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例篇一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應盡可能引導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幸福是什么》是一種超人體童話,童話就是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兒童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或介紹科學常識的一種文學體裁。在教學中,我盡量讓學生直接走進文本,把自己作為童話中的一員,在讀中感悟童話的真諦。同時又讓學生走出文本,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看看自己是如何理解幸福是什么的。
1、知識目標:了解童話的特點;能理清故事的脈絡,讀懂故事的內容,理解幸福的含義。
2、情感目標:發現身邊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給別人或者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3、技能目標: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編寫童話,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讀懂故事的內容,理解幸福的含義。
教學難點:發現身邊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給別人或者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課時數:1課時
一、談話導入,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興趣:
1、出示“幸福”這個詞語
2、齊聲朗讀
3、討論:你認為怎樣才是感到幸福的呢?
設計意圖:把幸福提出來讓學生討論,引發對幸福的思考。這樣一開始就把文本的基本點——幸福提出來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課文:
2、交流討論。(三位青年找幸福的事)
3、這三位青年明白幸福是什么了嗎?
出示句子: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的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齊讀)
設計意圖:找出中心句,圍繞著中心句去理解課文。
三、學習課文:
1、這三位青年是怎樣弄明白的呢?請同學們再次讀讀課文,把文中相關的語句劃出來。
2、理解三個青年說的話。
a、讀一讀
b、他們為什么會感到幸福呢?
c、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想想你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什么?等會我來采訪你。(討論———采訪)
設計意圖:在讀中感悟,走進文本,把自己作為童話中的一員,在讀中感悟童話的真諦,理解幸福是什么。
3、三個青年在十年前有過幸福的感覺嗎?什么時候呢?(4、5自然段)
4、師:在疏通泉眼時,他們埋下了一顆幸福的種子,然而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就是幸福。十年后,他們又來到了小井旁邊,那顆幸福的種子已經結出了幸福的果實。
(出示句子,齊讀)清澈的泉水仍舊那樣靜靜地流著。小井周圍的樹苗已經長成枝葉茂密的大樹。小井周圍有許多條小路,路上還看得見人的腳印,他們一定是到這里來喝水或者打水的。在周圍的沙地上有小鳥的爪印,草地上還有鹿和兔子跑過的痕跡。三個青年快樂地看著這一切。他們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這么小的事,卻給別人帶來這么大的好處!
5、師:你看到的幸福的果實是怎樣的呢?和十年前一樣嗎?
出示句子對比:樹林里有一口老泉,已經不涌泉水了,泉口上堆滿了枯枝敗葉。
a、讀一讀,感受十年后的幸福
b、喝水或打水的人們、動物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c、最終感受到“自己只做了一件這么小的事,卻給別人帶來這么大的好處!”
6、師:這時他們終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了,就如智慧女兒所說的——————
(再次讀)——————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的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設計意圖:運用前后對比來感受幸福,明白幸福的含義。
7、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人和事,聯系生活實際。
8、看來幸福是什么呢?——————齊讀“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的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9、那么同學們,你們幸福嗎?(相互交流,指名說)
設計意圖:通過對文本當中幸福的理解,又讓學生走出文本,在現實社會中去理解幸福是什么,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10、出示小詩小結:
幸福是幫媽媽做完家務時的滿足
幸福是考滿分時的興奮
幸福是扶起摔倒的同學時臉上的微笑,
幸福是幫助同學時的快樂,
幸福是同伴之間的一聲聲問候,
幸福是……
設計意圖:深入拓展對幸福的理解,把生活中的給予別人的事情寫成幸福小詩,讓學生明白幸福就是給予。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幸福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學到了詩歌的寫法,仿寫詩歌。
六、作業:
同學們,幸福就像是氧氣將我們圍繞,只要我們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就會發現幸福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在你給媽媽捶背時,你是幸福的;當你扶著年邁的老奶奶過馬路時,你是幸福的;當同學教會你一道難題時,你是幸福的,當你們送給老師一張節日的賀卡時,我們都是幸福的!總有那么一些幸福的瞬間讓我們感動于心,銘記于心,課后,請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幸福瞬間記錄下來吧!
板書設計:
十年前——清理老泉幸
治病救人
10、幸福是什么十年間做有用的事
耕地種麥子
十年后——幸福要靠勞動、盡義務做有益的事
四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例篇二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橫沖直撞”、“慷慨激昂”、“置之度外”、“乘風破浪”、“手足無措”、“同歸于盡”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品讀重點詞句,了解鄧世昌的英雄行為,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3能復述這個故事,對鄧世昌視死如歸、精忠報國的高尚品質產生敬佩之情。
教學重、難點:
從讀中體會鄧世昌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捍衛民族尊嚴的高風亮節。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cai課件(電影《甲午風云》片段)。
學生:搜集有關甲午海戰的圖片、文字資料,以及抗擊外來侵略的英雄事跡。
教學課時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談話引入:(播放cai課件)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無數優秀兒女為捍衛祖國的利益,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其中的一位。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2交流搜集資料:關于甲午海戰,你了解哪些?
3自讀課文,勾畫出生字詞。
4抽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5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哪些段落具體描寫了甲午海戰的經過?
二、細讀課文,體會感悟
1讀具體描寫海戰經過的3~6段,找出感動的情節。
2用心讀感動的情節,找出重點詞句,特別是從描寫鄧世昌神態、動作、語言的語句中去想象鄧世昌和官兵們當時的內心活動。
3全班交流:朗讀自己感動的情節,說出自己的體會,教師指導朗讀,讀中生情,在情中去悟。
4(播放cai課件)讓我們再次走進“致遠”艦撞向“吉野”號的驚心動魄的場景中,一起去感受鄧世昌及官兵們熱血沸騰、為捍衛民族尊嚴不惜犧牲個人的高尚情操。
三、課外結合、交流拓展
1讀第7段。
2鄧世昌只是無數民族英雄中的一位,你還知道哪些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事跡?學生交流。cai課件播放一些民族英雄的影像資料,同時提供相關的網址,拓展學生知識。
四、總結全文
回扣課題。記住愛國將領鄧世昌,記住所有舍生取義的仁人志士,他們是中華民族歷的一座座豐碑,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四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例篇三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能夠根據詩意想象出初夏荷池的美景和小孩偷采白蓮,不藏蹤跡的可愛形象;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和熱愛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小池》。大致了解白居易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過程:
一、調動積累,導入新課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檢查初讀情況。
3、學生再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小組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1)結合前后句和插圖,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的含義。
(2)小組逐句內容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了解《池上》意思。
三、品讀感悟,體會意境
1、學生自由輕聲誦讀詩句,邊讀邊想畫面。
2、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3、師配樂配動畫朗讀古詩《池上》。
4、生配樂有韻味地誦讀前兩行詩句。
四、吟詩煉字,情景交融。
1、小娃“偷采白蓮”不會被發現嗎?
2、學生默讀談理解。
3、抓住“不解”體會小娃純真、質樸,練習讀出情趣。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學生帶著理解,再次練習有情趣地朗讀。
2、你還知道哪些以兒童為題材的詩歌?生試背。
3、總結學習方法,過渡到白居易詩的藝術特色。
4、初涉白居易詩的另一特色。(諷喻詩)
《問友》
種蘭不種艾,蘭生艾亦生。
根亥相交長,莖葉相附榮。
香莖與臭葉,日夜俱長大。
鋤艾恐傷蘭,溉蘭恐滋艾。
蘭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沉吟意不決,問君合何如。
五、背誦古詩并默寫古詩
四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例篇四
每一個老師都有屬于自己的門派。有的溫柔,有的暴躁,還有的幽默……可是我們班的語文劉老師就不知道屬于哪一類了門派了。
每次我們的語文課堂,劉老師來都是面帶微笑,用自己甜美的笑容感染著我們。同學們也都精神抖擻,聚精會神。老師講課的聲音伴隨著我們“沙沙”的筆記聲在教室一同響起。
突然,有道不和諧的聲音出現。只見劉老師,眉頭一皺,用手扶了扶鏡框。開始聲色俱厲地批評那個不聽話的孩子。說罷又繼續上課。老師把要板書的內容寫在了黑板上,剛寫完。有個同學站起來說:“劉老師,你有個地方寫漏了。”她一看,果然漏了。這時候的劉老師便慌張得像個孩子,一邊擦黑板一邊說對不起。我們都在心里竊笑,原來老師也有犯糊涂的時候。
劉老師有時又像慈母。有一次我們上作文課,是以易嘉樂寫文思妍和同學逗樂的那篇作文為例,教我們寫真事時應怎樣顧及別人的感受情緒。老師請文思妍上臺說說感想。她本來情緒就不穩定,一站起來就嚎啕大哭。劉老師見她滿臉是淚的樣子,既擔心又心疼。邊擁抱她邊拍著她的背,還不時地幫她抹著眼淚。
看著這樣的劉老師,我心想:遇到這么一個好老師,是我們的幸運。我們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老師對我們的愛!
四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例篇五
教學課題:《晏子使楚》
晏子是春秋時代齊國宰相,事齊靈公、莊公、景公,為三朝元老。他在外交上最令人津津樂道者,莫過于出使楚國的那一次事跡。楚國欺侮晏嬰個子矮小,故意另外開個五尺高的小門,要他走小門,把晏嬰和齊國同時矮化了。晏子不甘示弱,立即給楚國一只回馬槍:「這是狗門,不是人進出的門。出使狗國才走狗門,出使人國,就該從人門進入。」楚國無奈,只好開大門迎接。
在教學中,學生了解到了,只有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自己。
到了楚王朝廷,當酒宴進行到一半時,突然二個衛士縛了一位犯人上來。楚王問道:「被縛的是那一國人,犯了什么大罪啊?」衛士答道:「是齊國人,犯了竊盜罪。」楚王看了看晏子說:「齊國人生來就愛偷別人的東西嗎?」晏子聽了,不慌不忙回答:「我聽人說過,橘生長在淮河以南是橘,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這兩種植物樹葉一樣,果實味道卻不同,什么緣故呢?完全是水土環境的關系。這個人,在齊國從不偷竊,到了楚國,就干起這種勾當來,莫非是楚國的環境使然,養成了愛偷竊的習慣。」楚王無言以對,覺得自取其辱。晏子替自己和齊國保住了尊嚴,并達成了外交任務。
從這里,我們了解晏子有很強的思辯能力,可以把各種現象,解釋成對自己有利的說法。這種能力,必須平時多培養正反兩面的思維,用多元化、多角度的視野看事件。此法不僅讓晏子在外交上左右逢源,也讓他在勸戒國君上如魚得水。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是授課,更是授理,我們應該把做人的道理教育給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的成長。
2011-3-28
四年級語文梁丹丹
四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例篇六
《幸福是什么》一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故事講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指引下去尋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們通過自己的經歷明白了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1、使學生懂得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并說說課文的中心思想,培養閱讀能力。教學重點
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理解智慧的女兒兩次話語中的深刻含義。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歌聲導入
利用媒體資源中課件中的幸福歌配樂,教師和學生一起演唱《幸福拍手歌》。
師:同學們,我們感到幸福時可以有很多表達的方式,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童話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這個問題能不能從故事中找到答案。”請學生上黑板板書課題,讀題。
板書:幸福是什么
二、初讀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認真地讀讀課文,畫出生字、生詞。
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小組交流生字讀音。教師巡視,糾正不當的讀書姿勢,留意學生的反映。
2、利用媒體資源中課件中的讀一讀部分,教師教學生字和解釋生詞。
中
3、播放媒體資源中課件中的范讀動畫,糾正學生發音。
三、品讀
1、師:我們讀了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哪位同學說一說。
提名學生回答,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和評價。
提示:寫三個牧童把一口老噴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兒的祝福,并讓他們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個青年與智慧的女兒在小井旁邊再次相遇,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親身體會到了幸福。
2、讓學生默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并說說課文的起因是什么?
提名學生回答。
提示:把一口老噴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
板書:挖小水井
四、分析起因
1、默讀課文起因部分,思考三個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幾個學生說說他們挖小水井的過程。
3、他們挖小水井時心情怎么樣?把表現他們心情的語句劃出來。
4、讀所劃的語句,說說他們為什么這么快樂?結合上下文說一說。
提示: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勞動有了成果并且給別人帶來好處。
5、朗讀課文起因部分,讀出他們快樂的心情
五、作業
讀熟課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熱愛勞動、樂于助人的教育。
2、能把課文演一演。
教學重點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觀。
2、演課本劇。
教學難點
1、初步形成幸福觀。
2、理解文章內容。
一、談話導入
1、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動畫朋友。
出示“大耳朵圖圖”圖片:
師:喜歡圖圖嗎?不光大家喜歡,老師也很喜歡活潑可愛的圖圖,最喜歡的是動畫片中每個故事后面的“胡圖道理”。老師曾記得圖圖談到過這兩個字:幸福。
板書:幸福
師:誰還記得當時圖圖是怎么說的?圖圖說:有爸爸媽媽的疼愛就是最大的幸福。
學生討論。
板書:幸福是什么
二、整體感悟課文
1、師:上節課我們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的了解。故事比較長,我們通過讀,把文章分成了幾部分?誰能用“課文先講……再講……接著講……最后講……”把課文的主要內容講給大家聽。注意要把話說得簡練一點。
學生講。
提示:通過自己的勞動,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給人們帶來快樂,這就是幸福。
三、深入研讀
1、讓學生默讀第一部分內容,劃出描寫三個牧童挖出清泉后他們心情的句子。
板書:又快樂又興奮
師:他們為什么又快樂又興奮?他們為什么要挖清泉?哪位同學說說你的看法。
提名2—3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評價。
提示:又快樂又激動
3、師:為了尋找幸福,孩子們都照自己的話去做了。十年之后,他們找到幸福了嗎?請大家讀課文最后兩部分,仔細體會。
學生回答:找到幸福了。
師:三個青年是怎樣找到幸福的?
學生說,教師把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
板書:
第一個治病救人
第二個做過許多有用的事
第三個耕地養活了許多人
4、師:這三個青年為什么會感到幸福?
(1)教師引導學生想象他們在這十年中發生的故事。讓學生組成三個小組,發揮自己的想象,編出了故事中沒有寫的三個男孩成長中的故事。
(2)三個小組在全班說出自己小組的故事,教師對編寫優秀的小組進行表揚。
(3)教師針對學生編寫的故事,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
例如:第一個學醫的青年
故事:第一個青年和他們分手后來到了一個城市,在學校里努力學習醫術,最終成了一名在當地很有名氣的醫生。這年,災難降臨了這個城市,這里出現了一場瘟疫。許多人為了躲避瘟疫,紛紛離開這個城市,只留下那些痛苦中的`病人。作為醫生,他比別人更懂得瘟疫的威脅,可是他沒有選擇離開,而是潛心鉆研醫治這場瘟疫的良方,在他的努力下,奇跡出現了,他運用一種獨特的配方消滅了瘟疫。原來背井離鄉的人們又回到了生養他們的城市,往日蕭條的城市又逐漸恢復了繁華。
生:我們都熟悉的雷鋒叔叔不正是這樣的人嗎?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途中幫大嫂抱小孩,送他們回家,幫列車員打掃衛生等等。
師:對啊,我們認識到這些人為什么能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明白自己的責任,為他人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做了對他人有益的事情,他們為此而感到幸福。
4、師:現在我們請幾個同學來演一演三個青年重逢的這段故事,好不好?
學生角色扮演。
說明:在讀描寫三個青年相遇那段時,要讓學生結合課文結合課文,展開想象,配以動作,理解課文。
學生回答:勞動
板書:勞動
6、師:同學們回答的真好,課文中的一位主人公與大家的感悟是不謀而合的,是誰?
提示:智慧的女兒
學生齊讀智慧女兒的話。
師:你是怎么理解她的話的?為什么說那位姑娘是智慧的女兒?
提示:文中“智慧的女兒”突然而來,飄然而去。她肯定、贊揚三個牧童疏通泉眼的勞動;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他們有了體會之后,揭示幸福的含義。她就像有著無窮智慧的導師,指引三個牧童去實踐,去發現,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智慧的女兒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魂”的作用,正是這一人物形象,使整個故事變得神秘而有趣。
四、理解拓展
2、利用媒體資源中的動畫,讓學生聽故事,引發學生對幸福的思考。
五、總結
1、師:幸福是什么,也許當我能靜坐家中,享受著書里的快樂就是一種幸福,它讓我快樂,讓我心情舒放。
也許當我和朋友們在一起聊天就是一種幸福,讓我感覺到我還有好朋友在身邊。
也許當我全家團圓,和睦生活就是一種幸福,讓我擁有一個普通的家園。
也許當我幫助別人,解救他人危難就是一種幸福,只知奉獻,不求回報。
其實幸福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幸福也沒有十全十美,只要我們心存真善美,至少我們可以靠近幸福。幸福無限,只存心間。讓我們攜手自愛,自尊,自強,自信,我們就會常常體驗幸福。讓別人得到和擁有幸福,往往就是自己的最大、最長久的幸福。
六、作業
結合本課的所學和感受,課后寫一篇短文。
四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例篇七
案例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在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培養自學能力,張揚學生個性,表現自我等方面都有其獨到的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指導、訓練。我發現課前預習這一學習方法既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通過課前有效的預習能對他的整個學習過程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了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于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了以下預習作業:
1. 讀通課文,認會本課12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詞語。
2.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蝙蝠和雷達,搜集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3. 將準備好的表格發給學生,讓學生嘗試完成。
試驗順序試驗方法試驗結果試驗結論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案例描述:
教學《蝙蝠和雷達》第二課時,當我教學第八自然段,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人類仿生發明的東西很多很多,你能再舉些例子來嗎?”(這也是預習中要求搜集仿生學資料的作業)這個問題一拋出,孩子們顯得很興奮,爭先恐后的舉起手,看著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適時在大屏幕上出示“仿生學科普知識展覽”的畫面,讓學生當“小小講解員”上臺介紹,下面的“觀眾”可以現場提問,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口語交際整合起來。學生a上臺說:“人們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構造和功能,從中得到啟發并進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儀器、機械,于是產生了一門科學,就是仿生學。科學家從青蛙的眼睛得到啟示,發明了‘電子蛙眼’”。他的介紹得到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學生b說“你搜集的資料在課后資料袋中也有介紹。”我便告訴學生閱讀課后資料袋也是預習的有效方法。學生c介紹:“從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輪船,雖然船頭是尖尖的,但總開不快。而圓圓的大頭鯨,卻常常輕而易舉地超過海輪。科學家仔細研究了鯨,發現了它的外形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流線型’后來工程師設計船體時模仿鯨的形體,大大提高了輪船的航行速度。”我就在大屏幕上出示鯨和輪船的對比圖。學生們又介紹了科學家從蒼蠅、蜻蜓、響尾蛇等動植物身上得到的啟示。我幾乎沒有多講什么,學生們侃侃而談,這全都是充分預習取得的效果。
在總結全文以后,在課外拓展環節,我把一些從動植物身上得到啟示,取得的發明創造相關圖片出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參考,結合自己搜集的仿生學資料,讓學生給動物們寫封信來表達對它們的喜愛之請。有了之前充足的預習,結合書信的格式,學生顯得輕松自如。在學生練習寫話的同時,我一邊巡視一邊指導。他們一般都采用第二人稱給小動物們寫信,語氣親切,表達出了真情實感。(附學生作品展示)
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我采用初讀——精讀——練說——拓展(寫話)的教學過程落實教學任務,并達到高效的教學效果。練說和拓展是我本節課的教學亮點。課前,我精心制作課件,搜集圖片。并給學生布置了有針對性預習作業。為學生創造了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但是,認真反思后,我認為這都是有效的課前預習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就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課前搜集仿生學的資料,恰恰落實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如果學生課前沒有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蝙蝠和雷達,搜集仿生學的相關資料,他們可能不會準確的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也可能寫不出這么出色的作品。那么,課堂上我設計的拓展環節將是失敗的。可見,預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明顯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作為一名中段語文教師,我一定要把預習這一重要環節進行到底,并在這一環節上綻放光彩。
四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例篇八
活動目的:練習學生當眾說話,抒發尊師情感。
活動準備:
1、學生按口語表達能力高低分為四個組,各推薦一名組長和兩名小裁判。
2、圍繞“老師您好”這一主題內容,各小組按下列要求充分討論,互教互學。
說兩三個打比方的句子;描繪一位老師的外貌;說一件真實感人的小事;摘錄或創作一首供集體朗誦的詩歌。
3、明確說話要求,討論評分標準,培訓小主持人。
活動過程:
一、活動開始
2、小主持人上場:今天活動的內容有四項:說贊語、拍照片、講故事、朗誦詩。分組競賽,每項25分。請總裁判老師和小裁判們就座。
二、活動經過
1、說深情的贊語。小主持人講明要求:各小組長上臺抽簽領取一組詞卡,聽“開始”口令后,和組員討論,快速組詞成句,再仿照比喻句式,圍繞主題內容,說一句深情的贊語。
例:我們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辛勤的園丁。
老師像一座通向知識海岸的長橋。
老師像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我們。
老師像一棵大樹,為我們遮風擋雨。
(裁判評分)
2、講感人的故事。
小主持人:在老師的身邊,我們多么愉快,多么幸福,因為老師真誠地愛著我們每一個同學。他們敬業愛生的事跡說也說不完。下面請各組派代表給大家講一個真實感人的小故事,組員可以補充。
(裁判評分)
3、詠祝福的詩歌。
小主持人獻上多彩的詩篇,表達我們真誠的祝福吧!請聽詩朗誦。
例:《老師,您辛苦了》、《紅燭贊歌》、《老師的目光》、《老師來到我們中間》
(裁判評分)
三、活動結束
集體起立向老師敬禮!
裁判宣布得分,教師頒獎并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