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篇一
不分明了。”冰心的寫作本于愛心,如此文末的點題,自是融合了抒情與哲理。
你苦悶,使你頹唐闌珊,像陷在爛泥淖中,滿心想掙扎,可是無從著力呢!”當霧變成了牛毛雨,仍是籠罩著。文中還寫到紅鯉魚的軌外行動,分明也就是對霧的反抗,反抗那種沉悶。很顯然,霧是愁悶的象征,作者經過詛咒來表達一種抗爭。
…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篇二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他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致最具魅力。如《綠》中,就用比喻、對比等手法,細膩深切地畫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質和色,文字刻意求工,顯示出駕御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在描寫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時,作者將它比喻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時,又用了“仿佛遠處高樓上飄過來的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以歌聲比喻香氣,以渺茫比喻香氣的輕淡,這一通感手法的`運用準確而奇妙。
朱自清還有另一語言風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語言,在樸素的敘述中寄寓真摯深沉的情愫。這類作品常常能表現作者正直、熱情、進步的心懷,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等均為這一風格的代表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背影》。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鉛華,透過父親的一舉一動,讀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慘淡的家境及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李廣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說:“《背影》一篇,論行數不滿五十行,論字數不過千五百言……由于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的一體。”這里說的是解放前的情況。至于解放后,選《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則因其文筆的優美,一直被選作教材,為大中學生所吟誦。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篇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他的散文緊貼社會、政治和人生的實際問題,直接為他的政治斗爭服務。《答司馬諫議書》剖析了司馬光反對新政的言詞,言詞簡煉、委婉、堅決,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讀孟嘗君傳》分析歷史事實,駁斥了孟嘗君養士的傳統觀念,暢談如何才算“得士”的問題。即使象《傷仲永》這樣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現文思上,其實際的用意是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
在游記這一最具辭采和情趣的`文體里,王安石也常將極富哲理的主題引入,如《游褒禪山記》中用了近一半篇幅來議論這樣一個理性的問題: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達到超越常規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強的意志,此外,別無捷徑可尋。
王安石的散文以議論性居多。他較少注意文章氣氛的醞釀,從感情上打動人,而是多針砭時弊,根據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確主張。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較強的概括力與邏輯性,語言簡煉、樸素,立意非凡。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篇四
“移步換景”是游記散文最常用的寫作方法。也就是以游蹤的變化和景物的轉換為序,從不同的立足點描寫景物的寫法。在游記散文中,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可以使文章脈絡清晰,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在寫作的具體過程中,要注意中心明確、精心剪裁、細心勾勒這三個方面,簡作“三心”。
一、中心明確。
行文之初,應明確文章的中心。或抒發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或贊嘆大自然的奇偉瑰麗,或由山間流水感嘆光陰易逝,或由潮起潮落透悟人生起伏。有了中心,寫景就有了主心骨。以至在寫作過程中每移一步,每換一景都不會迷失寫作的方向。
中心確定以后,就要對觀察到的景物進行精心剪裁,進而對能表現或襯托中心的進行細心勾勒,與中心無關的,則可略去不寫。
二、精心剪裁。
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新的畫面。但游記又不是所有景物面面俱到的實錄,必須有所取舍。寫人文之景要突出景物蘊涵的史、理、情,寫自然之景要突出景物的美、異、趣。游記中的景物描寫最好能夠配合文章的中心主題。所以在描寫景物時,盡管這些畫面絢麗多彩,但并不能都一一著于作者筆端。這就要根據文章的中心對眼前的景物進行精心剪裁。使文章在圍繞一個中心的情況下,移步換景,展示不同的畫面。這樣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避免了那種給人支離破碎的感覺。
例如:在《長江三峽》這篇文章中,作者圍繞“贊嘆大自然造化的神奇”這一中心,選取了“山奇,水急,灘險”這三個景點。精心剪裁,合理安排,使文章顯得錯落有秩。
三、細心勾勒。
經過精心剪裁之后,進而要把移步中所選取的景物具體地展現出來,進行細心勾勒,給讀者展現一幅或幾幅絢麗生動的畫面。進行精心勾勒不僅要要仔細觀察,還要有生動的描寫。這就要求我們不但抓住景物的外形,顏色的特點,而且注意用變換角度,時間的方法,通過多種修辭手法表現出來,景物的描寫才會生動,形象,細致入微。
例如,在《游莫愁湖公園》這篇文章中,有一段對溪水的細心勾勒:“溪水繞著溪石緩緩地流淌著,像動聽的歌。溪水是多么的清啊!透過溪流,我一眼便望見了溪底的小魚。這些溪魚的色彩是多么明艷啊:黃黑相間的,半透明的,紅色中帶小斑點的——它們在溪石中穿梭,時兒鉆進石縫,時兒浮在水面上吹一個小泡泡。溪水是多么純啊!捧一把撩在臉上,清涼,細膩,如春風拂面,讓人愜意。”這個片斷中,小作者運用了各種描寫修辭手法,將溪石,溪水的靜態、動態的美細心地勾勒出來。
散文的文體特點
較寬泛的文體定義是認為文體只有四類:散文、詩歌、戲劇、小說。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地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它形式精粹親切。表達作者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與記敘文的最大區別在于,散文中所寫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從自身感悟出發,是作者對事物特殊意義和美的發現。這種發現,是知覺、思維、感覺的綜合思維結果,體現著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記敘文是記錄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從作者的感悟出發。
散文的取材十分廣泛,不間萬象、宇宙萬物、各色人等、宏觀微觀無不涉及,而這些材料一旦出現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觀感悟,代表著作者的人生經驗、觀點感受。所以,同樣的材料,不同的作者看到的內涵是不同的。這里,我們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散文的文體特點就是:形散神聚。
散文的寫法較其他文體更活潑自由,不拘一格。常見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記敘,也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記敘、抒情、議論等融為一體,夾敘夾議。表現手法上能出奇制勝,讓讀者產生新鮮獨特的閱讀感受。散文的結構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選取上,般運用聯想手法。
總體來看,抒情的散文有時氣勢磅礴,有時低吟淺唱;記敘的散文如詩如畫,曲徑通幽;議論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紛呈……但是,不管作者怎么樣安排文字,怎樣組織材料,歸根結蒂還是為了表達他對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受悟。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篇五
散文,文學的一個種類,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栽。
“散文”一詞出現在太平興國時期。《辭海》認為:中國六朝以來,為了區別韻文和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后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隨著時間的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現代,散文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相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即指用凝練、生動、優美的文學語言寫成的敘事、記人、狀物、寫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散文按按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為小品、雜文、隨筆、報告文學等。近年來由于報告文學、雜文等已經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文體,人們又僅把文藝性的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稱為散文。
敘事散文,指以寫人敘事為主的散文。以對人和事物的具體敘述和描繪為其突出特色,同時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也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魯迅的《滕野先生》和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就是優秀的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敘事散文。
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散文。這類散文雖然也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而強烈的抒情感為其突出的特點。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觸景生情,一般都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景物,作者也賦予它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茅盾的《白楊禮贊》、魏巍的《依依惜別的深情》是抒情散文中的優秀作品。
下面說說散文的特點:
一、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散文寫人寫事都只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說寫的是情感體驗。換句話說:人與事是“散”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形”,而情感體驗就是“不散的神”。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題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也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文章立意上而言,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廣泛,表現手法多么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而服務。
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借助想象和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虛而實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于景、寄景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以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加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三、語言優美、凝練。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有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入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因為它除了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常讀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技巧,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篇六
魯迅是現代中國文學里的標志性的里程碑,他的白話文小說有如一顆巨石,沉沉地砸向當時國人麻木的心靈。魯迅的散文亦是如此。他的散文不但在為白話文的傳播上做出了貢獻,更在于皆由此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對“好的故事”的向往和追求,從而在黑暗的長空里劃出一道黎明。因此,魯迅的散文亦是不下于其小說的于中國文學的重要存在。下面就來淺述幾個在魯迅散文中比較明顯的特點。
一、注重象征手法的運用,文章具有音樂美和畫面美。
魯迅是現代散文詩的重要開創者,此類散文集結于《野草》中。《野草》是魯迅先生寫于20年代的散文集,初看,我們可能會感覺其語言艱澀,含意頗深,再細看,我們就會品出魯迅先生那滿腔的熱情與真誠。《野草》是一部象征主義的藝術精品,其中最具藝術特色的是運用象征方法而創造的各種形象。比如借用“小紅花”象征美好的愿望,借用新月象征新希望等等,以創造有物質感的形象來表現復雜的內心感受-----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對舊思想的復蘇,對新思想的退潮感到的彷徨與苦悶,著重表現的是黑暗重壓下的戰斗精神、追求精神、犧牲精神。象征手法的運用使《野草》恰當地表現了當時魯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二、運用平鋪直敘使文章具有真實感。
魯迅的回憶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是魯迅先生對往事回憶的真實記錄。在這部作品中,魯迅先生大量的運用了平鋪直敘的表達方式,這使這部作品在語境上達到了親切而又貼近生活的真實感,但同時又能將深邃的思想蘊藉于平淡質樸的寫人記事的筆墨間。“不必說碧綠的萊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嗚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嶺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役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這段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景物描寫即為“平鋪直敘”此類文風的典型例子,從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不僅能夠讓我們于娓娓到來的平靜中體會到魯迅先生溫情的那一面,更能使兩者之間產生真實感的共鳴。
三、語言邏輯的嚴密和及受歐化的影響。對魯迅略知一二的人大都應該知道他與各大學究在二三十年代的那一系列筆戰,他由此而發揚出來的“刀筆”文風則更是著名。善于玩弄文字技巧,盡譏諷之能事是“刀筆”的風格,因而要求詞法,句法,章法上,都必須邏輯嚴密,構架精整才不會遭到同樣詬病。我們可以分析魯迅的文章,他的措詞、造句、謀篇、伏筆、呼應幾乎無懈可擊,這樣縝密的行文風格給他的散文創作帶來了影響,使后者常常帶著明顯的邏輯色彩,使寫出來的文章更具有批判力度。此外,魯迅獨特的話語方式還得益于他廣博的雜學,早年對古文的研究以及此后西方文學對其的影響。對古文的學習使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而歐化的影響則讓他的文章中時常夾雜著許多非常規語法,或省略成份,或定語前置,或狀語后置等,這大大提高了語言的表現力。“總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覺得都在可打之列,無論它在岸上或在水中。”(《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我夢見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獄的旁邊。我繞到碣后,才見孤墳,上無草木,且已頹壞。”(《失掉的好地獄》)“ 水村的夏夜,搖著大芭蕉扇,在大樹下乘涼,是一件極舒服的事。”(《自言自語·序》)
四、虛詞的運用。
但凡讀過魯迅作品的人應該都會有這樣的感覺----魯迅在作品中用了很多虛詞。他的散文句法跌宕起伏,思維四突全倚伏著虛字。甚至在許多語法書中,在選取復句的類型時亦多用魯迅的那些充斥著虛詞的繁復的句子。“倘使要看個分明,那么,《玉歷鈔傳》上就畫著他的像,不過《玉歷鈔傳》也有繁簡不同的本子的,倘是繁本,就一定有。”(《無常》)“ 他們以為這一件事情(指面子),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國的精神綱領,只要抓住這個,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抓住辮子一樣,全身都跟著動。”(《說“面子”》)“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小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二十四孝圖》)通過這幾個例子我們還可以看到,魯迅的散文常雖用到“無論、但、因為、雖然、所以、甚至、甚至于、甚而至于、不過,然而……”,但他用的這些詞語,卻少有成對的、規范的出現的。這或許也是魯迅在虛詞運用中的獨特之處吧。
總而言之,魯迅的散文在寫作手法上有多用象征及喜平鋪直敘兩大特點,而在語言方面則受歐化影響,文章多呈理性化邏輯化語言方式。而其個人在遣詞造句上又有使用虛詞這一偏好。我所感觸到的魯迅散文的特點大致歸此四類。
參考文獻
《魯迅散文語言邏輯性、傳統性、真實性特點初探》熙子 《魯迅散文--好的故事》
《現代散文賞析—魯迅散文的話語形態與審美》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篇七
短小優美,生動有趣。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詩歌、戲劇、小說并列的文學體裁;它包括政論、史論、傳記、游記、書信、日記、奏疏、小品、表、序等各體論說、雜文,是語言藝術文學體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它澆灌了各個時代的文學園地,也灌溉了歷代文人,至今仍使人們受益。
散文是“集諸美于一身”的'文學體裁。文學是表達人生和傳達思想感情的。通常來說,小說、詩歌、戲劇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格律、剪裁、對話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嚴格的要求:而散文,卻可以自由些,看起來只是不經意地抒寫著一己的經歷和感受,所表現的多是零星雜碎的片段人生。
散文主要分敘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議論性散文。
它不刻意雕飾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蘊。而且,散文的語言經過情感的陶冶、鍛煉,又有很強的抒情味和感染力。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篇八
(二)融情于景,動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優秀的寫景散文,都是字字扣著情來描寫的。寫景是山水游記的載體,抒情是文章的靈魂。在寫景中借景抒情才能體現作者的寫作主旨。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被稱為他的壓卷之作,其中描寫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稱經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墻,桂影班駁,風移影動,姍姍可愛”,這段文字看似筆墨疏淡卻情韻綿遠。十五之夜,圓月高懸,倍感思親,而作者的親人卻已亡故;桂影姍姍可愛,而賞景之人卻“斯人獨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這樣的景物讀來,誰人不能體味到作者的悲涼?此外,作者以動態的景物來襯托內心的寂寥,將心底深深的無奈與對親人的無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搖曳的樹影,讀來使人不禁為之心動,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也于須臾之間表現的淋漓盡致。融情與景,用景物來抒寫心緒,也算是山水游記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雋永
有人說,中外山水游記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國文人寫景,不象外國文人習慣與到自然中尋找自我,相反的喜歡將景物的特點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穩,水的輕靈,大地的渾厚,天空的遼遠,從而在中國的山水游記散文中,有相當數量的文章,在描寫美麗景色的同時,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學。這無疑給山水游記散文增加了許多魅力。這樣的文章舉不勝舉,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禪山記》中,作者介紹了山得名的由來,進山游覽的經過之后,從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從山名被誤傳得出學者必須“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讀罷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務為有補于世”的文風和人格魅力。又如蘇軾在《石鐘山記》中,不僅用生動的語言,給讀者展現了一幅月黑風高風及浪大的可怕惡灘險境,同時也在文章里,圍繞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不斷展開追問,面對前人不同的結論,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種,他堅持實踐出真知的原則,深夜泛舟到石鐘山絕壁之下,借著月光和火把進行實地考察,最終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也給了我們一條終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加入了作者中學思索的山水游記散文,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更表明了我國的哲學不落后于任何一個西方世界。時光流返,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輝。
(四)語言優美,妙筆生花
在以上這些特點之外,山水游記散文諸多的語言特色也是必須提及的。如果寫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寫的景色就是她國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發的濃情就是她風姿綽約的美麗姿態,蘊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氣成蘭的優雅氣質,那么優美的語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現伊人的得體服飾。
這其中包含準確到位的用詞、變化多樣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辭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韻絕律。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作者在描寫氣勢磅礴的天姥山時,用盡了夸張“天姥連天向天橫”襯托“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在描寫奇幻的夢中仙境時,那奇特的想象:聲勢浩蕩的“熊咆龍吟”,隨后是整齊而另人驚嘆的“虎鼓瑟”,“鸞回車”,最后是日月照耀著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間,盡顯了一個浪漫主義詩人的創作天賦,這樣的才思,這樣神氣的山水游記散文,不值得我們千百遍的吟頌回味嗎!又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其中幾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對偶,其華麗的辭藻,豐富的內容,流暢和諧的音律,工整多變的.句式,讀來給人以暢快淋漓之感,細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獨巨匠心所勾畫出的山水美景,連韓愈都情不自禁的贊嘆:“江南多臨觀之作,而滕王閣獨為第一”。這樣的成功正是因為作者運用了大量比喻、擬人、排比、通感、疊詞、襯托、對比等修辭手法的緣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上下對偶的同時,在句中自成對偶,形成了“當句對”的特點。同時在色彩上,將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上而下,相映成趣,遠近虛實整合到一句里,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秋景圖,給人以無限美感,最終使得這一句成為千古絕唱,成為山水游記散文中的絕品。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篇九
1、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聚”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么廣泛,表現手法多么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3、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也美麗),生動活潑,富于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篇十
這個問題無法籠統作答,因為魯迅作為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作品面涵蓋比較廣,每個文學體裁的側重點不一樣,所以其在表現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特點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據作品體裁來簡單分析其在不同體裁領域所體現出的特點:
1、魯迅小說的特點
魯迅一生創作的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部。
《吶喊》是魯迅第一本小說集,反封建是其總主題,多數作品真實描寫了人民大眾和封建主義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勢力對人民壓迫、剝削、掠奪、虐殺的生活圖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質及其對人民群眾的毒害。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記》,作品通過對狂人變態心理的描寫,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個“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會;作為中國的第一篇現代小說,它徹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現代意識,成為中國新文學的開山之作。又如在《阿q正傳》中,小說塑造了一個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覺悟的貧苦農民形象阿q,描寫了封建勢力在革命前殘酷剝削、壓迫農民,在革命到來后又混進‘革命黨’,鎮壓革命”,“從而深刻揭露封建勢力兇殘狡猾的反動本質,批判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
《彷徨》是魯迅的第二本小說集,收寫于1924至1925年間的11篇小說。它繼續描寫封建主義吃人的悲劇。和《吶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們”,主要是農村勞動婦女和新知識分子,他們對封建主義的壓迫有過反抗的行動,但最后都以悲劇告終。例如在小說《祝福》里,魯迅并沒有直接描寫封建政權對祥林嫂的政治壓迫,魯四老爺也很難說就是反動政權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對祥林嫂的不幸命運起著重要作用的因素,則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條繩索(毛澤東說:“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之中。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正是這四條繩索的捆縛所造成的。
文內容豐富廣博。對舊社會舊文明和復古的批判,猛烈抨擊封建性反動政權及其反動政策,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揭露、斗爭,對文化、文學戰線上錯誤傾向的批評,暴露、針砭社會病態心理和國民性弱點。此外,也有一部分歌頌了新生力量,歌頌了革命斗爭。
魯迅的雜文常常通過比喻的方法,援引例如:媚態的貓”等等動物的特點概括或一人群的精神面貌,便是描寫直接論列的對象,也往往能夠深入一點,繪聲繪色,鑄成“錮弊”的“類型”。譬如他寫舞臺上二丑扮演的清客之類的佞偽,在說明他依靠權門,凌蔑百姓,幫著主人嚇唬和嘲笑被壓迫者之后,接著說:“不過他的態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過臉來,向臺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點,搖著頭裝起鬼臉道:你看這家伙,這回可要倒楣哩!”(注:《準風月談·二丑藝術》)文章表現幫閑們一面受著豢養,一面預留退路的性格,鞭撻忮心,直逼肺腑。作品所描畫的對象愈具有代表性,它的社會意義也就愈普遍。
魯迅雜文不僅具有內容和思想上的深刻性、批判性,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它的文學特征首先表現在形象性。雜文作為文藝性的論文,如一般議論文一樣,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理論說服力,而魯迅的藝術天才,使他極善于以新鮮貼切的比喻和具體生動的事例,來論述抽象深奧的道理,使說理形象化,把邏輯性和形象性,還在于在雜文中創造了藝術形象。如脖子上掛著鈴鐺作為知識階級標志,領著群羊走上屠宰場的山羊,吸人血又哼哼發一套議論的文字等等,這些形象與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各種各樣的社會形象相類似,這也是魯迅雜文的重大的藝術貢獻。
魯迅的雜文,還具有抒情性和諷刺性的藝術特點。他強調作家應當有分明的是非和熱烈的愛憎,像《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這類抒情性的雜文,固然是情文并茂,以濃烈深沉的情感震蕩讀者的心弦,即使是抨擊時弊、駁難攻訐的雜文,如《友邦驚詫論》、《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也滲透著熾冽分明的愛憎感情。他的雜文,把社會上公然的常見的不以為奇的,但卻是不合理、可笑、可鄙、可惡的事物,加以精練、夸張,予以辛辣的諷刺,使人們在開顏一笑中,否定這些東西。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篇十一
席慕蓉寫作特點:
席慕蓉的作品包括散文和詩歌兩大部分。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兩大方面,一為對花卉的描述,二為顏色的詞匯使用。另外,兼論席慕蓉的寫作技巧,席慕蓉的寫作筆法擅長運用重覆的句型和問句,這使她的文章呈現舒緩的音樂風格而充滿了田園式的牧歌情調,在句法的經營上,除了著重整體的效果外,也追求詞藻的華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淺白的訴說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誠,具有沖澹型散文的特點。
而席慕容的詩歌多寫愛情、鄉愁、時光和生命,愛的.抒發已成為席慕容詩歌的第一主題。而在這些愛的情感中,有甜蜜,也有憂愁。席慕容以一個女性特有的細膩的視角,來體驗著生命中的溫存。其中席慕容的詩作《無怨的青春》、《一棵開花的樹》和《致橡樹》飽含了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
席慕容的作品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其中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一直深受海內外讀者喜愛。
一棵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你終于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作者在生命現場遇見了一棵開花的樹,在替它發聲。”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一直被解讀成“女孩子站在那里等男孩子看她”的情詩。
全詩共三節。第一節抒寫了“我”對“你”的深切期待。“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癡人癡語,癡得讓人感動。你能說這不可能嗎?五百年太長,但和巫山上的神女相比,五百年又太短。為愛而期待,千年萬年又何妨。這是一個美麗的夢,盡管美麗得有點憂傷。這里詩人運用夸張的手法,先聲奪人,把熱烈、誠摯的愛涂抹得如此濃重。詩的第二節,“我”以樹的形象出現。“樹”作為一個意象承載了“我”的愛的全部內涵。五百年的誠心終于感動了佛,“佛于是將我化作一棵樹,”詩人為何要將“我”化作一棵樹呢?這正是詩人的匠心所在。“我”作為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日日夜夜守望著愛情,堅貞不渝,何等的熱烈、執著。
這種感情非此意象難表達。詩的第二節接著寫道:“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花開還要“慎重”,可見不是隨意開放,只是為“你”而開放,將“我”“最美麗的時刻”奉獻給“你”。“朵朵”,花開熱烈,正因為“我”對“你”愛得熱烈。“前世的期盼”照應詩的第一節“求了五百年”,說明這種熱烈的愛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由來已久,使人聯想到愛情的逾久彌堅。
詩的第三節寫“我”的心靈低語。“當你走近請你細/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顫抖的葉”發出的微響是來自我心底對愛的聲聲呼喚,因此,“顫抖”的不再是葉,而是“我”熱切期盼的心,可“你”卻沒有停留地走過去,“我”的傾訴付諸東流。無論何種原因,這種結局對“我”來說都是殘酷的、令人心碎的。既然花只為“你”開放,而“你”卻“無視地走過,”那花還為誰榮呢?“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飄零的分明是花瓣,卻又不是花瓣,看似矛盾,實則是物化的情感。花自飄零,人自惆悵,令人回味無窮。
作者通過對一棵開花的樹的描寫來表達作者對于自然的感悟。即生命是不斷的經過、經過、經過,她寫的東西都是在生命現場里所得到的觸動。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把一位少女的懷春之心表現得情真意切,震撼人心。
作者介紹
席慕容,女,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隨家定居臺灣。
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詩集《七里香》,在臺灣刮起一陣旋風,其銷售成績也十分驚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長的痕跡》,表現她另一種創作的形式,延續新詩溫柔淡泊的風格。代表作品有《記憶廣場》、《成長的痕跡》等。
作品風格
席慕蓉的散文詩中表現出來,如幻似夢,似有若無,又遠又近的境界。人存不存在前生?我們就不用去作科學的探討與論斷了,僅就《前緣》一文而言,詩人是借前生的存在來表達她對相悅者熾烈的愛戀。
席慕蓉這愛戀曾被忽視:“你若曾是江南采蓮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錯過的那一朵。”
這愛戀含著埋怨:“你若曾是那逃學的頑童,我必是從你袋中掉落的那顆嶄新的彈珠,在路旁的草叢里,目送你毫不知情地遠去。”
這愛戀甘愿犧牲:“你若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炷香。焚燒著,陪伴你過一段靜穆的時光。”
三個并列的意象,均用詞精美,格調清新,特別是把相悅者與自己放在不平等的地位,突出了己方的主動與猛烈,極大的增強了情感的穿透力。
正因為如此:“今生相逢,總覺得有些前緣未了,卻又很恍惚,無法仔細地去辨認,無法仔細地向你說出。”這無法分辨,無法述說之情,就起了如幻似夢,似有若無的作用。
也因為將此生與前生交錯描寫,給我的感覺是又遠又近,遠近界限難以劃分,現實與理想難以劃分,心相與理析難以劃分。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篇十二
自然本身給動物規定了它應該遵循的活動范圍,動物也就安分地在這個范圍內運動,不試圖越出這個范韞,甚至不考慮有其他什么范圍存在。神也給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標——使人類和他自己趨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尋找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神讓人在社會上選擇一個最適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會得到提高的地位。
能這樣選擇是人比其他生物遠為優越的地方,但是這同時也是可能毀滅人的一生、破壞他的一切計劃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為。因此,認真地考慮這種選擇——這無疑是開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業去碰運氣的青年的首要責任。
每個人眼前都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至少他本人看來是偉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內心深處的聲音,認為這個目標是偉大的,那它實際上也是偉大的,因為神決不會使世人完全沒有引導的人;神總是輕聲而堅定地作啟示。
但是,這聲音很容易被淹沒;我們認為是靈感的東西可能須臾而生,同樣可能須臾而逝。也許,我們的幻想沒油然而生,我們的感情激動起來,我們的眼前浮想聯翩,我們狂熱地追求我們以為是神本身給我們指出的目標;但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很快就使我們厭惡——于是我們的整個存在也就毀滅了。
因此,我們應當認真考慮,所選擇的職業是不是真正使我們受到鼓舞?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同意?我們常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種迷誤?我們認為是神的召喚的東西是不是一種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來源本身,我們怎么能認清這些呢?偉大的東西是光輝的,光輝則引起虛榮心,而虛榮心容易經人以鼓舞或者一種我們覺得是鼓舞的東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竅的人,理智已經無法支配他,于是他一頭栽進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驅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經不再自己選擇他在社會上的地位,而聽任偶然機會和幻想去決定它。
我們的使命決不是求得一個最足以炫耀的職業,因為它不是那種使我們長期從事而始終不會感到大厭倦、始終不會松勁、始終不會情緒低落的職業,相反,我們很快就會覺得,我們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我們的理想沒有實現,我們就將怨天尤人。
但是,不只是虛榮心能免引起對這種或那種職業突然的熱情。也許,我們自己也會用幻想把這種職業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無上的東西。我們沒有仔細分析它,沒有衡量它的全部份量,即它讓我們承擔的重大責任;我們只是從遠處觀察它,而從遠處觀察是靠不住的。
是我們的父母,他們走過了漫長的生活道路,飽嘗了人世辛酸。——我們的心這樣提醒我們。
如果我們通過冷靜的研究,認清所選擇的職業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難以后,我們仍然對它充滿熱情,我們仍然愛它,覺得自己適合它,那時我們就應該選擇它,那時我們既不會受熱情的欺騙,也不會倉促從事。
但是,我們并不總是能免選擇我們自認為適合的職業;我們在社會上的關系,還在我們有能力對它們起決定性影響以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確立了。
我們的體質常常威脅我們,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視它的權利。
誠然,我們能夠超越體質的限制,但這么一來,我們也就垮得更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是冒險把大廈建筑在松軟的廢墟上,我們的一生也就變成一場精神原則和肉體原則之間的不幸的斗爭。但是,一個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爭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沖擊,怎能安靜地從事活動呢?然而只有從安靜中才能產生出偉大壯麗的事業,安靜是唯一生長出成熟果實的土壤。
盡管我們由于體質不適合我們的職業,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來也很少樂趣,但是,為了克盡職守而犧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勵著我們不顧體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們選擇了力不勝任的職業,那么我們決不能把它做好,我們很快就會自愧無能,并對自己說,我們是無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會成員。由此產生的必然結果就是妄自菲薄。還有比這更痛苦的感情嗎?還有比這更難于靠外界的賜予來補嘗的感情嗎?妄自菲薄是一條毒蛇,它永遠嚙噬著我們的心靈,吮吸著其中滋潤生命的血液,注入厭世和絕望的毒液。
如果我們錯誤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以為能夠勝任經過周密考慮而選定的職業,那么這種錯誤將使我們受到懲罰。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責,我們也會感到比外界指責更為可怕的痛苦。
如果我們把這一切都考慮過了,如果我們生活的條件容許我們選擇任何一種職業,那么我們就可以選擇一種使我們最有尊嚴的職業;選擇一種建立在我們深信其正確的思想上的職業;選擇一種能給我們提供廣闊場所來為人類進行活動、接近共同目標(對于這個目標來說,一切職業只不過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職業。
尊嚴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來、使他的活動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質的東西,就是使他無可非議、受到眾人欽佩并高出于眾人之上的東西。
但是,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這種職業不需要有不體面的行動(哪怕只是表面上不體面的行動),甚至最優秀的人物也會懷著崇高的自豪感去從事它。最合乎這些要求的職業,并不一定是最高的職業,但總是最可取的職業。
但是,正如有失尊嚴的職業會貶低我們一樣,那種建立在我們后來認為是錯誤的思想上的職業也一定使我們感到壓抑。
這里,我們除了自我欺騙,別無解救辦法,而以自我欺騙來解救又是多么糟糕!
那些主要不是干預生活本身,而是從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職業,對于還沒有堅定的原則和牢固、不可動搖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險的。同時,如果這些職業在我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們能夠為它們的支配思想犧牲生命、竭盡全力,這些職業看來似乎還是最高尚的。
這些職業能夠使才能適合的人幸福,但也必定使那些不經考慮、憑一時沖動就倉促從事的人毀滅。
相反,重視作為我們職業的基礎的思想,會使我們在社會上占有較高的地位,提高我們本身的尊嚴,使我們的行為不可動搖。
一個選擇了自己所珍視的職業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稱職時就會戰戰兢兢——這種人單是因為他在社會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會使自己的行為保待高尚。
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沖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