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一
原文: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譯文。
歸鄉隱居的志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讀書的本意原是為了黎明百姓。
燈下讀書,眼神已不比從前,卻還是閱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
注釋。
歸志:歸家隱居的志向。
寧無:難道沒有。
元元:指人民。
課:詩中作閱讀解。
蠅頭:比喻字小的和蒼蠅頭一樣。
賞析:
陸游是一個善于學習的詩人。他提倡“萬卷雖多應具眼”,又強調“詩思出門河處元?”他一生之中寫出大量優秀詩篇,是與他的苦學精神分不開的。這首《讀書》七絕,如同詩人的學習體會,既反映了詩人在年老時仍堅持苦學的情況,又表明了他學習是為平民百姓而并無他求的可貴精神。一二兩句,確是議論。在封建時代,能提出“讀書本意在元元”,確是可貴。三四句是寫實,盡管明白如話,淺顯平淡,但仔細琢磨,卻淺中有深,平中有奇。“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把詩人在孤燈之下,老眼昏花地閱讀蠅頭小字的場景,維妙維肖地刻劃出來了。既對自己生活描寫,更是對后人告誡,怎么能不說它寓意深遠呢!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二
游記》是大家都十分喜歡的一本書。小說通過唐僧師徒取經路上發生的一個個驚險曲折的故事,表現了主人翁敢闖敢拼的大無畏精神和俠肝義膽。書中的人物個個都栩栩如生,不管是七十二般變化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還是各具神通的神仙妖魔,在我眼里都是如此親切、如此可信,如此活靈活現。
許多同學都喜歡神通廣大的孫悟空,而不喜歡孫悟空的師傅唐僧,可我卻覺得唐僧真實可信,在現實社會中很多人或多或少也有類似唐僧的缺點,分析唐僧的特點對我極有啟發。
唐僧作為一代高僧,的確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但正因為他的過分“善良”,又是非不分,人妖不辨,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妖怪所欺騙、利用,差點誤了取經大事。比如其中家喻戶曉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這個故事,唐僧就被先后化身為村姑、老頭和老太的白骨精所欺騙,而去責怪孫悟空濫殺無辜。
唐僧還是一個耳軟、沒有主見,聽信讒言的人。即使他親眼看到姑娘送來的飯菜是青蛙、蟲子時;當孫悟空最后打死的老人顯出是白骨精時,唐僧仍然會聽信專會說好話、奉承拍馬的豬八戒的讒言,堅持認為是孫悟空闖了禍,錯殺了好人,而用緊箍咒來懲罰孫悟空。
唐僧面對孫悟空的苦苦懇求,一點也不會顧及師徒之間的情誼,堅決把孫悟空趕跑,如此做法不免讓人寒心,所以像唐僧這樣一個有如此多缺點的人要不是有眾徒弟和菩薩們的鼎力相助,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是決不可能到達西天,取到真經的。
其實我覺得從唐僧這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吸取許多經驗、教訓。因為,在我們身上,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毛玻比如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判斷;不分是非、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悉力;耳軟心活,喜歡聽好話,戴高帽等等。
從唐僧身上我們應該知道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
還有就是豬八戒了,我認為這個人物形象是吳承恩寫得最為生動的。
豬八戒有力氣,能干活,性情憨厚。打仗時,又是孫悟空的一個得力幫手。但是在豬八戒身上,缺點和毛病也是表現的非常明顯突出。他貪吃、怕困難,對取經信念不堅定。一遇到挫折,就想分行李散伙,回高老莊做女婿去。他還有點自私:取經路上,偷偷攢了幾錢銀子,藏在耳朵里。他還有點狡猾,有時撒點謊,在唐僧面前編排些孫悟空的壞話。但由于笨拙,往往又弄得自己上當吃虧。不過話又說回來,唐僧在幾個徒弟里最喜歡的`就是豬八戒了,也許就是因為豬八戒的奉承、拍馬屁有關吧!但這一點又說明他很會隨機應變。
其實我們從孫悟空的角度去想,我們該去交怎樣的朋友,我想,一定需要性情憨厚,關鍵時刻可以依靠。書中的豬八戒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可是孫悟空除了有時作弄一下這個“可惡”的師弟外,基本上還是容忍了豬八戒,正是因為豬八戒的憨厚,關鍵時刻可以依賴的特點,這是豬八戒的本質。當孫悟空被唐僧驅逐后,豬八戒意識到大師兄不在,他肩負了重要的責任,這時候他表現出了他的責任感,英勇地與妖怪斗爭,甚至于即使在唐僧被抓后,知道自己斗不過妖怪,也不一個人逃命,選擇了繼續挑戰妖怪,直至與唐僧一起被抓。
在我們周圍,也有許多人平時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可是我們應該首先判斷這個人的本質特點,而不應該過于注重他的缺點,看人要看他的主要品質而不應苛求細枝末節。
沙和尚,他是一個靠得住的人,他誠實、憨厚,在孫悟空和豬八戒吵架時,會主動上去勸架。但是他的能力有限,也不太善于思考,缺少一些機變。忠誠、肯干、吃苦耐勞是他的最大特點,也是非常寶貴的優點。
小說還通過一連串驚險、曲折的故事,刻畫了眾多妖魔鬼怪和神仙,這些角色個個都有鮮明的性格特點。
作為我國古代的優秀神話小說,《西游記》實際上是封建社會現實生活的折射,通過神仙鬼怪的故事反映社會生活的現狀。我們看后,對豐富想象、增長智慧,對培養堅忍不拔、戰勝困難的精神,和加深對封建社會的認識。都是有益處的。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三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譯文
歸鄉隱居的志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讀書的本意原是為了黎明百姓。
燈下讀書,眼神已不比從前,卻還是閱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
歸老:歸家隱居的志向。
寧無:難道沒有。
元元:指人民。
課:詩中作閱讀解。
蠅頭:比喻字小的和蒼蠅頭一樣。
陸游的詩歌繼承了屈原以來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風格為主,立足于時代。《讀書》雖以讀書為題材,但詩人的眼光早已離開書齋這個狹小的空間,他將目光投向于整個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讀書詩包括《讀書》,仍然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仍然流露著對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學意味十分濃厚的好詩。同時他的讀書詩既有現實主義的精神,使他的詩內容充實,熱情橫溢,顯得既沉郁悲壯,又恢宏雄放。從平凡細微當中覓得詩情,寫成活潑生動的好詩,一切都取決于詩人是否有靈心慧性。
“歸老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這兩句直抒胸臆,說自己讀書是為了平民百姓,前兩句不重情節畫面,而是把事實壓縮在極其精煉的詩句內,著重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強烈的抒情性。一個“寧無”把詩人內心深處對黎民百姓的牽掛表達的淋漓盡致。也顯示詩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時代,能提出“讀書本意在元元”,把讀書看做是為百姓而讀,展現了詩人的可貴。
“”這兩句是寫實,具有二個特點:一是細節的真實性,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寫這首詩時,詩人已是五十三歲,視力減退。透過詩句,詩人燈下讀書的形象出現在眼前。二是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一盞青燈為何出現在陸游的詩中,因為是其讀書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件物體,故而成了其讀書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意象。作者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盡管明白如話,淺顯平淡,但卻淺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詩人在孤燈之下,老眼昏花地閱讀蠅頭小字的場景,維妙維肖地刻劃出來。既是對生活描寫,更是對后人告誡,寓意深遠。
這首《讀書》七絕,如同詩人的學習體會,既反映了詩人在年老時仍堅持苦學的情況,又表明了他學習是為平民百姓而并無他求的可貴精神。詩言志,詩歌是詩人對人生的歌詠,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關于詩歌內容的基本要求。從這個角度出發,凡是屬于人生的各類內容,都可以被納入詩人取材的范圍,不應有什么事先劃定的禁區。對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陸游來說,其生活內容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在書齋里度過的,讀書正是他人生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當他要想寫詩歌詠其生活內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時,讀書便理所當然成為不可或缺的題材。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四
原文: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陸游的詩歌繼承了屈原以來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風格為主,立足于時代。《讀書》雖以讀書為題材,但詩人的眼光早已離開書齋這個狹小的空間,他將目光投向于整個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讀書詩包括《讀書》,仍然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仍然流露著對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學意味十分濃厚的好詩。同時他的讀書詩既有現實主義的精神,使他的詩內容充實,熱情橫溢,顯得既沉郁悲壯,又恢宏雄放。從平凡細微當中覓得詩情,寫成活潑生動的好詩,一切都取決于詩人是否有靈心慧性。
“歸老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這兩句直抒胸臆,說自己讀書是為了平民百姓,前兩句不重情節畫面,而是把事實壓縮在極其精煉的詩句內,著重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強烈的抒情性。一個“寧無”把詩人內心深處對黎民百姓的牽掛表達的淋漓盡致。也顯示詩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時代,能提出“讀書本意在元元”,把讀書看做是為百姓而讀,展現了詩人的可貴。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這兩句是寫實,具有二個特點:一是細節的真實性,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寫這首詩時,詩人已是五十三歲,視力減退。透過詩句,詩人燈下讀書的形象出現在眼前。二是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一盞青燈為何出現在陸游的詩中,因為是其讀書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件物體,故而成了其讀書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意象。作者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盡管明白如話,淺顯平淡,但卻淺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詩人在孤燈之下,老眼昏花地閱讀蠅頭小字的場景,維妙維肖地刻劃出來。既是對生活描寫,更是對后人告誡,寓意深遠。
這首《讀書》七絕,如同詩人的學習體會,既反映了詩人在年老時仍堅持苦學的情況,又表明了他學習是為平民百姓而并無他求的可貴精神。詩言志,詩歌是詩人對人生的歌詠,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關于詩歌內容的基本要求。從這個角度出發,凡是屬于人生的各類內容,都可以被納入詩人取材的范圍,不應有什么事先劃定的禁區。對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陸游來說,其生活內容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在書齋里度過的,讀書正是他人生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當他要想寫詩歌詠其生活內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時,讀書便理所當然成為不可或缺的題材。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五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歸鄉隱居的志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讀書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卻還是閱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
歸志:返回的念頭。
寧無:難道沒有。
元元:指人民。
課:詩中作閱讀解。
蠅頭:比喻字小的和蒼蠅頭一樣。
陸游的詩歌繼承了屈原以來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風格為主,立足于時代,“歸老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一二句直抒胸臆,說自己讀書是為了人民,前兩句不重情節畫面,而是把事實壓縮在極其精煉的詩句內,著重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強烈的抒情性。一個“寧無”把詩人內心深處對黎民百姓的牽掛表達的淋漓盡致。也顯示詩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時代,能提出“讀書本意在元元”,把讀書看做是為百姓而讀,展現了詩人的可貴。
三四句是寫實,具有二個特點:一是細節的真實性,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寫這首詩時,詩人已經是老人了,透過詩句,詩人燈下讀書的形象出現在眼前。二是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一盞青燈為何出現在陸游的詩中,因為是其讀書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件物體,故而成了其讀書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意象。作者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盡管明白如話,淺顯平淡,但卻淺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詩人在孤燈之下,老眼昏花地閱讀蠅頭小字的場景,維妙維肖地刻劃出來。既是對生活描寫,更是對后人告誡,寓意深遠。
陸游是一個善于學習的詩人。他提倡“萬卷雖多應具眼”,又強調“詩思出門河處元?”他一生之中寫出大量優秀詩篇,是與他的苦學精神分不開的。這首《讀書》七絕,如同詩人的學習體會,既反映了詩人在年老時仍堅持苦學的情況,又表明了他學習是為平民百姓而并無他求的可貴精神。詩言志,詩歌是詩人對人生的歌詠,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關于詩歌內容的基本要求。從這個角度出發,凡是屬于人生的各類內容,都可以被納入詩人取材的范圍,不應有什么事先劃定的禁區。對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陸游來說,其生活內容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在書齋里度過的,讀書正是他人生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當他要想寫詩歌詠其生活內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時,讀書便理所當然成為不可或缺的題材。
《讀書》雖以讀書為題材,但詩人的眼光早已離開書齋這個狹小的空間,他將目光投向于整個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讀書詩包括《讀書》,仍然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仍然流露著對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學意味十分濃厚的好詩。同時他的讀書詩既有現實主義的精神,使他的詩內容充實,熱情橫溢,顯得既沉郁悲壯,又恢宏雄放。從平凡細微當中覓得詩情,寫成活潑生動的好詩,一切都取決于詩人是否有靈心慧性。
《讀書》一詩作于陸游晚年退居家鄉后,夜晚讀書,眼神不如以前。卻依然心系黎民。于是寫下了《讀書》。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六
朝代:清朝
初,張詠在成都,聞準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陜,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起初,張詠在成都做官,聽說寇準做了宰相,就對自己的同僚下屬說:“寇準是少見的人才,可惜他知識學問不夠啊。”等到寇準出使到陜西的時候,恰好張詠從成都被罷官回來,寇準隆重設宴,準備酒食款待張詠。張詠將要離開的.時候,寇準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準問他:“您有什么話要教導我嗎?”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不能不去看啊。”寇準沒有領會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傳》來看,看到里面有“不學無術”這句話的時候,才明白過來。笑著說:“這是張先生在說我啊。”
謂:對……說。嚴:敬重。供帳:舉行宴請。及:到了......的時候。還:返回。具:備辦。待:接待。將:將要。郊:城外,野外。聞:聽說。適:恰好。自:從。去:離開。諭:明白。徐:慢慢地。準:寇準,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霍光傳》:載于《漢書》,傳末有“然光不學無術,暗于大理”之語。
1、寇準具有寬容大度、謙虛謹慎、不恥下問、有自知之明等品質。2、寇準寬厚3、張詠足智多謀,敢于指出別人的缺點與不足,說話注意方式,不會正面指出其不妥之處,語氣委婉得體。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七
蟲響燈光薄,宵寒藥氣濃。
君憐垂翅客,辛苦尚相從。
蟲噪燈暗,我的家境是那樣貧寒;夜寒藥濃,我的身體是那樣孱弱。
煢煢孓立、形影相吊,我是那樣孤單;只有你,憐憫我這垂翅敗落的苦鳥,不畏艱辛,與我作伴。
薄:微弱。
宵:宵夜。
君:指巴童。
垂翅客:詩人以斗敗垂翅而逃的禽鳥自比。
尚:還。
蟲噪燈暗,夜寒藥濃。政治上的失意與貧病交加,令詩人感到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詩人把他的感激之情奉送給了日夜相隨的巴童。不難發現閃爍其中的,還有詩人橫遭委棄的悲情。此詩可與詩人代巴童作答的詩—《巴童答》對讀。“巨鼻宜山褐,龐眉入苦吟。非君唱樂府,誰識怨秋深。”詩人百般無奈,又借巴童對答來做自我寬慰。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八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贊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于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里,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后,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里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里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云,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于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云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后,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于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里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舍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于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九
劉羽沖,滄州人也,性孤僻,好講古制,實迂闊不可行。偶得古兵書,伏讀經年,自謂可將十萬。會有土寇,自練鄉兵與之角,全隊潰覆,幾為所禽。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年,自謂可使千里成沃壤。繪圖列說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試于一村。溝洫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獨步庭院,搖首嘆息:“古人豈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發病死。
題目及答案:
12.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4分)。
(1)會有土寇(正好(恰巧))。
(2)州官使試于一村(派遣(命令))。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古人豈欺我哉?古人怎么會欺騙我呢?
14.用自己的話概括劉羽沖的兩次失敗:(1)訓練鄉兵與土匪戰斗,結果一敗涂地。
(2)、修建水渠,大水一來,把人都淹了。(4分)。
15.下列各項與本文主旨最接近的是(2分)a。
a.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b.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c.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d.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
劉羽沖,是滄州人,性格孤僻,喜歡講古制,實際上根本行不通。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書,伏案讀了若干年,便自稱可以統率十萬大軍。恰好這時有地方土匪軍隊造反,劉羽沖便訓練了一隊鄉兵前往鎮壓,結果全隊潰敗,他本人也差點兒被俘。后來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讀了一年,又聲稱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畫了圖勸說州官。州官也喜歡多事,讓他在一個村子里試驗,結果溝渠剛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順著渠道灌入村莊,村里人險些全被淹死。從此劉羽沖悶悶不樂,每天總是獨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搖頭自語道:“古時的人怎么會欺騙我呢?”像這樣每天讀個幾千幾百遍,只讀這六個字。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十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歸鄉隱居的志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讀書的本意原是為了黎明百姓。
燈下讀書,眼神已不比從前,卻還是閱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
歸志:歸家隱居的志向。
寧無:難道沒有。
元元:指人民。
課:詩中作閱讀解。
蠅頭:比喻字小的和蒼蠅頭一樣。
陸游是一個善于學習的詩人。他提倡“萬卷雖多應具眼”,又強調“詩思出門河處元?”他一生之中寫出大量優秀詩篇,是與他的苦學精神分不開的。這首《讀書》七絕,如同詩人的學習體會,既反映了詩人在年老時仍堅持苦學的情況,又表明了他學習是為平民百姓而并無他求的可貴精神。一二兩句,確是議論。在封建時代,能提出“讀書本意在元元”,確是可貴。三四句是寫實,盡管明白如話,淺顯平淡,但仔細琢磨,卻淺中有深,平中有奇。“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把詩人在孤燈之下,老眼昏花地閱讀蠅頭小字的場景,維妙維肖地刻劃出來了。既對自己生活描寫,更是對后人告誡,怎么能不說它寓意深遠呢!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十一
18.d((1)形容此詞尾,的樣子;(2)代詞,這樣;(3)為所表示枝動;(4)動詞,成為)。
19.(1)拘泥于占籍的人愚蠢,怎么竟然會愚蠢到這個地步呢!
(2)剛刪國手不會廢棄古代流傳下來的`棋譜,但是也不會偏執于舊譜。
20.性孤僻,好講古制(答迂闊不可行不得分)。
21.紙上談兵(或食古不化、墨守成規)。
22.對古人留下的文化遺產,應該辯證地看待。不應將它看得毫無用處,也不能為它束縛。正確的態度是,既要繼承它,又要發展它。(意近即可)。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十二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竊(2)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3)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4)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5)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6)出坐佛膝上,執策(7)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8)。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9),冕小兒,恬(10)若不知。(《宋學士文集》)。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十三
劉羽沖,他的正名到現在已沒人記得了,是滄洲人。我家先太祖父厚齋公當年經常與他詩詞唱和。他的性格孤僻,喜歡講究古制,但實際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那些理論。
他曾經請董天士替他畫畫,讓厚齋公在畫上題詩,其中有一幅秋林讀書圖,題的詩是:兀坐秋樹根,塊然無與伍,不知讀何書,但見須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譜。這是厚齋公用詩句給予他的規勸。
他偶然得過一部古兵書,伏案熟讀,自己感覺可以統領十萬軍兵沖鋒陷陣了。
正巧當時鄉里出現土匪,劉羽沖就自己訓練鄉兵與土匪們打仗,然而全隊潰敗,自己也差點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書,伏案熟讀數年,自己認為可以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為肥沃之地,繪畫了地圖去州官那里游說進言,州官也是個好事者,就讓他用一個村落來嘗試改造,水渠剛造好,洪水來了,順著水渠灌進來,全村的人幾乎全被淹死變成了魚。
于是他從此抑郁不樂,總是獨自在庭階前散步,一邊走一邊搖著頭自言自語說:(古人怎么可能會欺騙我呢!)就這樣每天喃喃自語千百遍,就是說這六個字。不久劉羽沖就抑郁而死了。后來每逢風清月白的夜晚,經常會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樹下,一邊搖頭一邊漫步,側耳細聽,鬼魂說的仍然是這六個字。有時候聽到的人笑他,鬼魂就會馬上隱沒,第二天再去那里看,還是看到鬼魂那樣獨步著喃喃自語。
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點呆氣,但怎么會呆到這個地步呢?
何文勤大人曾經教導我說:滿腹都是經書會對事情的判斷造成危害,但是一本書也不看,也會對事情的判斷造成危害。下棋的大國手不會廢棄古代流傳下來的棋譜,但是不會很執著于舊譜;高明的醫生不會拘泥于古代流傳下來的藥方,但是經驗里也不會偏離古方。
所以說:能夠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罷了。又說:能夠教會人做任何事的規范步驟,但不可能讓人變得靈巧。
談讀書原文及翻譯篇十四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由于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里揣著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