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一
漓江位于華南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屬珠江水系。漓江發源于“華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嶺漓江見聞貓兒山,那是個林豐木秀,空氣清新,生態環境極佳的地方。漓江上游主流稱六峒河;南流至興安縣司門前附近,東納黃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稱溶江;由溶江鎮匯靈渠水,流經靈川、桂林、陽朔,至平樂,匯入西江,全長437公里。從桂林到陽朔約83公里的水程,稱漓江。
桂林山水以其獨特,秀麗而被世人稱頌。而桂林的山水美最美是漓江。漓江是世界上最美的畫廊,是中國風景線上的一顆明珠,是桂林旅游的高潮所在。
如詩如畫的漓江發源于興安縣的貓兒山,流經桂林、陽朔,至平樂縣恭城河口。由桂林至陽朔的83公里漓江,像一條青綢綠帶,盤繞在萬千峰巒之間。奇峰夾岸,碧水縈回,景色十分秀美。沿江田園錯落分布,也是觀賞人文民風的佳處。
游覽漓江、有一個絕妙之處,就是不愁天氣變化,因為不同天氣漓江景色有不同特點:晴天,看青峰倒影;陰天,看漫山云霧;雨天,看漓江煙雨。甚至是陰雨天,但見江上煙波浩渺,群山若隱若現,浮云穿行于奇峰之間,雨幕似輕紗籠罩江山之上,活像一幅幅千姿百態的潑墨水彩畫。正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絕妙漓江泛秋圖”。
12篇作為一名優秀的導游,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導游詞,導游詞具有注重口語化、精簡凝練、重點突出的特點。那么優秀的導游詞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廣西景......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二
榕杉湖景區,是一個風景旅游點,位于廣西桂林城中央,是一個水體相連的連心湖。她以陽橋為界,東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長的榕樹,杉樹而得名。風景名勝榕杉湖景區橋西為榕湖通桃花江,以湖巖生長古榕樹得名;橋東為杉湖,連漓江,因湖這長有杉樹命名。
榕湖、杉湖原為唐代建桂林城時的護城河。水面面積16公頃,呈葫蘆狀。泛舟湖上,可盡覽城區諸勝。榕湖、杉湖原名鑒湖、陽塘、陽橋塘,位于桂林市中心中山中路中段,陽橋兩側。
榕杉湖景區,是一個水體相連的連心湖。以陽橋為界,東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長的榕樹,杉樹而得名。榕湖常與杉湖一起合稱榕杉湖。
自清代始,富紳名士紛紛于湖岸邊結廬而居。如今大多故居已了無蹤跡,僅余存李宗仁官邸和桂廬。北斗橋位于榕湖,東連湖心島,西連古南門,橋形布局走向按北斗星分布,故名北斗橋。橋面欄桿全部用房山高級漢白玉打制,是廣西目前最長的漢白玉橋。
日月雙塔座落在杉湖中,日塔為銅塔,位于湖中心。兩塔之間以18米長的水下水族館相連。銅塔所有構件如塔什、瓦面、翹角、門拱、雀替、門窗、柱梁、天面、地面等均由鋼材鑄鍛而成,并以精美的銅壁畫裝飾,整座銅塔了三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銅塔,世界上最高的銅質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
日月雙塔是廣西桂林兩江四湖夜景重要的景色之一。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三
廣西有很多美麗的景點,比如說:欽州三娘灣景區、蓮花山、北海銀灘旅游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導游詞,請閱讀!
各位游客朋友,你們好!歡迎來廣西南寧旅游,我是此次歡樂北海銀灘游的導游員,我姓劉,大家可以叫我小劉。
在我身旁的是我們的司機---張師傅,張師傅是一名具有十年駕齡的老師傅了,駕車安全放心。
我們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此次旅程中若大家有什么疑問及困難都可以找小劉尋求幫助,同樣呢,也希望大家能支持我們的工作,謝謝,提前祝大家旅游愉快!
現在我們的旅游車正向著名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北海銀灘駛去。
利用這段時間,我給大家介紹北海銀灘的概況。
北海位于北海半島南面,北海市區東南面,距市中心約10千米。
北海銀灘原名叫“白虎頭沙灘”“龍虎銀灘”,可這些民字顯得比較俗氣,于是,北海市人民的政府最后選定了“北海銀灘”這個名字。
“北海”這個名字點明了位置,“銀灘”這兩個字也顯文雅。
因為銀灘的沙子二氧化硅含量很高,在陽光下,會顯現一片銀白色,銀光閃閃,稱之為“銀灘”是最恰當、最貼切不過了。
1990年11月23日,江x視察北海并游覽了這片海灘,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1991年正式對外開放,1995年被評為全國35個“王牌景點”中最美的休憩之地之一,2000年被評為國家4a景區。
像北海銀灘這樣大面積的海濱銀灘,并不多見。
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稱之為“中國第一灘”,前國家主席楊尚昆譽之為“天下第一灘”,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稱贊其實“世界少有,中國僅有”。
那么,銀灘為什么會獲得如此之多的美譽呢?它的特色可以概括為“灘長平、坡度緩、沙細白、水溫靜、浪柔軟、無鯊魚”。
這個特點呢,我們的游客朋友呢,可以親身體驗并查驗一下這個特點概括的對不對。
現在我們的車子來到了度假區的一個功能區----海灘公園。
請大家隨我下車,觀賞“亞洲之最”的巨型不銹鋼球體雕塑----《潮》。
記得要把貴重物品及需要用的物品隨身攜帶哦。
在我們前方,有個大圓形雕塑,那就是亞洲第一大的音樂噴泉雕塑——《潮》。
大家有20分鐘自由觀賞與拍照留念時間,待會20分鐘后我們繼續前往下一個功能區。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蓮花山旅游區觀光旅游,我是景區導游員***,今天能與大家共游蓮花山,感到非常高興,我將竭誠為大家服務,希望今天的蓮花山之行,能給您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走進蓮花山,我們不但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學到了修身養心的知識,聆聽人與自然的交響,更是在一座文化的寶山、智慧的海洋中暢游。
現在我們來到了蓮花山最具特色的景點——蓮花山碑林,我們的祖先摩崖詠懷,勒石銘記,為中華大地憑添了無數人文勝景。
這座吞古納今的碑林,為千秋萬代鐫刻了一部立體的文化巨著。
蓮花山碑林始建于1994年,于2002年秋竣工,占地面積三萬平方米,以整座山為基址,依山就勢興建而成。
山是一座碑,碑是一座山,碑林前有三座高高矗立的門碑,山下的圓形碑廊周長360米,8條旋轉上行的碑廊匯通到山頂的碑閣,形成了全國罕見的一組球面建筑群。
這些錯落有致的仿古式建筑,綜合了南北建筑風格,造型獨特,氣勢恢宏。
蓮花山碑林容碑一萬塊,收刻了儒、釋、道、醫、武、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以及各民族文化精華,將歷代藝術珍品、民間收藏品、歷代書法、繪畫代表作、當代名家墨跡、出土文物描圖、著名科學家肖像、科學發明圖解等,包容兼收,分類概括。
蓮花山碑林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碑林,那么它都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碑林的總體設計以整座白猿山為主體,這樣的構造既富有動態感,又能體現出碑林的雄偉氣勢。
其次,碑林的內容匯集了古今中外文化精粹,既繼承儒釋道醫武的精華,又融匯了時代的特色;既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又體現了時代創新精神,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積極作用。
第三,碑林巧妙地將端莊、高超的書法藝術和精湛的.繪畫技巧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碑刻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滿足了不同文化層次的需求。
第四,碑林所征集組刻的大型系列作品,不僅歷史跨度大,而且內涵極其豐富。
比如《論語畫解》刻石53塊,《法界源流圖》95塊,《淳化閣法帖》98塊,《中華名匾》100塊,《浮圖大觀》105塊,《周易畫傳》448塊,《五百羅漢圖》500塊。
碑林的刻碑采用的是陽刻、陰刻相結合的手法,比如臉部和外露的皮膚全部用陽刻,這種刻法能達到反差效果,使圖像變得更生動、逼真。
碑刻的不同刀法,還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色調。
碑林所刻的人物及書畫,線條流暢,虛實分明,毫發纖真,受到書畫家一致的高度評價。
碑林的石材選用河南“皇坑”出產的石灰巖青石,這種青石石質細膩,顏色均勻,歷經千年仍能保持完好。
其中最難開采和制型的是大碑,蓮花山碑林得到的重9噸以上的大碑都是幾經周折從深山中開采,再千里迢迢運回來,其中,中心閣碑整體高9.1米,重達50噸,碑林外的主門碑中,主碑“蓮花山碑林”高9.8米,重達73噸,兩座副碑高7.8米,重各達40噸。
我們現在看的是一號長廊——儒家文化,主要有《四書》、《茶經》、《論語畫解》等作品。
其中《論語畫解》是由臺灣當代著名畫家江逸子在孔子誕辰二千五百周年時精心繪制,從孔子《論語》中選取51則語錄和《大學》、《中庸》的各一則語錄,配以工筆人物畫,繪制而成《論語畫解》,闡發儒學大義,筆法細膩,形象生動,圖文并茂。
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傳孫女孔德懋女士稱贊此舉乃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好事,并欣然題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二號碑廊——釋家文化,主要有《金剛經》、《心經》、《無量壽經》等佛家上乘經文。
三號碑廊——道家文化,主要有《道德經》、《玉皇心印妙經》等。
其中《老子出關圖》是我國著名畫家黃迪杞經過三次反復修改的作品;還有《八仙過海圖》。
四號碑廊——醫學文化,主要有歷代名醫畫像、《神農本草經》、針炙圖、中藥圖譜等。
其中歷代名醫圖共有160幅,是我國最全、最多的一套名醫圖。
中藥圖譜收刻了常見中藥圖共200余塊碑。
五號碑廊——武學文化,主要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諸葛兵法》、《三十六計》等古時候有名的兵法,以及我國從商朝時期至清朝時期每個朝代的兵器、士兵服飾,還有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武術,如少林內廊秘法、李氏太極拳等。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四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桂平西山!我是你們的導游,叫我小韓就好了!大家在旅途中要注意安全哦!我們先了解一下桂平西山的基本情況吧!今天我們來到的桂平西山,是座落于北回歸線上的佛教名山,又名思靈山,因在桂平縣城西約1公里處而得名。桂平西山主景區總面積約有13.47平方公里,海拔678米,是全國七大著名西山之一,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國家地質公園、廣西十佳景區。西山,被子譽為“南天第一秀山”、“秀蓋南天”,從南梁王朝設桂平郡治于西山起,逐漸成為游覽勝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西山風景秀南天”之稱,素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圣”五絕而著稱。
西山古樹參天、濃蔭蔽日;流泉飛瀑、怪石嶙峋;寺廟樓閣、錯落其間;摩崖石刻、相映成趣;名庵古寺、高僧駐錫。其中老八景“官橋秋柳、云臺曲水、忠勇松濤、碧云石徑、龍華晚眺、乳泉琴韻、古洞仙蹤、飛閣月明”久富盛名。新八景:”靈湖疊翠、險峰朝陽、哄橋鼎泉、長峽會仙、龍亭觀日、棧道懸碧、松海聽濤、濂溪飛瀑”聞名遐邇,西山腳下,黔、郁雙江交匯,東塔回瀾,南屹荔鄉白石青峰,西羅叢福地,西北大藤峽谷江流,綠色明珠,北豎金田起義豐碑,瑤山風情,處處詩境如畫,是“游蹤來絕頂”的旅游勝地和佛教圣地。
現在我們見到的就是西山的正大門了。看,它是如此的端莊典雅,千百年來始終如一地迎接著國內外的游客。其實,西山有三個門,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第一個而已。讓我們繼續走下去見證其中的神奇吧!
大家看看旁邊的風景,知道為什么西山被譽為“南天第一秀山”“秀蓋南天”嗎?這是因為它的第一個特點——林秀。人們都說西山的`樹有“兩多”:一是數量多,光是百年以上的古樹就有1500多株,植被覆蓋率98%以上;二是種類多,西山上的樹種多達300多種,其中高大長壽的龍鱗松是西山特有的樹種,除了安徽的黃山就只有我們桂平西山有。
很快,我們就走過了另外兩個門了。看見那里的洗石庵了嗎?我們過去瞧瞧吧!西山的其中一個特點是佛靈。桂平西山是廣西最完整的佛教圣地,是全國十三大佛教圣地之一。廟宇“洗石庵”,又稱下寺。佛家認為,西山之石,身居瘴鄉,需雨露洗刷,因名洗石庵。歷代文人墨客贊賞西山詩詞對聯四千余首,內塑觀音、地藏、文殊、普賢神像,三帝殿供彌勒大佛、關公和山墻線刻神佛菩薩像88幅。清順治三年(1576年)建。依山構筑,自東南而西北,依次為山門、三帝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闊3間,進深3間,臺梁式構架,硬山頂,脊飾回字紋雕花,黃琉璃瓦蓋。這里的佛當然要比別的地方“靈”了。所以,到了西山,如果大家愿意,就多拜拜這里的佛吧,它將使你得嘗所愿,心想事成!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舍利子吧?大家坐下來了解一下西山的舍利子的神奇吧!
文檔為doc格式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五
廣西省玉林市鹿峰山風景區既有華山之險,又有泰山之奇,更有黃山之美。山上奇峰疊出,溝壑深幽,樹木蒼翠,一壁千仞,古藤直瀉,鳥語花香,山回路轉。使您遐想聯翩,心曠神怡,既驚嘆歷史的天造地設,更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鹿峰山位于興業以東,距縣城18公里,鹿峰山自然景觀特點主要表現為奇、幽、險、壯、秀五個方面,景區由龍泉巖和鹿峰山石林公園兩大部分組成,人文景觀主要有李宗仁屯兵遺址、北帝閣、華龍泉、華龍。
沿石級往上攀登,有一傾斜寬闊的大廳,地面涌起一從從石柱、石蘑菇,洞壁上有石帳、石簾,似舞臺上的立體布景。再沿石級而上,又有一半圓形傾斜大廳,景物更加繁多,有如百葉窗簾,工整雅潔;有如繡花雕刻,千姿百態;有如田園阡陌,更有一處仙人床、仙人椅和幾個仙人的腳印。
鹿峰山是巖溶石山,峰從起伏,草木茂盛,綠水青山,景色迷人。龍泉洞口就在山腳下,該洞由眾多的.喀斯溶洞及地下河構成,長1200百多米,洞內似一個旋轉形大殿堂分上下兩層,下層水洞中,一條清溪蜿蜒而流,彎彎曲曲約1000多米,水底為沙石,可淌水游覽,溪水清澈,深不過膝。沿溪而行,景色萬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六
陽朔十里畫廊位于廣西陽朔月亮山,因沿路風景秀麗,如詩如畫,被稱為陽朔十里畫廊。
十里畫廊為陽朔自助旅游必去之地。坐在竹排上漂流而下,欣賞美好山水。沿途群峰競秀,綠野煙村,更有抱樸園這類知青四合院的以及龍潭古村等文化景點點綴其間,返樸歸真,再現了遠古文明之典型。其他景點有海豚出水、火焰山、龍角山、青厄風光、古榕美景等山石勝景。
十里畫廊月亮山景區有諸多山峰是罕見的攀巖圣地,許多國內外攀巖高手都曾來攀巖,并以此為榮。眾多攀巖場中,又以月亮山洞、羊角山峰、穿巖峰、金貓出洞山等最為著名,可謂經典線路。當年美國總統卡特來陽朔游覽,他從打前站的'保鏢們那里得知,十里畫郎有許多小景特別有趣,坐汽車會一晃而過。卡特聽后,臨時向接待人員提出改變游覽方案,借了幾輛自行車漫游了十里畫郎。
為此,政府于2000年專門修建一條近10里的自行車道、觀景臺、休息亭等以供游人自由觀賞沿途風景。當地百姓稱其為卡特風景道。
十里畫廊是陽朔最美一段風光,空氣很好很清新,而且沿路都是美景。推薦徒步或租自行車騎行。
十里畫廊的故事很多,大自然是最偉大的藝術家。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七
廣西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是中國唯一一個沿海自治區。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廣西著名景點
導游詞
。象鼻山又稱象山。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這一百看不厭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匯合處。山形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臨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與象身之間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則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洞內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愛國詩人張孝祥、范成大和陸游的作品最為有名。陸游雖然沒有到過桂林,但對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詩和信札寄給當時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則“命工刻與崖石,與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腳有石級小路通上山頂。山頂平展,綠樹成蔭,當年太平軍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頂的東端有明代的實心磚塔,因嵌有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塔身好似圓形寶瓶,又像劍柄,又有人稱之為瓶塔或劍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創與唐代的云峰寺,寺內陳列著太平天國的歷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這里原來還有個開元寺。唐代的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漂到海南島,在北歸的途中,經過桂林時,居住于開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講法傳經。可惜古寺早廢,只留下這座佛塔敘說當年盛事。象鼻山,景色優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標志,最令中外游人喜愛。
漓江屬于珠江水系,發源地在桂林北面興安縣境內的貓兒山。貓兒山是史稱五嶺之一的越城嶺主峰,海拔2238米,號稱中南最高峰,漓江由貓兒山下的涓涓細流匯集而成興安縣境內至今還保留著秦始皇時期修建的“靈渠”,它是中國第一條人工運河,史稱“興安靈渠”,它把漓江的水和湘江的水連接起來。湘江在湖南境內,屬于長江水系。大自然賦予了它特定的方式。大家都知道,“世上無水不東流”是因為地球西部地形高,東部地形低所造成的,但惟有湘江的水是由南向北而去,漓江的水由北向南而下,所謂“湘漓分流”、“相離而去”,漓江故此得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另外漓江的“漓”字,在
字典
里面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大概也是漓江名稱最佳的含義。漓江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起過重大作用,靈渠開鑿之后,它溝通了嶺南與中原的聯系,對秦王朝統一中國的大業,以及對桂林乃至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有深刻的影響。在前面右側臨水的山壁,有幾根懸垂倒掛的鐘乳石柱,它們形態嵯峨,形神兼備,仿佛像幾條飲江的巨龍,它們的身子,隱藏在山壁內,只有龍頭向著水面。第當春夏水漲,龍頭便會吐出雨露。傳說這幾條龍是天帝派它們到漓江邊來采集桂花香精的。很久以前這些山坡上長滿了桂花,那沖天的香氣直貫天宮,引得嫦娥也想偷偷下凡,天帝為之震怒,于是派來了這幾條神龍,要把這桂花的香氣全部吸盡帶回了天宮。誰知道神龍到了這時原形被這里的景色迷住了,它們不僅沒有帶走人間的桂花,反而引來了天庭的雨露,它們把雨露傾注在崖壁下的潭里,從此這個潭就叫沉香潭。沉香潭的水灌溉了漓江兩崖的四方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的桂花樹枝葉長得更加繁茂了,漓江八月兩岸到處都是桂花香,怪不得人們都把這片地方叫桂林呢!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桂平西山!我是你們的導游,叫我小韓就好了!大家在旅途中要注意安全哦!我們先了解一下桂平西山的基本情況吧!
今天我們來到的桂平西山,是座落于北回歸線上的佛教名山,又名思靈山,因在桂平縣城西約1公里處而得名。桂平西山主景區總面積約有13.47平方公里,海拔678米,是全國七大著名西山之一,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國家地質公園、廣西十佳景區。西山,被子譽為“南天第一秀山”、“秀蓋南天”,從南梁王朝設桂平郡治于西山起,逐漸成為游覽勝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西山風景秀南天”之稱,素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圣”五絕而著稱。西山古樹參天、濃蔭蔽日;流泉飛瀑、怪石嶙峋;寺廟樓閣、錯落其間;摩崖石刻、相映成趣;名庵古寺、高僧駐錫。其中老八景“官橋秋柳、云臺曲水、忠勇松濤、碧云石徑、龍華晚眺、乳泉琴韻、古洞仙蹤、飛閣月明”久富盛名。新八景:"靈湖疊翠、險峰朝陽、哄橋鼎泉、長峽會仙、龍亭觀日、棧道懸碧、松海聽濤、濂溪飛瀑”聞名遐邇,西山腳下,黔、郁雙江交匯,東塔回瀾,南屹荔鄉白石青峰,西羅叢福地,西北大藤峽谷江流,綠色明珠,北豎金田起義豐碑,瑤山風情,處處詩境如畫,是“游蹤來絕頂”的旅游勝地和佛教圣地。
現在我們見到的就是西山的正大門了。看,它是如此的端莊典雅,千百年來始終如一地迎接著國內外的游客。其實,西山有三個門,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第一個而已。讓我們繼續走下去見證其中的神奇吧!
大家看看旁邊的風景,知道為什么西山被譽為“南天第一秀山”“秀蓋南天”嗎?這是因為它的第一個特點——林秀。人們都說西山的樹有“兩多”:一是數量多,光是百年以上的古樹就有1500多株,植被覆蓋率98%以上;二是種類多,西山上的樹種多達300多種,其中高大長壽的龍鱗松是西山特有的樹種,除了安徽的黃山就只有我們桂平西山有。
很快,我們就走過了另外兩個門了。看見那里的洗石庵了嗎?我們過去瞧瞧吧!西山的其中一個特點是佛靈。桂平西山是廣西最完整的佛教圣地,是全國十三大佛教圣地之一。廟宇“洗石庵”,又稱下寺。佛家認為,西山之石,身居瘴鄉,需雨露洗刷,因名洗石庵。歷代文人墨客贊賞西山詩詞
對聯
四千余首,內塑觀音、地藏、文殊、普賢神像,三帝殿供彌勒大佛、關公和山墻線刻神佛菩薩像88幅。清順治三年(1576年)建。依山構筑,自東南而西北,依次為山門、三帝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闊3間,進深3間,臺梁式構架,硬山頂,脊飾回字紋雕花,黃琉璃瓦蓋。這里的佛當然要比別的地方“靈”了。所以,到了西山,如果大家愿意,就多拜拜這里的佛吧,它將使你得嘗所愿,心想事成!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舍利子吧?大家坐下來了解一下西山的舍利子的神奇吧!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巨贊法會,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駐錫西山龍華寺,曾撰文贊美西山許多佛緣故事,預言西山僧尼日后可名揚天下,奇事出。法師預言,果然應驗。桂平西山真的出了一個蜚聲中外的女活佛。俗稱為龍姑,法號為妙虛的釋寬能的大師。
一九九0年一月十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廣西桂平西山洗石庵住持釋寬能法師去世,火化后得三顆結晶體為舍利子。“這是我國解放后首次人體火化得到的舍利,也是史料記載的第一個尼姑火化后的生身舍利”。此后, 海內外不少友人都到桂平西山尋覓釋寬能的生平及其身后的舍利子. 有點佛學常識的人都知道,舍利子乃是世間極為罕見之物,是德行較多的和尚圓寂火化后才有,妮舍利子尚屬首次發現。據佛教《法苑珠林》一書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圓寂火化后曾有舍利子,之后的2500多年時間中,公有屈指可數的幾位高僧火化后有舍利子。而女尼火化后有舍利子,釋寬能老法師實為佛教史上第一人!怪不得她在桂平、廣西乃至海內外僧俗各界享有那么高的聲譽,怪不得人們都說西山“佛靈”了。
既然來到佛家勝地,就讓我和大家大概地講一下佛教吧。首先大家要知道什么是佛嗎?用幽默一點的說法,是從字的結構方面闡述:佛是一張弓,兩把利劍豎當中,旁人問我是誰,我是和尚老祖宗!這種說法雖然幽默、詼諧,但它至少說明了佛在社會的地位是非常霸氣,非常有征服力。其實用通俗的語言說的簡單明白一點,佛就是如來,如來就是佛,但是如來不是單指一個佛,而是佛的總稱,比如說:釋迦牟尼如來佛,阿彌陀佛如來佛,佛就是如來,如來就是佛!佛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也就是說佛明白了整個世界和天地間的一切生死奧妙,成為了宇宙的主宰,所謂:天地之間,唯佛獨尊,也就是這個道理。據說,信佛可以使你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無苦無悲,可以令你心胸開朗、心如明鏡、心歸凈土。
了解了這么多,相信大家也不枉來一趟啊!讓我們繼續走下去,了解更多的西山的神奇秀美吧!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八
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歡迎來到三江風雨橋。
侗歷史悠久,文化古樸燦爛,民族風情濃郁。侗的寨子,別具一格,與眾不同。大多數的侗寨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凡侗人聚居中地區,有河必有橋,橋上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
位于廣西北部與湘黔兩相接的三江,是以侗寨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縣。侗占全縣人口54%以上。三江縣城,本身非常普通,無甚特殊之處,絕妙的景致是在縣城附近的侗寨;而最負盛名,使得三江縣聞名中外的,是坐落在三江縣城古宜鎮北面20公里砟林溪馬安寨林溪河上的程陽橋。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建于1916年,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筑中的藝術珍品。
這座橫跨林溪河的木石結構大橋,有5個石砌大墩,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橋的兩旁鑲著欄桿,好似一條長廊;橋中有5個多角塔形亭子,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雄偉壯觀,氣象渾厚,仿佛一道燦爛的彩虹。它的建筑驚人之處在于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有長凳供人憩息。游人坐在凳上向遠處放眼,只見林溪河蜿蜒而來,橋的兩邊,茶林滿坡,翠木簇擁;田園耕地,農夫勞作;河邊水庫,緩轉灌溉。1965年詩人郭沫若到些一游,興奮之余,不但為程陽橋題名,而且還賦詩盛贊:“艷說林溪風雨橋,橋長廿丈四尋高。重瓴聯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載茁新苗。何時得上三江道,學把犁鋤事體勞。”詩和橋名均刻成碑立于橋頭。
奇特精巧的風雨橋,高大雄偉的鼓樓,別具風格的民居,映著青山綠水,組成了一幅幅秀麗的風俗畫卷。程陽不僅以風雨橋而聞名中外,程陽八寨的風景是濃縮了侗文化的精華。在程陽橋旁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一架架巨大的水車的慢慢轉動,車水之聲不絕于耳;不遠處的侗家吊腳樓依山傍水,鱗次櫛比,連成一片,層層而上,難怪懂得人文旅游真諦的老外來到程陽,往往一住就是三五幾天,甚至十天個把月,慢慢觀察體會侗家人的生活習俗,探究侗民間文化的存在。
今天的游覽到此結束,歡迎下次再來。
位于廣西中部的柳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
從考古發掘到的文物來看,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生活著“柳江人”。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稱柳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設龍城郡。
柳江繞著柳州市區回流,北岸城中心三面環水,形成一個巨大的“u”字,古籍稱其為“三江四合,抱城如壺”,故又有“壺城”之稱,也有人將它形容為一個“巨大的天然盆景”。柳州市區內外由石灰巖構成的奇山峻峰拔地而起,千姿百態,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自然景觀,而且柳州氣候溫和,四季長青,任何時候都很適合旅游。
柳州,是廣西最大的工業城市,是西南地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全市現有工業企業2100余家,有4家企業進入國家500強,有11家進入國家大型企業行列。全市現已形成了三大支柱產業:即以微型汽車和中噸汽車為主的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業,以工程機械和通用機械為主的機械制造業,以鋼鐵和有色金屬及深加工為主的冶金為業。以這三大支柱產業和輕工、化工、造紙、建材等主導產業為龍頭,柳州已經初步建立起涵蓋30多個行業、4000多個品種的現代工業體系,擁有“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柳汽、“桂柳工”、“解放”柳特、“金嗓子”、“兩面針”、“花紅藥業”、ovm預應力錨具等一批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
柳州國民經濟整體上呈現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20__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27.8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2%,名列全區第一。其中,工業增加值達到79億元,增長1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9.36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同比增長52.5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370億元,同比增長6.0%。
柳州,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區域性交通樞紐,是全國唯一擁有大區鐵路局總部的非省會城市。鐵路網絡直接聯通湘、渝、黔、滇、粵五省市,是溝通大西南與華東、中南、華南地區的鐵路樞紐。
柳州,是中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桂海高速和梧州至貴州高速公路在柳州交匯,209、322及323國道在這里會合,柳州已經被高速公路網絡所圍合,向南4個小時可以直達海岸港口,向北可以貫通中、西部腹地。
柳州白蓮機場達到國家4d級標準,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等航線。柳州擁有國家一級口岸,五級航道,全年可無障礙通航300噸級船只,上溯可至貴州,下航可達香港、澳門。
柳州交通便利、區位優良、物產豐富,素有“桂中商埠”之美譽,歷來是中南和西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經濟區位上,柳州東臨粵、港、臺等經濟發達地區,南接北部灣、東南亞等高速發展地區,西靠云、貴、川,北抵長江中下游,由此形成背靠中南、西南,面向東南亞和東部沿海的有利區位。柳州商貿活動頻繁,各類商品批發市場健全,供需兩旺,物流通暢。具備建設大市場、發展大商貿、搞活大流通,構建區域現代物流中心的良好地理和區位優勢。
柳州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先后與45多個國家與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柳州正在成為一片充滿希望、充滿商機的投資開發熱土。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九
桂林是典型的山水城市,自然山水是構成桂林城市的基本元素。新建和疏浚的“兩江四湖”工程,真實地體現了“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美妙景致和“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詩情畫意。兩江四湖景區是指漓江( 市區部分 ) 、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構成的環城風景帶。風景帶已開發三個主題景區即:以木龍古渡、古城墻為主景,寶積山、疊彩山為背景,體現城市文化的木龍古水道景區; 以山林自然野趣為特色的桂湖景區;以體現“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山水城市空間特征為特色的榕、杉湖景區。三個景區的園林綠化,或亭、臺、樓、閣、園林建筑和名人雕塑,或名花、名草、名亭和桂林山水詩廊,均可讓人感受到桂林的天生麗質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榕湖、杉湖景區
位于桂林市中心,北與中心廣場毗鄰,東與漓江隔路相望,繁華的中山路穿過湖區,是桂林城中開放式的休閑步行公園。榕、杉湖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時期:當時為人工開掘的城南護城運河,稱為南陽江,元代稱為鑒湖,明代城池擴建,成為內湖。自明代起,成為桂林文化活動的中心。先后建有中國臺灣巡撫、名士唐景崧的五美堂別墅,清代大詞人王鵬運的祖居西園,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官邸、桂系將領白崇禧桂廬,教育家馬君武的宅居等。
知音臺
位于杉湖北側,象鼻山旁,以中國古代琵琶造型為主要構架,輔以園林小路、涌泉、溪流、古樹名木,構成—幅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優美意境。溪流的源頭小山立有南宋詩人“桂林山水甲天下”詩作者王正功的銅像。
杉湖雙塔
建于杉湖東南側。 41 米 高的 9 層銅塔升騰湖中,與之相伴的 35 米 高的 7 層琉璃塔屹立于杉湖島上,兩塔通過 18 米長的水下水族館連接。銅塔所有構件如塔剎、瓦面、翹角、斗拱等均由銅材鑄鍛而成,創造了三項世界之最,即最高的銅塔、最高的銅質建筑物、最高的水中塔。琉璃塔的裝飾手法富有中國傳統韻味。雙塔互相輝映,成為城市中心的旅游新景觀。
日月灣
位于杉湖北部,小廣場上塑有“杉湖十子”浮雕。清代此處建有“補杉樓”,詩人龍啟瑞、朱琦、彭昱堯等“杉湖十子”曾在此吟詩作賦。浮雕由接塊花崗巖精雕細刻而成,極佳地體現出,中國古典文化的意蘊。
陽橋
地處中山中路中段,跨榕、杉兩湖,是桂林古城南來北往的要道。始建于宋朝,名叫青帶橋,又名通濟橋,宣和年間呂源重建,后又多次重建改建。明洪武年間,桂林知府焦仲才乃以石建,更名陽橋。今天的陽橋是20 世紀末重建的,參照梵蒂岡大教堂的維特馬爾橋設計,長 37 米 ,寬 50 米,橋型風格端莊大方,簡練有致。陽橋的南北兩個橋孔早洞是地下過街通道,里面雕琢有反映桂林歷史人物浮雕組圖。
玻璃橋
位于陽橋之西,為榕湖景區的觀光橋,是我國第一座采用特種水晶玻璃構架的實用性橋梁。橋長 22.4 米 ,橋寬 2.64 米,無論是外部立面、雨廊屋頂還是橋面,均以工藝精致、造型考究的水晶玻璃為建筑構件,柱頭、欄桿等橋梁構件和飾件也是用水晶玻璃專門熔鑄的。橋廊為歐式風格。不論遠望近觀,水晶玻璃橋都顯得晶瑩剔透,可愛迷人。
榕城古蔭
是榕、杉湖的精華景點。生機勃勃的古榕和歷經滄桑的古南門交相輝映,互相呼應,令人頓生思古之幽情,感受到生命的頑強和生生不息。古榕植于宋代,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近旁的古城門,亦建于宋代,是當時桂林古城南邊的一座城門,稱威德門。周邊參天樹木給人以城市森林之感。
黃庭堅系舟處
芙蓉廊
位于榕湖南岸,與大榕樹遙遙相對,清代此處是桂林著名畫家羅辰的故
居“芙蓉池館”所在地。榕溪橋地處榕湖飯飯店東面,緊鄰白崇禧故居,西與桂林圖書館相銜。橋型脫胎于中國著名古橋趙州橋,簡潔沉穩,欄板及拱圈均由漢白玉雕刻制作,橋拱中心的龍頭雕塑,雕工細致,氣宇不凡,橋底則雕刻了翩然飛舞的鳳凰,祥云纏繞,追求龍風呼應的傳統境界。
桂湖景區
桂湖是西清、寶賢、麗澤三湖的統稱。南宋末年,為抵御蒙古軍隊的進攻,桂林修筑城池。在修建城墻時,于其外開挖壕溝,因其三段水面臨近古代桂林的西清、寶賢、麗澤三個城門而得名。今日桂湖景區已成為名花名木、名亭名橋博覽園。
解放橋
解放橋地處市區漓江中段。在宋朝,便建有一座浮橋。 1939 年建鋼木桁架橋梁,名為中正橋。 1944年,中正橋毀于日軍野蠻的炮火。解放后重建此橋,命名為解放橋。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社會經濟的發展,原橋已不能滿足漓江兩岸來往的需要。 1999 年 12 月 15 日桂林市再建解放橋。新解放橋采用跨空腹廂形連拱沒計,橋長為 284 米 ,橋寬為 45 米。橋面寬闊,結構新穎,一弧跨江,輕盈流暢,與環境甚為協調。大橋兩岸跨拱底噴繪有藍天白云圖案,為國內首創。東岸橋梁立交橋路段新辟了步行街,西岸匝道設汁成具有幾何風格的小園林,并有地下通道相連。大橋兩岸設置了綠化帶、造型燈柱、噴泉水帶等園林小品。臨水一側的玻璃棚、水幕墻跌水等營造優雅的氛圍,橋拱下人行道旁還設有銅馬群雕和親水平臺,沿著旋梯上橋,可佇立橋上觀看象山水月、伏波晚棹、訾洲煙雨、花橋虹影、七星伴月、獨秀擎籌著名景致。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十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賀州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xx。
黃姚古鎮位于廣西賀州昭平縣境內,地處漓江下游。一座座平地而起、翠綠雄奇的山峰如屏風一般,將古鎮與外面的世界隔離開來。也許正因為如此,黃姚近千年的原始風貌,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那一條條石板鋪就的古老街道雖歷經滄桑,在近千年的步履打磨之后,卻顯得更為平整光滑,泛著青光。黃姚盛產豆豉、黃精、酸梅等。黃姚豆豉在清朝被列為皇帝貢品,在民國時,遠銷東南亞。豆豉宴-是黃姚的一大特色菜系,游客到此如不品嘗,實為遺憾。近年來,黃姚古鎮的綺麗風光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游客。香港無線電視臺《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劇組專程到黃姚拍攝外景,現已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黃姚過去以商業著稱,金德街就是一條商業街,沿街兩側的老房子絕大多數都是昔日的店鋪。那些店鋪而今雖已閑置不用,卻仍保留著當時的痕跡,老舊的木頭窗戶上留著一個圓孔,是晚上關門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通道。
還有那一張張明清時期的香煙、藥品廣告,雖已殘破斑駁,卻仍然固守在-墻上-昭示著古鎮曾經的繁華與喧囂。穿過金德街就是迎秀街,經過街巷相連處的拱門時,細瞧一下就會發現青石板上有碗口大小、連成一排的小洞,據說這是當年安放閘門、防御外敵用的。
古鎮的房屋多為兩層磚瓦結構,雖沒有中原大戶人家那種恢弘氣魄,卻十分精美,磚雕、石雕、木雕都有很高的工藝水平。細看這些古老的房屋,梁柱,斗拱,檁椽,墻面,天花均雕梁畫棟,雖有了歲月的痕跡,仍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隨意走進一戶人家,便能看到上了年份的八仙桌還擺放著幾只用舊的瓷碗,精美的-雕花床上似乎還帶著臥床時的溫度。至于一些古老的服飾用具,如今雖已不再需要,卻仍珍藏在0的木箱里,帶著遙遠的記憶。老一輩人-樂于住在這些古舊的老屋里,即使新鎮已建有新房,也不愿搬走。正因為這些-懷舊的'老人們,古鎮才更顯得寧靜祥和,充滿了生活氣息。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十一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桂林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桂林市象山景區位于城市中心,它包括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三座山相距不過二三千米,瀕臨漓江,半枕陸地,半沉江流,山水相依,是桂林山水的精華。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秀,加之千年的開發游覽,早已成為一方旅游勝地,遠近文明。
早在隋唐時期,桂林城中諸山就留下了古人尋芳覽勝的足跡,吟詠贊美的詩篇。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更是出現過車馬為之堵塞的游覽盛況,那滿山遍布的摩崖石刻造像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在宋代桂林環城游覽水系中,三座名山更是重要節點,古人或由此乘舟,或系舟登岸,或泊舟山巖水洞,掃葉烹茶,把酒臨風,覽山水之色,探巖洞之奇。時移世易,滄海桑田,許多盛極一時的名山沉寂了,但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三座名山游覽之勝卻千年不衰。我們是否還記得,在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的后半葉,對桂林山水的集體記憶,或者說高度概括是什么?回答是“三山兩洞一條江”。與古人的文雅情趣相比,這樣的歸納或許過于直白,但它畢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代表了桂林山水的含義并主導著桂林的旅游,其中的“三山”就是指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
“三山”中的象鼻山位于桂林城南的漓江西濱,桃花江與漓江的交匯處,是桂林城的象征,桂林的城徽即以象鼻山為標志,也簡稱象山。象山海拔220米,高出水面55米,由3億6千萬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巖組成。山形孤拔陡峭,巖石古蒼。在象鼻與象腿之間有一水月洞,有如一輪明月靜浮水上,形成著名的“象山水月”。此景集清山、秀水、奇洞、美石、倒影于一體,成為歷代詩人吟詠不絕的千古題材,是游人至桂的必游之地。
“三山”中的伏波山位于桂林城中心東北部,孤峰突起,海拔213米,半枕陸地,半插漓江。山體高出平地63米,陡然直立,如刀劈斧削一般,尤其是臨江一面,給人以壁立千仞之感。漓江流經此地,被山體阻擋,形成巨大的匯流,古人取其“麓遏瀾洄”,制服波濤之意,稱其為伏波山。而民間傳說伏波山的得名則是因為漢代伏波將軍馬援曾于此山射箭退敵,削石試劍的緣故。
“三山”中的疊彩山位于桂林市中心偏北部,由三億六千七百萬年前沉積的石灰巖和白云質灰巖組成,石質堅硬,巖層呈薄層、中厚層及厚 層狀,一層層堆疊起來,如同堆緞疊錦,唐代文學家元晦因“按《圖經》,山以石文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因而將其命名為疊彩山。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十二
青秀山,原名青山,又稱泰青峰,位于南寧市東南面約五公里處的邕江江畔,有一處秀麗的青山,青山頂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這就是被譽為“南寧市的綠肺”——青秀山風景區所在。
青秀山,因林木青翠,山勢秀拔而得名。
最高峰鳳凰嶺海拔289米,占地近4.1平方公里,山上林木茂盛,遮天蔽日,清風吹過時,發出海濤般的聲浪,是青山著名的古八景之一松林聽濤。
景區內臨江山頂上矗立的九層寶塔叫龍象塔,俗稱青山塔,它是青秀山的象征,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共有九層,后被雷電擊塌了兩層,抗日戰爭期間政府擔心此塔會成為日機轟炸南寧的“航標”,就把它炸掉了。
到八十年代中期才重新修建。
它還是保留了明代建筑風格,青磚碧瓦,八角疊檐,塔有九層,高51.35米,塔基直徑12米,有207級旋梯,為廣西最高最大的塔。
登上塔頂,可眺望遠近一二十里的風光,南寧城景色更是一覽無遺。
峰巒起伏,雄奇秀拔,林木青翠,古榕參天;有巖有洞,巖幽壁峭,有石有泉,出泉甘冽。
面臨邕江,后倚群峰,氣勢雄偉,風景絕佳,素以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著稱。
與滿山青翠的樹木相映襯的是山腰上天池和瑤池這兩個巨大的人工湖。
天池面積達到一萬五千平方米,水深2-3米,池水波光粼粼,青松翠柏、藍天白云倒影水中。
池中小島建有宜棲亭和盼鵲亭,微風輕拂,正是上得山來的游人歇息的好去處。
山上有南寧市的佛教圣地——觀音禪寺,每當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便到此燒香拜佛,為禪宗寺,寺廟依山勢而建,修建有大雄寶殿,其內供奉有緬甸王室贈送的用一整塊緬甸玉雕琢而成的玉臥佛,還有我國手工雕刻最為精致的檀香木千手觀音佛像,東南亞最大的關公銅坐像,南寧佛教協會即在于此。
而大雄寶殿的所在地原是青秀山的古景之一的瑤池仙境,由于瑤池的水已干涸,于是在將此地擴建為大雄寶殿。
旁邊的桃花島內種植的桃樹均為30年以上樹齡,每當春分時節,便可觀賞桃花盛開的美景。
青秀山風景區包括鳳凰嶺,鳳翼嶺等18座山巒,海拔高度八十二米至二百八十九米,氣候宜人,奇山異卉,四季常開,古詩日:“青山四時常不老,游子天崖覺春好,我攜春色上山來,山花片片迎春開。
”在古代,青秀山已經是邕南著名的避暑游覽勝地。
青秀山風景區興建于隋唐,盛于明朝,湮沒于明末清初。
當時游覽面積一萬一千八百多畝,有青秀山八景之稱的泰青遠眺,餐秀觀園,山房夜月,夕陽塔影,子夜松風,江帆破浪,涼閣聽泉,沙浦漁燈。
由于長期失修,八景已經荒廢,被人們遺忘,只有各朝代留下的遺址和各種神話故事還流傳民間。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視風景區的建設,一九八六年,南寧市人民政府撥款開始重建青秀山風景區,首先重建了龍象塔,天池、董亭和望江亭游覽區面積達五百余畝,其中龍象塔,高九層,六十多米,登塔遠眺,可以從覽南寧全景,氣勢萬千,心曠神怡。
在各游覽區中,又新建了步云門、云天閣、塔影凌云、天外云香、花港曉嵐、青秀山房、倆宜亭、盼鵲亭、錦鱗戲波、荷花池、浩浩亭、古道等二十三個風景點,其中步云門、云天閣、如游覽此景,猶如步入云天,有騰云駕霧之勢,飄飄然如入仙境;直上云天閣,猶如入天堂,有置身異境之感。
各風景點各有自己的特色,引人入勝。
青秀山風景區于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正式開放,接待國內外游客。
經過不斷的修建和整理,青秀山將成為人們游覽憩息的場所,也是國內外游客到南寧旅游必到之地。
青秀山是南寧市重點開發的風景區,除保護和修復原有的古跡如董泉、擷青巖崖刻,石香灶等外,還新建了不少景點。
如泰國園就是南寧市與泰國孔敬市政府文化交流項目中互建的園林旅游景點,它由泰國建筑師設計,園內完全是泰國風貌,游人可到此親身體驗到異國風情。
青秀山新修建的大門氣勢不凡,風格獨特,為風景區增添了不少亮色。
青秀山正以日新月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十三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
我叫韓泰熙,是本船的導游員,我的左邊是我們的船長,右邊是乘務長。我們在此,對各位游客,表示熱烈的歡迎!
漓江是全國文明的示范景區,大家如果有什么困難和要求,可以隨時向我們提出來,我們一定會認真處理。好了,我們的船就要開了,我在此預祝大家一路順風,一切如意。
漓江綠的像一塊巨大的碧玉,靜得像一面鏡子。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這美麗的漓江,去欣賞這美麗的景色。船上不能吸煙,小孩不能到船邊上去。
各位游客,我們的船順江而下,不久就會看到黃牛巖景觀,這是中國第一批aaaa級景區。黃牛巖在漓江兩岸,磨盤山南,與碧崖隔江相峙,距離桂林約30公里。峽上多奇石,如碧蓮、獅虎、蝙蝠、黃牛群,因得名。漓江清流至此,急轉90度大彎,水流分為二,拍擊了各州渚,滾滾南去,民謠謂:“九牛對三洲,河水兩連流;五馬攔江過,雙獅滾繡球。”
現在請大家看我左手邊,這就是“大拇指山”,傳說是如來佛祖的大拇指變成的,大家可以在此隨意拍照。我們的船再走一會兒,就到了名不虛傳的“猴子吃仙桃”山了。好了,現在你們都看到前方有一塊巨石了嗎?是不是像一只小猴子,巨石旁邊還有一塊比較小的石頭,是不是像個桃子呀?這個猴子就是孫悟空,桃子就是王母娘娘的仙桃,所以這座山叫做“猴子吃仙桃山”。
漓江的景色也特別優美。春天,冰雪融化,山泉叮咚,夏天樹木茂盛,秋天瓜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現在我們到了駱駝山,大家看到我的右手邊,遠處的山峰像一排排駱駝,大家可以到船頂上拍照,小孩注意,小心別掉進水里。
終點站到了,謝謝你們的合作。讓我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一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十四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賀州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__。
黃姚古鎮位于廣西賀州昭平縣境內,地處漓江下游。一座座平地而起、翠綠雄奇的山峰如屏風一般,將古鎮與外面的世界隔離開來。也許正因為如此,黃姚近千年的原始風貌,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那一條條石板鋪就的古老街道雖歷經滄桑,在近千年的步履打磨之后,卻顯得更為平整光滑,泛著青光。黃姚盛產豆豉、黃精、酸梅等。黃姚豆豉在清朝被列為皇帝貢品,在民國時,遠銷東南亞。豆豉宴-是黃姚的一大特色菜系,游客到此如不品嘗,實為遺憾。近年來,黃姚古鎮的綺麗風光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游客。香港無線電視臺《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劇組專程到黃姚拍攝外景,現已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黃姚過去以商業著稱,金德街就是一條商業街,沿街兩側的老房子絕大多數都是昔日的店鋪。那些店鋪而今雖已閑置不用,卻仍保留著當時的痕跡,老舊的木頭窗戶上留著一個圓孔,是晚上關門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通道。
還有那一張張明清時期的香煙、藥品廣告,雖已殘破斑駁,卻仍然固守在-墻上-昭示著古鎮曾經的繁華與喧囂。穿過金德街就是迎秀街,經過街巷相連處的拱門時,細瞧一下就會發現青石板上有碗口大小、連成一排的小洞,據說這是當年安放閘門、防御外敵用的。
古鎮的房屋多為兩層磚瓦結構,雖沒有中原大戶人家那種恢弘氣魄,卻十分精美,磚雕、石雕、木雕都有很高的工藝水平。細看這些古老的房屋,梁柱,斗拱,檁椽,墻面,天花均雕梁畫棟,雖有了歲月的痕跡,仍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隨意走進一戶人家,便能看到上了年份的八仙桌還擺放著幾只用舊的瓷碗,精美的-雕花床上似乎還帶著臥床時的溫度。至于一些古老的服飾用具,如今雖已不再需要,卻仍珍藏在0的木箱里,帶著遙遠的記憶。老一輩人-樂于住在這些古舊的老屋里,即使新鎮已建有新房,也不愿搬走。正因為這些-懷舊的老人們,古鎮才更顯得寧靜祥和,充滿了生活氣息。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十五
三將軍墓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年11月,在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桂林防衛戰中,第31軍參謀長呂旃蒙、防山軍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桓、第131師師長闞維雍壯烈犧牲。1946年,國民黨政府建“三將軍墓”以示紀念,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題字。1982年重修,墓地呈葫蘆形,寬16米,長20米,占地320平方米。
憶昔亭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壯土墓旁,1946年建。以紀念抗日陣亡將士,撫今憶昔,吸取血的教訓,亦名紀忠亭。高7.5米,寬5.3米,長4.2米,面積22.26平方米,為磚柱、單檐、尖頂、青瓦、方形的仿古亭,中有石桌凳供憑吊憩息。
普陀精舍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門“超塵凈境”后的山坡上。原為普陀寺舊址,1959年拆除全部舊建筑,重新修建,更名“普陀精舍”。精舍為紅柱、粉墻、硬脊、翹檐、坡頂、綠瓦的2層樓閣式建筑。1層長17.3米,深12米,2層長度略小,總建筑面積約為400平方米。正屋開敝,樓上四面開窗,上有觀景廳。普陀巖崖壁前的天然石屏,“超塵凈境”山門、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萊等一組錯落有致的建筑,形成封而不閉的多變格局,登樓觀賞,城市風光、山林奇趣,各呈勃勃生機。
普陀石林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高9米,面積約150平方米,呈不等邊多邊形。相傳,唐代地方官員在這里選石進貢朝廷,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愛,視為“瑞石”,鐫刻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于其上,錢藏宮中。李靖出任桂州總管時,唐太宗囑咐他考查“瑞石”產地,得悉產于普陀山,敕命建慶林觀,并御書“慶林觀”賜額。普陀石林,林峰嶙峋,突兀崢嶸,最為奇美,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萊園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精舍前,普陀石林左側,建于光緒十八年(1892)。為亭閣式長廊,紅柱、坡頂、青瓦,長16米,寬6米,頂高6.5米,建筑面積96平方米。廊西有矮圍墻,可憑欄眺望城東佳景。山墻上有“小蓬萊”匾額,亭柱分懸著名教育家馬君武聯句:“城中佳境,常繞夢魂,嘆半世飄零,遂與名山成久別;嶺表舊都,屢經離亂,望故鄉英俊,共籌長策致升平。”
博望亭在普陀山天璣峰半山坳上,為鋼筋混凝土結構,8柱、單檐、翹角、綠瓦、長方形仿古亭,寬約4米,長10余米,面積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與米,深180米,面積2000平方米。宋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曾布,性喜訪奇,元豐二年(1079)發現并開發,辟為景點。宋劉誼《曾公巖記》詳載其事。曾公巖是個迷人的山體地勢配合,宜于近觀遠眺山前山后景物,俯仰顧盼,處處入畫。
棲霞亭在普陀山四仙巖口。始建于宋,名“簪帶”,劉克莊《簪帶亭》有“上列青林杪,憑欄盡桂州”之句·清代重建后易名“倚嵐”,后改“碧虛亭”,毀于抗日戰火。抗戰勝利后在原址建“棲霞亭”。1979年再新建,沿用“棲霞”之名。亭有月門,又稱“步月亭”。亭為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單檐方亭、面積25平方米。底層作售票處,上層為觀景亭。游人上下,若穿云步月,與碧虛閣對應。渲染了“天上人間”的意境。
玄武洞在普陀山北半山腰,與白鶴洞相連。洞口向西北,高5~6米,寬2~15米,深21米,面積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觀,為元代所建,明改名真武閣,后因避諱又改為玄武閣,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廢,抗戰勝利后重蓋,1989年拆除原格,重新修建。一偏一正,分別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結構,飛角、單檐,高6.5米。偏客南向,正閣西向,均有“玄武閣”匾額。從偏閣登10數級石階,達正閣,為8柱大廳,前可憑欄眺望普陀山麓秀色,后通白鶴洞,經四仙巖,達名聞遐邇的七星巖。透過閣樓南窗,可以看見明代浮雕《龜蛇合一》。
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水神,后為道教所信奉,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四神,其形象為龜或龜蛇相纏。這座浮雕,巧妙地利用巖石的天然色澤,雕成青灰色的龜、淡紅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龜,水母類,披甲,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表達了人民群眾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鶴洞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間,與四仙巖、玄武洞相連。洞高3~4米,寬6~7米,深23米,面積150平方米,呈圓管形。洞壁石紋如白鶴飛翔,洞中一石柱,如鶴腿,故有白鶴洞之稱。白鶴洞是從普陀巖、玄武洞進入七星巖的必由之路,地勢較高而曲折,且洞內幽暗,通過時自卑而高、由明轉暗,再出敝亮的四仙巖,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神秘感。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十六
各位嘉賓,游客朋友們:
歡迎大家來到梧州騎樓城-龍母廟景區的騎樓城、歷史文化長廊景點參觀旅游。我是本次旅程導游員(講解員),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我姓x,大家叫我小x就可以了。
我們即將進入千年梧州歷史之旅。梧州歷史文化沉淀深厚,民間藝術瑰寶處處閃亮。現在就考一下大家,中國第一部佛學專著是出自于哪里呢?海上絲綢之路有沒有經過梧州?魯迅筆下的金吊桶給陸榮廷看相又是怎么回事呢?大家且慢慢聽我給您道來。
梧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重要古城,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之稱。騎樓城就是梧州商貿極為繁華而在南中國具有不可動撼歷史地位的一個標志。各位現在看到的騎樓外表很新,其實每棟都有超百年歷史了。20xx年,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的發展,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騎樓城進行了舊城改造。翻新過后,騎樓共有560棟,22條騎樓長街,總長度到達了7公里那么長,總占地面積達到了1平方公里。現在,面貌煥然一新的騎樓建筑既不失傳統特色,又顯現時代風貌,成為梧州一幅幅旖麗的立體風景畫,特別是夜游騎樓城,整夜騎樓城五光十色,人在城中,有如人在畫中、畫中有人。目前,梧州的騎樓數量在中國是數一數二的。
(廣西影視拍攝基地牌匾)
梧州騎樓城的魅力吸引了電影電視業界的目光。我們看到左手邊廣西影視制片廠騎樓城影視基地的牌匾就在這里。20xx年5月14日廣西電影制片廠的第一個影視拍攝基地落戶騎樓城。廣西電影制片廠在全國有著重要影響,其拍攝生產的《周恩來》等影片,曾先后獲得62項國際國內大獎。在中國電影百年100部經典影片中,該廠就有四部影片入選。50年來,廣西電影制片廠先后培養出了張藝謀、陳凱歌、張軍釗、何群等在全國和世界有影響的著名電影導演和攝影師,被譽為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和“探索片”的搖籃。
20xx年6月,廣東電視臺王牌情景短劇“外來媳婦本地郎”劇組來到梧州中國騎樓城拍攝劇集。
(元豐監銅錢雕塑)
現在請各位看到右手邊擺在大家面前的銅錢是產自元豐監銅錢的仿制品。北宋元豐年,朝廷在梧州設監鑄錢,稱元豐監,為宋代江南六大錢監之一。錢監每年鑄錢十八萬緡,每月生產1.5萬緡,每天要燒125爐,工人將近千人。鑄幣的必經工序是制作范母“范”就是模子,范母是用于制作模子的模子。用范母成批翻制精確的錢范,是大規模鑄幣的首要條件。另外呀,梧州的鐵礦是質地上乘的。據《嶺外代答》記載:“鐵,梧州產者,在熔則如流水,然以之鑄器,則薄幾類紙,無穿破。凡器既輕且耐久,諸郡鐵工鍛銅,得梧鐵雜淋之,則為至剛,信天下之美材也。”
現在山西平遙古城內還有梧州元豐監錢幣的介紹。
在這個仿制品的后面,以前就是全廣西第一所銀行,交通銀行的舊址,現在的中國工商銀行。
(見大東酒家十字路口)
請大家往右邊正對著我們的一棟樓叫大東酒家。中國一絕,梧州紙包雞就是出自這里了。大東酒家以前叫華南酒家,由著名愛國人士李濟深先生出資籌辦,1986年中國舉行第一屆烹飪大賽,大東酒家的“紙包雞”得了金獎,“中國一絕”的美譽名揚四海。
(特產街段)
我們現在所走的街是解放前是銀行街,這里聚集了很多出名的銀號銀行的舊址,我們看到在墻上面掛有一些黃色的牌子,那些是以前一些出名的商號的舊址。說起銀號在這里最出名的當數福隆莊,它曾經在香港有過分號,而且當時和匯豐銀行是子母關系,梧州也在1950年以前通用港幣,在1952年以后才慢慢的不通用。
大家看到的是原粵東會館所在地。粵東會館以南(海)番(禺)順(德)商人居多。每逢年節,眾商們常到此聚會,互道鄉情,交流信息。各商之間常有放出短期貸款互助,以互通有無,相互支持。在五坊路經商的,多是廣東人,這條街因此又叫廣東商人街。解放后五坊路也是商業街,改革開放初的20世紀80年代,馬路中間允許擺小貨攤,生意特別興旺,每個2米寬的攤位月租五六百元,而個別商人為買個永久攤位,出到1萬多元還買不到。
大家知道全世界最早出現股份制的地方是哪里嗎?其實就是我們中國,當年山西平遙鎮日升昌銀號最早出現股份制,日升昌在梧州有分號。現在大家看到右手邊這里就是日升昌銀號的舊址。日升昌,取“如日初升,繁榮昌盛”之意。 “日升昌票號”有“中國第一號”的美稱。日升昌舊址立面采用歐洲古典主義處理屋頂、山花、板等,同時也采用中國傳統的魚、蟲、花、鳥等吉祥圖案,為中西合壁巴洛克式騎樓建筑。
(九坊路段)
原來,明初,梧州的行政區劃是以廂、坊、鄉分轄,民居為坊,一坊為三十戶。到清仍用明制,同治十二年(1837年),梧州城廂設11坊、1所、5市、48街巷、城內12社和城外24社。城外街市小巷之一的石巷和城外24社中的福安社(五顯廟碼頭)、福德社(石巷口)便是如今的九坊路。民國后期,改行區、鄉(鎮)、保、甲制。民國20xx年(1920xx年),梧州拆城墻建馬路時,為紀念此段路原來的9個坊而取名九坊街。街分上街和下街,街內有西一巷和下一里。街的南端連五坊街;北接四坊街;背靠民主路;西向桂江,長349米,寬15米。緊靠其后那條城濠路,冠名九坊后街。解放后,1950年,屬城南鎮,有人口8個組355戶1706人。1953年,屬市第一區人民政府,九坊上街改稱九坊路;九坊下街并入五坊路;九坊后街也改名為九坊后路。
桂江、潯江和西江這條“黃金水道”,鑄造梧州20xx多年的輝煌,也給九坊街增添了無數精彩。明代,梧州工業的冶煉技術便在九坊街一展身手。成化七年(1471年),梧州總督韓雍在九坊街對開河面令造桂江浮橋,用生鐵鑄柱4條鐵柱,每條長630厘米,直徑25厘米,重級3噸,分16段鑄接而成,柱頂有鎮橋獸蝶,分立兩岸,以木造舟56只,每只寬3米,用鎖鏈2條系舟于鎖,系鎖于柱,每隔2.6米系舟1只,用木板覆蓋舟上,兩邊列木欄作扶,連成浮橋貫通河西三角嘴。這是梧州歷史上第一座浮橋,一直沿用數百年,清同治年間才廢毀,唯存鐵柱4條于兩岸,鐵柱碼頭亦因此而得名。1970年,4條鐵柱移置中山紀念堂前兩側,供游人觀賞。
好了,話說公元前183年趙佗在廣州自封為南越王后,就封了他同族的弟弟趙光為蒼梧王,那么趙光就來到梧州這里建立了蒼梧王城,他也是第一個在梧州建立王城的人。趙光被封為蒼梧王后,在梧州建蒼梧王城。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劉徹統一嶺南后,在嶺南置廣信縣,改蒼梧王城為廣信縣城。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20xx年),交趾刺史部治所,由贏婁(今越南河內西北)移至蒼梧郡廣信縣城,轄嶺南9郡,梧州成為嶺南首府。這是中國在嶺南設首府之始。現在看到我們右手邊有一堵墻,這就是古城墻的舊址。
梧州地處三江交匯,全廣西80%的水流經梧州,梧州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廣西最早開放的港口。梧州在1897年開埠,當時可以說是市賈云集,最風光的時候一條街道達到大小商號1500多家,可以說是相當風光。貿易的發展,使梧州成了廣西富庶之地。自光緒三十一年至民國20xx年(1905至1920xx年),梧州海關最低年收入白銀32萬兩,最高年達74萬兩。當時,廣西財政年收入70%來自梧州,而其中的一半來自九坊街。
(經西門口至四坊路段)
來到前面的路口就是我們城墻其中的一個門口,西門就在這里了。
我們現在進入的就是四坊路,從1920xx年開始有這條路就是做打鐵和木材生意,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叫打鐵木材一條街。
梧州作為中國十大內江之一,碼頭有很多,現在看到右手邊的就是女中碼頭,從這里可以直通到梧州三中,梧州三中以前是廣西第一所女子中學。
我們所游的騎樓,為什么叫做騎樓呢?
騎樓是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外廊式建筑” ,多為三四層,在臨街面建造樁梁承托二樓,一樓大門前留空,作人行道,供行人來往時遮陽擋雨,遠遠看去,像“騎”在人行道上一樣,故名“騎樓”。
騎樓是大英帝國殖民主義的副產品,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由英國人首先建造。隨著殖民化的擴大,19世紀末,騎樓建筑誕生于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這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氣候特點是風大、雨多、太陽烈。為了擋風避雨遮太陽,在城市街道興建騎樓建筑。梧州地處北回歸線上,夏長而多雨,是炎熱多雨的城市,騎樓建筑就是適應這種地理位置和商業發展而誕生的。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府被辟為通商口岸,英國在梧州建起領事署。這是梧州的第一棟騎樓建筑。但是這棟至今保存完好的騎樓卻不在現在騎樓城范圍,而是位于河西的白鶴山上,當時算是府城之外。
比如梧州海關辦公大樓舊址,位于梧州地委大院內的,建于1920xx年,4層磚混結構,采用中西結合設計,從地層到頂層均為直立樓孔拱洞,內室柚木地板,其余走廊鋪花階磚。這座梧州第一座大量使用水泥建造的樓房。思達公醫院舊址,位于現梧州工人醫院處。思達醫院是基督教美國南方浸信會在梧州開埠后建造的教會醫院,是美國一熱心主道的富商捐資、要求教會以其已故親屬思達牧師的名義所建的紀念醫院。1920xx年8月,思達公醫院建筑全部竣工,是當時華南地區最大的醫院。大樓建筑面積5364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和立面處理均運用典型的“芝加哥學派”手法來建造的。
梧州的騎樓又與其他地方的騎樓有區別,大家看出來了沒有?
一直南方人以水為財,水為梧州人帶來了許多財富,但同時也帶來水患,過去這條街道就經常被水淹,我們的洪水很溫和,它是每小時以厘米來上漲。來的很慢所以不必驚慌,我們也想了很多洪水時方便生活的工具,像水環,就是其中的一個。現在我們看到基本上每一棟騎樓的磚柱上都有一個小圓圈,這個就是水環,我們往年洪水時拿來綁船用的,水位低時,綁下面,水位高時綁上面,這就是我們特有的水文化,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欄目還特意讓觀眾猜猜這些鐵環的作用呢。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水門,請看到右手邊騎樓的2樓這里有一個像小鳥籠一樣的東西,這個就是水門,洪水上街時我們就從這里放一條竹梯上下出入。這兩個都是梧州特有的水文化。
(桂林路至桂北路段)
現在來到的是桂林路,為們么會叫桂林路呢,是因為以前桂江上游很多講桂柳話的商人順著桂江來到這里做生意,這條路聚集了很多講桂柳話的人,就把這條路叫做桂林路。由于我們有一座城門,北門在這里,所以在1953年就把這里命名為桂北路,桂北路最出名的要算是水師營了。
水師營街得名源于這兒曾經駐扎過廣西歷史上最早建立、建制保留時間最長的內河水師部隊。據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梧州道路表記載,水師營街全長120米,寬5米,面積600平方米,是一條土路。清政府首次在梧州設水師營于康熙元年(1662年),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編制漸漸健全,由梧州水師副總兵(副將)統轄梧州水師營及城守營(陸營),水師營在編士兵500名。康熙十九年(1680年),城守營稱左營,水師營稱右營,巡防范圍從梧州府城西溯潯江而上,至藤縣和平南縣交接處的白馬,西北溯桂江而上,至蒼梧縣和昭平縣邊境的簕竹,長達170公里。據傳,早期的水師營不乏身懷絕技者,同時官兵經嚴格訓練,素質較高,但隨著清政府日漸腐敗,混進不少紈绔子弟,素質越來越低。咸豐七年(1857年),天地會首領陳開帶起義軍攻占梧州府城,平時缺少訓練的水師營兵敗如水退,被譽為不怕死的起義軍打得潰不成軍。同治初年,清政府重整梧州水師,并陸續加強擴大,至同治十一年, (1872年),梧州水師營有守備1員,千總1員,把總2員,士兵448名。清政府在梧州設置水師部隊,是因水匯三江的梧州府城在政治、軍事、交通、商業上有重要地位,水師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業發展。當時的水師營街上,飲食攤檔、雜貨攤檔都很興旺,直至水師營消失一百多年以后,如今這條街上還有一家掛著大幅招牌的“水師營飲食店”。
(到龍母廟停車場)
在我們正前方這里就是騎樓城-龍母廟景區中的景點龍母廟了。龍母廟曾叫龍母太廟,始建于北宋年間,在明朝萬歷,清朝康熙,雍正年間都有翻新。在20xx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大力招商引資,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翻新,在20xx年2月10號舉行了龍母圣像揭幕儀式,大家不妨登高望遠,到龍母廟的山頂去參觀中國最高的龍母圣像。
(轉出至歷史文化長廊)
各位游客:
現在我們要到的是騎樓城-龍母廟景區中的歷史文化長廊景點。為美化防洪堤,梧州市投資700多萬元在鴛江大橋至龍母太廟之間,利用長達1.5公里的河東防洪堤內壁鑲嵌53幅大型的浮雕,將梧州4000多年的歷史全部刻畫在上面,在這里走一圈就能夠一天讀懂梧州上下20xx年。
(五龍圖)
大家看到這里有5個圓形的浮雕,這叫五龍迎賓圖。這五龍從何而來呢,先賣個關子。
(古廣信文化)
現在看到的是古廣信文化壁畫。從西漢至南北朝,廣信縣名一直存在,直到隋開皇三年(583年),取消廣信縣并入蒼梧郡。隋大業三年(620xx年),廢封州設蒼梧郡,郡治移至封開。唐武德四年(620xx年),廢蒼梧縣、開始稱梧州,也是取縣名之一字為州,即取蒼梧之“梧”字,建州,名梧州。
唐貞觀元年(620xx年),在嶺南地區(即五嶺以南的地區,五嶺指萌渚嶺、越城嶺、都龐嶺、騎田嶺、大庾嶺,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置嶺南道,為唐代十道之一,制所在廣州,轄73州、314縣。咸通三年(862年),嶺南道分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宋至道三年(997年),以原廣信為界,置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廣信(梧州)成了兩廣之“廣”所在地,廣信以東稱廣東,廣信以西稱廣西,廣東廣西由此得名。大家也許想不到,廣州的得名,居然與梧州所在的廣信有關,是因“制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為州名耳”,即取廣信之“廣”字,建州,名廣州。
(龍母傳說)
剛才我賣了個關子,讓大家猜猜五龍圖中五龍從何而來,不知大家想到了嗎?
五龍與龍母關系密切。龍母,是我國民間流傳的周秦之世的女神,對于她,既有不少翔實的史話,更有許多神奇的傳說。袁坷的《中國神話傳說》就說過;“秦始皇時代,有兩個傳說故事,對后代有著普遍的代表性質:一個是關于陷湖的傳說,一個是關于龍母的傳說。”
(虞舜文化)
現在看到的壁畫是虞舜文化圖。舜,又稱虞舜,字重華,黃帝九世孫,史稱虞帝,為華夏始祖五帝之一。舜推崇和履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規范,是道德文化的創始人。舜帝為了解民情,每十年都要出巡一次。而他最后的一次出巡,因長途跋涉、十分勞累,病死在梧州。這是四千多年前的事情了。司馬遷《史記》就有“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的記載。舜帝死后埋葬在梧州白云山南麓的錦雞巖。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路過梧州時就專門到白云山去吊唁舜帝,并留下“我行忽至舜所藏”的詩句。大家如有時間,不妨到白云山去吊唁舜帝。白云山不但有錦雞巖,還有神鹿臺、光華亭等舜文化景點。梧州,蒼梧之野那就說明了在舜帝的時候已經有梧州的存在,現在看到的壁畫就是虞舜“鳳凰化身、開荒耕種、救濟鄉里、繼承帝位、四方巡狩、萬民敬仰”從出生到去世的情形。
(白鶴仙女圖)
(名人柱)
在騎樓城牌坊的時候,我考了一下大家,中國第一部佛學專著是出自于哪里呢?我把答案告訴大家吧,中國第一部佛學專著是出自于梧州,就是大家眼前這位牟子先生所著。牟子(170-?) 名融,字子博,蒼梧郡廣信縣人。博覽群書,勤奮好學,不愿當官,潛心鉆研老子和佛學,極力推崇老子“絕圣棄智,修身保真”的學說。所著《理惑論》(37篇),以儒道的觀點宣講佛家原理,糅合儒道各家學說,自成一體,是中國第一部佛教專著。牟子是廣西最早研究佛學的人,為漢末佛學家。牟子也是第一個將梵文buddha譯為“佛”的人。“佛”從此便成了全國公認的buddha的標準譯名。
這位是士燮先生。(136-226) 字威彥,蒼梧郡廣信縣人。其先祖是魯國汶陽(今山東寧陽縣)人,因王莽之亂避難交州。父士賜于桓帝時任日南(今越南中部順化一帶)太守。士燮少年時游學京都洛陽,研習《春秋》經傳,后著有《春秋經注》、《公羊注》、《谷梁注》。東漢熹平四年舉孝廉,補尚書郎,后授官巫山縣令,任交趾郡太守、安遠將,封龍度亭侯,政績卓著,名滿一方。他的幾個弟弟也很有學問,為朝廷重用:士壹任合浦太守,士任九真太守,士武任南海太守。一時間嶺南成為士家天下。在當時諸侯紛爭、中原動亂的情況下,嶺南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故深得人民的擁戴。建安十五(210)年,東吳孫權加封士燮為左將軍。士燮誘導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領本郡人民歸附吳國,孫權升士燮為衛將軍,封龍編侯。士燮在郡任職40多年,死后埋葬越南。如今,在其家鄉蒼梧縣京南鎮舊街、桂江邊還有士燮碑、大人廟。
這位李濟深先生,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了。他年輕的時候就追隨孫中山先生去北伐,新中國成立以后,他成為新中國的副主席,是第一、二、三界政協副主席。中央電視臺在20xx年專門開拍一部戲,戲名就叫做《李濟深》。李濟深故居就在距梧州市10多公里的大坡鎮料神村,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龍戲珠浮雕)
大家猜一下,這鐵鏈所系之石是什么意思呢?這叫鎖龍石。梧州有嶺南龍都之稱。古人認為,梧州冰泉里那蜿蜒的南蛇嶺是一條龍脈,為防“龍遁水逃竄”以“反王”,就在現中山路所在水溝建了一座“鎖龍橋”,取捆綁逃龍之意。無獨有偶,西江上也有一座系龍洲,其得名,皆因水為財也,而廣西三江之水,浩瀚出粵,風水注定為窮鄉。幸得境口之小洲從中攔截,流水方有回漩之勢,遂定名為“系龍”,意即系住廣西三江出境之龍,“猶財源被堵不外散也”。龍的傳說在這里非常多,如允升塔的鎮火龍之傳說非常吸引人,有時間大家不妨去看看。
(中山碼頭和中山紀念堂)
梧州毗鄰粵港澳,文化上開放兼容,得風氣之先,集新時代之盛,所謂“千年嶺南重鎮,百年兩廣商埠”。明清以來為廣西重要商埠,更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之城。1920xx年武昌起義,梧州為桂粵兩省第一個響應起義宣告獨立的城市。
現在我們所經過的西門口碼頭,正是孫中山1920xx年蒞臨梧州時登岸的碼頭。
為什么稱這里為中山碼頭呢?1999年11月12日,在孫中山誕辰133周年之際,由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民革廣西區委會、梧州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孫中山北伐與梧州學術研討會在梧州中山紀念堂舉行。同一天,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為北伐而三次駐節梧州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梧州市將西門口碼頭改名為中山碼頭、并為中山碼頭揭碑。
在歷史文化長廊中,對這一歷史事件以及全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也作了描繪。1920xx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在時任西江善后督辦處長李濟深倡議下,于梧州北山興建中山紀念堂,1920xx年夏動工,1930年建成。1981年國家文物局將其編入《中國名勝詞典》,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梧州的中山紀念堂是全國最早落城的中山紀念堂,比廣州的中山紀念堂還要早一年。
共
3
頁,當前第2
頁1
2
3
廣西景點導游詞篇十七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賀州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xx。
黃姚古鎮位于廣西賀州昭平縣境內,地處漓江下游。一座座平地而起、翠綠雄奇的山峰如屏風一般,將古鎮與外面的世界隔離開來。也許正因為如此,黃姚近千年的原始風貌,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那一條條石板鋪就的古老街道雖歷經滄桑,在近千年的步履打磨之后,卻顯得更為平整光滑,泛著青光。黃姚盛產豆豉、黃精、酸梅等。黃姚豆豉在清朝被列為皇帝貢品,在民國時,遠銷東南亞。豆豉宴—是黃姚的一大特色菜系,游客到此如不品嘗,實為遺憾。近年來,黃姚古鎮的綺麗風光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游客。香港無線電視臺《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劇組專程到黃姚拍攝外景,現已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黃姚過去以商業著稱,金德街就是一條商業街,沿街兩側的老房子絕大多數都是昔日的店鋪。那些店鋪而今雖已閑置不用,卻仍保留著當時的痕跡,老舊的木頭窗戶上留著一個圓孔,是晚上關門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通道。
還有那一張張明清時期的香煙、藥品廣告,雖已殘破斑駁,卻仍然固守在—墻上—昭示著古鎮曾經的繁華與喧囂。穿過金德街就是迎秀街,經過街巷相連處的拱門時,細瞧一下就會發現青石板上有碗口大小、連成一排的小洞,據說這是當年安放閘門、防御外敵用的。
古鎮的房屋多為兩層磚瓦結構,雖沒有中原大戶人家那種恢弘氣魄,卻十分精美,磚雕、石雕、木雕都有很高的工藝水平。細看這些古老的房屋,梁柱,斗拱,檁椽,墻面,天花均雕梁畫棟,雖有了歲月的痕跡,仍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隨意走進一戶人家,便能看到上了年份的八仙桌還擺放著幾只用舊的瓷碗,精美的—雕花床上似乎還帶著臥床時的溫度。至于一些古老的服飾用具,如今雖已不再需要,卻仍珍藏在0的木箱里,帶著遙遠的記憶。老一輩人—樂于住在這些古舊的老屋里,即使新鎮已建有新房,也不愿搬走。正因為這些—懷舊的老人們,古鎮才更顯得寧靜祥和,充滿了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