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夜夜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91在线电影-免费a网址-免费v片网站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版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精選8篇)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版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精選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9 07:15:08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版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精選8篇)
時間:2023-11-19 07:15:08     小編:雁落霞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版篇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妙應無窮的佛教圣地,無錫靈山勝境,亦是如此。

清晨7時,立于218級登云道臺階之下,合十雙手,垂首凈心,朝山禮佛,置身晨霧縈繞、香火飄渺的此刻,靈山是古銅色。

上午9時,于大雄寶殿前,請“靈山三炷香”,望著花火的跳躍,香燭的燃明,愿望被虔誠的許下,此刻的靈山是紅色。

上午11時,駐足梵宮的廊廳,仰首穹頂,被浩渺無垠的宇宙蒼穹奧義所深深吸引,不忍離去,此刻靈山是蔚藍的。

中午12時,端坐梵宮圣壇,在吉祥頌演出中沉醉、傾倒。時而細心揣摩“釋迦舍太子位,出家學道,勤行增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的奧義之所在,時而開開小差,遐想所坐之位當年興許有星云法師也曾坐過,此刻的靈山是金色。

下午1時,當小太子佛像噴出汩汩清泉,九龍灌浴的奇觀耀躍而出,接飲一杯八功德水,看白鴿在彩虹間飛過,此刻靈山是無色的。

傍晚5時,端坐于粉墻黛瓦相擁、致雅翠竹環保的靈山精舍,靜心、止語,在肅穆莊嚴的法師的引領下進行過堂、抄經、打坐,此刻靈山是袈裟的黃色。

夜間8時,換著禪衣,飲一壺清茶,無欲的翻閱靈山精舍禪房中的佛教典籍,昏黃的燭芯與燈火時而閃爍,像在低語,此刻靈山是青灰色的。

紅的房、綠的樹、香水海中青色的魚;古銅的大佛、藏紅的壇城、恢弘莊嚴的大雄寶殿。——勝境的色彩遠不止這般,一切都源于不同的心境,印射出了七彩的靈山。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版篇二

游客朋友們,歡迎到靈山勝境,靈山勝境坐落于山清水秀的太湖之濱,作為一座規模宏大的佛教文化主題園區,其歷史源遠流長,相傳,唐玄奘受馬跡人氏杭惲之約來到馬山,看到秦履峰之東峰與印度的靈鷲山頗為相似,于是賜名為“小靈山”,自后,杭惲將軍修建了“小靈山剎”,并由玄奘的大徒弟窺基出任第一任主持,因而這里也就成為慈恩宗的發祥地之一。

北宋祥符年間,改為“祥符禪院”,徽宗宣和四年升為寺。

1992年在小靈山上建靈山大佛,2002年建造九龍灌浴、阿育王柱等,成就了今天令人稱道的靈山勝境。

靈山也于2009年被特批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

我們今天的游覽線路是從靈山大照壁開始,沿中軸線拾級而上,依次經過五明橋,佛足壇,五智門,走過菩提大道,經過大型動態音樂景觀九龍灌浴,繞過降魔銅雕、阿育王柱,會看到天下第一掌和百子戲彌勒,走過大覺橋,瞻拜過千年古剎祥符寺后,就來到杏壇廣場,這里也是觀瞻大佛的絕佳處。

各位游客,現在在我們前方的被譽為“華夏第一壁”題名是已故的原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湖光萬頃凈琉璃。

現在我們所走的橋叫五明橋,從左開始分別為聲明、因明、內明、醫方明、和工巧明,現在我們走上內明橋,內明是由內而修,明悟內心的學問。

經過佛足壇,五智門,走過菩提大道,現在來到的是九龍灌浴。

這是佛祖四道成像中的出生。

佛祖釋迦牟尼在農歷四月初八誕生,因此我國佛教界為了紀念佛祖誕辰把這一天定為浴佛節。

佛祖一誕生就能說話會走路,他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七步,步步生蓮。

最后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地下,唯吾獨尊”,這時候花園里忽然出現了兩方池水,天空中出現九條巨龍,吐出水柱,為其沐浴凈身。

當《佛之誕》音樂奏響時,頂端六瓣蓮花緩緩綻開,這尊高7.2米,重12噸的金身太子佛像從中冉冉升起,我們可以看到整座群雕高27.5米,分為四部分,從下往上看,依次為四大天王背靠須彌山,倒扣蓮花,獅子鼓和七寶蓮花。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大型銅雕展現的就是佛祖“降魔”的過程。

我們有些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佛祖顯得有些憔悴,對不對?這是因為佛祖剛剛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沒有悟出解脫之道,于是他放棄苦行,到了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靜思了七天七夜,就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最終佛祖把它們一一降服,得道成佛。

佛祖右手的手勢,稱為降魔印。

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根石柱稱為阿育王柱,阿育王柱最頂端的四只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也象征著要把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

獅子下面刻有法輪和四種動物,分別為獅子、牛、馬及大象。

經過天下第一掌和百子戲彌勒,看到的這座寺廟就是祥符禪寺。

分布著天王殿和大雄寶殿。

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杏壇廣場,這里也是觀瞻大佛的絕佳處。

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

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

這一神州大佛坐落于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峰,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靈山大佛為釋迦牟尼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在佛教中稱“旃檀佛像”。

傳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用旃檀木按照佛祖的形象雕成這樣的像,后來仿制的也叫作旃檀佛像。

下垂手勢名“與愿印”,表示能滿足眾生愿望,給予快樂;上伸手勢名“施無畏印”。

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

均為祝福之相,以滿足百姓“祛病消災,保佑眾生”的普遍心理需求。

用材方面,靈山大佛采用錫青銅材鑄造,除因青銅件持久耐用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古典藝術的精粹,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的古樸典雅和優美細致,在世界藝術上享有崇高地位,這為大佛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再者,青銅時代正是佛祖誕生、佛教形成的時代,代表著佛教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值得一提的是,大佛的建造采用了高新技術,設有煙警和溫警兩套報警系統,可以自動噴淋降溫和防火,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后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起,使它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是由設計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而名揚海外的華東建筑設計院承擔設計的。

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采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

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后,是通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

并且大佛頭上安裝的避雷針是內置式球形避雷針。

另外,靈山大佛的建造,在我國神州大地上形成了五方五佛的格局,分別是東方的無錫靈山大佛,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西方的四川樂山大佛,北方的山西大同云岡大佛,中原的洛陽龍門大佛。

靈山大佛的建造,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游的角度看,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

好了,朋友們,靈山大佛就為您介紹到這兒,下面請大家登上云梯,抱抱佛腳,俗話說“摸佛手,添福壽;抱佛腳,保平安”,愿靈山大佛保佑您一生平安。

【景區概況】

大家好,歡迎來到地處無錫馬山的靈山勝境,作為佛教文化主題園區,靈山勝境將傳統的佛教文化和科技文明完美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旅游文化景觀,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

說起這個靈山為什么叫靈山呢?據無錫地方史介紹,唐朝時有個將軍輔佐李世民打天下,告老還鄉的時候呢,李世民把現在這塊地賜給他,之后呢這位將軍邀請他的好友——玄奘法師來這兒做客。

玄奘看到這里的山形和印度的靈鷲山十分相似,就賜名“小靈山”。

說起靈山,不得不提山下的一座小靈山古剎,宋朝時被賜名 祥符禪寺。

元末、太平天國時期和二戰時期數次毀于戰火,直至1994年重建,這座千年古剎才徹底安全下來。

【大照壁、五明橋】

先請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去,這就是我們的華夏第一壁“大照壁”,正面刻有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湖光萬頃凈琉璃”,意思就是把這個靈山比作琉璃世界一樣美好,與正對的萬頃太湖交相輝映!

大家一起往前走,前面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五明橋了。

何謂五明呢?既佛教中的五種智慧:內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

其實啊,佛教并非消極狹隘的,它包括人類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有廣學五明,才可幫助眾生!

【九龍灌浴】

我們觀看了佛足壇、穿過五智門,走過菩提大道,前面就是著名的九龍灌浴了,它是佛教文化典故和現代科技藝術的完美結合,展示了佛祖出生時恢弘壯觀的祥瑞景象。

整座群雕高近30米,青銅制作,頂端蓮花座中的釋迦牟尼小太子像全身鎦金,共使用黃金18公斤。

蓮花座下為獅子鼓,再往下是四大天王,周圍幾個仙女稱為“八供養”。

據佛經記載,佛祖一出生就 能走路、會說話,不用旁人扶持 便向東南西北各走7步,步步生蓮,最后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頓時天上出現九條龍噴出凈水為他沐浴,仙女紛紛撒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佛祖,九龍灌浴因此得名?而每年的四月初八就是佛教盛典——浴佛節了。

【降魔圖、阿育王柱、祥符禪寺】

走到這兒,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幅銅雕就是降魔圖了,這幅銅雕壁畫記載的就是佛祖降魔成道的故事。

我們按由東向西的順序看,首先是佛祖經歷6年苦行、但沒有悟出解脫之道,于是他放棄苦行,到尼羅河沐浴,恢復一些元氣后,就坐在一顆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靜思七天七夜,就在他即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但是佛祖最終把它們一一降服,大徹大悟、得道成佛。

而壁畫中,佛祖端坐,右手觸地的手勢,就稱為“降魔印”。

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阿育王柱”,阿育王柱上刻有佛法經文,來源于印度。

她是由整根花崗巖 雕刻而成的,頂端的四頭獅子面向東南西北,象征著要把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

再往前看,左側就是號稱天下第一掌的佛手,右側就是“百子戲彌勒”青銅塑像。

走過前面的祥符三橋,便可進入千年古剎 “祥符禪寺”。

首先步入天王殿,內有未來佛彌勒佛和四大天王,走出天王殿可看到鐘樓和鼓樓。

后面則是大雄寶殿。

【靈山大佛】

過了大雄寶殿我們看到的就是整個靈山勝境中最壯觀的靈山大佛了。

這座由南京雕塑藝術家吳顯林先生設計的靈山大佛高達88米,而連同基座在內通高更是達101.5米,投資過億,用銅700余噸,比紐約自由女神還高42米,比樂山大佛高17米,可見一斑!靈山大佛為釋迦牟尼立像,大家看,大佛左手下垂,右手曲臂向上伸,在佛教中稱旃(zhan)檀佛像,下垂手勢名“與愿印”,表示能滿足眾生愿望,給予快樂。

上伸手勢名“施無畏印”,表示能解眾生之苦難。

這兩個手相都是祝福之相,以滿足老百姓“祛病消災,保佑眾生”的普遍心理需求。

靈山大佛是在旃檀佛像的基礎上,依據佛的三十二相塑造的,所謂三十二相,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個顯著特征,也就是在塑造佛像的過程中,對造像的具體形象特點,逐漸明確出的具體要求。

另外大家 請看,佛祖的塑像中還有一個明顯的標志,即胸部有一個吉祥的喜旋,讀作:“萬”。

意思就是萬德莊嚴。

靈山大佛的佛體部分共由1560塊銅板拼接而成,共用青銅700多噸。

大佛腳下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

大佛的建筑結構設計是由設計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而名揚海外的華東設計院承擔的。

1997年11月15日靈山大佛建成開光。

至此,我國形成了五方五佛的新格局:東有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四川樂山大佛,北有山西云岡大佛,中有河南龍門大佛。

五方五佛,遙相呼應。

可以說,靈山大佛的建造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游的角度來看,都具有深遠意義和重要價值。

【結束語】

各位游客朋友,我為大家的講解就先告一段落,我祝愿大家平安健康,吉祥如意、旅途愉快!

歡迎大家來到首批5a級國家旅游景區——靈山勝境!靈山勝境坐落于山清水秀的無錫太湖之濱,是一座規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靈的佛教主題園區。

進入勝境文化園區前,被譽為“華夏第一壁”的靈山大照壁將首先帶給您前所未有的震撼。

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氣勢恢弘,莊重大氣。

照壁南、北兩面燙金大字均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

樸老與靈山的因緣頗深,賜予靈山許多絕妙詩句。

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題有“湖光萬頃凈琉璃”七個大字,“琉璃”是佛經中常提到的“七寶”之一。

樸老詩句寓意著與太湖交相輝映的靈山勝境,就猶如一方晶瑩剔透的琉璃世界純凈美好。

而面向勝境那面“小靈山”一詩,則是樸老寄予靈山極高的贊譽和殷切的期望。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版篇三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那里就是靈山大佛,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0.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神州大佛坐落于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峰,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靈山大佛佛體由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1200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但是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了航天技術。在那里還能夠找到許許多多個“為什么?”。因此,參觀靈山大佛,不僅僅能夠獲得視覺上的震撼,更能增長可不少科學知識。由于時間限制,我在那里只能談兩個“為什么?”

第一個“為什么”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么是“兩腳離地”的?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采用的就是“整體懸掛”。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后,是透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于有四、五千只手從里面加以托著和拉著。這樣,銅壁板能夠鑄得盡可能的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第二個“為什么”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么?

在沒有建靈山大佛之前,中國已經有四尊大佛,分別是北方的山西大同云岡大佛、中原的洛陽龍門大佛、西方的四川樂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惟獨東方還沒有大佛。

靈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層,集聚著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進底層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順“清涼世界”拾級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館“鎮館之寶”——漢代金絲楠木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之后可乘電梯上蓮花寶座,參與“平安抱佛腳”活動,抱抱佛腳,一生平安。

抱過佛腳,從樓梯下到中層隨喜堂,堂內可博覽佛教法器,欣賞佛教詩畫,聆聽佛教經典,還可參加祈愿貼金、佛光普照等特色佛教文化活動。上層萬佛殿內,供奉有近萬尊靈山大佛的真身小佛像,萬佛朝宗,氣勢恢弘。靈山勝境,山靈人靈;靈山大佛,佛大山靈!

愿靈山大佛給大家帶來靈氣、福氣、運氣!

歡迎大家再來靈山!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版篇四

廣場兩邊種植的是紫竹,我們常說“紫竹林中觀自在”意思是說見到紫竹林就如同見到觀世音菩薩一樣,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廣場中間這兩棵高大的銀杏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們像兩個門神一樣守護著我們整個景區。我們再來看一下結合了北方皇家建筑和藏傳建筑風格的勝境門樓,是不是覺得看上去很雄偉很大氣呢?在門樓中間寫有“靈山勝境”的這塊匾額是由樸老所題寫的。我們靈山景區是國家首批的4a級景區,所以軟件與硬件設施都是一流的。在門樓兩邊設有小件出租處、導游室、廣播站等,為需要的游客提供優質的服務。在穿過門樓之后,我們不妨再回頭看一下,門樓中間也掛有一個匾,上面用梵文寫有“靈山勝境”。這塊匾是由北大教授,也是我國研究梵文的泰斗人物,季羨林先生所題寫的。(洗心池佛足壇)在我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池子,是我們靈山景區的洗心池,我們常說“洗心革面”,意思是改頭換面,重新做人,在佛教不是從品性的角度來講的。佛經上說“心性本凈,客塵所染”。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說,我們人一生下來心靈本來是很純凈的,猶如一面干凈的鏡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增添了很多的煩惱,就像鏡子沾染了灰塵一樣。朋友們可以通過洗手來洗去心間煩惱,換一種清新自在心境來游覽我們的靈山景區。在我們洗完手之后,讓我們帶著虔誠的心來瞻拜我們的佛足。這里就是佛足壇。早期佛教是沒有佛像的,都是以菩提樹、舍利子、佛足石來象征佛陀。因為佛祖在世時,不讓人造他的像來膜拜,在他即將涅磐之前,他在摩揭佗國山上的一塊石頭上留下了他的雙足印,并告訴他的弟-子阿難說“我留下這足印來保佑大家,看到這足印,就如同見到我一樣”。所以說膜拜佛足如同膜拜佛祖真身一樣。我們可以仔細的來看一下,這佛足印與我們常人有什么不同,我們可以看到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足掌中間還有法-輪,喻意法-輪常轉,佛法無邊的意思,足趾上有“萬”字符號,象征萬德莊嚴,這些都是佛祖的三十二相。朋友們拜佛足可以增福添壽。有些朋友或許會問,靈山有一個大佛像。為什么還在這里設佛足壇呢?這是讓我們的游客朋友可以跟著佛祖的腳印向前走,去了解佛祖的一生,去了解一下他是怎樣從一個普通人成為萬人敬仰的佛陀的。(般若門)瞻拜完佛足之后,我們來看一下氣勢宏偉的般若門,也稱之為智慧門。它是我國境內最大的手工雕刻的石牌坊。我們可以看到在每根石柱上面都有一只石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俗話說“雄師一吼,百獸皆服”,在佛教中把獅子吼喻為弘揚佛法,也象征著佛法無邊。

在般若門上刻有“六度”內容,“度”在佛教是到達彼岸的意思,也是修行者的行為準則。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持戒”,“持戒”指要持五戒,不偷盜,不飲酒,不妄語,不邪淫,不殺生,它不僅是出家人的清規戒律,結合我們現在來講就是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再仔細一點就是每個人要遵守道德規范。在佛教中“布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大家應該比較能理解就在經濟物質方面給予他人幫助。那什么是法施呢?像現在我在為大家介紹一些佛教知識就可以稱為法施,當然,在生活中,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好的建議去告訴別人,也是法施的體現。“無畏施”也一樣貼近我們的生活,如果你的朋友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情,您去安慰他,鼓勵他讓他獲得輕松快樂,這就是無畏施。“忍辱”就是忍受痛苦屈辱的意思。般若門另外一面中間刻有“精進”,就是要精益求精,不斷努力,力求更好,有此可見,佛教不是落后與悲觀的,它也是與時俱進的。“禪定”和“般若”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安定心性,去思考,去靜思,最終把知識化為智慧,達到最高境界,獲得大智慧。“般若”就是大智慧的意思,(注:般若門南面“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凈空凈陸凈凈土即在此方”,這副抱柱聯是由我們祥符禪寺修復后的首任方丈茗山法師所題寫的意思是說靈山是一塊佛門凈土,風水寶地,人杰地靈。般若門北面“青天有眼觀察世間善惡兩樣安排,紅日無私照徹大地山河一律平等”。這是由上海九旬老人顧老所題寫,(上聯的意思是要世人多行善事莫作惡,因為有因果抱應的,下聯是指世間眾生一切平等),導游詞《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菩提大道)朋友們現在我們就走在菩提大道上面,因為我們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的,所以菩提大道又稱為覺悟大道。在大道兩邊種植了百余棵銀杏樹,在我國歷來是把銀杏樹視為佛門圣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為銀杏樹的樹齡很長,可以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征著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我們可以看到菩提大道中間飾有七朵蓮花是取自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過會兒我會向大家仔細來介紹的。我們現在走在蓮花上就如同與佛祖在同行,我們還可以看到邊上還有不斷云,喻意好運不斷,福氣連連。在菩提大道兩邊是投資了三千萬建設的綠化帶,我們引進了許多珍貴樹種如“櫸樹、檫樹、羅漢松、白皮松等”這草坪也是引自美國矮生白慕達與雁麥草混播的,一年四季長綠,那靈山公司之所以要花那么多資金來搞這個綠化是希望為我們的游客創造一個優美清凈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也希望能夠提醒各位游客愛護綠化,珍愛生命。(九龍灌浴)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文化園區的主體建筑,我們稱之為九龍灌浴,是根據佛經上所記載的佛祖出生時的故事而建造的,據說在佛祖一生下來他就能走路和說話,他不用旁人扶持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而且腳下步步生出一朵蓮花來,最后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天下,為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九條龍噴出凈水為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我們的佛祖。我們每天都會定時為游客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10:30中午12:30下午3:30。朋友們可以在這個時間內去感受佛祖出生時的震撼。小太子全身鎦金,共使用黃金18公斤,重12噸,高米。蓮花座下面是獅子鼓,我剛才有提到獅子在佛教是象征弘揚佛法的,獅子鼓下面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為“八供養”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人。這吐水的鳳凰稱為八鳳飲水,這水是經過引自德國200多萬的凈化器,凈化后的水,在佛教稱為“八功德水”,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有,大家可以放心飲用,您會覺得這水清甜甘冽,而且可以保佑你身心安樂,福慧雙收,平安吉祥。(轉經廊)廣場四周是轉經廊,里面安放的是轉經筒,這是藏傳佛教祈福用的法器,因為考慮到有些朋友們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或沒有機會在平時誦讀經-文于是設置了這樣的轉經廊,大家可以趁此機會來轉一下這轉經筒,因為你每轉一周就如同把轉經筒內的經-文誦讀了一遍,如果您有時間也可以把我們108個轉經筒全部轉過來,這就如同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十分大的,也會保佑你福壽延年。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后,我們來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長26米,高將近8米的大型銅雕展現的就是佛祖“降魔”的過程。我們有些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佛祖顯得有些憔悴,對不對?這是因為佛祖剛剛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沒有悟出解脫之道,于是他放棄苦行,到了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的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了七天七夜,就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比如像享樂的誘-惑、財勢的誘-惑,美女的誘-惑等最終佛祖把它們一一降服,得道成佛。我們可以來仔細看一下這些心魔,有一個女子跪在那里,用手半遮著臉在哭泣,她誣陷佛祖與她發生了不正當男女關系使她懷孕了,這是我們常說的。這邊中間有一個端莊的王子,周圍的人向他敬獻珠寶,這象征著財勢、權力。這邊是美女的誘-惑,佛祖是不為所動。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版篇五

靈山大佛,坐落于無錫太湖邊的小靈山上,是世界上最高的佛祖青銅立像,規模宏大十分壯觀。大佛是中國五方五大佛之一,開光時有眾多大師前來舉辦盛大儀式,傳說對大佛祈福參拜十分靈驗。

大佛位于靈山勝境景區最內側,距離大門約1.2公里,到大佛面前需要從景區內步行或乘觀光車來到大佛前的廣場,從廣場到大佛腳下需要走288級臺階,不過坡度平緩并不費力。

參觀靈山大佛,首先會感受到的便是大佛的規模,整個大佛通高88米,其中佛體高79米,大佛的每個手指的直徑就有1米。開車行至附近,遠遠就能看到大佛屹立于山上。由于其高大,在大佛腳下并不能拍到大佛的全部,而需要拉開一定距離,在大佛腳下的祥符禪寺附近拍攝最為合適。

參觀大佛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你瞻仰大佛時,不論走進走遠,走左走右,大佛的眼神始終在注視著你,好似“佛法無邊,無所不見”。這體現了大佛建筑中雕塑家設計的神來之筆,創造了如此神奇的效果。

到達大佛腳下首先來到基座面前,靈山大佛的基座也十分龐大,高9米,相當于兩三層樓房。基座內部是一座佛教文化展覽館,里面展示了中國五方五佛、漢藏南傳三路佛教的文化和故事,值得參觀。

展覽館內有電梯通到佛腳旁邊,乘電梯而上就可以前去抱抱佛腳,為自己抱來平安。

因大佛而建起的靈山勝境景區現也廣為人知,有靈山梵宮、九龍灌浴、天下第一掌等眾多精彩景點,值得一一游玩。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版篇六

歡迎大家來到首批5a級國家旅游景區——靈山勝境!靈山勝境坐落于山清水秀的無錫太湖之濱,是一座規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靈的佛教主題園區。

進入勝境文化園區前,被譽為“華夏第一壁”的靈山大照壁將首先帶給您前所未有的震撼。

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氣勢恢弘,莊重大氣。

照壁南、北兩面燙金大字均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

樸老與靈山的因緣頗深,賜予靈山許多絕妙詩句。

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題有“湖光萬頃凈琉璃”七個大字,“琉璃”是佛經中常提到的“七寶”之一。

樸老詩句寓意著與太湖交相輝映的靈山勝境,就猶如一方晶瑩剔透的琉璃世界純凈美好。

而面向勝境那面“小靈山”一詩,則是樸老寄予靈山極高的贊譽和殷切的期望。

“昔游天竺訪靈鷲,嘆息空荒憶法華”是自述他當年曾出訪印度(古稱“天竺”),去尋訪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靈鷲山”(簡稱“靈山”、“鷲峰”),但印度佛教早已衰落,靈鷲山呈現一片“空荒”景象,追憶當年佛祖講經說法時的盛況,樸老感慨萬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版篇七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貴賓,歡迎來到靈山勝境。靈山勝境是國家aaaaa級景區。座落于風光秀麗的太湖之濱,是中國最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佛祖釋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題景區,擁有當前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展現當代佛教文化、佛教藝術建筑的景觀群和藝術珍品。標志性景點為88米高神州第一大佛dd靈山大佛,建成時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立佛像。大型音樂動態群雕“九龍灌浴”,展現了傳說中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絢麗壯觀、震撼人心的佛誕場景。靈山梵宮集世界佛教論壇會址、藝術殿堂、旅游奇觀于一身,美侖美奐,莊嚴神圣。感悟靈山,吉祥平安!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靈山大照壁,正面的“湖光萬頃凈琉璃”是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所提寫,認為靈山勝境與太湖交相輝映,就像佛教中的琉璃世界。照壁在園林風格中起到藏景的作用,在靈山又起到了藏風納氣的作用。靈山勝境是在趙樸老鼎力支持下建成的,在照壁的北立面,是樸老題的《小靈山》一詩??“昔游天竺訪靈鷲,嘆息空荒憶法華。不意鷲峰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意思是說:我曾去過印度靈鷲山,那里原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地方,現在一片空荒,令人嘆息,在小靈山看到了法脈興旺盛景,重現靈鷲峰當日的盛況,就像靈鷲飛來一樣啊。樸老給予靈山許多關愛,希望靈山能成為新時期的佛教圣地、世界佛教文化中心,我們沒有辜負樸老。2009年3月28日,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會在靈山順利召開。

前面我們要走過的這五座橋稱為“五明橋”。佛教將人類五種智慧概括為五明:聲明(語言學)、因明(邏輯學)、內明(哲學)、醫方明(醫學)和工巧明(應用科學)。每個人都要廣學五明,這樣才能更好的為眾生服務。現在我們過“五明橋”,通過不斷的提升自己達到文明大道更高境界。

過了五明橋,就到了勝境門樓,這集徽式建筑、皇家建筑、藏式建筑之風格于一體。門上懸掛“靈山勝境”匾額為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現在靈山勝境已經是國家的5a級旅游景區,也是中國最年輕的5a級精品景區。

勝境門樓背面是由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題寫的梵文體“靈山勝境”。回過頭,兩側不遠處是洗心池,大家可能都熟悉一首禪詩“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擦拭,莫使染塵埃”。洗心池寓意就是讓我們清凈心靈,以平靜安詳的心態來游覽靈山勝境。

現在請各位領導跟我一起繼續往前走,前方的大理石基座上所供奉的是當年佛祖涅?前為弟子留下的雙足印,稱為“兩足尊”,是佛教徒千百年一直供奉的圣跡,唐玄奘法師到古印度取經時將其臨摹帶回我國,現供奉在西安大雁塔內。我們可以看到佛足足底平滿,我們生活中所說的“滿足”便是由此而來,另外可以看到佛足五趾齊平,代表平安吉祥,也寓意了眾生平等。佛祖一生傳教50年,足跡遍布南亞大大小小的國家,直到涅?,佛足印就是佛祖腳踏實地、精進不止精神的象征。現在讓我們沿著佛祖的足跡,了解這樣一個偉大人物的生平和他創立的淵源流長的佛教思想。

前方我們看到的大型石牌坊稱為五智門(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手工藝石牌坊。佛教認為人們通過修行,不斷提升五明,最終可達到五智圓滿的境界。牌樓上兩面雕刻了佛教的“六度”,就是修行的六種主要方法和原則。正面是“布施”、“持戒”、“忍辱”,后面是“精進”、“禪定”、“般若”,“布施”,就是給與,無私地不求回報的給與別人。佛教把布施分為:財施、法施和無畏施。財施很好理解,就是施與財物給需要的人,法施就是把正確的道理告訴他人。無畏施就是給與他人勇敢和自信。“持戒”就是守法,遵守法律法規、行為規范、社會公德。修行者要持五種最基本的戒律:不殺生,不妄語、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佛教以戒為師,我們講以法治國。“忍辱”:指我們處世要安心忍性,忍辱負重,有忍力,有耐心,不魯莽,不浮躁才能成就大事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轉過來看這一面,“精進”就是奮斗,凡成就事業必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奮斗,要有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禪定”是一種心性的修養,提高專注力和定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專心致志,不輕易被各類事物誘惑。“般若”就是大智慧,是說我們為人做事要講究大智慧,講究方法,不要蠻干,要圓融;也不要耍小聰明,要誠信。五智門的門柱是由整根花崗巖雕琢而成的,每個石柱上都有一只威武的石獅子,俗語說:雄獅一吼,威震四方。獅子吼在佛教中是法音傳播四方的象征。門柱兩面還有名人名家的對聯,意義深刻,值得品味。

現在我們腳下走的是菩提大道,菩提是印度的名樹,相傳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樹又是智慧的象征,由于氣候原因,在中國一般以長壽的銀杏樹象征佛教中的菩提樹,象征佛教源遠流長。待到秋天,金黃的銀杏葉隨風飄落,獨具禪境。菩提大道路中央是根據佛陀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建造的7朵蓮花,各位領導可以走在蓮花上與佛同行,寓言步步連升。也可踩踩蓮花中9顆蓮子,福澤子嗣,子子孫孫都將是有福之人。道路兩邊是四季常青的草坪,竹林,湖泊,小溪,種植了近千種名貴花木,是江南水景園林的典范。

走到菩提大道的盡頭,眼前所看到的就是靈山大型音樂動態景觀“九龍灌浴,花開吉祥”,是二期工程的主題工程,展示了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恢宏壯觀的祥瑞景象。《本行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剛誕生便不同于常人,他能說話會走路,每走一步腳下便會涌現一朵金色蓮花,最后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般大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頓時大地也為之震動,虛空中出現九條巨龍灌下香水為他沐浴。等下當《佛之誕》音樂奏響,頂端六瓣蓮花會緩緩綻開,金身太子佛像從中冉冉升起,當蓮花瓣完全打開后,周圍蹲踞的九條巨龍將一齊噴出高達三十多米的水柱,轟然交匯,沐浴佛身。整座青銅群雕高27.5米,蓮花中小太子像高7.2米,全身鎦金,重12噸。蓮花座下為獅子鼓,在佛教象征佛法的弘揚,獅子鼓下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為“八供養”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飛天。

在9條龍對應下方共有八組鳳凰,演出過程中將會吐出72道“八功德水”(包括:澄清、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饑渴、長養根),請各位領導持杯接飲,將保佑你身心安樂,六時吉祥。

九龍灌浴廣場一周是108只轉經筒,轉經筒是藏傳佛教祈福專用的法器,轉經一周等于讀誦經文一遍,功德無量。

靈山勝境在中軸線上展現了佛陀一生成就,概括為四相成道,出生、降魔、說法、涅磐。各位領導,剛才我們觀禮了釋迦牟尼佛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那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佛陀降魔成道的過程。各位領導可以走進細看,整塊銅雕由1000多塊大小不同的錫青銅板拼裝焊接而成,是我國最大的立體浮雕。相傳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凈飯王52歲時的老來子,原名叫做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從小就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偶然之下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便產生了出家的念頭,于29歲逃離皇宮。為了給眾生尋求解脫的方法,佛祖曾修了六年的苦行,我們可以看到,在銅雕的最右邊是佛祖瘦骨如柴的樣子,但依舊悟不出真理,于是放棄了苦行,來到尼漣潺河洗去身上六年的污垢,在路途中碰到兩位牧羊女給他供奉食物,佛在接受供養后恢復元氣,便來到菩提樹下打禪靜思,并發誓“若不能洞悉宇宙萬物的道理,永遠不離開此座”。于是在菩提樹下冥思苦想了七天七夜,在即將要成道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我們以佛祖的角度來看,在他的左手邊是兩位女子,一位手中拿著酒壺,另外一位手中拿著食物,一派歌舞聲平的景象,也是佛祖沒有出宮之前的真實生活寫照。代表著享樂榮華富貴的誘惑。在佛的右手邊同樣可以看到兩位女子手中共同托舉著皇冠代表了權勢以及地位。在享樂的旁邊我們可以看到有三位美女搔首弄姿,在經書上記載,在西方有位魔王叫做波旬,他預測到釋迦牟尼即將要成道,于是派出自己三位年輕貌美的女兒用美色去誘惑他,但佛祖不為所動,識破了她的詭計使她們變成丑陋的模樣,可以看到與之對稱的另外一邊是三位又老又丑的,其中兩位手中拿著鏡子,佛給她們鏡子讓她們看到自己年老的模樣,讓她們明白青春、美貌都只是一時,不要太在意外表。魔王見魔女誘惑沒有成功,十分震怒,于是便親自帶領魔軍手持長矛長劍企圖用武力、惡勢力去威脅他。但佛祖毫不畏懼,最終一一降伏他們。在歷經七天七夜后,佛戰勝自己最后的心魔,終于修得正果。可以看到銅雕的最右邊,是佛陀的初轉法輪,首次在鹿野苑講經說法的場景。前方跪拜著的女子是土地神,見證佛祖降魔成道的過程,覺得佛陀非常偉大,便立刻跪下頂禮膜拜。整塊銅雕的名字就叫做降魔成道,降伏心魔,悟道成佛。

我們看到銅雕的背后是由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的佛教教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意思就是不要做壞事,要多做善事,要時常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要自我反省,才能斷掉種種妄念,這就是佛教。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前面高聳的石柱稱為“阿育王柱”,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與秦始皇是同一時代的人,因為統一一個國度必須要經過戰爭,阿育王在他老年的時候覺得自己罪孽深重,在戰爭中有無數的生命被殃及死去了,于是他就在一位比丘的點化下皈依佛教,并把佛教定為國教來治理國家,并且派出使臣到各個國家去弘揚佛法。如果說是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那佛教的弘揚與阿育王是分不開的。他是一個典型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各位領導眼前看到的整根花崗巖石柱是純手工雕鑿而成,高16.9米,直徑1.8米,重達200多噸,最頂端的四只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象征著要把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由于阿育王的大力弘揚,佛教才能夠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佛手廣場,最明顯的一個標志就是各位眼前的這只龐然大手,稱之為“天下第一掌”。它與靈山大佛右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高達11.7米,寬5.5米,手指直徑就達1米,總重量達13噸,由此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令眾生無畏無懼。俗話說“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我們不妨帶著美好的心愿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燒香不僅在佛教中有重要的意義,也是融入中國百姓幾千年生活中的重要文化活動,不僅祭祀時敬香,還有對月焚香,對花焚香等,讀書的時候也要燃一爐香。燒香除了敬拜祖先、神靈的作用外,還有除污去穢,滅蟲殺菌的作用,清雅的香氣可以清心醒腦,除去雜念,使人靜心專心安心,佛教中燃香禮佛,主要表示對佛的尊敬,同時香燃燒自己、把益處留給別人,代表了佛教無我利他的精神,用現在的話就是一心為他人服務的精神,所以燒香也表示了一種感恩,感謝那些無私付出,一心為百姓眾生謀福利的人。)。

現在讓我們欣賞大型青銅藝術珍品“百子戲彌勒”,斜倚而臥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世人常說彌勒“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所以釋迦牟尼佛祖派100個小頑童下來考驗彌勒,我們可以看到100個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請各位領導隨緣摸一下自己最喜歡的小頑童沾點喜氣。

走過前面的祥符三橋,便可進入千年古剎“祥符禪寺”。這座寺始建于唐代,初名小靈山寺,后歷經風雨,宋大中祥符年間重建,改名“祥符禪寺”,為法相宗的重要祖庭之一。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我們面前三座橋東邊的是“慈恩橋”,意思是讓我們知恩感恩,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感恩是一個人修身必須具備的基本品德,西邊的是“普渡橋”,佛教中講普渡眾生,幫助別人脫離苦海,意思是讓我們在感謝別人的恩德和幫助的基礎上,學會無私的幫助別人。中間的是大覺橋,意思是說只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擁有無私助人的美德,才能真正走上人生的大覺之路,成就大智慧,獲得大福報。過了橋正對著我們的是天王殿,又是祥符寺山門。殿內供奉四大天王,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寓意國泰民安。相傳彌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56億7000萬年以后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為未來佛。彌勒背面的是寺廟護法神韋馱菩薩,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公安部長。

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鐘樓、鼓樓。鐘樓里設置有“江南第一鐘”。重12.8噸,高3.5米,下口直徑2.5米。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佛經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

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面前高8米的一尊佛,這是江蘇著名的雕塑家吳顯林設計的,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據這尊8米高小佛通過計算機放大11倍建造的。所以在這里看又稱為雙佛奇觀。

后面氣勢雄偉的建筑,則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為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dd“佛”的大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指能夠進行非凡的努力和奮斗、擁有非凡的決心和毅力、非凡的成就和智慧的覺者。走進來看到中間坐著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金身說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著兩為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兩側是十六羅漢。后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凈瓶觀音像。

出了祥符禪寺,來到杏壇廣場,廣場中的這棵古銀杏,植于唐貞觀年間,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此樹姿態神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是寺廟歷經千年最好的見證。同時這里也是觀瞻大佛的絕佳處,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靈山大佛佛像總共耗用銅725噸,佛體由200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每塊銅壁板的壁厚為6-8毫米,最大的面積有20多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達到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把這些銅壁板焊接在一起,焊縫總長度竟達35公里。佛教提倡感恩,所以靈山將當時捐資建造大佛者的姓名全部刻在蓮花瓣上。蓮花座共分四層由88瓣蓮花瓣所組成。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并且采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

靈山大佛根據佛教“五方五佛”信仰理論體系建造,大佛形象由南京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先生設計,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定稿,嚴格按照佛經記載佛祖“三十二相”的體態設計制造,慈顏細目,廣視眾生,似笑非笑,未語先聞。大佛右手造型為佛教“施無畏印”,左手為“與愿印”,代表除卻眾生痛苦,給與眾生歡樂。大佛衣著線條流動,立體感非常強,結合了古今雕塑藝術的優點。

靈山大佛1997年建成開光。至此,東有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四川樂山大佛,北有山西云岡大佛,中有河南龍門大佛,中國大地五方五格局得以圓滿。

我們面前通往大佛腳下的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云道”。登云大道一共216級,共分七個平臺,從下往上看,只見臺階不見平臺,從上往下看,只見平臺不見臺階,正好符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登云道中間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記載靈山從唐玄奘弟子窺基法師開寺弘法到靈山大佛開光的重要歷史。登云道上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據說茶圣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被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登上216級臺階,寓意著消除108種煩惱,佛教中認為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我們每登上兩級臺階便消除一種煩惱,登上七級平臺,諸多煩惱也一掃而空了。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要游覽的是靈山佛教文化博覽館,佛教文化博覽館展示了中國五方五佛,藏傳、南傳、漢傳三大佛教體系等豐富的文化內容,集中體現了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佛博館“鎮館之寶”dd用揚州出土的的漢代金絲楠木,請名家雕刻的萬壽山五百羅漢堂。清乾隆年間,先由畫師王方岳根據佛經記載的羅漢境界描繪出10幅羅漢圖。2年后乾隆皇帝親筆御書《萬壽山五百羅漢堂》,以敘建堂之緣起,并作10篇題記,以細致的解釋10幅羅漢圖之內容,與羅漢圖一并勒石于羅漢堂內。《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原本放在北京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被付之一炬,而長卷拓本則被保存下來。為了讓稀世珍寶得以重見天日,安徽徽州老藝人王金生按照長卷的拓本,在揚州出土的漢代金絲楠木上以徽派木刻重新摹刻,前后歷時一年時間才完成,于此同時,王金生還在五百羅漢像背面的金絲楠木上,雕刻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樸老手書的經文長卷dd《妙法蓮花經?普門品》、《心經》。館內還藏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古代藝術品以及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的展示。

現在我們便登上了蓮花座,這里是唯一能夠觸碰到大佛的地方,上來之后要與佛祖進行下親密接觸,“平安抱佛腳”,祝愿各位領導一生平安,吉祥如意。除抱佛腳以外站在這里也時集天地之靈氣,沐大佛之恩澤。希望各位領導能把靈山的福氣靈氣都帶回去。十個都抱,代表十全十美!

在蓮花座上可以看到整個景區的全景以及大佛所處的地理位置。大佛三山環抱,坐落于三山之間,如同一把太師椅,“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大佛坐北朝南,面朝三萬六千頃的太湖,煙波渺渺,就如同一面鏡子照著大佛。風水學中將之稱為“前有照,后有靠,兩邊抱”。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靈山大佛所處的就是這樣一塊難得佛門風水寶地,是由樸老親自選址。

隨著三期工程的落成,靈山勝境形成佛教三寶佛法僧的格局,中軸線上展現佛寶一生成就,在西面的部分是僧性的體現,佛學院、靈山書院等等,我們現在前往的正是佛法的精華,以靈山梵宮為代表,是09年3月28日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會會址。

佛教自古印度傳向世界各地時分為了三條線路,有漢傳、南傳以及藏傳。首先我們可以看到藏傳佛教代表建筑dd五印壇城,五印代表佛五種基本掌印,即施無畏印、與愿印、說法印、觸地印和禪定印,也稱“釋迦五印”。整座壇城座落于水中,連水域面積在內總共達到5000平方米,環繞于壇城周圍的水面叫作香水海,據說海中注入的都是八功德水,也正所謂趙樸初所說“太湖三萬六千頃,八功德水繞靈山。如來百福莊嚴相,無量光明照世間。”各位領導此時也正沐浴在佛光之中。佛教論壇會期間,所有高僧大德都是繞壇城一周再沿著紅地毯走入梵宮,代表對佛的尊敬。

在壇城東面看到的白塔是根據云南西雙版納的曼飛龍塔原形建造,是典型的南傳佛教風格建筑。整座塔呈葫蘆狀,中間的是主塔,周圍圍繞八座子塔。南傳佛教盛行于東南亞地區,云南、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等。建造五印壇城、曼飛龍塔、梵宮也是為了表示對參加世界佛教論壇會高僧們的尊重,同時也使他們有了歸屬感,不知不覺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梵宮。

接下來各位領導來到的是梵宮廣場,我們看到正前方金色的建筑就是靈山梵宮,是靈山勝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筑,建筑面積約為7萬2千平方米。建筑外觀以華藏塔風格為主,頂層錯落的五個花塔,代表五方五佛(也代表“五智”,以毗盧遮那佛為首的五尊佛來闡釋佛的功德)。中間最高的花塔代表境界最高的毗盧遮那佛(法身佛),從東往西分別是東方藥師佛(發菩提心之德)、南方寶生佛(修行之德)、西方阿彌陀佛(成菩提之德)、北方不空成就佛(入涅?之德)。在兩邊四座門上題有大悲、大智、大行、大愿,代表四大菩薩。大悲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道場在浙江普陀,依次可以看到五臺山的文殊菩薩、峨眉山的普賢菩薩以及安徽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梵宮正上方是“靈山盛會”四個金色大字,源于佛經典故,形容佛祖在印度靈山說法時圣眾如潮,人佛入海時的盛況。“靈山盛會”在21世紀的中國有了新的涵義,這是世界佛教論壇會址,全世界數以千計的高僧大德代表了數以億計的佛教圣眾云集靈山梵宮,共襄和諧世界盛舉。

今天我們以佛教最高禮儀大開中門來歡迎各位領導的到來,為了維持梵宮的清靜莊嚴,進入梵宮前還需要各位領導穿上我們的吉祥如意鞋套。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梵宮主門廳。整座門廳大量采用北京房山精品漢白玉打造,玉石的天然色彩烘托出佛教凈土的清凈莊嚴。根據佛教最高接待規格,門廳兩邊分立兩匹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佛教普賢菩薩的坐騎,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在此接引眾生,白象都背駝寶瓶,瓶身雕刻如意結,瓶口插有祥云,現在請各位領導接受白象的祝福,吉祥平安如意。在門廳兩邊還設有一對寶瓶,是我們中國傳統工藝,浙江的東陽木雕,花瓶周身綴滿蓮花,蓮花自水中出生,代表清凈。瓶底以圣象為基座,寓意盛世太平。佛教將大象和寶瓶放在一起代表“吉祥平安”,在門廳南立面墻體有巨幅書法壁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是中國第一大高僧玄奘法師奉旨翻譯,通篇260字,佛教經典中最短的一部經書,能夠幫助我們到達智慧的彼岸。這幅書法壁畫是根據清代大書法家鄧實如為揚州大明寺石碑篆書拓本內容編排,以刻漆貼真金的工藝展現,呈現出金碧輝煌,卻又高雅素潔的藝術效果。在靈山梵宮內大家還會陸續看到這樣的精美的漆器工藝作品。門廳的頂部采用石窟中常用的藻井作為裝飾,給人感覺更加高遠深邃也是起到了自然采光的作用。

梵宮,是古代印度對于寺廟的統稱。我們的梵宮突破傳統概念,不再是一塵不變的大雄寶殿,在這我們看不到僧眾晨鐘暮鼓,也看不到游人燒香拜佛,而是以另一種形態存在的佛教建筑。梵宮,不僅僅作為世界佛教論壇會址,更是一座融合了佛法的藝術殿堂。它傳承了傳統佛教文化,在建筑形態方面將中西建筑元素相結合,用高大的空間來體現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拱頂上方色彩變幻的藻井,民宅中常用的冬瓜梁,梁下的雀替,以及卷篷之間的34尊飛天等等又體現出一種濃郁的中國味。廊廳的兩側墻面上,大家可以看到一組具有史詩意義的巨型油畫,12幅油畫,分四大板塊,每個板塊由3幅作品組成。以時間為序列,闡述世界佛教傳法過程。在我們眼前的前廊廳有六幅油畫。

左手邊主要展現印度佛教發展的富有代表性的歷史階段及其場景。第一幅描述了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靈山說法”時一片天花爛漫的景象。在佛教發展的過程中,阿育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阿育王在位期間,大力倡教,佛教得以迅速發展,傳播到印度各地,并走出印度本土,成為跨地區跨國界的宗教。阿育王最初并不是佛教徒,而是兇狠暴虐、濫傷無辜的暴君,后來受到一位比丘的點化,皈依佛門,正法治國,他大力傳播佛教,分布舍利,并建起八萬四千佛塔,不斷派遣佛教使團,到其他國家弘揚佛法。在第二幅油畫中,各位可以看到阿育王正在派得道高僧出國弘法的場景。在此之后,被稱為“第二釋迦”的龍樹菩薩,開創了大乘佛教中觀學說。在第三幅油畫繪制的就是龍樹菩薩,以及無著、世親等大乘佛教代表。他的學說由鳩摩羅什翻譯、介紹到中國來,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弘揚,影響深遠。中國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龍樹菩薩為共同的祖師。那我們來看看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和發展,各位可以轉身回看對面三幅油畫。

右手邊展現的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發展演變的過程。第一幅講述東漢時期,漢明帝夜夢金人,把印度高僧迎請到東都洛陽建造中國第一座寺廟白馬寺的故事。佛法東傳后又有志士西行求法,玄奘法師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在第二幅油畫中描繪的就是玄奘法師在印度那爛陀寺辯經的盛況。(當時的那爛陀寺是世界佛教文化中心,高僧云集,玄奘法師在這里留學5年,學成歸國。這一趟取經路走了17年,回國后譯經19年,翻譯佛經75部,1335卷。玄奘法師對漢語、梵文都是非常的精通,而且在翻譯佛經原文時又能顧及漢文的意思和文法,加上他精深的佛理造詣,他翻譯得經文精確而且忠于原文,因此翻譯的質量大大提高,開辟了佛經翻譯史的新紀元。)在大法東來和西行求法的努力下,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八大宗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第三幅油畫就是八宗祖師圖,畫面展現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密宗、律宗、凈土宗的歷代祖師。

油畫也是中西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油畫的部分是請中央美院的施本銘大師進行作畫,而這些油畫的邊框,則是采用了珍貴金絲楠木作為主材進行傳統的東陽木雕雕刻,給人很濃郁的中國味道。東陽木雕作品一般不加彩繪,多用透明清漆涂罩,給人感覺色澤清淡,保留了原木的天然紋理,格調高雅。東陽木雕很注重創意和“繪畫性”。畫框就是將中國傳統的獅子滾繡球融入其中,非常傳統,也非常喜氣。在油畫下方是16個景德鎮的青花粉彩缸,它們是景德鎮眾多藝術陶瓷工藝大師們的杰作,每一個都是唯一的一個,因為制作難度高,這種缸的成品率很低,且無法復制。(其中12個都展現了佛教小故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是《放下》的故事。有兩個和尚外出行腳,在一條小河邊看到一位女子猶豫不決要不要過河。和尚甲對女子說,我來背你過河吧。然后他背女子過了河,過河后放下女子便走了。和尚乙一直耿耿于懷,走了很久后,他忍不住對和尚甲說,你身為佛門中人,怎么能背一個女子過河呢?和尚甲說,善哉善哉,我已經放下了她,可你,卻還背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幫助人的時候,不要拘泥于形式,也不要過于執著。)。

在廊廳南立面墻體上,是由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嚴恭達先生向大家展現的《六祖壇經》定慧品章節,全文體現了慧能的基本思想,全文以禪學為主,佛教認為吃的下、睡得著、笑得出來就是禪,所謂“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六組壇經》是中國佛教第一部白話文學作品也是必讀典籍之一。這也是以揚州漆器工藝所展現的一部精品。

靈山梵宮頂端總共錯落五座蓮花圣塔,代表了佛教五方五佛,現在所來到的是五方五佛中境界最高的毗盧遮那佛華塔之下,也是最梵宮中最華彩的部分。塔廳上下貫通總高度達到65米高,分三層。代表我們通過修習善業可以到達的三重境界。最下一層的花塔,可以看到八個半月形的佛龕,是代表眾生平等的境界;佛龕上方的伎樂天形象,代表第二層境界,眾生愉悅的境界(伎樂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第三層境界,也就是至高境界,代表至善至美。據佛經記載,當年佛祖在菩提樹下禪定七天七夜,在第七個晚上看到了滿天星斗,受到啟迪而頓悟成佛。所以藍色也是代表智慧,現在,各位也可以靜下心來,細細的感受,我們正沐浴在智慧的海洋之中。在我們頭頂一圈環繞著帶翅膀的美麗女子,這是大鵬金翅鳥。佛經記載,它守護在佛祖上方,也守護眾生,給大家帶來平安、健康。據說岳飛就是迦樓羅鳥的化身,所以很多人堅信,大鵬金翅鳥是忠義之士的化身。塔廳四周墻體上是四幅大型木雕,以“凈”、“信”、“孝”、“和”命名。

這四幅木雕是由研究佛教理論的專業畫家王惕(根桑法師),將抽象的理論創作成了可以欣賞的畫面,并經浙江東陽的木雕大師陸正光的精心制作,方能現身于世。

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后,就與儒家思想相結合了,儒家說“人之初性本善”,佛教認為“心性本凈,客塵所染”,每個人身處在凡世中原本平靜的心都已變得不再平靜。佛教認為眾生通過修行,能壓制現行的世間煩惱。為了體現佛教空的思想境界,畫面處理得簡約空闊,主體部分是行云流水。水的波浪從狂濤翻卷,到微波漣漪,直至風平浪靜,體現眾生從煩惱叢生,難以控制,直到悟道見性,心平氣和的過程,也體現出“般若波羅蜜多”以智慧度到彼岸的理念。(1、高瞻遠矚:畫面的下方是一位僧人正向更高的境界瞻望進發;2、降伏煩惱:畫面略向上,是一牧童正在牧牛。這是禪宗經常用的一則比喻,牛,就比喻我們凡夫的執拗、頑固,用尋牛、見牛、拉住牛鼻馴服牛、直到放牛歸去,人牛兩空,物我兩忘,比喻降伏煩惱的過現在畫面上,牛的鼻子已被牽住,看來降伏煩惱大有希望,可以進入實修了;3、弘揚戒法:畫面的中央,是戒律大師正在講戒。因為佛教認為,持戒是清凈之本,是學佛的人必修課,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佛子修行的必由之路,能達到時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信,不單單指當今社會所講的誠信,也是指正確的信仰。靈山所弘揚的便是正信的佛教,不是迷信,那什么才是正信的佛教?不僅僅是燒香拜佛,正信的佛教有正信的理念,可以看到塔廳的中央是由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釋一誠長老所題寫的“廣種福田”,告訴大家要多做好事,佛教講“因”“果”,所謂“種善因,得善果”,多做好事就像在種福田,那將來收獲的善果善報將會是無窮無盡的。(這幅壁畫,把信的概念用形象的手法加以詮釋,把信的層次自下至上逐漸展示開來dd1、磕頭燒香:最初的信仰,畫面上有漢族、藏族同胞正在磕頭膜拜;獻花供養:一位傣族少女,捧著鮮花,前去賧佛,以上活動代表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和諧關系;2、讀誦諸經:從佛經中汲取佛法的真髓,加強對于佛法理解和崇敬;3、參訪行腳:通過到各個寺廟參訪,學習交流,提高自己的信仰層次;4、公益事業:信佛的層次提高,為大眾服務,做公益事業,在凈化自己的同時,去做公益事業,比如綠化、救災等;5團結信眾:佛教界提倡和諧,佛教領袖們為此做出巨大的貢獻。)。

孝,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而做人的第一準則是孝敬父母;佛教不僅提倡孝敬父母,而且將這種人間的大愛普及于一切,提倡“普度眾生”,善待一切生靈,所以佛教傳入中國后,受到廣泛歡迎和接納。我們可以看到畫面的左下方是一組鳥媽媽撫育小鳥的木雕,雕刻手法精妙,鳥巢的層次感鮮明,小鳥動態生動。說明長者撫育幼者的艱辛,使我們生起孝心。在畫面的右面,有鹿母子相親相愛,和一家三代和樂融融的場景,這正是我們對于幸福生活的期望。上方是佛教中的一些經典故事,目連救母:我們都知道,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要超度亡魂,舉行“盂蘭盆會”,這個故事就起源于目連救母故事。(《佛說盂蘭盆經》說,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尊者(簡稱目連)的母親,生前多做惡業,慳貪吝嗇,死后轉生為餓鬼,目犍連以自己的廣大神通去地獄救母,卻沒有成功,回到佛陀跟前哭訴,佛陀教導他要依靠全體僧眾的力量,才能超度母親,目犍連果然遵照師教,超度了母親。這是佛教講究孝道的典型事例;)另外還有佛陀拜骨:(佛經中說,有一次佛陀帶領弟子們到異地弘法,行走之間,發現路旁有一堆白骨,佛陀便倒身下拜。弟子們非常詫異,問佛陀說:“世尊是人天導師,眾中之尊,為什么要拜一堆白骨啊?”佛陀說:“無始以來,生生世世,她可能就是我過去世的母親啊!”)為母說法,釋迦牟尼佛出生后七天,他的親生母親就辭別了人間,升至三十三天。佛陀得道后,就到天宮為母親說法,就是我們經常能讀到的《地藏菩薩本愿經》。在畫面上有天梯的地方是說法后,佛陀重降人間,在畫面的右上方,是正在為母說法的場景;抬棺葬父:佛陀出家六年后,返回故鄉。后來,他的父親凈飯王圓寂,佛陀親自抬棺,為父親送葬,為弟子們做出光輝的榜樣。可以看到在木雕的旁邊有另外一塊匾額,這是由祥符禪寺修復后的首任方丈,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所題的“四恩總報”。希望大家要懷有一顆感恩心,要報答國家、父母、民眾以及三寶恩(包含了教育之恩)。

最后一幅木雕為和,就如我們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會主題“和諧世界,眾緣和合”,佛教追求的最終理念就是和:“和諧”,在畫面的左面,畫家在顯著的位置,畫出了“和氣四瑞”的景象,可以看到4種動物,大象、猴子、小白兔、鷓鴣,它們居住在一棵大樹下,據佛經講,他們之中以鷓鴣的資格最老,因為這棵樹的種子是由它傳播的,所以最受尊重。它們互相尊重,和氣相處,互相幫助,所以那里四季平安,人壽年豐。后來,人們將它們畫在佛寺的墻壁上,象征祥瑞。在畫面的左下方,有一漢傳佛教的僧人和一位南傳佛教的僧人并行,兩只老虎乖乖地跟隨在他們身邊,表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諧;傣族人民認為孔雀是吉祥之鳥,所以用孔雀舞來供養佛菩薩,這也是體現了人與人的和諧,上方有和合二仙(中國民間所喜聞樂見的和合二仙,就是唐代的寒山、拾得二位高僧,他們和合相處,共同弘法,成為人間佳話;)還有歡喜彌勒,我們都知道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這就是對這位胖彌勒思想境界的寫照。畫面的最上方,是釋迦牟尼佛正在給弟子們說法,也是體現了佛教與眾生的和諧。俗話說“和氣生財”,在畫面的右面我們可以看到一匹馱著珍寶的神馬,整個畫面祥云繚繞,花果繁茂,一派和諧美妙的景象。

卷篷間供置了34尊飛天像,每一尊的高度都要超過3米,由國家級大師張永保耗時三個多月創作完成。采用傳統的生漆脫胎的工藝,脫胎漆器非常輕巧但是很堅固,而且即使歷經千年都不易蟲蛀、不易變形、不開裂。現存最古老的生漆脫胎作品已經有1245年歷史。飛天最盛行的年代是唐代,可以說唐朝至今飛天的形象都非常平面化,向來以淺浮雕、壁畫、線刻見長。而以圓雕形式表現飛天,古往今來還是第一次。是當代佛教藝術的新貢獻。飛天是歡喜吉祥的象征,給眾生帶來歡喜。

在后廊廳,同樣有六副油畫。

左側三幅描述中國佛教傳播與影響:主要指中國佛教向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傳播的歷史事實,突出中國文化與周邊多民族文化交融互補的關系,表現中國多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佛教文化也是多民族相互交融的結晶。第一幅重現了中國佛教多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國佛教通過多民族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成為和平的信號,并且向外傳播。在第二幅油畫重現文成公主和親時,將佛教帶到西藏,與西藏本教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來到土蕃,決心建寺廟弘揚佛法。她讓山羊背土建成了「大昭寺」。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后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文成公主一方面弘傳佛教,為藏民祈福消災,同時,還拿出五谷種子教人們種植,種植的小麥不斷變種,最后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去了有關的技術和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之后,漢藏語系佛教文化不斷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法脈相連,綿延不斷。)佛教不僅促進了中華民族團結,還為中日友好交流作出貢獻。第三幅油畫是鑒真東渡圖。鑒真大師一生6次東渡日本,直到66歲,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才東渡成功。鑒真大師達到日本后,天皇率領所有皇室成員歡迎鑒真大師。鑒真大師成為了日本律宗創始人,還將發達的醫術帶到日本。直到民國時期,日本藥店的袋子上,都印有鑒真大師像。一代大德,成為了中日兩國文明交好的大師!在后廊廳東側這三幅油畫,講的是近現代佛教的情景。這幅畫有八手十一面觀音的油畫,展現了近代中國佛教界向歐美等國弘揚中國佛教的高僧大德,因為客觀條件受到諸多限制。十一面觀音有十一張臉,頂上的佛面表示佛果。前三面慈相,見善眾生而發慈心。左三面嗔目,見惡眾生而生悲心救苦。右三面白牙暴出,見凈業者發贊嘆,勸進佛道。最后一面大笑,是見到善惡雜穢眾生而生怪笑,使其改惡向善。十一面觀音其實是人間相的總和,令人深思,其慈如山,其悲似海,而他的生氣與爆笑,何嘗不是深刻的示觀呢?中間這幅油畫展現了近現代印度反對西方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印度社會出現了一批知識分子倡導復興佛教。其中著名的佛教居士達磨波羅(1864――1933)、安培克博士等人都發起了佛教復興運動,期望用佛教來改造社會。最后一幅油畫,是世界各地人民的面容組合而成,中間隱約可以看到靈山大佛。好比世界佛教論壇,人們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民族,聚到一起,為美好的未來作出努力,符合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和諧世界眾緣和合”。

欣賞完巨型油畫作品,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靈山梵宮的另一個亮點所在--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又稱為蓮花藏世界。釋迦如來真身毗盧舍那佛所在的清凈美好世界。根據《華嚴經》的說法,在風輪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蓮華,大蓮華中含藏著微塵數的世界,所以叫做“蓮華藏世界”。這個世界總共有二十層,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就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

畫面中央以主佛毗盧遮那佛和四方佛為中心,佛、菩薩的形象莊嚴,栩栩如生,各種圖案如火焰、佛殿、植物、祥云、蓮花、動物、海洋等圍繞主佛及兩邊的四方佛和菩薩組成大大小小的世界,營造出了一個充滿和諧歡樂、莊嚴慈悲的境界。用七彩琉璃打造的“華藏世界”是佛教極樂世界圖景,通過琉璃這種特殊的材質的燒制與燈光合理的投射效果,畫面上每一個人物都會發光,這正如佛教所言,“人人皆得佛性、人人都能發光、人人都能成佛”。大量珍貴的材質與精妙的工藝使這個“華藏世界”最終形成了有機融合、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表達了佛家凈土的光明、智慧與圓融。畫面中央的主佛是毗盧遮那佛,也稱為“大日如來”,寓意為光明照遍萬物一切眾生。

主佛肌膚全部用真金純手工打造,作品共用了15公斤黃金,500公斤白銀,12萬余件珠寶。用佛教中的七寶金、銀、琥珀、珊瑚、琉璃、硨磲、瑪瑙打造出來的“華藏世界”可以說是華而不俗,不愧是靈山梵宮的鎮館之寶!另外可以看到佛像上方凸起來的部分,是佛教八寶“華蓋”,下方的火焰板、蓮花座、寶瓶部分采用的也是傳統的皇家工藝花絲鑲嵌,這是給歷代皇帝皇后制作皇冠以及鳳冠采用的工藝,將金銀拉成頭發絲這么細再進行編織,并且在編織過程中手工鑲嵌了12萬多顆的珠寶,有翡翠,瑪瑙,硨磲,珊瑚等等。整個背景采用佛家的七寶之首琉璃來打造,琉璃是我們的水晶玻璃為原料,在燒制過程中不斷添加金屬氧化物來控制其顏色的走線,所以我們的160塊琉璃每一塊都需經過反復的試驗,最終將160塊琉璃拼接成一幅近百平方米完整和諧的畫面,而且琉璃有個工藝特點,就是“火里來水里去”一般超過15厘米的琉璃在燒制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斷裂的現象。所以大家在生活當中看到的琉璃都不會很大件,而大家在我們這所看到的每一塊琉璃,寬度、長度都是超出極限的,都在半米、一米之上,可以看出我們工藝大師的工藝精湛所在。這在中國琉璃屆也是非常罕見的作品。整幅華藏世界采用了佛家的七寶進行打造,畫面異常,并且是華而不俗的,十分莊嚴。現也被列為“國寶”之一了。大家可以抬頭看華藏世界上方由趙樸初老先生書寫的四個大字--妙應無窮!只要大家平時多做好事,種善因自然會得善果,會擁有無窮的福報,就能到達這個人人向往的華藏世界。

接下來,我們要前往的是世界佛教論壇主會場dd妙音堂,在此之前,我們所來到的是前廳,抬頭可以看到頂端是由六個達到近十米的巨大穹頂組成,來展現了敦煌壁畫的魅力。這是由敦煌壁畫研究所所長侯黎明親自帶領的代表敦煌壁畫最高創作水平的團隊,歷時長達四個月的時間完成。由于敦煌壁畫繪畫的特殊,每位畫師每天的工作量都要到達到八小時之上,冒著酷暑在高空昂著頭一筆一筆悉心繪制。我們所看的每一幅壁畫都是畫師們的心血汗水結晶。壁畫選取了唐代風格為主,以金黃褐色為主,圖案、色彩也是作了相應的簡化,使得佛國的空靈與天象的幻境完美融合。

現在我們進入的是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主會場。整個會場采用圓形設計,共有七個同心圓組成,是目前全中國最大的圓形舞臺之一,也是全國首個超大型旋轉舞臺,妙音堂集會議、表演、道場出于一體。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劇場模式,這里可容納1500名觀眾,整個劇場突破了傳統的觀演模式,以游客為中心,在劇場的外圈是270度最大感官舞臺,并配合目前全中國劇場最大的270度演出帷幕,抬頭可以看到妙音堂的穹頂,由28層瓣蓮花組成,見光不見燈,色彩變幻。(每佛教中分欲界、色界、無色界,總共28重天。《佛所行贊經》,全文描述釋迦佛,是大藏經西土圣賢撰集中的第1344部。)每片蓮花瓣的背后都設有一盞獨立led數字燈光系統,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變幻不同的色彩。這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led燈光組。當千余盞金光燦燦的蓮花燈瞬間開啟的時候,妙音堂仿佛是星光燦爛的天穹,抬頭仰望就好象身在宇宙之中。在世界佛教論壇期間,這上演了一場大型音樂劇《靈山吉祥頌》,這場演出由國內頂尖團隊歷經3年打造,采用了目前世界最為先進的大型投影設備和數字燈光控制系統,以最完美的聲、光、電加上少量人為演出,演繹了釋迦牟尼漫長而艱辛的人生覺悟歷程。另外,妙音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會議,可能現在難以想象這樣的一個劇場如何才能開會?可以看到在我們的身后是八組很有氣勢的木門,當轉換會議模式后,八組門將緩緩展開,將270度舞臺合攏,留下鏡框式的臺口作為主席臺,中間7個同心圓的舞臺呈階梯狀擺放桌椅,便是會議模式。將來還會請上得道高僧來此講經說法,則又是一個道場。

梵宮除了會議、參觀外,還有餐飲功能。世界佛教論壇開幕當天,在梵宮五觀堂舉行了一次千僧過堂,中國佛協會會長釋一誠大和尚,臺灣星云長老,十一世**額爾德尼?堅贊諾布和參加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幕式的兩岸三地諸多高僧齊聚一堂。寺廟吃飯的地方叫做齋堂或者五觀堂。(五觀是指:首先要認識到食物來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無虧缺,三是防止產生貪食美味的念頭,四是對飯食只作為療饑的藥,五是為修道業而受此食。)在北立面墻體上展現的是世界絕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浙江溫州的甌塑作品,它是把堆漆藝術與現代立體壁畫相結合,用油漆、白陶土、各種礦物質顏料為畫料,用繪畫藝術將畫堆出來,所以遠看是一幅畫,近看是雕塑,因此被譽為“東方的立體油畫”。這幅《荷花映日》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錦云先生創作。五觀堂的另一個特色是沒有使用一根立柱。它用以容納1300人同時用餐,所以也被稱為千人宴會廳。

參觀完我們的主線路之后,我們現在進入的就是世界佛教論壇的分會場,這是一個國際會議中心。在世界佛教論壇召開期間,這里進行了五項重要的展覽,中國佛教陶瓷展、中國佛教精品文物展、中國佛教書畫展、中國佛教攝影展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在我們各位左手邊這個區域現在展現的是樸老的一些書法作品和圖片。我們大家繼續往前走,中間這個區域是召開世界佛教論壇期間,高僧們茶歇的地方,有風、竹子、水、月亮,代表了“風竹水月”,是禪宗的一種境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壽山石雕達摩像,共有6.8噸,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學善雕刻的,由于他擅長雕刻達摩,因此又被稱為“達摩善”。達摩像下面的是用無錫市市樹dd香樟樹雕刻的,幾乎沒有破壞原有的結構。達摩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人,他的手勢名為“降魔印”,除了能夠斬除一切妖魔鬼怪,關鍵是能克制自己內心的心魔,達摩周身還刻有十六羅漢和各種動物:蝙蝠、鹿、仙鶴、大象,代表了福祿壽喜,各位領導不妨摸一下,把靈山的福氣、運氣、靈氣帶回家。

在茶歇區周圍擺放的是一組“十八羅漢”,它們是用福建德化白瓷雕刻的,這種白瓷非常光滑明亮,以前羅漢的形象都是非常嚴肅的,而我們靈山擺放的是非常和善的“十八羅漢”,體現了靈山所提倡的一種祥和的意境。

在分會議區的西側,大家看到的這是我們的貴賓廳,稱之為“普敬堂”。這里可以提供大型的圓桌會議,正面大家看到是國內最大的一塊瓷板畫,是景德鎮目前能煉制的最大容量,在板畫的左右兩側還有一幅對聯:“水與心俱靜,云將逸共閑”。給大家展現了僧人在深山中修行的意境,在山水之中修得心靈的平靜。

出了貴賓廳,大家可以往左手邊請,看到這個“歡喜祥和”的作品,是用羅漢松雕刻的彌勒相,據佛經中記載,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也稱之為“布袋和尚”他是彌勒的化身。彌勒一手拿如意,一手拿佛珠,代表了“吉祥如意”的問候、我們看到的彌勒總是笑呵呵的,有這么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就是來形容彌勒思想境界的。我們也要學彌勒一樣,無論發生什么,都保持一顆樂觀之心,笑呵呵的面對一切。

歡喜祥和彌勒佛所對應的這個會議廳稱之為“印月堂”,是一個具有漢傳風格的佛教會議廳,在世界佛教論壇期間,賈慶林賈主席在這里接見各地高僧,頂部的大家看到的是苗金工藝,在江浙一帶并不多見,正面的是溫州甌塑作品《和合吉祥圖》,畫面中的牡丹代表高貴吉祥,鴿子代表和平,上面的蓮花采用的是透雕藝術,是用楠木雕刻的`,整個大廳營造了一種高貴明亮的境界。

走到道路的盡頭,大家看到的“南海觀音”是從海南萬泉河中打撈的千年陰沉木雕刻的,陰沉木又稱之為碳化木,整個作品中除了面部稍加雕刻外,其余部分都保留了原有的模型,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可稱得上“化腐朽為神奇”。大家可以看到觀音笑容可鞠,非常慈祥,她的手勢為“雙手合十”這是天然而成的,希望給大家帶來美好的祝福。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相應堂”,是藏傳佛教廳,當時我們邀請了對布拉達宮進行的修繕的工匠參與了工程,因而整個大廳融入了濃郁的藏傳建筑風格,色彩方面運用了大量的紅色,代表隆重高貴。正面的“唐卡”就是唐蕃和親吉祥圖,是由第十世**的御用畫師洛松向秋現場繪制的。右上角是送親隊,左上角是迎親隊,正上方的三尊佛,右邊為白渡母,是文成公主的化身,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左邊為阿彌陀佛,是松贊干布的化身;中間就是藏七珍和藏八寶。大廳頂部的燈采用的材質都是羊皮,十分珍貴。門上看到五顏六色的彩色絲帶是金剛結,在結的頂部是集龍頭、象鼻、魚身為一體的動物,本來這三種動物,一個在空中,一個在陸地上還有一個在水里,它們是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地方,現在把它們三者融為一體,體現了佛教中的和諧境界。

在相應堂一墻之隔的是具有南傳佛教風格的“如是堂”這個大廳是召開新聞發布會的場所,佛教論壇時期鳳凰衛視也在這個廳進行過訪談。

在南傳會議廳門口擺放的是會議區的一大亮點《四大佛山》,重3.6噸,是由宋建國雕刻的,寬和高各1.5米,厚為1米,下面的底座采用的是紫檀木雕。我們常說人有“三好”而這幅作品同樣也有“三好”。第一、材質好,整幅作品采用世界頂級翡翠雕刻,下面是“翡”用罕有的翹紫羅蘭色雕刻了一朵千葉蓮花,蓮花是佛教的教花,也代表了清凈莊嚴。上面的是“翠”,翠的紋理非常清晰。第二、內容好,刻畫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和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的道場;山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的道場,也分別代表了“大悲、大行、大智、大愿”正好與靈山梵宮門上的幾個大字相呼應。第三、雕工好,整幅作品雕刻的栩栩如生,線條非常的清晰明了。

“一百羅漢”高2.6米,是用白沉香木雕刻的,白沉香木的價值非常高,在我國并不多見,是引自印度尼西亞的,公司在2003年在福建購買白沉香木料,請工藝美術大師在廈門根據弘一大師《一百羅漢》的書畫作品為藍本雕刻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作品是叫“悟空不在的日子”,它采用的時生漆脫胎的工藝,這是一則詼諧的故事,講述的是悟空不在,八戒就偷懶了,而傻傻的沙僧就肩負起保護師父的重任。《西游記》中的唐僧和他的三大弟子正好呼應了佛教中所講的“貪、嗔、癡”,貪指的是八戒,嗔指悟空,因為他老是發脾氣,師父說他幾句,他就氣得跑回到他的水簾洞;癡指的是沙僧和唐僧,他們雖然有知識,但沒有把知識化為智慧。在世界佛教論壇大會期間,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來到這幅作品旁邊,拍照留念,填補了悟空不在的缺陷。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右邊部分展現的一組“小沙彌”,它們是用福建的青石雕刻的,一個個看上去非常得栩栩如生,非常可愛。這些小沙彌有的在背柴,有的在澆水,有的在挑水,體現了僧人的作息細節,也表現了一個成語“自作自受”,可能大家覺得這個詞語在生活是貶義的,可是佛教中我們給予了不同的注解,成了一個褒義詞,意思是自己勞作自己收獲。

這里還有一個亮點,“雙色佛”是由劉宏立在2000年發明的接色石雕藝術,白色的部分采用的是精品漢白玉,與北京人民紀念英雄碑中的一樣,綠色的是翠石,兩者的巧妙結合,使作品看起來一體,達到了一種巧奪天工的境界,下面底座紅色部分采用的是銅石。

靈山衣缽是由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設計的,衣缽以前就是僧人們用的飯缽,十方化緣,靠的是眾人的力量,而我們靈山有今天如此大的成就,靠的也是各方的支持,十方的力量,因此才有了衣缽兩邊,靈山的一、二、三期工程,分別是靈山大佛、九龍灌浴和靈山梵宮。中間這首詩就是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佛家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對于我們靈山的期望“太湖三萬六千頃,八功德水繞靈山,如來百福莊嚴相,無量光明照世間。”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和敬堂”,在佛教論壇期間,參與此次盛會的賈慶林主席以及一部分的高僧大德,在此留下了珍貴的墨寶。在堂里的墻面上還有江蘇書法協會會長言恭達先生書寫的篆體,陶淵明的詩《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的意思主要是寫只要心無塵雜,向往自然的生活,親近自然,就可以得到生活的真諦。希望各位感受到詩中的真意,通過此次游覽了解生活的真諦所在,有得而歸。

各位游客,此次靈山梵宮的吉祥之旅到此可以說是圓滿結束了,希望這現代的佛教文化可以帶給你不同的感悟,帶給了你不同的心靈體驗,祝大家平安福康、六時吉祥、萬事如意,有緣再來靈山,相信每次都會帶給你不同的驚喜!

文檔為doc格式。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版篇八

靈山大佛,國家5a級景區無錫市靈山景區組成部分。坐落于無錫馬山秦履峰南側,1997年11月15日落成開光。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今天百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僅供學習參考,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太湖之濱,是一座規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靈的佛教主題園區。

進入勝境文化園區前,被譽為“華夏第一壁”的靈山大照壁將首先帶給您前所未有的震撼。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氣勢恢弘,莊重大氣。照壁南、北兩面燙金大字均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

樸老與靈山的因緣頗深,賜予靈山許多絕妙詩句。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題有“湖光萬頃凈琉璃”七個大字,“琉璃”是佛經中常提到的“七寶”之一。樸老詩句寓意著與太湖交相輝映的靈山勝境,就猶如一方晶瑩剔透的琉璃世界純凈美好。而面向勝境那面 “小靈山”一詩,則是樸老寄予靈山極高的贊譽和殷切的期望。“昔游天竺訪靈鷲,嘆息空荒憶法華”是自述他當年曾出訪印度(古稱“天竺”),去尋訪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靈鷲山”(簡稱“靈山”、“鷲峰”),但印度佛教早已衰落,靈鷲山呈現一片“空荒”景象,追憶當年佛祖講經說法時的盛況,樸老感慨萬分。“不意鷲峰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這兩句話峰斗轉,說他94年來到無錫靈山,目睹靈山大佛景區香客云集佛教興盛,仿佛感到印度的靈鷲山“飛”到了無錫馬山,“天花爛漫散吾家”寓意正信佛法的傳揚。從這首詩足以看出德高望重的趙樸老對佛教文化和對佛教圣地靈山給予的殷切希望。

之所在。游客朋友可選擇走不同的橋,圓滿您不同的愿望。

好友,同時也把靈山特有的靈氣、福氣送到千家萬戶。

未有之盛,也才成就了今天這方令世人稱道的“靈山勝境”。

使疲憊煩惱的身心有一個徹底的轉換,換一種清新自在的狀態進入靈山勝境,。

凈化心靈之后,讓我們懷虔誠之心前往靈山的第一個景點“佛足壇”去瞻拜佛足。面對我們這兩只長1.2米,寬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足跡。據說,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寂滅時,于印度摩揭陀國留下腳印,并對其弟子說:“見到足印,如同見我”。日后,信眾便以佛足作為膜拜之圣物。

靈山的佛足并非憑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據: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走過釋迦牟尼成道的足跡一一隆重膜拜,并將圖案帶回中國,呈給唐太宗,后奉旨按圖刻石供奉。大家不妨走近瞻觀,可見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掌底有**和萬字符,這些都屬于佛祖不同于常人的祥瑞之相。據傳說,佛足印的大小會根據禮拜者的福德大小而呈現不同的變化,今天大家有幸看見如此大的佛足,正說明大家的福德和佛緣很大。另外,在西安大雁塔、玉華宮也保存著刻有釋迦牟尼足跡的石碑,那也是依玄奘法師當年在所刻的佛足石復制而成的。現在,讓我們沿著佛祖的腳印前行,去了解佛祖成道的艱辛歷程。

現在我們所看到是目前全國屈指可數的大型手工雕刻石牌坊“五智門”,它全長38.4米,高15.5米,設計獨特、雕刻工藝精美,全部采用花崗巖建造而成,共用石料1000余噸。靈山五智門又名“智慧之門”。進入佛教的智慧之門,我們將瞻禮太子降生的盛大場景,感受象征著佛教盛大、國泰民安的阿育王柱的宏偉氣勢,并通過菩提大道、轉經廊等許多佛教文化景點,去了解佛教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了解佛學博大的智慧哲理。

五智門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對大字。“六度”通俗的說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 “布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為別人著想,把有價值的東西施舍給別人。一般人習慣上都是自我中心,為自己打算,學佛則是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多為別人著想,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深一層說,布施不僅僅是將財物給他人,更要將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有關“生命智慧”的學問告訴別人,讓人生更充實、活得更有意義,這叫“法布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為的“宗教的清規戒律”,而是指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佛教倡導“戒殺生”“戒偷盜”等等,從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導眾生遵循自然規律、遵守倫理道德、堅持做人準則、保持社會公德,爭作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釋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問以后佛法該如何住世,釋迦牟尼說:“以戒為師”,由此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忍辱”則是指要甘于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堅韌之士。在“五智門”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進”,在六度里,“精進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由此可見通常認為佛教是“消極”、“悲觀”、“逃避”、“厭世”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佛教同樣是非常積極、“與時俱進”、努力奮發的。 “禪定”就是讓我們學會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個“度”融會貫通,才有可能達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獲得了佛教的大智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狠狠干 | 日本韩国三级在线 | www.五月|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亚洲一区呦系列 |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7美色 | 一区二区三区福利视频 | 少妇人妻挤奶水中文视频毛片 | 玖玖玖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 国产特黄视频 | 欧美国产日韩精品 | 夜夜操夜夜爱 | 天天澡天天摸天天爽免费 | 综合久久99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 亚洲 欧美 日韩 在线 香蕉 | 色播日韩| 69一级毛片| 日皮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 日韩免费视频播放 | 日批免费视频不要会员 | 九九热视频在线播放 | 1024在线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性夜夜夜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无线 | 亚洲三级理论 | 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91视频最新网址 | 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 日本高清一本视频 | 久操精品视频 | 欧美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 美国一级做a一级视频 | 国产麻豆福利a v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亚洲第五区在线 | 国产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欧美精| 久青草国产在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合集 | 又黄又爽一线毛片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