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萬物簡史讀后感篇一
最初從同事那看見這本書,我一點興趣都提不起來,《萬物簡史》讀后感。因為根據認識,某某簡史,總是一堆的亂七八糟詞匯加深奧難解或者是屁話一堆。既然他推薦說不錯,我就拿回來看看。
吃過晚飯,翻開書目,喲,內容還很廣泛,從宏觀到微觀都有涉及。翻翻幾頁就想到頭睡覺。擱置一段時間想起來就翻翻,后來到漸漸進入作者的世界,發覺自己進入了一個全新,從未接觸過的新奇思想世界里。
《萬物簡史》從宏觀到微觀,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從現有的考古,考察資料中客觀的闡述世界的起源,推測盡可能的情況。盡管還不慎完善。從宇宙初起細胞的生長,經過各種惡劣的環境繁殖、毀滅、變遷,變異到現在我們所看見的萬花世界。有資料也驚人的提出一個觀點,我們人是微生物的寄生體,為什么我們人會存在?那是因為這些微生物允許我們存在,所以才存在。這真的顛覆了我以前一直以來認為是人主宰世界的觀念,具有很大的沖擊力。從頭到腳看下來,我認識人的渺小,世界的浩大,微生物的精細,萬物的如此巧合存在,讀后感《《萬物簡史》讀后感》。
在簡史里推測的各個例子中,人們孜孜不倦的探索事實的真相。他們在探索世界真相,而我也在同時觀察這些推動歷史進程,或者說是還原古代真實世界原貌的人們的共同點。可以有兩點是很明顯的:
(1)這些人家境都不錯,有些甚至是伯爵。當然,要做考古,探尋類的工作必須不為金錢所累。大的大千世界,那些偉人們,家境都還不錯,這樣才能安心的去追求自己向往的學科。所以想要成事,先要有資本。
(2)大多有些怪癖,小的,大的不一而足。現在大家說的天才大都異于常人,所以我們生活中那些不一樣的人才更有可能推動世界的發展,因為固執,因為專一,沒時間去考慮世俗紛擾,自然的單純的有些要命。卻也有更多的精力去專注一件事情,并做出成就。而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是普通一族。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比喻,如果從宇宙開始到現在算一天24小時的話,我們現在了解的,所謂的最長歷史也不過十幾分鐘的時間。可知我們存在是如此的幸運而又渺小。而對于未來,或許過個幾十億年,我們人類不幸的沒能通過設置的重重障礙,消失了。另一種生物取代我們繼續生存下去。延續下去。那,想想現在生活中的紛擾,又有何可計較的?不過是滄海一粟,何不盡情而活呢?“人生得意須盡歡”,想得開,看的遠,摒棄雜念,生活會如初開的花朵一般絢麗,鮮艷奪目。
萬物簡史讀后感篇二
竟然到失去知覺的地步;卡爾·威爾海姆·舍勒習慣親自“品嘗”一下發現的化學元素,最后死于:汞中毒”;愛因斯坦在還是專利局三級審查員時,發表了幾篇足以改變歷史的論文,但卻沒有一位物理嘗家去重視他,原因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專利局發表的東酉,于是,愛因斯坦就遭到后來在申請大學講師,中學教員的拒絕。
《萬物簡史》這本書深深的吸引著我。寥闊的空宇,新時代的黎朋,處境危險的行星,人類的進化史……這本書講述了許多我不知道卻十分有趣的逗物,我覺得這是一本十分有用,讓我們學習科學的好書,值得我們去讀。
萬物簡史讀后感篇三
人人都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看幾本書那怎么行呢,于是我堅持只要有空就看書,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萬物簡史》。
這本書是一本科普書籍,剛剛翻開這本書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讀了一頁就想讀下一頁,書里化學的碰撞讓我激情澎湃;宇宙的浩大讓我無限感慨;歷史的悠久讓我穿越空間……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讓我很快讀完了這本書。讀完后我反而覺得作者是我的知音,因為他解決了我一直疑惑的東西,還說出了我的吶喊,更重要的是他和我一樣都提倡四個字:保護地球。現在的地球正在日益惡化,環境不斷下降,惡劣的天氣日益增加,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自己,不光我們受到了傷害,就連許多動物也被牽連,河水不再清澈,山脈不再挺拔,就連空氣也不再新鮮。很多物種因此而消失了,就像渡渡鳥。我們只知道它是一種生活在毛里求斯的不會飛的鳥,這種鳥頭腦簡單,所以很容易被欺負,但就是這種笨笨傻傻的鳥,在1693年被人類無情地殘殺掉了,從此,渡渡鳥一去不復返了。所有人不知道它長什么樣。如果按自然滅絕比例每四年消滅一個物種,但是現在,人類造成的滅絕比例高達那個數字的12萬倍。可想而知,這些動物都成了人類進化文明的犧牲品。
雖然,我們想避免這些已沒有用,但是我們可以展望未來,去保護那些瀕危物種,保護地球我們的家園,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我們的地球也會更加美麗,所以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萬物簡史讀后感篇四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厚厚的科普書《萬物簡史》,我非常喜歡。這個寒假,我開始讀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比爾布萊森,他是美國著名的旅游文學作家。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宇宙中上所有事物不是一下子就變出來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進化而來的。就像我們的地球產生于幾百億年,剛開始是沒有生命的.,經過了好幾百億年,才有了水和生物,之后又有了陸地,又過了幾十億年才有我們人類。
我最感興趣的是地球的歷史。很久以前,地球沒有水,只有滾燙的巖漿。過了好幾億年后就有了水,這段歷史被稱為寒武紀。寒武紀的生物各種各樣,有珊瑚、有貝殼、還有水草。又過了好幾億年,產生了陸地,陸地上有了許多植物,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現在被稱為活化石的銀杏樹了。在這時又出現了爬性動物,之后恐龍時代來襲,這時也出現了較小的哺乳動物,這段歷史叫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之后一顆小行星使恐龍滅絕了,出現了大型哺乳動物,然后終于出現了人類。
萬物簡史讀后感篇五
《萬物簡史》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作者比爾.布萊森把19-21世紀的科學發展進程記錄了下來,讓人們明白科學家以前的猜想和創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幾番不同的模樣描述了一遍。全書分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路。
正像《出版商周刊》說,閱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讓我了解了愛因斯坦、牛頓、弗里茨.茲威基等科學家。知道原子鉛細菌的組成形成部分。可以說是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有些內容讓我非常地震驚,原來自己有那么多知識不知道。宇宙一開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后來,經過不斷爆炸而引發了巨大的膨脹而變成了原來的幾千萬億倍。科學家提出,宇宙也應該有好幾個,我們所住的只是其中一個,世界應該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認為鉛不據有毒性,生理學家找了幾個志愿者來做人體試驗,幾個月后來醫院復查,身體并沒有發現異常,那時他們根本不知道,鉛在人的血液和骨頭里!一旦把許多鉛都吸到體內去了,就很難將毒取出來。每天,我坐在床上看報紙,報紙里的鉛到了床上,夜晚還要睡覺,鉛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在床上看報紙,人去世后,人體內有一部分的原子會跑出來到另外人的體內,有可能你身上還有牛頓的原子呢!
其實,我喜歡《萬物簡史》的理由很簡單,它的奧秘和知識包羅萬象,就像飲不完的水,讓我不顧一切地去飲用它,使人回味無窮。
萬物簡史讀后感篇六
《萬物簡史》以簡短的文字、生動的圖畫描述了世間萬物如何演變而來,并揭示了許多科學理論。
作者是一位美國人,他從小就喜歡科學讀物。每當讀了以后,總是問:“他們是怎么知道的?”這本書恰恰回答了自己思考的問題。當前,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所講的科學理論,由于許多高深的專業術語,學生們并不完全理解,而他以淺顯的文字加以闡述,則更容易被我們接受。
書中講到的“萬有引力”,雖然我很早便聽說牛頓的這個著名理論,但并不完全理解它的意思,但是,讀完了關于它的敘述,才徹底明白了它的含義。作者這樣寫道:也許你正在看電視,這時,你吸引著電視機,電視機也正吸引著你;你吸引著椅子,椅子也吸引著你;桌子和天花板也相互吸引著。世間萬物都有引力,物體越大,引力就越大,有時你感覺不到,只是引力太小的`緣故。
經過這樣的解釋,我也就懂了“萬有引力”地道理。所以,這本書是我讀過的科學類書籍最好看、最有價值的一本書。閱讀這本書,真正使我了解了宇宙的一切奧秘。
萬物簡史讀后感篇七
《萬物簡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視野,它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進程,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種種偉大和神奇,它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滿敬意。
《萬物簡史》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里,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后寫道:“如果說這本書有什么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地球上,實在是十分的幸運——這里的我們“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跡。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個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
《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
“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
萬物簡史讀后感篇八
《萬物簡史》這本書向咱們展現了生命的奧妙,在這一段段令人咋舌的文字的背面,是無數個科學家們為尋求天然真理的支付。在閱覽的過程中,我似乎跟著作者,一同在萬物前史的長河中漫游著。
書中回溯了科學史上那些巨大與美妙的時間,引用了近年來發現的最新科學史料,簡直每一個被作者描繪的事情都獨特并且驚人:世界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干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或許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變得愈加冰冷;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坦博士拉火山噴射,噴涌而出的熔巖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
在此之前,我也讀過許多科普名著,可是它們都比不上這一本書,我以為《萬物簡史》才干稱得上是真實的科普類曠世巨作。作者比爾·布萊森用詼諧幽默的寫作方法,寫下了一段段精彩的文字,在閱覽的過程中,咱們不像是在枯燥乏味地閱讀書中的故事,而像是在與作者對話,加入了“比爾·布萊森游覽團”跟著導游乘坐韶光機,目擊了前史上巨大的一幕幕,進行了一次異樣的穿越游覽。文章描繪細膩,把每一位科學家的表面,動作描繪得分外詳盡,把每一個巨大的瞬間都用慢鏡頭的方式出現在讀者的眼前,讓我讀得戀戀不舍,最終使我們不由提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想,這應該便是作者的初衷吧!
正如作者所說:“一個星球,一次實驗。”人間萬物大約都是造物者的創作吧,讀了這本書,我如同置身在前史的長河中,去領會這引人入勝的實驗。
萬物簡史讀后感篇九
一次,一個叫小克勞奇的人在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了鉛這種含有劇毒的礦物質。他發現鉛添加到汽油里面不僅可以讓汽車更省油,而且跑得更快。他大量生產,而生產的結果是錢倒是賺了不少,但生產加鉛汽油的工人每年也會出現大批大批的死亡。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一個小道理:每一個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只看到一面是推斷不出來它的另外一面。
你知道這個小故事是在哪里出現的嗎?答案是在一本名叫《萬物簡史》的書里。這本書的作者比爾·布蘭森,就像導游一樣帶著我游覽科學的世界。
他帶著我游覽了浩大的宇宙。讓我知道宇宙的大小無法衡量,因為它太大了;宇宙也非常古老,古老得讓我們難以極難計算宇宙;宇宙還像一個巨大無比的千層蛋糕,最大的一層是宇宙,下面依次是許多銀河系,許多太陽系和許多星球。
他帶著我進入了生物世界。讓我知道生命在大約40億年前就出現了,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可能只是一個細小細胞,微微躁動一下,于是就有了生命。他說生物世界有三類:植物、動物和細菌。細菌非常小,數量卻極多,一個普通枕頭就可能有15萬個細菌。
他帶著我認識了很多科學家,有象愛因斯坦、達爾文、牛頓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家,還有埃文斯、牧師霍爾丹等好多沒有聽說過的科學家。他們為探索地球做出了很多的貢獻,比如霍爾父子,為了探索海洋,連生命危險都不曾考慮。
看完這本書,這次科學之旅就結束了,我發現原來科學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其實它并不神秘,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研究,總有新的發現。作者總是說人類是幸運的。是呀,宇宙很大,人很渺小,但在宇宙的太陽系中,目前只發現地球是最適合人類生存。所以,我們應該保護地球。
萬物簡史讀后感篇十
科學家們的奇聞異事: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卡爾。威爾海姆。舍勒習慣親自“品嘗”一下發現的化學元素,最后死于“汞中毒”;愛因斯坦在還是一個專利局三級審查員時,發表了幾篇足以改變歷史的論文,但是卻沒有一個物理學家去重視他,原因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專利局職員發表的東西。于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就遭到后來在申請大學講師、中學教員時的拒絕!
神奇的原子:原子非常非常非常的小,它是沒有生命的,但,它又是組成世間萬物的物質。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時空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死的。
太有趣了!太奇妙了!你還想知道更多的嗎?那就去看這本書吧!記住——《萬物簡史》。
萬物簡史讀后感篇十一
進入校長室,我的眼球被這本書吸引去了,我在想,難道這本書是記載每個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死亡過程嗎?我好奇,決定暑假期間抽空把這本書看好。
《萬物簡史》的作者是一個很有名的美國作家——肯﹒威爾伯,從整體上看,本書內容精煉而緊湊,分三大篇章,第一編《演化中的大精神》,第二編《演化中的大精神所達到的境界,第三編《平地》。題為"萬物簡史"十分宏大,令人難以置信。然而,它恰恰陳述了它所陳諾的內容,它有著寬廣的歷史跨度,從創世大爆炸直到枯竭的后現代的今天。
沿著這條路,肯﹒威爾伯采用一種簡單的、讓人容易接受的對話體娓娓道來,試圖弄清楚人類在物質、感情、智力、道德、靈性上經常被困憂的一些矛盾的形式。
讀完這本書印象最深的,是說看過這本書的人,對死亡不再感到恐懼。因此我對它來了興趣,我認真地閱讀這本書的簡介、作者譯者、序言、目錄、引言。
哦,幸運的是,這些在我看來并不怎么有用的東西,在這本書里顯得尤為生動。以下我摘錄引言中的一段話:‘因此,在過去38億年的不同時期里,你先是討厭氧氣,后又酷愛氧氣,長過鰭、肢和漂亮的翅膀,生過蛋,用叉子般的舌頭舔過空氣,曾經長得油光光、毛茸茸,住過地下,住過樹上,曾經大得像麋鹿,小的像老鼠,以及超過100萬種別的東西。
乍看一下,好像是在貶低人類一樣(至少我有過這種感覺,但我不介意),但是這段話確實形象的描述了生物的進化史,或者說是組成細胞的原子的一生。就像書里說的,也許我身上的某一粒原子,在它那綿長的生命中,曾經是秦始皇龍袍的組成部分也說不定。我已經看完了這本書,但我發誓在我看過的章節中,我還記得最多的東西是出自第三部。這并不是說別的章節不好,而是說明了人的記憶力有限。我想,第三部帶給我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萬物簡史讀后感篇十二
四班陳盼宏一本正經的說《萬物簡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視野,它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進程,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種種偉大和神奇,它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滿敬意。
《萬物簡史》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里,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后寫道:“如果說這本書有什么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地球上,實在是十分的幸運——這里的我們“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跡。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個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
《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
“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
萬物簡史讀后感篇十三
從古至今,科技發展變化的迅速是我們祖祖輩輩都親眼見證過的,科技讓飛機飛上藍天,讓人類發明字體,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但在我們正享受著科技帶來的幸福時,有沒有想到,科技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便?《萬物簡史》告訴了我們答案。
《萬物簡史》主要講述了人類一切科技成果的來源,以及科技帶來的不便,例如:科技經常會危害環境、我們對科技的依賴使自己染上各種疾病等,而我們卻毫無察覺。比爾·布萊森寫的這本書是一本在科技史上,在全世界都稱得上”絕世著作“的書。他告訴我們在科技的背后有著多少艱辛的努力,并對天文、地理、物理、化學都有一些詳細的介紹。他為了這本書,足足準備了十年,并且在發表這本書后,立刻患上了嚴重的病。
比爾·布萊森在文壇算是幽默派的作家,因此,它簡潔的語言中流露出層層疊疊的風趣。比如,描寫火箭的那一段:”火箭顧名思義就是火和箭的意思,你不會相信了吧?你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嗎?“我看到這段時,以為作者僅僅是在湊字數。接著往下讀,卻發現火箭真的是由火和箭組成的,火箭軀體的原形只是一支箭,像漢字一樣,不知道演變了多少年,最后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這使我不禁對這本書有了濃厚的興趣。
這本書里有著名人的成長過程,萬物的形成與起因,相當于把整個世界的縮寫……這是一本以創造為主的書,我不禁想起了語文書中的一句話: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