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一
這種簡歷實在讓人羨慕不已。
他是第一位英文隨筆作家,文章短小,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練,沉重有力,講求實用。
在他的隨筆中敘寫了許多關于人的,事物的,死亡的,宗教的,各種命運和機會的名言警句,距今約有四百年前的作品,現在讀來,也含有很深刻的寓意和對人們的警醒作用。培根的隨筆不是文人的閑適小品和游戲筆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會,富國利民為目的進行論說的。所以從內容到形式都講究實用。
真理恰如磊落的天光,所有假象盛典在燭光下顯得典雅堂皇,但經它一照,則難免窮形盡相。
成人懼怕死亡恰如兒童怕進黑暗,兒童天生的恐懼,隨著故事同步增長,成人情況亦然。
宗教帶給信徒的是和平,和平包含著無盡的福祉。
幸運產生的美德是節(jié)制,厄運造就的美德是堅忍。
掩飾是一種荏弱的策略和智謀,作假是一種惡行,起因不是生性虛偽,就是天生膽小,要不就是因為有重大的生理缺陷。
父母的歡樂藏而不露,他們的悲哀與恐懼也是這樣。(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經歷的父母都是這樣吧,他們把快樂,辛苦和艱辛都深埋在了心里。)。
妻子是青年時的情人,中年時的伴侶,老年時的保姆。(那丈夫是什么呢?)。
在所有的感情中,嫉妒是最難纏磨最持久的,也是最惡劣最墮落的事情,所以它是魔鬼的固有屬性。
戀愛,明智實難兩全。
誰主張愛情之上,誰就會放棄財富和智慧。(愛情至上,就一定會變成傻瓜和窮光蛋嗎?)。
人居高位三重仆——君王式國家之仆,聲明之仆,事業(yè)之仆。
當權的四大弊端是:拖拉,腐敗,粗暴,耳朵軟。
膽大是盲目的,因為它看不見危險和不便,所以它拙于計議,長于實干。
善是習性,性善是傾向,在一切精神的高風亮節(jié)中,這是最偉大的。
粗淺的哲學常識使人傾向無神論,深入的哲學研究卻使人心皈依宗教。
迷信類似宗教,所以更加討厭。躲避迷信本身也許會造成另一種形式的迷信。
旅游對于年輕人是一部分教育,對于年長者是一部分經驗。旅游對我們來說是什么?亂哄哄的人群,急匆匆的腳步,這是我最深刻的印象。真希望能有像培根所說的那樣的旅游過程。
閱讀中的對談“假聰明″印象深刻。假聰明是做事的禍根。
生活中確實有一種人,自認為口出狂言,頭頭是道,可以壓服人,便氣勢洶洶的一直往下說,把不能自圓其說的東西說成理所當然的正確。這種人在我們身邊很多。尤其是這個時代,為什么人們都可以把自己的無理講的非常有理。簡直都沒有道德標準了。
現在的人們都推崇養(yǎng)生指導,其實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是延年益壽的訣竅之一。
慎言勝過雄辯。
財富是德行的包袱。
人的天性往往隱而不露,有時可以將它壓服,卻很難將它消滅。
人的天性在這幾種情況下最容易顯露出來:
在私下里,這種場合不用裝模作樣。在感情沖動時,會忘乎所以。遇到新情況和新考驗時,這時候習慣已經不起作用。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長毒草。
幸運大多是由外在的偶然事件促成的,然而造就一個人的幸運,主要還是靠自己的雙手。就像我們說的,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人人都是自己幸運的設計師。幸運之路就像天空的銀河,它是許許多多小星星的聚會和集結,這些小星星分開了是看不見的,但合在一起就會發(fā)光。
用培根最經典的話來結尾:閱讀使人充實,討論使人靈敏,筆記使人精確。因此,人如果懶于提筆,就必須長于記憶;如果不愛討論,就需要十分機敏;如果不愛讀書,就必須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方能顯不知為有知。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韶秀;數學使人縝密;科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學養(yǎng)終成性格″。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二
《培根隨筆》里不僅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里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和《論時機》。
培根說過:“把歡樂告訴朋友,歡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可是,人生中,有多少友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把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所以,如果我們不懂得抓住友誼的機會,友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我必須要好好的抓住友誼的機會!不再讓友誼離我而去!
必須要好好抓住友誼的機會!否則,友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三
假期在老媽的逼迫下,讀完了《培根隨筆》一書,說實話——筆《傅雷家書》好看多了,雖然書內講的大多是一些哲理及對一些問題的探討,但總體來說還是蠻不錯的,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培根隨筆》一書。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下面摘抄幾段以作賞析: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說明了朋友可以為你分享快樂和憂愁,有一個知心朋友是十分的重要的。
在《論死亡》中,有這么一段話:外斯帕顯死時還說笑話;他坐在一個凳子上說:”我想我正在變神哪“。加爾巴臨死作壯語說:”砍罷!假如這是有益于羅馬人民的“。一邊說著一邊伸頸就死。塞普諦米猶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說:”假如還有什么我應該做的事,快點來吧“。諸如此類。那些畫廊派的哲學家把死的價值抬得太高了,并且因為他們對于死準備過甚,遂使死在人看起來更為可怕。”他把生命底終結算做自然底恩惠之一“。說這句話的那人比較說得對的多了。死與生同其自然;也許在一個嬰兒方面生與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種熱烈的行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熱的時候受傷的人一樣,當時是不覺得痛楚的;所以一個堅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但是,尤要者,請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個人已經達到了某種有價值的目的和希望后所唱的”如今請你讓你底仆人離去“。死還有這一點;就是它打開名譽之門,熄滅妒忌之心。”生時受人妒羨的人死后將受人愛“。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其實死并不可怕,在一些偉大的人眼中,這甚至是上帝給予他們的,所以做一個看淡生死的人吧。
在《論虛榮》中,培根這樣寫道:”自夸之人,是明智者嘲笑的對象,是愚昧者羨慕的偶像,是獻媚者供奉的神像。而實際上,他們不過是一些受虛榮心支配的奴隸。“每個人都有虛榮心,但不要讓虛榮心支配你的生活,做真實的自己才是做好的。
總之,讀了《培根隨筆》讓我受益匪淺,所以在這里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翻翻這本書,也許,他會給你一些啟示。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四
今天讀了讀《培根隨筆》寫的我看也看不懂,哎!真慚愧啊。不過我試著讀了幾篇。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fā)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yōu)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tài),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論美》。這是一篇關于"美"的佳作,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有內在美和外在美。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
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美的定義究竟是什么呢?是內在美重要,抑或是外在美?
我本人十分贊同培根先生的觀點---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本人認為,外在美要建立在內在美的基礎上,才能發(fā)揮它的作用。單單只有外在美的軀體,永遠都散發(fā)不了高貴的氣息。
在街上往往會見到一些外貌非凡的人,衣著也十分高貴,但口中總是說出一些與他們外在身份不相符合的話語。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yōu)美的修養(yǎng)而不配得到贊美。
一個外貌美的人可以瞬間迷倒他身邊的人,但真正令人欣賞和尊重而耐看的人,是擁有能力,內涵和氣質的!
所以與其花時間裝扮自己的外貌,不如把時間用在吸收知識,豐富自己的閱歷和提高自己的內在素質上。
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五
《論美》。這是一篇關于"美"的佳作,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有內在美和外在美。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
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美的定義究竟是什么呢?是內在美重要,抑或是外在美?
我本人十分贊同培根先生的觀點—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本人認為,外在美要建立在內在美的基礎上,才能發(fā)揮它的作用。單單只有外在美的軀體,永遠都散發(fā)不了高貴的氣息。
在街上往往會見到一些外貌非凡的人,衣著也十分高貴,但口中總是說出一些與他們外在身份不相符合的話語。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yōu)美的修養(yǎng)而不配得到贊美。
一個外貌美的人可以瞬間迷倒他身邊的人,但真正令人欣賞和尊重而耐看的人,是擁有能力,內涵和氣質的!
所以與其花時間裝扮自己的外貌,不如把時間用在吸收知識,豐富自己的閱歷和提高自己的內在素質上。
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六
《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科學家,出生于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并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后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tài)度和想法。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于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tài)度和處事方式。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他在這篇隨筆中寫到:“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們站起來,并告訴我們:“從哪里跌倒就從那里站起來!”當我們做事想半途而廢時,朋友是一本備忘錄,提醒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們下一步應該怎樣做,且時刻告戒我們“勝不驕,敗不餒”。朋友是可以傾訴、可以依賴、可以尋求幫助的人,我們應該珍惜身邊所有的朋友,他們不僅是一種角色,他們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在這五十八篇隨筆中,我們可以看出各有各蘊涵的深遠意義,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曾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一個好學深思的讀書人,往往是一個才情并茂,文采飛揚的人。而培根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隨筆展現了他的文采,展現了他的人格,也展現了他的論點。我們可以將這本書讀多幾遍,必定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七
論翻到《培根隨筆》的哪一頁,我們總會很容易地發(fā)現有不勝枚舉的名言警句。細細地品讀它們,又感到眼前豁然開朗,心曠神怡;合上書本,更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從這一篇短小精悍的隨筆中,我們能夠汲取到一位偉大的哲人的思想精華。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干。”時常想起培根的這句話,這是他對不同人的求知目的做出的總結。隨意翻看一本雜志或許會博得我們的會心一笑,但看過之后卻仿佛一無所獲,這個時候,求知便只是消遣。
學得一知半解的時候往往成為我們最愛賣弄的階段,但即使并沒有深入學習,卻也能夠讓我們做足表面文章,這個時候,求知就像是給自己穿上華麗的外衣,但是我們的內在是否充實卻不得而知。
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fā)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培根的隨筆集,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導師,每當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霧,引領著人們向真理進發(fā)。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八
第四篇論復仇。培根先生說:“只有為國家公益而行的復仇才是正義的”。是嗎?我討厭那些憤青們,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只能比軍人還氣憤地扎呼著。國與國之間,定有法處置。何事法可榮,定為正確之舉(雖然并非明治之舉)。何事法不榮,定為否舉(雖然有些在感情上、道理上是正確的)。相信吧,法律有時人說不公平,我倒覺得法律比任何東西都公平,因為掌握一個度就好了。其實愛國賊比賣國賊更可惡,他們在道義上占了一個至高點,替國家做決定,當時擊傷李中堂的日本憤青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在戰(zhàn)場上的復仇,就要逢敵亮劍,血濺七步,萬夫皆有種,無視英雄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是節(jié)義,是值得尊敬的。下了戰(zhàn)場,即使是戰(zhàn)場上抓到的俘虜,我們也要交于軍事法庭處置,佛曰:得饒人處且饒人。從中我們看出,報仇之舉實在難登大雅之堂,亦非君子之所為。討還血債,作為我們不能忘卻一切,只是交于法律,即使是再大的債,如果國家沒有法律,就沒有國家。
第三篇論宗教信仰。培根過于提出宗教信仰的統(tǒng)一性了,其實統(tǒng)一會帶來安定沒錯,但想想還湊合,未若各宗教的大溶合,就像周總理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信仰是人的自由,是自愿的事情,對于信仰方面,已所欲,寧勿施于人。正如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說的求同存異,這樣才能團結在一起。宗教信仰是無特定的,是自由的,全面平等的發(fā)展著。
論家庭幸福。是講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應保持一致。一致能使很多東西變幸福,能使你開辟新航道,能使你遠行。但不一定在任何方面都要做到一致。想當年為保持皇權的一致,乾隆老爺子一生氣,踢了大阿哥一腳,并把他罵了一頓,沒過幾天,他就哽屁了。所以,一致不一定必須要保持,也沒必要保持,只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保持一下就可以了。家庭幸福的重要標準不是一致,而是和諧。家庭要和諧,請看“和”字怎樣寫,“禾”是稻苗,“口”就是吃。有耕種的,種出了糧食來吃不就和諧了(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不代表標準答案,但是我覺得這個答案很有可能是正確答案)。
還有就是論死亡。很多人都懼怕死亡,很多問題也出自于死亡。死亡是一種結束,也是一種開始。每個人都面對結束,也要面對開始。結束的是人生,開始的是靈魂,是每個生的希望——精神。正如培根所說,不要懼怕死亡(這只是一種理論,要真到那時候,又有誰能不怕呢?)我對死亡的理解是,聽起來簡單,但又不能不懼怕。我不希望我到死時,即不自然也不釋然,或是說不能走得放心一點兒,這會是一種很大的痛苦。
總上所述,乃是讀后感,無他,只是心潮澎湃。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九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別人寫的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培根隨筆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了很多書,也得到股票狠毒啟發(fā),然而我還是不得不提的是,《培根隨筆》真的是一本很值得看的好書,其中的內容和意義,或許能幫助我們發(fā)覺自己生命中的更多意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話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fā)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yōu)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tài),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yōu)美的修養(yǎng)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綻放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十
《培根隨筆》共五十八篇,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文筆優(yōu)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培根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對談及的問題均由發(fā)人深省的獨到見解。
而作者培根,有著對哲學的執(zhí)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于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的精神。他崇尚科學、發(fā)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培根的各個方面,從《論真理》、《論死亡》、《說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位》、《論帝王》、《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于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誼》、《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談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偽裝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尸走肉?所以,人因為可愛而美麗。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十一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yōu)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這本書是最近才接觸的,看過之后,我只有一種感覺——敬佩。于是,整理讀后感。
培根,一位偉大的英國文學家、哲學家,尤其是在哲學方面,成績顯赫,這是我在讀這本書之前就知道的。讀過《培根隨筆》之后,我對培根的崇敬又上了一層。
“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這句話曾經作為我的座右銘來激勵我努力讀書。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是大多數人追求一生的理想,可見,讀書是多么的重要啊!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十分經典,早在小時候就經常聽到大人們用它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只是那時還不知道有培根這個人。擁有了知識就等于擁有了力量,力量是一切行為的源泉,可見,知識也是重要的!
“奇跡總是在不畏中閃現。”這句話讓我在逆境中一直保持積極進取的信心。它告訴我們,不要畏懼困難,不要被挫折打倒。就像是《論厄運》中所說的一樣,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幸運不一定是好事,厄運也不一定是壞事。所以面對幸運,我們不要得意忘形,面對厄運我們也不要喪事信心、意志消沉。要永遠相信,只要保持積極進取的信心,擁有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奇跡女神總是會眷顧你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帶著信心和勇氣征服厄運,迎接奇跡。
還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通俗易懂還蘊涵著深刻的哲理,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目的有很多,但我想大多數人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可以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因此,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必須要努力,在多方面展現出自己的力量,不懈的追求生活的理想,實現生命的價值!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十二
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論題,都是在談大道理,教人如何為國,出發(fā)點是為國家上層人士,與如現實的生活相距甚遠,我更喜歡發(fā)自普通人心底的書籍,描述人心靈的故事。
一是里面有很多文章,如談天性,談膽大、談愛性……等等都是我喜歡的內容,特別是談天性一文,讓我感觸頗深,對小孩的培訓上有了全新的認識,特別是最后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長野草,所以讓他適時地給前者澆水,將后者鏟除”。
三是全文都是激勵為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細細品味的哲理性語句,當認為生活對自已不公,受盡折磨時可是療傷的哲理文字。
并且可以肯定,他絕不是一個依仗家庭而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在他的隨筆集中可以看出,他對《圣經》是很有研究的,或許可以對其中的篇章信手拈來(雖然一些片段出現了錯誤);他對歷史深感興趣,對于歷朝各代的王侯將相之事如數家珍;至于希臘神話更是融匯在各篇隨筆之中,著實使文章顯得生動有趣。
培根隨筆讀后感篇十三
培根的文章,散發(fā)著古老的悠遠的的歷史的味道。
"高度的閱歷、豐富的想象、有力的機智、透徹的智慧。他把這種智慧用在一切對象中最有趣的那個對象,即通常所說的人世上。這是培根的特色。"。
《論真理》是整本書的第一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它表達了培根對真理的崇敬之情。培根認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級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認知則是級的認知。在他看來,只要擁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顯得無比光明和快樂,就是人間的天堂。應該敬佩這位先哲,這個追求真理的先驅者,是指引人們走向光明的英雄。
"培根勛爵是一位詩人。他的語言有一種甜美而莊嚴的節(jié)奏,這滿足我們的感官,正如他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滿足我們的智力那樣。他的文章的調子,波瀾壯闊,沖擊你心靈的局限,帶著你的心一齊傾斜,涌向它永遠與之共鳴的宇宙萬象。"。
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嘗,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嘗到甜頭。即使這只是一本隨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