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儒林外史讀后感篇一
初識《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劇《范進中舉》之后。看完之后不覺驚異于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之后。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于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并不是那么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于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癡情一片。但他們的癡情并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意義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著性子來,一旦中舉后,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說:“(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間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為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
作書中充斥著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系。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為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并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寫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為中考高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讀后感篇二
暑假中,我讀了《儒林外史》、《紅樓夢》、《會飛的教室》等書,其中令我感觸頗深的是《儒林外史》中的第一章節。
第一章節寫的'王冕的故事,王冕從小沒了父親,由母親拉扯大,10歲那年他不得以輟學,替秦家放牛,他白天放牛,黃昏是才回家。每逢秦家煮些腌魚、臘肉,他就拿荷葉包了帶回家,留給母親吃。
每天的工錢,王冕也舍不得花,攢到一兩個月,就去村學堂買幾本舊書。每天一邊放牛,一邊看書。
三四年后,王冕在放牛時下起了大雨,王冕在樹下歇息,雨停后,透出日頭來,照耀得滿湖通紅。王冕心想:古人說”“人在畫圖中”"果然不錯,我把這荷花畫下來,一定很有趣。
從此,王冕不再讀書,而是學畫荷花,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后畫得栩栩如生,王冕就成了有名的畫家,從此,他不在為生活問題擔憂,經常用牛車載著母親到處玩耍。
王冕性情高傲,不愿為那些動不動就大呼小叫的達官顯貴作畫,他母親幾年后因年邁多病,不久就離開了人世,王冕守孝三年。
一天,朱元璋來了,王冕與朱元璋促膝談心,直到日暮才罷休。
幾年后,朱元璋平定了禍亂,有人說朝廷要王冕出來做官,王冕憤世嫉俗,不愿做官在山中隱居。
王冕很刻苦,邊放牛邊看書,并且很孝順,把好吃的給母親吃。不像有人一味沉溺游戲之中,我們應當向王冕學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儒林外史讀后感篇三
初識《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劇《范進中舉》之后。看完之后不覺驚異于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故事之后。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于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并不是那么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于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癡情一片;但他們的癡情并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意義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著性子來,一旦中舉后,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說:“(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間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為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
作書中充斥著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系,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為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并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寫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為中考高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讀后感篇四
說起《儒林外史》,可能非常多人聽說過,但不知道它的內容。其實它是有清代的吳敬梓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精品,是他獨特思想與藝術構思的產物。
它主要講述了元末明初的一段斷考場官場趣事,用了幽默詼諧的筆觸進行諷刺,鞭棘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
不僅如此,作為一部諷刺小說,吳敬梓不是簡單的直接敘述自己對人物的好惡,進行諷刺或贊揚,而是通過白描的手法,把人物的形象用他生動的語言直接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讓讀者自己明辨是非,這樣做也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作者在全書中塑造了許多讀書人的形象,其中給人印象最深,也是作者最想突出的無疑是那些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書生。如進了幾十年考場,后來僥幸考中又出盡洋相的周進;因為考中喜極而瘋的'范進;獲得名利地位后就無惡不作的嚴大位;雖為女流卻熱衷八股的魯小姐等等。儒林中人為了地位,為了財富而廢寢忘食地讀書。
讀完全書,雖然作者在其中列舉了許多反面人物,也深刻批判了這些瘋狂地追求金錢和地位的愚蠢的讀書人,但除此之外也作者也列舉眾多古代優秀讀書人的形象如莊紹光、虞博士等人,以杜紹卿最為突出。杜紹卿才華超群,卻蔑視八股,仗義疏財,遷居南京后,寧愿過貧寒生活而不愿征召為官。這些人構成了《外史》所寫“儒林的”中堅。所以我覺得“文行出處”尤其“德行”也是全書關注的中心,這些人物形象也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借這些優秀的人才來匡扶德行。在我看來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持反對意見是非常明顯的,但他反對的也只是“世人一見了功名富貴,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儒林外史》并無教人一定不科舉,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貴”的意思。只是過分的追求這些外物會造成精神上的負擔,讓人奔潰。他在批判這些的同時,其實也頌揚了人的德行,它作為“人生立命”的根本,時行時止,而決不為“功名富貴”和科舉、征辟等所奴化、異化,成為“沒品行”的人。
儒林外史讀后感篇五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銳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
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農家子弟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人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于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群書,還畫得一手好畫,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贊賞。
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戶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戶罵了個狗血淋頭,說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說他'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經',把范進罵得'摸門不著'.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后,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戶也一反常態,稱他為'文曲星',稱贊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戶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征。
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樸實敦厚。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后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為避免被牽累,他逃到到杭州。在這里,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板景蘭江和衙門里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家',并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著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著'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著去了京城,為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這時,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入了獄,匡超人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和前程,竟同潘三爺斷絕了關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他不僅不感恩圖報,還妄加誹謗嘲笑,完全墮落成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范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著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呀!
作者將塑造否定性的人物為主要的任務,用以達到諷刺的目的。其中周進、范進是屬于將追求功名富貴作為畢生理想,然而心美之卻低人下人。還有一類人物是依仗富貴與功名卻驕人欺人,典型的人物像嚴貢生、王惠等。另外還有那些科舉制派生的一群沽名釣譽的假名士,他們假裝清高、不與世俗為流、自以為高尚,最后被人看穿真相后遭人恥笑,典型的人物如婁三婁四等。吳敬梓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的描寫刻畫,成功的塑造了八股取士科舉制度下的儒林百圖譜。
小說中還塑造了一群沽名釣譽,裝腔作勢,恬不知恥的“名士”,從而聚集了一群被科舉制度異化、扭曲了的知識分子。這些儒林文人表面上聲稱自己無意于功名富貴,卻無意間暴露了真實的面目。作者對他們的這種附庸風雅、虛偽做作的行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類名士是典型的,同時也充滿了喜劇性。此群體中的文人代表性人物二婁,表面上看似乎是訪士求仙的之人,實際上求賢養士的行為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名,純粹是虛榮的心理在作怪。諷刺鄙視之意呼之欲出。二婁對張鐵臂的吹噓信以為真,張鐵臂自稱是仇人的首級實際上是一頭豬頭。還設了“人頭會”請“名士們”前來欣賞。這場鬧劇滑稽幽默、令人捧腹不已,獲得了強烈的喜劇效果也充滿了諷刺意味。
《儒林外史》要諷刺的各色藝術形象具有真實的生命,正如魯迅所言“諷刺的生命是真實的。”小說也按照生活本應該有的原貌進行了描寫,從而寫出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吳敬梓勾勒了一幅真實自然的世俗畫卷,在真實客觀的故事情節發展中突出了世間人情的冷漠和世態的炎涼,使小說極富諷刺意味。
儒林外史讀后感篇六
關于儒林外史本書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于仕途的情有獨鐘,范進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匡超人、周進、范進等人的不知廉恥。
王冕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借聰明好學,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自學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借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樸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于對于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為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著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后商人給他捐了個監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說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么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來終于上榜了,發榜的那天家里連米都沒了就抱著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后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后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眼間房屋田產、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這里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請人代考,可以行賄,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墻根前,竟把土墻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么樣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里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應該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著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達到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達到了超及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
儒林外史讀后感篇七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小說,它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偽。
小說的作者運用了周進和范進等生動的藝術形象,還運用了多種排比,比喻等的修辭手法,他用辛辣的筆觸,揭露了一群統治者的腐朽和虛偽。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現了生活的真實,揭示了他們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惡。
我讀了這本書,我體會到:咱們長大后,不能想書里的這些貪官一樣,收取錢財,幫人做事,也不能整天游手好閑,要努力工作。咱們要想飛將蕭云仙一樣,為國家奮斗,要與時俱進,科教興國!自己要清正廉潔,公私分明,以身作則。咱們現在要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出力!
我還通過作者的修辭手法和好詞好句中體會到:文學可以讓咱們陶冶情操,加強修養,使咱們成長道路上充滿陽光,并且使咱們成長道路上充滿陽光,并且滋潤咱們的心靈。文學是比鳥飛的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量的智慧,是咱們到了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文學可以豐富咱們課余生活的同時提高文學功底,鍛煉文字駕馭能力,使咱們更聰明。
儒林外史讀后感篇八
假期里,我從書店里買來了一本《儒林外史》。
二侄子猜是因為有兩筆銀子藏著在,要告訴他們,嚴監生又搖了搖頭;
奶媽猜是因為有兩位舅爺不在眼前,在想念他們,嚴監生還是搖了搖頭。趙氏走到嚴監生的床前,說道:“老爺,別人說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曉得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里面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說完走過去,挑掉一莖燈草。這一段嚴重的諷刺了那些吝嗇鬼。
趙本山在小品《不差錢》里面說的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錢還沒有花完。要那么多錢有什么用?用錢就能買到全世界嗎?顯然不能!雖然錢很重要,但是一個人的品質比錢要重要的多。你就算有一千萬又能怎么樣?一個人一輩子空守著你這堆財產?但如果你能用這些錢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那么你的錢就是用到了正確的地方。
如果你身無分文,但是卻有個好的品質。那么你等于有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只要你是金子,無論是在哪都一定會發光,一定會遇見你的伯樂。
東西,一個人拿著永遠不會覺得快樂,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才能真正感到樂趣。
所以,就算是做一個身無分無但有一個好品質的窮死鬼,也絕不做一個身纏萬貫的守財奴。
《儒林外史》是一本長篇諷刺小說,主要寫了清朝的一些讀書人觀念是讀書只為了當官,心中只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只有極少的官是清官。
七歲時死了父親,他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他到村學堂里去讀書。王冕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給他幾錢銀子,還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在這樣的環境下,他12歲,就對天文、地理、經詩、了如指掌,無所不通。
一天雨后,王冕來到湖邊,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王冕一看從此對畫畫感興趣了,初時畫得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就像是湖里長的。路人見畫得好,也有拿錢來買的。王冕得了錢,買些好東西孝敬母親。
歡喜瘋了的范進……而王冕他不求名利,不為金錢,不為財富,這是一般人無法控制的。
今天,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使我深有感處。是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離不開書的!
今天,我讀了一本諷刺小說,那就是在清代遠近聞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說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嚴監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相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出嚴監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于鄉村的王冕,因家里沒錢,就去放牛,但他喜歡讀書,所以每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說明他討厭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官員為了錢和權力,不顧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最終和嚴監生的下場一樣。這些現實的事情告訴我們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愛錢如命。
《儒林外史》教會了我要大方,不能貪小便宜。
我為此懇求知縣能夠網開一面,不追究我賣牛肉的事情,我愿意準備五十斤牛肉贈與大人。”湯奉想張師陸以前做過幾日小官,于是叫那個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后對張師陸說:“,小侄,你以前曾經做過小官,你一定知道怎么處理這件事情。”“依小人愚見,應該這樣做……才能證明你的為官清廉。”張師陸說道。湯奉聽了,連聲贊道:“妙!實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為了請求縣官老爺同意他上街賣牛肉,以維持生計,咬咬牙,提來了五十斤牛肉送與湯奉,沒想到湯奉不僅沒有接受,還大喊一聲:“大膽!竟敢賄賂于我們!”后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鎖住,將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眾,因時值夏天,天氣特別悶熱,時間一長,牛肉開始變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經不住這烈日暴曬,活活地被湯奉折磨而死。
湯奉為了在百姓面前假裝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條性命作為代價。想不到,后來這個偽君子居然落了一個為官清廉的好名聲,被提升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為這世道不公而深感憤憤然,更想在湯奉之類的偽君子身上吐他一臉的唾沫星子!
暑假中,我讀了《儒林外史》、《紅樓夢》、《會飛的教室》等書,其中令我感觸頗深的是《儒林外史》中的第一章節。
第一章節寫的王冕的故事,王冕從小沒了父親,由母親拉扯大,10歲那年他不得以輟學,替秦家放牛,他白天放牛,黃昏是才回家。每逢秦家煮些腌魚、臘肉,他就拿荷葉包了帶回家,留給母親吃。
每天的工錢,王冕也舍不得花,攢到一兩個月,就去村學堂買幾本舊書。每天一邊放牛,一邊看書。
三四年后,王冕在放牛時下起了大雨,王冕在樹下歇息,雨停后,透出日頭來,照耀得滿湖通紅。王冕心想:古人說,人在畫圖中,果然不錯,我把這荷花畫下來,一定很有趣。
從此,王冕不再讀書,而是學畫荷花,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后畫得栩栩如生,王冕就成了有名的畫家,從此,他不在為生活問題擔憂,經常用牛車載著母親到處玩耍。
王冕性情高傲,不愿為那些動不動就大呼小叫的達官顯貴作畫,他母親幾年后因年邁多病,不久就離開了人世,王冕守孝三年。
一天,朱元璋來了,王冕與朱元璋促膝談心,直到日暮才罷休。
幾年后,朱元璋平定了禍亂,有人說朝廷要王冕出來做官,王冕憤世嫉俗,不愿做官在山中隱居。
王冕很刻苦,邊放牛邊看書,并且很孝順,把好吃的給母親吃。不像有人一味沉溺游戲之中,我們應當向王冕學習。
儒林外史讀后感篇九
《儒林外史》不僅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到達了超及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因此我更加喜愛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堅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向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銳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為民間士林人士。透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說開篇描述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里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理解,心甘情愿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還揭露科舉制度培養了一批庸才及貪官污吏。如像進士王惠那樣,他被任命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詢問當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詢問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詢問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么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夠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余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云雨雪,辛酸苦嘆。
儒林外史讀后感篇十
我喜歡讀書,有些書是寫得很美,但是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儒林外史》,它沒有社么美麗的詞藻,但是一個個的故事卻深入人心。這是一個諷刺古代封建制度的小說,塑造了很多形象的故事和人物。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儒林外史》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其作者吳敬梓。
儒林外史讀后感篇十一
花了一周左右時間終于把《儒林外史》重讀了一遍,書中情節比《紅樓夢》更家常瑣碎,也無核心事和核心人物貫穿,中間科場術語和套話很不少,有些節(主要在三十回以后)讀起較為枯燥乏味。幸虧此書有意無意提到茶的地方甚多,我才得以有動力把書啃完。
據我的經驗,作家有什么偏好,總會不知覺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如金庸先生喜好佛學,所以他的武俠小說涉及佛教之處無論深度還是廣度要遠勝于其他武俠名家;紫式部精通漢學,所以在《氏物語》中動輒引用《史記》的典故和《白氏長慶集》中的名句,令人嘆為觀止。
顯而易見,吳敬梓在寫那些追名逐利之徒、虛與委蛇之輩時下筆是非常狠辣的,尤其是寫他們的裝腔作勢被別人撞破或揭露之后的那種尷尬狼狽,絲毫不留情面。可是作者在寫到飲茶時,筆觸卻突然變得溫情和詩意,在提到江南的富庶與繁華時,更是要濃墨重彩地提及茶的,甚至將其作為殿軍:“水滿的時候,畫船簫鼓,晝夜不絕。城里城外,琳宮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時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處。不論你走到一個僻巷里面,總有一個地方懸著燈籠賣茶,插著時鮮花朵,烹著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滿了吃茶的人。”這樣的好字,讓人有種讀《夢粱錄》和《東京夢華錄》的錯覺。在吳敬梓看,遍地都有好茶喝的城市才算天堂。
里面的各種風流“名士”、衣冠君子,甚至販夫走卒戲子,會面時是一定要吃茶的,遇到條好有講究的人家,佐茶的那些精致茶點吳敬梓也要言不煩地一一列舉開,雖然那些茶點于情節是可有可無的。最令人咋舌的是,倒數第三回寫風俗行業的人接待,那茶也是極講究的:“房中間放著一個大銅火盆,燒著通紅的炭,頓著銅,煨著雨水。聘娘用纖手在錫瓶內撮出銀針茶,安放在宜興壺里,沖了水,遞與四老爺……”就是條不好的牛老,在待客時也會“一個罐內倒出兩塊橘餅和些蜜餞天茄,斟了一杯茶……”條好的如杜慎卿“叫取點心,便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的燒賣、鵝油酥、軟香糕,每樣一盤拿上。眾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看得人垂涎欲滴,也想取茶同飲。
當然茶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比如第二十二回沽名釣譽的牛蒲為討好董孝廉,讓自己的舅丈人卜信侍奉茶水,缺了禮數還要一頓批評奚落:“但凡官府拜,規矩是該換三遍茶,你只送了一遍,就不見了……董老爺看見了你這兩個灰撲撲的人,也就夠笑的了,何必要等你捧茶走錯了才笑!”卜誠也替作者毫不留情地回罵這等勢力小人:“沒的扯淡!就算你相與老爺,你到底不是個老爺!”第四十七回,成老爹吹噓自己被當地有錢有勢的方老六請吃飯(其實并沒有),被虞華軒戲弄。成老爹被虞華軒將計就計騙到方府上赴宴,結果撲了一空,成老爹灰溜溜回到虞華軒家里,虞正大魚大肉的大宴賓客,并感慨“成老爹偏背了我們,吃了方家的好東西了,好快活!”讓小廝泡上好消食的陳茶與成老爹吃,“那蓋碗陳茶,左一碗,右一碗,送與成老爹,成老爹越吃越餓,肚里說不出的苦。”看罷掩卷大呼好玩。
書中我最愛讀的是第十四回,寫選家馬二先生游西湖,一路飽覽名勝,逛累了就去茶樓吃茶吃點心,吃飽喝足繼續逛,逛累了又繼續進茶樓或茶亭……雖有些記流水賬的嫌疑,但卻是整本書中最有滋有味的一回,有趣的段落不少,如“馬二先生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的臉,腆著個肚子,穿著一雙厚底破靴,橫著身子亂跑,只管在人窩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坐在那茶亭內——上面一個橫匾,金書南屏兩字——吃了一碗茶。柜上擺著許多碟子:橘餅、芝麻糖、粽子、燒餅、處片、黑棗、煮栗子,馬二先生每樣買了幾個錢的,不論好歹,吃了一飽。”這樣的字極鮮活有趣的。
縱觀《儒林外史》全書,里面的故事主要發生在南京、杭州、蘇州、揚州、徽州等這幾座南方名城,如果不談及茶,還真對不住杭州的龍井、蘇州的碧螺春、揚州的早茶化、徽州附近的六安瓜片、黃毛尖、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等,還對不住杭州的天目茶盞、龍泉窯瓷器和宜興的紫砂壺!
時嘉,枝江人氏,語教師、國學教師。性率真,喜書法,素日與書為友。
儒林外史讀后感篇十二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
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
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
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贊嘆“真乃千古至文也”。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腐朽無能與虛偽.
剛開始看《儒林外史》的`時候,不太懂里面的意思,后來聽了爸爸的講解才明白。
就拿范進中舉來說吧。
古時后,人們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說的就是范進這一類的書生吧。
你看他沒中舉人以前,除了死讀書,啥也不會,連賣個雞都不會,全靠他岳父接濟,一點生存的能力都沒有。
其實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
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
這與我們的三頓飯是一樣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
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
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
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
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從此可看出當時的書生為做官而不惜一切代價讀書,他們真正的目的是當官后貪腐納賄,剝削老百姓,只有極少部分是為了老百姓著想。
現在社會這種情況已經大大改善,但還是有不法分子貪腐納賄,危害百姓,但他們最終將受到法律懲治。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
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
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 "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
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
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 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么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
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后的成功.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
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
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
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
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
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
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
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
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
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
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
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
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
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