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一
西安是有名的旅游城市,吸引了很多游客來參觀,作為一名導游,要結合西安景點的特色,詳細介紹給游客了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介紹西安的
導游詞
,歡迎參考!西安,陜西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臨渭河,南依秦嶺,是陜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9區4縣,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3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3.46萬人,戶籍人口781.67萬人。
西安是歷史悠久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譽。西安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文物古跡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價值之高,在全國首屈一指,許多是國內僅有、世界罕見的稀世珍寶。
西安是交通暢達、區位優勢明顯的城市。西安地處中國陸地版圖中心和我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華東和華北各地市的門戶和交通樞紐。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上,西安作為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隴海蘭新鐵路沿線經濟帶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橋頭堡,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戰略地位。西安是全國連接南北的“大十字”網狀鐵路交通和陜西省“米”字形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是全國干線公路網中最大的節點城市之一、中國六大航空樞紐之一、六大通訊樞紐之一,樞紐城市特點十分突出。隨著國家高速鐵路網的加快建設,未來五年內,西安一日交通圈覆蓋范圍將擴大到大半個中國,輻射人口由現在的6億擴大到12億以上。
西安是科技發達、創新力強的城市。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城市前列,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49所,擁有各類科研技術機構3000多個,各類獨立科研機構661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行業測試中心44個,在校大學生63.22萬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1.77余萬人,每年碩士、博士畢業生1萬人以上,有45名兩院院士,擁有許多國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全市大專以上學歷人口82萬,占全市總人口的比例為10.92%,列全國第一。全市18歲以上成人接受教育比例居全國第一。這里聚集了中國航天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神舟”五號、六號火箭發動機和推進劑、箭載計算機和遙感裝置等,都是西安研究制造的。20xx年全市專利申請量達12772件,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
西安是發展迅速、產業興旺的城市。近年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安的發展不斷加快,城市面貌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經濟社會進入了加速發展、加速提升的新階段。經濟增長連續9年保持了13%及以上的速度,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xx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724億元,增長14.5 %。經過多年發展,西安目前已建成了以機械設備、交通運輸、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食品飲料、石油化工為主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培育了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旅游產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等五大主導產業,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閻良國家航空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國際港務區、灃渭新區八大發展平臺,高新區已被國務院確定為六個創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開發區之一,經開區全力打造涇渭工業園千億元制造業基地,曲江新區是兩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之一,浐灞河生態區正在籌辦20xx年世界園藝博覽會。這些開發區(基地)是西安主導產業的集聚地、引領全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示范區。
西安是生態優美、環境宜人的城市。西安北瀕黃河水系最大的支流—渭河,南有被稱為中國國家公園的秦嶺,自然景觀優美,令人留連忘返。近年來,西安城市建設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完備,城市道路、綠化、供氣、供水、供電、供熱、通訊、污水和垃圾處理條件進一步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明顯提升。城市燃氣普及率97.7%,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日供水能力達到175萬噸,污水處理能力達到95萬噸/日,在北方城市率先解決了城市供水問題。通過實施“大水大綠”和“藍天碧水”工程,重現“八水繞長安”的勝景,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42%,20xx年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04天。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稱號,已成為人們休閑居住、投資創業的向往之地。
未來一段時期,是西安發展歷史上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西安市第十一次-會提出建設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諧西安的發展目標,提出:地區生產總值力爭年均增長13%以上,在全面完成“”規劃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到20xx年力爭達到3500億元,人均超過4500美元,分別比20xx年翻一番,努力在全省率先跨入全面小康社會行列,在西部地區率先進入國家創新型城市第一梯隊,在全國率先建成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和最適宜人居住的城市。20xx年6月,國務院批復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規劃》從國家層面對西安的定位是:著力打造國際化大都市。到20xx年,都市區人口發展到1000萬人以上,主城區面積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內,把西安市建設成國家重要的科技研發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規劃》的實施標志著“關中—天水經濟區”已成為國家級經濟區,西安將在國家區域發展中擔當重要的戰略角色。目前,全市上下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飽滿的熱情、務實的作風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讓西安的明天更美好,讓西安的市民更幸福。
西安不只是古老的,更是現代的;不只是一座擁有豐富歷史文化積淀的古老城市,也是一座蓬勃發展、充滿活力與希望的現代化城市,更是各地朋友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我們誠摯邀請大家到西安來觀光旅游,創業發展。
解放初期,西安市設12個區,其中城區8個,郊區4個,城區未設立街道行政建制,郊區下設有19個鄉。1954年調整行政區劃,將12個區和部分新劃入的鄉鎮合并調整為9個區,定名為: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長樂區、雁塔區、阿房區、未央區、草灘區、灞橋區。1957年4月撤銷長樂、未央兩區建制,市轄區減為7個。1958年11月將長安、藍田、臨潼、鄠縣劃歸西安市。1960年撤銷蓮湖、碑林、新城區建制。1961年8月將藍田、臨潼、鄠縣劃出。1962年恢復新城、碑林、蓮湖區建制。1965年撤銷灞橋、雁塔、阿房、未央區建制,轄地合并為一個郊區,市轄區減為4個。1966年6月,將臨潼縣所屬閻良鎮劃歸西安市組建為閻良區,將咸陽市(縣級市)劃歸西安市。1966年11月,新城、碑林、蓮湖、閻良區更名為東風、向陽、紅衛、東紅區,1972年恢復原名。1971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又將咸陽市劃出。1980年3月,撤銷西安市郊區,恢復灞橋、未央、雁塔區建制。1983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將渭南地區所屬藍田、臨潼縣和咸陽地區所屬戶縣、周至縣(1964年9月10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報國務院批準,將鄠縣改為戶縣,盩厔改為周至)、高陵縣劃歸西安市,西安市共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未央、雁塔、閻良7區,長安、藍田、臨潼、周至、戶縣、高陵6縣。1997年8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臨潼縣,設立臨潼區。20xx年6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長安縣、設立長安區后,西安市共轄9區4縣。20xx年3月7日,經市0研究并報省0批準,撤銷長安區王曲鎮、鳴犢鎮二鄉(鎮)的建制,設立相應的街道辦事處,其行政區域不變,以原各鄉(鎮)0駐地為街道辦事處辦公駐地。至年底,全市轄新城、碑林、蓮湖、雁塔、未央、灞橋、閻良、臨潼、長安9個區及周至、藍田、戶縣、高陵4個縣。共有街道、鄉、鎮176個,其中街道辦事處89個、鎮40個、鄉47個。
共
3
頁,當前第1
頁1
2
3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二
各位貴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華山旅游!
我是西安神奇旅行社的導游xx,大家我小x就能夠,有幸成為大家的導游,我十分高興,俗話說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估計已經修了50年咱們才能同游華山,期望在小林的帶領下,華山能給大家留下完美的回憶!
首先我要講一下注意事項:
第一點:咱們這天要參觀的華山是以險峻著稱天下,必須要注意安全。最主要是記住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不好翻閱護攔,不好到懸崖邊等危險的地方去游覽或者照相。不好刻意的追求攝影家的效果。帶小孩子的游客,必須要把孩子看好。
第二點:大家要注意集合時刻,地點,以免耽擱行程。記住我的電話xxx,隨時持續聯系。華山的除了黃埔峪旅游進山公路30分鐘沒有信號外,基本都有信號,有的地方信號好點,有的要差點的。
此刻我給大家說說華山的概況。華山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構成于距今7億年前,俗稱“西岳”。漢武帝把地處五個方位的山封為神山,華山地處西方,故名“西岳”。古代還為這5大名山對應了中國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華山在西方,屬金,華山的形狀剛好象是一個金元寶,到了華山北峰我讓大家在金庸華山論劍的地方和華山這個元寶合影。
華山得名北魏地理學家儷道元《水經注》里所說是正因遠而望之,有若花狀,古代花和華通用,故名華山!
1996年華山的纜車的通車,結束了自古華山1條路的歷史,咱們這天就是乘坐纜車登山。咱們先要換乘華山進山專線車進山,咱們此刻車子行駛的是黃埔峪旅游專線公路,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智取華山》這就是當年的尋找向導之路,從檢票處到華山索道的黃埔峪旅游公路全長7.66公里,花費2000萬人民幣。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名醫黃盧子以前在那里隱居修煉。黃盧子能喚黃龍潭中黃龍上天耕云播雨,解除百姓之苦。給人看病,千里之外,只要告訴他病人姓名,就能夠開出藥方解除病痛。
此刻咱們大家乘坐纜車上山,纜車是新加坡三特公司投資8000萬人民幣,采用的奧地利的設備,全長1525米,落差760米。一個纜車掛兜能夠乘坐6個人。
此刻咱們上了纜車就到華山的北峰,纜車下方的那條路就是智取華山路,此刻是1條便道。1949年華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長韓子佩帶領縣鄉民團400多人占山為王,咱們解放軍從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繞道后山,奇襲成功,根據這一事件拍的電影就叫做《奇襲華山》,之后周看了,說這件事情充分的表現了解放軍的智勇雙全,之后就改名《智取華山》。
咱們此刻可不好走平坦的路上北峰智取華山紀念亭,咱們走智取華山路,也就是那邊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沒有恐高癥,可不能夠上華山的蒼龍嶺等的線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體如果適合爬山那我就讓你去,連那里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峰拍張照片我就要勸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線,感受華山的險,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體平衡。
到了北峰咱們先穿過北峰飯店,可不好太著急,北峰飯店有張華山的地圖,我要給大家講講,一會上山的時候可能就走散了,咱們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夠征服華山呀!
那里就是看地圖的位置,大家先不好著急,先不好看地圖,兩個屋檐之間看華山的東峰象一個禿頭的老鷹,那里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一早擠滿了游人,又稱朝陽峰。旁邊的哪個就是西峰,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樣,在智取華山的電影里,是敵軍指揮部。也是神話傳說《寶蓮燈》的發生地。
此刻咱們大家轉身過來看這個地圖,看看華山頂部,是不是象個元寶。兩邊的突起就是東西二峰,中間突起就是華山的最高峰南峰,是傳說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論劍的地方,還有華山第一險長空棧道。
咱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北峰,經過擦耳巖,天梯御道就到了蒼龍嶺,過了蒼龍嶺就是五云峰金鎖關。金鎖關就是上方的四個峰東、西、南、中峰的必經之路。到了那里你能夠決定去看任何一個峰,也能夠順道把四個峰都逛完。
咱們是從黃埔峪進上來的,另外1條路叫做自古華山1條路。大家跟我再上幾個臺階就能夠看見自古華山1條路了。
大家此刻往下方看,下方的羊腸小路就是從前上華山的畢竟之路了,從山腳走到北峰,大概要三四個小時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三
鼓樓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原址在廣濟街口。萬歷九年遷址到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成為一做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筑。萬歷年間,關中地震道士高承之斷言,有萬年鰲魚在地下作怪,于是知府將鐘樓遷到現址震住妖孽作祟的穴口,從此西安天下太平,萬民樂業。鐘樓正面的楹聯就反應了這段傳說。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并繪制陜西地圖進獻。太子朱標從陜西回到南京后,呈獻了陜西地圖給父皇朱元璋,并詳細介紹了西安的地理優勢,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提議遷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此時朱元璋已經年邁,這位晚年喪子的老人心力憔悴,遷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鐘樓已按照皇家建筑級別建成。
鼓樓建成1后,經歷了一場整體搬遷。這次東遷是與西安城市發展的東擴有關,鐘樓二樓西墻上,嵌有一方《鐘樓東遷歌》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筑整體遷移的過程。
鼓樓初建時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市的中心。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然而,在其后的二百年間,西安城不斷擴建,在原來的基礎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積,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由巡撫御使龔懋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天的地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筑。看過“介紹西安鼓樓的導游詞”的還看了: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四
親愛的游客們:
大家好!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游覽風景迷人的華清池。
華清池位于西安城東,驪山北麓,海拔1256米,占地面積130畝,樹木蔥蘢,遠望宛如一匹蒼黛色的駿馬。華清池自古就是游覽沐浴勝地,是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華清池作為歷代帝王的離宮別苑和游覽勝地,已經有近30的歷史了。相傳周幽王曾在此建驪宮;后世的秦始皇、漢武帝也都在這里簡歷行宮。唐代更是大興土木,特別是唐玄宗天寶年間修建的宮殿更為豪華,并正式改名為“華清池”
今天的華清池,名山勝水更顯奇葩,自然景區一分為三,:東部為沐浴場所,設有尚食湯,少陽湯,長湯,沖浪浴等高檔保健沐浴場所,西部為園林游覽區,主體建筑飛霜殿殿宇軒昂,宜春殿左右相稱。園林南部為文物保護區,千古流芳的驪山溫泉就在于此。
近年來,為了適應旅游形勢的發展,華清池內又新添了中外書法碑林、梨園及其它藝術展館。構成了集旅游、文物、園林、沐浴、娛樂、餐飲、為一體的綜合性文物游覽場所。堪稱北方皇家園林之典范。
5月8日,西安市華清池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各位游客們,今天我們的華清池游覽已經結束。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個美麗的地方。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五
西安是我的家鄉,她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秦、漢、隋、唐等12個王朝在此建都。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就是以西安為起點的。西安以它的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成為舉世矚目的歷史名城。
先說城中心的鐘樓,因其樓上有一口大鐘,每日擊鐘報時,故稱鐘樓。鐘樓基座為正方形,青磚砌成,樓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青綠色的屋檐的四角上翹著,上面有八只精致的木雕小獸,十分逼真。檐上檐下有古銅色的木雕,人物花鳥,惟妙惟肖。樓層之間的紅柱、紅色的門窗與黃色的墻壁配在一起,顯得很漂亮。最妙的是樓頂的葫蘆上巧奪天工地鍍上了一層極其微薄的金箔,在陽光的映照下閃閃發光。遠遠望去,鐘樓古樸、莊重、宏偉、壯觀。
圍著鐘樓的,就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古代城堡建筑—西安城墻。城墻非常高大、堅固,周長14千米,四面各有一個城門,門上有正樓、箭樓、胭樓,異常壯觀。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厚15-18米。墻面用青磚包砌,城四角都有角樓,并有墩樓98座,構成一個嚴密的防御體系。
西安的名勝古跡、文化藝術珍品數不勝數。以碑石精華薈粹而聞名中外的西安碑林,中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的、陪葬墓最多的昭陵,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代雕塑藝術寶庫—秦兵馬俑,形象逼真的大型石刻群乾陵,風景秀麗、亭閣華麗、溫泉潺潺的華清池等,是其中的精華。
西安,我永遠銘記!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六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之一,(基座長52.6米,寬38米,高7.7米,一門洞;最大的鼓樓為明中都鼓樓,基座長72米,寬34.25米,高15.8米,三門洞。)位于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
主持修建鼓樓的有長興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據說是在微雨朦朧之中為鼓樓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后兩次重修。據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樓記》載,上年陜西小麥豐收,“隴有贏糧,畝有遺秉,民不俟命”,出現了“男娶女歸,禮興訟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樓。長安縣令王瑞具體負責修繕事宜。重修后的鼓樓,面貌崇隆敞麗,燦然一新。登樓遠望,鬧市風光、秦川景色歷歷在目。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置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陜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于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現在樓內設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標志和代表之一。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恢復“晨鐘暮鼓”。
西安市決定重制鼓樓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上有泡釘個,寓意19制,加上4個銅環共,象征公元20,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辟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是古城人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七
那么游客們會問:唐華清宮的范圍究竟有多大?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峰山勢構筑,規模宏大,建筑壯麗,樓臺館殿,遍布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它的范圍南至驪山西鄉嶺第一峰,北到老縣城的北十字,東至石甕谷,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
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筑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山下展開,布設了各類不一樣的樓閣亭謝,栽植青松翠柏,嬌燒萬分,似人間天堂。可惜的是唐華清宮隨安史之亂漸遭破壞,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筑已蕩然無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遺址了。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八
現在我們看到了村落中發掘出來的一些甕棺,他們是用來作什么的呢?甕棺是專門用來埋葬小孩的。“夭折的幼兒被放入一個陶甕,上面蓋上一個陶盆,”這便是遠古時期埋葬嬰幼兒的理想工具。在當時有一個習俗:未實行“成丁禮”的幼兒是不能被埋入氏族公社墓地的,這一方面體現了母親對死去小孩的體貼和愛護。因為他們認為幼兒還未成長到足以保護自己的年齡,遠離大人是很容易被野獸傷害的。然而失去愛子的母親又怎能讓自己的親骨肉去遭受如此劫難呢?她們是多么的希望能時時的看到自己兒女的身影,便于常常照看。甕棺的圓孔是用來把死者引到另一個世界—鬼魂世界,是原始宗教信仰的突出表現,半坡人認為兒女肉體雖死,但靈魂不滅,那圓孔便是靈魂出入的通道。用甕棺作葬具掩埋小孩的習俗一直延續到商周之后,類似的習俗在當代一些少數民族氏族中仍然可以找到。佤族小孩死后用席子捆在自己房屋附近;廣東連南族尚未滿月的孩子死去,人們認為他不會走路,不能在戶外埋葬,就將孩子的尸體用樹皮包起來埋在家里的床下面。
現代戰爭中的鐵絲網體現了人們對某種外來危險的防衛。那么在數千年以前的人類社會是否也采用過防御外來侵擾的防衛措施呢?回答是肯定的。
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這樣的防衛措施,而且規模宏大。在半坡遺址的村莊周圍,環繞著一條全長300米,寬6—8米、深5—6米,河底寬約千米,而且還可以看到有木柱的痕跡。類似于這種大圍溝在其它一些同時期的遺址中也有發現,除有排水、防水的作用外,它還起著避免野獸侵擾,防止各部落之間氏族成員因復仇而發生沖突的作用。
在原始社會,人類與大自然斗爭的能力極為有限,人們要生存,就要與大自然作斗爭。大圍溝便是這一斗爭的產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祖先的勤勞和勇敢。計算結果表明,半坡遺址大圍溝總出土量為1.1萬平方米,如果用載重量為3噸的卡車可載裝3666輛。如此艱巨的工程卻是我們的祖先在6000年前用簡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真是一大奇跡。
半坡的原始村落我們已經參觀完了,現在我們一起再去看看在半坡所發掘出來的文物。
在第一展室里展出的主要是半坡人的生產工具,有石器、骨器和玉器。在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半坡人的各種生產和生活的場面。
根據人類各個歷史時期所使用工具的不同,歷史學家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石器時代(新、舊),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在人類歷史上舊石器時代的時間最長,如果把人類歷史按300萬年計算,舊石器就占了299萬年。約在距今1萬年前,人類發明了磨制石器,進入新石器時代,約五六千年前,發明了冶煉術,進入青銅器時代,半坡人處于新石器時代的發展期。
半坡遺址位于浐河的第二階地上,這里東面是林木茂盛的白鹿塬,西面是波光粼粼的浐河。在六七千年前,半坡這一帶樹林、竹林茂密,近處還有大片的草原和沼澤,其中生長著相當繁多的游食動物。從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狩獵動物骨骼來看,有斑鹿、水鹿、竹鼠、貉、狐貍、兔和鵬鳥等,其中又以斑鹿的骨骼為最多。這也許是因為因為斑鹿性情溫馴,易于捕捉的緣故吧。