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感悟,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感悟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及心得感悟篇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并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
世間什么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贊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鍵在于心態,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常發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賢之書。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及心得感悟篇二
《論語》的編輯者不止一個人,有千千萬萬的人。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被世人視為至理。它以極具典范意義的語言。《論語》中所記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其中不少對話場景栩栩如生,生動傳神。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論語》成功描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子貢的聰穎善變,顏回的溫雅賢良,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讓我知道了,孔子是個十分守禮節,連顏回死后,他都還守著禮節,不肯把車子賣掉,可見孔子多么深明大義啊!
《論語》是國學經典,涉及到人們生活諸多方面,如:如何從政,如何塑造正人君子,如何教育弟子,如何與人交往,堪稱中國傳統智慧的源泉和寶庫,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人們修身養性,治國安邦。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精論,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展現。
讓我們慢慢的開始背《經典》,從底做起,知道古人的思想,從世代相傳的經典中,學習到人生的`哲理,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及心得感悟篇三
今天,我看了《論語》,明白了許多道理,比如“欲速則不達”。
說到欲速則不達,《論語》是這樣記載的: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爸爸就是一個喜歡慢工出細活的人。一天,爸爸在寫材料,柔和的月光灑進屋子里。“爸爸,吃飯了!”我大叫。“等一下。”爸爸回答。過了一會兒,見爸爸仍沒出來,我便推開緊閉的門,看見爸爸正在聚精會神地寫材料,又一邊核對資料。我向爸爸抱怨道:“爸爸,您干嗎寫一遍對一遍呢?直接寫吧!”“慢工出細活!”爸爸說,話語里帶著點嚴肅。果然,爸爸把材料交上去后,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工作迅速完成了。
在現實生活中,快,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時,慢才能解決問題!
沒有質量地貪快,會讓你很后悔。因為欲速則不達!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及心得感悟篇四
論語,就是記錄圣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后,你能夠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就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僅教會人們就應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范自我,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為圣人,就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就是在注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商鞅就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樣捍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就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就是因為他們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我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我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我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明白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就是在理解別人,并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就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僅只就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就是同路人為什么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于就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我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我的價值,卻只就是追求理解。理解不就是牽強的,就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后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關系,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么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了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及心得感悟篇五
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老人的情懷,也應該成為我們的人生方向。讓老者心安,社會有更多的溫情;與朋友信,社會又增幾分安定;成為學生們、年輕人的榜樣,使之向仁德靠齊,又會給社會多少動力;活成別人眼中的風景,又給自己多少活力,多少憧憬啊。
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能自已相信并且告訴自己的學生:“們的社會雖然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生在新中國的我們、長在改革開放的我們,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幸福的人!”;能自己學會感恩,也引領孩子們感恩:“感恩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聽聽孔子的慨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想想孔子生活的年代,再引領孩子們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的成績,對社會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心存感恩,眼前常亮,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常懷感恩,內心總是喜悅,工作干勁往往十足。讀懂《論語》,社會更和諧,我們更陽光。
《論語》讓我更愛學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有人說:“歲月像把殺豬刀,刀刀催人老。歲月匆匆,流水無情。”人生苦短,但學海無涯。
老夫子告訴我:可以有事做!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他又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好學,用心學,就會“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論語》讓我學海無涯樂為帆,人生的方向更明確,教學的路上更自信。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以德引導,以禮引領,而不只是用紀律約束、用懲罰誡勉,讓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知榮辱,知進退,“有恥且格”。
《論語》教會我提升自己。用人格魅力影響人,用溫和的語言與孩子們溝通,用亦師亦友的心態與孩子們交往。學生收到了愛,親其師,信其道,學習時信心十足。
《論語》讓我重新思考什么是“孝”。過去,我認為給父母拿點錢,送點東西,物質上盡量地滿足,就覺得自己已經盡到了孝道。《論語》上怎么說呢?“色難。”“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盡孝只是能養的話,那和養犬馬有什么區別呢?孝,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給予,體力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我們跟父母說說話的時候的態度。
《論語》讓我們學會放下。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無言,四季照常運行,大地無語,百物照常生長。好說不如會說,會說不如不說。身教大于言傳。在校擔心學生學不好,在家擔憂家人事情做不好。事事愛操心,時時愛憂慮。總覺得別人老不讓自己放心。
《論語》讓我學會放下,學會溝通,學會祝福。在子女的引領上,在伴侶的交談中,在學校的管理上,最難的是溝通。讀后有一個想法:過去的所謂的溝通,也許是控制。自己當好“北辰”,學會吸引,眾星“共之”,多好!放下,讓自己省心,給別人溫馨,使社會和諧。
《論語》,陪我聽花開花落;《論語》,伴我品潮去潮來。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及心得感悟篇六
《論語》一部充滿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么貼近我們的生活。每周五我們的語文老師都會開展一節閱讀課,專門講解并誦讀《論語》,一則一則耐心地教我們,告訴我們背后的故事。漸漸的,我們的語文老師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師和孔子一樣因材施教,不因為某某學習不好就對他態度不好,一視同仁。因為老師我第一次走進《論語》,《論語》從而成了我現在最愛讀的一本書。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續到今天,“仁和禮”的思想已經深入到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中。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廣博而深刻的內涵。《論語》賦予了“仁”新的內涵,但在書中,孔子給“仁”下來太多豐富而又模糊的意義,所以試圖用一兩則語錄來詮釋“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縱觀全書,才能對“仁”有些許皮毛的領悟。
老師也是個知書達理的人,有一次監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沒帶表,于是問第一排一個同學:“同學,請問現在幾點了?”同學漫不經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說:“好的,謝謝。”感覺老師對《論語》很感興趣。我們經常能看見她在早讀課上和我們一起大聲誦讀《論語》,她對《論語》理解很透徹,總能結合實際生活解析,讓我們感覺兩千多年前孔子所說的話依然那么和藹可親、那么明晰深刻,給予我們很多啟發。
老師每上一則就要求背誦,這段時間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對孔子各個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只要拿十條干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辟,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涂;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裝懂導致了多少失誤甚至慘劇。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及心得感悟篇七
從前,《論語》對我來說就像站在諾大的圖書館里,在很高很遠的地方有著一種自己總也觸摸不到的,別有天地的古老神秘感。
可是終有一天我們面面相覷。帶著小時候在語文課本“日積月累”那一板塊了解到的零星,再次進入孔子的世界。
原來,它在神秘而古老的面紗背后藏住了這世上最簡單而深刻的故事,在宇宙的某個角落默默訴說著最質樸的“大道理”……其實《論語》在告訴我們,這個世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月亮總是會陰晴圓缺。
它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說:“就是要學會像君子那樣的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不只一味地追求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處在聯系之中的,每個人都與世界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君子就會保護自己與周圍環境的聯系狀態,保持謙和穩定,但不會被同化,依然保持自己的閃光點和態度。就像每個班級里各種各樣的人雖然做著幾乎同樣的事情學習著同樣的知識,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運用都努力著出不一樣的彩,才會有五彩繽紛的情感和感動。我們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汲取自己的那一份光輝,這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光芒,又何樂而不為呢?學習這樣的道吧,和周邊的環境和諧相處,人與人也好人與自然也好,和而不同。幾千年的話語,我們今天不也在努力追求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理解,可其中的道理卻是相同的,和而不同啊!
它說:“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說:“是啊是啊,語文課上老師才講過關于‘恕’的故事,原來在今天也可以是改變一生的道啊”。
語文課上老師分享過一個關于饒恕“敵人”的`故事,女主的經歷和做法令我久久感懷也不禁使我再次思考孔子的話: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于別人。可是感覺并不夠解釋“寬恕”,再想想,翻翻書,問問老師……噢,還有另外一種角度:自己想要得到一些事物的時候也要想想別人幫助別人達到他所想的。再看回來,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故事中的女主角最終原諒了曾經自己心中最最痛恨的人,那個“永遠都不會原諒”的人……過程很艱難,像“割肉”一般煎熬,可換來的也是自己心靈上的寬慰與寧靜,多么偉大的一場“抗爭”啊。孔子教會我們,有時候,事情真的有很多種處理方法,就看這個人愿不愿意追尋并實踐。
它還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
我說:“君子對于天下事,不會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有遠近,沒有親疏,一切按道義行事”。
這就又使我想起,當長沮、桀溺庸庸碌碌回避紛擾世俗的時候,孔子卻懷抱不滅的理想,面朝著相反的方向踏入這人間。有人問長沮桀溺的做法有合理之處嗎?回答當然。但那只是一味地逃離,囿于自我。而孔子理想主義的衣袂飄揚在亂世的風里,無論多少風雪,無論多少冷眼,也要遵從內心道義的指引,正是這心中的義,讓他成為歷史暗渠中一束驚人的光。
正是孔子心中義的堅守,才給了他看到不同人情冷暖的反思與獨到的眼界。也正應了莊子的話:“井魚不可以語于冰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沒錯,君子有了義便更加堅定了通往仁的腳步,才會有其獨立的思考和感悟,這也是道啊。
落到實處的體驗才能是真理的發源地。
然而歷史所銘記的,永遠不會是光線奪目的外在才華,而難以窺伺的道德與人格,方才似玲瓏剔透的琥珀,在人類精神的長空中熠熠生輝。
端視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如一片波浪洶涌的汪洋,而我們不過是一鰭鰭小魚,想要乘風破浪談何容易。萬幸,孔子智慧的光輝在遠方指引著我們,他啟示我們:以仁義作尾,以謙遜作鰭,以平等為鱗,定能搏向那裂海颶風,沐浴蔚藍的光明!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及心得感悟篇八
《論語》是孔子弟子整理的關于孔子的言行、語錄,同時它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它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xx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xx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么內容?為什么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后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于《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論語》里最常見的詞匯,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么“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斗”,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么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及心得感悟篇九
最近,我讀不得一本《論語》。剛開始,我覺得沒意思,就沒在意。下午,閑著沒事,我隨手翻翻,覺得有點趣,就靜下心來認真地讀幾篇。我是越來越喜歡這本書,其中第一篇給我印象最深,文章這樣寫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同悅)乎?”意思是說“學習以后,能在一定時候溫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這正是我學習上應該做到。
在學校,老師每天都會給我們講授很多知識。我沒有過目不忘本領,時間一長,就會忘記許多。如果經常翻開書溫習一遍,就能牢牢地記住。記得有一次聽《超強記憶學習法》電視講座,那位老師這樣教我們:一堂課下來,下課時用三十秒回憶本堂課學習重點;一天下來,花三分鐘回顧這一天學習重點;一周下來,花十分鐘回憶本周學習重點;一個月下來利用一小時回憶本月學習重點。他所說正是“學而時習之”道理,學習樂趣正是因為記住很多知識而得到快樂,也就“不亦說乎?”。
我愛讀書,更愛讀《論語》這樣好書。它讓我懂得許多做人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