝南,前臨平川,背靠青山,其建筑采用依山為陵的形式,墓室建在海拔158米的山頂最高處,比獨龍崗明孝陵所處的位置高出90多米;從牌坊到墓道,高差70多米,平面距離700多米,顯得十分雄偉壯麗。

【孫中山生平—安葬紫金山的夙愿—陵墓設計者呂彥直】。

各位游客:在到達中山陵之前,先向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孫中山先生的生平。孫中山,姓孫名文,字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他于1866年11月12日生于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現已改為中山市),是中國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早年曾求學海外,1892年畢業于香港西醫學院,曾一度行醫。20世紀初年的中國,災難深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目睹清政府的腐朽,孫中山毅然放棄行醫,投身革命,于192019年8月和一批資產階級革命的知識分子,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帶有資產階級政黨性質的組織“中國同盟會”,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權”即“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從192019年到192019年10月前,同盟會在我國華南地區不斷發動武裝起義,特別是在192019年4月27日發動了廣州起義。廣州起義雖然最終遭到失敗,但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從此各省紛紛響應,推翻了2019多年的中國封建帝制,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刻、意義深遠的一次偉大革命——辛亥革命。

192019年12月29日,在中央臨時政府會議上,大家一致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商議成立中國臨時政府并定都南京,確定192019年為民國元年。192019年1月l日,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因袁世凱的扶持和革命黨人的妥協,192019年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并定都北京。革命雖然受到挫折,但是孫中山先生沒有氣餒,繼續展開了護法運動、護國運動、討袁運動。1924年1月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第一次合作,并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直到肝癌晚期,他仍忍著病痛,北上與馮玉祥商討國事。1925年3月12日,終因肝病惡化在北京逝世。

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歡鐘山(紫金山)。早在192019年,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曾登山游覽。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總統之職后,來這里打獵,看到這里山水相依,氣勢雄偉,就有了他回長眠此山的想法。在北京彌留之際,他還念念不忘這一夙愿,再三叮囑左右。當然,孫中山葬于紫金山,不僅僅是個人的愿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曾是革命的策源地和臨時政府所在地,孫中山先生長眠于此,表示了討伐帝制和繼續革命的決心。

為了尊重孫中山先生的遺愿,由孫夫人宋慶齡,兒子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通過登報懸獎,征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的應征者中,年僅33歲的青年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警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呂彥直是山東省東平縣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在清華大學建筑系畢業后,被公費派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得到美國著名設計師茂菲的指導,回國后,在上海開設“彥記建筑事務所”。為了設計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嘔心瀝血,不辭辛勞。在工程接近尾聲時,身患肝癌,于1929年3月18日病逝,時年36歲。

【陵園路—陵區總體概況—半月形廣場—孝經鼎】。

各位游客:我們的車已駛向陵園路。這條長達3公里的“綠蔭長廊”兩側,種植著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樹。這條路也是南京綠化最好的一條林蔭路。出了陵園路,前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

好了,中山陵馬上就要到了,有關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就暫時介紹到這里。請各位游客準備隨我下車,一同去參觀中山陵,瞻仰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于1926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余萬銀元,于1929年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1929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里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臺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于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筑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于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于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筑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各位游客:進入中山陵,首先來到的是陵前的廣場。廣場位于中山陵的正南端。雖然不很大,但卻為陵墓平添了莊嚴肅穆的氣勢。請大家留意,我們腳下的這片廣場呈半月形,是“鐘”的下緣。四周蒼松挺立,樹大蔭濃,恰似革命事業萬古長青,枝繁葉茂,生生不息。大家再看,廣場南面的高臺上,矗立著的是孫中山的全身銅像,氣宇軒昂,栩栩如生。

廣場南面那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八角形石臺上的紫銅寶鼎,高4.25米,腹徑1.21米,重約5000公斤,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筑之一。這尊鼎鑄于1933年秋,是廣州中山大學師生和校長戴季陶捐贈的、鼎的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的校訓。鼎內還刻有戴母黃氏手書《孝經》全文,所以叫孝經鼎。

【博愛訪—墓道—陵墓正門—碑亭—條堂—墓室—孫中山遺體安葬經過】。

各位游客:由廣場拾級而上就是墓道。在墓道的人口處,大家請看:這座沖天而立的花崗巖牌坊,高12米,寬17.3米,牌坊上端正中的橫帽上刻著“博愛”二字,因此又稱為“博愛坊”。這座牌坊建于1930年,采用花崗巖仿木結構,建筑格局為四攬三閉門沖天式。牌坊,在我國古代通常建在帝王陵寢的人口處,用來歌功頌德,至此朝拜者必須下馬步行。我們眼前的這座牌坊上所鐫刻的“博愛”兩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跡,也是他生前的。

座右銘。

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

經過牌坊,就到墓道。整條墓道長480多米,分為三道:中道寬12米,鋼筋水泥路面;左右二道各黨4.2米,柏油路面。墓道兩旁對稱地種植著兩排雪松和四排檜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道常用的石人石獸,喻示著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氣長留天地之間。其中的雪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

走完墓道,我們便來到了陵墓的正門。陵門坐北朝南,有三個拱門,每個拱門都裝有一扇對開的樓花銅門。陵門平面為長方形,高16.5米,寬27米,進深8.8米,全部用福建花崗巖建成。屋檐為單層歇山式(歇山式建筑是我國古代第二等級的建筑屋頂式樣)。門楣上有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書“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表達了孫先生畢生的奮斗目標和所追求的理想。

陵門之后,是一座方形的碑亭,邊長12米,高約17米,全部用花崗巖建成。亭中這塊高8.1米、寬4米的巨碑,碑的正面刻有反動派元老譚延闿手書的“中國反動派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餾金大字。字為顏體,道勁有力。譚延闿在民國時期曾做過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是反動派內四大書法家之一。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孫中山曾經當過臨時政府大總統,并沒有擔任過政府總理,為何碑文稱他為“總理”而不稱為“總統”呢?當時段棋瑞政府雖然明令國葬孫中山,但實際上舉行的是黨葬,孫中山在反動派內的職務是總理。再看碑的背面,沒有題寫任何文字。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衛撰寫碑文,胡漢民撰寫墓志銘,可花了兩年時間碑文內容也沒能定下來。大家都認為像孫中山這樣偉大的人物,其功績是無法用文字來評述的,于是就決定不寫銘文。游客們:這座碑亭四面各有一個拱門,北側的拱門下設有石欄,我們在此可憑欄遠眺中山陵祭堂的雄姿,也可攝影留念。

出了碑亭,循著層層石階到祭堂前平臺,共有八段石階,共290級,每段石階上都有一塊平臺。平臺上還陳列著一些紀念品,豐富了石階的景觀內容。石階兩旁種滿了各種終年常青的樹木,有松柏、楓樹、石鋪、海棠等。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第五層平臺上,這里有一對巨大的紫銅鼎,上面刻著“奉安大典”四個篆書大字,這是當時的政府為紀念中山先生的葬禮而敬獻的。請大家仔細看西側的那只銅鼎,壁上留有兩個彈孔,據說是1937年12月日軍攻打南京時被炮彈擊穿的。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終于登上了第十層平臺,這是陵墓的最高處,海拔158米。讓我們環顧一下平臺四周,這座平臺東西寬162米,南北進深38米,祭堂就位于平臺的正中。到了這里,我想問一下,哪位游客能說出剛才我們一共走過了幾級石階?對了,從廣場到祭堂總共有392級石階。設計者為避免單調,將這392級石階分為十段,每段一個平臺,總計有大小十個平臺。朝下看,不見臺階,只見平臺。如果從下往上看,那么就只見到臺階,不見平臺了。或許有的游客要問:這392級臺階的數字是否巧合?不是!而是暗喻了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

現在我們來到了祭堂前,這座融中西建筑風格于一體的宮殿式建筑,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壘式的小建筑物,并有兩座高12.6米的華表拱衛。祭堂的屋頂為重檐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外墻用花崗巖砌成。祭堂的三拱門婚上從東到西分別刻著“民族”、“民生”、“民權”6個篆體大字,是反動派元老張靜江的手書。居中的“民生”門楣上端,還有孫中山所書“天地正氣”4個金字直額。

請各位跟我進人祭堂。祭堂內部以云南產白黑色大理石鋪地。堂內四周還可以看到12根黑色石柱,直徑有0.8米,四隱八現,12代表的是一年中的12個月,4代表的是一年中的4個季節。大西兩側的護壁上還刻有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祭堂正中是一尊石雕孫中山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寬2.1米,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只見中山先生身穿長袍馬褂,膝上放著一本展開的文卷,雙目凝視前方,顯示出一位偉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坐像是由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郎特斯基雕琢而成的,它于1930年雕成后從治國巴黎運到中山陵,總造價150萬法郎。坐像底座四側的六幅浮雕,再現了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生動畫面。正面一幅為“如抱赤子”,畫面上孫中山先生正在精心地為一個患病的幼兒治病。東面兩幅是“出國宣傳”和“商討革命”,表現了孫中山先生早年奔走革命和創建同盟會的情形。背面一幅為“國會授印”,再現了辛亥革命后,議會向孫中山授大總統印的場面。西面兩幅浮雕,一幅是“振聾發聵”,表現了孫中山為喚起民眾,正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另一幅是“討袁護國”,內容是孫中山發表演說,號召人民討伐倒行逆施的袁世凱。

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門,與墓室相通。墓門分為兩道,第一道是兩扇美國產的紫銅保險門,門婚上刻有“浩氣長存”橫額,是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書。第二道為獨扇銅門,上刻張靜江所寫“孫中山先生之墓”7個篆字。門開啟時,這7個字是看不見的,只有當墓門關閉時,門上的字才能看見。

整個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閉式建筑,頂呈西式穹隆狀。室內圓形,直徑約18米,高11米,四壁用妃色人造石貼面。墓室的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墓壁上裝有目光燈,頂上裝有8個反光鏡;使室內保持柔和而充足的光線。墓室的中央是安葬孫中山靈棕的大理石礦,直徑約4.3米,石礦深1.6米,四周圍著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欄桿。墓護正中的長方形墓穴上安放著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臥像,臥像身穿中山裝,神態寧靜,面容慈祥,如同生前安睡一樣,令人肅然起敬。這是捷克雕塑家高濃按孫中山遺體的形象而創作的。

講到這里,大家最關心的一定是孫先生的遺體是否仍在中山陵,事實上,孫先生逝世后,他的遺體的確是歷經了磨難。本來,孫中山逝世前,曾經吩咐葬禮儀式和棺木式樣仿照列寧的格式,讓民眾瞻仰遺容。可當孫先生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只好暫時安放在酉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當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久殮半個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為土葬。1929年6月1日,遺體從北京遷往南京,當時就在這臥像下5米左右處安放了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解放戰爭后期,蔣曾想將遺體遷往中國臺灣,但由于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于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內。

各位游客:中山陵的主體建筑就介紹到這里,有興趣的游客還可到祭堂外墓堡公園內去看一下《中山陵建設史料圖片展》,以便更多地了解中山陵建設的情況。參觀完畢后,請大家準時到停車場上車,繼續游覽下一個景點。謝謝各位!

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篇八

1920xx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愿,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內,并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施工。

整個墓區平面形如大鐘,鐘的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臺(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鐘的鐘紐,鐘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此像為國外雕塑名家保羅蘭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業績,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墻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遺囑。祭堂之后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亦是孫中山先生的手筆。?門內即為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臥像即安放在圓穴中,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筑風格中西合壁,鐘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臺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篇九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愿,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內,并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施工。

整個墓區平面形如大鐘,鐘的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臺(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鐘的鐘紐,鐘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此像為國外雕塑名家保羅蘭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業績,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墻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祭堂之后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亦是孫中山先生的手筆。門內即為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臥像即安放在圓穴中,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筑風格中西合壁,鐘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臺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篇十

我們的車已駛向陵園路。這條長達3公里的“綠蔭長廊”兩側,種植著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樹。這條路也是南京綠化最好的一條林蔭路。出了陵園路,前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好了,中山陵馬上就要到了,有關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就暫時介紹到這里。請各位游客準備隨我下車,一同去參觀中山陵,瞻仰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于1926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余萬銀元,于1929年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1929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里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臺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于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筑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于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于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筑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各位游客:進入中山陵,首先來到的是陵前的廣場。廣場位于中山陵的正南端。雖然不很大,但卻為陵墓平添了莊嚴肅穆的氣勢。請大家留意,我們腳下的這片廣場呈半月形,是“鐘”的下緣。四周蒼松挺立,樹大蔭濃,恰似革命事業萬古長青,枝繁葉茂,生生不息。大家再看,廣場南面的高臺上,矗立著的是孫中山的全身銅像,氣宇軒昂,栩栩如生。

廣場南面那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八角形石臺上的紫銅寶鼎,高4.25米,腹徑1.21米,重約5000公斤,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筑之一。這尊鼎鑄于1933年秋,是廣州中山大學師生和校長戴季陶捐贈的、鼎的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是中山大學的校訓。鼎內還刻有戴母黃氏手書《孝經》全文,所以叫孝經鼎。

中山陵導游詞講解視頻篇十一

各位游客:下面我們將要參觀游覽的景點是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東郊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坡。中山陵坐北朝南,前臨平川,背靠青山,其建筑采用依山為陵的形式,墓室建在海拔158米的山頂處,比獨龍崗明孝陵所處的位置高出90多米;從牌坊到墓道,高差70多米,平面距離700多米,顯得十分雄偉壯麗。

各位游客:在到達中山陵之前,先向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孫中山先生的生平。孫中山,姓孫名文,字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他于1866年11月12日生于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現已改為中山市),是中國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早年曾求學海外,1892年畢業于香港西醫學院,曾一度行醫。20世紀初年的中國,災難深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目睹清政府的腐敗,孫中山毅然放棄行醫,投身革命,于1905年8月和一批資產階級革命的知識分子,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帶有資產階級政黨性質的組織“中國同盟會”,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權”即“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從1907年到1911年10月前,同盟會在我國華南地區不斷發動武裝起義,特別是在1911年4月27日發動了廣州起義。廣州起義雖然最終遭到失敗,但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從此各省紛紛響應,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帝制,這就是中國近代影響深刻、意義深遠的一次偉*——辛亥革命。

1911年12月29日,在中央臨時政府會議上,大家一致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商議成立中國臨時政府并定都南京,確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1912年1月l日,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因袁世凱的扶持和革命黨人的妥協,1912年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并定都北京。革命雖然受到挫折,但是孫中山先生沒有氣餒,繼續展開了護法運動、護國運動、討袁運動。1924年1月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第一次合作,并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直到肝癌晚期,他仍忍著病痛,北上與馮玉祥商討國事。1925年3月12日,終因肝病惡化在北京逝世。

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歡鐘山(紫金山)。早在1912年,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曾登山游覽。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總統之職后,來這里打獵,看到這里山水相依,氣勢雄偉,就有了他回長眠此山的想法。在北京彌留之際,他還念念不忘這一夙愿,再三叮囑左右。當然,孫中山葬于紫金山,不僅僅是個人的愿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曾是革命的策源地和臨時政府所在地,孫中山先生長眠于此,表示了討伐帝制和繼續革命的決心。

為了尊重孫中山先生的遺愿,由孫夫人宋慶齡,兒子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通過登報懸獎,征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的應征者中,年僅33歲的青年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警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呂彥直是山東省東平縣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在清華大學建筑系畢業后,被公費派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得到美國設計師茂菲的指導,回國后,在上海開設“彥記建筑事務所”。為了設計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嘔心瀝血,不辭辛勞。在工程接近尾聲時,身患肝癌,于1929年3月18日病逝,時年36歲。

各位游客:我們的車已駛向陵園路。這條長達3公里的“綠蔭長廊”兩側,種植著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樹。這條路也是南京綠化的一條林蔭路。出了陵園路,前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

好了,中山陵馬上就要到了,有關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就暫時介紹到這里。請各位游客準備隨我下車,一同去參觀中山陵,瞻仰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于1926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余萬銀元,于1929年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1929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里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臺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于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筑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于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于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筑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各位游客:進入中山陵,首先來到的是陵前的廣場。廣場位于中山陵的正南端。雖然不很大,但卻為陵墓平添了莊嚴肅穆的氣勢。請大家留意,我們腳下的這片廣場呈半月形,是“鐘”的下緣。四周蒼松挺立,樹大蔭濃,恰似革命事業萬古長青,枝繁葉茂,生生不息。大家再看,廣場南面的高臺上,矗立著的是孫中山的全身銅像,氣宇軒昂,栩栩如生。

廣場南面那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八角形石臺上的紫銅寶鼎,高4.25米,腹徑1.21米,重約5000公斤,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筑之一。這尊鼎鑄于1933年秋,是廣州中山大學師生和校長戴季陶捐贈的、鼎的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的校訓。鼎內還刻有戴母黃氏手書《孝經》全文,所以叫孝經鼎。

各位游客:由廣場拾級而上就是墓道。在墓道的人口處,大家請看:這座沖天而立的花崗巖牌坊,高12米,寬17.3米,牌坊上端正中的橫帽上刻著“博愛”二字,因此又稱為“博愛坊”。這座牌坊建于1930年,采用花崗巖仿木結構,建筑格局為四攬三閉門沖天式。牌坊,在我國古代通常建在帝王陵寢的人口處,用來歌功頌德,至此朝拜者必須下馬步行。我們眼前的這座牌坊上所鐫刻的“博愛”兩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跡,也是他生前的座右銘,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 欧美国产永久免费看片 | 91在线精品你懂的免费 | 午夜成年人网站 | 怡红院欧美 | 91aaa免费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 国产日韩欧美综合色视频在线 | 欧美理论影院在线观看免费 | 日韩在线播放一区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ccav成人| 日韩在线视频精品 | 欧美成国产精品 | 男女一级做a爱过程免费视频 | 波多野结衣在线免费视频 | 日韩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人网站在线观看免费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 狠狠色噜噜狠狠色综合久 | 欧美操操 | 99爱在线精品视频网站 | 成年人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 免播放器在线 | 插吧综合网 | 福利片 在线 | 成人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欧美日韩视频二区三区 |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 欧美日韩视频二区三区 | 午夜久久精品 | 伊人网伊人网 | 在线免费观看亚洲 |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免费播放 | 91免费视频版 | 看黄网站在线观看 | 美女一级毛片免费不卡视频 | 最近中文日本字幕免费完整 | 国产精品12p | 欧美人成网站在线看 |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日韩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