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導游詞篇一
西塘,江南水鄉六大名鎮之一的西塘古鎮,街道依河而建,民居傍水而筑,廊棚長長,古弄深深,小船悠悠,讓我神往已久。
一個美好的夏日,我們一家坐在別有特色的三輪車上游覽了整個西塘古鎮。“西塘古鎮有“三多”:一是長廊多,二是弄堂多,三是橋多。”“熱情的導游”—三輪車夫一邊在窄窄的弄堂里穿來穿去,一邊為我們介紹著古鎮的美麗。
車輪慢慢地在滾動,我們把一個個景點都轉了一遍。酒博物館、木雕展、磚博物館、紐扣博物館。讓我們目不暇接。歷史悠久的古物、濃郁的生活氣息、柳亞子等文人的墨寶。令我們贊嘆不已,古老的長廊、古樸的拱橋、小巧精致的倪宅。使我們頻頻舉起手中的相機留下美好的記憶。
我最喜歡的是“醉園”,那時天公作美下起了點點細雨,就象雨仙派她的弟子下凡來將小橋流水的醉園打扮得更加秀麗。醉園里還有一位下刀如神的王亨老先生,他的畫掛滿醉園,是用木頭刻出來并用墨印下來的,我選了一幅“秋月”,王老先生和我合了影,還幫我簽了名呢!
在嘩嘩的大雨聲中我們離開了西塘古鎮,我在車中向三輪車夫伯伯連連揮手,美麗的西塘—我永遠不會忘記!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導游詞篇二
在千姿百態的風箏世界中,濰坊風箏具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和生動的傳統氣韻。早在明代末年,楊家埠藝人就把年畫藝術巧妙地糅合在風箏的制作上,尤其是在風箏的造型結構和繪畫色彩上,借用了木版年畫的工藝和國畫的傳統技法,形成了造型優美、扎工精細、色彩艷麗的風格特點,使楊家埠風箏具有了"掛在墻上是年畫,飛在天上是風箏"的獨特魅力,與京式風箏、津式風箏交相輝映,鼎足而立,成為中國傳統風箏三大流派。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這是鄭板橋在《懷濰縣》一詩中描述的風箏放飛情景。當時的.濰縣,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相傳夏代寒浞在此立國,史稱古寒國。漢王莽改古國為亭,寒亭因此得名。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濰縣做過縣令,解放戰爭時期以"濰縣戰役"聞名全國。楊家埠是濰坊市寒亭區的一個行政村。它東依浞河,南靠206國道,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濰坊風箏和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祥地。
今天的楊家埠風箏,內容上有以祥瑞吉利、神話傳說、小說戲曲為題材的人物風箏,也有鳥、獸、魚、蟲、花卉風箏,在形式上可分為板子、硬翅、軟翅、長串、筒子五大類,每類又按1986年國家體委關于風箏競賽標準的規定分為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五個型號。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導游詞篇三
客家博物館是國內唯一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代表客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場所,是中華漢民族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投資1.3億元人民幣,以全球大客家的角度,分為“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客家騰飛”五部分,主題展覽《客家人》,多角度詮釋全球客家歷史,深層次展陳客家民俗,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是規模最大的客家博物館。
家園。在世界客屬第十二屆
懇親大會上,梅州被尊為“世界客都”,成為維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認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
家園。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五次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明清以來,梅州在經濟文化發展上后來居上。尤其是在文化上,梅州擁有和保存著最典型的客家傳統文化。近幾個世紀以來,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統計數字顯示,祖籍在梅州的華僑華人及港澳臺同胞超過360萬。客家華僑分布在世界各地,因此有人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導游詞篇四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參觀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博物館是一個專題性的遺址博物館,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坑。在參觀秦俑博物館之前,我想應該先向大家介紹一下秦始皇這個人。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創立者,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趙國的都城邯鄲。他13歲時就繼承了王位,但是按照當時的制度,他直到22歲的時候才舉行了加冕儀式,開始正式親理國事。他執政以后,經過十年的浴血奮戰,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朝。為了鞏固政權,加強思想政治領域內的統治,他還設立了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后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和法律制度。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高五帝,又因為是第一個皇帝,所以便自稱為始皇帝。他在統一全國以后,對內發展農桑,對外發展經濟,并且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使國力不斷強盛。同時,他為了抵御匈奴的侵擾,還修筑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在當時,修筑長城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時也是非常殘忍,暴虐,冷酷無情的。他“焚書坑儒”這一專制舉動,使我國古代文化典籍受到嚴重的摧殘。他為了自己享樂,曾征集了幾十萬刑徒為自己修建了“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但是他到死也沒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宮殿。他大興土木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所以歷史上也稱秦始皇為暴君。不過,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經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終年50歲。死后葬于驪山腳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驪山,背面與渭水相鄰。驪山風景如畫,綠樹成蔭。據史書記載:“驪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黃金。”秦始皇正是貪其美名而葬在這里的。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秦始皇陵,我們看到的這個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陵墓的規模是相當浩大的,在當時修建這么巨大的一個陵墓,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驪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為了防止流水沖跨陵墓,將它們都進行了人工改道,改為東西向流;在一個呢,驪山是一座土山,對當時修建秦陵來講,就相當缺乏石料,需要從渭北等地運來。而當時沒有先進的運輸交通工具,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來搬移,可見當時修建這座陵墓的艱難了。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設上都遵循“雖死猶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當時秦咸陽宮的規模修建的。經過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當時的地面建筑現在已蕩然無存了,我們已經無法領略秦陵的全貌。但是從這里出土的巨型夔紋瓦當可以讓我們想象一下當時地面建筑的雄偉。這個瓦當的直徑是61厘米,相當于一個小圓桌,人們稱它為“瓦當之王”,使用這樣巨大瓦當的宮殿,其規模、氣勢也就可想而知了。當時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內外兩重城垣,占地九傾十八畝,據說是取“久久”之意。陵冢原來高120米,但經過了2000多年的風雨剝蝕,現在高度僅為46米。陵冢上當時栽有大量的松柏,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相信有一種動物叫做魍象,這種動物專門鉆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腦髓和肝臟。而松柏散發出來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懼而不敢前來。因此,當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蒼郁的人工山。那么,秦陵的內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異寶呢?據《史記》記載:秦陵是“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從這樣的一段描述中我們可以得知:秦陵地宮的頂端是用28顆夜明珠組成的天冥星;陵內還有設置著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滿了各種奇器異寶;還用水銀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魚膏點長明燈為了防盜墓;還安裝了能自動發射的暗箭。《史記》中對秦陵的內部只做了一個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內到底有多少的奇珍異寶呢?我們只能等待陵墓發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時候一定會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轟動的。
秦陵的地宮現在雖然還沒有發掘,但是已經發掘了秦陵的一個陪葬坑,那就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坑是1974年時,由西楊村的幾個農民在抗旱打井時以外發現的。考古學家根據發現時間的先后,把它們編為一、二、三號坑。秦俑坑是秦軍的縮影,它生動的再現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李白在詩中描寫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即時對秦軍的氣勢作了生動的描寫。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一號坑,它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相當于兩個足球場的面積。它為坑道式土木建筑結構,在東西兩端各有5個斜坡門道,還有10個2.5米寬的夯土隔墻,隔墻上架有粗大的橫梁,底部都是以青磚墁鋪。一號坑是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軍陣。所謂軍陣就是部隊在作戰或駐守時的一種排隊的方式。一號坑是以長方陣的排列方式,由前鋒、主體、側翼、后衛四部分組成。我們現在所看到面東而立的就是前鋒部隊。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側翼和后衛,他們是為了防止敵人旁敲側擊和從背后偷襲。中間有38路面東而立的縱隊,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構成了整個軍陣的主體。從這里也體現了古代兵書中所講的“前后整齊,四方為繩”的軍陣。《孫子兵法》中曾經講到,古代兵陣布陣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前鋒必銳,整體必宏。”他把一個軍陣比喻成一把劍,如果一個軍陣沒有精銳的前鋒,那么這個軍陣就像是一把無鋒的劍,便失去了殺傷力,可見前鋒部隊的重要了。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號坑的前鋒部隊。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強弓勁弩,都是以驍勇善戰而著稱于世的。他們在作戰時都不戴頭盔。頭盔本來是作戰時的一種最基本的防護裝備,但是秦國軍隊規定一律不準戴頭盔。所以歷史上稱他們為“科頭”。由于“科頭”不戴頭盔便敢殺入敵陣,史籍上也稱他們為“科頭銳士”。從這些“科頭銳士”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秦軍的勇猛和善戰了。
在一號坑以北20米處,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二號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騎兵、車兵和混和兵種組成的軍陣。他一共由四個小的單元構成。這四個單元可以有機的構成一個大的軍陣,也可以分開成四個獨立的小的軍陣。它能攻能守,反應迅速,自我保護力強,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反應最快速的一支部隊。在二號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立射俑、騎兵俑、鞍馬俑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從二號坑中出土的將軍俑。將軍在軍隊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處處顯得與眾不同。將軍俑頭戴雙卷尾長冠,冠帶在頸下結繩并下垂胸前。將軍俑所戴的冠叫“冠”冠上兩邊本來插有兩支黑色的尾,因為據說是一種性情勇猛、善斗的鳥。將軍俑身穿雙重戰袍,戰袍外面的鎧甲形制特殊。雙肩及前后胸用彩綢扎成的花結,象征我們現在所說的軍工章。這個將軍俑胸前佩帶著兩朵花結,就表明他曾經立了兩次功。他所穿的鎧甲以肚臍眼為界,肚臍以上是上片壓下片;肚臍以下是下片壓上片。這樣是為了彎腰方便,便于指揮作戰。這個將軍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說明秦軍中將軍的待遇還是相當好的,也反應了早在秦代時,男子就有了將軍肚。這也就是將軍肚的起源了。從這個將軍額頭上深深的皺紋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經沙場鍛煉的指揮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如何作戰。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騎兵俑和鞍馬俑也出土于秦兵馬俑的2號坑。這個騎兵俑的裝束與車兵俑和步兵俑有著明顯的區別。他頭戴著一頂形制講究的小皮帽,在帽子兩側還帶扣,緊系于頜下,他身著胡服,這種服飾的特點就是胸部右側開叉。騎兵俑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并沒有披護,手上也沒有護甲。下身穿一件小皮裙。騎兵俑特殊的裝束完全是從騎兵作戰的需要而設計的,這樣有便于騎士上下馬方便。古代對于騎兵的挑選有著嚴格的標準,不亞于我們現在挑選飛行員。秦時明文規定,騎兵的身高必須在1.73米以上,體重不得超過75公斤,年齡也要在40歲以下,同時要體質強健,反應機警,行動敏捷。這個騎兵俑符合了當時選拔的標準。秦代對戰馬的選擇也是有規定的,要求戰馬的高度必須達到1.33米,這一鞍馬正好符合了這個標準。它耳若削竹,看起來非常機警;眼若懸鈴;粗大的鼻孔和發達的胸肌表明這匹馬善于奔跑;從它微張的嘴唇可看出,它共有6顆牙齒,說明它當時正處于青壯年時期。在陶馬背上雕有鞍墊,鞍的兩端微微揚起。以前人們認為馬鞍的出現始于西漢時期,但秦俑坑陶馬鞍的發現就說明我國在秦代時已使用馬鞍了。陶馬鞍的出現使騎兵的雙手得以解放,有效的增強了騎兵的戰斗力。有人說東方藝術講究群體美,而西方藝術追求個體美,秦俑的美在于它的氣勢和它的群體美。其實秦俑并不知是講究博大,它對個體形象的塑造也是細致入微的。秦俑不僅面部表情各異,而且小到手指紋都刻劃的非常精細。
接下來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秦兵馬俑的發髻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發髻,它是將一頭長發很規律的辮在一起,在發梢處結成一個蝴蝶結。發髻在頭的右上方。之所以將發髻結在右方,是因為秦人非常的崇尚右。他們把這一概念也體現在發髻上,這在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發髻還給我們一種積極向上,精神振奮的感覺,仿佛使我們看到了2000多年以前的人們已經有了很強的審美觀了。
三號坑位于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處。它的面積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一共出土了四馬、一車和68個陶俑。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與一、二號坑完全不同。一、二號坑是按實戰軍陣排列的;而三號坑則是面向內相向夾道式排列。他們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一、二號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長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號坑中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是一種用于儀仗的兵器,證明這里可能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三號坑如果從它的建筑布局來看,主要由車馬房、南北廂房組成。車馬房位于俑坑的中部,面對坑道的東門,這樣便于車馬進入。而北廂房位于俑坑的北部。在北廂房內發現了朽骨一堆,殘鹿角一件,證明它是一個活動前占卜或禱告的場所。南廂房位于俑坑的南部,它從東向西依次排列著廊坊、俑道、正廳和偏房。它們都有武士俑分立于兩邊,其中以正廳的警衛最多。這里可能是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這一點也就完全證實了三號坑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軍幕。秦俑坑當中既有“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于帷幄之中”的將領,可見當時思慮嚴密,布局嚴謹了。
秦俑坑不僅是一座不朽的藝術寶庫,而且還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庫。當時青銅鑄造業已是十分發達,制造出了各種精良的武器裝備,這也是后來秦軍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銅劍了。“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這把青銅劍已歷經了2000多年,但是表面并沒有生銹,至今仍然是鋒利無比。在它剛剛出土時,專家們曾經用它一次劃透了20張紙。即使現在的玻璃刀想做到這一點也決非易事。經過鑒定,發現它表面有10—13微米的鉻鹽氧化層。它采用了鉻鹽氧化技術。鉻鹽氧化技術有兩種:一種是電子鍍鉻,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明。另一種是化學鍍鉻,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發明出來了,這一點實在是令人嘆服!
秦俑坑中出土的這些兵器,有相當一部分顯示了當時兵器制造標準化已經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東西叫做銅簇,也叫做銅箭頭。它就是秦代兵器制造標準化的一個代表。它同一棱的三個面誤差不超過0.15毫米,而不同簇之間也不超過0.2毫米。這一點可以使我們看到,并不只是現代的許多行業中講求標準化、規范化,其實古人在很早就有了形范正的觀點。這些銅簇主要可分為大型與小型兩類。大型銅簇的鋌特別長,而鋌首也很大;而小型的銅簇它的鋌是圓形或三棱形的,將它們放入箭槽中便于瞄準。而且在空中呈流線形,阻力特別的小,還具有很強的平行性和穩定性,是秦代主要的兵器之一。
我們以上所看到的這些雄辯的說明了: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冶煉金屬加工工藝以及技術標準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經是世界第一流的了。好了,秦俑坑我們就先參觀到這里,下面我將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銅車馬展廳。
如果說秦俑坑是大中顯武的話,那么銅車馬展廳就是小里透文了。前者把我們帶入干戈相交的戰場,而后者則使我們感受到了舒適的宮廷生活。它們雖然都是秦陵的陪葬物,但是卻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1980年12月份,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的銅車馬。按照當時的發現的順序,它們分別被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它們都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個木槨裝著。因為年代的久遠,木槨早已腐朽了。其中一號銅車馬碎成了3000多片。經過專家們近8年的修復,于88年的5月1日正式對外展出;而二號銅車馬當時已碎成1555片。經過2年半的時間,又使它重新煥發出了當年的瑰麗姿彩。據考證,這兩乘車的體積均為真車真馬的1/2,它們處處都是依照真人、真車、真馬制造的。當時秦始皇曾經五次巡游天下,這兩乘車就是秦始皇車隊中的兩輛。當年,這兩乘銅車馬的出土曾經使多少人贊嘆不已!因此,它們也被人們稱為“青銅器之冠”。這兩乘車都是駟馬單轅,呈前后縱向排列。前面的一號車為古代的“高車”,也叫“立車”,因為乘坐這輛車要保持站立的姿勢而得名。一號車一共有1500余件金銀飾件,顯得華麗富貴。車上的華蓋直徑為1.22米。這個華蓋是敞開的,具有遮陽蔽雨的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向遠處眺望,還可以隨時對付突發事件。圓形的華蓋與方形的車廂體現了古人的一種“天圓地方”的思想。這輛車上還配備有大量的武器。在車廂的前面有一柄弩機,在車廂的前側和左側各有一個箭,共裝有62支銅簇。其中有四支平頭簇,可能是用來發射信號的。在車廂內的箭中還發現有盾牌一件。截止目前為止,它是首次發現的、秦代的',同時也是迄今考古發掘中出土年代最早的,而且是形狀最完整的青銅盾牌。這一切都鮮明的表明了一號車是用來保護后面二號車安全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二號銅車馬了。這輛車叫“安車”,因為乘坐這輛車溫暖舒適而得名。這輛車長3.17米,高1.06米;銅馬的高度為65—67厘米左右,身長為1.2米,重量各不同,最輕的為177公斤,最重的達到了212.9公斤;車馬人的總重量為1243公斤。這輛銅車馬的主體是由青銅鑄造而成,共有金銀飾件1720件,總重量達7公斤。其制作工藝之高超和造型藝術之精妙令人贊嘆不已。
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拉車的四匹馬個個耳若削竹,目似懸鈴,頭方肚圓,胸部肌肉發達,四條馬腿也穩健有力。中間的兩匹馬叫“服馬”,兩邊的兩匹馬是拉車的叫“驂馬”。馬的制作技術達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馬的項圈是由42節金與42節銀焊接而成。它的焊接點用24倍的放大鏡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金和銀的熔點不同,能把著兩種金屬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藝也是相當高的。馬的籠頭是用一根金管與一根銀管采用子母扣連接的形式制成的。在籠頭上有一根削子,將這根削子拔下,就可將籠頭完整的取下。我們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驂馬的頭上有一個穗形的瓔珞,它叫做“翥”,這是皇家車隊的特殊標志。由于是皇家車隊,因此要求它們行走起來必須平穩,于是在馬身之間以“脅驅”相隔。這樣,可使馬匹保持一定的間距,如果它們離的太近,脅驅就會扎疼它們。我們再來看一下二號車上的華蓋。華蓋的面積為2.3平方米,最厚處為4毫米,最薄處為2毫米。發現它時,它已碎成了199塊。但在修復時,發現華蓋是一次燒鑄而成。這個華蓋就像一個龜殼一樣,俗話說的好:“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遠長壽。這個車廂是由前馭式與后乘式兩部分組成。后乘式里邊非常寬敞,人在里邊可以坐臥憑依,非常舒適。在后乘式前面以及左右兩側各有三個車窗,門開在后面,門窗都是可以靈活啟閉的。
車窗上有許多小孔,這樣不僅可以用來調節空氣,而且可以在車內看到車外的景物,在車外卻無法看到車內的情況,設計科學、合理。車輪上的輻條共有30根,象征一個月的30天。我們再來看一下安車上的馭手。他頭戴“冠”,表明是一個將軍級的人物。1984年時,為他開車的就是一個中央首長。因此,安車上這個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置疑了。這個馭手俑身后佩帶著一把劍,劍鞘與劍是連在一起的,拔不出來。這是因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別是荊軻刺秦王以后,他更害怕有人暗殺他。因此馭手俑佩帶的是假劍,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嚴,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擔心被暗殺了。這輛車的時速可達每小時35公里。當時秦始皇的車隊是虎羆開道,豹尾在后,氣勢浩浩蕩蕩。但是秦始皇當時乘坐的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安車。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的車隊共有“九九八十一”輛車,而秦始皇乘坐的,則是由六匹馬駕轅的一輛純金的金根車。它可能也被作為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說不定到不久的將來便會發現。希望到時候各位能夠再來一睹皇家車隊的迷人風采。謝謝大家!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導游詞篇五
青島葡萄酒博物館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延安一路中國(青島)國際葡萄酒街,毗鄰中山公園、動物園和青島山炮臺遺址等島城景點,是青島市市北區人民政府為提升中國(青島)國際葡萄酒街文化品位,推動城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于20xx年投資建設的集科普教育、收藏展示、旅游休閑、文化交流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特色博物館,也是以葡萄酒為主題的地下博物館。
青島葡萄酒博物館依托延安一路人防工程改建而成,占地面積8800平方米,館內分別設有天然葡萄園、器皿展館、流程展館、商務會館、歷史展館、國際館、中國館等主題展區,和葡萄酒銀行、世界酒吧、酒神、酒窖、神泉、休閑茶座區、酒莊大道、互動區。
新增了的酒鼻子、中國葡萄酒產區地圖、釀酒葡萄標本、滿天星等新的互動環節,提高了參觀的知識性和娛樂性。博物館用文字、圖片、影像資料、燈光、實物和雕塑等形式生動展示了葡萄酒的`淵源演變和生產工藝,再現了葡萄酒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魅力。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導游詞篇六
今天我去了參觀活動的第三站——上海航海博物館。上海航海博物館很大,一共有三層,里面展出了很多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古今船模,這些船模做得真的很精致、很逼真。此外博物館還展出了古代用來捕漁的真船,很像我在菲律賓看到的最簡單的螃蟹船。展出的船模中最大一艘是木制船,由真船改造,有三層樓那么高,好氣派呀,我還上去拍照留影了呢!
船在以前是運輸貨物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博物館里有一個展廳專門放映造船過程,還展出船上的主要設備,我看了覺得人類真聰明真偉大,能發明這么好的交通工具。為了體現船的功能,航海博物館還展出了很多古時候用船運輸的各種物品,有瓷器、銅器和絲綢,真的很珍貴。
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模擬體驗艙。模擬體驗艙就是一個模擬的船體駕駛艙,里面的設備是模仿真船制作的,有方向盤、儀表盤,窗子就是一個大屏幕,屏幕下方是黃浦江,兩邊是黃浦江兩岸的江景,最神奇的是模擬艙會配合屏幕上的江水輕微晃動,這時只要你戴上立體眼鏡,兩手把住方向盤就會感覺你真的把船開起來了。真高興我今天當了回船長,這種感覺和我昨天體驗開火車一樣奇妙。
一出航海博物館我就迫不及待地問爸爸下一站的參觀內容——上海玻璃博物館,我好期待啊!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導游詞篇七
博物館的
導游詞
如何介紹比較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導游詞,僅供大家閱讀參考!各位來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張裕酒文化博物館。
馳名中外的名產-----張裕葡萄酒!大家要了解中國葡萄酒生產的歷史和風俗,老張裕無疑是第一勝地,在咱們現在就去參觀張裕酒文化博物館。
張裕公司創辦于清光緒年。它是真正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傲。
祖籍廣東的張弼士先生,他在煙臺東山,西山購地近千畝,從歐洲及國內各地,引進了優質葡萄品種120多個,并與笨的葡萄品種實行嫁接,獲得了成功。為了釀成優質的葡萄酒,張弼士先生多方尋訪優秀的釀酒師,他的遠見卓識和開放意識,感動了奧地利駐煙臺領事巴保,擔任了張裕的釀酒師,成為張裕歷史上一段佳話。同時,張先生又以巨資從歐洲購進了大批橡木酒桶,修建了譽滿中外的地下大酒窖,窖上建了三層樓房,成為當時煙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國際葡萄 葡萄酒局,對張裕公司在發展葡萄和葡萄酒事業上作出的出色貢獻,給與了高度評價,并頒發給我市一枚“1987國際葡萄和葡萄酒年“榮譽紀念證章。國際葡萄 葡萄酒局局長羅伯特 丁洛特先生說”全世界被授予“國際葡萄酒城“稱號的城市到1987年底已有40哥,而獲榮譽證章的到現在只有2個,張裕的產品完全可以喝世界名牌相媲美。。。。。“好了,咱們已經來到了張裕酒文化博物館,關于張裕的情況先介紹到這里。
好了,現在請大家隨我一同前往博物館的大廳參觀,我們邊走邊談一下張裕公司及博物館的現狀。張裕公司現在已發展成為以葡萄酒釀造為主,裕品牌目前為中國葡萄酒行業第一品牌,現在我們所看的博物館始建于1992年。該館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該館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史料詳實,堪稱行業博物館之精品。我們走進的這個大廳是個綜合大廳。它以三塊浮雕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不同歷史時期,影響張裕發展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請大家隨我一同參觀。
這就是張裕公司的創始人,著名的愛國華僑張弼士先生。由于家鄉受災,他18歲時只身遠走南洋,先后從事過建筑,礦物,船運,藥材,等產業,逐步發跡。被人們稱為億萬富翁。
旁邊這位是張弼士先生的親侄子張成卿。他是張裕公司的首任總經理,并兼土木工程師,翻譯等數職。
那位是晚清著名的戊戌變法領導人之一——康有為先生。他先后于1917年和1927年兩次來訪公司,并留下兩手
詩詞
。這一首詩是他1927年來訪時留下的。感興趣的話,大家可以閱讀一下。這位是張裕公司聘請的獸人外國酒師巴保先生。他出身于奧匈帝國的釀酒世家,為公司工作了18年,19xx年因歐戰爆發被召回國。
這位是酒師張子章先生。巴保先生歸國后,張子章先生擔任公司酒師職務。他也是中國第一代葡萄酒師的代表之一。
這位是徐望之先生。20世紀30年代時任中國銀行煙臺支行行長。1934年1938年間擔任張裕公司總經理。在他任職期間特別重視先進技術及優秀人才的引進,他是張裕歷史轉折時期的重要人物,關于他們幾位的情況后面還有詳細介紹。 請大家繼續參觀第二塊浮雕,這邊請。這幅圖案主要表現的是張裕公司在19xx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的獲獎證書。在這次盛會上,張裕公司的白蘭地,味美思,雷司令,紅葡萄酒獲得金質獎章。由此,張裕公司的科涅克白蘭地改稱為“金獎白蘭地“。
這位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他19xx年來訪公司,并為公司親筆題詞“品重醴泉“。它主要包含兩層含義,既藏樣了張弼士先生實業報國,愛國興邦的崇高人品,又肯定了張裕美酒的優良品質。
這是張裕百年地下大酒窖。一會兒,您可以親自到酒窖中體味它的傳奇色彩。 這第三塊浮雕式1992年在張裕公司百年大慶前視察公司,并為公司親題“滄浪欲有詩味,醞釀才能芬芳“。既贊揚了張裕有豐富的企業文化和一流的產品,又揭示了百年張裕質量第一的經營之道。
由于張裕公司對工作及世界葡萄酒業的巨大貢獻,1987年,國際葡萄 葡萄酒局命名張裕公司所在地煙臺市為“國際葡萄 葡萄酒城“,這是當時酒局居住哪個羅伯特 丁格特先生正在向俞振聲市長頒發城徽的照片。
這個商標就是張裕公司的注冊商標,它是同行業中第一個全國馳名商標。 大家請看這邊的環形區域,它記錄的是張裕公司從1892年建廠至今,這1xx年來發生的大事記,對面兩塊銅板上記錄的是公司歷屆主要領導人的姓名及任期。您感興趣的話,一揮兒作自由活動時,可以過去看一下,現在請大家隨我繼續參觀歷史廳。
歷史廳主要是以圖片及實物的形式,想大家講述張裕公司從建廠初期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的發展歷史。
這個模型是張裕百年大酒窖地剖面模型。您可以在這看一下,待會再到大酒窖中親身感受他地神奇。現在請各位朋友隨我繼續參觀影視廳。
影視廳主要是以投影地形式介紹張裕公司地企業文化,以及產品地生產工藝流程等情況。您可以坐在這欣賞一段我們為您播放地影片。
請大家繼續隨我參觀現代廳。現代廳主要向大家展示地是張裕公司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地成就及發展情況。
這塊展板介紹地是新中國成立后來到張裕公司視察地領導人及來訪時間。 這是一臺投幣自動釀酒機,您在這邊投一枚3元硬幣,在那邊就可以取到一杯芳香醇厚地白蘭地。它主要演示地是張裕公司白蘭地地生產工藝流程。大家可以親自嘗試一下。這四臺背投電視主要是介紹張裕公司干紅,干白,起泡酒,三鞭酒地生產工藝流程。
好了,請大家繼續參觀字畫廳。這里主要韓式地是來訪地名人留下地墨寶,有康有為,張學良,劉海粟,吳青霞,歐陽中石,啟功等名家大家。張裕公司共有300多副名人墨寶,這里僅展示出30多幅,愛好書法地朋友可以仔細揣摩一下。
現在我們來到地是珍品廳,這里主要展示地是張裕公司獲得的獎牌,獎章,獎狀,獎杯,證書等榮譽證章,以及國內外友人饋贈地實物 現在請大家自由參觀,然后我們去參觀地下酒窖。
請大家隨我下去看看。各位朋友請注意腳下,這個螺旋式地樓梯比較陡,共有41級,請大家注意安全。樓梯建成這個樣子,是為了保持窖內地溫度。這個酒窖曾是遠東最大地地下酒窖,距今已有1xx年地歷史了。酒窖使用面積1976平方米,深7米,低于海平面1米,一個世紀了,仍然 沒有滲漏,而室內溫度常年保持在12度到18度,也就是說酒窖是恒溫地,為了葡萄酒地釀制提供了理想的條件。這個酒窖地修建被中外建筑學界譽為建筑史上地一個奇跡。
這里一共有八個拱洞,如今酒窖中的橡木酒桶還如當年那樣陳列著,其中100多年地酒桶還有100多個,是建窖之時從國外進口地,其他地不論大小,都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制造地。這里地拱洞交錯連環,有如迷宮,無人指點難以找到出口。
我們現在看到地是8號洞,這個洞中主要存放公司有代表性地年份酒,及儲存瓶式發酵地產品。接下來地是7號洞,大家可以注意看一下,每個大木桶地端面上都有編號。、大家往上看,上面有一個木塞,塞住了桶口,裝酒,倒酒地時候,都要通過這個桶口。大家也看到了,這些桶這么大,人工倒酒,裝酒很不方便,那么,工人們采用地是什么辦法呢?——酒泵輸送!地上有一根管子,大家看到了吧?窖頂上有一個個小方洞,倒酒,裝酒地時候,拿下塞子,連接酒泵地管子從洞口伸進桶里就可以了。為什么用橡木桶呢?因為酒本來是沒有顏色和香味地,用橡木桶裝了一段時間后,就有了與橡木相同的香氣和顏色了。在這呆了這么久,大家一定聞到了一股怪味,這是酒地酸味!據說因為這種酒味有保健作用,所以常年在酒窖地工作人員不容易感冒。
各位朋友,在酒窖中間地這三個大桶,是1894年制成地,每個桶容量足有15噸左右,是我國最大地,最早地橡木桶,也是亞洲最大地橡木桶,人們習慣地稱讓他們為“桶王”。他們是建廠初期用從國外購進地橡木板材并在窖內制成地,其桶齡距今已有百年。在19xx年巴拿馬太平洋玩過博覽會獲金獎地產品,就是在這三個大桶中釀造出來地。
大家可能要問,酒窖中會不會有老鼠呢?絕對不會!因為酒窖按不同的季節殺菌,每年地7 ,8, 9月為梅雨季節,每月殺菌一次,主要用硫磺,煙熏和殺蟲藥噴。
這是5號拱洞,現在把它開辟稱酒吧,專供來賓及游客品酒之用。您可以坐下來親自品味張裕美酒。不過各位可別忘記品酒時,要先觀其色,其次嗅其香,再次品其味,這樣才能品出張裕真正地味道來。經過這道旋轉樓梯之后,我們又回到了大廳。
各位朋友,整個博物館地參觀就到此結束了,現在給大家半個小時地活動時間。半個小時后,我們在門口集合。
歡迎到鄭王陵遺址博物館參觀。我館是依托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韓故城東城鄭王陵遺址而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鄭王陵遺址博物館是我市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處文物旅游景點。
鄭王陵遺址博物館位于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部鄭國貴族墓地北側。整個鄭國貴族墓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對整個墓地進行了鉆探普查,發現墓葬分布極為密集,墓葬總數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數量在全國已發現的春秋墓地中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國同期墓地中極其罕見,可用無臥牛之地來形容。特別是規格多樣的車馬坑群的發現,在春秋墓地中尚無先例。如果將車馬坑大面積的發掘,其盛況將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以來又一處現場展示我國古代光輝文明的盛大舞臺。
在我國古代,由于認識上的局恨性,人們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么等級的生活,死后也按這個等級進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xx年8月開始發掘,是目前發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時期帶墓道大墓。南墓道總長20.85米,北墓道長10米,葬具形式巨大,為三槨一棺或重棺。在全國已發掘的春秋諸侯墓中,三層槨極為少見。《莊子.天下》及《荀子.禮論》均云:“天子棺槨七重,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此墓三槨二棺,正與記載相符,從而印證了這是一座鄭國國君墓。
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實用葬車。而且車輛形制多樣,裝飾各異,均為拆車葬。目前在南墓道內已發現多種車40輛,在北墓道5輛。這些車絕大多數都有棕紅色的漆。
綜觀中字大墓不計陪葬坑3號車馬坑中的葬車,墓道中車輛總數45輛,車輛之多在我國目前已發掘墓葬中為最多。是難得一見的春秋車輛奇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車輛中發現了象牙龍飾車、青銅飾車、骨雕車、象牙飾車、樓車、漆繪花紋車等珍貴車輛,多屬全國首次發現,完全與《周禮.春官.巾車》中所記載“王之五路”相對應。這些車輛是目前發掘中所發現的最高級別、最為考究的鄭國車輛。
鄭國國君為伯爵,按周代禮制,其國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這座墓葬既有寬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車中又有寬大的車輛,與鄭國諸候國的地位不相對應,反映的是這位國君已經“僭越”不服周禮的客觀現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號與2號車馬坑內的葬車數量加在一起,其車輛總數可能超過百輛,這對于當時號稱“千乘之國”的鄭國來說,無疑是太奢侈了。但從另一側面說明了此國君在位時可能也是鄭國比較強盛時期。在此墓東側約7米的地方最近發現1座總長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發現的鄭國墓中第二座帶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國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發現這里是韓國的鑄鐵遺址,韓滅鄭后在都城內興建的大型官營作坊,在此大挖大燒鄭主墓破其風水的歷史場景,刻意體現了改朝換代后韓人懼怕鄭人復國。在此墓的南邊,有一些韓國殘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5號車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東南約10米,坑中葬4馬車1輛,2馬車2輛,馬8匹,犬1條。馬骨被壓在車體之下,馬匹側躺放置,頭向西,1號車為儀仗類的大車,放在坑的中間,2號車與3號車都是小型游獵車。另外,犬骨斜爬在3號車廂上,有明顯的掙扎痕跡,形象十分生動可憐。
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級貴族墓葬,作為葬具的木質棺槨均已腐朽,依其遺跡可知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銅器片。從故城中已發掘的10余座中小型車馬坑的情況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級別才能殉葬1輛車,個別殉葬4輛車,這種級別的車輛都沒有發現任何裝飾品,這和國君所陪葬的車輛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了它們的級別和地位是明顯不同的。
整個鄭國陵區從1999年發現至今,共探明不同規模的車馬坑達23座,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長寬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于中字型大墓西側的3號車馬坑長13.5米,寬11.5米,深7.5米,面積幾乎是1號車馬坑的2倍。20xx年3月開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時發現車輛非常密集,現暫停清理,開始挖砌坑底防滲過洞和四周防滲墻,目前防滲工程已竣工。該坑葬車數量可能在30輛以上。20xx年發掘的1號車馬坑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新鄭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和中大夫級貴族墓展示廳,并對陵區進行了綠化和建設,以車馬坑群的展示為主要特色,車馬坑群數量眾多,葬車多樣,在這樣一個極為有限的區域內有如此多的車馬集中,不能不說是一個罕見的奇觀。它構成了我國截止目前春秋時期葬車最多,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成為以軍陣形式隨葬的淵源,比聞名中外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早400多年。
1號車馬坑是我國目前發現春秋時期葬車最多的車馬坑。它的平面呈長方形,口長10.4米,寬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兩道供古人上下的腳窩,內葬多種豪華、實用、形式多樣的車輛22輛和許多馬骨。春秋戰國時期,一坑多車制似乎已成為一種更新穎、更時髦的追求。鄭國1號車馬坑葬車眾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規律一般為車輪摘掉后側靠在坑的四壁,馬匹殺死后平鋪坑底,車體則放在馬匹之上,摘下的車飾、馬鞍、馬蹬、馬銜等活動車馬具放在主墓內,這與其它列國車輪不摘,馬匹放在車轅下的葬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可能與鄭人的觀念有關,推測應是墓主人對珍貴的車馬占有權的充分體現。
1號車馬坑內的葬車車體是斜靠西壁分三排縱向相互疊壓放置的,東邊的車體依次疊壓西邊的車體,絕大多數車輪上都有兩根加固的輔撐,這些車輛都是實用車輛,目前已發現37個車輪側靠在四邊坑壁上,輪子的外立面(軹端)向里,輪子的直徑大多數為1.4米左右,有30根左右的輻條,有兩個車輪直徑很大,約1.7米,可能是大型車輛用輪。坑內車輛斜靠西壁向東分三組依次斜壓,北組8輛,中部7輛,南組7輛。共22輛。
由于車輛擺放密集,為了展出和保護車輛,馬骨只做了部分清理。初步分析,這些馬均是殺死后平鋪在坑底,馬身上再放置車輛軀干,馬匹頭西尾南側躺放置,肢體依次疊壓,分東西向4組,每組約12匹,另外,按一輛車兩匹馬來推算,此坑內22輛車應埋有44匹馬。
在5號車馬坑中我們看到了一具十分生動的狗骨。此坑的東北角19號車處也有一狗骨。可見犬是鄭國車馬坑中不可缺少的配置。
這座馬坑面積雖小,但葬車眾多,車輛大小有異,裝飾豪華,做工甚為考究,極具觀賞與展示價值。經專家考證,這兩座車馬坑和中字型大墓中的葬車全是木質的實用戰車,車的表面施有棕紅色漆。由于車輛擺放密集并相互疊壓,多數車的車底與后門尚沒有清出。
車在我國有著很早的使用歷史,它的發明者一說是黃帝,一說是夏禹時的大臣奚鐘,據說,他們是看到風吹著圓形的蓬草在地上不停地滾動,而觸發了靈感,發明了車輪,造成了第一輛車。這樣,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已出現了車子,由于車的機動性強,沖鋒起來銳不可擋,所以,它一出現,主要使用于作戰。作為戰車,限于當時的生產水平,車子是很少的,滅紂的牧野之戰,武王直接統帥的戰車不過才300乘(1乘就是1輛),跟隨的方國也不過才4000乘,卻一舉打敗商紂王統帥的幾十萬軍隊,取得了滅商戰爭的勝利。因此,商周時期,戰車的多少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和家庭軍事權力的標志。即所說的“百乘之國”、“千乘之國”、“萬乘之國”。
考古中所見到的車的遺跡,多是商代晚期到戰國時期的。這時期由于等級制度的限制,有身份的貴族坐車,一般平民不準有車,有車不坐,為當時的社會習俗所不容。這時期的車馬成了顯示身份地位的重要標準。身份越高所擁有的車越多、越豪華,平時乘坐它,戰時用于作戰,主人死后也可將其隨葬,鄭國貴族以大量車馬隨葬,不僅反映了鄭國人高超的造車技術,同時也反映出鄭國貴族身份地位高及崇尚武勇,偏愛車馬的世風。
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實物資料的不足,鄭國之迷還有許多沒有揭開。在鄭王陵博物館的東南部還有3000多座墓和幾十座車馬坑,隨著文物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研究的深入,難解的鄭國之迷將逐步被揭開,同時也將會有更多更好的文物向社會各界展出。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導游詞篇八
遼博館藏文物名天下,其中以書畫特別是晉唐宋元書畫、歷代絲繡,東北地區考古發現,特別是遼瓷,古地圖與歷代貨幣、甲骨、青銅器、碑志較為著名。館藏書法精品有樸實秀碭的傳世珍寶晉人書《曹娥詩辭》,剛勁挺秀的唐歐陽詢《夢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書千字文》,歐氏真跡堪稱廖若晨星,歷年為書家之典范。另外,還有已成為傳世孤本的唐武則天時弘文館鉤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和唐狂草派創始人張旭《古詩四帖》等,以及兩宋時期皇帝趙佶、趙構、趙昚祖孫三代流傳下來的真跡。其中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高宗趙構《書曹植洛神賦卷》兩幅作品,處帝王之尊,頗具神韻。大詩人陸游八十歲時的《自書詩帖》爐火純青,草法蒼勁豪邁,堪稱詩書雙壁。
繪畫精品有中唐開元年間周昉之《簪花仕女圖》,其筆下仕女“曲眉豐肌,艷麗多姿”,使人不僅能從中領略其高超的藝術水平,也深刻地體味到了唐貞觀年間上層貴族們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林木陰森山巒起伏,官員待渡,意境幽遠”。顯現出中國畫的絕佳境地,被稱為劃時代之杰作,宋徽宋摹;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通過對虢國夫人等貴婦人游春的描述,顯露楊貴妃家族驕奢,圖中精巧構思,精美的筆法,為后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寶。
至于館藏之元、明、清書畫更是風格各異,流派紛呈。這些藝術珍品中的一部分是愛新覺羅·溥儀,這位清朝末代皇帝從北京攜至長春,于偽滿州國垮臺時散佚,而后輾轉得歸遼博收藏。
刻絲又名緙絲,是一種通經斷緯,正反面紋樣相同的藝術織作。遼博收藏的北宋《紫鸞鵲譜》、南宋名家朱克柔運絲如筆的刻絲力作《牡丹圖》、《山茶圖》等品藝高雅,堪稱世界奇技。
館內藏品中尤為富于地方特色的還有遼代瓷器,它們大多出自墓葬之中,遼瓷源中原制瓷工藝,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特風格,形制依契丹族習俗,適應游獵騎牧生活,有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三彩海棠式盤、碟等。可謂豐富多彩。至于遼代帝陵出土的遼圣、興、道宗三代帝、后哀冊,有漢文和契丹文兩種,鐫刻精細,保存完整,為海內僅存珍寶。
館藏青銅器亦頗為豐富,既有考古發掘品,又有傳世佳品,遼寧出土的青銅器中,禮器多同于中原而兵器,用器則頗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在古地圖類藏品中有明朝的萬歷年間李應試本刻本利瑪竇繪制的《兩儀玄覽圖》,由八幅組成通屏世界地圖,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科學成果,明、清兩朝得以據此進一步認識世界。
遼博非常重視陳列展覽,《遼寧歷史文物專題陳列》以中國通史為經,以地方歷史為緯,依遼寧地區重要考古資料為據,采取重點文物專題組合的形式,以突出遼寧地方特色為宗旨。以舊石器時代的營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以及商周至秦漢以后各時期以漢族為主體,包括匈奴、鮮卑、高麗、契丹、女真等諸民族的文化遺存為內容,構成一個具有鮮明地方特點和豐富多采的古代文化陳列體系,得到了專家學者及廣大觀眾的欣賞和好評。
遼寧省博物館有著較好的基礎和廣闊地發展前景。為了進一步適應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遼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九五”重點建設項目中,已將遼寧省博物館新館的建設工程納入規劃,于1998年在市政府廣場內破土施工,作為世紀性的形象工程,遼博新館建成后將對推進遼寧文博事業的發展,擴大對外文化交流,豐富和繁榮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導游詞篇九
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廣東省博物館,我是導游xxx.
廣東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文明路中山大學舊址。1957年籌建,1959年開放。占地面積2.9萬平方米。廣東省博物館位于文明路,包括三個部分:博物館展館,一大舊址,魯迅博物館。博物館展館本身,是一個嶄新的建筑,與它旁邊的一大與魯迅博物館形成兩種很迥然不同的風格。郭沫若為廣東博物館題名。
該館藏品以地方文物為主,共12.4萬多件,有陶瓷、字畫、端硯、金木雕、錢幣及出土文物等。一級藏品300多件。珍品有全國僅有的宋代陳容墨龍圖,以及清代猴王端硯,北宋熙寧元年(1068)白釉釋迦牟尼像。
《廣東近代史》陳列,展品1244件。反映了從戰爭到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廣東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以及洋務運動時期廣東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和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還介紹了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和同盟會的成立及其在兩廣發動的多次武裝起義,著重表現了辛亥年“三?一九”廣州起義和武昌起義。
鐘樓,原來是清代廣東貢院的一部分;19后改為兩廣速成講習所,兩代優級師范學堂;19改為廣東文藝優級師范學校;1924年易名為廣東大學;1926年改為中山大學。鐘樓正門是拱形園柱廊,樓的前半部為兩蹭,后半部一層,整座樓為磚木結構,其平面似“山”字形。因樓的四面都裝有時鐘,故名鐘樓。鐘樓與它前面的廣場被譽為是“革命的大本營”。中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在這個鐘樓的禮堂召開的。現在已恢復當時大會時的原狀,主席臺上懸掛孫中山像和中國黨旗,臺下左右為中央臨時執行委員席,代表席六排有編號和姓名。遙想當年,廣州是革命根據地,鐘樓禮堂和廣場成為國共兩黨領導人經常出席群眾集會的中心場所,譽為“革命的大本營”。再看看過去的照片中的'小樹,現在已長成,為這個革命的搖籃遮風雨。鐘樓還曾是現在中山大學的前身,鐘樓二樓西側面是當年中山大學校務室,會議室和魯迅先生的臥室兼工作室。所以這里還有魯迅先生身前的擺設,從他年少時求學的三味書屋,到后來的上海的居所擺設,以及各種木刻,魯迅先生在各個時期的文學創造思想,整個思想歷程的變化。
該館先后與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澳門賈梅士博物院聯合舉辦了《石灣陶瓷》、《明清廣東法書》、《廣東先秦出土文物》、《蘇六朋書畫》、《廣東唐窯址出土陶瓷》、《廣東出土晉唐文物》等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