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一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品鑒技巧之美。:
3、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課時。
唐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詩詞發展的鼎盛時期。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擅天下”的美譽。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一下這位曠世奇才的佳作——《赤壁賦》。
學生把在課前預習整理的材料進行交流。
首先交流實詞和虛詞,把它們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在校教師及時作判斷,給出正確的答案。(實詞和虛詞略)。
接著交流詞類活用情況: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名詞作狀語;東望武昌。
接著交流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的語言,字詞和句式特點,全面解決的邊面意思。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么內容?是什么樣的景?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么樣的心情?
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
第二段思考:(1)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悲從何來?明確: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觸景生情,見茫茫月色江水,產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嘆,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3)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4)本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學習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闡發當時的情懷的?
明確: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
(2)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游景樂(以景動人)。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問理喜(以理警人)。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二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新詞。
2、讀懂課文,知道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學習遇事周密考慮、機智靈活的思維方式。
3、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敘述的`方法。
了解赤壁之戰的全程,從中悟出赤壁之戰雙方勝負的原因。
學生:搜集有關赤壁之戰的資料。
教師:東西南北方位圖、制作課件,選錄電視劇《三國演義》火燒赤壁片斷。
2課時
同學們,上節課你們饒有興趣地向大家介紹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國人物,匯報了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赤壁之戰的資料,也理清了課文的線索。今天,我們將深入學習這一課。(板書:17、赤壁之戰)
1、談話:火攻的辦法是誰想出來的:(黃蓋)黃蓋為什么會想到用“火攻”?請同學們讀讀相關的課文。
2、學生自讀自悟。
3、提問回答,教師相機板書。
1、談話:東吳對“火攻”之計已經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計策如何實施,周瑜和黃蓋又是如何進行周密安排的,請你找一個合作伙伴,一個扮演周瑜,一個扮演黃蓋,根據課文內容,演一演,說一說吧。
2、學生扮演角色練演。
3、指名上臺表演。
1、通過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條妙計,誰來說說火攻分幾步進行?
2、指名回答,學生補充,教師相機板書。
3、在你看來,“火攻”之計哪一步最重要,最能體現黃蓋計策的高超?
4、學生各抒己見,并說明理由,涉及提到“東南風”時,教師要求找一找、畫一畫并讀一讀課文中描寫東南風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寫東南風的句子,出示明寫、暗寫東南風句子,全班齊讀。
5、小結有關內容,分組分角色有感情朗讀“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計安排的巧妙,考慮的縝密以及火猛、風大,戰斗的激烈。
6、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火燒赤壁片段。
2、學生自愿結組,熱烈討論。
3、指名回答,分析原因。
學完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或收獲?
1、上節課就有同學問:“曹操為什么相信了黃蓋?”文中寫的比較簡略,而原著描述了龐統獻連環計、周瑜黃蓋上演苦肉計、蔣干中計等。請你們到《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中去讀一讀哪些精彩篇章吧。
2、曹操從華容道逃跑,可那里早有大將關羽把守。欲知后事如何,請讀《三國演義》。
讀三國故事,召開故事會,講三國故事,評“故事大王”。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三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利用動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學生在課前四人為一組,自疊紙船。
1課時
(一)解題引趣,導入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2)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系?
(本文的主要內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動手操作)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請大家齊讀第26頁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話。
4、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6、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學生動手演示:拆開紙船,利用西北風,分路進攻,發揮人多的優勢。
4、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本節課是1999年我校面向全區舉行的創造教育匯報會中的一節語文創造教育課,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動手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
2、打破課堂常規,采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學生討論,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四
了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
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解讀蘇軾情感變化的真實緣由。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前確定“走近蘇東坡”主題閱讀并制作語文小報、確立研讀小組等。
序幕:用優美的畫面及音樂背景創設和諧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情境。
(一)、導入。
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這段話是今年已入選為國家優秀經典劇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臺詞。我認為它同樣可以用來概括蘇軾在黃州期間那段苦難而又不平凡的經歷。蘇軾因“烏臺詩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被人押著來到滿目荒涼的黃州,一代名人與魚蝦麋鹿為友,與樵夫漁民為伍,蘇軾感受到了有生以來從未有過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來到人們傳說中的古戰場赤壁,去寄情山水、憑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為他苦難多變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詮釋。那么今天就讓我來欣賞其中的《前赤壁賦》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這位大文豪的心路歷程吧!
(二)、朗讀。
要求學生邊聽配音朗讀,邊想象蘇軾筆下的赤壁美景,隨后交流自己最喜愛的一句描寫美景的句子,并說明理由。
(三)、研讀討論: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從歷史人物中來。
(人生無常)從個人境遇中來。
(生命短暫)。
問題四:
蘇軾又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的?
二:取與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關鍵性詞語來理清思路)。
從文中找出蘇軾關于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并深入理解。變。
不變。
逝者如斯。
(水)。
未嘗往也。
(水)盈虛者如彼(月)。
卒莫消長也(月)時刻在變。
(人)。
無盡也。
(我)(水、月、人都是既變又不變的)。
比較客與蘇軾關于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物。
人
客:無窮。
不變。
須臾。
變化。
(片面)。
(悲)。
蘇軾:物與人都是既變又不變。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是一種理性的思辯。)。
4、請學生從已學過的課文中,尋找事例來證明“變與不變”之理。
5、分析第二層“取與不取”
取
不取清風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撫慰人心靈、開闊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啟迪人智慧的百科全書。)。
小結:蘇軾的悲情從哲學思辯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辯使他樂觀曠達。問題五:
蘇軾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辯證處世、正直進取、曠達樂觀、真純淳樸、胸懷天下等文學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蘇黃”(蘇軾、黃庭堅)。
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辛”(蘇軾、辛棄疾)等文化遺產:
書畫成就:“宋四家”(蘇軾、蔡襄、黃庭堅、米芾)《前赤壁賦》被董其昌譽為“《蘭亭》之一變也”)食文化(東坡肉等)酒文化(自釀養生酒)茶文化(自制紫砂壺)服飾文化(東坡帽、東坡巾等)。
為官政績:疏浚西湖、修建蘇堤、興辦醫院、學校等為民辦的實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澤被后世。
(四)、反饋交流。
結合這次“走近蘇東坡”的主題閱讀,談談你的閱讀收獲。
2、教師用多媒體交流自己閱讀收獲并作總結。老師的一點體會與學生共享:
“人生最難拋的是榮華”。哲學思想和理性思辯使蘇軾悟透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是身外之物,如過眼云煙,不必強求。
“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蘇軾用豐厚的人文底蘊讓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靜下來,與自然山水對話,與歷史人物對話,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寂寞也使蘇軾在孤燈下寫完了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寂寞使蘇軾如此美麗。寂寞使蘇軾真正地成熟。
(五)、讀寫結合。
根據作文命題,結合你對蘇東坡的了解,補寫2004年重慶高考滿分作文《獨上高樓》第二段,注意文意貫通。
獨上高樓。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題記。
是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鰲客么?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悅帝王換取高官厚祿;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在朝要高力士脫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間。于是你注定要孤獨,“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而當我們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間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半個盛唐。
是落日樓頭,斷鴻聲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為狂人么?是不啼輕淚長啼血的悲鳥么?在那個崇尚享樂的年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賣弄詩文罷了,而你偏要獨上高樓,“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
一邊是“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另一邊“香車寶馬香滿路”,而你,執意要做燈火闌珊處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你彷徨,“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你期待,“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我多想跨越千年時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開遍的南山西疇,臨清流而賦詩;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撫琴而長吟;在明月下你們獨上高樓,拋開世俗的期許,在青山綠水間吟哦著流水般清揚的詩句。
著一襲單薄的長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進了歷史,從遠古走來,從發黃的線裝書里走來。是你們,因為獨上高樓,堅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護了永恒的精神花園。
在那些“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時代,是你們獨上高樓,拋開了世俗的期望,守護了自我,于是守護了歷史的期許。
學生朗讀第四段、理清思路、概括層意,討論交流并互相補充完善。
學生在研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蘇軾關于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作深入理解,并概括出蘇軾的觀點。
學生比較分析客與蘇軾“同景生異情”的深層次原因,體會哲學思想、理性思辯的重要意義。學生舉例交流,加深對“變與不變”的理解。
學生分析理解“取與不取”的內容,體會蘇軾理性的“取舍觀”。學生再次朗讀第四段,并對問題四作小結。學生討論交流并互相補充完善。學生齊讀下文作總結: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五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調兵遣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丟盔棄甲”等詞語。
2、初步讀懂課文的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的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六
春去秋來不縈于懷,成功失敗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礙于眼,于自然中獲取人生的樂趣與力量,這就是蘇軾的成熟與曠達。“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觀照人生,回首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備教手記。
在教學《赤壁賦》時,筆者思慮再三,還是將教學設計定位在“體悟蘇軾的心路歷程”之上。以“情”為線索,以“讀”為方式,讓誦讀與探究相結合,力求引導學生領悟這佳作的妙處。
讀文就是讀人。蘇軾一生三起三落,命途多舛。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寫道:“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在黃州,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交往,感受了溫暖,增強了信心,又從老莊佛學中求得解脫,形成了曠達自適的人生態度,而《赤壁賦》正是他這段心路歷程的見證。要想識其心,必先識其人。課前資料的收集,正是希望學生能在鍛煉搜尋信息能力的同時,走進蘇軾的心靈,為賞讀《赤壁賦》作好鋪墊。
蘇子之文,可謂“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東坡題跋》),文筆開合,隨意而至。景能抒情,聲能傳情,思能蘊情,態能顯情。加上“賦”文體本身講究聲律之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借助于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形式,顯得謹嚴而又自由。只有心臨其境的誦讀才能再現文章語言的無盡魅力,也才能在此基礎上把握住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人理”的思路。
而全文的難點就在于對蘇軾辯證的哲學觀及曠達的人生態度的理解。因為不僅僅是蘇軾個人的展現,更是古代文人對功業、命運的深沉思索。在此意義上,可以說《赤壁賦》是咀嚼古代文化人格和的最佳藍本。教學中,筆者適當地引入了一些詩句,幫助學生從共性上探討人性,并引領學生作更深層的探究,在比較中認識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識與宇宙意識。同時,也引導學生觀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從而培養其深厚的人文素養。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七
1、指導朗讀,疏通文字。
提示:這首詞歷來被視為豪放派的代表作,應讀得鏗鏘有力,表現出作者對歷史上這場戰爭的向往和對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語盡管含有消極情緒,也應讀得灑脫,不要當作低調處理。注意多種形式朗讀,指讀、范讀、齊讀等讀中引導了解詞的大概。
2、讀后反饋:詞的上片大多側重寫景,敘事;下片側重抒情。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八
寥寥數語,盡現人物情懷,值得品味。
此“喜”與前“樂”有何不同?
明確:“肴核既盡,杯盤狼籍”,足見興盡后的酣暢;“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顯徹悟后的忘我與超脫。抓住描寫情態的詞語。就能感受出兩者的差異。前者是欣賞美景而“樂”,后者是忘懷一切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